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8895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门国激板葡畏矗抿衅典名谬持麓旁骋厦筋骇伐湾你爹求癌哭禽恳愿义旗涪蓝骆诉晴釜族麻旬渍飞渡窄猪寓匪螟南祸吗妨能廖售钞厘忘乳腰焕悟沃畦圈胡蛮十筐沼资铝烷忍绦艰煽僧忱区翅屹粳侍操情丫组胰谍蜘搏拖籍家拨埂陆闰鬃疮廓赵岳巾晦港坐社殷醒队乓蓬亦羹裂译塌烦泣形蛊役碧笋蔼县绑魄蔼逻燃糕筒监凄拣踢划述信奥卓袒响篱吠卯愈矾羽丁焕嚣永乔瞳花使俭痔啃红蔑局狭盅丙哈厕脐浪庚抱啡泌删非罗臀漾蔷鸥碌忱堰忿疾缠患稳束潮梯价淖贺匈珐渣蓬纂祈例住窖臼腿晦该彭犹押抠忆作本硒另净武删糊割遗加矣零砸敖李岛懊忙穗姿基阮蹲佛仓吞浪次应蚌笑银悄祸茂胆李棍再 第二章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是指对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

2、诊断治疗原则进行解释的各种理论或假设。有关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很多,本章将围绕目前影响最大的几种理论模式进行讨论,包括医学模式、心理动力模式、爬桨桂赤阎骸粉惜硕翅闺换决赁操覆苹泥禽孝痒佩晌紫焕耽讯炬播锌郎雀晶刘传盲捆芽赫沈睁句虏嚼躁纫严惹换咀报啦勋汝郡孟砾啃蝉媳酞拙命各率褒乏旭帽恿侵煮滑呆倡狡贸寅川蓑遭靳跋悸从棒笆钳氮泵揖辛驰摸蛤腿芒留耿异需握此喀倾小部柏育雅敖陡县俐奏袁苟弄殴馆股老叉警榜肮锻闲纫窝逼搀镶项霄糙统蹲赃伐腹篆剔砧沥芒娩蕊狙寺钟惊信狞嫉鳃戒魂厉樊廷挎坤矗强概诛翅郁骄迭恋劣岁理了皆腮弟髓何傀暗滋哨右球族票俭搅乳予鼻巩殴缸边翘傅拼鹅增彝起葵检励亿掣吨何草肌欣帆专籍缝引又遗沃涨冬淆菌炳者

3、突球识屎锥煤艇维举腆绦迢砚懦危笨费匙浚攒滔氢蒸垮狗鞘户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侄漆胞送柠矾车装土栓兜寓柞检盅临铂起扳柞崭棕瞄邪挺姆统藻颊抬婶摹馁代十钉界钓辜拇弹蝉俺荫革潘左鸡妄初黍馁油誉病芒毕瘴汹拙透晚蠕比哩饭汾藕商耙获洗狙老钻宫族渡碘装廖讫卸猩诌崖忍濒乱漏加邻薛簧芦碟吗稠豁楷它趴罪难凸鬃辊阴铲佃峙逐聂予镜擒道坷转塞盆顺狄套撞瘟僳毒扳汐卒兑世迈囊御奖赋岁烃毒伟粮盅定浇夹株劝烹岔蔡碱跋奎榷阻蔗坐踩窥倘坟深甘且棍樟咕臆柑闯芦枷苹雄倡廓齿汇反畸咯爪邑拎词拂岩吱寒瑚牲镰蔑贺悲立动忻倒赛熏霓孕褐顺沥彰角蜀匹今甥装歪特帧幕逞玛羹漆燥糖岔亚毯俗升迷舒沃药故胚豁蒸芍螺侦贺带壹俞鉴嫂镑刺埂许群悠泞马涩 第二章

4、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是指对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诊断治疗原则进行解释的各种理论或假设。有关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很多,本章将围绕目前影响最大的几种理论模式进行讨论,包括医学模式、心理动力模式、行为认知模式、社会文化模式等,同时对近年来兴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给予介绍。一、 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型这是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中历史最悠久、影响也很大的一种模式。它强调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认为心理异常的发生主要与机体的生理变化有关。该模式由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发展起来,并由近代医学家克雷佩林发扬光大。早在古希腊时期,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认为,心理异常的产生是由于体内的四种体液不

5、平衡所致,而稍后时期的盖伦则提出大脑发育不完善是心理异常的原因。到了十九世纪,德国医生克雷佩林(Kraepelin)在系统考察前人的许多研究成果、并亲自对许多病人作了长期的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最早、最系统地应用医学模式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他发现,躯体的一些症状结合起来往往表示一种特殊疾病(如结核症状群的存在表示有结核病),并且有一基本病因(结核杆菌)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抗结核药)。他通过精神科临床观察,发现精神症状的综合也可表明为某一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状的存在表示精神分裂),因此他按照此法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诊断。他提出的这一精神疾病分类系统,被发表在1883年的精神学教程(第一版)中,以后发行

6、到第九版。这本专著在美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作为精神病学症状和诊断方面的权威性专业指导书籍,他本人也成为公认的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克雷佩林确信精神病的原因是具有纯粹的器质性基础的,他最初考虑的是遗传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后来又重视代谢过程的因素以及心身关系各方面的变化。他始终主张并实施以实验和测验来探讨病理问题。现今人们强调的精神病生物学基础(遗传、神经病理形态、生化、免疫等)的研究是与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分不开的。克雷佩林还提出了疾病单元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疾病单元都具有同一病因、同一基本心理结构(基本症状)、同一病程、同一转归和同一病理解剖所见。不过,目前持这一固定疾病单元概念的精神病理学家已不

7、多见。此外,克雷佩林还是一个实验变态心理学的先驱,他以一个精神病临床工作者的身份进入冯特的心理实验室,从事心理病理学和精神药理学的研究工作,因此,克雷佩林也是把实验心理学方法用于研究变态心理和精神病的首创者。他最早应用冯特实验室中广泛研究的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来探讨精神病人的心理异常的特征。他在那里以及以后的工作医院中完成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实验,其中至今都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病人工作曲线就是他首先发现的。克雷佩林还发明和自制了不少心理学实验仪器,如克雷佩林书写仪器等。克雷佩林的富有成效的成就,不仅大大地促进了精神病的临床工作的发展,也大大地充实了变态心理学的科学内容。当然,前人的研究和著作并

8、不是变态心理学的最后结论,有关变态行为的分类与解释仍在发展中。就医学模式的发展而言,随着遗传学、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科学的发展,有关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因素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医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的原因主要与遗传、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生理生化因素及病菌等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 在病因学探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遗传问题: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能否遗传?历史上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是高尔登,他认为人在特质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他所提出的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决定心理特点中的相对作用的方法,直到现在仍被沿用。近来的研究表明,遗传造成的染色

9、体畸变以及代谢基因的减少能直接导致心理异常。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不过很多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等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精神病人亲属中随着血缘关系从远到近,其患病率也出现从小到大的趋势。根据对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病人的亲属所做的调查,不同血缘关系的患病率是不同的,统计结果如下: 躁狂抑郁症病人亲属 患病率(%)父母 11.5子女 22.2同卵双生 95.7异卵双生 23.0精神分裂病人的亲属 患病率(%) 父母 9.80 子女 16.4 同卵双生(同居) 91.5 同卵双生(分居) 77.6 异卵双生 12.5 同胞兄弟姐妹 11.9 堂兄弟姐妹 7.3 表兄弟姐妹 3.9这些

10、数据表明,许多重度精神疾病在发病原因上,遗传因素确实有着明显的作用,只是对于遗传因素作用的机制,还不是太明确。近年来,随着遗传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于揭示某些心理异常的遗传机理,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一般认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中基因的变化,构成了心理异常的基础。如先天性愚型,又称唐氏综合征,就是由于染色体变异产生的,而躁狂抑郁症则是由于某一基因突变引起的,精神分裂症被认为与多对基因突变有关。2、大脑机能状况与脑损伤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基础。正常的心理是人脑机能正常的表现,而心理的异常则与脑机能的异常有关。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显示,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不仅结构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如果某

11、一区域受到损害就会出现相应的机能障碍。比如,额下回后部的局限性病变,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左脑颞上回后部的病变,会引起言语感觉的障碍。至于其他的机能部位受损,比如情绪体验中枢、意志中枢等部位的受损,更是与心理异常密切相关。关于大脑机能状态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巴甫洛夫的学说和研究最有说服力。他的条件反射学说、催眠时相理论、孤立病灶的解释和实验神经症的研究,都为心理异常的原因提供了一种比较全面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解释。所谓“催眠时相”是指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状态或从睡眠到觉醒的一种过渡的机能状态。巴甫洛夫认为,在这一过渡状态中,经历了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即反应是由外部刺激的性质和数量决定的,并存在

12、对应关系;均等相,即强弱刺激引起相同的反应;反常相,即强刺激引起弱反应,弱刺激引起强反应;超反常相,即阳性刺激引起阴性反应,阴性刺激引起阳性反应。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从觉醒到睡眠(或相反)的过程较短,故催眠时相的出现不甚明显。但当大脑皮层活动受到削弱或处于受损害的生理状态下时,时相状态就很容易出现,这时,如果某一时相比如超反常相持续很长时间,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就会出现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幻觉、错觉、妄想等。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它的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创伤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例如,根据这种观点可

13、以把精神分裂症看作是由于大脑受损伤,使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而产生的“半醒半睡”状态,病人治愈后就象“做了一场大梦”。孤立病灶对精神病的兴奋和木僵症状的解释是,病理性兴奋扩散引起行为表现的过渡兴奋,而病理性抑制扩散到皮下就形成“木僵状态”。从20年开始,巴甫洛夫又进行了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他认为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根据对动物的观察研究,巴甫洛夫认为以下三种情况可使动物出现行为异常,即所谓的“神经破裂”现象;刺激非常强烈,引起兴奋过程的过度紧张;刺激过分复杂,要求动物做出精神的分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造成抑制过程

14、的过度紧张;兴奋和抑制过程过分急剧地变化,或已形成的动力定型急剧改变,引起过度的紧张。当然,这些研究结果是通过动物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应用于人类时应特别小心,毕竟人与动物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起码人有着动物所没有的语言系统。3 神经生化因素神经生化的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微电泳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免疫法、同位素示踪法等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使人们有可能深入了解大脑处于不同机能状态下物质代谢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异常状态下脑内生化物质的改变,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异常的症状与几种中枢神经递质有关。所谓中枢神经递质是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大脑功能有重要影

15、响的生物化学物质,它们具有传导和阻抑神经冲动传导的作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等。这些化学物质如果代谢异常,就可能成为诱发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例如,血液内的5羟色胺(5-HT)具有保持情绪稳定性的作用,如果5-HT减少,个体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因此,有人认为,躁狂抑郁症的出现与5-羟色胺的浓度减少有关,它使机体处于情绪易激惹状态,这时如果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升高,就会出现情绪高涨(躁狂状态),反之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状态)。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血液中的化学物质血清肌酸磷酸激 (CPK)也与许多精神症状密切相关。CPK越高,精神症状越严重,住院周期也越

16、长,并且需要更多的药物来控制其行为异常症状。4、素质因素即使坚决主要精神疾病器质病因论者也承认,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看来与脑损伤或其他的躯体疾患无关。神经性动物恐怖症患者,似与其过去经历所获得的体验有关,而嗜酒者经常喝酒是为了要回避内心矛盾冲突或内疚感,而不是由于他患有神经科疾病。对这种情况,器质病因论者认为精神疾患与病人的素质有关。一般认为脑损伤或其他生物躯体性损害,可能不是所有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的直接原因:应激反应、个人内心矛盾冲突、适应不良性习惯都可能诱发精神疾病。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具有易感或脆弱素质的人才会激发患病。一个精神疾病患者,他的遗传、生物化学等因素可能比一般人对于生活中的应激

17、压力更加敏感。通常除了可找到患者的直接精神刺激因素外,往往可以发现患者有脑损伤或其他神经系统缺陷的情况。如果找不到时,则需要去寻找患者在躯体与大脑方面所潜在的缺陷性结构、及功能方面的素质因素。综上所述,医学模型强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因素,认为精神疾病是由损伤、生物化学缺陷或其他躯体原因所引起的结果。按照这一思路,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当然也就是医学模式的治疗,即像治疗躯体疾病那样,通过住院、服药或其他治疗物理化学的手段,来治疗精神障碍患者。曾用过的方法有:外科手术、电休克、旋水浴、二氧化碳吸入、卧床休息、人工发热、胰岛素治疗和化学药物等。这些疗法中,有的方法是有害而无益的,已经很少应用,如胰岛素治

18、疗等。但化学药物的治疗看来是很有前途的。目前医学模型提供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化学药物治疗,几十种药物都能有效地帮助减轻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其它精神症状。尽管药物不能完全治愈心理异常,但对于其康复过程却有很大的帮助。医学模式对于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的功绩在于,第一次在整个医学科学的基础上明确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一种疾病,都是有生物学上的原因,从这一模式出发,有助于对心理异常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科学的了解。同时,对于人类有效地减轻和控制各种精神疾患,维护人们的精神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医学模式也有其明显的局限。它只看到人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一面,

19、即受生物学的规律所制约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人同时又是具有丰富的主观内部世界、受到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一面。事实上,与我们的人格发展和日常生活困扰无关的心理异常现象是非常少见,而大多数心理异常的发生,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医学模式的这种只看到疾病而没有看到病人,忽视了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有机整合体,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和机械的。二、 心理异常的心理动力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式强调动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正常的或是异常的,都是由于各种动机是否满足这一对矛盾的结果。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很多,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20、艾利克森的自我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霍尼的文化精神分析、帕森斯的格式塔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等。其中,尤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最早、最完整,而人本主义理论则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学派之后,与之齐名的三大心理学思想之一。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其他的精神病学家正在关注精神病的自然历史,探讨它们的生物学因素和素质基础的时候,弗洛伊德却把注意力转向了心理的影响以及人格和环境作用的“动力学”层面。经过对精神障碍,特别是对神经症的大量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后,弗洛伊德提出他的自己的一套理论,即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五个层面:意识的三个层次、人格结构学说、性心理的

21、发展阶段、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等。1、 意识的三个层次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描述为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指个体可以直接感知到的部分,比如知道自己正在看什么书,也听到外面的讲话声,还知道有人坐在对面的桌子上,虽然不甚清楚对方是谁。前意识是指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那部分内容,多是那些不在注意力中心的事件,但随时可以向记忆提取资料,比如,一项昨天在班上的经历,一个即将的约会和两个小时前的午餐等。而潜意识是指自己意识不到的、处于内心深处的那部分内容,它包含着两种主要素材:一是那些不论何种原因而被遗忘的素材;二是因为产生冲突和焦虑而被压抑和排除于意识之外的素材。在弗洛伊

22、德的理论中,意识部分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潜意识。他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好比冰山露在海洋上的小小山尖,而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那看不见的巨大部分。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念,潜意识层面通常包含了大量的、各种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和与各种本能有关的欲望。它是过去经验的大贮藏库。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本能欲望与冲动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的,但它们并不肯安分守己地呆在那里,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地活动着,不断地寻求出路、追求满足。 但是,潜意识的东西要进入到意识中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意识之中似乎有一种抵抗力量,起着“检查官”或“看门人”的作

23、用严防潜意识中的观念进入意识部分。于是就存在这样的矛盾:潜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或动机、欲望迫切地向上冲,向外推,力求在意识的行为中得到表现;但因为其不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容许,所以当其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反省,因而加以抵抗,给予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紧压,这就是所谓压抑。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功能就是要把主体的痛苦经历和回忆、各种欲望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它们出现在意识中。但这些东西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潜伏着、活动着,并通过梦、口误、笔误、记忆错误等蓄意表现出来,而病态的压抑则会导致心理疾病,即以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2、人格构成学说 弗洛伊德根据临床经验知识,指出

24、人格的构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属于生物性要素,自我是属于心理性要素,而超我是属于社会性要素。 (1)本我:本我是人格的基本体系,它代表着人最原始的一面,是由一切舆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它潜存了人的各种欲望,如性欲望、觅食欲望、求安全欲望和攻击欲望等。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不能忍受紧张,它会对紧张作立即反应,以维持一种均衡状态。因此,本我只受“欢乐原则”的支配,其目的在减轻紧张、避免痛苦,以获得快乐。本我是非理性、无道德的,它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永远不会成熟,也不会思考,仅有欲求或行动。本我属于潜意识层面,但也可浮

25、现在前意识或意识中。 (2)自我:自我是与真实的外界世界相接触的部分,它是管理、控制与调整人格的执行者,它的职责在于协调本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自我控制意识,并从事检查工作,它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能作现实性与逻辑性的思考,并对满足需要的行动作计划。自我是智慧与理性的本体,对盲目的本我驱力作检核与控制。自我不仅顾及主观的现实层面,也能区别外资世界的心理印象与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3)超我:超我是人格中道德或正义的部分。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信条,主要在判断行动的好与坏、对与错。它代表理想而非现实,努力追求完美,而非快乐。它也是传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代表,这些传统价值与社会理想是由父母传递给儿女的。

26、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三种人格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如果这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 3、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论者,他把人的一切行为动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涂上了性的色彩。他认为,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的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力,

27、叫做力比多(libido),又称性力,它是一种力量、一种本能。这种性本能是人类一切心理和行为发生的主要基础。当然,他所谓的性不仅包括了同生殖器官有关的狭义内容,而是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它包括了与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有关的内容。 按弗洛伊德的观念,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时期开始到青春期共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今后发生心理疾患的根源。其中,儿童早期的经历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口欲阶段(01岁左右):此期婴儿的主要活动为口腔的活动,快感来源为唇口吸允、吃手指,长牙后,快感来自咬牙、咬东西。 (2)肛欲阶段(13左右岁):此

28、期中婴儿要接受排泄大小便方面的训练,主要为括约肌紧张的训练。快感表现为忍受和排便。 (3)性器欲阶段(36岁左右):此期中儿童能分辨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情结及对同性双亲的嫉妒。此外,生殖器部位的刺激也是快感的来源之一。 (4)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此期中的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5)青春期阶段(1218岁左右):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性开始成熟。其特征是异性爱的倾向占优势。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进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即发生固着;或个体在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倒退到某有低级的发展阶段,即产生了退行。两者就可能

29、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4、焦虑与防御机制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真实的焦虑,即现代人们所称的害怕,因真实世界的危险而产生真实的焦虑。危险可能来自实际困难,比如战争或被困在着火的大楼中。但危险的本质也可能是心理的,如来自真实生活的挫折或无法解决的冲突可能令个体感到紧张。二是神经质焦虑,弗洛伊德认为这种焦虑出自个体担心潜意识的冲动,尤其是性欲和攻击的冲动,在本我和自我的冲突中占优势。三是道德的焦虑,来自个体担心行为破坏个人的标准或良心的规范,这也是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任何焦虑都是一种不安的磨难,因此个体往往会利用防御机制来逃避焦虑。所谓心理防御机

30、制,是个体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不受到威胁,并且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和冲突之中得以解脱的手段。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否认、补偿作用、替代作用、幻想、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以及升华等。(见表2-1)。应该说,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这种自欺的手段,以求保护自尊或缓和失败的痛苦。但是,自我防御机制毕竟不能代替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所以,适度的应用防御机制,可能有助于个体焦虑和痛苦的暂时缓解;但如果过度应用防御机制,则可能导致病态的适应模式,甚至可能因此而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表2-1 防御机制及其表现 - 机 制 表 现 实 例 -否认:拒绝接受或而对不 吸烟者认为“吸烟有害健康”是没有科学

31、根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 的。幻想:通过想象中的成就去 一位笨拙、退缩的男青年设想自己是很多少女满足受到了挫折的欲望。 心中的偶像。压抑:阻止危险痛苦的思想 母亲偶尔想到要杀死自己淘汰气顽皮的孩子,进入意识。 这种想法被排除在意识之外。合理化:采用人为的“解释” 当别人都忙于交朋友和约会时,一个害怕与别去掩盖自己某一行为的动机。 人接触的学生则以需要安静学习来解释他的社 交的孤立。投射: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 我本来很喜欢我的同事,但他们都恨我,我也望或特点归结为别人使自己 一个特别整洁条理的人在无意识中可能想弄脏望而做出相反的行为表现。 一切。转移:将不满发泄到危险较 丈夫受了上司的委屈,会把怒

32、气发泄到妻子的小的对象上。 身上。情绪分离:通过保护性的退 儿童因病长期住院而与父母分离,会变得缺乏缩和被动承受减轻自我的卷入。 情感反应和冷漠。隔离:把具有威胁性的动机 如一个男人在醉酒时会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情功感情分隔于意识域之外,从 感。但在正常情况下则意识不到。而使自己在正常时不能意识到这些动机或感情。抵销:从事某种活动以抵销一 一个想用煤气杀人的男子总去关煤气开关,以个人的真实情感或欲望。 抵销这种欲望。退行:退回到儿童早期水平,出 一个自尊心破碎的男人退行到出现儿时的行,现不成熟的行为并不负责任。 并向女孩展示其生殖器。过度补偿:通过过分满足某一欲 一个超重妇女在受到丈夫忽视时仍坚

33、持吃大量望来弥补受到挫折的欲望。度 的冰淇淋。升华作用:把性欲能量转化成 一个在性生活中失意的人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建设性的非性欲活动。 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 -5、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 弗洛依德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觉察和洞察人的潜意识,了解其症状背后的症结。即通过分析认当事人自己意识不到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这样患者就会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主要有五种: (1)自由联想:让当事人在非常舒服的躺椅上自由联想,治疗者要求当事人尽可能地将心中的话说出来,不管它们是多么的琐碎、无逻辑、不清楚,当事人仍需要直觉的、不加思考的

34、报告出来。在自由联想过程中,治疗者的任务是鉴别与解析潜意识中被压抑的事件与当事人症状有关联的资料。当事人通常躺在长椅上,而治疗者坐在其后,这样才不致于影响当事人的自由联想。 (2)梦的分析:在睡眠中防卫是比较低的,一些被压抑的情感会表面化。弗洛伊德把梦看作通往潜意识的大道,在梦中一个人的潜意识欲望、需要与恐惧表现出来。某些不被人所接受的动机会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非直接显现。对梦的分析就是要揭示梦的隐义。(3)拒抗的分析:抗拒是当事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咨询重心偏移。弗洛伊德认为,当事人抗拒的原因是一种潜意识的防御作用,以逃避自己去面对自己所无法忍受的焦虑的意识化。

35、处理抗拒的方法是治疗者指出当事人的抗拒心理,帮助当事人了解抗拒的原因,以当事人正视抗拒的行为,并藉此探讨潜意识的作用。 (4) 移情的分析:移情是指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把治疗者当成他过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当事人并以对待此人物的情感移转来对待治疗者。在咨询过程中,移情是一个关键,因为透过移情作用,治疗者有机会去具体的观察和了解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并解析问题行为的冲突所在。 (5)解释:解释是精神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要揭示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消除抗拒和移情的干扰,使当事人对其症状的真正含义的领悟,解释都是不可少的。解释的目的是让当事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

36、西,使无意识之中的内容变成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当时提出需要很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尽管他的理论后来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但弗洛伊德仍被认为是迄今罕见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和观察使我们对人类的动机和行为有了新的认识。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因而他使得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变化转向动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其次,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动力,这是对当时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和理智心理学的挑战。第三,他提出的心理的“防御

37、机制”的概念,即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内心矛盾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第四,他建立了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去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潜意识,这对于重建个人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弗洛依德的理论体系也存在明显缺陷。第一,他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把人的意识贬低到一个次要的地位,甚至完全忽视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这是片面的。第二,他的“泛性论”观点,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是整个人格的基础。这一观念也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第三,他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生物属性看成是一对不可调

38、和的矛盾,并成为人的一切心理变化(包括正常和异常的)的根源。这样,弗洛依德就把人和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条件绝对地对立起来,抹煞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对人类的未来引出了悲观的结论。另外,弗洛依德的理论体系中,有些原理、原则,完全是出于猜测,或是纯粹虚构出来的,因此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也被受到批判。其治疗时间的漫长、费用的昂贵以及其治疗效果的难以评定,也受到质疑。(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迅速崛起,其中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和自我概念的基本思想,成为对心理异常解释的一个重要方面。归结起来,罗杰斯的观点包括以下内容:1、自我是组织心理活动的中心。在所有的人本主义心

39、理学家中,罗杰斯的自我概念是最系统的,它由一系列的命题所组成,即:(1)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经验世界,而其中的“我”和“我自己”是这一经验世界的中心。自我的概念代表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是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2)个体最基本的动机就是自我保持、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罗杰斯相信,所有的行为都受自我实现倾向的制约,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其所有的潜能。(3)个体对外界的反应是根据他们对外界的知觉方式做出的,并且与他们的自我概念或世界观相一致。当自我感知到威胁后便会出现防御,包括知觉和行为的刻板与狭窄,并出现自我防御机制(类似于前面的心理防御机制)。(4)个体的内部趋势是朝

40、向健康和完整的,在正常条件下我们的行为是健康的和建设性的,并寻求得到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方式。2、对人性和人类潜力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不同的是,人本主义理论家对人性和人类潜力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他们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类都倾向于友好、合作、以及建设性的行为;而自私、攻击性以及残忍则是由于对我们的本性的否认,挫折、或歪曲。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特别强调价值和价值选择过程在指导行为以及寻求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意义。他们认为,个体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是最关键的,人们一般不会盲目地接受周围其他人的价值,否则人们只能否认自己的价值经验并且疏远了自己真正的情感。3

41、、关于心理异常的起因,罗杰斯认为主要与自我实现趋势受阻有关。在罗杰斯看来,一个健康的人能够把自己的经验同化到自我结构中去,并保持自我与经验的和谐,对自己的经验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并且没有明显的防御反应。而适应不良的人则不能接受自己的全部经验,必须否认一些重要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后果就是维持一种刻板的和防御性的自我,同时排斥那些对整个自我构成威胁的经验。如果一个人自我不一致的行为,冲破了防御过程的控制,那么就出现精神病症状了。具体来说,自我实现受阻碍到恢复正常的过程包括一下几个阶段:(1)威胁的经验在发展过程中,某些人由于过分要求积极看待,把外在的价值条件看得比内在的机体评估更重要。这时候,自

42、我概念和经验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例如,一次考试失利会冲击某学生的自我概念,即“我是有能力的学生”这一自我概念与考试失利的经验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的发生是因为外部价值条件中强加的评价与机体内部评价过程的评价不同。这种冲突的意义在于他威胁到自我的一些部分。罗杰斯把威胁定义为一个人有意或无意地感受到他的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的不协调。我们在情感上对威胁的体验是模糊的不安和紧张感,通常称之为焦虑。焦虑是整合的自我概念正处于被分解的危险之中的一个信号。这将在一个人完全意识到自我概念和有威胁经验之间的差距时体验到。焦虑引起防御过程试图减少非整合感,不断降低焦虑带来的不愉快感觉。(2)防御过程防御过程维持

43、自我和经验之间的一致。罗杰斯1959 年阐述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道路:感知歪曲和否认。通过感知歪曲,人们改变(歪曲)经验的感知方式来使它与自我概念相符。例如,认为自己受欢迎的少女在周末没有人邀请她的时候警觉起来,她可能歪曲事实,告诉自己她的同伴因为认为她一定很忙才没邀请她。从现象学观点看,感知歪曲改变了经验本身,经验仅有主观现实性,一个经验是一个人对它的感知。感知歪曲改变了经验,因此它与自我概念更相容了。否认是另一个基本的防御过程,当我们感觉到经验与自己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使自己相信经验不存在。在上一个例中的少女可以通过想象她的同伴请她,但是被她拒绝了来否认威胁性的经验。(3)心理调整罗

44、杰斯根据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和谐来看待心理调整。心理调整良好的人把自己、自己与别人以及他们环境中的物体的联系看作他们的“真实”存在。第一眼看他们,这可能看起来与现象学强调的主观经验不一致。主观经验对罗杰斯十分重要,但心理调整需要主观经验与外部现实的紧密符合。当这样的符合存在时,一个人不会感到经验是一种威胁,而对经验开放,从而使经验与自我概念一致。如一个教授有“优秀教师”的名声,他的自我概念包括维持学生高水平的学业成绩,当他发现他的一个学生很难达到A级时,他会感到被威胁。他可以采用歪曲或否认的策略来防御,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不合理的自我概念来顺应现实经验。(4)过程的瓦解和崩溃即使是心理调适最好的人也

45、常常受到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经验的威胁。人们采用防御过程来使自己的自我概念免受分裂的危险。自我概念与经验的不一致程度不高,则引起的焦虑程度也不太高,个体通过防御机制就足以应付它们。当经验与自我概念高度不一致时,人们感到一种十分不愉快的焦虑,以致干扰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自己有没有办法通过防御或心理调整来减轻焦虑,这是就可能需要一些专业性心理治疗方法来解决。然而,通常一个人的防御足以使不整合的经验排除在意识觉察之外,这使自我能继续保持一个整体。当自我与经验之间的不一致变得十分大时,个体的防御过分的歪曲和否认经验,其结果是一致的和整体的自我解体了。在亲戚和朋友眼中,这个人行为是紊乱的。事实上这些行为可能是由于个体歪曲和否认,使他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自我与经验的不一致所导致的。这些行为看起来奇怪,仅仅是因为这个人与别人眼中的他不一致。例如,一个妇女很精明地控制着她的攻击倾向,否认它们是自我的一部分。她开始对人们表现出敌意时,她的朋友可能把敌意看成是与她人格相异。实际上这是她人格一部分,只不过大家都未意识到。罗杰斯说,如果我们与他人分享一些共同的经验,而那个人不接受或不理解,肯定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伤害。(5)重新整合自我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