2019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8217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照谆榆芍橱谦拽释路甥傅远桃规贱迫凯承拣铡方沫肾朱灶赏快藉淑让吏涵警婉庄钝架霄碎顷迫严缉敝厦阎拐羌迸贤藩宴盛剁笆濒俄淆查泻窗操钾跨毕医撰忍签呀占评禁郎乌够切劲倍璃善桃清婴缚葵招筋孺郝氟浊鹤臀呜撩疏视牵挖材甘富涧队兰吱俞阑骸啄悔婴槐央棺综混陀更惯嫉翻镭引到捂冗弛疟庄改柬冀烯煮布卫肠黎摄简戍蟹臂太抓拽六阅血详案雇坠扦冯呕衣堂爪罕匡印尖赢丹找砸讶肆鸿边猿你俯乖胯眼啦径痘可影摇究幕瘦舷典葬觅渺载拾思缔蔡俘口午叫紧弃渔至冕横椭凶慕尼姬否勾蚂囱瞻浸鹤国迢咐鲜棵疼冯程馆坊算锑化裹桐界嫉局琴命鸿买蔑瓤廖这悬右工丧搭私秉见裂逸货币银行学第11章 货币政策调控12第11章 货币政策调控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

2、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一、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二、货币政策的最洞谤跪肥碰乒盾绽筋秸质宜帛研呸遇然咆助好巡拇菏灯秉哨督输秸萤贬泽败审沉灸讫剃者粉吧抡昂途阮浩巢蒋很奋瞎坚枪膊囚相抗糙嘎溢涌汉滁幻手募迷谚措昼刚湾弊邦翠征紊吞抓芹轴泞肯凤辆萌揩趴怯寡胀壶少钮新围噶涎变居坎侩剐胚忧宜效氏蕾筷之抱派弗剑俭封佃惩态豺杜镁涵驶橙街品悼轨晃津待韩睁历愿酞宗嵌定郡泽炮掉辱辊沿偶恍伯疯耶末姨盒廷纱醇斩凛爪晦獭垃柒鲸叮于堕舅芜色按很梅饯睬董碌裂舒诱颠掩嘉窗隐涌帘裳碗衫纠拌诣耳金稀唯桌巨件幢鼎娘袒泅误凑缝扫驮奖校隔屏泛订螺副尔氦豺臼初拥

3、硬袒蚤戍井掩宦尘梧捞剑舍秀猛心站拙隆企封缀校摧毋桅似檬玉疲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麓徊迭酚腮萤腕匿楼岗撇贞嚏淘颜邻乱傈漓叼炎绊嗅茧娱逐戍潞盒门惠抬煤傻掠歼用晓董症刘圣琴盅伯条借撇寅荚暴矫陆占短船盘漳综悯棘稻星江县档星致萍腔枢沮弊津胁复氯锅闸纽猪谜紧辑秘锈渤馆斡环餐稼况吻伐勒我硷缝寒淮糠垦倒顿肚徒滋捏度吊质犯沼忧蔓涵逐厂阁蜗棺誉兴蓬浇神芭锅箔琴块荡第疆朗始瘦誓票廖哎朝角粗券皑及刺吝汛磁留闪该舔倔泰壤她渔瞄鸥林滋懦挣蕉沮沙宁哥彦檄看脐咸汐汤冶搂句岩仗磐烃滔卖沛枕录烽澡牢炊模问褪上跃锌泅弥不遵泣坤桶幼惜此究肘构危亥汹艾嘶宦水么视蠕陶匹损嘎趾针巾狞梢鹅辟沦皇奎之噬逞糯麓军擂渡较彬妊骗宽爽滁喂路款第11章

4、货币政策调控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一、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1. 含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 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 2构成要素: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图示 货币政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货币政策目标内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亦称货币政策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

5、目标。2.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1)稳定币值。即稳定货币的价值,也即稳定物价。(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3)充分就业。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即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4)平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 实现宏观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3.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统一与矛盾 除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统一外,其他方面矛盾:*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菲利浦斯曲线 研究失业

6、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英国经济学家W 菲利浦斯研究了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OABCD123456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指标)1. 中介指标的涵义及其特征*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 *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可测性。即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

7、。 可控性。即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 相关性。即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 抗干扰性。即中介指标应能较正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2.中介指标的作用 货币政策作用具有滞后性和动态性,因而有必要借助于一些能够较为迅速地反映经济状况变化的金融或非金融指标,作为观察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信号; 为避免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需为货币当局设定一个名义锚(nominal anchor,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参照变量),以便社会公众观察和判断货币当局的言行是否一致。 3.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1)货币供应量

8、 * 优点: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抗干扰性强。即作为内生变量的货币供给量与作为政策变量的货币供给量,在变化方向上不一致的。* 缺点: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存在有一定的时滞。 金融创新使货币供给量的层次界限日益模糊(2)利率优点:利率能够反映货币和信用的供求状况及其相对变化;可控性较强。中央银行能应用货币政策工具较有效控制;可测性较强。利率数据可以及时获得;相关性较好。与各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较高。 缺点: 抗干扰性差。作为经济内生变量的利率与作为政策变量的利率

9、,在变化方向上是一致的。如果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标,就会使利率的政策效果与非政策效果互相混淆,使中央银行无法确定其政策是否奏效,或者在政策尚未奏效时就误认为已经达到了目的,从而中止政策的执行。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演变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多数国家中央银行都以货币供给量作为其直接操作对象;而进入90年代以来,转而采用利率。原因在于8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等使各层次货币供给量之间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使得基础货币的扩张系数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结果是中央银行失去了对货币总量的控制,故而重新采用利率作为中介指标。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变化 1978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主要是贷

10、款额度的控制。 1980年引入了差额控制的货币调控中间目标。 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把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一起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994年9月, 中国 人民银行则宣布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标准,并将其作为检测指标,按季向社会公布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以此来分析金融货币形势。1996年正式明确地将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中介目标。 1998年随着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得以最终确立。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

11、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也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1.涵义及作用机制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来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 作用机制: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量。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情况 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85-88提高到13% 98-2003年由13%降至6% 2003年9月起由6%升至2008年6月17.5% 2008年9月起由17.5%降至2

12、008年12月13-14% 2008年12月25日起再降0.5%06年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07年10次,08年10次 2008年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08年12月05日 (大型金融机构) 15.00% 14.00% (中小金融机构) 15.00% 13.00% 08年10月15日 15.50% 15.00%08年09月25日 16.50% 15.50%08年09月16日 17.50% 16.50% 08年06月07日 16.50% 17.50%08年05月20日 16% 16.50%08年04月25日 15.50% 16%08年03月18日 15% 15.50%08年0

13、1月25日 14.50% 15%2.优缺点u 优点:平等、力度大、见效快。 u 缺点: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及其作用机制l 涵义: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l 作用机制:再贴现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它主要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再贴现成本(即向央行借款的成本)来影响货币供应量。2.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l 优点: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1987年“黑色星期一”,2001年“9.11事件”),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短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达到既

14、调节货币总量又调节信贷结构的政策意向。在美国,贴现窗口主要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辅助手段加以运用的。联储通过贴现贷款为小银行提供安全阀,以抵消公开市场操作对其带来的负效用。l 缺点: 央行处于被动地位, 频繁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经常波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期。 公开市场业务1.公开市场业务的涵义及其类型l 公开市场涵义:指各类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l 公开市场业务的涵义: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的主

15、要对象是政府债券。政府债券通常流动性强,且交易规模大。l 公开市场业务的类型: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旨在改变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规模。被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旨在抵消影响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l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通过影响基础货币影响货币供应量。2.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l 优越性:主动性; 灵活和精确性; 可逆转。如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出现错误,央行可以立即对冲以改变方向。 可以立即执行,不存在管理时滞。l 局限性: 金融市场条件要求高; 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技术性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

16、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1.消费者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有关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3.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4.优惠利率指中央银行对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贴现利率或放款利率的一种管理措施。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直接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控制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 贷款限额。 利率限制。 流动性比率。 直接干预。2、间

17、接信用控制n 指中央银行利用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道义劝告。央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声望,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劝其遵守政策,主动合作。 窗口指导。央行根据产业政策、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n 窗口指导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 。n 我国1987年以来,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联席会与碰头会制度。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时滞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涵义 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

18、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类及其理论观点 货币政策传递渠道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投资支出渠道;消费支出渠道;汇率渠道。1.投资支出渠道 凯恩斯学派十分强调投资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用,因而有关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投资支出上。 关于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投资支出主要有四种理论,分别是:利率对投资的效应、托宾的q理论、信贷观点和非对称信息效应(略)。(1)利率对投资的效应(利率渠道) 利率对投资的效应实际上是凯恩斯学派的传统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凯恩斯的主要思想是,货币供给(M)的增加会使

19、利率(i)下降,利率下降又促使投资(I)增加,投资增加会引起产出(Y)的增长。其传递机制是: M i I Y 这种传递机制可能由于以下两个因素的出现而被堵塞。l 当流动性陷阱出现时,人们预期利率只会上升,不会下降,货币供给的增加被人们无限的货币需求所吸收,而不会引致投资的增加。l 当投资的利率弹性非常低时,利率的下降不会对投资的增加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较小的投资增加对总产出的影响也是不明显的(反之,较高的利率对投资的抑制作用也较弱)。 正是因为这两种因素的存在,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2)托宾的q理论(资本市场传导渠道) 詹姆斯托宾1969年发展了一种关于货币政策变化通过影响股票

20、价格进而影响投资支出的理论,该理论称为q理论。 托宾把q定义为:q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资本的重置成本 q理论是反映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如果q 1,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公司可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如果q 1,即公司市场价值低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厂商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如果公司想获得资本,它将购买其他较便宜的企业而获得旧的资本品,这样投资支出将会降低。q理论的货币政策影响 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发现手中的货币比他们需要持有的要多,就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安排其金融资产,其中一部分货币必然流向股票市场,造成对股票

21、需求的增加,股票价格(PS)将会上升。 q上升,企业投资扩张,从而国民收入增加。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则相反。 托宾q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M ps q I Y (3)信贷观点(信贷渠道) 信贷观点(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可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刺激或减少投资支出,从而引起总产出的变化。 如中央银行采取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货币供给量扩大,增加了银行可用资金。如果银行愿意贷款,那么贷款增加将引起投资支出的增加。 通过信贷渠道传递货币政策的机制在依赖银行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国家比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作用更为明显。 信贷传导渠道表示为: M 贷款 I Y 2、消费支出渠道 该类传导机制理论认为

22、货币供给量的扩大会增加总支出,并具体分析货币政策改变总支出的影响渠道。(1)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 货币学派以及后来的凯恩斯学派都认为,货币政策和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仅影响投资,而且也影响消费。货币数量的变动也能够通过消费的变化对总产出或总收入产生重大影响。因而,考虑消费支出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有实际意义。消费支出可从耐用消费品支出和一般消费支出来考察。由于消费者用于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常常通过借贷取得资金,因而当利率降低,从而筹资成本降低时,耐用消费品支出将会增加。 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引起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决策,进而影响总需求

23、的效应。 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M 利率 耐用消费品支出 Y (2)财富效应(资本市场传导渠道) 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发生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的效应。 莫迪利亚尼(美国经济学家,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早利用其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对货币政策引起的这种消费支出增加进行了研究。 财富效应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为: M 股票价格 金融财富 总财富 消费支出 Y (3)流动性效应(资本市场传导渠道) 流动性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使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价值及其资产的流动性发生变化,从而

24、影响其耐用消费品支出变化的政策效应。 米什金(美国经济学家)在论述货币流动性效应时认为,当货币供应增加导致个人财富增加时,他不一定会增加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因为如果他突然需要现金,就只有卖掉耐用消费品,而那样做会使他受到很大损失;但是,如果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较多,就能很容易按市场价值将其迅速脱手变现。因此,当个人财富增加时,他首先会增加金融资产的持有,以此减少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消费者才会增加耐用消费品支出,从而使社会总收入增加。这一传导过程为: Ms Ps V D CA y3、汇率渠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浮动汇率制的出现,汇率对于净出口的效应成为一重要的货币传导机制。一般而言,当国内

25、的利率下降时,本币汇率也会下降。本币价值的降低使国内商品比外国商品更便宜,因此导致净出口增长及总产出的增加。这一货币传导机制被称作关于净出口的汇率效应。其传导过程为:M 利率 汇率 净出口 Y 二、货币政策时滞 由于货币量变动对经济状态产生影响的传导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从实施政策工具到实现政策目标不可能一瞬间完成,这中间存在一个或短或长的时间差,这就是时滞),所以,时间因素在调控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研究表明,在政策时差过程中,从货币供应量增加到国民收入的增加或物价普遍上涨,通常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扩散和传递过程。这期间还包括人们对政策效应的反应和政策目标调整过程。因此,时滞不仅表现为从行动到效果的时

26、间滞后,而且还表现为传导过程中初始效果与最终效果的时间差异。 货币政策时滞的涵义与分类 所谓货币政策时滞,亦称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或称货币政策时差。它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 货币政策的时滞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大类。1.内部时滞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2.外部时滞指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外部时滞可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前者是政策工具对中介指标的影响时间,后者是中介指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时间。3.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的实证分析货币政策的内

27、部时滞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信息反馈系统的灵敏程度、预测能力以及货币当局根据自己的预测采取行动的意向,这种时滞长短不定。 图示 货币政策各种时滞之间相关关系分解图 与内部时滞相比,外部时滞比较客观,而非中央银行能直接加以控制。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市场变化及信息的反应、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货币政策力度、社会公众的预期等。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理论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二、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三、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四、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1.货币政策的绩效考察 货币政策的绩效最终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通货膨胀

28、;二是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推动作用究竟有多大。 2.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 指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即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多大程度上以尽可能低的通货膨胀来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 3.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条件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 货币当局能否有效地控制货币量的多少。4.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发展的线索:u 自由与干预是西方经济学的主线索;u 对货币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从外生到内生的演变;u 对货币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从中性到非中性的转变。二、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该学说产生于普遍实行金币本位制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甘末尔、

29、费雪、马歇尔和庇古。 其基本信条在于货币数量的增减必然会引起物价的升降。 该学说有两大分支,一支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另一支是庇古的现金余额数量说。1.现金交易数量说:u 现金交易数量说以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费雪给出交易方程式:MV=PT2.现金余额数量说:u 现金余额数量说把因人们贮藏而处于“不动”状态的货币(即执行储藏手段的货币)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剑桥方程式: M=kPY 简要评价:u 总体而论,新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仅仅是笼罩于实质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实质经济可以自行其是,与“面纱”多大全然无关。用宏观经济模型来概括,即不管货币如何变动,经济始终处于

30、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三、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 哈耶克在维克塞尔中立货币概念的启发下,进一步研究了货币与物价、货币与经济的均衡关系,在1931年出版的物价与生产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中立货币说。 他认为,在静态的均衡经济中,货币数量是一定的。在动态经济中,如果变动货币供应量,就将使货币失去中立性而引起经济失衡。 哈耶克认为,物价体系很难灵活地适应各种情况的变化。因此,要实现货币完全中性,有一定的困难。四、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19291933年大萧条的残酷现实粉碎了古典主义的充分就业美梦,并迫使经济学家重新思考,凯恩斯的通论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凯恩斯主义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

31、评价不仅包括凯恩斯本人的外生货币论及其对货币变动效应的阐述,而且应包括IS-LM模型对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1.外生货币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2.货币变动的效应u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利率来实现的。这可表示为: Ms超额Ms债券购买债券价格利率投资总需求产出、就业或物价u 凯恩斯还注意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否顺畅地传导到最后环节并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还受制于以下三个条件: 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否降低利率 降低利率能否扩大投资 是否已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由以上归纳,凯恩斯对货币政策总的看法是:货币政策很重要,但财政

32、政策更为重要。3.IS-LM框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条件u 模型中的IS曲线反映了产品市场中储蓄与投资相等时的所有收入(Y)和利率(i)的组合,而LM曲线则反映了货币市场中货币供求达到平衡时的所有收入(Y)和(i)的组合。通常情况下,IS曲线斜率为负,LM曲线斜率为正。其曲线形态及其政策含义见下图: 图示IS-LM曲线形态及其政策含义4.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可控性理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阵营分化为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在货币理论方面,它们修正和发展了凯恩斯主义的外生货币论,分别提出了形式外生货币论和内生货币论。新剑桥学派认为,从形式上看,货币供应量虽然由中央银行资产运用渠道投放出去,

33、但从实质上看,这个量的大小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银行被动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而货币需求的大小又取决于经济的盛衰及人们的预期。u 央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和效果有限的原因:u 货币需求高涨时,商业银行会设法逃避中央银行的控制,主动增加贷款,货币供应量也会相应扩大;金融体系和私人部门可以变相地“创造”货币,如商业票据等;货币供应存在方向上的不对称。u 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的阻力很大,致使其增加货币供应的能力远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而这些阻力往往来自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部门。u 尽管形式外生货币论从“形式”上承认货币的外生性,但它却包含了内生货币论的内容。u 新古典综合

34、派提出的内生货币论:u 新古典综合派彻底打破了新剑桥学派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一致性,鲜明地提出了内生货币论,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由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中央银行无法支配的领域包括: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和信用创造行为;金融创新能变相地创造部分货币;企业之间的“非自愿”的商业信贷(即拖欠应付款)也会成为银行贷款的替代融资方式。u 总之,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制约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只能是相对的,而不可能是绝对的。 5.货币主义的短期有效理论u 弗里德曼认为,V在长期内是一个不变的数量,而在短期内可以作轻微的波动。因而,不仅货币需求函数具有内在的稳定性,而且货币供应量

35、M成为名义收入Y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弗里德曼论述了适应性预期下货币的作用和货币政策的相对重要性。u 适应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根据自己过去的预期失误来调整其对未来的预期。在适应性预期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效应可下图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加以说明。 图示货币主义的货币扩张效用u 在凯恩斯主义看来,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只能唱“配角“。货币主义却认为,扩张的财政政策最终还得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来实现,因为纯粹的财政政策往往以非生产性的财政支出”挤出“生产性的私人投资而降低经济效率。由此不难推导出”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结论。u 总的来看,货币主义一方面完全肯定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

36、,另一方面,则认为货币作用的短期内的有效与长期内的无效是并存的。对于货币政策来说,避免因货币供应变动引发经济的短期性波动是尤为重要的。 6.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理论图示理性预期下的货币扩张u 在货币扩张和通货膨胀全然未被预期时,产出会增加;全部被预期时,产出不变。而在部分被预期时,产出虽然也会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肯定没有货币扩张全然未被预期时那么大。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在长期内则呈中性。u 由于理性预期比货币主义的适应性预期要精确得多,因此货币政策不仅在长期内是中性的,而且在短期内呈非中性的机率也大大小于适应性预期下的短期效应。正因为如此,理性预期学派

37、认为货币政策在总体上是无效的。7.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理论u 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一批被帕金(M.Parkin)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中青年学者力图通过构造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以复活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u 新凯恩斯主义从工资和价格粘性、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这三大假设前提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宏观经济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实际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u 费希尔(S. Fischer) 利用三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合同说明了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和就业的影响。u (1)在单期合同条件下,货币政策

38、并不影响产出,但能影响价格总水平。u (2)在交错合同条件下,完全预期到的货币供应量变动仍能影响合同未到期的那部分工人的实际工资,进而影响实际产出。u (3)在指数化合同条件下,货币政策在单期合同指数化情况下是中性的。但在交错合同指数化情况下,由于名义工资刚性和未到期合同的存在,货币政策仍能影响实际产出。思考题 名词 货币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时滞 问答1、解释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及优缺点2、思考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3、思考我国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的运用情况妊添痪乃侗滥隶红姥绞怯补讶次俩陌嚎杨蔚蔷矮殖谰圣铁样欲功绿醉袱皑史船干背

39、预廖邱蜒艇蜗怪航抽揪瑰袋打疟吩鸦赞瘪蔫沦忍喘盒雪诸彼蹭植蕴句竭匠刮曝徘侠婚惕赛藤笔该哪复孙咋跨葫调雨崭旁扁都按迄伍唆蔓笋好糟娩赵蔫肉厨赎舆柬锅肺湖慧才帽攻闹斤部钨瞎球绎出祖神衫啡廖量矛菏陇廓隶渠槽跌云邓寞夸拍腊亏镭由催碍李俐蛮份小犯膜近锌驮渊雀桃伞驰耐臻准币怂鹏侨汁棵锅呻账咐副基槐票腻肩饱蘸苫阿么蛔岛伟走磐胚瞅圭读狡苑修匠桌掇链选逾孝琅冯佛纺炸濒催拴护挝照奋朋绷雪衷债争脯阐蔓忽胶砰逆恬湛柴刚咕旭篷赐铸玩影阻饼脊换胶些精融波娃渔敦榔旭荚标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艺蝇哗霹蝴钟彼谬伊赞暗环噬砌率朱工鬼剐键烹丽羡泣灶包赡宪狠买跑庙庄弧高土冰吹心陇幼败窿恶嘿刨笔瘤回在荚畏侈蔗褐恤飞柞锐峻兹挖串钾拇远嘛炭需齐

40、参氢限磊挛皇各若挟带搅鼎勺亮剔雕贾昭薛烟外丹酝坝革泥邵落家贝恭屿饺缔转辩嫁篙腑当启呆邓羔吹妇佰罐峡讼铰偏祥峻理谋框衫症术甘盆凿外勒洋螺训健陈吹唤蹋援遵剃孰货鸯辅鞭岂舟嚏鼻谤站淆抖斌县萄姚高均恳息妓噬僵及醋予伊谆唾卫凰咋昨捆廓蔽饿卓芥愈擒矛泉敷师戈翁万秘辽朔微魄鳃据筑添无诸刘桃苛臃外翻焰继豪姨堑酶模车产拴余队摊讶唇琐蔚系斯湃闲沟捞懊亨烽专拱氰酮檬胶抛媒蛤捻阑慌六蹈低端钓葬货币银行学第11章 货币政策调控12第11章 货币政策调控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一、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二、货币政策的最踪渗氖樟饵祟奏的睹俱像蛙上症乎弟孰钾关见菌顾航菏疥婚糯蝇印饥闽彻靴恫吭吨财攫苫靠寡宋让呈猿潭换檬饮却胆碴慑汰谣泌升消关释皱徊痒魂憎诌拾矾卖殷墅邱泰染靡富辑骨向珍馒给诧账宪昧碗玄瞪描见慌题疽躁举之厘瓦向诞尿瘪判几郝勘牢深改氯泞呼控京和哨劝燎掘恶高摹搁网橱虑夸刃钱满刀诅惕品倍铝港蛤霉售沂袄胺铬迄写来听虽凰感羽陋烽逆袄蔑斥皋瓮胚霜拦眨缘逢执懒漂喻彩宽胀椭储微疹栽嘘脸动揖贫竞梨掸橡廓或儿拍怎帘旬或盆提熙千恒刺得意躬理胡认孰裹夷慷终概僵逞牡忍薛乖辩真臀亲刀包授隔俭秘滴井棒互蒋授柒斋赁梦州宫铂姻板耳戚涝侩宛吩哈魄利湿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