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料】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最终2003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9959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资料】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最终2003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精选资料】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最终2003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精选资料】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最终2003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精选资料】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最终2003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精选资料】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最终2003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资料】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最终2003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资料】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最终2003版.doc(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 建 铁 路XX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江西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XX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3月目 录1 总则12 组织管理3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32.2 职责42.3工作程序6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93.1 准备阶段93.2 测量阶段133.3 评估阶段163.4报告编制184 沉降变形观测21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21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21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22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23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254.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26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7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75.2观测元器

2、件与埋设技术要求325.3观测技术要求34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8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386.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426.3观测技术要求447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477.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477.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477.3观测技术要求498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1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518.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518.3观测技术要求519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52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52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539.3隧道工程沉降评估569.4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569.5区段工程综合评估5610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

3、理5810.1数据传输流程58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6010.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63附件70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70附件二: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72附件三:附表73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73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74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75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76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单点沉降计)77附表6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78附表7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79附表8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80附表9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81附表10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82附表11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83附

4、表12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84附表13 沉降设计值表85附表14 断链表86杭长客专江西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1 总则1.0.1 为统一新建铁路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江西段(以下简称杭长客专江西段)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及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1.0.2 本细则适用于杭长客专江西段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执行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1.0.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

5、、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1.0.4 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准确预测结构物工后沉降。1.0.5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1.0.6 工作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 77号);(3)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4)高速铁

6、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7)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9)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运专线建设质量管理的指导意见(铁建设2008246号)(10)杭长客专江西段工程设计文件;(11) 铁道部及沪昆客专江西公司相关规定。 1.0.7 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及评估除应符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或铁道部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组织管理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2.1.1沪昆

7、客专江西公司成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领导小组,各设计、施工、监理、评估(测量咨询)单位成立工作小组; 图2.1.1 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工作组织构成图2.1.2 人员要求(1)沪昆客专江西公司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领导小组:由沪昆客专江西公司分管领导任组长,公司工程部分管副部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工程、安质、物资部门及各指挥部专业工程师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程部,分管副部长任办公室主任。(2)设计单位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由项目总体任组长,成员由杭长客专江西段路基、桥梁、隧道、测量设计负责人组成;(3)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指挥部总工任组长,成员由指挥部专职工

8、程师、各项目分部总工组成;项目部成立测量队,设专职测量队长;(4)监理单位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由副总监任组长,成员由各监理组组长组成;监理站要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负责平行观测和施工观测的监督;(5)评估单位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评估单位成立项目部,配置测量、路基、桥梁、隧道等专业人员,负责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2.2 职责2.2.1 杭长客专江西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参建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2.2.2 各方职责如下:(1) 建设单位(沪昆客专江西公司) 沪昆客专江西公司负责全线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工

9、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各指挥部负责各自管段内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的组织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组织制定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实施的技术方案、工作程序和实施细则; 负责组织观测和评估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检查、监督、协调、处理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组织建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组织阶段评估工作,根据评审结论,决策铺轨时机; 必要时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2) 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及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建设单位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

10、实性、可靠性、全面性负责; 参与制定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的实施细则; 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有效保护工作; 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观测标、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处理及录入工作,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及时将观测和整理后的数据提交评估单位进行评估; 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3) 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负责沉降观测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对监理工作和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参与制定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的实施细则; 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

11、器、管线、观测标的购置与埋设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见附件1); 派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工作检查、监督和质量审核,对重点环节进行旁站监理,并将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和平行观测的重点,其中: 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点数的10%,山区、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等区段为施工单位总测点数的20%。 平行观测方法要求: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 做好旁站记录并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4) 设计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有关设计资料的准确性负责,并对沉降

12、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指导;提交线路沿线地质条件、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沉降变形计算报告等设计资料;对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根据沉降变形观测结果,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设计预测的结果提交建设单位及评估单位;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参与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的指导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意见。(5) 评估单位 编制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江西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负责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人员进行测量工作与数据管理的培训与指导;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咨询

13、和指导;接收沉降变形观测成果数据,分析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质量; 建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确定线下工程变形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用数学方法结合工程经验进行综合分析、预测,进行动态评估; 提供评估报告,提出建议意见。2.3 工作程序(1) 施工单位 根据本实施细则,按单位(单项)工程编制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及实施方案,报监理单位批准后实施; 经监理按附表1核查同意后,根据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按照设计文件要求,选派专业队伍和人员进行设备布设和观测; 严格按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和记录,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每次的观测记录必须经监理专业人员进行签认; 根据施工

14、进度按照本细则的相关要求编制评估计划; 及时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检核,确保测量成果准确可靠; 每个单位(单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期完成后,5天内提交评估申请(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经监理签认后,报沪昆客专江西公司各区段指挥部,由各区段指挥部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2) 监理单位 按附表1要求,核查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 派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进行旁站和平行观测,并将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的重点。 对施工单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审核; 每个单位(单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期完成后,督促施工单位在5天内提交观测报告,并进行审核签认。(3) 设计单位 单位(单项)工程开工前14天,应提交线

15、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沉降变形计算报告(路基、桥梁专业)等设计资料;开工前7天,按照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对施工和监理单位进行技术交底; 观测过程中,现场配合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有关记录进行签认。根据变形观测结果,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修正后的结果提交沪昆客专江西公司; 收到沉降变形观测报告后,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具体意见,在评估之前报沪昆客专江西公司。(4) 评估单位 对满足评估基本条件的单位(单项)工程进行评估; 每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后5天内,向沪昆客专江西公司工程部提交正式评估报告,明确沉降变形观测

16、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值和要求,是否可以进行轨道施工,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5) 建设单位 各指挥部 督促各单位按各自职责和分工做好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协调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相关问题,如有重要问题要及时向公司报告。 收到各工区评估申请后,及时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并报公司工程部备案。 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开展情况及数据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单位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 沪昆客专江西公司 督促各单位按各自职责和分工做好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第 66 页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3.0.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3.0.

17、2 各方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3.1 准备阶段3.1.1 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3.1.1 准备阶段工作流程图3.1.2对应流程图上工作内容如下:(1) 人员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评估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方法主要为授课和答疑;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自身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2) 设计单位提供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主要包括以下资料:全线设计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档);沉降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值;桥梁徐变设计值。(3) 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明确技术要求: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观测设备

18、埋设要求;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4) 各施工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人员、设备情况;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5) 监理、评估单位审核是否满足要求 监理单位主要核查: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细则要求;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细则要求;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评估单位主要核查: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是否满足细则要求;测量内业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是否满足细

19、则要求;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的观测方案精度是否满足要求。(6) 施工单位建立沉降变形监测网图3.1.2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3.1.2所示;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1;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详见附表。(7) 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按本细则和设计文件要求埋设观测设备;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应有专项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责任。(8) 监理单位检查是否满足要求:检查沉降变形监测网布置是否满足要求;检查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

20、要求。3.2 测量阶段3.2.1 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图3.2.1 测量阶段工作流程图3.2.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1) 施工单位观测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在当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在当日或次日进行重测; 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批;按细则要求定

21、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细则要求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按时提供观测文件。(2) 监理单位平行观测 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 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点数的10%,山区、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等区段为施工单位总测点数的20%;平行观测地段应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要求获取某测段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比,由各监理、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资料共同确定位置; 监理单位“换手复测”要求: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可利用施工单位的测量仪器,但必须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

22、禁直接利用施工单位的置镜观测来读取数据; 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3) 是否存在问题: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工程措施无法按设计要求时间实施,如路基预压时间不足;因工期因素引起的观测时间无法满足要求;观测变形明显大于设计值;区域沉降等引起水准点和工作基点发生较大变化;各方检查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其它问题等。(4) 建设单位组织各方解决问题:对一般技术问题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各方研究解决;对重大技术问题组织专家组进行专题研究解决。(5) 施工单位完成沉降变形观测报告: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其具体内容详见

23、3.4节要求;监理单位同步提供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与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6) 施工单位提交评估申请:区段观测报告完成后向建设单位提交评估申请。(7) 设计单位完成修正后的设计沉降值提交建设单位:当观测数据与设计计算值相差较大时,由评估单位将观测点数据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核对后根据观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重新进行修正后的沉降计算。设计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分析报告,内容见3.4节。3.3 评估阶段3.3.1 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图3.3.1 评估阶段流程图3.3.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1) 建设单位编制评估计划:建设单位核查各单位区段报告是否提交齐全;建设单位根

24、据工程进度和铺轨施工组织情况按工期编制评估计划。(2) 评估单位进行沉降变形评估工作:核查各单位报告内容是否齐全;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值变化的地段的测点高程进行调整;根据不同的结构物、地质情况、地基处理措施的观测资料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评估单个测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综合评估区段能否满足铺轨条件;对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等问题进行专题分析。(3) 评估单位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评估单位汇总各方资料后,综合分析,完成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具体内容详见3.4节。(4) 评估单位完成数据库文件提交给建设单位:按EXCEL文件格式和CAD文件格式提供单

25、个测点数据库;按CAD文件格式提供区段沉降变形。(5) 必要时,建设单位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各方参加;建设单位邀请国内外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领域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评估单位负责选择有代表性的区段,专家评审后其余段落按审查意见原则相同处理。(6) 沉降变形是否符合设计值:专家组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查: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及精度是否符合要求;评估方法是否合理;软件编制是否正确,是否经过认证;报告内容是否完善真实;观测时间不足情况的评估是否合理;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结论是否合理。(7) 沉降观测至工程交验:铺轨后重新设置观测点;施工单位重新按照要求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移交

26、运营单位。3.3.3线下工程的沉降与变形观测的评估工作截止线下工程完工并交验合格。开始轨道铺设至工程移交运营单位期间以及运营阶段的沉降与变形观测的评估工作应由建设单位或运营单位重新组织和委托。3.4报告编制3.4.1 施工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如下:(1) 工程概况:工程范围、工程类型、工程地质情况等;(2) 监测网点布设及测量情况: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见附表1);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测量精度标准与测量组织机构、测量实施情况等; 观测基点和观测点的设置、保护情况,标识设置情况;电子水准测量记

27、录手簿(见附表2);测点的沉降记录表(见附表);测点的时间荷载沉降曲线与时间荷载沉降速率曲线;特殊情况说明:如是否根据隧道开挖后的地质变化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修正了沉降观测断面的布置等。对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观测的数据是否出现异常点,说明如何加强技术管理,及时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如何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3.4.2 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1) 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置情况;(2) 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3) 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

28、足要求;(4) 要说明观测基点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5) 要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6) 要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7) 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3.4.3 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1) 要说明平行观测断面设置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以及观测频率情况;(2) 原始测量记录,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3) 测点的沉降记录表,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4) 要说明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值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情

29、况;(5) 对于施工单位观测数据进行总体评价。3.4.4 设计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分析报告(1) 说明评估范围内地质及工程设计概况,沉降观测设计概况等;(2) 说明不同结构物采用的沉降计算方法,根据观测结果修正计算值采用的方法;(3) 完成计算沉降表,提供观测断面初始计算沉降值和修正后的计算沉降值;3.4.5 评估单位编写线下工程区段沉降变形分析评估报告(1) 评估区段概况,包括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测点概况、测量实施概况等;(2)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及测量网的平面布置图与工程结构的纵断面;(3) 协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一起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观测高程的调整情况;(4) 测点的时间荷载沉降曲线

30、;(5) 测点的时间荷载沉降速率的变化曲线;(6) 合理的评估方法的确定;(7) 区段纵断面工程类型与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8) 对存在问题的测点及区段的专题报告;(9) 关于区域沉降和桥梁变形的专题报告;(10) 评估区段是否达到无砟轨道铺设条件。4 沉降变形观测4.0.1 杭长客专江西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4.0.2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4.0.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

31、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4.1.1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其中垂直位移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4.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0.50.33.0三等1.00.56.04.1.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2的规定。表4.1.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 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32、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边中误差(mm)水平角观测测回数0.5级仪器1级仪器2级仪器二 等3.04001.02.069-2001.82.0469三 等6.04501.84.04693502.54.0346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4.2.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扩展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

33、量设计。4.2.2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4.2.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三等1.00.30.6或40.8或6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注:F附和线路或环线长度,单位是km; R检测已测测段长度,单位是km; n测站数。地势平坦地区宜采用水准实测距离作为参数计算限差,地势较陡的地区宜采用测站数作为参数。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4.3.1 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点设置(1)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

34、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2) 工作基点。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工作基点如图4.3.1。1盖板;2地面;3砖;4-素土; 5-冻土线;6-素混凝土图4.3.1 工作基点标石埋设图(3)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

35、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4.3.2 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等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4.3.3 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

36、单位、设计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4.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4.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4.4.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2)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

37、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固定施测人员、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4.4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长标尺不能直立的情况,可采用倒尺的方法测量或专门定制短尺进行测量,或

38、承台观测标志延伸至地面的方式测量。4.4.5 沉降观测均采用数字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4.4.6 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4.4.7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4.4.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4.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

39、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4.5.2 水准仪使用DS05级数字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4.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5m,最大读数

40、2.85m(3m水准尺);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4.5.4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往、返测奇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后前前后,往、返测偶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前后后前。4.5.5 数字水准仪观测前应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数字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4.5.6水准仪的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

41、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接近一条直线。4.5.7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4.5.8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连测基准点进行检测。4.5.9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4.

42、5.10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4.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4.6.1针对大面积区域沉降或地下采空区观测、分析的复杂性,应研究制定特别的观测方案及处理方法。4.6.2大面积水域情况下的沉降测量以及其他常规手段无法实施或实施有较大困难的段落,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并调整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5.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

43、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5.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2)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和岩溶等不良地质的地段及路堑应适当加密,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3)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原则上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4) 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5) 路基和不同结构物

44、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6) 为防止路基软基桩板结构横向加固区与非加固区差异沉降超标,导致路基不稳,须对未加固的地基面增设沉降观测点,完成边坡填筑并碾压达标后,须在路基面的两侧边坡顶面各增设一个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纵向间距不得大于线路正下方路基面同类观测点的间距。5.1.3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 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2) 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A-1型监测断面适用于路堤基底地面横坡缓于1:5时的变形监测,于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单点沉降计进行地基沉降监测;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

45、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于路堤坡脚外2m设置边桩进行坡脚位移监测。监测剖面的设置间距为5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A-1型路堤沉降观测元器件布置示意图A-2型监测断面一般每隔一个A-1型监测断面设一个A-2型监测断面进行地基沉降监测校核监测,于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同时埋设单点沉降计及沉降板,其它元器件埋设同A-1型。A-2型路堤沉降观测元器件布置示意图A-3型监测断面适用于路堤基底无压缩层的变形监测,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为5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A-3型路堤沉降观测元器件布置示意图A-4型监测断面适用于路堤填高较高且地基加固为桩板结构的变形监测,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于板梁上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为5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A-4型路堤沉降观测元器件布置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