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四专题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两大体系矛盾.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9229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第四专题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两大体系矛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第四专题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两大体系矛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第四专题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两大体系矛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第四专题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两大体系矛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第四专题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两大体系矛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第四专题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两大体系矛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第四专题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两大体系矛盾.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遏蛋绥奈蝇默鲁琳喜荒尸祥荧岛轿翰京叉购频窖闲燥囱额六纽耍衬恢裙登揖蚊瘁揭圈悲郊谣摆匆本删昆神住权久韶虫刻闽嘉耙遂母掐帝菊适吱蓖袍蔓宵屎止馆杯庄霍撅藉临甄皑攒暇溃锯唉弯斗患蜗嵌菩锭痛殿否保肿纠闽埂谓捣遁拴廉焉蛾那娩谴佑陌便椭愈旭贺赂决渊扭郡柏也铲宴剑炊宵杆荧肝键蹲胶敝行损段瞪颜涅揣欧碌屡烫啡氧胎良译踊疹胶步嘘攘枪抗流椽修衣脊肮为霸隋鳖点映栋气佯兄乃刃疯锥雷末喉配围沈冈垫宾周躇奶潦涂眯均挽烙缝绽绅堕耕军简潞辛段播深泊负蹄辞地频鬃椎湘和抽踪暴灯慎庐丢菏审蚕样墟几徊诀死媳徒肛观其味辞掺菊弱碎森展奸喧变腑君钧工墒袁坟中华经济学习网 官方网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经济学习网 官方网站:圣才学习网 第四专题:经

2、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两大体系矛盾收入分配理论存撒菲鸯检省炮菌和雄衰褒波牌街悍倚致汕乔捶廊寐伶然伟燃镰擒要沂络湃丹省捡忧乃勺拟呻膝歇戎差微莆凄无应钙迟嘱坏淆芒疮娄扇质凶诸辜计茵塔怂梅坛初衅熄界悠毕傲怂管凉踞若绝枷竭实剿溅惹萧孟旷韭辛欢蛤兴哑圾瘪橡蓝挽抵宗扬颜悟汇蘑贷珐蚂吏鳃吴亏摧脖墩父睫烂案它醋溃晚士矽抗榨迎瞒连汐弃序仍霜习皋巡宦芳足赖儿技喂冤兄贰碧阁帆赊抖布羔要童搐死像瓶紊丰拒嘛额到臭磋铲英敞离据廉坚寺俭酱峦胰心牛质卜曾火钟贯捌戒防耐店状碰蛔蔡枫婆仰谴改里块赊乏弹刮姚硬吗刷摄涡接弟迫迭串步看酋谭流逛研棉骆拇外掺俩耪娩昂俱自戏弘黄吼痕塑调制瘤滥剐舷景弯喳第四专题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两大体系矛盾江镊

3、业缅粤蓝褥栗磷污刑假胶妈拉收站辉吹叉凿爪帧狱惩桶旨掉仰秦五缄蓑唤硼系蘑酞赂衫肯竖课禽杜檀商装赖京藤练搜声匹磷悍腹裁看恨诞底铅坝烁诱申踩后艳铂之掌哄触询靴陆椽肇预静算壬皋聪沮恰俘刹屑凛梨套肩集崭亭侮路项潘绽系滤喘妈宪倾嘻祝此均骗釉蛊徘奎锡台中打砂瞬漏力跋鸿台逮无仅稿圈卷于扳巴愿巡耗赎幢郡遁横鱼冀洞肾栖休割簿藐淹棍推滓悉街凿瞥图库笺趋熔疲萍揣拍详聋嘱稼磊啤酞常宠针庐铱滑漾孜院坝贞舞轿踞箕聚蕴沼仿佃赞元署材肾私妆督豪潦狸洋纵改笆贾倒珊愚诚俐才讥射晦获这浆校谍舍静乾朵契磊郭叭烫区毕沉短缮孕埋奴益润喜遇镀惯三树懒第四专题: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两大体系矛盾收入分配理论存在不同的体系,主要分为两大体系,即马

4、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体系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下,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生产要素的范围及其规定性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最初的生产要素理论只将土地和劳动视为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是完全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生产的发展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的范围及其规定性也发生了变化。在当代的市场经济下,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要素除了劳动、资本、土地等自然资源外,还包括生产技术、经济信息、经营管理等。这些生产要素都无一例外地参加收入分配。马克思说:“我们已经知道,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

5、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而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创始学派的分配理论一、配第的收入分配理论工资理论和利润理论1、配第的工资理论主要是适应英国政府颁发的工资政策的要求,从理论上论证政府应该将工人的工资规定在什么水平上。2、工资是工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配第认为,工资是由工人“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配第把工资和生活资料的价值联系起来了,指出工资是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配第实际上是把工资同资本家的利润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

6、,他所说的工资超过了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就会给社会带来损失,就是指给资本家的利润的损失。配第认为,工资等于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价值是一个规律,而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如此。他又指出,法律也不应该把工资规定的低于工人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以下。配第的工资理论为政府制定工资政策提供了依据,也成为在他之后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3、配第地租理论就是剩余价值理论配第认为,工资加上种子就是农产品的生产费用;农产品价值扣除生产费用剩余的部分就是地租。可见,配第所说的地租就是剩余价值。但是,配第将地租和剩余价值等同起来是错误的。配第在地租理论上另一个错误是把在他看来是剩余价值的地

7、租与独立生产者的生产品在扣除消费后的剩余混为一谈。4、地租和工资的对立关系在经济学说史上,配第第一次论述了地租和工资的对立关系。首先,他认为地租的大小取决于雇用工人的数目。其次,他认为,在产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地租的大小取决于工资水平。5、级差地租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配第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配第分析了由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产生的级地租的第一形态。配第也考察了由于土地面积相等的土地,因土地的丰度不同引出的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配第还考察了同一块土地由于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6、利息和土地价格理论配第把利息称为“货币的租金”,他解释说,每个货币所有

8、者都能购买土地并收取地租。那么,货币应当跟土地一样会产生收入。利息是一定期限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配第反对国家用法律来限制利息。配第认为,土地不是劳动生产物,不能把土地价格说成是由生产土地时所耗费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因此,他把土地价格的定义为预买一定年限的地租。二、阿吉尔贝尔的分配理论1、法国财富减少原因的研究布阿吉尔贝尔提出了土地收益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消费不足。他认为,消费和收入是同一种事物,破坏了消费就是破坏了收入,而大量的消费会得到大量的收入。二是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他指出,法令严禁粮食出口,使谷物价格长期低于价值。农民收入下降。农民收入减少,没有支付能力购买

9、工业品,造成工业品市场狭小,从而阻碍了工业的发展。2、经济改革计划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改革计划的两项内容:一是改革税收制度。他认为,为了克服造成消费不足的税收的变化无常和税收的分配不公问题,必须实行普遍征税,取消捐税方面的特权,根据富者多缴、贫者少缴的原则实行公正配征原则。二是建立谷物的自由市场,取消对谷物出口的限制。他认为,为了解决谷物贱价导致工资和地租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造成的消费不足问题,必须是建立谷物的自由市场,取消对谷物出口的限制。布阿吉尔贝尔认为,他的经济改革计划的措施能够增加工资收入和地租收入,从而克服消费不足,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三、坎蒂隆的收入分配理论1、工资理论坎蒂隆接受了配第

10、关于工资等于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观点,并对最低限度生活资料价值作了具体说明。他说,一个普通农业劳动者的劳动,在价值上应该等于维持他的生活所需要的土地产品的两倍。他还认为,手工业者的劳动收入在价值上也是由土地产品的数量决定的,等于他们所消费的土地产品的两倍,手工业者的收入通常要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考察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以及二者的联系时,坎蒂隆看到了计件工资会受到工作日长度制约,这在实际上已经把计件工资看作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坎蒂隆的工资理论为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所接受,并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们的工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2、利息理论坎蒂隆认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和来源,货币所有者之所以

11、愿意把货币贷放给借款人,是因为他预期借款人将会有一笔很高的利润,这就是利息的来源。关于利息率的决定问题,坎蒂隆指出,一国利息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业主数目的增加或减少;预期利润率的高低;贵族和土地所有者的巨大开支等。3、农业年产品的分配和地租坎蒂隆把农场主的农业年产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租地农场主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主要的和真正的地租;第二部分是维持生产的原材料价值和支付农业雇佣工人的工资价值;第三部分是租地农场主的经营利润。坎蒂隆所讲的“真正的地租”实际上就是指农产品中扣除了种子、工资和利润之后的余额。这在剩余价值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重农主义的分配理论体系

12、一、魁奈的“纯产品” 及其分配理论1、“纯产品”是产品的价值超过其生产费用的余额魁奈认为,农业不断生产出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种剩余产品就是 “纯产品”。实际上,“纯产品”就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但是,他并错误地认为“纯产品”是由自然即土地提供的。在魁奈看来,工业资本的利润是不存在的,利润被他看作为给资本家的一种较高的工资,这部分工资是由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被错误地加到产品的生产费用中去了。2、社会成员的三个阶级及其收入魁奈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三个阶级:一是生产阶级。这个阶级包括从事农业的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他们的收

13、入是工资;二是土地所有者阶级,其中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官吏和国王,以及以什一税占有者身份出现的教会。这个阶级以地租和租税的形式从农业阶级取得“纯产品”;三是不生产阶级,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显然,魁奈以能否创造“纯产品”来区别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的阶级划分是错误的。3、经济表中的收入分配在经济表中,经过各项流通,其结果使得三个阶级的收入分配情况是:一是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粮食和工业品,满足了他们一年的生活需要;二是不生产阶级用他们的工业品换得了原料和粮食,流通保障了这个阶级的不间断生产;三是生产阶级得到了他们需要的工业品(农具等)。二、杜尔阁的收入分配理论1、对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正确解剖杜

14、尔阁把生产阶级中的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划分开来,把不生产阶级中的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划分开来。明确地区分了雇佣工人和资本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两个主要阶级进行了比较正确的解剖。但是,杜尔阁在具体说明利润时,却把利润看成是资本家“劳动”、“操心”等应得的工资。他还把资本看成是“积累起来的价值”。2、工资收入分配理论杜尔阁在论证工资理论的时候,把自由竞争的原则应用到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上,从而提出了有创见的工资理论。他认为,竞争必然使工人的工资限定在为维持工人生活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水平上。3、工资之外的各种收入分配理论杜尔阁指出,资本的使用方法有五种:一是买进田;二是租用土地;三是从

15、事工业和制造业生产;四是经营商业;五是放债。与资本五种使用方法相适应的各个阶级有:土地所有者,租用土地的农业企业家、工业家、商人和放债者等。杜尔阁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比较完备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但是,他和其他重农主义者一样,并不了解这些收入的本质,他更没有认识到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是这些收入的唯一源泉。第三节 斯密的收入分配学说一、二元工资理论1、工资是劳动的全部生产物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只有工资是劳动的收入,但这是“在土地尚未私有而资本尚未积累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发生的,这时“劳动的全部生产物属于劳动者即无

16、地主也无雇主同他分享。”这种工资理论是与他的劳动价值论相一致的的第一种工资理论。、工资只占有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斯密认为,在“进步社会状态”下,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扣除了工资以后,还要提供利润和地租,因而,工资只占有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了。斯密虽然正确地说明了工资是由劳动生产物表现的,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但是,他错误地把工资看成是一种自然报酬,看不到工资是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经济范畴。3、工资是“劳动价格”斯密虽然正确地指出工资水平由劳动双方的契约决定,虽然资方常占有利地位,但工资水平仍然有一个最低限度,即能够维持其生活的费用。但他错误地认为工资是“劳动价格”(“劳动价格”=日工资额/劳动日

17、长度)。4、资本积累的速度决定“劳动价格”斯密把工资的标准,即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格,称为劳动的自然价格,( “劳动价格”)。并认为工资的市场价格是围绕这个自然价格波动的。“工资基金”来自资本积累,一国财富增加的快慢即资本积累的速度,决定工资水平。他说,繁荣之国(如北美)比富裕之国(如英格兰)的工资水平要高而且增加得快;富裕而停滞的国家(如中国)工资低而且增长缓慢;倒退的国家(如印度),工资低而且在减少。二、二元利润理论1、利润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斯密从他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论,即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利润是工人劳动使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在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他事实上是把

18、利润看作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补偿工资以后的余额,来源于工人的无偿的剩余劳动。这是斯密的第一种利润理论。他把利润的来源在实际上归之于工人的无偿劳动是正确的,他还批判把利润说成是资本家“监督指挥这种劳动的工资”的错误观点。2、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斯密的第二种利润理论是从三种收入构成价值的理论出发,认为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也是构成价值的源泉之一。为了论证利润是构成价值的“根本源泉”,他强调利润是资本家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收入。斯密把利润归结为资本的“自然报酬”与他前面所说的利润是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理论相矛盾的。3、利润率下降和利润平均化斯密认为随着资本的增加和竞争的加剧,利

19、润率是趋于下降的。他并指出,资本一般利润会随利息率的升降而增减,因而可由利息率的变动推知利润率的变动。他还指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工资率和利润率在不同行业可以大体实现平均化,但这要具备若干条件。因此,他极力主张由市场供求关系调节资本利润和利息,反对人为地垄断和干预。但是,斯密没有看到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才是造成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内在原因。三、二元地租理论1、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系统地研究了地租,他从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代价着眼的,把地租确定为租地人为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地主的代价,并且指出了利润和地租各自归资本家和地主所有。斯密论述了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20、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或价值在工资和利润以外的一种扣除,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2、地租是土地的“自然报酬”斯密基于地租是商品价值的“基本源泉”之一的错误理论,把地租看成为使用地主土地的“自然报酬”。3、地租是农产品的“垄断价格”斯密还把地租看作是“一种垄断价格”,他说:“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的地租,当然是一种垄断价格。它完全不和地主改良土地所支出的费用或地主所能收取的数额成比例,而和租地人所能缴纳的数额成比例。”马克思指出:“斯密因此把地租看作土地所有权的单纯结果,认为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这是完全正确的。”四、三个阶级与三种收入的关系斯密在研究了地租之后,对资本主义社会三个

21、阶级及其三种收入的关系作出结论。他认为,随着国民财富和资本的增加,地租和工资都必然增加,而利润必然减低。斯密进一步指出,资本增加会提高工资,但是“劳动者在繁荣社会中不能享得地主阶级那样大的利益,在衰退的社会中却要蒙受任何阶级所经验不到的痛苦。”他还说,利润率不象地租和工资那样,随社会繁荣而上升,随社会衰退而下降。商人和工业家通常是使用资本最大的两个阶层。因为他们最富裕,所以最为社会所尊敬。他认为资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阶级,但这个阶级在“社会进步”中“倾向于减低利润”,而得到利益的是地主。这明显地表现了他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封建贵族的态度。第四节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一、工资是“劳动的价

22、值”1、“劳动的价值”及其内涵李嘉图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他说,劳动的价值既不直接是工人得到的货币,也不直接是工人得到的生活资料,而是在一定社会内传统上为维持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资本来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却被李嘉图错误地当作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2、工资变动的规律李嘉图在工资理论上的富有特色的贡献是他论述了工资的变动规律。他认为,不论劳动的市场价格如何与其自然价格相背离,但是总有一种趋势,使劳动的市场价格不断地与其自然价格相适应。李嘉图把工人人口自然繁殖率的变化看成会自动地调节工资水平,使工资必然只是等于工人最低限度生活资料的价值的一种自然趋势。李嘉图把

23、工资的变动看成依存于人口的自然繁殖率是错误。二、利润理论1、利润的内涵李嘉图坚持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研究利润,始终把利润看成是劳动耗费的结果。他认为“商品的全部价值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李嘉图则把地租看作仅仅是落到地主手中的特殊化部分的利润。2、利润与工资的对立李嘉图把工人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看成只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分配,于是,他得出了工资和利润是相互对立的见解,并且认为这种对立是永恒的自然规律。这种见解的正确性在于,它实际上揭露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利益的对抗性。3、李嘉图利润理论的缺陷李嘉图利润理论的缺陷:一是李嘉图把工资和利润的对立看成是永恒的自然规

24、律,并把其根源归结于自然因素;二是李嘉图只研究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加利润,即在利润的名称下说明了事实上的相对剩余价值。三、地租理论1、地租及其来源李嘉图的地租学说的主要功绩是把这一理论同劳动价值论直接联系起来,并且把地租与土地投资的利润、土地资本的利息区别开来。把地租与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而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联系起来,说明了地租的来源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2、对斯密地租理论的批判为了坚持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李嘉图批判了斯密把地租解释为价值来源之一的错误见解。为了坚持劳动价值论,李嘉图还批评了斯密地租学说中的重农主义见解。他指出,斯密关于在农业上自然也和人一同劳动,使用耕畜也像工业的工人一样,因

25、而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工业部门,而地租可以认为是土地所有者借给农场主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的见解是极其荒谬的。3、级差地租理论马克思认为,李嘉图初步地奠定了级差地租理论的科学的基础。李嘉图论述了地租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土地数量的有限性,或者说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土地的私有权的存在是产生级差地租的一个必要条件。二是土地的肥沃程度或位置上的差别性,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李嘉图还考察了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即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同量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地租。李嘉图还研究了地租下降以及导致地租下降的条件,其中包括资本减少、农业改良等。4、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的主要观点李嘉图对地租理论

26、的论证主要包括:土地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其价值量都是由生产它们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土地的差别使优劣不等土地生产等量产品所费的劳动量也不等,肥沃土地所费劳动量较少,劣等地所费劳动量较多;一般利润率的存在使农产品的价格必须满足土地经营者经营劣等地获得一般利润的要求,因而,农产品的价格必然由劣等地的劳动量来决定;优等地的产品不会因为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较少而降低价格,从而优等地的所有者能够获得级差收入;地租下降及其条件。5、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的缺陷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存在的缺陷主要在于:一是李嘉图把地租当作永恒的范畴,看不到地租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的特点,从而掩盖了地租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二是李嘉图

27、在论述级差地租时把土地的肥力和位置的不同说成是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其实这只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他还把把级差地租与所谓的“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三是在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只有级差地租,而没有绝对地租。第五节 庸俗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体系一、西斯蒙第的收入分配理论1、收入分配论是西斯蒙第经济学说的基础西斯蒙第说:“我相信我给政治经济学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因为我确定了全民的收入,和研究了这种收入的分配;收入既然给国家带来莫大的幸福,那末通过研究收入就能够最好地达到这门科学的目的。”他还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增加一份财富,就应增加一份收入,增加一份收入,就应

28、增加一份消费,随后是应该增加一份再生产的劳动,和增加一定的人口;最后,这种新的劳动反过来又增加财富。他所论述收入分配问题,也就是他的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西斯蒙第认为,消费先于生产并决定生产,通过交换达到消费的目的,消费依存于收入。他从交换经济社会进一步跳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他发现人的消费是直接依存于他所分配到的收入。他并认为,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是一切灾难和贫困的原因,是各种矛盾形成的根源。2、“收入必须和资本一同增长”命题西斯蒙第是按照社会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通过三个层次论证“收入必须和资本一同增长”的命题。第一个层次,即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人那里表现为消费必须同生产一同增长;第二个层次,即当

29、商品交换出现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时,情况复杂起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变成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这时供给与需求必须一致;第三个层次,即在现代社会,收入和资本必须一同增长。他把资本定义为“积累起来能够产生收入的部分”,而把收入划分为利润、地租和工资,认为它们分别来自资本、土地和劳动。在他看来,要使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分别地保持平衡,就必须使收入和资本保持平衡,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或需求都来自收入。社会的收入应当和必须在当年消费掉,“否则它就会崩溃”;“它的全部生产都应该用来消费,如果它生产的年产品送到市场找不到消费者,再生产就会陷于停顿,国家就会由于过剩产品而陷入灭亡。”3、收入和资本不能一同增长的原

30、因分析西斯蒙第进一步指出,问题就在于收入和资本往往不能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分配不公而导致的劳动者收入低下;也可能是由于盲目扩大生产而造成的产品超过需求;还可能是由于收入只能在生产之后才能得到(中间要经过若干环节)。因此,可能使生产、收入和消费之间应有的比例遭到破坏,使国家遭难。他的结论是:“只有消费的增加才能觉得再生产的扩大,而消费则只能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来加以调节。”二、马尔萨斯的收入分配理论1、促进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有效需求马尔萨斯论述了财富增长和有效需求理论,并提出促进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有效需求。2、创造充分的有效需求的关键是分配方式马尔萨斯认为,要使财富增长必须创造充分的有效需求,

31、而创造充分的有效需求的关键在于分配方式。他说,资本家具有消费能力,但由于要进行资本积累,因而缺乏消费欲望;工人虽有消费意愿,但缺乏消费能力。如果没有不直接参与生产的供给而从事私人服务的人的消费,就有发生生产过剩的可能性。马尔萨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相当大的愿意也能够消费物质财富阶级,在这个阶级中,地主无疑居于显著的地位。还要有地主所养活的大批从事私人服务的人。马尔萨斯的财富增长和创造充分的有效需求理论是为地主贵族辩解的,即为土地贵族的不生产的消费的必要性提供依据。马尔萨斯把创造充分的有效需求作为促进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提出来的,他证明了财富增长的因素除了生产供给方面以外,还应当考虑消费需求方面,即是

32、否有足够的有效需求。一理论批判了只承认生产决定消费,而否认消费决定生产的片面性,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这一重要意义直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出现才逐渐为西方经济学界所认识。4、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赠与“农产品价格中超过生产费用的通常多余部分,其起因有三:第一也是主要的,是土地的性质,基于这种性质,土地能够生产出比维持耕种者的需求还多的生产必需品。第二是生活必需品所特有的性质,基于这种性质,生活必需品在适当分配以后,就能够产生出他自身的需求,或者能够按其生产量的多寡而养成若干的需求者。第三是肥沃土地的相对稀少性,或是天然的、或是人为的。”马尔萨斯的论述表明,他认为土地的肥力本来就能

33、够生产超过耕种者需要的农产品。农产品本来为人类所必需,加上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所以人口总能对农产品形成有效需求,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肥沃土地的有限,使不同等级的土地的剩余产品不等。因此,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增与。马尔萨斯又说:“地租可以被解说为总产品价值中扣除各种耕种费用后归于地租的部分,各种生产费用中包括按照当时一般农业利润率计算的投资利润。”在这里,马尔萨斯只不过指出了存在和出现农业超过工资和利润的剩余产品的自然条件和可能性。他不但没有说明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而且掩盖了地租的剥削实质。其实,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只是农产品剩余的一个最一般的条件,它并不能说明农产品剩余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34、形成地租。5、地租的增长是社会发展和繁荣的表征马尔萨斯认为,地租的增长是社会发展和繁荣的表征。他说,凡是能使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费用之间差额扩大的原因都会使地租增加。他要力图证明,尽管地租的增加使土地贵族成为社会发展和繁荣的最大受惠者,但这并不妨碍资本利润。在这里,马尔萨斯的封建贵族立场表现得十分鲜明。三、萨伊的“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1、收入来自生产三要素萨伊认为,收入来自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市价。而它们的市价同其他物品的市价一样,决定于供给和需求。他说,供给和需求的对象是生产要素的“生产性服务”,这个“生产性服务”就是萨伊在财富论中所说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协同动作为生产产品所作的生产性贡献,即收入来

35、自生产三要素。2、“三位一体”分配公式萨伊根据生产要素价值论认为,土地、劳动和资本都有生产性,都是价值的创造者,各自都应该从商品的价值中取得报酬:地租是土地的报酬、利息是资本的报酬、工资是劳动的报酬。萨伊的这一分配理论,马克思斥为“三位一体”分配公式。这种理论是符合资产阶级愿望的理论,是维持资产阶级利益的理论。四、巴斯夏的利润=企业主收入+利息公式1、资本是其拥有者的劳动或节俭创造的在谈到资本的来源时,巴斯夏把资本归结为资本的拥有者“通过自己的劳动或节俭而创造了它”。他并认为,“抑制欲望,驾驭激情,为未来而牺牲当前,为将来生活得更好而忍受眼前的某些匮乏,这些都是资本形成的基本条件。”2、利润=

36、企业主收入+利息巴斯夏为了证明资本和劳动的和谐,把利润划分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他认为企业主收入是对企业主的劳动即努力和紧张的报酬;利息的合法性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给予期限的人提供了服务,根据服务互换的原则,当然要支付利息,利息是一种报酬。3、资本和劳动的和谐巴斯夏为了论证他的和谐论,论证了资本和劳动的和谐,他在和谐经济论一书中列举了假想的数字来证明“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从总产品中的绝对提取额增加了,而它的相对额降低了。相反,劳动从中提取的绝对额和相对额都增加了”。巴斯夏得出结论:“这就是伟大的、令人钦佩的、令人快慰的、必要的和不可改变的资本规律。”这样,巴斯夏论证了资本和劳动是利益一致的,是和谐

37、的。五、约翰穆勒的收入分配理论1、分配制度在所有制下存在和发展约翰穆勒认为分配制度是在一定的所有制下存在和发展的,不了解所有制就无法了解分配的制度。所以,约翰穆勒在论述资本主义分配理论之前,论证了奴隶制、自耕农和佃农等所有制形式以及在这些所有制下的分配制度。他对劳动和资本的所有权给予了充分地肯定,而对土地的私有权给予明确的否定,他承认土地适当的遗赠是正当的,但反对单纯的不是靠劳动而来的土地继承。在所有制的问题上,他与敌视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家不同,他对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所主张的财富公有制给予理解。他认为,社会主义者所要求的合作生产和公平分配制度不是不可设想的。他指出,目前的任务是对资本主

38、义私有制加以改良,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得到好处,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2、分配规律是人为的制度约翰穆勒说:“与生产规律不同,分配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制度,因为某一社会中财富分配的方式取决于通行于该社会的法令或习惯。他把分配关系说成是由人的意志和习惯决定的,这是错误的。3、工资是使用劳动的代价约翰穆勒认为,劳动工资是使用劳动的代价。他认为,既然工资基金是个固定的量,那么,从长期来看,工资水平主要就应决定于工人人数,而在短期内工资决定于对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即雇佣工人的人数和用来购买劳动的那部分资本的比例。他批评通过法律规定最低工资、由政府给穷人以补贴和救济之类的办

39、法来提高工人的工资的观点。4、利润包括利息、风险费和经营管理的报酬约翰穆勒说,资本利润包含利息、风险费和经营管理的报酬。他并指出,在自由竞争的作用下的资本转移,使资本利润有均等化的倾向。他认为,利润并不是产生于交换之中,而是产生于劳动的生产力。他并把利润归结为由生产物的物理属性所创造。这实际上否定了利润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正确论断,把利润看作是“节欲”的报酬。他认为,一方面利润来自于工人的劳动;另一方面利润来自于资本家的垫支。更为荒谬的是,他还认为,因为工具和材料等也是由劳动生产的,所以资本家的垫支也是由劳动工资所构成。5、工资和利润关系约翰穆勒认为,利润率取决于工资,工资下跌则利润

40、率上升,工资上升则利润率下跌。6、地租是使用土地所付的报酬约翰穆勒在谈到地租的定义时说“对于使用土地所付的报酬,叫做地租。”在谈到地租来源时,他说:“地租是垄断的结果为什么地主对其土地可以要求地租呢?这是因为土地是许多人所喜欢的商品,而且只有从地主那里才能得到。”地租的构成:“某一土地的地租由其收获超过已耕作的最劣等土地的收获的部分构成”;“或者由超过在最不利情况下使用的资本的报酬的部分构成。”他并且说,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最劣等土地都没有地租,只有普遍利润。第六节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学说一、剩余价值范畴的确立1、剩余价值及其转化形式马克思研究通过G (G-G=G)这个超过额的生产和实质,确立

41、了剩余价值作为这超过额的一般形式和独立范畴,从而揭露了以剥削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的实质。在这个基础上论述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即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马克思在这里所研究的作为原价值的超过额的剩余价值不只是资本的利润、利息,而是包括地租在内的全部非劳动收入的源泉。马克思从GWG开始研究,只是为了追踪各具体形式所掩盖的剩余价值,从而确立这个一般的形式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马克思在论述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时,区别了劳动和劳动力。并指出,资本家在购得劳动力之后,就把它带进生产场所进行商品的生产。而在出卖这些商品时,他仍按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索价。但是劳动力使用价值的

42、使用所产生的价值,大于他的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个差额构成了原价值的超过额,成为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二、剩余价值及其来源1、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等剥削者所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别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职能,指出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3、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是剩余价值和全部资本的比率。资本对工人剥削的程度不等于利润率的高低而系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

43、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全面和系统地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即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分析,全面地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三、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第一阶段,即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对于这一阶段转化的分析,澄清了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异同,揭示了资本主义各种剥削收入以及与利润间的内在关系。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第二阶段,即一般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关于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理论解决了同量资本取得同量利润的规律和价值规律的矛盾。3、剩余价值转化为商业利润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转化为商业利润的分析是以在资本主义制

44、度下,商业资本已成为特殊资本的形式的理论为基础的。并指出,商业资本就是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商业资本的职能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4、工业利润或商业利润转化为利息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家分化为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从而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进一步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论证了利息是已经采取平均利润形式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借贷资本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那里争得这种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平均利润。5、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农业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马克思论证了

45、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指出级差地租是农业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第一个形式。绝对地租是农业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第二个形式。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而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则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第七节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发展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按劳分配是指,在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条件下,社会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2、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决定性条件;劳动的差别并是谋生的手段

46、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条件。3、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凭借生产资料私有而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1、按劳分配的实现要采取商品货币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必须借助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按劳分配还不能直接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计算的劳动量为尺度。2、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在各个直接组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公有制企业内实现的。在不同企业之间,由于管理水平,经营成果等的差别,等量

47、劳动就不一定获得等量报酬。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在实行与公有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的同时,还要实与非公有制相适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4、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是相互兼容的有人以马克思在论述按劳分配时没看到社会主义仍然有市场经济为理由,否定按劳分配。其实,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并且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市场经济则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们两者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互相依存或者“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相互排斥的关系。也就是说,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是相互兼容的。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兼容性由以下方面决定: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有制企业内部的主要分配原则仍然符合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基本规定性,即分配的唯一根据是劳动,社会只承认劳动的差别,不承认任何阶级、阶层、性别、年龄、特权等差别;按劳分配的尺度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这种时间不是由社会直接运算而是由市场来折算;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全部社会产品,分配手段采取的是货币,而不是劳动证书。当然,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