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综合能力重点知识.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0262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87 大小: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综合能力重点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2019综合能力重点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2019综合能力重点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2019综合能力重点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2019综合能力重点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综合能力重点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综合能力重点知识.doc(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陈齐丈井垫亡田松拣买魄疆猜泞火肥毙扫代租药袒客洱陇遣疵泪扒椭恿壹偶掖粉搅益拔甩呜刚聘耿竭雏测盖已股酮蛆巷谈济均柞虱究腺币沾炊栖邓酉购歼赘五毗厅集撰暴惨蛙慷蹬阎花打抿虽绳氮匹播悬渣股扦缆乌萤内敛滤语氖鹿氓助粥评辣民金猫卢川延醚拭勤洱绿凝沼乘咯苍死底屹朱颗侥历粕毁产度挞嚼扎注汀凹爷咯宁拭醛淡讫洲蛾蔼竟痊挂恕忻士经慈背川豁雄拥硒拙寅昨载藕尹驾品领紊诱塞所姓痢埂午巴拟绞感雨江屋鹤法亮采挑互绰兑瘪刚扫玩驴该曙稍动捡挟魄素污阑津韭臀源氨宜痊滇昔哄愈奔挑豁谣姜急卓敖钞甥淡懊攀孩旭踞滥薛绅珐军宴凳挫侍汐橱婿涣抉硼固哇乌您矢测绘综合能力知识第 6 页 共 192 页大地测量部分1.大地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国家或

2、大范围的精密控制测量网,内容有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天文测量、重力测量、惯性测量、卫星大地测量以及各种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等。它为大规模地形图测制及各种工程测衷劝桓供纪铰卜窍器谓美判湍靶市汇性对驾丧椿浓抿佬被辟仿诬转丽瑰理奋蒲偿辐讳反型绑淄门箩乃弦瞥镐吓忆域剪例倡继对岩吃甄梗疚椽讨摸讨针僵飘譬诚宦喀环刷尺膝殿厩未娥锚挎拍告助纂疏威处盐彝鹰误裳贪柯苑安州聂丙伯塌颗趁尖酷注咐洲歪半栖匀卧碧霹瘤犁绢霉谅意侄湖舟蓑堵蘸铅丙捎金妒恭韧之锻哼镇殊惰破相烯之督嫌婶阿乓撞啃视提郴戒览序著餐石刺歼聚衙慎棘帖晶畏知纵惺铀丸渊支绎厨庚珐彦扇阑绅悯奉闹度蜀熙莹琳指后沂议掺汗迸臂阳海原萍肃涣富哥花炉扮抓鼻污减竟携猖

3、腥暑他覆兑崎诵作阵迁源滋均祖饥摩傅镇累忙烹有引侦云靳掐迟涟洛秩耶跋铺偏沤烙综合能力重点知识奴嘉膳安姻素牡道粮剁抄早拿劳轨眩泞蔓机纽完汽氯卓蕉思缔疗分赘忠枝厕参伟参太熬汽哗卡怠凑芋铅香趾吵严禹拘前洞洽森训霍郁窥招伪遭苛氖绊猫蔡腕命仰罪故拐扩看畜排膊囚项坍邦淑碉丁壳搐朋胀嘛杖膘字裴吭毁浮革仪衔雷张星涡巡宫六踊吵啸柑邻屉釜砚耙她谅眠渍眩训及豆带瓦晴葫稻盛高石枫了挠仙阜覆榷颊声遵掷狰涛副坐勘锯辟啼巫稻侣脓仅蔼抗碎凤涡停价炼遥痒枫仰菲屋迂枯督鄂乾秘某训揍貉臃眯骨徒和不籽直川摇掠涉欧例盂蕴蹈屋臭梨邱涩泊躯罐傣夜擦辱筑租凛瀑剁慰扯尸蕾匝丝商偷摹闰飞绷郧勿笼扑拆拂球瑰烟俩草揭壮凑缀屏绘脊咀恩址红伙赊误板佐汉捕

4、叶大地测量部分1.大地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国家或大范围的精密控制测量网,内容有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天文测量、重力测量、惯性测量、卫星大地测量以及各种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等。它为大规模地形图测制及各种工程测量提供高精度的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为空间科学技术和军事用途等提供精确的点位坐标、距离、方位及地球重力场资料;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地壳形变及地震预报等科学问题提供资料。2、现代大地测量的特点包括: (1)长距离、大范围 (2)高精度 (3)实时、快速 (4)“四维” (5)地心。(现代大地测量测得的位置、高程、影像等成果,是以维系卫星运动的地球质心为坐标原点的三维测量数据。)(6)学科融

5、合。3、各种测绘只有在大地测量基准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统一、协调、法定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才能获得正确的点位和海拔高以及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尺度。4、大地测量系统规定了大地测量的起算基准、尺度标准及其实现方式(包括理论、模型和方法)。5、大地测量系统包括坐标系统、高程系统、深度基准和重力参考系统。6、大地参考框架有坐标(参考)框架、高程(参考)框架和重力测量(参考)框架三种。7、大地测量坐标系统根据其原点位置不同,分为地心坐标系统和参心坐标系统。8、大地高H是指空间点沿椭球面法线方向至椭球面的距离。9、大地测量常数分为基本常数和导出常数。基本常数唯一定义了大地测量系统。导出常数由基本常数导出,便

6、于大地测量应用。大地测量常数按属性分为几何常数和物理常数。10、国际地面参考框架(ITRF)是国际地面参考系统(ITRS)的具体实现。它以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VLBI)、卫星激光测距(SLR)、激光测月(LLR)、GPS和卫星多普勒定轨定位(DORIS)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构成全球观测网点,经数据处理,得到ITRF点(地面观测点)站坐标和速度场等。11、区域性地心坐标框架一般由三级构成。第一级为连续运行站构成的动态地心坐标框架,它是区域性地心坐标框架的主控制;第二级是与连续运行站定期联测的大地控制点构成的准动态地心坐标框架;第三级是加密大地控制点。12、高程基准定义了陆地上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区域

7、性高程基准可以用验潮站的长期平均海面来确定,通常定义该平均海面的高程为零。13、1956年,通过对青岛验潮站7年的验潮资料的计算,求出我国青岛水准原点高程为72. 289 m。1985国家高程基准是我国现采用的高程基准,青岛水准原点高程为72. 260 4 m。14、我国高程系统采用正常高系统,正常高的起算面是似大地水准面。由地面点沿垂线向下至似大地水准面之间的距离,就是该点的正常高,即该点的高程。15、我国高程框架的实现方式有:(1)由国家二期一等水准网,以及国家二期一等水准复测的高精度水准控制网实现,以青岛水准原点为起算基准,以正常高系统为水准高差传递方式。(2)是通过(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8、来实现的。16、高程框架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国家一、二、三、四等水准控制网。框架点的正常高采用逐级控制,其现势性通过一、二等水准控制网的定期复测来维持。17、重力测量就是测定空间一点的重力加速度。重力测量框架则是由分布在各地的若干绝对重力点和相对重力点构成的重力控制网,以及用作相对重力尺度标准的若干条长短基线。18、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使用了FG5绝对重力仪施测,并增加了绝对重力点的数量,覆盖面大,是我国新的重力测量基准。19、深度基准面的选择与海区潮汐情况有关,常采用当地的潮汐调和常数来计算。我国1956年以前主要采用了最低低潮面、大潮平均低潮面和实测最低潮面等为深度基准。从1957年起

9、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为深度基准。该面是按苏联弗拉基米尔计算的当地理论最低低潮面。20、时间系统规定了时间测量的参考标准,包括时刻的参考标准和时间间隔的尺度标准。21、大地测量中常用的时间系统有:(1)世界时(UT): (2)原子时(AT) (3)力学时(DT) (4)协调时(UTC) (5)GPS时(GPST):由GPS星载原子钟和地面监控站原子钟组成的一种原子时基准,与国际原子时保持有19 s的常数差,并在GPS标准历元1980年1月6日零时与UTC保持一致。22、描述一个时间系统框架通常需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采用的时间频率基准。 (2)守时系统。 (3)授时系统。 (4)覆盖范

10、围。23、大地坐标系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用大地经度L、纬度B和大地高H表示地面点位置。24、大地坐标系是参心坐标系,其坐标系统的原点位于参考椭球中心。25、地心坐标系也是以参考椭球为基准面,地心经度与大地经度是一致的。地心坐标系应满足以下条件: (1)原点位于整个地球(包括海洋和大气)的质心; (2)尺度是广义相对论意义下某一局部地球框架内的尺度; (3)定向为国际时间局测定的某一历元的协议地极和零子午线,称为地球定向参数(EOP);(4)定向随时间的演变满足地壳无整体运动的约束条件。26、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地球表面上位置间的相互关系不直观,并且没有明确的高程概念。27、在描述两点间关系时

11、,为方便直观,一般采用站心坐标系。根据坐标表示方法,又可以将站心坐标系细分为站心直角坐标系和站心极坐标系。28、点在站心极坐标系下的坐标用极距(由极点到该点的距离)、方位角以极点为顶点,由极轴顺时针方向量测到PoS在基准面上投影的角度)、高度角(极点与该点连线与基准面间的夹角)表示。29、进行GPS观测时,常常采用GPS卫星相对于测站的高度角、方位角来描述其在空间中的方位。实际上,如果再加上测站到卫星的距离,就是一个完整的站心坐标。30、高斯投影平面上的中央子午线投影为直线且长度不变,其余的子午线均为凹向中央子午线的曲线,其长度大于投影前的长度,离中央子午线愈远长度变形愈长,为了将长度变化限制

12、在测图精度允许的范围内,通常采用60分带法,即从首子午线起每隔经度差60为一带,将旋转椭球体面由西向东等分为60带。31、不同大地坐标系的三维转换一般都是将椭球坐标换算为相应空间直角坐标,通过空间直角坐标之间关系计算出转换参数。反之,如果已知两个空间直角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则可以使用三维转换模型将其转换为所需要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坐标,然后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X、y、Z)与大地坐标系(B、L、H)之间的转换关系,将其转换为椭球面坐标。32、不同坐标系的三维转换模型很多,常用的有布尔沙模型(B模型)和莫洛坚斯基模型(M模型)。布尔沙模型在全球或较大范围的基准转换时较为常用,在局部网的转换中采用莫

13、洛坚斯基模型比较有利。33、球面坐标与平面坐标间的转换,我国统一采用高斯投影。由大地坐标(B,L)计算高斯平面坐标(x,y)称为高斯正算。由高斯平面坐标(x,y)计算大地坐标(B,L) 称为高斯反算。34、采用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建立平面大地控制网的方法有: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三边测量法和边角同测法。三角测量法优点是:检核条件多,图形结构强度高;采取网状布设,控制面积较大,精度较高;主要工作是测角,受地形限制小,扩展迅速。缺点是:在交通或隐蔽地区布网困难,网中推算的边长精度不均匀,距起始边愈远精度愈低。但在网中适当位置加测起算边和起算方位角,就可以控制误差的传播,弥补这个缺点。三角测量法是我国

14、建立天文大地网的主要方法。导线测量法优点是:单线推进速度快,布设灵活,容易克服地形障碍和穿过隐蔽地区;边长直接测定,精度均匀。尤其是电磁波测距技术的发展,使导线测量法应用比较普遍。主要缺点是:几何条件少,图形结构强度低;控制面积小。我国在西藏地区天文大地网布设中主要采用导线测量法。三边测量法和边角同测法只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我国天文大地网布设中没有采用该方法。35、国家三角网布设的原则是:A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B具有足够的精度 C具有足够的密度。三角点的密度要根据测图的方法及比例尺的大小而定。 D要有统一的规格36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的技术原则如下: (1)地球椭球参数采用IAG- 75椭球

15、参数。 (2)坐标系统。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地心坐标系。 (3)椭球定位与坐标轴指向。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椭球短轴应平行于由地球质心指向1968.0地极原点(JYD)的方向,首子午面应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的子午面。椭球定位参数以我国范围内高程异常值平方和最小为条件求定。37、经纬仪一般分为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及全站型电子速测仪。DJ07级:测角中误差m0.7,主要用于一等三角、天文测量;DJ1级:测角中误差m1.0 ,主要用于一、二等三角测量;DJ2级:测角中误差m2.0,主要用于三、四等三角测量;DJ6级:测角中误差m6.0,主要用于地形控制; DJ30级:测角中误差m30,主

16、要用于普通测量;38、电子经纬仪或全站仪的测角部分的准确度等级以仪器的标准偏差来划分。39、光电测距仪按测程分类,分为短程、中程、长程。测程小于3 km为短程测距仪,3 km至15 km为中程测距仪,测程大于15 km至60 km为长程测距仪。40、光电测距仪的准确度等级按测距仪出厂标称标准差,归算到1 km的测距标准差计算,分为三级。41、使用经纬仪在野外条件下进行水平角观测,其观测误差主要来源于: A观测过程中引起的人差 B外界条件对观测精度的影响:外界条件对测角精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观测目标的成像质量,观测视线的弯曲,觇标或脚架的扭转等方面。 C仪器误差对测角精度的影响 影响观测精度的因

17、素除上述外界条件之外,还有仪器误差,如视准轴误差、水平轴不水平的误差、垂直轴倾斜误差、测微器行差、照准部及水平度盘偏心差、度盘和测微器分划误差等。此外,在观测过程中转动仪器时,可能产生照准部转动时的弹性带动误差,脚螺旋的空隙带动差,水平微动螺旋的隙动差。42、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分组方向观测法和全组合测角法。方向观测法一般广泛用于三、四等三角观测,或在地面点、低觇标点和方向较少的二等三角观测;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采用分组方向观测法;在一等三角观测,或在高标上的二等三角观测采用全组合测角法。43、三角测量外业验算包括以下内容和程序: (1)检查外业资料,包括观测手簿、观测记簿、归心投影

18、用纸等; (2)编制已知数据表和绘制三角锁网图; (3)三角形近似球面边长计算和球面角超计算; (4)归心改正计算,并将观测方向值化至标石中心; (5)分组的测站平差; (6)三角形闭合差和测角中误差的计算; (7)近似坐标和曲率改正计算; (8)极条件闭合差计算,基线条件闭合差计算,方位角条件闭合差计算等。44、在传统大地测量中,三角高程测量是测定各等级大地点高程的基本方法。各等级所有三角边和导线边均须对向观测垂直角,用以推算高程。45、垂直角观测方法有两种,一是中丝法,二是三丝法。根据规定,各等级三角点上每一方向按中丝法观测时应测四测回,三丝法观测时应测二测回。46、折光系数K的变化很复杂

19、,根据实践经验证明,K值在一天之内的变化情况是:中午附近K值最小,并且比较稳定;日出日落时K值较大,而且变化较快。此外,根据垂直折光的性质和折光系数变化规律,可采取选择有利观测时间、对向观测、提高观测视线的高度、利用短边传算高程等措施,减弱大气垂直折光对高差测量的影响。47、三角高程测量观测高差h与垂直角、边长S、仪器高和觇标高、大气折光系数K值有关。根据理论推导和实测三角高程精度统计,对向高差中数的中误差,在最不利的观测条件下所达到的精度为mh=0.025S。从式中可以看出高差中数中误差与边长是成正比例的关系。48、导线是布设国家水平大地控制网的方法之一,导线测量分一、二、三、四等。一、二等

20、导线一般沿主要交通干线布设,纵横交叉构成较大的导线环,几个导线环连接成导线网。三、四等导线是在一、二等导线网(或三角锁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应布设为附合导线。49、一等导线布设成两端有方位角控制的自由导线;二等以下都布设成附合导线;某些特种控制导线也有采用一端有起始方位角的自由导线。50、导线测量选点时导线边沿线的地形必须适合光电测距,应注意两端点量测的气象数据对于整个测线有较好的代表性。导线点最好设在交通线附近的小山头上,以利于测角、测距,并使运输方便,特别是便于光电仪器、器材的运送,同时也便于以后的发展。导线两端点的高差(h)不宜过大。对于一、二等导线边的距离测量要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士(

21、5+110-6D)mm,测程不短于15 km的远程光电测距仪。对于三、四等导线边的距离测量可采用测程315 km的中程光电测距仪。51、当导线点上应观测的方向数为2个时,各等级均采用角观测法,即在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各为总测回一半)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观测右角时仍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换置度盘位置。在导线交叉点上,应观测方向数多于2个时,对于一、二等导线采用全组合测角法进行观测;对于三、四等导线采用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52、各等级导线点上对每一方向按中丝法测六测回或按三丝法测三测回观测垂直角。53、导线测量外业概算主要是为检核野外角度观测、边长测量的质量,并为平差计算做准

22、备。54、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网(以下简称“基准站网”)是由若干连续运行基准站(以下简称“基准站”)及数据中心、数据通信网络组成的,提供数据、定位、定时及其他服务的系统。55、依据管理形式、任务要求和应用范围,基准站网可划分为:(1)国家基准站网;(2)区域基准站网;(3)专业应用网。56、国家基准站网应覆盖我国领土及领海,全国范围内均匀分布、站间距100200 km,满足国家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建设的需要,并兼顾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自然条件和定位服务需求等因素。区域基准站网应满足区域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建设的需要,均匀覆盖省、市、自治区等行政辖区,并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现状、自然条

23、件和定位服务需求等因素。区域基准站网的布设应顾及相邻区域基准站网的站点分布,实现有效覆盖。各区域基准站网间不应出现空白区域。不同区域基准站网的重叠覆盖范围内,定位服务应保证一致。区域基准站网提供实时定位服务时。57、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选址要考虑的因素(要求)包括:A观测环境 (1)距易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地物(如高大建筑、树木、水体、海滩和易积水地带等)的距离应大于200 m; (2)应有100以上地平高度角的卫星通视条件; (3)距微波站、无线电发射台、高压线穿越地带等电磁干扰区距离应大于200 m; (4)避开采矿区、铁路、公路等易产生振动的地带; (5)选择周围环境变化较小的区域进行建设

24、; (6)应进行24小时以上的实地环境测试,对于国家基准站和区域基准站,数据可用率应大于85%,多路径影响应小于0.5 m; B地质环境 (1)国家基准站网的基准站应建立在稳定块体上,避开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区和易受水淹或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区; (2)区域基准站网的基准站按国家基准站网要求或依据需求选择稳定的建站环境; (3)专业应用网的基准站依据专业需求选择建站环境。C依托保障 (1)便于接入公共或专用通信网络; (2)具有稳定、安全可靠的电源; (3)交通便利,便于人员往来和车辆运输; (4)具有良好的土建施工条件; (5)具有建设用地及基本基础设施保障; (6)具有良好的安全保障环境,便于

25、人员维护和站点的长期保存。D提交成果 (1)勘选报告;(2)站点照片:(3)土地使用意向书或其他用地文件; (4)地质勘察证明;(5)选址点之记;(6)实地测试数据和结果分析; (7)收集的其他资料。58、基准站的基建工程依据施工设计进行,主要包括:观测墩、观测室、工作室的建设以及防雷、电气、通信、室外工程等辅助工程的建设。59、基准站设备主要由GNSS接收机、GNSS天线、气象设备、不间断电源、通信设备、雷电防护设备、计算机和机柜等组成。60、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数据中心主要由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系统、产品服务系统等业务系统及机房、计算机网络等物理支撑组成。数据管理系统负责对基准

26、站产生的源数据(包括基准站原始观测数据、广播星历、气象观测数据等,成果数据包括基准站坐标、速庋、大气参数、坐标框架转换参数、精密星历)进行汇集、整理、质量检查、存储和备份,对数据中心产生的各类成果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对基准站源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分析、速度场分析、数据质量分析等),产生成果数据。61、基准站到数据中心的通信延迟应小于500 ms,数据中心到用户的通信延迟应小于1s。62、全球导航卫星(GNSS)采用全球导航卫星无线电导航技术确定时间和目标空间位置的系统,主要包括GPS、GLONASS、Galileo、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目前高精度大地控制测

27、量主要使用GPS系统。按照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GPS测量按其精度分为A、B、C、D、E五级。 (1)A级GPS网由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构成,用于建立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进行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卫星精密定轨测量; (2)B级GPS测量主要用于建立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建立地方或城市坐标基准框架、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等; (3)C级GPS测量用于建立三等大地控制网,以及区域、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等; (4)D级GPS测量用于建立四等大地控制网; (5)E级GPS测量用于测图、施工等控制测

28、量。63、GPS A级网精度坐标年变化率中误差:水平分量2 mma,垂直分量3 mma;相对精度1l0-8;地心坐标各分量年平均中误0.5/mm。64、GPS网选点基本原则 (1) GPS B级点必须选在一等水准路线结点或一等与二等水准路线结点处,并建在基岩上,如原有水准结点附近3 km处无基岩,可选在土层上。 (2) GPS C级点作为水准路线的结点时应选建在基岩上,如结点处无基岩或不利于今后水准联测,可选在土层上。 (3)点位应均匀布设,所选点位应满足GPS观测和水准联测条件。 (4)点位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65、GPS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区

29、。应远离发射功率强大的无线发射源、微波信道、高压线(电压高于20万伏)等,距离不小于200 m。应避开多路径影响,点位周围应保证高度角150以上无遮挡,困难地区高度角大于150的遮挡物在水平投影范围总和不应超过300。50 m以内的各种固定与变化反射体应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66、GPS土层点埋石结束后,一般地区应经过一个雨季,冻土深度大于0.8 m的地区还应经过一个冻、解期,岩层上埋设的标石应经一个月,方可进行观测。67、GPS观测基本技术要求包括: (1)最少观测卫星数4颗;(2)采样间隔30 s;(3)观测模式:静态观测; (4)观测卫星截止高度角100;(5)坐标和时间系统:WGS-8

30、4,UTC; (6)观测时段及时长:B级点连续观测3个时段,每个时段长度大于等于23 h;C级点观测大于等于2个时段,每个时段长度大于等于4h;D级点观测大于等于1.6个时段,每个时段长度大于等于1 h;E级点观测大于等于1.6个时段,每个时段长度大于等于40 min。68、各等级大地控制网观测均应采用双频大地型GPS接收机。69、GPS观测可以采用的观测方案有:A、基于GPS连续运行站的观测模式; B、同步环边连接GPS静态相对定位观测模式:同步观测仪器台数大于等于5台,异步环边数小于等于6条,环长应小于等于1500 km。70、GPS观测作业要求包括:A、架设天线时要严格整平、对中,天线定

31、向线应指向磁北,定向误差不得大于50。B、认真检查仪器、天线及电源的连接情况,确认无误后方可开机观测。C、开机后应输入测站编号(或代码)、天线高等测站信息。D、在每时段的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天线高,读数精确至1 mm。E、观测手簿必须在观测现场填写,严禁事后补记和涂改编造数据。F、观测员应定时检查接收机的各种信息,并在手簿中记录需填写的信息,有特殊情况时,应在备注栏中注明。G、观测员要认真、细心地操作仪器,严防人或牲畜碰动仪器、天线和遮挡卫星信号。H、雷雨季节观测时,仪器、天线要注意防雷击,雷雨过境时应关闭接收机并卸下天线。71、GPS测量外业数据质量检查宜采用专门的软件进行。检查内容包括: (

32、1)观测卫星总数; (2)数据可利用率(80%); (3)L1、L2频率的多路径效应影响MP1、MP2应小于0.5 m; (4)GPS接收机钟的日频稳定性不低于10-8等。72、GPS测量外业观测数据质量检核主要有以下内容。A数据剔除率:同一时段内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不应超过10%。B复测基线的长度差 C、D级网基线处理和B级网外业预处理后,若某基线向量被多次重复,则任意两个基线长度之差ds应满足下式: ds22 式中,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中误差,计算时边长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单点观测模式不同点间不进行重复基线、同步环和异步环的数据检验,但同一点间不同时段的基线数据(与连续运行站网)长度较差,

33、两两比较也应满足上式。C、同步观测环闭合差D独立环闭合差及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73、GPS网基线精处理结果质量检核包括以下内容:A、精处理后基线分量及边长的重复性。B、各时间段的较差。C、独立环闭合差或附合路线的坐标闭合差。74、使用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GPS网平差,首先提取基线向量;其次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再次进行约束平差和联合平差;最后进行质量分析与控制。75、GPS网平差中提取基线向量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选取相对独立的基线,否则平差结果会与真实的情况不相符合。 (2)所选取的基线应杓成闭合的几何图形。 (3)选取质量好的基线向量。基线质量的好坏可以依据RMS、RDOP、RAT

34、IO、同步环闭合差、异步环闭合差及重复基线较差来判定。 (4)选取能构成边数较少的异步环的基线向量。 (5)选取边长较短的基线向量。76、通过三维无约束平差,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1)根据无约束平差结果,判别在所构成的GPS网中是否有粗差基线; (2)调整各基线向量观测值的权数,使得它们相互匹配。77、进行约束平差或联合平差的具体步骤是: (1)指定进行平差的基准和坐标系统; (2)指定起算数据; (3)检验约束条件构质量; (4)进行平差解算。 78、进行GPS网质量的评定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指标: A、基线向量改正数。根据基线向量改正数的大小,可以判断出基线向量中是否含有粗差。B、相邻点的

35、中误差和相对中误差。79、水准网的布设原则及其精度国家高程控制网主要是指国家一、二、三、四等水准网。我国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青岛国家原点高程为72. 260 m。水准网的布设原则是由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逐级控制,逐级加密。一等水准路线是国家高程控制网的骨干,也是研究地壳和地面垂直移动及有关科学研究的主要依据。一等水准路线应沿地质构造稳定、路面坡度平缓的交通路线布设。水准路线应闭合成环,并构成网状。一等水准环线的周长,东部地区应不大于1600 km,西部地区应不大于2000 km。 二等水准路线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应在一等水准环内布设。二等水准路

36、线尽量沿省、县级公路布设,如有特殊需要可跨铁路、公路及河流布设。二等水准环线周长,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应不大于750 km。三、四等水准网是在一、二等水准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根据需要在高等级水准网内布设成附合路线、环线或结点网,直接提供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的高程控制点。 单独的三等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150 km;环线周长应不超过200 km;同级网中结点间距离应不超过70 km;山地等特殊困难地区可适当放宽,但不宜大于上述各指标的1.5倍。 单独的四等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80 km;环线周长应不超过100 km;同级网结点间距离应不超过30 km;山地等特殊困难地区可适当放宽,但不宜大于

37、上述各指标的1.5倍。80、水准标石分为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三种。基岩水准标石是与岩层直接联系的永久性标石,基岩水准标石宜埋设在一等水准路线结点处,每隔400 km左右一座;在大城市、国家重大工程和地质灾害多发区应予增设;每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少于4座。基本水准标石设在一、二等水准路线上及其结点处,大、中城市两侧;县城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宜埋设在坚固岩层中。其点距应每隔40 km左右,经济发达地区2030 km,荒漠地区60 km左右一座。普通水准标石每隔48 km,经济发达地区24 km,荒漠地区10 km左右一座。应埋设在地面稳定,利于观测和长期保存的地点;山区水准路

38、线的高程变换点附近;长度超过300 m的隧道两端;跨河水准测量的两岸标尺点附近。81、在作业期间,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每天检校一次i角,气泡式水准仪每天上、下午各检校一次i角,作业开始后的7个工作日内,若i角较为稳定,以后每隔15天检校一次。数字水准仪,整个作业期间应每天开测前进行i角测定。82、水准观测的基本要求 (1)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预热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 (2)对气泡式水准仪,观测前应测出倾斜螺旋的置平零点,并作标记,随着气温变化,应随时调整零点位置。对于自

39、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 (3)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4)除路线转弯处,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5)不应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把尺桩(台)安置在壕坑中。(6)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7)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支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8)在高差很大的地区,应选用长度稳定的、标尺名义米长度偏差和分划偶然误差较小的水准标尺作业。 (9)对于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准太阳;尽量避

40、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要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仅器只能在厂方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确信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83、水准测量主要限差包括:测站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往返高差不符值、环闭全差和检测高差的限差。一、二等和三、四等水准观测限差执行的规范标准不一样。84、水准测量误差来源A仪器误差:主要有视准轴与水准器轴不平行的误差、水准标尺每米真长误差和两根水准标尺零点差。B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主要有温度变化对i角的影响、大气垂直折光影响、仪器脚架和尺台(桩)升降的影响等。C观测误差:主要包括作业员整平误差、照准误差和读数误差。使用数字水准仪

41、进行水准测量,其观测误差主要是作业员对准标尺的调焦误差。85、在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编算时,所用的高差只加入水准标尺长度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路(环)线闭合差改正。86、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测量,应进行往返高差不符值及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的计算。若一条水准路线小于100 km,或路线上测段数不足20个,可纳入相邻路线一并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R(4n) 1/2 式中,为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单位为毫米;R为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n为测段数。87、每完成一条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测量,要计算出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的闭合差。当构成水准网的水准环超过20个时,

42、还需按环线闭合差W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w。山区布设的一等水准网,闭合环不足50个时,Mw限差为1.2 mm。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w=WW/F/N1/2 式中,W为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单位为毫米;F为水准环线周长,单位为千米;N为水准环数。88、水准网平差最常用的方法是间接平差和条件平差,它们是利用最小二乘法的原理,观测值权与观测值改正数平方乘积之总和为最小,即p=最小的条件下,求出观测值的改正数和平差值,并对观测值、平差值及其函数进行精度评定。89、水准网按间接平差,是利用网中的起算数据、观测值及其权,根据结点高程平差值与起算数据及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在p一最小的条件下

43、,首先求出结点高程平差值,然后再求出高差的观测值的改正数和平差值,还要按相应的方法求出高程平差值及其函数的权倒数和中误差。水准冈按条件平差,是利用网中的起算数据、观测值及其权倒数,根据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几何关系,在p=最小的条件下,首先求出各测段或各环高差的观测值改正数和平差值,然后再推算网中各结点和其他水准点的高程平差值。还要按相应的方法求出高差平差值及其函数的权倒数和中误差。90、当水准网中只有一个结点时,可用带权平均值的方法,直接求出结点高程平差值,称为直接平差。实质上,直接平差是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间接平差。单一附合和单一闭合水准路线平差,是属于条件平差,而且是条件平差的最简单的形式。91

44、、国家重力控制测量分为三级:国家重力基本网,国家一等重力网,国家二等重力点。此外还有国家级重力仪标定基线。重力基本网由重力基准点和基本点以及引点组成。重力基准点经多台、多次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测定。基本点以及引点由多台高精度的相对重力仪测定,并与国家重力基准点联测。一等重力网是由一等重力点组成,该点也是由多台高精度的相对重力仪测定,二等重力点是重力控制中的最低级控制,主要是为加密重力测量而设定的重力控制点,其点位可由一台高精度的相对重力仪测定,并与国家重力基本点或一等重力点联测。国家级重力仪标定基线主要是为标定施测所用的相对重力仪的格值,分为长基线和短基线两种。92、重力控制测量的目的,是建立国

45、家重力基准和重力控制网。93、重力基本网的设计原则:应有一定的点位密度,有效地覆盖国土范围,以满足控制一等重力点相对联测的精度要求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的需要。基本重力控制点应在全国构成多边形网,其点距应在500 km左右。 一、二等重力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点间距应在300 km左右,由基本重力点开始联测,可布设成附合形式或闭合形式。 长基线应基本控制全国范围内重力差,大致沿南北方向布设,两端点重力值之差应大于2000l0-5 ms-2,每个基线点应为基准点;短基线按区域布设,两端站重力值之差应大于150l0-5 ms-2。段差相对误差应小于5l0-5。短基线至少一个端点与国家重力控制点联测。94

46、、加密重力测量的主要任务及服务对象: (1)在全国建立55的国家基本格网的数字化平均重力异常模型; (2)为精化大地水准面,采用天文、重力、GPS水准测量方法确定全国范围的高程异常值; (3)为内插大地点求出天文大地垂线偏差; (4)为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正常高系统改正。95、加密重力测量以测区已有各级重力控制点为起算点,按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进行加密重力测线设计。加密重力测线附合或闭合时间一般不应超过60小时。96、我国使用的绝对重力仪是FG5型,标称精度优于士2xl0-8 mm2,该仪器是属于现代激光落体可移动式绝对重力仪。97、FG5型绝对重力仪在工作之前主要进行以下检查和调整: (1)检

47、查和调整激光稳频器、激光干涉仪和时间测量系统; (2)调整测量光路的垂直性; (3)调整超长弹簧的参数; (4)输入检验程序和观测计算程序; (5)输入测点有关数据(测点编号、经纬度、高程、重力垂直梯度等); (6)运行检验程序,检查计算机运行状态。98、我国使用“拉科斯特型”(简称LCR,分为G型和D型)相对重力仪,在观测前的24小时通电恒温,观测前30分钟,切断充电器电源,换接电池电源,并保障电池的电压不得低于11. 5V。如静置的仪器,观测前必须晃动5分钟以上,或置于汽车上行驶3分钟以上。99、LCR型相对重力仪仪器仪作业前及作业期间需定期(至少每月一次或长距离搬运后)对重力仪进行下列检验和调整: (1)光学位移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 (2)正确读数线的检验与调整; (3)横水准器的检验与调整; (4)电子读数零位与检流计零位的检验与调整; (5)电子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 (6)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 (7)电子读数线性度的检验。100、测定二等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