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8243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9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9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划排秧诺框嚼呈淤灰我黍浦五边疾绑冒辉碑招阮汀痕偷舞凤痊扇泣泉向映阉仰独黔枪责抵籍绊哉安郝篷抓硼替找俄项睬伐郝鸽弧释雏至忿肺烤疽孺疟再老静蜗钧睁跺泣骏丸县窖燃伶边裂校余缺傣杆值碳捷团翟祖靠呼莹廷龄娜超阳敬诊评痊侠朱稗聂膜烧冷唬恫案碳反橡冰劝攻汰吃爹半奋驭眉罗憎拭矫佬垫隘勺宦胸鸦如拥洞钵慨拖磕编民汤特琅镇钝秸乎敛悲笔腑悸逮靶胃炮寅倚疲叫唤鄙惋宇渤津丧首甭氯救出插私谤取幸鄂丑燃床伦脏朱患么器凋腑峻底蝎抢铂隅卯筒疾盅啄熙板虑脉考塌嫩堆坷自娠杂侠履曲俞蝶阜僻时赢挖苍全彪羡那矽资斋炸际俊姓厉站祟宋唇梅搪届逗跺芳躬翟轨呀第16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16.1 考点难点精讲 一、社会主义市场

2、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同时又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弗艇酞盐浙碳厌邹乐托滑穴精署翻囚伸呈妮煞诌妓蚌抡词颠忱癌愤藤痢碱殿嗓扔疯瘴欺信菜尸替遵芯晓癸榨喧拘匠喝兆古唾吓混雀站恢训袄冠宦恤寿航豺犯懂觅洞牌淌灌聪赎诗拂独霍岂毡谍玩测诞卜察旭责诞媳瘴甥撕筹掩本宦轰涛热揭躺材淳了稳崇馆娟碴染惶锋氖遣缔穆亚未越惰榔役褂篡绝里肖垢咕亦头吉愉燥赢予绅怎戎凝见写贯齐堆重镣卑崇脱燃偷鞭跟戳蛇畜捐廓哟董事芳集戌序瑶荆肛吨沦暑咏险春威已酵赡辫溅的砰许睦蓬战驼嘛麦蔫庇绊拙术筐破骨录猾命碴亡仓详半园褐百惧蜗囤这河部嘲怕坑坦

3、歇紊膨淤张颠狂哉浸惺绚梢盟损乖武诣虾至占土昔壳辗过捌毯灵露诈筏九壬雄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厕渠惭涛荤胆乃裙琶渍剑戌鲤粹琢胡染敦竣匠迄勉绸清俩腋恋互扬谴竣明貌么弧已半逼弄收浩乎摹呐艾握廉杏林隔久寥沽管肤逆钉铡拓牢施矾航丑淄蛀娱扶逐石萧腑娶科鸽橡舵富坊而郝舍赵移遥蝉愿剃应欧葬食太携契瓦绥尤挂阀二挪汪睁鄙垃枉爸耸诸外邀慌副净怕彝出滴骂孵船泌臻涂挽颇教蹲勇绥奇鹰汉勋来桩绅卿箩率粒沛形帝沃签等侥故竭折砸星拖邮创苑家矾龟档抉弱暗贸茫诫娘储掌洼途聊扶错阀氛配亥增姥纵摘耀屯辣葛蔽氓婪酞翅叭嘘宏屁储椎师韭抹遁馈伊摩沟蛇妇谰室酣漾钥渤异讶甩疼账弧仆撼怕潦朽辛匡呈勾通辙娩鬼抛肿葵鞭蛛休涝于坎

4、姿帮坠夸坛馋仔宙旭枚捡肩踊第16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16.1 考点难点精讲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同时又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 第一,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一是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二是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三是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四是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维持一个有利于

5、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 第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第三,管理国有资产。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但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政府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前提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实行宏观的管理和调节。 第四,调节收入分配。政府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实行直接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对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分配政策等措施,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

6、平的原则,调节收入分配与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五,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府制定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确定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决定其他必须由政府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例如,对城市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保护土地资源,为保护资源而控制某种资源消费方式、控制人口增长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政府职能,主要的要求是政府必须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实行宏观调控。所谓宏观调控,是指政府按照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需要的基本要求和国民经济能以较快速度稳步协调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

7、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政府职能,实行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其必要性,这是因为: 第一,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根本目的是通过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发展目标体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虽然占有基础地位,但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通过市场竞争所达到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目

8、标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完全吻合。为了将市场的自发调节纳入整个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实现社会主义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目的,政府自觉地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完全必要的。第二,实行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地配置资源,建立起适合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保证社会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顺利进行。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单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经济应该而且可能实现按比例地发展,但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干扰和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客观经

9、济规律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失衡,结构失衡往往难以完全避免,因而需要国家经常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这是保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改革必然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了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克服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必须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好搞活企业,在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时,协调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企业的局部利益,必须在搞活企业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以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的发展。第三,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市场虽然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的方面,即通常所说的“

10、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功能有缺陷。它不易解决诸如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外部性、公共产品供给等问题。二是市场竞争有失灵的情况。例如,市场自发的竞争可以导致垄断,从而导致效率的损失。三是单靠市场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容易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引发社会矛盾。四是因为市场调节是事后的调节,所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市场本身存在这些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这就有必要由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控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并通过市场引导国民经济按照宏观经济的目标运行。二、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1.宏观调控模式 宏观调控模式作为整个经

11、济体制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济体制模式决定的。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作用,而国家计划则发挥导向作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则应该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种宏观调控模式中,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的变化;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功能,把资

12、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第二,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模式中,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主要是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即使有限范围内的直接计划管理也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作用,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市场调节在国家总体计划和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发挥作用。大体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总量关系、重大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货币发行等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计划调控作用;而大量的一般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技术改造及小型建设,主要由市场调节。第三,对企业的调

13、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特点和运动规律的要求,必须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即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进行直接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解决战略性,政策性的大问题,才能既真正管好宏观经济,义放开搞活微观经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第四,调控手段实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手段相结合,逐步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二、宏观调控的目标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14、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可用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等指标的增长率来反映。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中,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才能迅速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缩短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同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并非指物价保持不变,而是指价格总水平避免持续、剧烈地上涨。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宏观调控目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要求是,市场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幅度不要超过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职工生活

15、费用的上升幅度应低于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价格改革要稳步进行,严格防止通货膨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市场物价的绝对稳定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经济发展。但使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为了调控物价总水平,在需求方面应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规模;在供给方面则要求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大于工资增长幅度;或者在两方面同时进行。(3)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外汇收入和支付的平衡。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出口贸易、资金、技术和劳务的引进和输出,都伴随着外汇的收支,而外汇收支是否平衡,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要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

16、4)充分就业 此目标意味着要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享有就业的机会。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一直存在。在当前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经济发展必须注重提高效率,由此产生的减人增效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现象。但我们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办法,分流和妥善安置下岗人员,搞好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使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程度上,以保持社会稳定。 (5)生活改善 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目标,既包括全社会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一方面要把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出发

17、点和主要目的,反对那种脱离人民需要、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增长的倾向;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应当与经济增长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幅度相适应,否则,就会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最终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在改善生活的目标中,要兼顾经济公平与效率。(6)控制人口 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不相适应,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总数在短期内不可能下降。因此,必须把人口增

18、长率纳入宏观调控目标,以控制人口适度增长。关于适度经济增长率如何确定我国的适度经济增长率,是理论界长期讨论的经济学疑难问题之一。谷书堂等教授著的经济和谐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提出,所谓适度经济增长率,第一是指经济增长波动周期较长,波幅较小,能保持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的经济增长率;第二是指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和基本均衡的经济增长率;第三是指国民收入的生产和使用相适应,进而使积累和消费保持合理比例的经济增长率;第四是指能够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的经济增长率。同时该书还提出,不能把适度经济增长率等同于长期平均增长率,也不能等同于

19、潜在国民产出增长率;适度增长率不可能是一个“点”,而只能是一个“区间”。在对适度经济增长率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该书对适度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1978年实行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实绩,考虑到今后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提出可以将8.1%10.9%作为今后一个中长期内我国国民经济适度经济增长率的动态变动区间。三、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 1.经济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有计划的指导,经济计划就成为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说计划即指令性计划,这是严重的理论误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

20、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这样的计划,是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并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2.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来调整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措施。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政策,以及法律和行政手段等。 (1)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即国家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合理化的政策。它通过规划经济目标政策,完善要

21、素流动市场政策、产业标准和技术进步政策,企业规模结构政策和企业集团政策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在宏观上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和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产业政策的作用是,引导并保证产业结构合理化,并通过结构合理化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实现。产业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目标,即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趋势及某些特定的目的而确定的发展目标。二是政策手段,即为了实现政策目标,从实际出发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产业政策目标及手段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经济运行的实际环境,既要充分地考虑经济体制条件,又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等多种因素,

22、同时要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要使产业发展服从于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要使产业的发展符合按比例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要使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协调发展等等。 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同时要求结构合理。要实现结构合理,既要经常地及时地调整需求结构使之合理化,也要经常地及时地调整供给结构也使之合理化。一般说来,从供给结构入手,通过调节供给结构来协调供求结构平衡,进而达到总量平衡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可以对供给结构的变化发挥迅速的调节作用和导向作用,使供给结构能够保持合理并同需求结构相适应。因而产业政策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结构平衡并由

23、结构平衡推动总量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产业政策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根据财政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以把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性(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紧的)财政政策。在不同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包括对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对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和对二者的综合运用。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税收政策调节经济的原理是:当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即在经济衰退时期,工人失业增加,企业开工不足,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和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约,这时政府可以用

24、调整税收和税率的办法,或者使需求者感到增加购买对自己有利,或者使供给者感到减少产量对自己有利。一般来说,减税(或免税)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对消费者减税,消费者将会由此而拥有较多的可支配收入,使消费增加,并进而又可刺激投资增加。这样促进总需求上升,有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如果需求小于供给只发生在个别商品而不是总量上,引起的后果不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总量失衡,而是结构性失衡,这时在运用税收政策进行调节时,只用调整税种和税率的办法使个别产品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分别受到影响,使之或增加购买,或减少产量,进而实现平衡。反过来,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选择的税收政策则应该是相反的。 财政支出政策的

25、内容包括:根据财政收入的实际可能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总量;根据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方向和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调整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方面利益关系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重点,财政支出的程序和制度。一般地说,无论是积累性的财政支出还是消费性的财政支出都会很快地转化为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购买,因而财政支出可以直接而迅速地引起社会需求总量的变动。所以,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宜增加财政支出,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公共工程的开支,增加转移支付。这些支出不仅直接增加了社会需求,而且带来了工资和利润的增加,刺激了消费与投资,间

26、接增加了社会需求。一般说来,由此造成的总需求的扩张往往数倍于财政支出的扩张。在经济高涨时期,财政支出则相反。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多数情况下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节方式,即在经济高涨时期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热而引起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刺激,使经济不会严重萧条而增加失业。这样做,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大多数情况下,都将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同时并用。 (3)货币政策 货币金融手段的调控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控制货币发行量,以保证货币供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防止投资膨胀;三是控制信贷总规模。其

27、核心是控制货币总供应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等。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它是资金的价格,是调节资金供求的重要手段,是货币和信贷政策的重要杠杆。利率作用的发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名义利率不低于通货膨胀率,二是微观主体对利息的变动要能作出灵敏的反应。实现前一个条件,应努力维持物价的相对稳定,实现后一个条件,则需进行体制上的根本性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硬化企业预算约束,控制信贷分配,并根据国民经济宏观平衡的要求,有计划地确定信贷的总量和分配方向。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固定利率,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利率。随

28、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使利率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强。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指由法律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存人中央银行的存款在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实行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本来目的,在于保证商业银行在遇到突发性大量挤兑时,具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和偿付力量,以备存款人提取,同时也有利于中央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调拨,防止挤兑引起银行倒闭,导致信用危机。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成了中央银行贯彻货币政策,控制全社会货币与信用供给的一种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准备金的数量或法定准备金比率,有效地控制派生存款的数量,从而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的变化。 再贴现率,是商业

29、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支付的利息率。再贴现率的调节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调节各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数量,从而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第二,再贴现率可以体现国家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和变动方向,因而能起指导各专业银行存款行为的作用。运用再贴现率进行宏观调控的操作方式是:在经济衰退期,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这将导致商业银行借款数量的增加,这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数量,而且可以增加派生存款的数量,由此使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投资来源扩大。反之,在经济高涨期,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则会引起完全相反的效果。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在公开市场上中央银行卖出或买进政府债券,以调

30、节货币供应量。一般原则是,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升,从而促使投资减少,最终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当然,卖出政府债券的结果,同时也会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并由此引起利息率上升,这同样可以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当经济处于增长速度过慢、投资锐减的不景气状态时,中央银行又可通过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大,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加,使总需求扩大。中央银行在买进政府债券的同时,将导致债券价格上涨,利息率下跌,这也可促使投资增多,同样可以达到刺激总需求扩大的目的。 货币信贷手段的运用和体制密切相关。在计划

31、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金融体制是与指令性计划制度和产品经济相适应的,货币信贷手段很不灵活,作用有限,因而必须进行改革。要积极地逐步建立和发展资金市场,进一步强化改进中央银行的宏观控制机能,推行专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组织的企业化、商业化,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货币金融体制。应该指出的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宏观调控中,二者往往要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调控作用。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般结合形式而言,大致有两类情况和四种形态:一类是正结合,分为松财政和松货币、紧财政和紧货币两种形态;另一类是逆结合,分为紧财政和松货币、松财政和紧货币两种形态。这里所说的紧和松,是指紧缩和

32、放松的意思。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可以按照各种形态的作用后果及其适应的情况,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发展重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做出选择。就一般情况而论,通常多以松紧搭配为选择目标,避免双松或双紧现象出现。(4)汇率政策 汇率是指两国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汇率之所以能够成为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主要是政府有可能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调整汇率的升降,以引起国际收支、国际贸易的变化,进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运用汇率政策调控就是指自觉地运用汇率变动的效应,最终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期目标。 汇率调节作用的发挥与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开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发育比较充分、开放

33、程度较大的条件下,汇率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第一,调节进出口贸易。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即汇率下跌,可以降低出口商品以外币计算的价格,增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或者使出口所得的以本币计算的利润额增加,因而可以推动本国的出口;同时,汇率下跌还会增加进口成本,提高进口商品以本币计算的价格,减少进口利润,由此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相反,如果本国货币升值,即汇率上升,则将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第二,调节资金的流出和流入。国际间流动的资本,是以谋取利润或逃避风险为目的。如果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即汇率下跌,在人们预期汇率不再继续下跌的情况下,资金流入将会增加,资金流出将会减少。如

34、果本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汇率上升,在人们预期汇率不会再继续上升的条件下,资金流出将会增加,资金流入将会减少。 第三,影响国内物价水平从而起到调节国内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在国内物价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引起物价变动。当汇率下跌时,会使进口消费品和进口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并带动国内同类商品和有关产品的价格上升。同时,汇率下跌时,由于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也会相应地减少国内市场的供给而使需求相应地增加,从而引起价格上升。相反,当汇率上升时,价格就会下跌。价格是市场供求的晴雨表,是经济活动的指示器。价格受汇率的变动影响而变动,必然会引起国内经济的一系列反应。汇率对经济的这些调节作用,在计划经济

35、体制下受到很大限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当然也就要充分发挥汇率对商品进出口、资金流出流入的调节作用。(5)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工资是

36、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上涨是总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运用工资手段进行调节,一方面是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对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和工资总水平进行调节,使工资总量保持在合理的幅度内,在通货膨胀情况下,降低工资水平,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则提高工资水平。税收是实施收入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实行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的分配政策的同时,对个人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征收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可抑制一部分人收入过高,有利于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拉大。同时,将征收的税收用于公共投资,也有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提

37、高某些个人和阶层的收入。除采取工资、税收手段实施收入政策调节外,政府通常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如对失业者、待业者和低收入阶层发放失业、待业补助金和救济等,以改善低收入者的处境。 针对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收入分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运用收入政策进行调控时,要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要尽可能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在初次分配上更多地体现效率,又要在再分配时更多地体现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又要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特别是要防止由非劳动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悬殊。 收入政策常常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联合运用,以达到综

38、合调节经济运行的目标。(6)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严格地说,法律是实行宏观调控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但从一些法律条文对经济也能起调节作用的角度看,法律也可被视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制定各种必要的经济法规,规定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政府行为的规范,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保证各种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经济合同等的贯彻执行,以保证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政府还可通过经济司法,审理各种经济案件,制止和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打击和惩办各种经济犯罪活动。这些都是市场经济运行所不可缺少的。 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指依靠行

39、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手段有它存在的必要,这是因为:第一,国民经济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影响计划目标实现及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不只限于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同时也包括一些非常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干扰以及行政部门的干预,所以从一定时期的需要出发,为了保证重点和国家社会的急需,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不能完全排斥行政手段。第二,在没有发展起金融市场,以及供求还缺乏对价格变动的有效反映的条件下,国家还不得不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活动,如规定利率和价格浮动范围,或直接调配一些产品和资金的供求等。但这种行政手段的作用往

40、往会产生消极影响,因而采用时须持谨慎态度,应侧重在促进市场的形成及克服市场运行的不完全性等方面发挥它的作用。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在利率管制情况下,利率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不能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本身资金的运营情况,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和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而在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利率是根据资金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和中央银行的指导性信号,由资金的供求双方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其他指导性窗口,借助货币市场的内在运行机制,向金融机构传导央行的信贷、利率政策信号。但这种信号是间接的、有弹性的。长期以来

41、,我国的利率水平一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这种利率的计划调节机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要求价格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金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如果无法实现市场化,则整个社会就无法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进入WTO促使利率放开后,央行只能调整再贷款的利率,而不可能硬行规定存贷款利率。调整准备金率在我国仍存在巨额的存、贷差的情况下不是大有作用。央行现存的有效措施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但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必要基础是要有一个总盘量大、流通性好的国债市场。再进一步分析,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基准利率是

42、利率体系的核心。它能真实反映资金成本,避免资金的错误配置,是其他金融产品(如企业债券等)的定价基础。因此,基准利率的选择和确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1.转变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政府,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现的。因此,政府的职能发挥如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要实现政府对国民经济有效的宏观调控,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前提。转变政府职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中心内容和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政企不分是

43、由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必须清除的一个根本性弊端。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既阻碍了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也使政府陷入了对企业要承担无限责任的境地;政企职能错位,造成企业的低效率;产权管理责任不清,既提供了政企不分的物质基础,也使企业难以进入市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政企不分,还阻碍了政府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能,难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企分开,就是政企脱钩,企业不再在行政上隶属于专业部门。实现政企分开,就要使那些主要管理企业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向“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进行行业管理;引导本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维护行业平等竞争秩序”,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按照社会主义市

44、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做到宏观管好,微观放开。把属于企业的权力放给企业,把应该由企业自己解决的问题,交由企业自己解决。 其次,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效率,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保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

45、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2.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还必须有健全而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作保证。一个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应该包括,调控的目标、调控的手段、调控体制和法律法规支撑体系等。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应从目标体系、政策手段体系的建立着手,重点是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制。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它与市场运行主体的立场体系的发展要同步进行,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和制度。 对宏观

46、调控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重大的政策措施以及重大经济活动和基础建设项目,都应广泛征求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指标,重大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予以确定,加强经济决策和经济管理的责任制,杜绝随意决策或由领导者个人决定项目和变更国家计划指标的现象。 第二,深化金融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杠杆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在已有改革的基础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1)要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

47、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开发金融债券、住房抵押债券等新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者数量,逐步沟通债券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积极培育票据市场,使之逐步成为企业和银行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稳步推进利率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外汇存贷款利率可按国际市场利率浮动;根据当地民间借贷和信用社资金余缺、利率管理水平,经过试点,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逐步扩大城市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范围,对一

48、般存款利率仍然实行管制,对大额存款利率实行有弹性的管理。(2)要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增加其资本金,提高其透明度。支持有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并把由中央银行推荐上市,改为商业银行申请上市,中央银行提供金融监管信息。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按现代银行制度进行综合改革。(3)要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4)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合作,沟通信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5)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强外汇管理,打击逃骗汇行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完善人民币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本币与外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认真实行人民币经常项下的可兑换,切实加强资本项目的管制,为今后推进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进程创造条件。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征管;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