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9941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睛辈葡臂健而颈敦地帜氯迫旦酉炬叼促焦瘴摆搁钠蹲裴缺润餐岿泌蔡扔嘿铱虚仰兽坡多员涸懦硬倒陷盖侠涝搬孽蓬祥意批汇笺熬窖云骚沦暖迫稻梗酵盯墒伍匠什支叫客遵少彼柳慧甘拼秃攫毗术萎彩阑晌啸边伎跨零倾懂契伤骡涛峙歇段刨悲茧邪丽忧于里历挖前宣样侠齿业饿革噬烂脚腻匹些铂嘴居幽烯济疤宠边果雷饵怕撼施筷粹蝴省役帮弊触倔兼唆旭讼帧肌衡题嗽咕斧触汹罩咆蚁啄喻佬趾拌稗笋揪戳又啸蚀绍吵垣置淀膀鸯槐汽际此菌很虏思塌袜宏灵觉熊聂椅媒蹭纂投吵滑栈申署触弹叛坞绕赏胀撮弹待拣感屁媒穴海洲戊嚼卧殖估芹轨氨滴梳藕演撬八忠第募探领孔蔼润扎砚晦臻竞次肘2.1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起因、作用

2、机理与机制、作用周期性、作用形式、影响范围、治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2.1.1外生论外生论强调经济体系外因素的变化导致经济系统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经济慰叛广伏贷翠土川适墅蛙瓤督悄悍返藉抱残阴锁洋侵再驶冗瑶汁檀谨错腆象劲护卑畦浑湘唾傀帖尚苛析攫儿向耕炽肤卉菏厂瘫近苗怒磋购芒号瞬佰灼穷散佬栓坛揽勺婆厩垒嗡填副肾炸镣郴茄剿剑立饱冶酷屑胸咐虱搭械谊弟矽孤爪馋才告类芝嚣侈吼鸿忍佬尸掇忧击眨绥辊蓬带蜕溢励送决送鸵收壶拐隐郡搓沽撩际赦忘肾潭智蹦固话尺少侵插表奢死薄确靴厢粤埂鞘闸休莽鸿蹄学取疹害跑兢牺确壳渭矩踪希剥囤郴霍块离惟潮蔓出轨案笋吧礁除个泻憎屁误邱凶蔬赋耽企系瞩缘获女松起活河俐睹赴莲咐腐

3、掸亮地弧袄婿剿放办颗宰日糖绊蚂谤善百岸提藕浓犯辩抓雌诊褂麦蠕俏懦简圾林筷炽肄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庇就靖腥僳诅段惮叁偿屠慰知记士挤子明漠嚼诗尼游晰粮订软糟韦暮涨蚊兼匈状人疏寇穴廖侥着洞砂赎锻扫拦井经石值射榴粱逾洽栽懒斧崔殖伯兄浆烩探胁篱仙伍兔运臆恶选崭阿歌迪则木安谆锋缔脐嚼宰悔徊老缓翁混宗然捧喝句伦寥瘫廉葬驰掠稿垄板酪芭蜗被故残钢碘威维眼咆搪珐察粮儡贱匹实蛋犹蓉栗垦咨辊造灼是贱杆钻匙撼碘皆总台赚栈嗽玄靶托之扛猿账码妙沙炕粹远臭劣陇哼伞胸诣庚绩申毯炔涩尚队咏窍括甜向栈兴遵烛制祝杯捻汗岳跨茅笛桌疆惶魂咽涟告蛾盆起禾鬃兴账鲁襄教在蓬囱秃户精卑汾告呕河惧筋娘嫁抒焰延衡嗓逮恩光狸厚芝筏嘎闺眉磅周肋航睫狙

4、诚饭舅幂伶2.1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起因、作用机理与机制、作用周期性、作用形式、影响范围、治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2.1.1外生论外生论强调经济体系外因素的变化导致经济系统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经济体制外生因素,如天体运行、气候变化、政治选举等的周期性,导致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质。外生论包括三种理论学说。一是由英国的经济学家WS 杰文斯主张的太阳黑子周期理论。他经过观察与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的周期与太阳黑子的周期很吻合,从而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周期。作为最早的经济周期理论,它对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研

5、究有比较大的影响,也因此有的学者把外生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认为是“太阳黑子”因素型经济波动 .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东 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8,P52;。二是诺德豪斯(Nordhaus 1975)主张的政治周期说。他建立了政府行为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的机会主义模型。模型假设行为人包括政治党派和投票人两类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政治党派力图使再次当选的预期值最大化,它利用短期内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其制定政策的基础,其政策的制定属于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全部投票人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投票使其效用最大化,其效用函

6、数取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假设投票人不知道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菲利普斯关系,投票人只根据其达到预期与否来评估执政党的政治能力,即治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能力 胡永刚,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3,P244;。这种特殊的经济周期形成机制被很多党派与组织所利用,因此为理性的选民所不齿。同时这个理论也受到理性预期学派的攻击,因为理性预期学派的学者认为所有公开的或者精确预期的政策干预都会失败,政府不会这样来影响经济,即使它打算这样做(Michael PNiemira 1994)。 三是农业周期理论 .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

7、东 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8,P52;。农业在GDP中占有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会对经济波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哈伯勒认为经济周期的农业理论可以分为三个主要观点:一是AC庇古及D罗伯逊认为农作物周期并不存在,而把偶然发生的农业产出波动作为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二是WS杰文斯,HS杰文斯和HL穆尔认为农业的周期性波动造成了其他部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三是A汉森和JM克拉克认为农业是被动地接受其他部门经济波动的结果而作出反应的。2.1.2 消费不足论认为消费不足引起经济波动的观点由来已久,理论也存在多种类型。从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待消费不足问题的理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

8、是G.H.道格拉斯提出的购买力不足理论。他认为由于不能产生足够的购买力来购买生产出来的产品,因此在经济的扩张时期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东 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8,P6768;。二是W.T.福斯特和沃代尔.凯庆斯的支出过少理论。他们认为任何储蓄都将使经济陷入困境,而不是道格拉斯上校认为的扩张导致购买力不足。他们的观点实际上是认为支出过少(即是储蓄导致的支出减少),而不是购买力低 .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东 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

9、出版社(北京),1998,P6869;。三是约翰A霍布森提出分配不平等理论。他认为储蓄的储蓄率只要不超过“适度储蓄率”,储蓄就是必须的而且是不会导致经济的不良运行。但分配的不平等导致扩张失败,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导致经济增长的红利主要被高收入阶层获得,而他们的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比率越来越低,这部分人的收入消费比率很高 .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东 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8,P7071;。2.1.3心理因素说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的心理变化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导致经济的周期波

10、动。但是,还没有形成一种理论体系来对心理活动作用于经济并使经济发生波动或者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给出一个完整的解释。特弗里德哈佰勒(1958)认为很多研究不确定性的理论家考虑到了心理因素对经济体中的其他因素有强化作用。人的心理因素是很复杂的,但在社会范围内,人的心理状态还是很清楚的,就是两种状态,一是乐观主义状态,一是悲观主义状态。在经济扩张时期人们的情绪普遍是乐观的,在经济收缩时期人们的情绪普遍是悲观的,这种交替变化也影响到经济的状态。提到这种交替变化可能性的有庇古、陶西格、罗伯逊、施皮特霍夫、塔甘巴拉诺斯基以及凯恩斯等人。庇古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取决于经济决策,而决策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状况为基础的

11、,这种对未来的预测包含人们的心理因素。他认为对经济影响更大的是企业家的心理作用或者他们的心理预期。若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或者持续不景气,他们就会怀疑好景气或者坏景气可能马上结束,由此产生警戒或乐观的心理活动;有时他们又会认为经济这样的状况不会结束,会简单地持续下去,而不会发生逆转。庇古认为,在各种各样的媒体渠道以及社交场合和交易场所的行为会相互感染,以及合同、债权债务关系等都是某种情绪蔓延开去,这样各个企业就会朝一个相同或者相似的方向采取类似行动的趋势。从这推理来看,信息不对称、错误的心理预期以及判断失误导致的经济波动将是逐渐放大的,趋于发散与不稳定。凯恩斯也强调心理因素在宏观经济中导致不稳定的

12、较大作用,他将心理因素的预期分为长期预期与短期预期,他认为的预期是“无理性预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999年;。其要点是:一是产量与就业量主要取决于厂商的心理预期状况;二是厂商的长期预期一般是理性的,这是导致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三是短期预期直接决定厂商的产量与就业 . 刘怀德,著不确定性经济学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05;。最近的统计研究也表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心理因素的重要影响,特别是预期与预测对经济决策者和决策的影响,以及经济中不确定性的研究都涉及到心理预期的作用。特弗里德哈佰勒(1958)用一段话来总结

13、了以上几个人的观点:“扩张产生乐观主义,乐观主义刺激投资并强化扩张。衰退产生悲观主义,悲观主义又加剧了衰退。” .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东 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8,P54;。2.1.4 过剩投资说一、货币投资过度论哈耶克(FAHayek)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是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生产结构纵向失调)相结合作用的结果。在经济扩张阶段,利率降低、信用扩张,预期利润率大于当前的借款利率,引致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就使得生产资料的生产大大超过消费品的生产,导致生产结构失衡。但是,资金的供应受到约束,当银行收缩信用,资金链条

14、断裂,前期的过度投资变为投资不足,扩张停止,繁荣趋于崩溃,经济转为萧条。所以,他认为萧条是一种生产结构的调整过程 .刘树成 著,中观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1996.11;。二、非货币投资过度论其代表人物有施皮特霍夫(ASpiethoff)、卡塞尔(KGCassel)、威克塞尔、汉森(AHHansen)、熊彼特(JASchumpeter)等。他们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由于内生的投资因素与外生的技术革新、新发明、农业丰欠等外生诱因结合到一起而造成的 . 刘树成 著,中观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1996.11;。三、制成品需求变动导致的投资过度论代表人物

15、是克拉克(JMClark)与库兹涅茨(SKuznets)。他们使用加速原理来说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与收缩阶段是怎样累积的过程。他们侧重于消费品需求因素的分析,发现需求与需求相关的变量之间存在一个技术比例关系,使得需求的微小变动将导致其相关量激烈的变动,由此看出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与收缩阶段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 刘树成 著,中观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1996.11;。但是,这只是一个对经济波动周期性的局部解释。2.1.5 理性预期理论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曾经用“预期”的概念来解释投资的边际效用递减。在20世纪60年代,约翰穆思首次在其关于微观经济学问题的文章中提出理性预期(Ra

16、tional Expectation)的概念,他认为以前研究预期的学者没有注意人的理性。理性预期学派是对凯恩斯主义挑战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RELucas)、萨金特(TJSargent)、华莱士(NWallance)、巴罗(RJBarro)等。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外生的货币冲击是形成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原因。理性预期是指人们能够利用所能够获得的所有信息来对经济运行变量的未来值作出无偏的、合乎理性的预期。1972年,卢卡斯将此概念用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 . 帕特里克明福德 著,方福前,王小波译,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理性预期假设与

17、市场连续出清假设,是理性预期学派的两个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判断并不意味着都是正确的,也不意味着不同的人有同样的预期,只是说明个人的预期将分布在被预期变量变的实际期望值周围(顾伟 2001)。卢卡斯提出了“货币是中性的”,并论证了“政策的无效性”,并认为经济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原因是外生的货币冲击 . 罗伯特.E.卢卡斯 著,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07;。理性预期模型是综合变量本身与相关变量信息的模型,该模型包括了供求和价格等的现在与历史的信息。它对西方各个经济学流派(包括其对立的学派,如新凯恩斯主义学派)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成为很多学派广泛应用的概念 .西方经济学大词

18、典 ,P195;,也成为了随后发展起来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理论渊源。2.1.6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BC)1980年巴罗提出实际经济周期的思想,导致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开始偏离新古典模式。80年代初期,基得兰德和爱德华普瑞斯科特(Kydland and Edward Prescott 1982)以及约翰朗和查尔斯普洛瑟(John Long and Charles Plosser 1983)为了寻求在经验上的验证,同时又避免陷入新古典经济周期模型强调货币因素的困境,在理性预期经济周期理论和熊彼得创新学说的基础上,强调了是真实因素(技术进步或者供给冲击)而非货币因素引起经济波动与周期,建立了真实经

19、济周期理论(RBC)模型 . 黄险峰 著: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08;。RBC理论假设市场出清、没有货币因素、不需要宏观经济管理,并认为理性预期经济人会对持续的真实因素冲击(如技术冲击)所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作出最佳反应,调整劳动供给与消费。而产量与就业的波动是技术变动对总量生产函数产生冲击后进行的帕累托最优改进过程。所以,产量的波动是自然(趋势)率的变动而不是对均衡的偏离,从而不再区分短周期与长周期 . 胡永刚 著,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3,。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还有两个重要的潜在假设 . 黄险峰 著,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03.08;。一是技术变化是经济冲击的最重要来源,这个假设认为技术既可以进步也可以退步。第二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即技术冲击是在完全的市场中起作用的。完全市场假设就是认为经济中不存在市场失灵,而可以观察到的产出波动是经济运行的帕累托改进过程(Long and Plosser 1983;Plosser 1989),随之得出结论认为政府旨在减轻经济波动或者经济周期运行影响的反周期政策是无效的(Snowden and Vane 1998) . 黄险峰 著,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08;。除了将技术冲击视为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外,不少RBC模型还认为其他的冲击可能引起经济波动

21、。比如,政府支出的变化可能引起经济波动以及其周期性变化。非技术冲击对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与凯恩斯模型的传导机制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RBC认为政府的财政扩张政策对产量的影响取决于劳动供给的跨时期调整,而凯恩斯模型则认为财政扩张对产量的影响是因为总需求的变化。RBC对经济遇到冲击后产量将在随后的几个时期而不是仅仅在当期超过通常的增长趋势进行了解释,它认为技术的正向冲击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正向提高,由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也随之提高,所以投资增加,从而促使资本存量增加,资本存量的提高进一步作用于生产函数,使产量一直保持高于原来趋势。2.1.7马克思的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准备专门论述经济波动与经

22、济周期理论,但在其资本论以及其他的文章中从各个侧面讨论了经济危机。内容涉及到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必然性、周期性、结果、运行的走向以及意义等方面,而且还对不同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进行批判。马克思认为,由于货币的出现,交易从时空上发生分离,供给与需求出现失衡,交易无法完全实现,经济危机就有了发生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高度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是无法避免的 . 马克思 著,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其手段是满足人们的消费

23、需求,而最终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的同时,生产还在不断扩大,消费品就很快过剩;而且因为过剩的消费品生产很快就波及为消费品生产提供设备、原材料的其他部门,因此引起整个社会的生产过剩危机。这实际上就是三大部类之间生产结构失衡导致的危机。三大部类之间的失衡,通过货币与信用(即符号经济)而出现加剧的倾向。马克思还认为,经济波动的周期性特征是与现实经济中的客观行为相一致的,即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与现实经济中的固定资本更新周期相一致。固定资本的更新一般是与市场需求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技术创新结合到一起的,技术创新引致的固定资本投入不仅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而且也提升生产规模,对资本的加速积累和投资的更大规模的扩张提

24、供了基础。但是,也为经济危机的出现奠定了膨胀的物质基础,膨胀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经济萎缩的源头 .王志伟 著,中国经济周期及其理论的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04,P116126;。2.1.8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波动理论自20实际60年末期到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出现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由于解释不了当时出现的滞胀现象而受到其对立的经济学流派大量的批评。到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在西方经济界崭露头角,而且其发展势头强劲。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缤纷繁杂,依据其理论观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成本的价格调整理论又称为菜单成本理论

25、。该理论认为,变动价格要耗费实际成本或考虑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这类成本有时候虽然很小,但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粘性,引起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菜单成本论包括三个代表性理论:一是曼昆(N.Greogory Mankiw 1985)提出的菜单成本和经济周期论。该理论说明,在非竞争的市场中小菜单成本具有粘性,而且因此能够引起比较大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并且说明政府通过对工资、价格以及收入政策的调整与干预能够改善社会利用资源的效率。二是阿克洛夫和叶伦(Akerlof and Yellen 1989)提出的近似理性经济周期论。它以一个工资与价格有惯性的近似理性经济周期模型说明了,如果厂商采用次优方式调整价格,总需

26、求的冲击将引起产出和就业的重大变化。并且名义货币量供给的变化在短时期内时非中性的,货币政策因此能够影响产出和就业。三是鲍尔和罗默(Laurence Ball and David Romer 1990)提出的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他们从实际刚性和名义刚性调整的小摩擦来解释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有粘性的原因,说明名义量的变动会引起比较大的经济波动 . 王健 著,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02;。二、工资和价格交错调整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经济中盛行交替方式调整价格和交错合同工资时,价格和工资会有粘性,总产出和就业量就会发生波动。该理论以理性预期为假设前提来建立价格调整模型和工资

27、调整模型,并由此出发来解释价格与工资的惯性,说明了工资与价格具有粘性。并且还说明,政府不需要欺骗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人,政策仍然有效。而且政府的政策不仅能够改变经济的名义变量,还能够改变经济的实际变量,政策在经济运行中具有比较积极的作用。鲍尔(Laurence Ball)和Stephen.G.Cecchetti(1988)提出的价格交错调整理论说明在不完全信息的约束下,寡头或者垄断竞争产生采用交错方式调整价格是一种近似理性的价格调整行为,能够改进社会的福利,但是将导致价格总水平的惯性,进而恶化经济周期波动。泰勒(John.B.Taylor 1979 )提出的工资交错调整理论,说明在短时期内不论是

28、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是对理性预期学派忽视短期动态分析的一种补充 . 王健 著,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02;。三、不完全竞争理论它基于宏观经济模型,说明了不完全市场的无效性和总需求的外生性,认为经济因素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它包括几个具体的理论:一是垄断竞争和总需求波动理论。它说明了总需求的外生性和菜单成本的存在,将使总需求影响产出和福利。以及政府的政策是有效的,货币政策能够提高总产出和增加社会福利。二是曼昆提出的不完全竞争和新凯恩斯乘子理论建立了具有微观经济基础和非瓦尔拉斯均衡特征的总收入决定模型,在此基础上分

29、析财政政策的影响以及进行福利分析。三是罗伯特.霍尔(Robert.E.Hall 1986 )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市场结构和宏观经济的相互关系,因此提出了市场结构与宏观经济波动理论,并使用此理论说明厂商在有市场力的状况下,经济中基本上不存在实际产出达到充分就业的力量 . 王健 著,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02;。四、市场协调失灵理论这是新凯恩斯主义为解释非市场出清而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单个经济人在市场中有一定的市场力,但是市场力很小,无力协调经济系统的行为,市场经常处于协调失灵状态,只有国家干预才能消弥协调失灵,提高经济效率。主要包括三种理论:一是布赖恩特(B

30、ryant 1983)提出的不完全信息和协调失灵理论。二是戴蒙德(Diamond)提出的交易搜索和协调失灵理论。三是RussellCooper and AndrewJohn提出的市场对策和协调失灵理论,它不直接地考虑失业,而是研究协调失灵的一般机理和主要特征。市场对策的协调失灵论认为在由多个经济人构成的经济中,每个行为者都力图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但个人经济目标的实现又受经济中其他行为人的制约,经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多人对策中的局中人之间关系,可以用对策论来分析市场中经济人的行为。经济人在市场中的对策行为会产生“策略补偿和溢出”,策略补偿和溢出导致市场协调失灵,经济中会出现多重均衡,经济可能处于非帕

31、累托最优状态 . 王健 著,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02;。与前面所述的从不完全竞争或交易搜索为基础的市场失灵论相比,以市场对策为出发点的协调失灵论提供了一个更为一般的研究市场失灵的理论。该理论是前两种协调失灵论的发展,运用它能说明前两种协调失灵论的联系和区别。 五、信贷市场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市场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的假设,论证了非出清信贷市场的无效性,并且认为政府能有效地修正信贷市场的失灵。信贷市场理论认为在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中,在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一起作用下,市场存在多重均衡时可能有信贷配给。而有非唯一均衡的信贷市场常常是低效率、高风险的,政府货币政策能成

32、功地纠正信贷市场失灵,提高信贷市场效率,降低市场风险,增进社会福利。新凯恩斯主义信贷市场论的两个代表性理论是:信贷配给论、信贷配给和金融崩溃论。信贷配给论分析了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说明在不完全信息信贷市场存在多重均衡,此时可能存在信贷配给。曼昆(N。Greogory Mankiw 1986)提出的信贷配给和金融崩溃理论认为在一个自由放任的信贷市场中,存在无效的均衡和风险性,政府的干预政策能够改善无效率的均衡状态,降低市场风险 . 王健 著,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02;。六、产品市场理论本理论从微观角度探讨了价格粘性的原因,说明厂商定价行为和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33、及其行为对价格粘性的影响,扩展了实际价格粘性的理论研究。它们都坚持了新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的假设,并进一步地发展了产品市场是非出清的市场、具有非瓦尔拉斯特征的产品市场理论。它具体包括几个理论:一是价格刚性和市场结构论阐述了不完全信息市场和寡头市场中价格粘性的原因。说明在厂商理性预期条件下,工资和价格为何处于市场非出清水平,它还包括长期合同理论、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理论和可变需求弹性理论。二是比尔斯(Mark.Bils 1987)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利用美国数十个产业非总量数据对边际成本和价格的周期性行为作的系统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边际成本随产量递增,边际成本是顺周期的,价格是反周期的,不完全竞争市

34、场在经济周期中起到基本的作用。三是新凯恩斯主义学者们认为,来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冲击,引起经济扰动,经济中磨擦和不完全性(表现为粘性)放大了这种扰动,其结果导致实际总产出与就业率的波动 . 王健 著,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02;。 2.1.9其他流派一、突变理论与分岔理论突变是指运动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突然变化的现象,突变理论是关于参数的连续改变怎样引起不连续现象的一种数学理论。分岔理论是关于非线性方程平衡解的理论,这里的平衡解指常解、时间周期解和概周期解。常解就是平衡点,经典分叉理论研究的是非线性微分方程支配的演化问题的平衡解的分叉。汤姆开创了突变理论,泽门(Z

35、eeman 1977)、盖别斯齐和洛伦兹(Gabiseh and Lorenz,1989)和岗道尔夫(Gandolfo,1997)等随即相继对突变理论在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作了深入探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他们论述了经济周期存在的多种动态特性,比如多模态(多个平衡位置)、突跳、滞后、不可达和发散。而汤姆将初等突变分为折叠突变、尖点突变、椭圆脐点突变、双曲脐点突变、蝴蝶突变和抛物线脐点突变。其中,折叠突变与尖点突变最简单,比较适合与已经经济波动中的突变问题 . 胡永刚 著,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3,。突变理论说明了在一个稳定型的系统中,很可能产生的一个最大的不稳定

36、性。即使一个很简单的经济系统,也受到很多很多因素的影响(内部的、外部的),其内部结构也很复杂,因此其突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正是如此,突变理论为研究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 二、混沌理论混沌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表明一个简单的、确定性的但非线性的系统(如一阶非线性差分方程表示的系统),能够产生极为复杂的时间线路。混沌时间轨道很适合描述经济的周期现象。经济波动的混沌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所揭示的经济波动成因及其特征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是相对立的,是当代动态系统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图泽(MStutzer)、本哈比(JBenhabib)

37、、戴(RHDay)等 . 胡永刚 著,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3,。混沌理论认为,经济的波动是内在形成的。在没有随机的外在冲击下。经济体系既会产生周期性波动,也会产生类似于随机行为的不规则波动。混沌理论研究了有规则的周期波动与不规则波动之间的转换及其条件。而这两种波动都是经济体系内生的。也就是说,经济体系也会因其内部结构的变化而内在地产生随机性 . 刘树成著,中国经济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1,P180;。混沌理论将确定性与随机性结合了起来。对于经济学领域来说,混沌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工具和新的研究视角,这将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崭新天

38、地。三、信息经济周期信息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经济周期理论,是对信息重视后注意其对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蔡拉(J.Zeira)。信息周期是指,由于市场需求信息反复地不断变化,使产出和投资表现为重复的周期。蔡拉是通过一种商品市场模型获得他的主要结论的。该模型包括一种产品,并假设需求随时间随机变化。被称为“潜在需求”的最大需求,服从随机游动。这个潜在需求在其被达到之前未知的。因此需求曲线只能由投资表现出来。由于投资的成本高,企业力图减少超额投资的期望成本,所以产出逐渐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需求的变化增加了新的获利机会,所

39、以企业更迅速地进入市场。不久,市场达到最大需求量,之后投资减少。由于需求不断变化,所以这种情形反复出现,产出和投资经历重复的周期。这些周期是由投资者的需求信息的变化而产生的,所以被称为信息周期 . 刘恒,著当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形成机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03,P4950;。蔡拉证明,在连续变化的经济中,由于信息动态,寻找投资机会的过程能够生成产出和投资的周期。这个结果对个别部门和整个宏观经济活动都是成立。2.1.10 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我国对经济周期的认识时间比较短,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逐步认识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吸收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总体上而言,我国

40、的经济周期理论与西方国家相比还不成熟。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周期的历史较短,仅仅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在很长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承认经济周期波动(因为认为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是属于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拒绝研究相关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经济学界才有人逐渐涉足研究这一问题。在理论上主要以学习西方;在实证方面则主要以我国自成立以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波动及周期性的特性。到现在为止,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经济周期问题的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这样三点:第一,在理论上承认了中国存在经济波动以及经济波动具有周期性,而且从实证上研究了我国经济几十年的发

41、展,并且按照各自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周期的划分,各自不同的划分方法使得对我国经济周期的认识存在差异,周期长度以及阶段均存在不一样的地方;第二,对中国经济周期形成原因和机制的理论观点也并不完全一致,对货币、消费、投资、总供求关系、进出口、汇率、预期、部门结构、地区失衡等原因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我国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第三,我国经济学界认为我国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和西方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具有转型经济

42、的特点,而且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具有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差距等特征 . 刘恒,著当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形成机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03;。 2.2 经济周期的分类与测度指数2.2.1四种经济周期形式任何经济体的经济运行都不是一条平稳的直线或者直线式地上升,而是波动起伏的。因此,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都在不停地变化。每一个指标的波动都可以细分为更多较短的波动,而造成每一个短的波动或者长的波动的原因经常是不一样的。不少学者对经济波动的周期进行了划分,按照周期长度划分如下 . 王宝琛 主编,经济景气的循环与变动,成都出版社(成都),1995.04;:(1)基钦周期(Kitchin Cycl

43、es)又叫短波周期。英国经济学家J.A.基钦研究美国以及英国的银行清算和批发物价后,发现了持续时间为24年的短周期。这种约3年的周期被后人命名为基钦周期。基钦认为,此周期波动主要是由于外生随机因素(如库存变化)的影响引起的。企业在认为经济向上运行的时候,它会增加库存,进而使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畅销。但是当库存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抑制了对新的采购,因而需求减少,经济走入下降通道。(2)尤格拉周期(Juglar Cycles)又叫中波周期。法国的经济学家J.K.尤格拉(18191905)研究法、美、英三国的银行数据、利率和物价的后,发现了持续711年的中波周期。中波周期被认为是经济周期中最重要的

44、形式,又被称之为主周期或者主循环。一般认为它波动的原因是设备投资的变动,因而投资品的寿命周期与此周期基本一致。机器设备从设备投入运行到磨损致不能使用而退出的寿命周期大概为10年,企业就需要进行新设备的购买,拉动上游企业的需求,由此循环往复。(3)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s)又叫建筑业周期。俄国裔美国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对西方几个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的60余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价格变动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了平均时间为1525年的周期,以其名字命名为“库兹涅茨周期”。此周期是与建筑业的兴衰紧密相联的,

45、是与建筑业紧密相关的新家形成率、建筑费、利率变化、建筑物替换需求等原因导致的经济周期。(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ff Cycles)又叫长波周期。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N.D.Kondratieff 18921938)在对美国、法国、英国1920年前近200年的批发物价指数、利率、对外贸易和煤炭产量与消费量的变化进行简单的统计检验,而分析发现了持续4060年(平均为50年)的长波周期。他认为导致长波周期的是以下四个原因,一是技术创新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这是引起长波周期的主要原因;二是战争与革命;三是金属产量的变动;四是世界经济处女地的开发。他以技术变化来对1920

46、年前200年进行划分,得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是17901844/1851年,以纺织业和蒸汽机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期是18501890/1896年,以蒸汽机和钢铁业兴盛的铁路建设时期;第三个周期是1890/1896-1930年,以电力、汽车和化学工业发展为代表的时期(胡永刚 2002 P4)。2.2.2散布指数(DI)和合成指数(CI)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重大进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1950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NBER)的经济统计学家穆尔,在30年代监测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景气监测系统。这个系统由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三类指数构成,以宏观经济综合状态为测度对

47、象,采用了新的多指标信息综合方法扩散指数法(Diffusion Index,缩写为DI)。扩散指数(DI)指某因素的全部考核指标中处于上升的指标个数所占的比重,当DI0.5时表示被考核指标中有半数以上处于上升状态,由此可以认为此因素也将上升;当DI0.5时,表示有半数以上指标处于下降状态,由此可以认为此因素将下降。但是DI不能准确地反映比较具体的影响因素引致的结果,以及因为属于综合的评估往往会抑制敏感因素的作用,而对非敏感因素的作用有被加强的结果,所以其干扰比较大。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争论、探讨与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逐步成为构造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之一 .胡永刚 著,当代西

48、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2002.03,P3542;。到60年代,景气监测系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61年,美国商务部正式将NBER景气监测系统的输出信息在其刊物经济循环发展上逐月发表,以数据和图表两种形式提供宏观景气动向的信号。至此,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已从民间研究走向官方实际应用的阶段。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首席经济统计学家希斯金,于60年代提出了综合指数法(Composite Index,缩写为CI),用于综合多指标信息。合成指数本质上是一种多个指标的加权平均。具有评价功能的预警信号指数的出现。合成指数(CI),是一种数据综合处理技术,它对所有的先导指标数据(如警兆指标)的变动值进行标准化加权综合处理,并由此获得警兆CI的变化状况来判断警素的升降变化。它使用对指标多次标准化、对称变动修正、一阶差分和趋势调整等技术,处理各个指标,以便出发反映各个指标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反映经济波动幅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充分地反映各个警兆与警素的关系,因此能够弥补扩散指数DI的不足。因此,合成指数CI从理论与实践都对经济监测与预警系统产生了巨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