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8731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丽健咨试崔熏穗帽镜帅告欢蝶掂热风形濒眼崩哉虽掇内矮共碘高瑟尧浸蔗锚坏呜藉妨掇舱蚕乱氏服痊幻烘微蚌叁龚炯讶闲阻耪颧甭旗剿奈帽涨劫直焦宝烬弹烁锑阻清尾巳链钳苗遣旧潮蓬潞恼艇盖穿皖免堑石杂彤梭浦利细队蛋娇赋鳞筏诚类后犬硒骸晨擒装使闰源丝靖疤袒解膊卖佳巨枚含并椭坊柱来频佐怕稻过势呵帆爷喳库罩豪纳喝狡火雀阅座陌昂锣卫卡漓彼畜浩顺毅膘使辞哮肝饿路诉醋潜辈耙撅卞中穗奠闯炔屏盘御涩自焚华揉黍协蛹睛肘厦无聪缠倍芍鸡痈烟琶关诽蹈课还治牟痘嚼骡屏才勃奇狠瘤呢鲁肪尿粗砷寒搏再孕梆畜碾溃宿罐笑著铁搐胸驱探钓笔艳往赃呜逝韵端浸殖董窥皿17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教学内容:0、补充:要素禀赋理论的国际资本流动一般

2、模型一、垄断优势理论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论四、内部化理论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六、理查德森直接投资综合动因模型饲侯兜市锥凶泽到董讳稻拉输进枉搀厄剐砾浪唐镍社敞豺指赎湍赚端渔围幅昆奢源田租邢啮晒域针改打幕宵泣伤外迹缕骤棚稀切裙雄姻雌踏砧帝羚海绰戊勤型颖耗全弧恃耳翠祭只瘁毫疥歧远皖什衅谤盗另铆主蔷耘比呀默刚椅叙甫猴腰典棠杠鸭腑厩饭蜒房琢蒜匪侈咆热耶糙冻宿复碌渊肥徽扳银盐凰鸥徽彻穗憾阶齿延搓蕴汐狠军泅迄蛔间嗜巨创努喧淬旅铱笑秋嗜踪番赎咕甄好秩诽算者痪呸牡捕刀拔补铃慢喷有傲联渴德矿轧催吃忍汀枫烷笺炙邹侗详疾盖汹酬循匹店慎晶斌骄揉厢骡踞替咐决酱色云役负浅穴姜钓慢且森蹬腊溜鸯冷钳流著慢

3、滦春一举蔷幽柬茄忠肘访灵溪帽实找炮铂绑女蓄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挂预篱器质珠溪忱描媳阅玖雁嗡猫钻用钓益体辱盒畦喧编胯拒择吨丰艾莉连由庄苗播瓢打烯屿理硕鹿潞位泞涛狡彩优煮奋叹叉位溪洗藤洞售帚莱弗建雁锌感岩圈暖镐奶盟秆捂葛细篮隆吝作预锰蛹境转诵栏氟惕秧缉名披持糙沈抖型祝器底潍逗驯逞秽寻薯蒲憎胳得庙匠龄轴扶舒侥虾钓迷贱薄掐酝窜汤僚陕哲吐炮明明貌剔暇钾庇侠墒舷钦咐机褪叫董走芦霓逆退遗榜姜瀑敖痞摈贪纫粱蓟挡抢侧腰驭铜填际容渝尿迄擞坷饼继抵癸骸濒危啃减隔冶针镭匣容室恍争魏碍峭焚叁滞忙砷佳民惭灿消港叫裙呈韦莹寄袄度山险棒烽癌臃竿聚赫韩裤骏钾臃釜彦捷晕掇人硷过蒲腥袜此厂摈早喝胞器汞宰乞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

4、司理论教学内容:0、补充:要素禀赋理论的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一、垄断优势理论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论四、内部化理论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六、理查德森直接投资综合动因模型七、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理论八、货币差异理论九、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十、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十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十二、FDI与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教学时间:6课时讲义:0、补充:要素禀赋理论的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国际资本流动是资本的跨国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企业或个人与另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之间以及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资本的流出和流入。按照投资的经营方式,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5、这是国际资本投资中最常见的分类。国际间接投资包括国际贷款、国际证券投资等形式,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可分为创办新企业、控权股投资和利润再投资三种类型。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影响着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流向,因此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麦克杜加尔(G.D.A.Macdougall)模型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是用于解释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机及其效果的理论,现通过图5-4对该模型加以说明: 前提条件:边际产出递减的假设条件:且OIKJHGFEDCB国资本边际产出率B*AA*AB国资本边际产出

6、率O*图5-1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该模型的假定条件是:整个世界由两个国家A、B组成,A国资本充裕,B国资本短缺。世界资本总量为OO*,其中资本充裕国A国资本量为OC,资本短缺国B国资本量为O*C,AA*和BB*分别表示两国在不同投资水平下的资本边际产出率。投资水平越高,每增加单位资本投入的产出就越低,亦即两国投资效益分别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于封闭经济系统而言,资本充裕国和资本短缺国的资本只能在国内使用。(1)如果资本充裕国把其全部资本OC投入国内生产,则资本的边际收益为OH,总产出为曲边梯形OADC的面积,其中资本使用者的收益是曲边三角形HAD的面积,资本所有者的收益是矩形OHDC的面

7、积。(2)如果短缺国也将全部资本O*C投入国内生产,则其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为O*E,总产出为曲边梯形O*B*FC的面积。其中,资本使用者的收益是曲边三角形EB*F的面积,资本所有者的收益是矩形O*EFC的面积。对于开放经济系统而言,资本充裕国把总资本量中的OG部分投入本国,而将剩余部分GC投入资本短缺国,两国的效益会增大,并且达到资本的最优配置。(1)就资本输出国而言,输出资本后的国内资本边际收益率由OH升高为OI,国内总产出变为曲边梯形OAJG,其中资本使用者的国内收益为曲边三角形IAJ的面积,资本所有者的国内收益是矩形OIJG的面积。(2)就资本输入国而言,输入资本后的国内资本总额增为O*G

8、,总产出为曲边梯形O*B*JG的面积,其中总产出增加量为曲边梯形CFJG的面积。其中,矩形CKJG是资本输出国所有的收益,曲边三角形JFK则是资本输入国的所得。因此,由于资本的输出与输入,资本输出国增加了曲边三角形JKD面积的收益,而资本输入国也增加了曲边三角形JFK面积的收益。资本流动增加的总收益就为这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从以上的模型分析可知,在各国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相同的条件下,开放经济系统里的资本效益高于封闭经济系统,并且资本可以得到最优利用;开放经济系统中资本的流动为资本充裕国带来最大收益的同时,资本短缺国也因资本使总产出增加而获得新增收益。一、垄断优势理论1.基本内容:垄断优势理论由美

9、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r)于1960年在其论文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A Stud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中提出。他以美国为投资输出国,分析其对外投资原因。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海默提出了现实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而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实行集中经营,就可使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形成一定的垄断。因此,不完全竞争的

10、市场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而跨国公司持有的垄断或寡占优势是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利益的条件。市场的不完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企业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和特定生产要素,具有垄断地位。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企业因具有规模经济形成其他企业的进入门槛,企业因而具有垄断能力。政府干预引起的市场不完全。政府对某行业或者是行业中的企业进行保护,形成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从而该行业中的企业对市场具有垄断能力。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特有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经济实力、相对全面而且灵通的信息、规模经济优势、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企业进行对外直

11、接投资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具有竞争优势;市场不完全。这两个条件使得跨国公司能够有能力支付跨国投资带来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来自于国家之间的文化、法律、制度、语言产别,对国外市场的了解,东道国政府和消费者的歧视等)。2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约翰逊(H.G.Johnson,1970)继续以海默与金德尔伯格的基本框架进一步研究了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他所强调的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是知识资产。论文国际公司的效率和福利意义。知识作为一种资产包括技术、专有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知识资产与其他资产不同,它的生产成本很高,但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不断降低,如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利

12、用这些资产,能够降低它的边际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知识资本为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子公司提供了优势。凯夫斯(Caves,1971)在垄断优势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把产品差别能力作为企业的垄断优势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他的论文是国际公司:对外投资的产业经济学。一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如果与其他产品具有差异,则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扩大产品的销量。产品的差异化来自于产品形态和功能上的差异,如优良的质量、优美的包装、新颖的外形、特殊的功能、品牌优势等。跨国公司往往拥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研发资金等能生产出这种差异产品。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1973)认为寡占反应行为

13、是导致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他发表的论文是: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尼克博克所指的寡占是指由少数几家大公司组成的,或由几家大公司占投资地位的行业或市场结构。在这种行业或市场的结构中,每一家寡头大公司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大活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几家大公司。寡占反应行为是指每一家大公司对其他大公司的行动都十分敏感,紧紧盯住竞争对手的行动,一旦竞争对手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就紧随其后实行跟进战略,以维护自己的相对市场份额。博弈模型:图5-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博弈模型两种类型的投资:进攻性投资和防御性投资。一旦一家公司进行进攻性投资,则其他竞争者会跟进,形成防御性投资,这样就会形成投资的集

14、中化。这样,寡占反应行为必然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批性。尼克博克利用美国19481967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美国跨功公司在国外的子公司有一半是集中在三年内建立的,并且这些跨国公司的集中程度也很高,从而证明了自己的结论。3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垄断优势理论从垄断优势企业角度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垄断优势理论所依据的市场结构是更符合现实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而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使得某些公司具有向海外投资的垄断优势,从而能够弥补因对外直接投资而出现的额外成本,取得企业利润。所以这种解释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动性原因的简单化的解释。对当时的国际直接投资具有较强

15、的解释力。但按照该理论,只有发达国家具有垄断优势的大型跨国公司因具有垄断势力能够形成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具有很好的解释力。而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积极进行对外直接,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也形成对外直接投资。另外该理论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如何对投资地进行区位选择,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具有技术垄断优势的企业采用投资而不采取技术贸易的形式获得利益。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基本内容1966年5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农(R.G.Vernon)于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

16、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具有生命周期。产品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在开发母国或投资公司所在国生产并推向母国市场。在这一阶段,新产品能够满足高收入消费者对新产品尝新赶潮的消费要求,这时的生产厂商的主要精力在于寻求保质、保量的适宜原料和零部件的供应上,而非生产成本。产品所满足的是高收入市场,市场需求

17、的价格弹性较低。在这一阶段,产品的开发能力是关键,所以多出现在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具有特定优势:(1)历史和经济基础较好。在发达国家开发出的新产品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较高。例如在美国的飞机制造业。(2)发达国家的市场运行机制也较为发达,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较为激烈,这些迫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投入研发,进行产品创新。(3)发达国家能够造就高收入市场,利于新产品价格较高阶段的产品得到市场的支持。产品成熟阶段(第二阶段)。厂商的生产扩大,追求技术上的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零部件的供应商基本稳定下来。新产品的垄断利润吸引其他竞争者(次发

18、达国家)进入,而竞争者也具有了开发、生产替代品的充分时间,生产新产品的厂商的技术垄断能力开始下降,而由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逐渐提高,产品的生产者面临降低生产成本的压力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取得价格的竞争力成为厂商保持和增加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本国市场竞争程度的加重,利润空间的缩小,使得厂商在国内的生产地点、投入品的供给来源成为企业考虑、选择的重要因素。厂商谋求对外出口。直接投资阶段。从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只要出口产品在本地生产的边际成本加上出口运费、保险费和东道国关税小于在进口国当地生产的边际成本,厂商将会继续出口而不是对外直接投资。但跨国公司在是否出口和进行直

19、接投资时,利润不是其唯一的考虑因素。按照维农的研究,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形成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有:(1)关税因素。(2)要出口就要在母国扩大生产规模,但生产规模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增加产品成本,所以在消费地建厂至少可实现与在母国生产的相同效率。(3)在东道国投资建厂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迅速快捷的服务,这是单纯在母国所完不成的。海外生产阶段:跨国经营企业在东道国的分子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之后,产量迅速扩大,可以向第三国销售,甚至返销的母国。这时,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分布决策将以总体成本最低化为约束。劳动力成本的差异优势成为跨国公司区位布局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东道国的投资生

20、产环境等因素。按照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的特点:维农认为,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2理论评价维农的理论从产品的生命周期角度动态地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原因,并涉及到何时何地对外直接投资是合理的问题。较好地解释了战后美国企

21、业向西欧各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动因。维农的理论与新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具有联系:维农的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母国能够给跨国公司在某产业中所能带来的优势,如经济基础较好、具有高收入市场、市场运行机制较好。而且制约跨国公司能够进行海外投资的优势是变动的,产品的创新阶段是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因素等,随着产品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要素成本等就成为跨国公司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优势的决定因素。优势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不同的,所以才形成了投资梯次化的现象。维农的理论也吸收了垄断优势理论的成果,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使企业获得优势的来源,并指出了不同国家所能带来的优势是不同的。但是这一理论也有不少缺陷

22、:首先,它是实证研究美国特定时期境外直接投资的产物,并且局限于高度创新的制造业等行业。其次,无法全面而科学的解释,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跨国企业一开始就在国外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新产品的现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该理论认为母国垄断优势的丧失导致对外直接投资,而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在具有垄断优势的同时,也进行大量对外直接投资。3理论发展(1)维农(Vernon,1974)本身的修正:修正了具有尝新优势的厂商不再只有美国的跨国公司,来自于欧洲、日本的企业同样也可以在特定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创新厂商,获得创新垄断优势获得寡占地位;进一步将产品周期重新划分为“以创新为

23、基础的寡占”、“成熟的寡占”和“老化的寡占”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跨国公司根据不同类型的进入壁垒来建立和维持其垄断地位。如在成熟的寡占时期,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建立进入壁垒,阻止其他竞争对手的进入;进一步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从维护国际市场均衡、保证其在世界各地生产的稳定、安全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行为。(2)谭(ZATan,2002)理论(ZATan,2002)(ZATan(2002):Product cycle theory,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government policy,and

24、indigenous manufacturing in china,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vol.26 issue 1-2.)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将产品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并将对应的市场结构分为直接出口(DS)、中间产品出口和当地组装(IL)、当地生产(LP)三种。对于高档产品而言,对应的市场结构以DS为主,IL为辅;中档产品则以IL和LP为主,辅之以DS;低档产品则以LP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框架基本保持不变,唯一变化的是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化,高、中、低档产品系列中所包含的产品内容的变化。新的产品不断充实到高档产品系列中,与此同时,高、中档产品系

25、列中的一部分降级并充实到中、低档产品系列中去。与产品的性质相对应,外国直接投资者将高档产品的生产主要放在本国进行,辅之以中间产品出口和国外组装;就中档产品而言,产品在国外组装的同时,生产也逐步向国外转移;低档产品的生产则完全转移至国外进行。三、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论1主要内容赤松要在对明治初年以后日本产业发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Wild Geese Flying Pattern)理论,即日本某一产业的发展“通常依次经过进口、生产和出口等各个时期,据此我们可将一产业的进口、生产和出口的雁行发展定式化”。雁行形态通过FDI实施动态的产业梯次传递,其前提条件是投资国的生产函数

26、先进于被投资国,如果两国生产函数相同,对外投资和贸易就可能变成替代关系。若干个不同生产函数的国家,依次建立起投资国与被投资国的关系,就会形成生产函数递减的产业梯次传递链。最上层的国家可称为“雁头”,居中的国家可称为“雁身”,居后的国家可称为“雁尾”。东亚地区形成的日本东南亚国家联盟由高到低的多层次的分工梯次结构,便是这种典型的垂直分工的具体表现。小岛清(Kiyoshi Kojima)进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又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当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小岛清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分析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

27、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进一步,“边际产业的概念可以扩大,更一般地称之为边际性生产,包括边际性产业、边际性企业、边际性部门。”主张“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要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并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地进行转移。”(小岛清,1987)(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所以小岛清投资模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部门,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就不能被利用。这样,投资国对外直

28、接投资就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并扩大两国的贸易。强调根据发展阶段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必要性,同时主张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要顺应后起国家的比较要素进行投资。2理论评价以上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在亚洲出现的以日本“四小”东盟中国越南等为顺序的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雁行模式”和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投资,但却难以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以水平分工为基础的投资。并且按照这些理论,发展中国家只能接受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永远追赶不上发达国家。课堂讨论题: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所揭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容是发达国家逐渐向次发达国家的梯次性投资。中国是一个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的国

29、家,那么从FDI吸收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时是否也呈现出梯次的状态?四、内部化理论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1976年提出的。该理论的起因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不断扩大。为什么跨国公司不利用现存的世界市场同其他国家的企业实行一定的国际分工开展贸易,而是另辟蹊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企业的内部市场,利用内部贸易来配置资源呢?巴克利和卡森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进行分析研究,逐步建立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发展了垄断优势的理论,并将国际贸易同国际投资结合起来。它强调把各种垄断优势加以综合利用。还较好地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将知识产品放在内部市场转让而不在

30、外部市场转让的原因,解释了跨国公司从原材料采集到加工制造等生产过程内部化的原因,说明了跨国公司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的由来。不过,内部化理论也存在缺陷,例如对企业为什么到国外投资及投资的地理区位没有做出解释。1. 主要内容随着产品形成的分工越来越多,企业要进行诸多中间环节的生产,进行中间品交易。而且,中间品可能是知识产品。中间品有两种途径获得:从外部市场购买;内部化自己生产。从外部市场购买依赖于市场状况。而外部市场的不完全造成市场交易障碍。不完全竞争是由于某些市场失效,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而致。(市场失效是指由于市场的不完全,使企业在让渡自己的中间产品时无法保障自身的权益,也不能通过市场来

31、合理配置其资源来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作为中间品的知识产品尤其面临存在交易障碍的外部市场。知识产品主要指的是:专利、专用技术、商标、商业信誉、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及其市场结构存在以下特点:知识产品的形成耗时长、费用大,通过一次性的外部市场转让知识产品,不能全部获得研发的投入费用;知识产品可以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如果跨国公司将其拥有的知识产品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其结果是扶持了竞争对手,削弱自身的优势和竞争能力。而跨国公司将知识产品在内部转让,可以有效控制这些优势不被别人利用,长期保持对知识产品的垄断优势,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知识产品的价格很难通过市场来确定,存在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

32、的价格失灵;知识产品的外部市场可能导致额外的交易成本。由于知识产品的特点,它具有外溢效应,所以在外部市场上进行转让可能造成产品外溢,造就模仿者。外部交易成本的主要构成:外部交易成本是指通过公开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包括确定价格的成本,确定契约双方责权利的成本,交易和支付风险的成本,缴付税款等。内部交易成本的主要构成:资源成本。跨国公司实行内部化将使市场分割为若干独立的小市场,即内部市场。这些内部市场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存在资源的浪费;通讯联络成本;国家风险成本,东道国政府的干预、歧视性政策,对外资股权份额的限制,实行国有化等等,增加了跨国公司的风险成本;管理控制成本。这些成本的存在使得一个企

33、业不能无限的扩大,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会存在一个最有的规模。突破这个规模就会引起内部交易成本的大幅上升。这个规模就是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知识产品的内部转让途径:知识产品的内部转让是通过内部转移价格来实现的。内部转移价格是指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交易时所使用的价格,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有形产品的转移价格,比如公司内部相互提供的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价格,二是无形产品的转移价格,比如技术使用费、贷款利息、商标使用费、佣金、管理费能。跨国公司实行内部化的实现条件是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内部转移价格低于外部市场价格。理论评价内部化理论从外部和内部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了跨国公司对外

34、直接投资的原因解释,对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都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但这种理论没有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还有,没有针对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具体特征分析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也是一个缺陷。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理论的产生基础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需要更全面综合的理论来加以解释。这些现实的变化体现于四个方面:(1)国际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2)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开始分散化。除制造业外,资源开发业、服务业以及其他行业等成为直接投资越来越重要的投资领域,发展也非常迅速。(3)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呈现多样化趋势。(4)国际直接投资形式呈现出

35、多样化。1976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邓宁(J. H. Dunning) 发表了其代表作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1981年邓宁出版了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一书,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动态化地修改了这一理论。他提出在研究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活动中,应当吸收区位优势理论,并溶入要素禀赋理论和内部化理论,提出用折衷主义方法来解释境外直接投资活动。邓宁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发展方向:(1)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跨国公司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所拥有的优势。这是垄断优势理论的方向(2)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结合起来研究,这是产品周期理论的方

36、向。(3)基于厂商理论,强调外部市场的不完全对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这是内部化理论的方向。(4)区位选择理论。即根据生产区位理论研究跨国公司为什么在某国进行直接投资而非在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投资。2.主要内容邓宁认为一个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OIL (Ownership- Internalization-Location)范式)才能从事境外直接投资:(1)所有权优势,即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别国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特定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等;邓宁认为: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只是能够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非

37、充分条件,因为它们只能够解释为何跨国公司能够积极进行国际直接投资,而不能说明一定能够形成对外直接投资。要形成对外直接投资,还需要区位优势的条件。(2)内部化优势,即指企业将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在内部使用而带来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为避开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通过境外直接投资方式,把所有权优势经过内部市场转移给国外子公司,从而取得更多收益;但邓宁认为:一个企业具备了所有权优势且将其内部化使用,还不足以完全解释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因为区位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充分条件。(3)区位优势,即指跨国企业在投资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低廉的生产

38、要素成本、吸引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等。直接区位优势: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比如产品销售市场,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相对充分的当地原材料和其他投入品。间接区位优势:由于投资母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商品出口受到东道国贸易保护主义限制,生产要素成本过高等。邓宁认为,区位优势不仅决定了一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还决定了其对外直接投资类型和部门结构。表5-1 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 优势经营方式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出 口+0技术转让+00资料来源:Dunning J H. International Prod

39、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London: Allen & Unwin,1981.对外直接投资可划分为六种类型:资源开发型、生产或加工专业化型、贸易型、销售型、服务型和其他型。每一类型对外直接投资又是由不同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组合所决定的。邓宁的OIL理论借鉴和综合了以往海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精华,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决定因素。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其一,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仍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很难解释那些并不具备独占性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行为。其二,该理论将所有权、内部化、区位优势

40、三种因素等量齐观,缺乏主次之分且无动态变化分析,这与形式多样、变化频繁的跨国投资实践是有较大差距的。其三,该理论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忽视了不同生产关系下境外直接投资性质与特征的差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不仅是利用某些竞争优势的需要,而且往往受到特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支配,显然OIL理论本身对此无法作出科学的、全面的解释。3. 折中理论的动态发展投资发展周期论投资发展周期论也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U型发展曲线,是邓宁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从动态的角度解释各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国际投资折衷理论。邓宁提出“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概

41、念,即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减去引进国外直接投资总额。他认为,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这样,他以67个国家在1967-1978年之间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研究,经济发展的指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把这些国家分为四组。人均国民收入优势状况对外投资吸引外资净对外投资400美元无任何明显优势几乎没有几乎没有负值400美元-2500较强的区位优势较低水平增加负值2500-4000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大幅度上升,尤其是所有权优势大而区位优势弱的部门所有权优势弱而区位优势强的部门外国直接投资加大负值4000以上具有强大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42、,并善于发展和利用国外区位优势强强正值 4理论评价: 折衷综合,全面性,无法解释官方对外投资现象。六、理查德森直接投资综合动因模型理查德森试图用定量的方法把直接投资的一系列关键决策变量包容在一个“理查德森综合动因模型”。 他认为跨国经营厂商对国外市场投资机会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两个变量:经济因素和反映管理者“空间偏好”的主观因素。1. “空间偏好”投资决策者在投资决策时存在空间偏好。投资地点越接近,各种环境差异平均而言也越小,空间偏好度越低。2. 决定跨国投资的经济因素以厂商内部资源(短缺)可获收益作为对外投资的利润源泉。厂商以这种资源收益的最大化为直接投资目标。按照利润定义:为国外市场的总收益,

43、为国生产总成本,取决于东道国的要素禀赋以及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各种社会环境带来的成本。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和在母国生产同样产品的国内售价应满足:其中是国内价格,是厂商产品的出口成本,是东道国对产品的进口关税。设厂商在母国具有垄断势力,可以实行成本加成定价,设垄断利润是,是国内生产成本,则有,这是有,在国外生产的利润函数是所以影响厂商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因素是:在国内的生产成本、在国内获得的加成利润、厂商产品的出口成本、东道国对产品的进口关税、在国外的生产成本。3. 对模型的评价厂商的对外直接投资即考虑了经济因素,也考虑了社会等因素,比较全面;这样的考虑引导厂商在对外直接投资时要了解东道国的社会环

44、境,选择正确的时机等。该模型充分考虑了东道国的对投资利润取得影响的多种因素,而从东道国角度,单纯的税收优惠往往不能形成对FDI的吸引。而是从降低投资者空间偏好的角度来提高投资者对东道国的投资主观愿望。主要包括:第一,提高东道国市场的信息质量;第二,改善国内市场环境的政策措施强化投资气候,完善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机制;第三,逐步开放市场,提高跨国公司开拓东道国的市场潜力;第四,创造外部政策环境促进已投资先入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业绩,促使“跟随效应”的产生;第五,提升设施、设备的技术档次,提高产业链的关联能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改变直接投资企业对东道国的悲观估计和预期。七、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对竞

45、争优势的研究经历了从企业和产业层次向国家层次、从参与国内竞争向参与国际竞争演进的过程。他早期的研究,如1980年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的竞争优势在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到了1986年的全球产业竞争,波特开始将其理论架构延伸到国际竞争的背景当中。而成为里根政府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成员的经历,使波特意识到国家环境对于企业竞争的成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因此他开始探寻一个国家创造并保持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终于在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可见,产业竞争力始终是波特研究的核心。当研究重心提升到国家层面和国际竞争后,波特将衡量一国某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最佳指标确定为该产业是否具有向众

46、多国家持续、大量出口的能力。1企业竞争优势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国际竞争环境与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动态调整及相互适应的过程。认为,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确定并开拓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和联系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战略是对不同活动的国际区位和对企业所控制的各类实体的一体化程度做出的选择。企业可以把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层次上,即低成本竞争优势和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竞争优势。2国家竞争优势论认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拥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具有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甚至到国家层次,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一组决定因素和辅助因素

47、决定的。如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此外,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一国的机遇和政府的作用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强调的是波特区分了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高级要素是指社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因素。在现代产业的发展中,高级要素更为重要,是使企业和产业获得竞争力根本。3对理论的评价竞争优势理论从企业所处的环境方面分析了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区位优势,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这些区位优势,对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投资行为具有相当的解释力。特别是对一些高科技小国为基地的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48、八、货币差异理论阿利伯从跨国公司的融资优势或信用资产角度提出跨国公司之所有拥有优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具有的资本和货币优势,因此,在考查跨国公司具有的优势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通货变动的影响、廉价的资本、跨国投资分散风险。九、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理论要点:认为任何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都是由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而诱发产生的。关于直接诱发要素:主要指母国和东道国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管理及信息等。关于间接诱发要素:投资国政府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鼓励性投资政策和法规;政治稳定性及政府与东道国的协议和合作关系。东道国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投资硬环境状况(交通设施,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