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项目勘察报告(启动区)-审图定稿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14348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3.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项目勘察报告(启动区)-审图定稿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项目勘察报告(启动区)-审图定稿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项目勘察报告(启动区)-审图定稿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项目勘察报告(启动区)-审图定稿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项目勘察报告(启动区)-审图定稿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项目勘察报告(启动区)-审图定稿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项目勘察报告(启动区)-审图定稿版.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项目勘察(启动区内道路及综合管廊)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详细勘察阶段) 法人代表:朱小友总工程师:万凯军项目负责:徐 勇审 定:黄 涛审 核:彭典华技术负责: 徐 勇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二0一七年二月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项目勘察(启动区内道路及综合管廊)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 目 录l 文字部分1. 前 言1.1 工程概况1.2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1.3 勘察依据1.4 勘察工作布置原则、手段及完成的工作量1.5 几点说明2. 气象、水文与自然地理2.1 气象2.2 水文2.3 自然地理3. 区域地质概况3.1 地形地貌特征3.2 区域地质

2、构造3.3 区域地震3.4 区域稳定性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4.1 地形地貌4.2 地层岩性构成4.3 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作用4.4 水文地质条件5. 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5.1 抗震设防类别5.2 抗震设防烈度5.3 抗震地段划分5.4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5.5 地面脉动的卓越周期5.6 地基土的类别划分5.7 地基土液化判别6. 地基岩土工程性能分析与评价6.1 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6.2 地基岩土工程地质性能分析与评价6.3 岩土可挖性分级6.4 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7.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7.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7.2 路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7.3

3、综合管廊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8. 基坑分析与评价8.1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8.2 基坑周边环境8.3 基坑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内地层8.4 基坑稳定性评价8.5 基坑支护方案8.6 降水排水措施8.7 综合管廊及基坑抗浮设计水位8.8 基坑设计参数8.9 基坑施工注意事项9. 结论及建议l 附件部分1. 中标通知书2. 详细勘察技术任务书3. 土层剪切波速度测试报告l 图表部分1. 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图号:1-11-32.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报告图号:2-12-73. 土壤击实试验报告图号:3-13-34. 水质简分析报告图号:4-14-95. 土的易溶盐分析报告图号:5-15-256.

4、岩石芯样单轴抗压强度报告图号:6-17.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图号:7-18. 图例图号:8-19. 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图号:9-19-1610. 工程地质横剖面图图号:10-110-911. 钻孔柱状图图号:11-111-13512. 动力触探试验曲线图号:12-112-5513. 土壤压缩试验综合成果图号:13-113-214. 岩芯照片图号:14-114-731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1. 前 言1.1 工程概况1.1.1 拟建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工程由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设计单位”)设计,于2016年06月提出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EPC项目启动区内道

5、路及综合管廊详细勘察技术任务书(“附件1”),并由深圳市龙岗信息管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完成该项目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1.1.2 拟建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启动区基础设施工程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沙荷路西片区,环山路北片区,具体位置详见图1.1.2。本报告勘察范围为除山水二路外的启动区内道路及综合管廊,由山水一路、连山二路、连山四路等道路和综合管廊组成。其中山水一路为城市次干道,其余道路为城市支路。图1.1.2:拟建启动区内道路及综合管廊位置示意图1.1.3 根据建设单位确定的各路段开工顺序,结合场地施钻条件,拟建的山水二路路段已优先提供详勘报告,本报告为除山水二路

6、之外的启动区内道路及综合管廊部分,主要为山水一路、连山二路及连山四路及其综合管廊,山水中路、规划路1、连山三路、连山中路和规划路2。1.1.4 拟建山水一路起于连山一路,终点接连山五路,全线0.93公里,等级为城市次干道;拟建山水中路起于连山一路,终点接连山五路,全线长约0.825km;拟建规划路1起于山水一路,终点接山水中路;连山二路、连山三路、连山中路、连山四路、规划路2起于山水一路,终点接山水二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图纸要求,本次启动区内道路及综合管廊勘察范围包括道路、综合管廊。各道路及综合管廊在启动区内的具体位置详见图1.1.4。图1.1.4:拟建启动区道路示意位置1.1.4.1 山水

7、一路综合管廊位于道路北侧绿化带和人行道下,管廊顶覆土厚度约3.5m。综合管廊平面布置由北向南依次为电力、电信舱,综合管道舱、燃气舱、污水舱和雨水舱组成,总宽度约13.30m;综合管廊底板埋深相对于设计路面标高一般约在7.5m,与连山二路和连山四路、连山五路相接处底板埋深约11.0m;综合管廊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管廊基抗拟采用明挖法施工;综合管廊底标高在B0+050处约62.68m,在B0+900处标高约53.30m,坡率与道路设计路面坡率一致。1.1.4.2 连山二路综合管廊位于道路正下方,管廊顶覆土厚度约4.2m。综合管廊由综合管道仓和燃气仓组成,宽约6.8m。综合管廊底板埋深相对于设计路面

8、标高一般约在8.0m,与山水一路和山水二路相接段一般在11.0m;综合管廊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管廊基抗拟采用明挖法施工;综合管廊底标高在H0+000处约59.68m,在H0+267处标高约59.47m,坡率与道路设计路面坡率一致。1.1.4.3 连山四路综合管廊位于道路正下方,管廊顶覆土厚度约4.2m。综合管廊由综合管道仓和燃气仓组成,宽约6.8m。综合管廊底板埋深相对于设计路面标高一般约在8.0m,与山水一路和山水二路相接段一般在11.0m;综合管廊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管廊基抗拟采用明挖法施工;综合管廊底标高在L0+000处约55.13m,在L0+236处标高约54.84m,坡率与道路设计路

9、面坡率一致。1.1.5 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2012),拟建的山水一路、连山二路及连山四路综合管廊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山水一路道路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其余道路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中等。综合判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1.2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1.2.1 勘察目的本次勘察目的是查明拟建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提供各项岩土设计参数。对可能危害本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危害程度做出评价。1.2.2 技术要求1.2.2.1 道路部分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质、地貌、地层结构特征、

10、各类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地基承载力进行评价。提供土层内摩擦角、黏聚力值、地基承载力等。2查明沿线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空间分布、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评价对各种结构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整治措施的建议和必要的防治工程设计参数;3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4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分析含水层范围、颗粒组成、渗透系数(要有数据成果)、补给来源,提供降水设计参数。1.2.2.2 综合管廊部分1. 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质、地貌和岸坡微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2.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层结构特征、各岩土层的性质和空间分布规律,并对地基和岸坡稳定性及地基承载力进行计算与评价。3.查

11、明沿线各地段的松软地层,可能产生流沙、潜蚀、管涌和地震液化地层的分布范围、埋深及厚度,并应着重查明水陆交界部位常见的高灵敏性软土、混合土、层状构造土及基岩风化层的分布范围、埋深、厚度及其工程地质特性。4.查明沿线各地段存在的吹填土、回填土、杂填土以及工业废渣的分布范围、厚度及其性质,吹(回)填方法及年代。5.查明沿线各地段暗埋的河、塘、滨、港岔、闸和涵管的分布范围,以及历年防汛危险工段的处理范围。6.查明江、湖、河、海动力地质作用对岸线变迁的影响。7.查明不良地质现象(如岸坡坍塌、滑坡、冲淤、潜蚀、管涌等)的成因、类型、分布、发展趋势及其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整治措施的建议和防治工程设

12、计所需参数。8.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场地,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9.查明沿线各地段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地层的渗透性,地表水位及其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提供排水设计所需参数,评价水的运动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10.判定环境水和土对管廊材料的腐蚀性。11.为筑堤和回填材料的选择提供压实性指标。1.2.2.3 桥梁部分1.查明桥位区各墩台及邻近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岸边的地层结构,各类土层的性质、坡度,基岩的构造、风化程度及深度、断层的位置,破碎带宽度及填充情况和含水性,并对岸坡稳定性、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进行评价,提供验算基底抗倾覆和抗滑稳定性所需参数

13、。2.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整治措施以及隐蔽空洞对墩、台的影响。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当需采取降水措施疏干基坑时,尚应查明含水层的范围、颗粒组成、渗透系数和补给条件,评价承压水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4.查明河床的冲刷情况和深度。5.判定环境水和土对桥梁建筑材料的腐蚀性。6.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场地,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如地震液化、岸边滑移等)。7.当墩、台建筑在地质情况复杂、地层不均匀及承载力较低的地层上时,应提供地基变形验算参数。8.当存在具有水头压力差的粉细砂、粉土

14、地层时,应评价产生潜蚀、流沙、管涌的可能性。9.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桥梁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10.采用桩基时(1)着重查明可供选择的持力层及下卧层的埋藏深度、厚度变化规律,提出桩尖持力层最佳方案的建议;(2)提供为计算单桩轴向受压容许承载力所需的桩侧各层土的极限摩阻力值、桩尖处极限承载力值、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值、地基系数。(3)对需计算沉降的桩基,提出沉降计算参数。(4)调查桩基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沉桩可能性的分析意见。(5)分析桩侧产生负摩阻力的可能性。11.根据桥梁的类别和基础形式,提供各项基础验算所需参数,并提出合理的基础方案、地基处理方

15、法和施工方案的建议。1.3 勘察依据1.3.1 设计单位提供的详勘技术要求(附件1)及平面图(电子版)。1.3.2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1.3.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3.4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GB50011-2010)。1.3.5 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3.6 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3.7 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1.3.8 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

16、8-2014)。1.3.9 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1.3.10 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3.11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2012)。1.3.12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1.3.13 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1.3.14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1.3.15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1986)。1.3.16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2012)。1.3.17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1.3.18 深

17、圳市标准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SJG 01-2010)。1.3.19 深圳市标准深圳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 05-2011)。1.3.20 深圳市技术规范深圳市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JG04-2015)。1.3.21 深圳地区地质资料及其它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相关技术标准和规定。1.4 勘察工作布置原则、手段及完成的工作量1.4.1 勘察工作布置原则1.4.1.1 山水一路及综合管廊勘探点平面位置布置原则为:由设计布置的道路钻孔编号前冠以字母“DZK”,孔间距按40m布置于道路右侧;根据设计要求补充的钻孔编号前冠以字母“BZK”。综合管廊勘探孔编号冠以“GZK”钻孔间距按40m布置于管廊中心

18、位置;因设计方案调整,编号“GZK”的管廊孔位于调整后的管廊右侧,针对此情况,我方在设计布孔的基础上,在山水一路综合管廊左侧增加布置一排勘探孔,钻孔编号冠以“SSY”,孔距按20m左右布置。1.4.2 勘察手段本次勘察采用了钻探、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波速测试等)及室内岩、土、水试验等多种勘察手段。1.4.2.1 钻探:本工程钻探所使用的设备为6台XY-1型工程钻机及5台XY-1A型履带式钻机,钻探采用岩芯管钻具,泥浆护壁或跟管回转钻进,每回次进尺控制在1.0m2.0m间,钻至预定深度后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或采取土样,直至达到设计孔深。对土层、全风化、强风化岩层使用硬质合金钻头

19、回转钻进;对中风化及微风化岩层使用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全孔取岩(土)芯。钻探施工各项操作严格按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87-2012)执行。1.4.2.2 标准贯入试验:当钻进到预定试验深度并清孔完毕后,将标贯器放至试验位置,然后按规定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旨在判定黏性土的状态、填土及砂土的密实度,判别饱和砂土的液化性及液化等级等。1.4.2.3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当钻进到预定试验深度并清孔完毕后,将动探头放至试验位置,然后按规定进行动力触探试验。旨在判别上部杂填土密实状态及下部强风化石英片岩的均匀性、承载力等。1.4.2.4 取原状土、扰动土试样及岩石试样:对一般黏性土、粉

20、性土采用对开式常规取土器采用锤击法取原状土样,土样质量等级为级级;岩石试样是在钻探取出的芯样中人工留取。1.4.2.5 室内岩土试验主要项目有: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比重、天然重度、液限、塑限、压缩系数、直剪试验(快剪)、直剪试验(固快)、水、土的腐蚀性试验、重型击实试验、岩石的点荷载试验强度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等。1.4.3 完成的工作量1.4.3.1 受山上林业审批手续和设计方案调整的影响,我公司于2016年7月30日2017年1月2日完成了拟建山水一路、山水中路、规划路1、连山二路、连山三路、连山中路、连山四路、规划路2的详勘外业勘探工作,室内试验工作与外业勘探同步进行。岩、土、水试样

21、室内试验工作由我司委托深圳市建设综合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完成。波速测试由我司委托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完成。勘探点的测量工作由我公司刘金鹏同志负责完成。本次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4.3.1。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表1.4.3.1序号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备注1工程地质测绘km20.70道路和管线红线外侧200m2钻探钻孔m/个3034.85/128上部填土下套管,其下采用泥浆护壁钻进。水上钻探m/个38.50/2DZK84和GZK153位于水塘中, 水深小于5m,上部下套管,下部采用泥浆护壁钻进。3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次/孔746/130重型动力触探试验m/孔59.80/55波速测试m/孔

22、133.00/5地脉动测试处14取样取原状土样件117常规取扰动样件36取岩样组3饱和单轴抗压取水样组3地表水1组和地下水2组5室内土、水试验含水率组127容重组117比重组127液限组127塑限组127颗粒分析组26直剪(快剪)组21直剪(固快)组65常规压缩组117重型击实试验组3土的易溶盐分析组25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组3水质简分析组3地表水1组,地下水3组,利用山水二路6组.6测量点/组日136/14收放勘探点7利用钻孔m/孔100.35/5山水二路8措施费台班7租赁挖机修路1.5 几点说明1.5.1 本次勘察方案由我公司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技术要求和平面总图依据现行规范确定的,并征

23、求设计和建设单位同意后予以实施的。1.5.2 本次勘探点定位和高程采用中海达V8 GPS(编号:0881388及0880617)测量仪测设。测量成果为深圳市独立坐标系统,1956黄海高程系统。1.5.3 本报告中的标准贯入试验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以实测值表示在“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图号:9-19-16)、“工程地质横剖面图”(图号:10-110-9)和“钻孔柱状图“(图号:12-112-135)中。1.5.4 受现场排水沟、在建工程现场施工及山上林地、果园等影响,部分勘探孔孔位作了适当移位施钻,但不影响本次勘察精度。1.5.5 DZK84和GZK153位于水塘中,采用水上钻探平台施钻。照片

24、1.5.5:DZK84塘中水上钻探1.5.6 山水一路陡坡段修路及清表租赁PC200型挖机工作7个台班,挖机现场作业照片详见岩芯照片。照片:1.5.6:山水一路租赁挖机修路和清表1.5.7 本次详勘共完成130个钻孔(不包括利用山水二路5个勘探点),其中取土孔50个,占总孔数的38.5%,满足规范要求。2. 气象、水文与自然地理2.1 气象2.1.1 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2.1.2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

25、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2.1.3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2.1.4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只有30mm。2.1.5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

26、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量为104.9mm。2.1.6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2.1.7 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和14%)。2.1.8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199

27、7年、1999年、2000年每年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2.1.9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2.2 水文2.2.1 深圳市由于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较发育,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断裂构造甚为发育,山体坡度较陡,切割也较强烈,地表水系较为发育,大小河流共160余条,集水面积大于10km2者13条,其中集中面积大于

28、100km2的主要河流有5条。这些河流以海岸山脉为分水岭,以汇入海湾为归宿;其中分为三大水系:海湾水系、珠江口水系和东江水系。2.2.2 海湾水系位于本市南部和东南部,计有大小河流120余条,其中流入深圳湾的主要河流有深圳河、大康河;进入大鹏湾和大亚湾的河流有盐田河、大梅沙河、小梅沙河、葵涌河、东涌河、西涌河、王母河以及新大河。珠江口水系位于本市西部,共有40条河流,主要的有茅洲河和西乡河,均注入珠江口内伶仃洋。东江水系位于北部,有龙岗河、坪山河和观澜河,分别注入东江或东江的一级、二级支流。这些河流及其支干流在空间上组合成树枝状、放射状及梳状水系。2.2.3 多年平均径流量18.27亿m3,特

29、枯年97%保证率时,年径流量7.67亿m3。雨量较充沛,历年平均降水总量34.22亿m3,年径流量较大,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加之河流短小,暴雨集中滞留时间短,境内可利用水资源有限。地下水资源总量6.5亿m3/年,年可开采资源量为1.0亿m3。全市现有水库24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5.25亿m3。天然淡水资源总量19.3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500 m3,约为全国和广东省的1/3和1/4。2.3 自然地理2.3.1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沿海,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东部和东南部是大亚湾、大鹏湾,西接珠江口和伶仃洋,北与东莞市、惠州市

30、接壤,南隔深圳河与香港九龙新界毗邻,海岸线长达229.96公里,是枕山面海,山湖风光优美的海滨城市。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020km2,是一个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承担着内地与香港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桥梁的重要职能。深圳市具体地理位置详见下图2.3.1。 图2.3.1:深圳市地理位置图2.3.2 深圳市交通状况2.3.2.1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沿海,公路部分通过S3广深沿江高速、G4京广高速广深段、G107国道、G94莞深高速、G15沈海高速及G205国道等高速公路和国道与广东省其它城市相连,南部通过皇岗口岸和罗湖口岸与香港相连;铁路通过京九线、广深线接京广线、京广客运专线(高铁)与全国铁路联通,

31、陆路交通极为便利。2.3.2.2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目前为仅次于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及成都双流机场的国内第5大机场,已开通国内国际航线120多条,通达国内外90多个城市(含港澳台),与全国各主要机场相通,航空运输极为便利。2.3.2.3 深圳港位于珠江口以东,南海大亚湾以西的深圳市两翼。分为西部港区和东部港区。西部港区位于珠江口东岸入海前缘,主要包括蛇口、赤湾、妈湾和东角头和福永等港区;东部港区位于南海大鹏湾西北部,主要包括盐田和沙渔涌、下洞等港区。此外还有内河港区。东西港区均与香港九龙半岛隔海相望,水运条件极为便利。3. 区域地质概况3.1 地形地貌特征3.1.1 深圳市的平面形状呈东

32、西宽、南北窄的狭长形,东西的直线距离:自东宝河口的滩地西缘至大鹏半岛最东端约为92.0 km。南北的直线距离:自罗田水库北缘至蛇口半岛南端约为48.4km,至大鹏半岛最南端则为48.9km,南北较窄处,自雁田水库南缘至莲塘河仅10.7km,最窄处自北部边界至沙鱼涌海岸直线距离仅6.0km。深圳市地貌类型比较丰富,根据地势高低变化,将地貌类型划分为以下五种:3.1.1.1 低山和高丘陵:代表300m以上高程区。本区低山高程多为500m700m,500m以上的山峰共有29座。低山分布在三片,即海岸山脉的东、西两岸和大鹏半岛。高丘陵高程多为300m400m,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脉、大鹏半岛、鸡公头、羊台

33、山等四片。3.1.1.2 低丘陵:代表100m150m的高程区。市区低丘陵的117个高程点,105m117m的占68%,表明具有较清楚的等高性。低丘陵的分布较分散,但仍有一定规律,共有三片:即海岸山脉及大鹏半岛;龙岗河与坪山河的分水岭,呈北东向排列;羊台山周围,呈环状分布。3.1.1.3 高台地:代表45m80m的高程区。四级台地中有62%的高程点为65m81m,三级台地70%的高程点为30m45m,表明台地的齐顶特征。高台地主要分布于坪山河、沙湾河、观澜河的河谷平原两侧及西部三大水库的库区。3.1.1.4 低台地和阶地:代表5m25m的高程区。其中低台地主要呈弧形分布在深圳市西部及西南部沿海

34、地带,阶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河谷。3.1.1.5 平原:代表5m以下的高程区。主要包括冲积平原及西部滨海的冲积、海积平原。冲积平原的高程多为20m50m。但比高小于5m;滨海平原的高程多为1.2m3.8m。3.1.2 按主要地貌类型的面积统计,低山和高丘陵占土地面积的17.95%,低丘陵占30.94%,台地及二级阶地占23.11%,平原及一级阶地(两者的农业地貌条件相似)占26.45%,其余为陆地的水面。3.1.3 斜坡类地质灾害多发生于高台地地区,特殊岩土、海水入侵地质灾害发生于西部滨海的冲积、海积平原,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所致。3.2 区域地质构造拟建场地所在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

35、带的中段。本区在地质史上,曾经历过多次构造运动。其中燕山运动规模较大,对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影响尤为深远。此次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北东向断裂规模宏大,东西向断裂再次复活,沿海地区出现北西向断裂;沿断裂有多次大面积的岩浆侵入和喷发交替出现,以及动力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分布普遍。构造运动形成的大断裂基本上控制了东南沿海地区大地构造格局,其中有些断裂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新生代以来本区的构造活动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的趋势;喜山运动,在本区以差异性断块运动和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为主,在雷琼和滨海地区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活动。这一时期,在南海海域发生海底扩张,导致在滨海及近岸浅海地带出现一系列平行于海岸线

36、的大规模北东东向阶梯状断裂。南海扩张停止,随之而来的是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前沿的推挤作用,从而在陆缘地带产生了一系列复活和新生的北西至北北西向断裂。同时,亦使滨海近岸的北东和北东东向断裂的活动进一步加强,构成了区内的主要地震构造带东南沿海地震带。3.2.1 区域地层概述工作区地层由沉积地层与火成岩地层共同组成,沉积地层时代有中元古界、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第四系;火成岩地层主要是侏罗系。由于地处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端,区域构造运动活跃,区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频繁,对地层的破坏明显,造成地层连续性差,缺失多,除中新生代地层外,其它各时代地层的岩石多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

37、拟建阿波罗未来城启动区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地层(包括未分时代的残积层)及燕山期的花岗岩。3.2.2 区域构造背景3.2.2.1 区域断裂构造背景根据延展方向对广东省境内深大断裂分类如下:北东向断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依次为:南澳、汕头-惠来、潮州-普宁、莲花山、紫金-博罗、河源、新丰-恩平以及四会-吴川等深大断裂。东西向断裂:由南往北依次为:高要-惠来、佛冈-丰良及贵岭-焦岭等深大断裂。北西向断裂:分布于粤东至珠江口一带。主要有粤东的大埔-饶平、兴阳-揭阳、丰顺-汕头、普宁-靖海及珠江口西侧的山水断裂。北东东向断裂:主要分布于海陆交界处现今大陆架及陆坡所在部位,属喜马拉雅时期形成的张性断裂带,控制

38、了新生代的断陷盆地的展布。以香港-万山、珠江口拗陷北缘断裂带为主。整个广东省范围内深大断裂构造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其次为东西向,此外为北西及北东东向。广东省深大断裂分布见图3.3.2.1-1。图3.2.2.1-1:广东省深大断裂略图1-深断裂:郴县-怀集断裂带,四会-吴川断裂带,新丰-恩平断裂带,河源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南澳断裂带,佛岗-丰良断裂带,高要-惠来断裂带,琼州海峡断裂带;2大断裂:(1)南雄-江湾断裂,(2)罗定-悦城断裂,(3)贵子弧形断裂,(4)信宜-廉江断裂,(5)紫金-博罗断裂,(6)潮安-普宁断裂,(7)汕头-惠来断裂,(8)九峰断裂,(9)贵京断裂,(10)遂溪断裂

39、,(11)香港-万山断裂带,(12)珠江拗陷北缘断裂带;3一般断裂。(资料来源:广东省区域地质志)拟建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莲花山断裂带的西南段,并且是莲花山断裂带北西支五华深圳断裂带南西段展布区(图3.3.1.1-2)。莲花山断裂带属政和大埔断裂带的西南段。其北东端从福建省进入广东省大埔、梅县、然后沿着莲花山山脉向延伸到海丰、惠东和深圳一带,通过香港的元朗、屯门伸入南海。断裂带在陆地部分总长约370km,宽约2040km,同时,工作区分布在广东省主要东西向构造高要惠来断裂带南侧。该断裂带由百余条大小断裂组成,它们集中形成两个强大而密集的平行亚带。位于北西一侧的称五华深圳断裂亚带,带中单个断裂呈雁

40、行排列,断面倾向北西,倾角45- 80;位于南东一侧的称大埔-海丰断裂亚带,其中的断裂也大致呈雁行排列,倾向南东,倾角40- 70。该断裂延至惠东一带时,由于与高要-惠东东西向构造带联合。因而走向向东偏转而呈北东东,形成向南东突出的弧形,大埔-海丰断裂亚带的部分断裂向西延伸与五华-深圳断裂带合并而进入深圳。上述两个断裂亚带走向平行,但倾向相背,断裂性质以压性为主,在剖面上形成了典型的“对冲”结构。图3.2.2.1-2:莲花山断裂构造带展布略图3.2.2.2 区域褶皱背景发育于石炭系下统测水组及下古生界的基底褶皱,以紧密线型褶皱为特征,其中焦岭-增城-腰古-云开和元连山-佛冈-郁南两条复背斜带,

41、呈“S”型展布,构成广东的重要构造骨架。发育于泥盆系至中三迭统地台盖层中的以过渡型褶皱为特征,常与断裂共同组成“断褶构造带”。发育于三迭统和侏罗系中的褶皱以宽展型的短轴背向斜为特征;而白垩系和第三系中则主要发育平缓的向斜、拱曲或单斜构造。广东省主要褶皱分布示意图可参见图3.3.1.2。图3.2.2.2:广东省主要褶皱略图1-基底禧皱:九连山-佛岗-郁南复背斜带,蕉岭-增城-腰古-云开复背斜带,六堡-复郢复向斜,五点梅复向斜,那崖复向斜,瑶山复背斜,蕉岭复背斜,白水坑复背斜,小鱼水-瑶岭复向斜,小梅关复背斜,径心复背斜;2-盖层褶皱:(1)梆县-怀集复式向斜,(2)北江复式向斜,(3)春湾复式向

42、斜,(4)廉江复式向斜,(5)东坡-连州复式向斜, (6)瑶山复式向斜,(7)蕉岭复式向斜,(8)英德复式向斜,(9)贵子弧形褶皱,(10)清远-高要“S”形榴皱;3-大陆边缘活动带中的褶皱:1-潭下-七星嶂-黄巢山复式褶皱,2铜鼓嶂-桐子洋-禾廉石复式褶皱,3新丰-军埠-大南山复式褶皱。3.2.3 深圳区域构造3.2.3.1 深圳市断裂构造可分为北东向、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北东向深圳断裂带斜贯全区,是区内的主导构造,对整个工作区的地层、侵入体、变质岩分布、构造展布等具明显的控制作用。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仅次于北东向断裂,由一系列断裂束平行斜列式展布,多倾向北东,该组断裂对区内的微地貌、沟

43、谷、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东西向断裂带在工作区不甚发育,属高要惠来断裂带南侧影响带的一部分,称宝安大鹏断裂带,主要见于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区。3.2.3.2 区内褶皱构造多与断裂相伴而生,由于受到断裂作用及岩浆侵入的破坏,多数不太完整,主要有:发育于泥盆系石炭系中的北东向龙岗向斜、葵涌向斜、钓神山向斜和排牙山背斜,以及发育于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的东西向横沥向斜等。此外,根据遥感图象,还见有多个主要与石英片岩侵入有关的环形构造。图3.2.3.2:深圳区域地质构造简图3.2.3.3 拟建山水二路及管廊在深圳区域地质构造图上的位置,具体详见图3.2.3.3-12。图3.2.3.3-1:启动区内道路综

44、合管廊具体位置从上图可以看出,横岗罗湖断裂从启动区内通过,与山水中路小角度(约6)相交,与连山二路、连山三路、连山中路、连山四路及规划路2近垂直相交,距北侧小三洲断裂组最近处近约0.20km,距北侧企岭吓九尾岭断裂最近处仅约0.90km,距南侧石井岭田螺坑断裂最近处仅约1.50km, 距龙岗背斜西南端最近仅约1.30km。下面着重介绍可能对本场地产生影响的横岗罗湖断裂特征:横岗罗湖断裂(F1322、F1323、F1324):该断裂组为深圳断裂束的轴心,由畲禾嶂横岗罗湖断裂、清风岭烂寨顶断裂和炮台山横岗头断裂等,以及与之平行的一系列次级断裂组成。断裂组自樟树埔进入深圳市后经坪山燕子顶和清风岭、横

45、岗、沿沙湾河谷进人罗湖,并延入香港与屯门断裂相连,市内长38km。沿走向具“S”形展布特征,北东段(横岗坪山一带)为北东6570,中段(深圳水库横岗一带)为北东3040,南西段(罗湖一带)为5055。断裂组控制了中生代晚期坪山、狮子山和新田等小石英片岩体的侵位以及坪山、横岗、沙湾和香港境内元朗及屯门等串珠状第四系断陷盆地的沉积。航空红外及雷达影像图上,表现为一组由断崖和断谷组成的线性构造以及暗色影纹和带状分布的泉、水塘和沟谷等。断裂组南东侧长条状展布的石英片岩侵入体对比度差、影纹模糊;北西侧呈灰色色调,有对比度明显的呈带状分布的沉积地层及蠕状河流等。断层通过拟建山水二路及管廊附近走向为北东60

46、65。b)企岭吓九尾岭断裂组(F1321):该断裂组属深圳断裂束的北西支,由企岭吓九尾岭断裂(简称九尾岭断裂)及其旁侧的次级金线凹断裂和望天海螺断裂等组成。九尾岭断裂自淡水进人深圳市后,沿淡水和潮青两个红层盆地的南东边界,往南西经嶂背、荷坳、沙湾、九尾岭,向南西至泥岗,被北西向断裂错开后,断续延至沙头后进入深圳湾,全长达50km,延续性较好,宽520m不等。断裂在平面上微呈反“S”型舒缓波状展布。航空红外及雷达影像图上显示为平直色调面构成的线性构造的组合体。走向北东5070,北东段及中段倾向北西,倾角6585,自九尾岭往南西倾向南东,倾角4060。c)石井岭田螺坑断裂组(F1325、F1326):该断裂组属深圳断裂束的南东支,由呈左行斜列的田螺坑断裂及石井岭黄竹坑断裂组成。该断裂组的北东段自樟树埔南缘往南西经坪山石井岭至三洲田水库附近尖灭;南西段自屯洋和盐田坳岩体西缘,经梧桐山北坡的莲塘,并进入香港的老鼠岭、米埔及屯门谷地东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