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7z.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12278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89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7z.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长亭送别7z.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长亭送别7z.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7z.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7z.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长亭送别,王实甫,杂剧知识介绍,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杂剧知识介绍,2.杂剧的舞台演出由“曲”“白”“科”三部分组成。 曲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科,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杂剧知识介绍,3.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末:男主角(正末)、男配角(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 旦:女主角(正旦)、女配角(

2、外旦、贴旦、老旦、花旦)。 净:即花脸(男子:副净、二净等)。 杂: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杂剧知识介绍,4,宫调: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元剧四大家各是关、马、郑、白,即: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 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白朴代表作是 梧桐雨,了解王实甫

3、及西厢记,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者。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等。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西厢记故事的来源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4、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西厢记 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

5、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 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

6、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理清剧情结构,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长亭别后。,理清剧情结构,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

7、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长亭别后。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如何理解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她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女子,具有叛逆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剧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生动展现莺莺的内心世界: 1、通过莺莺的语言和情态描写,从正面刻画了她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她的装束,她的长吁短叹,她的不思茶饭表现她深深的愁;她对状元功名的轻视,又无异是对老人的怨,她唱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她反复叮嘱张生休“停妻再娶妻”,“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

8、似此处栖迟”,还赠诗表心意,又流露出了她深深的忧虑和悲哀。 2、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来烘托人物内心世界。,长亭送别 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了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第一处写景: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9、,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第二处写景:【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第三处写景: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10、我为甚么懒上 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

11、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 “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戏 眼,离愁别恨,送别途中,怨功名,念羁旅,忧重娶,临别饯行,惜别叮嘱,分别目送,愁别离,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主 题 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