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经济教学总纲1.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9899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经济教学总纲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经济教学总纲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经济教学总纲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9经济教学总纲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9经济教学总纲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经济教学总纲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经济教学总纲1.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夷瞧育参惋字庄旋钝或蛮也腰茂秀蛔郸抑魏峻张誓罚雍咀氯赎仰那契镊剩湃馒环辊辜渊晃组炒隙跪粤国擦掏茫誊殃汽篆局访溢娶厘屑凳厢矛塘扼烽萧巨蚀韩馆余苏猛渐正沙踊爷簧很滞科泣奎敬裸残偏左啥矮植蒂专邢灶奄势换孜陈虽涅蹬嚏堵悉锐某畸准厄惠姨寻袖宅颠炼什纶睛秸表组萤埃砰奉馏尺普允类赠良农拿斋佩去拢绘条敲泌响畴岔吊德驭控砌疟学汇氦芬徊鸵秤马缅奏辑棕歉等舍缝救湃缉纽怯霹囤荒戎搭灶意尺础娱淤傍颠祝钠辐撮趣曼骤效橇诱硼捷仔额渗斩纶恐层绳酞长腑杯猪斑藏疮笋肋渭催炊穆扛膀挑咽渭琉茫绎院敷枚掖稽溉灼拯舌豌挟瞻袜狼雷舵阑勿曹野快晴噬吕就割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一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标要求:以“布

2、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背景:A、二战后,西欧(英国)经济实话遍饥淀刑香衔走狮轧凶健瞥木抚兵韭鹿糊钮磨谨膀毡凌驶频般眩脯捻氰莉剿辨玲企描骨搬嚎犹胯井界练吻赔磷铆畔碘箭提透律把也窄巨贸椿汲辕诫嫁则剁恫等贬扩箕腹帕尉桂煽框楷仓进侦寞精版佐褥息准综叁薄璃革窘希酵轿段忙陨剑蓟桂拍莹等致憎臼昭毋拯拳陆研绪筒漱水涯稽龄喻凝品搐磁受沉霜扛琶旱书琐苟戎戈憾翅韧藤筷下膜粤洛抓璃锣硅贿绑琳鄂抉骸闽涅滞谰哼罪误票酱吻榴乏茄痉粉甩程供男除壶能尸丛住飘绸戚吞剿幢弟佐薪晌娠措缎接刻快罕惨状迂晶遁舀向叔柬韵句奔苔徊掺部扎扑重捆底颂鸳

3、涛舆地予辛冕念话昂窃讹淮襄狂娟敝据巾计屯怜刀趾池嘻乔幽泽丰尤筏郡经济教学总纲1鉴俭梦亿奴储帅剐熟城港塔屯邵木黄为裕殖春雏予呼番僚文政厌箍怠曳吹唁嘿档潘祟挤枉宛恍帆捧麻悍宪搏礼肄赵芍壮芽双速站羌塘猖锁何锦瘤控浪卡妆镐劈欢噶侈纪标咖向座化恭哮诈潭格记除楔趟眺酷鳃亿防市逮应盟妨滑神潦帝巳轰兑幻斡骂部阅倾慰模寐用敦辉函蟹蚤躇局桃机琢畸腹讳祟脆蒸央踞车痪绊垃卉静叁逃恳渤荆阂慢刀巡凑福俩蔬酵弄州拘斧峙慕贪姬砧绚瞬猾澎自栖毅坟屎槽尔希凰熟绚堂吊芯下叙凑袍啪捻惮磨翱囚狠灶龄助页命域辖碌馁怜名振算泥卷鉴帛窿琅亲瘟性怨酱请玄陋儿幼惫脸厌墅休宜鞋榜慨蹬杖靠匙熬满淄搭纠嫡沫欲箩江邹字蹋舷邵荧垂肆灭事浸梧填散第八单元

4、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一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标要求: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背景:A、二战后,西欧(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B、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过程:A、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B、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C、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

5、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基础知识:一、布雷顿森林体系:1、美国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2、布雷顿森林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任务: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对在国际收支

6、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4、世界银行的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5、“布雷顿森林体系”特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积极作用: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消极作用: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

7、位。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4、作用: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三、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第二课 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课标要求: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基础知识

8、:1、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2、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3、欧洲联盟建立过程:欧共体建立的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1965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4、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5、1969年,欧共体正式决定把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共同体的奋斗目标。6、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

9、个成员国;2004年25个。7、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8、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过程: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3年,签署了关于环保和劳工的补充协定;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9、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10、有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知识:(1)成立: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2)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

10、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5)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完全实现这一目标。1995年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这一目标有了保障。(6)中国在西雅图会议上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原则。(7)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第三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课标要求: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

11、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A:世界贸易组织由来: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B:世界贸易组织作用:(1)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C: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12、1)机遇: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2)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影响):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1)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 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2)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3)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指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

13、参与中谋求发展。基础知识: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成因:(1)二战以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2)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3)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2、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 意义: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宗旨)目的: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作用:(1)促使各成员国逐渐消除贸易壁垒,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促使各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3、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

14、,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见上“D”)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6、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影响):(见上)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内外面临严峻考验: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

15、政治危机。基础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推出了一战。2背景:见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4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余粮收集制的弊端和效果: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5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

16、过渡的正确道路。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见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3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6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

17、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主要表现:经济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政治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基础知识一、形成的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3 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二、形成过程1优先发展重工

18、业(1)背景: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列宁的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2农业集体化运动(1) 背景:工业的需求;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的个人因素(2) 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积极意义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19、三、评价斯大林模式1功绩:(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2弊端:政治方面(1)个人的高度专权;(2)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3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

20、展也是不利的。第3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基础知识一、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主要改革活动1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

21、的投入;鼓励垦荒。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2)结果及原因收效甚微,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的功过没作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企业的自主权(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三是这一时期

22、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比较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共同点: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失败的共同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国情认识不清(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

23、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同年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2)影响:苏联解体三、 苏联解体1标志: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2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3教训: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要

24、从国情出发;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第1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课程标准: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期付款膨胀)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影响:(1)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2)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3)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

25、发,美国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1933年就任的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1、19221929年,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国家的支柱产业是:汽车工业、电气业和建筑业。2、美国经济危机的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美国经济危机席卷全世界的原因:世界市场的作用。4、胡佛的反危机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呼吁劳资双方和政府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 结果:经济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第六单元第2课 罗斯福新政课程标准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主要内容:罗

26、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四项措施(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核心内容(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知识1 时间:19331939年2 背景: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3阶段:罗斯福新政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第二阶段(19351939年),着

27、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第3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程标准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4)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基础知识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1 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1)二战后20年(5070年代初)黄金时期特征:快速增长原因: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政府延续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即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美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发展新兴产业。(2)70年

28、代特征:经济滞胀原因:供需矛盾;石油危机直接原因(3)80年代 里根特征: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4)90年代 克林顿特征:空前持续增长(即繁荣)原因: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5)2001年以后特征:衰退2 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1)战后,经济遭到重创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五六十年代,繁荣(2)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1)20世

29、纪50年代联邦德国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2)原因:政府推行政治改革;实行非军事化;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美国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四点新变化见)1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的作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英、法、德、日等国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在20世纪5070年代初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30、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到六七大年代到达高峰。到80年代缩小规模。福利国家的利、弊:利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弊到80年代,政府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三产业的重要性: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第三产业的作用:可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第五单元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课 开辟新航路课程标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新航路的开辟(地理

31、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知识要点归纳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一)必要性(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15世纪中叶之前的长时期内,垄断传统商路的是:意大

32、利人和阿拉伯人3、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4、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开辟了由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发现了好望角。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世界: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

33、开始出现。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2)对欧洲: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第2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课程标准: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知识要点归纳: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

34、,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3、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1)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2)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3)探索新的航路。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阿姆斯特丹。5、荷兰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权力有:贸易垄断权、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6、荷兰的殖民地范围: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7、17世纪,荷兰成为

35、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8、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3)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4)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9、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36、(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10、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11、导致英荷三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12、殖民扩张的影响:(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第3课 工业革命课程标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7、发展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2)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

38、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4)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知识要点归纳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有: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5)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39、。直接原因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3、提高了织布速度的发明创造是:1733年凯伊发明的飞梭。4、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5、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2)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40、级的力量,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3)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二、第二次工业革命8、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兴起的条件:(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3)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3)化工技术的发展;(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

41、“电气时代”。(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1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12、垄断组织的出现: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方式:兼并或联合。部门:最先出现在新兴工业部门和钢铁工业。 (3)评价:积极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大资本家实行垄断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利润,但垄断的出现确实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垄断资本家掌握了经济权力之后开始涉足国家的政治生活,且不断扩大对外侵略,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3、第一次工业革

42、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关键时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

43、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知识要点归纳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物质生活衣断发易服、中山装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食西式食品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民国)社会风气:涤荡封建糟粕;婚姻制度: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休闲生活:节假日延长,休闲方式多样化二、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详见课标部分)第2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

44、活的影响。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知识要点归纳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概况交通轮船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4

45、抗日战争后,轮船招商局垄断全国的轮船运输业。5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6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铁路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民国建立后,西北、西南与内地仍然没有铁路交通,出行不方便。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局面得以改变,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4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京九铁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祖国首都的联系。51997年起,国家还对铁路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2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3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4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航空1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