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72张PPT).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9920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72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72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72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72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72张PPT).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蔚然大宗,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 3 课 宋明理学 第 4 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概念:指春秋战

2、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1、“百家争鸣”的概念,2、原因:,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学

3、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社会大变革(根因),3、主要代表:,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 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4、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其主张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百家”流派代表之一,二、孔子

4、和早期儒学,(一)孔子儒学的创始者 1、生平和地位,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仁在政治上的推行),(一)孔子,1.地位:春秋晚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其言论被编为论语 2.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1)政治思想: “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进步性),“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

6、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礼: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 德: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

7、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孔子的教育思想:,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 有教无类;(最有价)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2)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8、”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学习要实事求是;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要学思结合; (3)伦理观:性相近 (4)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 、“礼”?孔子等儒家学派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礼”的思想具有保守性,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2)不被采纳的原因:,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儒

9、家“仁”的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省刑罚,薄税敛。(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二)战国孟子、荀子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1)主张: 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2.

10、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主张礼法并施。 提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 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唯物主义思想),王道以德服人 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思想。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霸。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作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王道胜过霸道,资料链接,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

11、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他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秦长期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国宰相李斯和秦王嬴政非常欣赏的法家代表韩非,均是荀子的学生。所以,许多儒家学者不认同荀子是儒家学者。,资料链接,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仁者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主题一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12、敏、惠。”,史料一反映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归纳史料中儒家的民本主张。史料二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史料二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以巩固统治基础。,归纳史料中儒家的民本主张。,史料三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史料三荀子认为府库充实而百姓贫穷这样政权会很危险。,史论形成 儒家的“民本”思想 (1)表现: 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13、、痛恨暴政和战争。 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重点深化:(1)关于孔子思想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

14、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一)、道家学派: 老子和庄子,三、道家和法家,老子的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生万物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老子的政

15、治主张:“无为而治”,影响: (1)、哲学思想: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 (2)、“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的因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 “道”是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2. 朴素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2.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1)宣传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生 死

16、 皆 逍 遥,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的生活方式。,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逍遥”思想反映了 没落贵族的消极思想。,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二)、法 家 学派:,1.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相结合,其中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巧思妙记 韩非子

17、认为法、术、势都是君主统治的手段,即“以 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 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右图:,将“法”、“术”、“势”糅合为一,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改革,与时俱进,治国思想:,以法治国,韩非子,韩非子的思想代表那些人的利益?产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时期,奴隶制度为封建制度所取代,同时诸 侯争霸愈演愈烈,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结束分裂, 实现统一已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时代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

18、理论基础。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命而亡。,课堂探究1: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课堂探究2: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课堂探究:,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 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兼爱、非攻、尚贤、节用,1.思想

19、主张,(三)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2.地位,地位:一度成为战国时期显学;,战国时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3.原因:,4.特 点,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5.评价:是战国初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反映,符合人民利益的。 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顺应历史潮流,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弘扬。,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老子,春秋,庄子,战国,韩非,战国,提倡“仁”和“礼”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性善

20、论,“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性恶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继承老子的学说,逍遥,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一、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主题二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史料一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史料一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忧民,就能治理好社会,核心是“无为而治”。,史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

21、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史料二体现了儒家“仁政”治国理念。,史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史料三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史论形成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

22、国仍具有借鉴意义? 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古为今用,关键点拨 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

23、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先秦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与地位 题源材料 摘自2012年北京高考T37,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问题设置 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提示 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

24、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归纳升华 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及地位 (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实行大一统的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

25、俭”。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不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故历代都不被重用。,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热点关注 2013年祭孔大典于9月28日在曲阜举行,这次大典的主题是“文化凝聚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国梦”,突出“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从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儒家伦理与道德教育、礼乐传统与社会礼仪,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播四个分议题开展主题演讲和学术交流,体现了古代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我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有中国的特色,它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

26、涵。鉴于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必须有所扬弃,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现代科学的思想,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历史回声 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

27、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3)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5)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精神,成为后世社会重视人才的思想来源。 (6)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典题印证,1.(2014山东卷)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考点】孔子创办私学、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 【解析】

28、 答案A。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之无关。D项和材料中的教育关联不大。,(2014上海卷)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考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 【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答案】A,(2014海南卷)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 ”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