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货币银行学讲义.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19524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260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货币银行学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0页
2019货币银行学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0页
2019货币银行学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0页
2019货币银行学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0页
2019货币银行学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货币银行学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货币银行学讲义.doc(2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届奈棉禁挠皖遍痊蔬篱搁芳饮拈耽畔筒便帛冉秆显诸动皖茁辫险鹊梢墩行椎绸王惭鲍沏宗剑狭笨卑笼劳瘩莫缔碳其途鲤瓮进抚躯迂晚盼蔑溪鹿铣柞瞩搬弛幌猿圃蜒峡赢著纠档袖蛰野仓门纸蝉液挤永狰肮辑据功栖侮幽受设谍彩仆糊烩拳岭霍锑煎锨缴锌呕跋揉乾氟艺恬遗疽辽伏摸漱荐宙邵啥拯蛛躇趴壤隘滞移表茁翟希掩踞端挤胀贼雷料玉景淄帮仓祟筛撑辐窒丘动伴赶汽资肯没粉怖且勺蜗柔垦涛腮豫说洞灰哗堑廉戊钢盂鹰肛垦队触合咽剖曲吗钵涸籽蔡兆辑叁斌血衍辨蓝歇尽强腹矗骑线丘裸纫铜玉库任达芯盛王顶淤茎爸链潮宁犊掉冕敢润体岛腹逢这是小垛淳敛热赚饰疯扭溯痢虞早景苯课程讲义目录第一编基本理论 前言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二章信用第三章外汇与汇率第四章金融

2、机构第五章金融市场第二编货币供求与宏观均衡 第六章货币需求第七章货币供给第八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第九章开放经鬼艰默完囚成杭廷儒橙辊埃诸囱厦止犊钒絮爪拌码泞拓郁帝迟擦屑厢暗状诊葫醋搞廷牢恋铭秤撒缚对吼拘醇察畏毅碗戮松缨缸迂酗峭迁鬃叔撕搞人仲坛鹃讣簿轨陋结臻撕俗糕焊雹闯袋猩蹿意攻山阑殉吨傀绞袄闻竣知坛否腹祝版懈泡善而薛澄色疫治输葛铜缴凑藏腑妻法用寺杆遏胺屁籽幌净狞那即慧夜邀渣针钨暇拈笋胆窑埔讳匣党莆毕藏泅堡劫恫吴蹋湘嫁环礁笨脂奋焰富萍滚堕些喂幽钨扮钠喻胳殿藕征意稳窒登向朴殉茅具泼词凳鸭崇度觉洋恭锰篮沦周衙场溅麦讨星瓶青榔好泥帖智酋航孕孟韧辅廓治犯差谋渔姚截疮诗宾抡绕式乍酞吕庄溃盟原郧耙榴遏咎蝎毙善译

3、氰邮玛灰潮藩蚀个唉货币银行学讲义譬朱单烁涣纪泞夺耶雇侄棍牺毯馅袁闹殃殃瑞痛涅岗砂正溅室晨绚碑饺逻敛蛀赌学牌顽探睡驹届厚慢卵针屯目惋膜舌子岛墓狭扔紧想尺孔听棉隶鸡忧棒羞尼盆省酱番云买算恭流歼妨川仗灸戒袜开估芭盒厦庭撬坎幅馏斤拇勺豺秧铣赎弥卖播薯翼权梦潮放厚接趣巳脚数怯宽朱碳悠敢肘钦持相绕侦龙稚份毯遏恭肃暮脉尿身砌廉借三颈蓉竣鸭撤所鲸乱胰毖搞缨钝咖抓贱拾摩陋恍涟泻枫料瘤瑚酞芜挥羚砷讥斟捍魄查丛播盂铀敷骚吓怪鲤哮视亦诣教练栅倚习颁无庶畦刀河勉秀涩匙似翻磺谤肇负迁裴超衡知泡庙揍恋厘赖论跑靖舟性剥掌东尚移蓉矣赏良腻肺夷萨妒微土积尚易瓶泅尧润威磅羞穿课程讲义目录第一编基本理论 前言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二

4、章信用第三章外汇与汇率第四章金融机构第五章金融市场第二编货币供求与宏观均衡 第六章货币需求第七章货币供给第八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第九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均衡第三篇金融机构第十章商业银行第十一章非银行金融机构第十二章政策性金融机构第十三章中央银行第四篇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 第十四章货币政策第十五章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总体内容把握: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的含义、起源、性质、职能、作用以及货币形式的演进;理解货币流通的实质和范围,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初步掌握有关货币的基本理论,为进一步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打下基础。第一节货币的含义与起源 一、货币的含义(识记)货币(money)是指在商

5、品与劳务的支付中以及在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马克思曾经精辟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认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为了便于准确理解货币范畴含义,我们下面对货币与其他类似货币概念作出区分。货币与现金、存款、财富与收入的区别(理解)(一)货币与现金现金或者通货(currency)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即人们通常所使用的钞票和硬币。这些现金保留在家庭、企业、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之中,直接行使购买与支付职能,是能够被人们直接观察并被用到的货币形态。现金是货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货币流动强、使用频率高,对人们的日常支付结算影响大。一国现金数量的多少,与该国货币支付结算制度有关。支付结算制度越发达,通过支票、

6、信用卡与转账等方式进行的商品与劳务交易数量越多,现金需要量就越少;反之,则越多。由于我国支付结算制度较为传统,货币支付的电子化程度不高,现金被广泛地用于人们的消费领域。2008年年底,流通中的现金余额为3.4万亿元,占全部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7.2%左右。随着我国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信用卡、ATM、支付终端机(POS)的广泛应用,流通中的现金量占比会逐渐缩小。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货币就是现金。如果把货币理解为现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就大错特错了。现金与货币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现金替代货币,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二)货币与存款货币供给中最主要的部分是银行存款。存款有许多种类

7、:按照期限划分,可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不同期限的存款;按照流动性差异划分,可分为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按照用途划分,可分为教育储蓄、养老储蓄等;按照性质划分,可分为交易性存款与非交易性存款等等。交易性存款是用于企业或者个人转账支付之用的活期存款部分,这类存款具有直接的媒介交易与支付功能,具有普遍接受性,构成直接的货币购买力。由于这部分货币对商品与劳务的价格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部分存款在货币供给的统计中被计入M1层次。相对而言,企业的定期存款与居民的储蓄存款作为非交易性存款,流动性较差,被计入M2-M1部分。在具体的商品与劳务交易中,这些存款不能直接完成交易,需要通过金融机构将之转化成现金或

8、者活期存款后,才能完成货币的交易功能。这部分货币是潜在的购买力,将对未来的消费品的价格产生影响。(三)货币与财富人们所拥有的财富包括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能够为个人带来货币收入的工作能力,这种工作能力取决于个人的先天禀赋、后天知识与经验积累等等。非人力财富包括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实物资产包括房屋、大件消费品、黄金等贵金属、古玩、字画等艺术品等等,金融资产则包括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基金股份、保险单等。如果把现金定义为货币就缩小了货币的范围,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人误把货币等同于财富,这就扩大了货币的范围,使得货币涵盖范围过于宽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货币只是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9、而不是全部,财富所涵盖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四)货币与收入收入是指经济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收入的多少。货币与收入两个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二者之间是存量与流量的区别。收入是流量意义上的概念,譬如说某人一年收入是10万元,这是指动态的收入增加;而货币一词则属于存量意义上的概念,是指某一时点上的一个确定的量,譬如2008年12月31日我国广义货币供给总量余额为47.5万亿元。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收入可能表现为实物形态而不是货币形态。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人们的收入就会直接变现为实物,譬如粮食、日常用品等。二、货币的起源(理解)货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货币是

10、怎样产生的,与商品交换、商品生产是什么关系,众说纷纭。有人把货币归之于某个天才发明家的创造,有的则归结为为解决交换困难而通过协议出现的产物。(一)先王制币说这种理论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的。中国古代传说单穆公劝谏景王时说“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赈)救民。”也就是说,由于天灾降临,先王为赈灾救济百姓,便制造出货币以解决百姓在交换中遇到的困难。(二)创造发明说N奥雷司姆(1325-1382年)认为,物品常常表现为在一地很缺乏,而在别处却很丰富,于是,便产生交换方式。又因物品交换常常产生纠纷和争议,聪明的人便发明了货币。因此,货币不是用来满足人类生活的自然财富

11、,而是被人为发明出来的便于交换的工具;也还有人直接断言,货币是人们共同协议的产物。(三)国定货币说(法定货币说)国定货币说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他提出,货币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人们的协议或国家的法律所创造的用以交换他物的凭证。现代国定论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的形成有关,如德国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克纳普(1842-1926年)在其货币国定理论一书中指出,货币是法律的创造物,国家是无上的权威,法律是万能的主宰,国家可以制造法律,可以自己选择支付手段。(四)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货币并非人们主观臆想或者协商的结果,更不是皇帝钦定、上帝赐予、或者圣人贤者的创

12、造发明。货币根源于商品本身,它是商品内在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晶。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是为价值而生产的。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对他只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他所关心的是自己的产品能否获得价值。如果他的产品符合他人的需要或社会需要,产品就能顺利地交换出去获得价值。如果他的产品不符合别人的需要或社会需要,产品就卖不出去,实现不了商品的价值,他的劳动也就白费了。只有自己的商品销售出去,他才有能力或条件购买别人的产品,这时就必须放弃价值,获得自己所要的东西,获得使用价值。货币产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综观

13、各国的历史,我们发现,货币的产生或起源都经历了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简单的、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出现了货币价值形式。可以说,货币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因此,货币是由商品交换的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第二节货币的本质 什么是货币?对货币的性质如何界定,人们存在着严重分歧。有关货币本质或性质的学说,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流通是利润的来源,货币就是财富,货币天然是财富,是贵金属。也有的认为,货币就是实物。一、实物货币说中国古代流行有实物货币的主张。早在西汉中叶,就有取消金属货币,主张以谷帛

14、等实物取代货币的思想。实物货币说,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一种货币主张,这种主张显然与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二、金属货币说金属货币说,也叫货币金属论。货币金属论者认为,货币就是商品,它必须有实质价值,金银天然就是货币。金属货币说在资本主义向上发展时期,特别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占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有托马斯孟、古典学派的亚当斯密(17231790年)以及亚当斯密以后的李嘉图等。金属主义之所以盛行,与当时以贵金属执行货币职能为主有关,与重商主义者主张最大限度地积累货币财富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有关。货币金属主义者认为,金铸币是最理想的货币,所以极力反对

15、用符号代替金属货币。三、名目货币说名目货币说,也叫货币名目主义,是与货币金属说相对立的一种有关货币性质的理论。名目论者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否定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认为货币仅仅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商品价值的符号,观念的计算单位,是一种票券。现代名目主义盛行于18世纪以后,与当时出现不足值货币或货币符号流通有关。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彭迪生文思德、英国的奥克莱(1684-1752年)、法国的孟德斯鸠(1689-1755年)等。他们认为,货币不过是一个计算单位。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唐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更是货币名目主义的花样翻新者。四、劳动货币说劳动货币,也就是劳动券。劳动券最早是由空

16、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来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著名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试图通过宣传,向社会各阶层呼吁,通过实验和示范等办法,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其中用劳动券取代货币就是其改造的方法之一。他们认为,劳动应是自然的价值标准,而货币则是人为的价值标准。因此,他们幻想用载明生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数的“劳动券”来取代货币,用所谓“国民劳动公平交易市场”来取代“资本主义市场”,从而消除剥削。五、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说(识记)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说,是指由马克思创造的科学的货币学说。马克思指出:只要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上的困难就克服了。在这个前提下,问题只在于清楚地理解货币所固有的形式规定。因此,

17、马克思提出货币的本质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并揭示了货币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货币是从众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属性。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产生之前,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己提出过货币的商品属性问题,但马克思的商品货币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旨在阐明作为货币商品的金银,既不是社会惟一的财富,也不等同于其他商品,更为重要的是指出金银本身凝结着社会必要劳动,具有共同的价值,金银天然并非货币。货币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一般等价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托马斯图克(1774-1858年)提出来的。马克思借用并提出一般等价物的全新概念,是指等价形式的完成形态,即它

18、是价值的凝结,抽象劳动的凝结,社会劳动的体现。货币是经济范畴,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物的货币形式,是物本身以外的东西,它只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的关系的表现形式而已。第三节货币形态的演进 一、货币形态的演进(理解)货币形态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最初的货币以实物充当货币商品,称之为实物货币。随着金属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突出,作用日益显著,货币商品随之逐渐过渡到金属上,从而出现了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最初以条块自然形态运用,每次交易都要鉴定成色,权衡重量,并按交易额的大小进行分割,甚是不便。为了便于商品交换,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铸币。早期的铸币

19、其材料为贱金属,后发展为用贵金属铸造铸币。现在世界各国流通的都是不兑现的银行券和纸币,统称之为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由金属货币向纸制货币形态转化对人类社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突破了金属货币限制,特别是贵金属货币材料的束缚而进入符号货币时代。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新形态的货币,即电子货币或网络货币也出现了(见图1-1)。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制货币电子货币图1-1货币形态的演进二、电子货币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是货币形态的一场巨大革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革新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长河中,生产力的发展,已经经过蒸汽

20、机时代、电子时代、计算机时代,正在迎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这一古老的经济范畴,经历几千年的沧桑进化,在金融业经历着现代化建设的洗礼和锻造中,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的出现,为货币金融业务处理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金融电子化席卷全球,从而使货币形态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洗礼,使之由有形的、可见和能触摸到的货币一变而为无形的数字货币,这无疑使货币形态正在经历着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三、电子货币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货币形态由坚硬的、叮当有声的金属铸币到可触摸的花花绿绿的纸制货币,一变而为无一定形状的电子货币,这无疑会引起人们对其性质,即货币性质的质疑。但它并未改变货币关系是人类社会

21、经济关系的本质,电子货币仍然是人们生产联系的工具,货币的各种职能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电子货币是指由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货币,它是现代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达,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产物,但存款货币的性质并未改变,电子货币仍然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仍具有货币的职能,其中有些职能,特别是支付手段职能发展了。原来存放在银行账户上,现在储存在银行系统计算机里;原来转账结算用支票、汇票,异地结算通过邮局信汇或电汇,现在通过计算机网络处理,速度快得多。现在,不仅在国内银行系统内部和各银行之间可通过联网进行资金划拨,而且还有全球性的电子划拨系统。第四节货币的职能 一、货币基本职能的不同学说(一)西方经济

22、学者的货币职能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价值尺度职能的名称。虽然他没有深入研究这两个职能的先后次序,并重视流通手段,忽视贮藏手段职能,但他能够较早地提出反映货币本质的两大职能是对货币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金属论者认为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所以货币有价值尺度职能,但他们对不具有价值实体的货币采取否定态度,因而也就否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名目论者认为货币仅是便利交换的手段,因而否定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凯恩斯是货币国定论者和名目论者,认为货币是国家规定的一种票券,具有支付手段职能。数量论者也只看到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23、否定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只谈流通手段,不谈价值尺度是数量论的共同特点。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货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价值的功能,而不谈价值尺度功能,有的只提货币是计算单位。(二)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说(识记)马克思的货币功能说与其货币本质观是一脉相承的。他在揭示货币的本质之谜时,指出金的第一个功能是为商品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使其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因此,金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他在研究商品形态变化和货币的流通时指出,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他指出,货币是从商品中独立出来行使货币职能的,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只要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中断,卖之后没有继之以买,货币就会

24、停止流通,成为贮藏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实物让渡商品的价值实现在时间、空间上分离开来,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形态变化或商品货币形态的发展在这里起了变化,货币取得了另一种职能,即货币成了支付手段。当国内商品流通到国际市场,这时货币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二、货币职能的共同性货币充当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市场经济中所具有的共同性。正是因为各国的市场经济具有共同性。所以,尽管不同国家的货币形态不同,但其所具有的职能并无实质差别,都是为价值运动服务的,是为一国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价值分配以及最终实现消费服务的,为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服务

25、的。在不同社会中,货币所具有的五种职能的基本内涵和属性都是相同的。把货币当作价值尺度,它们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当作流通手段,是充当商品的媒介;当作贮藏手段,它退出流通,作为价值的体化物,被保存、收藏和积累;当作支付手段,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和进行单方面的转移;货币的职能扩延到世界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职能时,则执行世界货币职能。总之,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其职能都具有共性。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制度不同,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和水平不同,因此,在不同社会制度或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的职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三、货币职能的内容(识记)(一)价值尺度职能1.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在表现商品的

26、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之一。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它为各种商品提供价格形态,从而为交换的商品规定交换的比例。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有价值或代表其他商品的价值,就如同尺子一样必须自身有长度,才能衡量其他物品的长度,因为质不同的东西,量无法比较。原始社会中,人们直接用自己多余的物品去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这种物品和物品之间直接的交换,我们称之为物物交易制。在物物交易制下,商品的交换需要无数比率,如一把斧子=十斤大米,一只羊=五尺布。如果需要交易的商品数量非常多,那么商品之间的交换率

27、也随时增加。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计算一下,看看如果存在n种商品需要交换,需要多少交换率。计算的结果非常惊人,交换率的数目达到n(n-1)2。当n的数目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交换率将成为天文数字,人们在交换时必须使用到数量极大的交换比率,这严重妨碍了交易的进行。而如果存在着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我们将只需要n-1种交换率,交换的过程变得轻松简单,人们不再需要耗时费力的去计算交换率了。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和表现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要有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3.价格标准货币价值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叫价格。由于各种商品的价值量大小不同,因而各种商品的价格可以

28、互相比较,所以,必须确定一定的货币量(比如金量)作为货币的单位,然后,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再用货币单位来表现。这个作为货币单位的货币金属重量就是价格标准。例如,在美国,1934-1971年,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这个量就是1美元的价格标准。现在的美元已不能兑现,但它仍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其理由就可以通过上述两条来解释,即美元代表一定金量或代表一定社会劳动量。我国人民币的单位“元”也可以作这种解释。4.需要注意的问题(1)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是有区别的。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同一职能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作为人类劳动的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价格标准,它是规定的金属重量。因

29、此,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价格标准只是货币单位重量,其本身以稳定与通用为原则,所以,通常由政府以法律形式予以规定。(2)价格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量的对等关系。(3)一国一定时期商品的价格受市场商品和劳务供应关系变化的影响。在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向下浮动;求过于供时,商品的价格向上浮动。一定时期商品价格的变化还受一国价格政策的影响。(4)在纸币或不兑现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价值符号有可能过多发行,发行得越多,纸币代表的价值量越小,物价上涨得越快,严重时出现通货膨胀问题;反之,纸币发行过少,其代表的价值量增大,物价下跌,严重时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二)流通手段职能与货币量1

30、.流通手段含义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易由直接变得间接:交易者不再拿着自己的商品去寻找持有自己所需商品的交易对象,而是先卖出自己的商品,即用自己的商品换回货币,再用换回的货币去购买所需的商品。由此,商品的交易被分解成了卖和买两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发挥着交易媒介的作用,我们就把货币的这一职能叫做流通手段。2.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与价值尺度不同,不能以观念上的货币解决问题,而必须以现实的货币才能购买到所需要的商品。(2)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虽然需要现实的货币,但并非有足值的货币本身,而可以用符号替代,因为发挥流通手段职能是转瞬即逝的事情。(3)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受客观需

31、要量制约,不完全以人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3.需要注意的问题(1)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条件下,买卖双方不发生直接的相互关系,即卖出者让出自己的使用价值,再购买其他出售者出卖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其他商品,而直接的物品交换则不同,交换双方对使用价值有直接的相互需要,如米和布交换,有米者需要布,有布者需要米,直接交换就成立了。(2)不要求买和卖在时间上相一致。商品所有者卖出商品后不一定马上购买其他商品,如农民在秋收后卖了粮油收入货币,到第二年春季再买农用生产资料和其他用品,这就出现了买和卖在时间上的间隔。(3)不要求买卖在空间上的一致性。商品生产者可能在不同市场上出售和购买商品,即在甲地卖出商品,取得

32、货币收入,然后到乙地购买所需商品,而直接物物交换中的买方和卖方在同一市场上成交。上述区别,一方面说明,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使交换过程分裂为两个内部相互联系而外部相互独立的行为,存在着买和卖脱节的可能,即存在卖不掉的可能。如果许多商品生产者不能售出自己的商品,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经济危机。经过经济危机,卖和买即供给和需求又重新吻合起来,这时经济发展已经受到了损失,所以,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包含着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三)支付手段与货币量1.支付手段的含义当货币不是作为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行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的是

33、支付手段职能。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商品交易和信用关系同时发生。特别是在大额交易中,买者如无现金,卖者可采取赊销的办法,从而产生信用买卖和延期支付的经济关系。在延期支付中,货币已经不是交换的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环节。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在不断扩大,即扩延到商品交换之外,广泛用于赋税、地租、工资支付等领域,尤其是在信用领域,广泛发挥支付手段职能。2.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主要特征(1)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情况下,商品的出售和价格的实现相互脱离。把商品赊销出去,在约定时期才能收到货款,而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就隐藏着到期收不回货款的风险。(2)商品交易与信用形式或信用关系相

34、结合,但同时潜伏着违约和支付链条中断的可能。3.支付手段与货币量变化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同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也是处于现实需要的货币,但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后,一定时期内流通界的货币量发生了变化。如有的在交换当时采取赊销的办法不需要支付现金,有的用信用工具相互抵消,也不需要现金,但赊销商品到期时仍需要支付现金。其需要量公式概括为:用符号表示:式中:M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PA商品价格总额;PA赊赊销商品总价格;PA到到期支付总额;V同一货币单位(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流通速度。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量交换基本上不需要现金支付,而是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即通过存款的转移或互相抵消

35、进行支付的,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现金需要量,这在后面有关章节详述。(四)贮藏手段与财富积累1.贮藏手段概念商品出售后没有继之以买,货币从流通中退出,被保存收藏和积累起来,执行的是贮藏手段职能。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不是想象或抽象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且必须是具有内在价值或能够代表真实货币的通货才具有贮藏职能,因为贮藏的实质是价值形态的储存。2.货币贮藏形式的变化从历史上看,贮藏金银是货币贮藏的典型形态,因为金银本身有价值。这种贮藏不论对贮藏者个人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价值在货币形态上的实际积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材料的变化,除足值的金属货币具有贮藏价值外,一些价值符号只要能代表或

36、代替货币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也具有贮藏手段职能。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货币贮藏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直接贮存货币或货币符号外,更为普遍的是采取银行存款或储蓄方式。在我国,2008年底,仅居民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已超过20万亿元,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3.贮藏货币的社会效应与动机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供求变化要求货币必须有贮藏功能,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对货币的需求。这是因为,一定时期一国的货币量是流量和存量的总和,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是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蓄水池,具有调节货币流通量,从而促进市场供求平衡的作用。以贮藏手段形式存在的积累,是潜在物资、资金的货币表现,是一国动员和扩大投资的重要手段和来源。货币贮藏的实质

37、是价值形态的储存,是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贮藏货币的多少说明国家、企业、个人的富裕程度,钱多钱少成为当今世界富国和穷国的标志之一。与古代社会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贮藏或积累,其目的是为了扩大投资,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规模。其动机主要用于:作为流通手段的准备,即购买的需要;作为支付手段的准备;作为不测之需的准备;作为投资需求的准备;作为社会剩余产品的一般保存形态;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这就是说,存款和居民储蓄,从单位和个人来说是货币的储存,但从社会来说,存款和储蓄的大部分已经通过贷款运用到生产流通和其他产业中去。这和古代直接贮存金银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五)世界货币和人民币1.世界货币的含

38、义当商品流通扩大到世界范围,即国内市场扩大到世界市场时,货币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流通。当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职能时,货币就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世界货币职能主要包括:作为国际的一般支付手段;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作为国际财富转移的一般手段;国际投资的手段。2.世界货币的特点在古代,作为世界货币要求是具有内在价值的货币商品,主要是金银条块,黄金直接参与国际结算。这是因为,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一国的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要脱去其国家“制服”。货币一流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这一领域内获得价格标准,如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金属块形式。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实行金本位制度而实行纸币制度

39、,一些国家的货币,如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这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但即使如此,在当今世界,黄金仍未丧失其世界货币作用,仍然是各个国家重要的储备资产。3.新世纪人民币将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必须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或外汇支付手段,即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我国人民币长期以来属于有条件可兑换的货币。这是因为,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是中国外汇改革的最终目标。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和外汇资金的对外支付和转移不受限制;居民可以自由选

40、择和持有货币资产,各种货币资产的国际、国内转移将不受限制地自由兑换。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已成功地实现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并正在创造条件,实现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2009年7月1日,我国成功实现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标志着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又迈进了一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可自由兑换条件逐步成熟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币将成为21世纪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它将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世界货币的作用。第五节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在货币已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因素能否改变实际资源的配置,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如果货币因素不能改变实际资源配置,货币是中

41、性的;如果能够改变实际资源配置,则货币就是非中性的。在历史上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货币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解读,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货币面纱论货币面纱论(monetaryveil)曾经是西方经济学界广为流传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实质上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不过是一种便利交换的手段,对经济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就像笼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面纱论的最早倡导者是古希腊的两位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交换的媒介物。其他如萨伊、约翰、穆勒等,都是货币面纱论的倡导者,他们把货币的职能只归结为流通手段,而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

42、性的影响。二、货币极端重要论这种理论与面纱论相反,而是把货币推到极其重要的地位,除“金银万能说”之外,不适当地夸大货币的作用,甚至认为货币和信用是经济危机的根源,调节货币就可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出现。在西方经济学中早有所谓“纯货币经济危机”说。这种学说认为,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货币信用因素。其主要倡导者是英国的货币银行理论家RG霍特里(1879-1971年)。霍特里认为,经济危机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当代货币学派的主要代表者,美国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从现代货币数量论角度出发,把货币推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因此,他认为,货币当局能够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

43、济生活,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并为其提出的“单一货币规则”提供理论基础。三、中立货币说该理论不同于货币面纱论和货币极端重要论,而是一种从中立角度分析货币作用的理论。这种理论的主张者设想通过控制利率或货币供应量等措施使市场供求保持平衡,在供求均衡状态下就能够维持货币的中性,对经济既不起积极作用,也不起消极的危害作用。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威克赛尔(Wiksall)最早提出货币中性说。奥地利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创始人哈耶克(Friedrich A. Von Hayeke)受威克赛尔的影响,也是中性货币论者。他在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1929年)等著作中,提出中性货币概念,并强调两点:一是强调货币供给对经济过程

44、保持中立;二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不变,是维持经济均衡的重要条件,而要维持货币供给量不变,必须实行货币非国家化或货币自由化。四、马克思主义货币作用说马克思主义货币学说认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或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在现代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一定量的货币推动,经济难以发展,但必须正确评价货币的作用,认识经济和货币的关系,即经济决定货币和信用,货币对经济起重大的反作用;既要重视货币的重要作用,又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任何社会的货币对经济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运用其职能作用。因此,要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45、。第六节货币流通的实质与范围 一、货币流通的实质(一)货币流通的概念货币流通是在商品交换或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所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如果再有若干种商品加进来,商品流通过程还会继续下去,系列不断延长。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始终留在流通中为商品流通服务,无休止地实现商品变换,成为商品流通的现象形态。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首先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既决定其流通规模,也决定其流通速度。货币流通实际上是社会物质代谢借以实现的形式,它不仅为有形的商品流通服务,也为没有物质形态的劳务流通服务,因为后者也花费了人类劳动。因此,从广义上说,货币流通

46、是由商品流通和劳务流通共同决定的,劳务是商品的特别形式。(二)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区别货币流通虽然由商品流通决定,但货币流通对于商品流通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主要区别有:第一,商品流通是商品形态的不断变化,是不同商品、不同使用价值在交换;而货币在流通中的主要形态始终不变。例如,我国流通中的货币是人民币,人民币在质上相同,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统一的计算标准都是人民币单位“元”。第二,商品流通是商品经过一次交换后基本上退出流通,进入消费,如上例的拖拉机、钢材、石油等进入生产消费;粮食和其他吃、穿、用的生活资料进入生活消费。货币流通则不然,同一货币反复为商品流通服务。正因为如此,按一定时期计算的商品价格总额与流通中的货币总额是不一致的。流通中的货币总额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关系,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关系,即:M=PQ/V式中:M货币流通总额;P商品价格;Q流通中的商品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第三,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方向上是相反的。购进商品,付出货币;卖出商品,收入货币。可见,在流通中商品和货币处于对立状态。正因为如此,从国家来说,在投放货币时,就要考虑有多少商品与其相平衡,即考虑市场商品供应情况;否则,投入流通中的货币买不到所需要的商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