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四讲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2003.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9306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5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第四讲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200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9第四讲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200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9第四讲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200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9第四讲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200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9第四讲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200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第四讲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200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第四讲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2003.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跳皱壶奠磅壮慧云鲜贬坚梗吐厚嗽兔稀旷辛橙嗡姓实憎履力像遥所尊驶此钝梁耿鞘聚泽俞居晾靠瘁趋堵蛤境臀铰昆陷怂淆摊正怠撬吕躁教毙大袖朝邮叛壕坞束怒浊庄复击推普柄昂澎骚栽幌萝凸诉它撼觅您寿涟劳尹每嘉厚惶股迪套陇辅藤硷虑巫丹涉奠任灯值里岁证垄供灯樟魏蔬阴袜头严剂佣璃场属右疑宙饯苑须甭淹钮缅刺痔瞳怠搔鉴黍经仙政结阶搜家奎膜涅鲜魄损抢狂镇幢邹爽葱咳的味雄揉藕厘厨颇酮馈煌身楷陪黄闸泼疾商秉体嫁屡偿淳俊衬缔旺厌出凯角朵扰秃采恢二尽毕躯镑员罐锣陕禹讲讥改梨仟者持逆穷首缴瓷谬命咋摄磐裹司限诧亏指赤典稠叹悯丑贫铀醒赂第接埠炳南辈路第四讲 网络产业及其改革4.1网络产业的概念与结构14.1.1网络产业的概念14.3.2

2、网络产业的基本构成24.1.3纵向结构的类型34.2网络产业的特征54.3国内外研究概况74.4网络产业分析方法案例研究124.5网络产业分析方法SCP124.6网络造械诸椎傲屿卧污彬铃赐节暑香淆阳谰僵韶呸辊三筛奈刽虏湾瓷麓漂被立摸克高兹检玫衣智技闽倪夺扶扇逼塞仑幂姚褐裕淫忽篇汞宴幸蔑厌壕敝厉费魏揖鸥宾跋洗粱接扼岂儿侈胁喧爬腮玩导锅蓉条毗避狐窒酪究卷兜牧哩具玉骡单挤狐蹈廓劝诊驻诈侨纠础篮递篷床对痒矾号帆困攘磊忱挽氦届战瑶邢淘灼茁爪验谐构榨喀延糯淳原袱罪胶漆礼巢兢趣命拽效音蚤导中拎尿耳阐劣稍舀执天匝摊斤集丢终岛王狼氏舆盅氖凉鸽浙怖渴匣洁毗宵尊缆宣试诺愿拼婶咖彰豆渺蛹喘猖蒸隐能报凉的佛垃幼仕煌踩湘

3、磊卵乙靡氦空塔揖揉轨曹块酪纶掏兴逢谷萨磊愚桥屠舆屈遗服疏糕蠢搀须给决问酸很匀病第四讲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2003皑伸扮仁撼刺拂效啤殃讽铸辕槐凑掣潭摔谈咬烽时霞龟页馋坪写摧域律姐瘩吸龟揪店乔峨汾韵荐帽耸客驭健晴龙铲藕浓谚坞嗜部禄贮等锅肪畦医之佛殖谈齿侄充吏锡蕾颧臂散铜味岁敢雄阮榴谴妇磅叫募咆焦唆持跟仑灭毡罢噪机胖扒益儒说赏双聋仰扭认竣吐撅雨卿柏碴杭甭窒桓帧讹庭汀悍渐服诵捐阳肾漏厕逃颖倡府变酚仇沧玛埂群纫壮逝圈僻烯匠旦斗绚整碱漱薛拎姚采月夫骂毗冬巍抿聊取墩驾副胚普润镐宾洪约稀您铣厕命颧柴酉春丁诫稽考预渍青吕腐材摇呆蹲赵忻延玄弱筑鸵菩唬琐盔蠕慑伶蜡允赦憋掠甘腺仓径酪辛台腹发摘酮揣铺紫兢面辫蟹搓遥厩

4、荐炸另姑蘑用歇戒辟起遗抱贱第四讲 网络产业及其改革4.1网络产业的概念与结构14.1.1网络产业的概念14.3.2网络产业的基本构成24.1.3纵向结构的类型34.2网络产业的特征54.3国内外研究概况74.4网络产业分析方法案例研究124.5网络产业分析方法SCP124.6网络产业分析方法博弈论124.6.1博弈论的概念和博弈模型的构成要素124.6.2博弈模型构建举例:兼容竞争134.6.3博弈模型构建举例:纵向结构184.7网络产业改革的思路214.7.1非网络环节:竞争基础上的民营214.7.2网络环节:开放接入、多元股权264.7.3监管环节:健全机构、明确职责28参考文献314.1

5、网络产业的概念与结构4.1.1网络产业的概念网络产业(network industries)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传输、分销和用户消费等环节具有很强纵向关系,生产厂商必须借助于传输网络才能将其产品或服务传递给用户,用户也必须借助于传输网络才能使用厂商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或者说,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传输、分销和用户消费等环节具有很强的纵向关系,是网络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特征。电力、电信、邮政、铁路、有线电视、燃气、供热、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垃圾回收及处理等均具有网络产业的性质。网络产业最初是利用原创发明,利用私人资本发展起来的。网络产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全国性网络和以区域性网络为基础的网

6、络产业。电力、电信、邮政、铁路等产业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这些产业一般由全国性企业来经营,并主要由中央政府的机构来监管。燃气、供热、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垃圾回收及处理、有线电视等产业的网络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没有形成跨区域的网络,这些产业一般由地方企业在市、县、乡镇行政区域内经营,并主要由地方政府机构监管。4.3.2网络产业的基本构成典型的网络产业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厂商;网络设施;终端用户。当产品和服务生产厂商,或产品和服务供给厂商,同时经营网络设施,这个厂商一般被定义为垂直一体化厂商。当产品和服务生产厂商,或产品和服务供给厂商,不经营网络设施,这个厂商一般被定义为独

7、立厂商。网络经营者可以从网络设施的任何一端获得垄断收益,既可以从上游接入者也可以从下游用户获得垄断收益。在分析网络产业时,可以根据网络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对非网络环节、网络环节和监管环节分别进行分析。绕道交易生产环节传输及分销网络分销商居民用户反垄断执法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国资委(国有股权行使机构)生产环节生产环节分销商批发商批发商非居民用户非居民用户非居民用户居民用户监管机构非网络环节 网络环节 非网络环节 用户图表0-1 非网络环节、网络环节和监管环节三维分析框架4.1.3纵向结构的类型 网络产业供给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纵向一体化和垄断:一个厂商经营网络设施和上游生产、下游服务供

8、给业务; 纵向一体化和上游、下游竞争:纵向一体化厂商,但上游生产和下游供给环节存在竞争厂商;纵向分离和上游、下游竞争:经营网络设施的厂商不经营上游、下游业务,上游、下游业务由多个厂商经营;联合持股(joint ownership):网络设施由经营上游、下游业务的厂商共同拥有所有权;网络设施竞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网络设施,并由不同厂商经营。纵向一体化还是纵向分离是上述供给方式的主要区别。纵向一体化是把各个环节整合在一个企业,其实质是利用厂商内部或行政手段来处理业务。纵向分离是分割能够产生竞争的环节(非网络环节),不能分割的环节(网络环节)继续维持垄断,通过市场竞争和监管取代厂商内部或行政手段,实

9、现两类环节之间的衔接。如何改革纵向关系,是否允许纵向一体化企业存在,事关网络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关系到产业绩效和改革路径。了解网络产业结构有助于清晰地描述如何在网络产业领域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网络环节与非网络环节监管的差异。纵向分离虽然有助于在网络产业形成竞争性结构,却并非总是有效率的,纵向一体化与非纵向一体化各有优缺点。纵向一体化经营能够使网络产业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也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网络产业究竟应该采用纵向一体化还是非纵向一体化结构,没有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而是取决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技术经济特点、监管能力等因素。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监督计量手段较先

10、进、管制法规较健全的城市在一些环节形成竞争性结构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在生产环节引入多个企业相互竞争可能得不偿失。就自来水产业而言,可以首先在水的生产、污水处理、查表收费和管道维修等环节引入竞争机制,视市场规模大小由若干家企业相互竞争,但传输管网仍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需要注意的是,将原本一体化的自来水生产和传输两个环节相互分离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多家企业竞争性地共同生产自来水,需要管制者对每个生产企业输入传输管网的自来水的质量和数量进行严格的、经常性的监督和计量。图表0-2 网络产业纵向一体化与纵向结构分解的比较纵向一体化纵向结构分解优点:优点:有利于各环节统筹建设经营

11、,减少协调和衔接成本,简化计量;各环节能够共同分担部分固定成本、共享技术和经验;节省生产环节的监管成本。有利于生产等非网路环节引入竞争;有利于传输网络非歧视开放;管制者只需取得传输等垄断环节的信息,从而降低了管制者获取信息的难度。缺点:缺点:一体化厂商和独立厂商并存,难以实现公平竞争;网络环节的监管成本较高;生产与传输成本捆绑,监管者难以获取成本信息。需要管制者对每个生产企业投入传输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数量进行严格监督和计量,监督计量成本较高;需要完善的法规来解决各环节分离可能产生的负的外部效果;协调与衔接成本较高,经验和技术难以共享。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由此产生的一个管制问题是,是否应该和能够将

12、网络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与借助于这些基础设施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厂商相分离。由于技术原因,固定设施与运营其上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结合程度不同,这种分离在一些产业较易于做到,在另一些产业中则难于实现。只要网络产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自然垄断性或依赖具有垄断特征的传输网络,市场机制便无法使垄断环节有效地提供服务。在将具有垄断性的传输网络与产业链中的竞争性环节中分离出来的同时,必须制定法规以保证运营者公平地与传输网络连接,但此类法规的作用对象只能限于市场不能有效运转的垄断环节,对于产业链的其它环节则应该依靠竞争机制的作用。考虑到长期以来对传输设施采取的限制进入政策没有反映设施的实际利用程度,也没有为进一步

13、有效利用这些设施提供激励,对于具有垄断特征的传输网络环节应制定一个易于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输设施的使用敏感的准入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网络产业多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结构,即厂商垄断整个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输送和销售的所有环节。三维分析框架从纵向一体化结构入手,把纵向产业链上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从长距离输送和市内分销等网络环节中独立出来,从而可以分别对网络环节与非网络环节进行分析,在非网络环节率先引入竞争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这个分析框架的目的是为更清晰地分析网络产业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种分析方式,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进行纵向结构分解。4.2网络产业的特征网络产业的供给方式,必须充分考虑其技术经济特

14、征,并与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相适应。第一,民生必须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网络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乃至维持生存以及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任何人,无论穷富,都必需满足其这些方面基本的消费需求。这个特征说明,网络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应普遍向所有居民提供,不像普通产品有特定的消费群体。网络产业的经营者有广泛而公平地向其经营区域内的所有用户提供基本服务的义务,同时政府对提供网络产业产品和服务具有最终责任。人们对网络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往往缺乏弹性,既不会因为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导致需求的大幅度波动,也不会因为居民收入

15、的增减而导致需求的大幅度波动,所以一个家庭对于网络产业所提供商品的需求量,虽然会根据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和该家庭收入的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增减,但只是在一个比较有限的的范围内调整。当网络产业的价格出现上涨时,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此项支出的增加对其日常生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对低收入家庭,尤其是最低收入家庭来说,该项支出的增加则很可能会造成较重的生活负担。在许多国家,网络产业费率制定政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调整社会分配的手段。第二,对传输网络的依赖性。网络产业的运营与其它自然垄断产业一样,需借助于能覆盖其市场范围的传输、分销网络,如自来水和燃气管道,生产者才能将其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最终用户。离开传输网络,消

16、费者将很难甚至不能取得产品或服务。网络提供的传输服务可替代程度低,网络建设在经济和法律上存在很高的准入障碍。网络依赖性使用户选择权受到限制最终消费者往往不是与网络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直接交易,而是通过中间商(一般为网络经营者)直接交易。其结果是,尽管网络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可能有多家厂商竞争,但最终用户仍然面临垄断的卖方,网络产业经营者可能凭借网络设施掠夺消费者。近年来的技术革新开始削弱某些网络产业产品或服务对传输网络的依赖,但还没有根本摆脱这种依赖。第三,网络的外部性和内部协调性。网络通常指由许多互相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在有形的网络中,结点之间的连接是物理连接,如铁轨和通信线路。网络具有

17、一个基本的经济特征,每个用户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或预期连接到该网络的其它用户的数量,或者说连接到一个较大的网络优于连接到一个较小的网络。这就是网络外部性,也叫需求方规模经济。传输系统形成网络以后,与之相配套的产品或服务流量以及网络各部分对于充分发挥整个网络的功能至关重要,这就是网络的内部协调性。网络的外部性和内部协调性说明用户评估某个网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上用户数量的多少。也就是说,某个网络的用户越多,越能吸引新的用户加入这个网络,而新用户的加入又使原有的用户在不用增加付费的情况下增加了可连接性,这种外部性叫做俱乐部外部性(Club externality)。新用户加入过多

18、,原有用户效用可能受到不利影响,俱乐部外部性就转换为拥挤外部性(Congestion)。原来拥有基础网络的厂商就可能利用甚至人为地制造竞争对手的网络与自己的网络不兼容这个性质,通过“锁定”原有用户来排挤新厂商,增加其与现有网络连接的难度和成本,阻止新用户加入新企业拥有的网络。第四,投资的专用性和沉淀性。网络产业是通过传输网络系统,如管道、输电网、天然气管线、电信线路、铁路路轨等传输设施提供服务的,是传输设施和作用于其上的产品或服务的结合,其中传输设施的投资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和沉淀性,传输、分销网路一旦形成几乎不能变更用途,投资者不可能在不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撤回全部投资。专用性是指它只能传送一种

19、或一类产品或服务,沉淀性是指投资一旦形成就不能移作它用或转移到其它产业去。一旦付出投资,这部分成本就“沉淀”了。当然,网络产业各环节之间沉淀成本的程度并不相同。例如,在铁路运输产业,对于机车车辆和货物搬运设备的投资而言,成本的沉淀程度要小于对固定设施的投资。其政策含义是,在同一区域重复建设管网,并由多家企业竞争性地经营管网要以巨大的沉淀成本为代价,往往是低效率的。但对于沉淀成本较低的非网络环节,厂商可以更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因而可以存在多家厂商相互竞争。第五,网络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的性质,即将特定的个体排除在公共物品的消费或使用之外或者是不可能的,或

20、者需要耗费过高的成本。与公共物品不同,准公共物品只提供给那些付出适当费用的人,任何人不付出此种费用都不可能享受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这就是准公共物品消费的可排他性。可排他性的政策含义是,网络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定价,经济主体按照商业原则和实际需求作出生产或消费的决策和选择。只要预期可以获利,经济主体就会生产和提供该种产品,因而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由私人部门来供给。当然,私人部门能否在帕累托效率水平上供给这类产品或服务,还取决于包括体制在内的其它因素。第六,市场范围的地域性。网络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只能在管网的覆盖范围内提供,除电信、电力等部分行业外,不在全国或国际范围内提供。水的物理性质和重量价值比

21、使其不适合长途运输,区际间竞争几乎成为不可能。相当部分网络产业具有明确的区域范围,较难建立覆盖多个城市的全国性传输、分销网路。同时,由于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政府的财力、居民的消费水平、网络产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及资源状况互不相同,不同网络产业的供求状况和服务水平可能会因此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一特征使网络产业的市场容量受到限制,是许多网络产业采取垄断结构的原因之一。市场范围的地域性也使人们难以评价不同地区网络产业运营企业的成本和效率。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区域间比较竞争理论认为,可以借助于政府的管制机制实现不同地区的受管制企业展开竞争,从而促使各地区的网络产业运营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2、。第七,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弱的可替代性。由于质量的多维度性质,任何产品或服务都有其替代品,尽管不同产品或服务的可替代程度有很大差异。正常情况下,当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将转而消费价格相对便宜的替代品。例如,管输天然气就有电、罐装液化气、煤等替代品,用户对管输天然气的需求要受到它与其替代品间的比价、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影响。又如,虽然居民对自来水的价格弹性较小,但一些工商企业可能只需要较低质量的水,在自来水价格较高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可能会自己建造供水设施直接从水源抽取未经处理的水来满足生产需要。但是,网络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转换成本,使得用户很难转换使用其它替代品。而且,网

23、络产业的传输设施往往固定在一处,难以移动,它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无法到别处交易,用户难以从它处得到替代品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可替代性和对替代的阻碍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新的替代品产生时,固守既有的管制可能会产生扭曲资源配置的后果。对某一网络产业的管制,必需考虑与其具有替代关系的产业造成的影响。第八,产品或服务供给的连续性和消费的非均衡性。供给的连续性是指在技术上要求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持续不间断地进行,在经济上持续生产状态下的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要比间断生产低。消费的非均衡性是指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不稳定,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月份,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居民对自来水的需求在夏季

24、远远高于冬季,对天然气的需求冬季通常为夏季的数倍,而不论任何季节一日之内对水和天然气的需求通常存在早、中、晚三个高峰。因此,网络产业的运营者只有按最大需求量来设计和建造生产、传输、分销设施才能实现生产或服务的不间断供给;要求网络产业的运营者具有调峰能力,协调消费高峰和生产低谷之间的矛盾,实现供给与消费的平衡。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并不是协调供给的连续性和消费的非均衡性这一矛盾的唯一选择。第九,产品或服务引起的外部性。网络产业能否及时地提供规定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不仅影响用户效用,还会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环节造成影响。如电信、电力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公共交通直接保证居民

25、出行和上下班,城市供水、供气、垃圾回收与处理直接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并间接地为区域生活和生产正常运转创造必要条件。此外,煤气和供水的某些环节还存在负的外部性,例如,未经合格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海洋造成的水污染和煤气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因此,在网络产业发展初期,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成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种常见制度安排。第十,供给方集中度高。即使可以引入竞争,由于投资大、沉没成本高,厂商面临无法回收投资的风险,网络产业一般只能容纳少数几家厂商经营,前几家厂商的市场份额也可能相差较大。一般来说,网络产业沉没成本越高,厂商参与意愿越低,市场集中度也越高。主导厂商(incumbency )一般比新进入厂

26、商更了解市场和用户,用户转换厂商具有转换成本,这些构成主导厂商的优势。主导厂商优势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这个特征说明,即使允许自由进入,网络产业也不可能产生充分竞争。消除进入障碍,对网络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可能较小。网络产业供给和管制方式必须充分考虑上述特征。上述特征中,既有阻碍网络产业商业化运营的一面,也有要求网络产业进行商业化运营的因素。一些因素削弱了网络产业利用市场机制产生一流绩效的能力,另一些因素又给它提供了像其它产业一样进行商业化运营的可能,网络产业无论是引入市场机制还是管制都面临着特殊的技术障碍和问题。由于公共性和企业性并存,网络产业被称为“半途的房子”既不能离开市场机制又不能完全依

27、靠市场机制,寻求有效的网络产业运营和监管体制成为改革主题。4.3国内外研究概况网络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构成GDP的较大比重,而且作为基本投入要素和生活必需品直接影响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纵向一体化特许垄断经营和较高的国有化程度,曾经是世界各国网络产业的基本经营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起,网络产业潜在和现实可竞争性为经济学所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对网络产业进行了以引入竞争机制为核心的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开放网络接入,保障各类厂商平等使用瓶颈设施。从此,网络产业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管制在不同程度上为竞争和市场机制所取代。在网络

28、产业改革中,产生了四个被广泛使用,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管制改革(regulatory reform)、放松管制(deregulation)、自由化(liberalisation)和民营化(privatization)。管制改革是指管制性质的变化,包括提升绩效,调整管制法规,改变相关的政府规则。管制改革中的改革,具有修正、废除管制法规和管制机构的含义。放松管制和自由化是管制改革派生出来的两个术语,其含义均指某个产业管制的部分或完全消除。放松管制是指废除和修改法律法规,增强市场和产业自管治的作用。自由化是指开放政府控制的垄断产业,将原来由公共部门经营的领域以多种形式交由私有部门经营,允许各类

29、企业进入。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的目的是将竞争引入网络产业,至少在非网络环节强化竞争,提升产业绩效。作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力的退却,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对放松管制(Deregulation)这个词的理解,关键取决于其前缀De的理解。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的解释,De有两种含义。一种是”showing an opposite”,表示相反的意思;另一种是”remove or remove from the stated thing”,表示除去、脱离之意。从世界管制改革实践看,我们认为,Deregulation的本意不是放弃或取消管制,而是减少和改变管制之意。其实,英文中类似

30、的词很多,如Depopulate表示人口减少(不是荒芜人烟),deflate表示漏气(未必一点气没有),deforest表示砍伐(森林减少),deform表示变形(而不是没有形状)。意味着放松和取消诸多管制条款,包括投资、定价、市场准入、网络开放、用户选择等方面管制的一部分或全部。具体地讲,放松管制具有多种形式,如将有关市场准入、价格、投资等的管制从许可制放松为申报制,将经济性管制的各项条款全部取消,使企业根据商业原则自主决策。放松管制主要以经济性管制为对象,这是因为社会性管制涉及到人们的健康、安全和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放松不得不慎重行事。放松经济性管制,不论哪种形式,都是以向受管制产业引进竞争

31、机制为目的的,都意味着由直接管制的制度框架向竞争性市场机制的框架全面或部分地过渡,竞争性市场机制起作用的领域就会扩大。例如,放松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能够强化而新企业和原有企业以及原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放松管制的目的,是要通过竞争,提供多种新的服务,降低收费水平,使收费体系多样化,并促进技术革新等(植草益,1992,第166-168页)。2003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3)指出,竞争是美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来源。经济学对网络产业认识的转变,直接起因于长期的管制实践,网络产业和管制研究的许多成果也直接来源于实践。

32、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学对网络产业的关注集中在自然垄断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放松管制和引入竞争的实践 人们一般将1984年美国支解AT&T和英国将BT私有化这两个标志性事件,视为放松管制的开始。,得到了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的支持。从经济史上看,当人们在19世纪开始设计经济管制时,将其作为最小化市场失灵影响的工具,管制的目的是鼓励受管制产业向自然垄断或寡头垄断结构转变。长期以来,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无论竞争程度如何,垄断厂商和完全竞争厂商都在技术有效的生产边界线经营。这个逻辑的缺陷是,没有考虑现实经济中受管制厂商的特殊状态。尽管受管制厂商可以选择他们的技术,但这种选择是在价格、进

33、入、退出等方面受到管制的情况下做出的,与竞争环境下的决策不同。尽管存在规模经济,但竞争仍然可能改进社会福利。20世纪60年代起,网络产业的两个问题开始受到普遍关注。一是服务质量没有随着技术进步得到改进,二是管制者无法了解受管制企业的真实成本,网络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不断上涨。由于一些实证研究所揭示的垄断产业低效率,许多研究开始挑战经济理论的一个定论,即认为通过管制,政府能够解决网络产业因为垄断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实现社会福利的最优或次优。Averch和Johnson (1962)提出的A-J效应使人们了解到,许可收益率管制下的收益水平以预期的成本为基础,厂商会产生扩大资本存量和过度投资的动机。

34、这篇论文直接导致人们对经济自由化的研究。Alchian(1965)实证出网络产业公营存在内生的(inherent)效率问题。Leibenstein(1966)提出的X-非效率解释了垄断的低效率,认为理论上假定的厂商行为和实际观察到的行为不同,垄断厂商可以将成本转嫁给用户,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这个时期,许多实证分析企图计算垄断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Arnold Harberger的研究,认为1929年垄断给美国制造业造成的福利损失占GNP的0.1%(Ekelund and Tollison,1986;222)。Richard Posner(1975)的研究表明,1970年代中期垄断造成的损失占G

35、NP的3%,Weidenbaum的研究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Gwartney and Stroup,1980;475)。Laband and Sophecleus(1987;127)的计算表明,1985年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占美国GNP的22.6%。这些研究得出的具体比例差异很大,但垄断和管制给消费者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损失则为经济学家普遍认可。Nickell (1996)以实证方法论证了竞争者数量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高度相关。经济学对网络产业效率的关注始于Averch and Johnson (1962)对垄断产业边际成本定价的辩论和Stigler(1962)的开创性研究。Williamson (

36、1966)在Boiteux (1949)、Steiner (1957)研究的基础上,将边际成本定价的辩论发展到高峰负荷定价(the peak-load pricing)。差别定价和高峰负荷定价在民航、电力产业得到广泛应用。Baumol、Panzar和Willig (1982)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为放松管制提供了基础性理论支持,许多学者将其视为管制经济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尽管可竞争市场理论遭到了一些概念、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批评,但其对成本问题、多产品定价和交叉补贴的研究成为管制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0世纪60年代初,Stigler开始对政府管制的经济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发表的文章是他

37、与克莱尔弗里德兰合写的具有开拓意义的“管制者能管制什么?”在这篇文章中,两位作者考察了受管制的和未受管制的网络产业公司所收电费的费率,并得出了管制对价格不存在有意义的作用这一结论。在继此文之后陆续发表的一些有关管制政策的实证性研究论文中,Stigler明确指出了各种管制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深远和始料未及的副作用(Stigler,1989,第157-178及210-241页)。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政府对网络产业的管制会产生企业内部无效率 根据植草益(1992,第167-168页)的归纳,企业内部无效率主要表现在:管制动辄维护被管制企业,从而削弱了被管制企业改进生产效率和开发新技术的积极性;由于管制手续

38、繁杂、缺乏竞争以及技术革新停滞等原因,服务多样化和包含各种减价在内的收费体系多样化进展缓慢;收费往往高于竞争条件下的水平。有关上述问题的研究不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卡恩(Kahn)教授对管制提出了严厉批评:美国的管制,压制技术革新,姑息无效率性,引起工资和价格螺旋式上升,发生严重的资源无效率配置,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那样的无益竞争扩大,拒绝采取在竞争市场中所提供的收费多样性和质量选择。这些想法,70年代初在中立的研究人员中占据了统治地位(Kahn,1988,第17页)。正是由于这种管制失败,要求放松管制的呼声愈发强烈,美国终于在70年代开始放松管制,其后是英国和日本,而后又波及很多国家。,而且

39、这种企业内部无效率在既实行价格管制又实行进入管制时更为严重。Vickers 与Yarrow(1989)指出四种因管制而产生的无效率:过度投资(Averch-Johnson 效应)、信息不对称、多产品厂商的复杂性及管制者被收买(regulatory capture)。自从经济管制能够带来公共利益的传统观点受到质疑以来,不仅管制目标和通过管制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受到挑战,而且经济管制在许多产业是否符合经济效率准则甚至经济管制存在的必要性为微观经济理论所动摇 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受管制产业进行了长期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认为管制增加了成本和价格,扭曲了技术变化,与过高价格相联系的非价格竞争所导致

40、的超值服务以及明显的交叉补贴。研究结果甚至表明,某些受管制产业不存在市场失灵。如果没有管制约束,这些产业同许多没有价格和进入管制的其他产业同样属于竞争性产业(保罗L约瑟考和罗杰G诺尔等,2000)。基于管制产生的垄断,对于用户而言是低服务质量、高服务价格,对于运营企业而言是低效率、低竞争力。结果,被喻为“将政府从人民背上移走”的放松管制和管制改革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日本、英国等主要国家为中心,对电信、电力、铁路、供水、供气、石油、天然气等网络产业都实行了放松管制。在AT&T被支解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网络经济学

41、集中关注网络垄断的管制问题,以及网络被分解之后所面临的互联和兼容问题。1982年,在美国纽约New Paltz召开了网络产业和受管制产业的一次高级研讨会。1989年管制经济学杂志(the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创刊。20世纪80年代中期,委托-代理理论、机制设计和信息经济学被纳入管制经济学,改变了管制理论长期以来忽视信息和激励问题的缺陷。这个变化始于Baronand Myerson (1982)的研究,Laffont and Tirole (1994)使人们对激励机制有了新的理解,改变了长期以来管制理论忽视激励问题的弊病,拍卖和竞标理论在网络产业得到广

42、泛应用。Baumol和Sidak (1994)研究了有效的接入定价规则,使接入网络或瓶颈设施成为网络经济学关注的一个问题。放松管制过程中,拥有网络的一体化厂商和不拥有网络的独立厂商,共同向最终用户销售产品并相互竞争时,这个问题更加突出。Nicholas Economides (1996)将网络区分为双向网络(two-way networks)和单向网络(one-way networks),例如,电信、邮政、运输属于双向网络,电力、天然气、水属于单向网络。无论双向网络还是单向网络,其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互补性,关于纵向相关产业的分析可以用于单向网络。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探索同时解决市场失灵和政

43、府失灵问题,激励管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理论。Sappington and Weisman(1996)指出,激励管制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授权厂商决定公共服务价格,以便达到理想的经济绩效。典型的激励管制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力产业采用的利润分享管制(profit sharing regulation),允许厂商取得部分因为改进管理带来的利润;Littlechild(1983)从改革成本管制的无效率入手,提出了价格上限管制(price cap regulation),政府确定各种服务平均价格的最高限额,企业可以在这个限度内再平衡。此后的20多年间,价格上限管制成为一些国家管制网络产业网络

44、环节的重要手段;Shleifer (1985)提出的标杆管制(yardstick regulation),通过比较各区域垄断厂商的经济绩效,以另外一个区域厂商的成本,来确定本区域厂商的最高价格限制,产生间接竞争;Demsetz (1968)提出的特许经营权竞标(franchise bidding),通过拍卖方式决定特许经营权的获得者;贝叶斯机制设计(bayesian mechanism design),通过政府给厂商提供自选择合同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贝叶斯机制包括两种类型,即Baron 和Myerson(1982)提出的逆向选择模型,以及Laffont 和Tirole(1986)提出的道德风险

45、模型。在管制引起注意的同时,人们开始从产权角度分析网络产业的效率。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公共企业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例如(Borcherding,Pommerehne and Schneider,1982;Boes and Schneider, 1996),这些研究的重点是揭示公共企业和私有企业的激励差异。从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研究注意到私有化并不能替代竞争。在Vickers和Yarrow (1988)强调,私有化(privatisation)不等于自由化(liberalisation),网络产业结构重组的利益主要来自增加的竞争,而不是所有权的变动。这两位学者建议,英国电力改革不仅要

46、私有化,而且要实施纵向分离(厂网分离)。Stiglitz (1999)的研究表明,引入竞争和私有化对提高网络产业绩效都起作用,但引入竞争比私有化更重要。Stiglitz (1999)分析了引入竞争和私有化的顺序,他认为竞争是可以单独起作用的因素,在维持垄断的前提下实施私有化往往不能起到改进产业绩效的作用,在私有化之前引入竞争更能改进网络产业绩效。问题是,在网络产业的网络传输环节引入竞争经常遇到障碍。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这些变化对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由于网络外部性,竞争导致两个相反效应,即一方面减少厂商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扩大网络规模增加厂商的利润。两者的综合效应主要取决于网络效应强度。Kim

47、 (2002)的研究表明,无论网络效应多强,垄断厂商都没有动机向竞争者提供同质产品。只有在竞争者提供差异产品,而且网络效应较弱的情况下,垄断厂商才会邀请新的厂商进入。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自然垄断产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注重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在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学者对网络产业及其管制改革给予了比较多的研究和注意,网络产业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对网络产业的研究始于对若干行业及其面临问题的分析。天然气、铁路、电力是较早

48、引起经济学关注的网络产业。邓翔(1995)分析了天然气产业由输送网络等形成的自然垄断特征及其带来的问题。荣朝和、蒋仁才(1995)提出铁路不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已失去过去的垄断地位,并分析了对铁路垄断特性产生误解的原因和垄断概念混乱带来的危害。刘阳平和叶元煦(1999)对电力产业内发电、输电、配电3个环节的技术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力产业内部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自然垄断特征。肖立武(1999)对美国、中国电信产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中国电信业的垄断,其生成环境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市场经济,而是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历史延伸。与一些学者以某个产业为研究对象不同,王俊豪(1999)对网络产业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试图抽象出各个网络产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一书中,王俊豪结合中国电信、电力、自来水、天然气、铁路运输这五个网络产业面临的问题,从协调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视角,提出了政府管制体制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