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1994~2002(.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0106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1994~200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1994~200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1994~200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1994~200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1994~200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1994~200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1994~2002(.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19942002一、引言对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变化情况与区域对比特征的分析,对于研究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言,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本文利用我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写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19942002年的数据,试图对我国高校3大类科技投入要素的历史变化与区域比较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分析。二、三类要素指标与基本情况1、指标根据我国目前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分别从高校科技人力资源、资金来源、科研设备投入三个方面描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投入要素。表1给出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指标,表2给出了各个指标19942002年全国各地

2、区的总和与增长率。表1 描述中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3类投入的指标方面项目名解释汇编1中表名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合计(单位:人)“研究与发展人员”指从事研究与发展工作时间占本人教学、科研总时间10%以上人员。90%以上为全时人员,10-90%为非全时人员。几个非全时人员从事研究与发展工作时间的百分比累计达100%,折合一个全时人员。“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指全时人员与非全时折合全时人员之和。各省区高等学校科技人力情况资金来源(政府拨入)科研事业费(单位:千元)指学校上级主管部门从科学事业费、教育事业费中通过切块和按项目下达,以及学校从教育事业费中安排的科研经费。各省区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拨入和支

3、出情况主管部门专项费(单位:千元)指学校上级主管部门从科技三项费、技改费、基建费中为学校安排的科研专项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单位:千元)包括国家计、可谓专项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务院各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项费。资金来源(企事业拨入)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单位:千元)指学校从企事业单位按合同、协议获得的科技经费。资金来源(高校自筹)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单位:千元)指从技术转让、新产品出售、咨询服务等各种收入中转用于科技的经费。其他(单位:千元)物资投入仪器设备费(单位:千元)各省区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拨入和支出情况注:1本表给出的指标可以通过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简称汇编)计算。表2

4、 中国高校3类投入要素的历史变化情况1:19942002199419951996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总和139115140183142280138556144420128927136491143597增长率0.01 0.01 0.04 -0.11 0.06 0.05 科研事业费总和261,199 396,834 429,444 489,461 694,740 2,118,357 2,525,563 3,033,550 增长率0.52 0.08 0.42 2.05 0.19 0.20 主管部门专项费总和504,147 506,079 683,427

5、 1,187,328 1,048,501 1,031,232 1,265,009 1,397,265 增长率0.00 0.35 -0.12 -0.02 0.23 0.10 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总和1,047,681 1,177,878 1,424,925 2,217,250 2,868,041 4,504,230 5,033,893 7,014,063 增长率0.12 0.21 0.29 0.57 0.12 0.39 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总和1,812,917 2,266,069 2,393,143 3,645,297 4,504,530 5,357,552 7,086,300 8,697,189

6、 增长率0.25 0.06 0.24 0.19 0.32 0.23 各种收入转为科技经费总和103,421 104,002 187,322 257,182 409,545 627,950 828,603 941,907 增长率0.01 0.80 0.59 0.53 0.32 0.14 其他总和264,599 301,197 350,380 401,674 404,874 641,032 735,353 879,525 增长率0.14 0.16 0.01 0.58 0.15 0.20 基础研究当年拨入总和340968438849521954016266311544873555712增长率0.29

7、 0.19 -0.05 -0.64 应用研究当年拨入总和157131816984602094071445095361453292124991增长率0.08 0.23 0.38 -0.65 试验发展当年拨入总和88787591073498141720524622337239749833增长率0.03 0.08 0.14 -0.68 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当年拨入总和463603612960800823146261617308142130514增长率0.32 0.31 0.18 0.23 其他科技服务当年拨入总和253805310287402724144173617707122317029增长率0.2

8、2 0.30 0.23 0.31 仪器设备费总和68152976969794480312527471621013156047218266082252533增长率0.13 0.23 0.29 -0.04 0.17 0.23 注:1由于教育部的机构调整,1997年数据残缺。另外,表中的空白处表示该数据未能获得。三、历史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9941997年期间我国高校科技投入的3类要素的总体变化情况,(1)年复合增长率、平均增长率与GDP增长情况的比较;(2)增长的总体规律;(3)不同投入要素增长情况的比较;(4)增长的主要源泉;(5)拐点与突变的时点。图1 我国高校科技投入的“财”和“物

9、”要素的比较(单位:千元)1、总体分析(1)、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到,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6类科技经费投入在19942002年期间都保持着增长势头,增长也比较平稳。(2)、在6类科技经费投入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不仅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而且也是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经费来源,为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最重要的“血液”来源。这表明,我国高校现阶段的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谓的“横向”课题经费的支撑,而不是来自政府部门专项的“纵向课题”,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3)、在6类科技经费投入中,“各种收入转为科技经费”和“其他来源”是最不重要的高校科技经费来源,而且在

10、本文讨论的时间段中,这两类经费几乎没有怎么增长。这反映了高校本身在为科研人员创造经费来源方面的作用在面前阶段是微不足道的。2、三类要素的对比分析图24描述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三类投入要素在19942002年之间的变化情况:图2 我国高校科技经费总和(千元)与增长率 图3 我国高校仪器设备费用(千元)与增长率图4 我国全职科研人员数(个)与增长率从上面3个图的对比可以看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投入的3大要素中,“财”和“物”的要素在19942002年期间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人”的因素却一直处于徘徊、缓慢增长的状态,甚至在2002年还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降幅达到11%),到2002年才基本恢复到19

11、99年的水平。1、科技经费增长显著。我国高校的科技经费在19942002年期间的增长是非常显著的,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5%以上,8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4.5%,复合增长率为23.7%,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由此可见,国家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不可谓不重视,企业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需求也不可谓不急切。2、我国高校仪器设备投入力度逐年减少。19942002年,尽管我国高校仪器设备的投入也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平均年增长率为16.8%,复合增长率为16.1%,但是,我国高校仪器设备投入占总的科技经费的比例逐年降低(见图5),从1994年的17%降低到2002年的10%,在后来基本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3

12、、高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增长缓慢。在19942002年之间的8年时间中,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而这8年的复合增长率仅有0.39%,这与“财”、“物”要素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相比,很不协调。4、2000年是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拐点。从图25可以看到,无论是“人”、“财”、“物”还是物的比例,2000年都出现了大的转折,财的要素在2000年出现了急剧的增长;物的要素却2000年都出现了急剧的增长减速,占总经费的比例在2000年也出现阶梯性的下降;而人的要素在2000年出现了负的增长。2000年为什么会是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拐点呢?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图5 我国

13、高校仪器设备费用占总科技经费的比例:19942002四、区域比较分析1、中国高校科技投入要素的地区差异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地区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在一直都在0.3以上 蔡肪,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pp11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我们自然也会对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投入是否存在不平衡感兴趣。为此,本文计算了19942002年我国高校3大类科技投入要素的基尼系数,如表3所示。表3 中国不同地区高校三类科技投入要素的基尼系数 19942002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人力基尼系数0.18 0

14、.17 0.16 NA0.14 0.12 0.15 0.15 0.15 财力基尼系数0.47 0.44 0.43 NA0.43 0.43 0.43 0.42 0.41 物力基尼系数0.13 0.17 0.16 NA0.16 0.21 0.23 0.19 0.20 为清晰起见,绘制出三类要素基尼系数在19942002年之间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图6 中国不同地区高校三类科技投入要素的基尼系数:19942002对表3和图6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我国高校科技的财力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我们知道,0.4是基尼系数的重要临界值,大于这个数就表示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

15、”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很均衡;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我国高校科技财力要素19942002年期间基尼系数的平均值高达0.43,这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高校的科技创新在经费的分布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高校科技经费的地区不均衡甚至比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均GDP的不均衡程度还要大 根据蔡肪,林毅夫的计算,我国地区人均GDP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人力要素和物

16、力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非常均衡。从图6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力基尼系数和物力基尼系数基本一直保持在0.10.2之间,它们在19942002年之间的平均值分别是0.15和0.18。这个结论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人力因素和物力因素相对于该地区的人口和科技投入是非常均衡的,这个结论多少有点意外,它表明不同地区高校的人才因素和设备因素是相当平等的,关键就是科技经费的分布不平等。(3)在19942002年期间,三类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从图6中可以看到,三类要素基尼系数在19942002年期间都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变化十分平缓,财力基尼系数有减少的倾向,表明我国高校科技

17、创新的财力分配正在出现均衡的势头,但仍不明显。人力基尼系数与物力基尼系数基本保持不变。2、基于投入要素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区域分类本文认为在对中国的高校科技创新进行区域比较时,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区域分类方法 从1980年代开始,对中国进行区域分类时,在习惯上和统计上采用所谓的三类地区划分,即东部地区为沿海的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西部地区为西北和西南的1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部地区为上述地区以外的9个省和自治区,在21世纪初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中央决定将广西和内蒙古归入西部地区。(蔡肪,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pp11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中国的高校设置

18、有它的历史特殊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设置过于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内,改革开放后,这种布局没有能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19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经济发展快、人口密集的城市或地区,这些地方没有高等院校,如江苏、山东和珠江三角洲等地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何晋秋、方惠坚、柏杰、薛澜、苏竣,高等院校的合理布局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教育部科技技术委员会编专家建议,2001年5月28日)。为此,我们首先要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进行区域分类,然后才能够进行区域的比较。第一,收集了除西藏(因数据不全)以外的29个(将重庆和四川合并)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42002的高等学校教职工数、

19、财政收入。第二,计算19942002年以上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的3类关键要素指数值,这3类投入要素指数的定义如下:各地区高校科技人力指数=该地区高校全职科研人数/该地区高校教职工总数各地区高校科技财力指数=该地区高校科技经费总和/该地区财政收入各地区高校科技物力指数=该地区高校仪器设备投入费用/该地区高校科技经费总和19942002年29个地区的3类高校科技投入要素指数的平均值如表4所示:表4 各地区高校科技投入要素指数高校科技人力指数高校科技财力指数高校科技物力指数北 京0.1596 0.0684 0.0857 天 津0.1336 0.0353 0.0797 河 北0.0754 0.009

20、9 0.1497 山 西0.1028 0.0163 0.2216 内蒙古0.0778 0.0058 0.1381 辽 宁0.1127 0.0276 0.0812 吉 林0.1061 0.0322 0.0429 黑龙江0.1170 0.0428 0.0160 上 海0.1494 0.0340 0.0763 江 苏0.1251 0.0353 0.1119 浙 江0.1094 0.0231 0.1130 安 徽0.1064 0.0344 0.1976 福 建0.1187 0.0066 0.2297 江 西0.0700 0.0069 0.1435 山 东0.0936 0.0090 0.1415 河 南

21、0.0469 0.0047 0.2053 湖 北0.1126 0.0514 0.1157 湖 南0.0908 0.0377 0.1120 广 东0.1274 0.0073 0.1146 广 西0.1000 0.0071 0.1537 海 南0.0551 0.0065 0.1149 四 川0.1407 0.0279 0.1344 贵 州0.0560 0.0045 0.0719 云 南0.1379 0.0071 0.0500 陕 西0.1031 0.0955 0.1467 甘 肃0.0879 0.0205 0.1734 青 海0.0648 0.0098 0.0627 宁 夏0.1130 0.006

22、4 0.0692 新 疆0.0442 0.0034 0.0255 第三,根据以上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考虑到数据特点,我们采用了Ward聚类方法,在聚类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到以上三类要素之间的量级处理,我们采用了SPSS软件中0,1标准化处理,这样做的含义是基本以同样的重要性对待这三个要素。聚类的结果如图7所示:图7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区域分类在上图中,从实线处剖分,得到4大类,从虚线处剖分得到6大类。分类情况如表5所示:表5 基于投入要素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区域分类类型组成大类I类河北、江西、内蒙古、海南、山东、广西、甘肃、河南、山西、福建、安徽II类贵州、青海、新疆III类北京、陕西IV类云南、宁夏

23、、广东、吉林、黑龙江、天津、上海、江苏、四川、辽宁、浙江、湖北、湖南小类1类河北、江西、内蒙古、海南、山东、广西、甘肃、河南2类山西、福建、安徽3类贵州、青海、新疆4类北京、陕西5类云南、宁夏、广东6类吉林、黑龙江、天津、上海、江苏、四川、辽宁、浙江、湖北、湖南2、四类地区高校科技投入要素组合特点分析首先绘制出四类地区高校科技投入要素的雷达图,如图8所示,图中三个坐标轴分别表示人力、财力和物力要素,根据每个类的所有地区的三个要素的平均值绘制。对比分析图8中四类地区的高校科技投入要素雷达图,并根据四类地区三大要素的变化(图9),可以看出以下几个规律:12III类 II类 IV类 I类图8 四类地

24、区的三类高校科技投入指数雷达图图9 四类地区的三类科技投入指数(平均值)的变化情况(1)高校科技投入要素与地区发达程度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从四组分类来看,I、III、IV类都是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混合在一起,并没有出现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截然分开的情况,这似乎说明在我国高校科技要素投入强度与所处地区的发达程度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这个结论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尤其在IV类中,经济发达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与云南、宁夏等地区同属一类。这个结论至少可能有两层潜在的含义,第一,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联系还不紧密,高校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不明显,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仍不明显

25、;第二,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常不局限于所处于区域,而是取决于高校本身的历史、声望和科研实力,形成一个较大的“创新活动覆盖区域”。(2)边远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在投入要素方面并不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II区域由贵州、青海和新疆等边远地区组成,但从该组的平均人力指数、平均物力指数和平均财力指数来看,均处于靠前的位置。这表明我国在高校科技投入方面对边远地区还是有所倾向的,至少,在相对比较的意义上,边远地区的高校在科技投入因素方面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3)不同分组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财力因素和物力因素。不同分组在人力因素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表明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的全职科研人员占总的教职

26、工的比例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我国高校在对自己的研究定位上还没有出现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出现研究型大学、教育型大学等不同类型大学的分水。因此,从投入要素来看,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经费的多少。(4)三类投入要素的均衡是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改革的趋向。综合来看,以北京、陕西为代表的III组,三类投入要素处于比较均衡的状态,可以充分发挥出高校科技创新的活力,应该是今后我国高校科技投入要素配置机制改革的发展方向。(5)IV类地区的高校应通过与当地的经济发的更加紧密的融合来提高财力指数。大部分归入IV组的地区属于较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知识供给、技术创新与传播

27、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财力指数。(6)I类地区的高校要设法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对I类地区,目前最紧急的任务是提高人力指数,有了人力基础才可能进一步地追求财力指数。因此,I类地区的高校着力构造有竞争力的留住人才的机制。五、结语本文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三大类投入要素在19942002年期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计算。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投入要素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但是与发挥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的源头的要求相比,仍显不足。(2)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财力要素上的不均衡,而在人力和物力要素上比较平衡。(3)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要素的国家管理应向着分层、促进、协调和全面平衡的方向发展。主要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1994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统计出版社。2、蔡肪,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何晋秋、方惠坚、柏杰、薛澜、苏竣,高等院校的合理布局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教育部科技技术委员会编专家建议,2001年5月28日4、Wealth and People: Inequality Measures,http:/poorcity.richcity.or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