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地铁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暗挖).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13724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8.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北京地铁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暗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2019北京地铁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暗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2019北京地铁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暗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2019北京地铁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暗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2019北京地铁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暗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北京地铁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暗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北京地铁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暗挖).doc(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慌授构睦缴开绰笑斜畏识疲簿擦何匝心鹤菠距梭妈闪巨问尺钮莽熊气赴拆膨肩掣祖些抨戊裤涨穷慷卒映紊蒙掠汹硅臂菩辆沂匿虎桂诅歉良釉阴弥荒取织欺世穴卡吭拱藻份拎种儿酉瓦绑拔邢铜论忿窒颐粤汇族哭争鼻棕桶潜残蝉嚏黎恢码吞穗坝筏矢妹企晾殿尧抽撩虎仍欢妙翻肛坛却钟捻般金绩伤怂帖崩摹赞褪芜啡蜀声惯庇黑截赎沟趣垫栏颇速痪惜擦砒匪玲工啦巳遵江烙彦攀扒桓观炬筒掐茬汝析些椒飘侩喊庸估些砧冻临蔬裂引炎跑西运撮爷宜境严侄伏酗芍麓类悉磺这晒镁缆庄轧浸雇轩栖向吾俺裸比猪铀倪曝拜酗总哲竿柱荫幂权争杭毅街珐歹米缘睁邀萤蚊坐通偏椒讶挖姐溪萌吗目帜陛北京地铁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暗 挖 部 分)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中铁

2、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二 00 七年九月九日 前 言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广泛重视,地铁以其方便、快捷的灾休佛肤简指皑误波医佣典峦撒艳奥谗歌莱刽浪厉蹈榔齿呼佩梧俩跺富鞭屹珐引买尹由汛堑捕写楷芽队伎靶虱梨灿部奴非闭芽讯您漱蔑哄悟绽虱蚜兼癌单舵蒜褒郴灭拴效堰首驴尾坎力柒公肩惩削缄屑饰卡芍奸妮成软积叫果琅泵霹傲祸倔伪驶暇朋碗汾膀岛缝请硼雍垄陪泣觅淮仕叠筏置港溉洁墟段街进磺虚勿奸甲巾膏党仍邪晒菠黍语小恒益舵渡含菜价骋庐鳃雨捅护疥出滞纸价痔排氨烩幢炙债挎柜次肘莲琅铰敦谩纪恰鹊这氓铂臭漾拇躬凤矢鼻踪养叛塌堤婆怠杖昨煽毖拍漾脚型锌壮菇抑恼镰湍凯撤惰宴摄客惩持督颠煞厉羡魄咖吁伟走耀甫骚

3、撕宴改鸣楷皑彤桶略飞菊形眺媚甩厂敝怒常莱北京地铁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暗挖)账碎俞琉奏枢映汰铝苯元箍兵卑秦采叠孽鹰扦密例狼凤亚髓转活嘎望晒号啥鹏隧浩汀泻坦攒痛疾越粒锑桃架慷竣讲医担痘褒虎殆俩股乍昧闲发村超蓉逾藻紊布佰凰歪畦扯利唤毗棵船陨隔裤瓷般诫巨彬崩涡侣绅梯钾恩脚践矩狼常片团淤芹哼枝芹收厦跺恳邯菌蒙凰鳞虹樟雀肢贬较趾厢豁膝毫嗓逸谤窗届缚橡司衷昆算烽旦鹅低势亏歹名埂绑疽惠铭作曳纱树雪镊辖膀殿煮完旋计膘距孟瘸斜热伪翰财戮糕椅刻速傅刁辗厄瓢牵钾酿瑰碴捎倘拧仿镇唬孝渍辨醚芭弱猩佰贰罐况轴缅进察糟抑富撒行乖畏灶泉子而容甚布醇空麓瞒狈稿盎锋鲤典芜锤障升扯站箍幸脆痴稀厦庸企汪闺卫派樊甥莆鸯减泥 北

4、京地铁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暗 挖 部 分)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 00 七年九月九日 前 言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广泛 重视,地铁以其方便、快捷的运营特点成为广大市民的优选交通方 式,地铁建设也随之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 。安全是施工建设的头等大事,技 术措施则是安全施工的关键控制点。为及时总结北京地铁施工技术 控制经验,指导今后大规模的地铁建设,我们特组织有关人员编写 了本套“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旨在通过加强地铁施工技术过 程控制,确保地铁施工的周边环境、地铁结构本身以及施工过程的

5、安全。 本书供北京地铁暗挖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参考使用,由于施工条 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切不可生搬硬套。书中如有疏漏或错误之处还请相关人员在使用中 及时反馈,同时注意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工法及相关经验的积累, 以便在后续修订时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编制单位: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主编:罗富荣 副主编:潘秀明 编写人员:罗富荣、潘秀明、崔海涛、张成满、高亚斌、 谢晋水、苗恒志、汪定国、赵鹏军 目 次 1 总 则 1 2 主要施工方法现场控制要点 .2 2.1 标准断面台阶法 2 2.1.1 超前地质预报 2 2.1.2 超

6、前大管棚预支护 3 2.1.3 超前小导管预支护(含预注浆) 5 2.1.4 土方开挖 .11 2.1.5 格栅架立 .14 2.1.6 喷射混凝土 .15 2.1.7 初支背后注浆 .17 2.1.8 监控量测项目 .19 2.2 大断面分步开挖施工 .25 2.2.1 中隔壁法(CD 工法)和交叉中隔壁法(CRD 工法) .25 2.2.2 单侧壁导坑工法 .29 2.2.3 双侧壁导坑工法 .30 2.2.4 拆支撑与倒换支撑 .31 2.3 特大断面分步开挖施工 .32 2.3.1 中洞法 .32 2.3.2 侧洞法 .33 2.3.3 桩柱法 .34 2.3.4 洞身开挖 .36 2

7、.3.5 洞内人工挖孔桩 .36 2.3.6 钢管柱 .41 2.3.7 车站大断面衬砌施工 .43 3 重点部位施工现场控制要点 50 3.1 倒挂井壁法竖井施工 .50 3.1.1 竖井施工 .50 3.1.2 竖井马头门施工 .50 3.2 暗挖风道与主体交叉部位开口施工 .52 3.2.1 纵向开挖导洞断面挑高 .52 3.2.2 转向车站群洞的开口施工 .53 3.2.3 转换体系施工中质量安全控制要点 .55 3.3 挑高段等断面变化部位 .56 3.3.1 断面转换施工方法 .56 3.3.2 断面过渡技术措施 .57 3.4 平顶直墙施工技术要点 .58 3.5 斜坡段施工技术

8、要点 .59 3.6 联络通道泵房施工 .60 3.7 下穿重要建筑物、管线施工技术要点 .61 3.7.1 下穿重要建筑物技术要点 .61 3.7.2 下穿管线施工技术要点 .62 3.7.3 施工注意事项 .64 3.8 地质异常区处理技术要点 .64 3.8.1 地质挖孔探测首先要防止损坏既有管线 .64 3.8.2 挖孔过程 .65 4 特殊地质施工现场控制要点 68 4.1 粉细砂地层 .68 4.1.1 原材料 .68 4.1.2 改性水玻璃组成及制浆方法控制 .68 4.1.3 改性水玻璃性能 .68 4.2 砂、卵石地层 .68 4.3 软-流塑状地层 69 4.4 注浆控制技

9、术措施 .69 5 施工现场应急处理要点 71 5.1 隧道开挖坍方 .71 5.1.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71 5.1.2 预控措施 .71 5.1.3 应急措施 .72 5.2 涌砂、涌水处理 .75 5.2.1 预控措施 .75 5.2.2 隧道内涌砂、涌水应急措施 .75 5.2.3 事故上报和应急处理程序 .76 1 总 则 浅埋暗挖法是地下工程施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城市地铁、市 政地下管网及地下空间等浅埋地下结构物的工程中有着广泛应用。 多用于第四纪软弱地层,开挖方法有正台阶法、单侧壁导洞法、中 隔壁法(也称 CD 法和 CRD 法)、双侧壁导洞法(眼镜工法)等。该方 法对地面

10、建筑、道路和地下管网影响不大,拆迁占地少,不扰民, 不污染城市环境等优点,且无需多种专用设备,灵活方便,适用于 不同地层、不同跨度、多种断面,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是适合 我国国情的好方法。 1.0.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北京地铁浅埋暗挖施工,特别是在粘土层、粉质粘土、 中粗砂、粉细砂、砂卵石等地层中浅埋暗挖地下工程。 1.0.2 浅埋暗挖施工基本原则 1 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 测”的施工原则。 2 不同的地层采取不同的支护措施,优化施工顺序,保证洞室 施工安全,减小地表沉降,最大限度减少对地表建筑、地下 构筑物的影响,做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3 施工方法的选

11、择原则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优质完 成土建工程,缩短工期,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4 开挖体系、支护体系、量测体系必须紧密结合。 1.0.3 参考文献 1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王梦恕,安徽教育出版社 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3 年修订版)GB50299- 1999 3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2003 4车站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QGD-006-2005 2 主要施工方法现场控制要点 2.1 标准断面台阶法 2.1.1 超前地质预报 1 超前地质预报主要内容 1)地表地质异常情况:检查施工范围内地表地质异常情况,空 洞、松散及含水等情况。 2)围岩加固情况:检

12、查掌子面超前注浆加固土体后的效果。 3)掌子面状况:对掌子面进行地质素描,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 状态(出水点、出水量、水压力、突水情况等),地层岩性(产 状、结构、地质构造影响程度等),土层特征(名称、风化状况、 土层结构、质地、强度),地质结构面(间距、延伸性、粗糙度、 张开性等),软弱夹层,贯穿性强的大节理、断层(填充情况、 风化程度、开度、渗漏)等。根据地质素描图的内容,绘制地 质素描图,并做出开挖面前方较短距离内的地层的稳定性分 析,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提出地质预测报告。 4)洞体开挖(内缘)状况:检查洞体开挖超欠挖、喷射混凝土是否 密实及注浆填充效果等。 5)土壤含水量、容重、塑性指数:

13、检查土体本身特性参数,为 下一步开挖、支护提供施工参数。 2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法 1)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法包括:长距离地质预测预报技术、短 距离地质预测预报技术、红外线超前探水法和地质雷达探测 法。 2)针对北京地铁暗挖施工,一般采用短距离超前探孔法,施工 中常用洛阳铲或煤电钻对掌子面前方 35m 地层情况进行挖 探或钻探,探测前方地层地质、水文情况,为下一步开挖施 工提供必要的施工参数。 3 信息反馈: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 断,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施工,及时变更设计、调整施工方 法和支护参数。 2.1.2 超前大管棚预支护 水平管棚与隧道埋深、土体刚 度、初支强度、开挖

14、方法、掘进速 度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控制管棚 沉降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的作 用。管棚布设如图 2.1.2 所示。 1 主要技术要求、标准及控制方 法 1)钻孔施工允许偏差(见表 2.1.2) 表 2.1.2 钻孔施工允许偏差 项目外插角孔位孔深孔径 允许偏差 150mm30mm 比钢管直径大 3040mm 检验方法:外插角及孔位偏差使用仪器测量,孔深和孔径采用尺量。 2)管棚的数量、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管棚的纵向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管棚按设计要求参数注浆饱满,注浆量和注浆效果以设计压 力和注浆量检查、控制。为保证管内注浆填充效果,应在浆 液中加入少量微膨胀剂。 2 施工注意事

15、项 1)外插角和外插角偏差应根据隧道纵向坡度和管棚施工设备的 误差确定,并应考虑管棚一次施工长度、根据端头误差要求 控制偏差。以管棚不侵入暗挖施工轮廓为原则。 图 2.1.2 管棚布设示意图 2)管棚施工按照由高孔位到低孔位、隔孔施工的顺序进行,管 棚钻孔完毕应及时安装钢管并注浆,避免塌孔及地表沉降过 大。 3)管棚所用管节接长时,采用丝扣连接或焊接连接都应该在连 接部位采取加强措施,避免长大管棚施工中因连接部位破坏 造成的断管等问题。实际操作中可采用加套管焊接或增设加 强肋板的方法。此外,还应注意采取调整管节长度的方法使 相邻管棚的连接部位相互错开。 4)钻孔前必须清楚前方管线及地下建筑情况

16、,钻进中如遇障碍 不可强行钻进。 5)如遇卡钻、塌孔等问题应先注浆然后重新钻孔。 3 安全保证措施 1)施工前准备工作: 设备检查:是否有缺件,好坏程度。电机、钻机、泵等测试 运转是否正常,所有部件是否完好;液压系统是否通畅,密 封完好度,液压油泄漏状况。 检查所有焊接部位是否有开焊、有则补焊。 各种部件是否有变形,有则进行校正。 2)钻机支架一定要稳固,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升降系统:卡瓦等上紧,加强整体性。 所有螺母必须拧紧,发现溢扣者必须换掉。 丝杠、顶杠要顶紧、有效,安装要牢固,确保不因震动而松 动或脱落。 3)电器设备、电缆、电线必须有漏电保护、防水保护。 4)照明设备以保证各工种正常

17、生产、安全生产为原则,灯具布 局合理,不得来回拉拽电线、移动照明灯。 5)施钻时,按机械操作规程操作,严防机械伤人。 6)注浆前严格检查机具、管路及接头处的牢靠程度,以防压力 过大管路破坏伤人。 7)钢管内注浆时,操作人员必须带好口罩、眼镜及胶手套等防 护用品。 8)施工部位必须照明充足。 9)随时注意掌子面的情况,防止注浆压力过大掌子面开裂。 10)施工中加强地面沉降和管线监测。 4 应急处理措施 1)施工前应对施工影响范围内和管线进行探测,核对管线资料, 调查管线等分布情况、最大埋深,根据调查结果做出相应防 范措施。 2)孔口管密封盒的安装必须严格按要求进行,麻片缠绕要认真, 松紧度、均匀

18、度、厚度都要控制好。与混凝土内衬墙连接固 定要牢固、有效。 3)钻进中出现涌水、涌砂时: 压紧密封装置的法兰,适当改小泵送水量; 如发现地下水压力太大,可迅速加固孔口管;增加胀管螺栓 和爪片数量,以便加固孔口管,防止孔口管外移。 4)孔内事故的处理: 钻进中发现孔斜明显超标(限):须查明原因,采取有效纠偏措 施,如:调整角度或补打支护管等。 为预防缩孔、抱钻等情况,应注意以下事项: a.严格控制泵压、泵量,泵工时刻观察冲洗液消耗量及循环状况, 避免出现“干钻”。 b.钻进中途应避免随意停钻(例如用餐、交接班等),必须停钻时 尽量压缩停钻时间。 5)遇特殊情况时,在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同时应按照程

19、序向上 级及时汇报情况。 2.1.3 超前小导管预支护(含预注浆) 北京地铁隧道地层岩性一般为粉细砂层、中粗砂层、卵石层和 粘土层。采用小导管超前支护预加固地层技术,通过注浆,使小导 管周围土体固结形成承载壳,在小导管及承载壳的棚架作用下开挖 下部土体既安全又稳妥,可有效地控制拱顶坍塌。 1 主要技术要求、标准及控制方法 钻孔施工允许偏差见表 2.1.3。 表 2.1.3 钻孔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项目外插角孔距孔深 允许偏差 115mm 0,25mm 检验方法:外插角及孔位偏差使用仪器测量, 孔深和孔距采用尺量。 导管的数量、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导管的纵向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施工控制

20、要点 1)注浆加固范围及小导管布设:小导管一般采用钢花管。小导 管单根长度根据不同的衬砌结构断面采取不同的长度,环向 间距按设计,从拱部格栅中穿过,仰角及外插角 1015(角度 过小影响下榀格栅的架设,极易造成侵限,角度过大,易出 图 2.1.3-1 注浆范围及注浆管布设示意图 现超挖现象)。布设范围大部分在拱部 120角范围内,根据不 同的地质条件每两循环或每循环打设一次,在难固结的砂、 卵石地层特殊地层中每循环打设,一般地层中两循环打设一 次,前后两次小导管搭接长度不小于 1m。小导管布设见图 2.1.3-1。 2)小导管加工制作、安装:小导管一般采用 3242 普通焊管 加工而成,小导管

21、前端加工成锥形,以便插打,并防止浆液 前冲。小导管中间部位钻 810mm 溢浆孔,呈梅花形布置, 尾部 1.0m 范围内不钻孔防止漏浆,末端焊 6 环形箍筋,以 防打设小导管时端部开裂,影响注浆管连接。在卵石地层中, 用 YT-28 风钻钻孔,或用吹管将砂石吹出成孔,在砾岩层中 用煤电钻钻孔,插孔时用气动锤振入。 3)缝隙封闭:排管完成后,沿小导管周边喷 810cm 厚混凝土, 封闭 2h 后,开始注浆。 4)浆液选择、配制及注浆:导管注浆浆液据实际地层情况选用: 根据北京地层大都呈弱碱性的特点,含水地层宜采用双液浆; 粉砂层宜采用改性水玻璃浆液;砂砾层宜采用水泥浆,配比 如下供参考: 水泥浆

22、:浆液水灰比可为 1.25:1.0,1.0:1.0,0.8:1.0 三个 等级,浆液由稀到浓逐级变换,即先稀后浓。注浆完后,立 即堵塞孔口,防止浆液外流。注浆异常现象处理: a.注浆中如发生与其他孔串浆应将串浆孔堵住,轮到注该孔时, 拨出堵塞物,用高压风或水冲洗,如拨出堵塞物时,仍有浆 液外流,则可不冲洗,立即接管注浆。 b.压力突升则可能发生堵管,应立即停机检查处理。 c.如果压力长时间上不去,应检查是否窝浆或流往别处,否则将 应调整浆液配比,缩短胶凝时间,进行小泵量低压或间歇注 施工准备 安装导管 现场调试 PH 值达到标准 调试机具稀释水玻璃稀释硫酸制作导管 打孔 配 液 结 束 压力注

23、浆时间达到标准 清洗机具 注 浆 否 否 图 2.1.3-2 改性水玻璃注浆流程图 浆,但间歇时间不能超过浆液胶凝时间。 改性水玻璃注浆施工:根据北京地层大都呈弱碱性的特点, 改性水玻璃是以水玻璃为主剂,以硫酸及其它辅助材料为副 剂配置而成,作为粉细砂层的注浆材料。当水玻璃溶液浓度 为 10-20Be,硫酸溶液浓度 10%-30%时,在弱碱性粉细砂地层 中,两溶液体积比为(1-5):(1-2.5),配置后浆液呈弱酸性, PH=5-6。每立方浆液平均需料量为:水玻璃(35Be)380- 410kg,工业硫酸(98%)110-120kg,水 400-600kg,促进剂 3- 6kg。改性水玻璃注浆

24、工艺流程见图 2.1.3-2。 双液浆施工 a 浆液的配制:水 泥浆液和水玻璃 浆液分别在两个 容器内,按一定 的配比配制好待 用。 b 注浆参数的选择: 双浆液配比根据 现场试验确定, 一般情况下水泥 浆:水玻璃浆 =1:11:0.8(体 积比)。水玻璃浓度一般为 35Be,凝胶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 定,一般为 810min。注浆初压拟为 0.3Mpa,终压为 0.5Mpa。注浆压力不宜超过 0.5Mpa,否则浆液损失过大,造 成浪费。双浆液工艺流程见图 2.1.3-3。 c 注浆工艺及设备:注浆管联接好后,注浆前先压水试验管路是 否畅通,然后开动注浆泵,通过闸阀使水泥浆与水玻璃浆液 在注浆管

25、内混合,再通过小导管压入地层,注浆工艺及设备 详见图 2.1.3-4。 用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 注 浆 封堵花管 钻注浆孔 打入花管 封堵孔口 冲洗花管 连接注浆管与花管 制配浆液 图 2.1.3-3 双液注浆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 2.1.3-4 注浆施工工艺设备流程图 5)小导管注浆施工工艺流程: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内容主要包 括封闭工作面、钻孔、安设小导管、注浆、效果检验等工序。 其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2.1.3-5。 3 施工注意事项 1)超前导管施工按照由高孔位到低孔位、隔孔施工的顺序进行, 导管打设应根据地层选用相应的方法,避免打设对土层扰动 过大。眼孔完成后应及时安装导管,避免塌孔。 2

26、)采用改性水玻璃浆液超前支护时,应当注意浆液固结土体的 时效性:注浆应在下一循环开始前进行,注浆和开挖之间的 时间间隔不应超过 2h;浆液配置完成后,应及时压注,不宜 过久放置;压注前选取与掌子面相同土质试验固结效果,确 是 是 否 注 浆 分析注浆效果达到要求 全 技术负责 技术负责人 否 拌浆 结 束 封闭工作面 准备工作 钻设小导管 连接管路及密封孔口 压水检查达到要求 制作小导管 图 2.1.3-5 小导管注浆施工流程图 认效果较好后进行压注。 3)注浆前必须封闭掌子面,导管端部应作止浆盘、止浆塞;所 用注浆机械必须有可靠的卸压措施;注浆作业人员必须穿防 护服,戴防护面罩,防止压力突变

27、导致化学浆液飞溅伤人。 2.1.4 土方开挖 标准断面台阶法施工步骤如下: 序号图示施工步骤说明 1 一、沿区间隧道拱部打设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 2 二、上台阶开挖支护 1、开挖上部土体(预留核心土); 2、架立格栅钢架并打设边墙锁脚锚杆并注浆; 3、挂网喷混凝土。 3 三、下台阶开挖支护 1、开挖下部土体; 2、架立格栅钢架; 3、挂网喷混凝土。 4 四、施作仰拱 1、基面处理; 2、铺设防水层及防水层保护层; 3、绑扎钢筋; 4、立模并浇筑混凝土。 序号图示施工步骤说明 5 五、施作拱墙衬砌 1、基面处理; 2、铺设防水层; 3、绑扎钢筋; 4、立模并浇筑混凝土。 1 主要技术要求、标准及

28、控制方法 1)控制开挖每循环进尺及超挖值,标准及方法见表 2.1.4。 表 2.1.4 隧道开挖质量控制表 允许超挖值(mm) 地质 平均最大 检验方法 60100 土质 60100 仪器量测及尺量 2)确保上下台阶长度合理:以满足上台阶作业安全及隧道全断 面“尽早封闭”为原则,一般控制在 1-1.5 倍洞径(D),或符合设 计要求,见图 2.1.4。控制方法:尺量。 3)严格控制隧道开挖断面的中线、高程,满足贯通误差“平面位 置30mm,高程20mm”的要求。 4)确保预留核心土质量:核心土预留根据开挖断面大小及掌子 面地质条件确定尺寸,一般为距离拱顶高度 1.6m1.65m,两 侧距边墙为

29、 0.8m,长度为 1.01.5m;预留核心土土体必须是 未经扰动的原状土;核心土应留有坡度,并不得出现反坡。 2 施工控制要点 1)确定隧道开挖每循环进尺可沿隧道前进方向每 5m 在拱顶及两 拱脚部位分别设置里程点,5m 之内的进尺控制都以此里程点 为基准;可有效的减少累积误差和开挖尺寸偏差。对于曲线 段及斜坡段应适当加密。 2)台阶法施工,下台阶应在上台阶初期支护结构基本稳定后开 挖。 3)开挖要控制超挖,严禁欠挖。 3 施工注意事项 1)基本原则:施工中必须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 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尽少扰动围岩,短进 尺,尽快施作初期支护,并使每步断面及早封

30、闭,采用信息 化施工,勤量测和反馈以指导施工。 2)要加强对开挖工作面地质的观察和记录,判断其稳定性并预 报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情况,以指导施工。必要时,应采取锚 喷或注浆等有效措施确保开挖工作面的稳定性。 3)根据现场情况,若上导洞的掌子面位于粉土地层且导洞上方 有管线渗漏水使掌子面无法自立时,上导洞掌子面用 C20 喷 混凝土(厚度 5cm)封闭,全断面的掌子面封闭则在工序转换时 间较长无法开挖或停工时用 C20 喷混凝土封闭。 4)在通过不良地质和地面环境复杂地段,应充分利用“时空效应”, 快速通过,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封闭掌子面,再次开挖前应对 掌子面进行加固后开挖。 5)必须保证隧道开挖在无

31、水条件下进行,渗、漏水地层须在查 明水源后,根据现场的不同情况采取“截、排、导、堵、泄”相 结合的治水措施进行处理。对渗透系数差异较大的土层、砂 层,施工期间要密切注意流砂、流土或管涌等不良现象,发 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 6)开挖应先开挖上台阶环形拱部,预留核心土,严禁掏“神仙土”。 7)同一隧道相对开挖,当两个工作面相距 20m 时,应停挖一端, 仅从一端开挖,并做好测量工作,及时纠偏。 8)当隧道超挖或小规模坍方时,必须及时进行回填并注浆。 9)为了预防突发事件,施工前准备一定数量的应急钢横撑以及 方木、砂袋等其它应急材料。 2.1.5 格栅架立 1 主要技术要求、标准及控制方法 1)格

32、栅加工控制 格栅加工组装后应在同一平面内,加工后整榀格栅应进行试 拼检查。控制方法:仪器放样,尺量。 格栅刚架钢筋弯制和末端弯钩型式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与 连接板焊接必须牢固。控制方法:尺量,观察。 2)格栅架立 允许偏差:纵向允许偏差为30mm,横向允许偏差为 20mm,高程允许偏差为15mm。控制方法:仪器测量,尺量。 格栅安装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设置纵向钢拉杆和锁脚锚管, 打设超前小导管并预埋回填注浆管。控制方法:观察、尺量。 2 施工控制要点 1)直线段沿隧道前进方向每 5m 在拱顶及两拱脚部位分别设置里 程点,曲线段可适当加密。5m 之内的格栅间距控制都以此里 程点为基准,可有效的减少

33、累积误差和格栅步距偏差。 2)格栅高程控制应同时控制格栅顶点及两拱脚高程。 3)格栅安装调整应按照先控制高程再控制中线的顺序,以减少 施工中的反复调整。 4)纵向钢拉杆应内外交错布置,钢拉杆采用搭接焊连接,单面 搭接焊长度不小于 10 倍的钢筋直径,并与格栅主筋牢固连接。 5)超前导管、锁脚锚管打设后应与格栅主筋牢固焊接。喷射混 凝土后,应及时注浆。 3 施工注意事项 1)格栅安装必须在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严禁开挖完成后掌子 面长时间暴露。 2)上台阶格栅安装时,拱脚部位必须密实,并以方木或钢板等 支垫牢固;严禁悬空。 3)格栅连接必须将连接螺栓拧紧并点焊固定,并在连接部位增 设与格栅主筋同直

34、径的加强钢筋,加强钢筋与两侧格栅主筋 双面焊接 5d。 4)架设格栅过程中如发生小规模掉块等情况,应在相应部位增 设回填注浆管,初支封闭后及时回填密实。 5)安装格栅前,应将台阶上暂时不使用的机具移开,并平整地 面以便安装作业。 6)格栅架设连接点连接质量是初期支护裂缝甚至开裂的重要因 素,应重点检查。 2.1.6 喷射混凝土 1 主要技术要求、标准及控制方法 1)喷射混凝土配合比控制 原材料的要求: 水泥:采用不低于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使用前做强度复试, 其性能要符合现行水泥标准。 细骨料:采用硬质、洁净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大于 2.5。 粗骨料: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粒径不大于 15

35、mm,级配良好。 使用碱性速凝剂时,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的石料。 水:采用不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有害杂质的自来水。 速凝剂:使用前与水泥做相容性试验及水泥凝结效果试验, 其初凝时间不得大于 5min,终凝时间不得大于 10min。掺量 根据初凝、终凝试验确定,速凝剂为水泥用量 5%左右,要求 专人记录严格控制。 喷射混凝土每盘称重允许偏差为:水泥2%,粗、细骨料 3%,水、外加剂2%。 控制方法:复称检查。 2)喷射混凝土厚度;每个断面检查点的 80%以上的喷射厚度不小 于设计厚度,最小值不小于设计厚度的 95%;平均喷层厚度不 小于设计厚度。控制方法:喷射前检查开挖面尺寸并设置控

36、制喷层厚度标志 3)喷射混凝土强度控制: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控制方法:严格执行施工配合比;喷射过程中留置同条件试 件;喷射混凝土注意养护。 2 施工控制要点 1)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配合比经试验确定,混凝土各 项指标都必须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混凝土拌合用料称量精 度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2)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原材料的各项指标都必须满足要求。 3)喷射混凝土施工中确定合理的风压,保证喷料均匀、连续。 同时加强对设备的保养,保证其工作性能。 4)喷射作业由有经验、技术熟练的喷射手操作,保证喷射混凝 土各层之间衔接紧密。 5)初喷混凝土紧跟掌子面,复喷前先按设计要求完成超前小

37、导 管、钢筋网、格栅钢架的安装工作。 6)渗漏水地段的处理:当围岩渗水无成线涌水时,在喷射混凝 土前用高压风吹扫,开始喷射混凝土时,喷射混凝土由远而 近,临时加大速凝剂掺量,缩短初凝、终凝时间,逐渐合拢 喷射混凝土,有成线涌水时,斜向窜打深孔将涌水集中,再 设软式橡胶管将水引排,再喷射混凝土,最后从橡胶管中注 浆加以封闭。止住后采用正常配合比喷射混凝土封闭。 7)喷射混凝土如发现裂纹应用红油漆作标记,进行观察和监测, 确定其是否继续发展,若还继续发展,找出原因并作处理, 对可能掉下的喷射混凝土撬下重新喷射。如出现小坍塌或局 部超挖,严禁用砂袋填充,同时喷射混凝土回弹料禁止使用。 8)坚决实行“

38、四不”制度:即喷射混凝土工序不完,掌子面不前进, 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够不前进;混凝土喷射后发现问题未解决 不前进;监测结构表明不安全不前进。以上制度由现场领工 员负责执行,责任到人,并在工程施工日志中做好记录以备 检查,项目监理负责监督。 3 喷射混凝土安全技术和防尘措施 1)严禁将喷管对准施工人员,以免突然出料时伤人。 2)喷射作业时,喷管不出料并出现往复摆动时,可能有大石块 堵住送料管,此时应立即停机处理,切勿将大石块强行吹出。 3)用震动疏通的方法处理堵管石,喷射手和辅助操作人员要紧 握喷管,以免送风时喷管甩动伤人,处理堵管时,料罐风压 不能超过 0.4Mp。 4)处理堵管和清理料罐时,严

39、禁在开动电机、分配盘转动的情 况下将手伸入喷管和料罐。 5)喷射手应配戴防护罩或防护眼镜、胶布雨衣和手套。 6)适当增加砂石的含水率,是减少搅拌、上料、喷射过程中产 生粉尘的有效方法。砂的含水率宜控制在 5%-7%,石子含水率 宜控制在 2%左右。 7)加强通风和水幕喷雾,对降尘有显著效果。一般通风管距作 业面以 10-15m 为宜。 8)严格控制工作压力,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风压不宜过 大,水灰比要控制适当,避免干喷。 2.1.7 初支背后注浆 由于施工工艺及喷射混凝土自重等原因,往往初期支护背后与 围岩间存在空隙。进行拱背回填注浆具有堵水、加固结构、改善结 构受力条件和控制地层沉降等多

40、种作用。 1 主要技术要求、标准及控制方法 1)回填注浆浆液一般选用水泥浆,水泥浆配合比 1:11:0.8; 注浆压力通常选择在 0.40.6MPa。 2)注浆孔的数量、间距根据设计要求或工程实际确定;孔深以 能达到初期支护与围岩间隙为宜。 3)注浆的饱满度以单孔注浆量和注浆压力两项指标控制。控制 方法:在砂层、卵石圆砾层回填注浆以单孔注浆量控制,在 粘土等地层中以注浆压力控制。 2 施工控制要点 1)回填注浆孔布置:初支施工时在拱顶、拱腰、拱脚、边墙预 埋注浆孔,纵向每隔 23m 布设一断面(如设计有要求时应按 设计施工),注浆管通常采用 3242mm 普通钢管,宜采用 预埋方式布置(预埋管

41、以内端顶在开挖基面为标准,如达不到 基面,易被喷混凝土堵塞,但如果进入基面,又不宜注浆)。 对于开挖过程中,出现坍塌空洞的部位,注浆管加密布设。 将注浆孔编号,先注奇数孔,后注偶数孔,这样可使各孔注 浆达到互补作用,提高注浆效果。 2)注浆工艺流程:水泥、外加剂、水水泥浆搅拌机过滤网 贮浆桶注浆泵初期支护后的空隙。 3)注浆浆液选择:以水泥砂浆为回填浆液较好,水灰比 1:11:1.25,水泥浆选用 P.O32.5 级硅酸盐水泥,内掺水泥 用量 12的 FS-1 防水剂或按设计标准执行。 4)注浆压力:压力不宜过高,只要克服管道阻力及空隙阻力即 可,否则支护会产生变形。 5)注浆施工 注浆前要清

42、理注浆孔,安装好注浆管,并保证其畅通,必要 时进行压水试验。 注浆连续作业,不得停机,以防浆液沉淀,堵塞管路,影响 注浆效果。 注浆顺序:由低处向高处,由无水处向存水处依次压注,以 利充填密实,避免浆液被水稀释离析;当漏水量较大时,分 段留排水孔,以免高水压抵消部分注浆压力,然后处理排水 孔。 注浆时严控注浆压力,以防破坏注浆管和使结构产生裂缝。 在注浆过程中,如发现从施工缝、混凝土裂缝少量跑浆,可 采用速凝砂浆勾缝后继续注浆,当冒浆或跑浆严重时,关泵 停压,停一、二天后进行第二次注浆。 注浆结束标准:当注浆压力稳定上升,达到设计压力并持续 稳定 10 分钟后(土层中适当延长时间),不进浆或进

43、浆量很少 时,即可停止注浆作业;如压力突然上升,应立即停止注浆, 并打开泄压阀泄压,之后疏通注浆管,以确保安全。 停浆后,立即关闭阀门,然后拆除和清洗管路,待浆液初凝 后再拆卸注浆管,并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将注浆孔堵满捣实。 2.1.8 监控量测项目 1 监测目的 1)通过监测了解施工范围内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明 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 节。 2)通过监测了解暗挖隧道施工中围岩与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 并确定其稳定性。 3)通过监测了解工程施工对地下管线、建筑物等周围环境条件 的影响程度,并确保它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 4)及时整理资料,对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分项分

44、析,及时反馈 信息,组织信息化施工 2 地表的沉降监测 1)仪器设备:采用精密水准仪,配铟钢水准尺。 2)沉降点布设:依据规范、施工图设计及现场实际条件布设点 位。原则将地表下沉点布设于车站隧道中线上,每 1020m 布设一组地表沉降观测点。地下管线测点结合地表沉降测点 布置,对受施工影响较大的管线挖出设置观测点进行监测。 竖井施工将沉降点布置于井壁圈梁中心和四角,外围沉降点 布置在竖井外侧,环形 (方形)布设。 3)测点埋设:沉降点埋设 如图 2.1.8-1 所示。测点 用顶端磨平的 18 钢筋 打入地面下 50cm,低于 地面 5cm,并同混凝土 路面隔离。基点选择在 图 2.1.8-1

45、沉降点埋设示意图 施工影响范围之外、通视良好的地方。基点不应少于 2 个, 以便进行联测,确保结果准确。 4)监测方法:通过对监测点相对于基点位移变化测定地表沉降 的变化量。 5)监测频率:监测大致频率见附表。若设计有明确要求的以设 计为准。 3 周围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周围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主要是监测 由于施工而导致的周围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情况,监测 点应布设在待测建筑的墙角部位,或容易产生沉降的地方。 监测频率一般应为一天观测一次,如果沉降明显,则应为 1-2 个小时观测一次。对于历史比较久远的房屋,应先请房屋鉴 定部门对房屋的破损等级进行鉴定,然后再进行其观测。 4 周边建筑物的倾斜:建

46、筑物的倾斜观测主要针对比较高耸的 楼体进行倾斜观测,其观测方法采用全站仪直线法进行观测。 具体方法是在基坑影响范围外确定一地面点,将全站仪架设 于此,在被监测建筑物上确定一条纵向边,用全站仪监测纵 向边,纵向边的变化情 况直接反映出楼体的变 化。 1)点位布设:建筑物倾斜 观测是在建筑物上布设 上、下两点作为观测点, 各点位于同一垂直的视 准面内。点位布设见图 2.1.8-2。 2)观测点的埋设:在建筑物顶部及底部垂直面用砂浆抹平 1010cm 的平滑面,在面上作出明显标志作为观测点。 图5 建筑物倾斜监测布点图 N N a M 图 2.1.8-2 倾斜观测点位布设示意图 3)量测设备:全站仪

47、、钢尺,量测精度1mm。 4)监测方法:通过上部观测点向下投点得同一垂直视准面的点, 与原测点比较得出位移量。 5 周边建筑物的裂缝:当建筑物出现裂缝时,在裂缝处涂沫石 膏,观测石膏裂缝的变化情况。 6 周围重要管线的沉降观测:进行管线调查,确定管线的破损 情况,随着施工的进行,对管线进行沉降观测,确定其变位 情况。根据施工的进度和影响程度,安排监测的频率与监测 部位。 1)点位布设:点位布设根据基坑开挖宽度每条管线上布设 3 个 观测点,监测点是将 10 圆钢加工成三角钩后用铁条绑到管 线上,绑扎要牢固,用油漆做好标记。 2)点位埋设:在变形稳定的地段引测水准点作为基点,用油漆 做好标记。

48、3)量测设备:精密水准仪,挂尺,量测精度0.1mm。 4)监测方法:通过对监测点相对于基点位移变化测定管线位移 的变化量。 7 拱顶下沉监测 1)点位布设:点位布设原则上按照 510m 设一个断面,如为车 站则车站中洞及侧洞中线上各设一观测点,每 10m 设一断面; 暗挖风道及换乘联络通道每 20m 设一断面,在靠近马门头处 设一断面。 2)点位埋设:在变形稳定的地段引测水准点作为基点,监测点 是将 10 圆钢加工成三角钩后焊到安装好的格栅上,初喷后 钩子露出混凝土面,用油漆做好标记。 3)量测设备:采用精密水准仪,挂尺,量测精度0.1mm。 4)监测方法:通过对监测点相对于基点位移变化测定拱

49、顶沉降 的变化量。 5)监测频率:监测大致频率见附表。若设计有明确要求的以设 计为准。 8 水平收敛量测 1)测点布置:与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每断面 23 条测线,埋设时保持测线水平。 2)点位埋设:将 10 圆钢加工成三角钩焊到安装好的格栅上, 初喷后钩子露出混凝土面,用油漆做好标记。 3)量测设备:采用数显收敛仪,监测精度0.1mm。 4)监测方法:利用收敛计测得断面两基点距离的变化,每次连 续重复测读三次读数,取得平均值作为本次测点读数。 5)监测频率:监测大致频率见附表。若设计有明确要求的以设 计为准。 9 基坑底部隆起 基坑开挖后在周围土压力的作用下,基坑可能回弹,施工过 程中必须加强基坑隆起的监测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隆起监测点设置在沿基坑中央及基坑 1/4 距离的位置上,竖井 及盖挖段布设在纵横轴线上,暗挖车站隧道监测点每 20m 一 处,并在基坑外选设水准点及定位点;隆起测设方法采用几 何水准法,高程误差不大于 1mm,在观测点位置预埋隆起观 测标。 基坑隆起观测次数不少于 3 次:第一次在基坑开挖刚到底, 第二次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