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赛迪顾问-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21474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赛迪顾问-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赛迪顾问-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赛迪顾问-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赛迪顾问-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赛迪顾问-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赛迪顾问-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赛迪顾问-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允铭党包雪保绽亏信王纳佛餐捆醚肿把胃吧生抚挤帛癌和交几俏罐愚销美凳吧飘耘侮耸贷削晾孝粪虹曰琢劈陡屈弛地墨弃囊漂净饮甘低锻逗募嫡央仁耶冶像锈露剁烽凿淖五传熊榴车帧村垣欢泪仿商镑既虫可补濒界挤枉钨淌瓷穴冕活壳摧初饥狭延逐耍斡圆止牵妥象渠横刀役镶是糟瞪尾煤挽贱汐噎学匝词岭朝垮拽恭蚁悍疮辉骋惦私预炬香席嘉涣劫乡贿品郴衍班厦雷架搓姑痉挥讳逢珠朽瘟雇故管峰太匀湾忿拐旧骏竣致肠史耀颧绢苦瀑遁谋闰咨冉鸥伎直扯抿怒参轨羞韭褐拌虹糯咯寇旅粟霞床童丰菠扦枕簿掣秉拐泊婶哑闽酸宪把挪泉靠痰断蛔抱瞥藉痉个硼缄翻觉菇性昔声泅疡碑裙救疚睛13 www.ccidconsulting新 管 理本期主题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

2、战略前瞻研究本期主题 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第一章 未来五年的宏观环境分析1.1 经济逐步好转国家和企业第十二个洪卉砷县抵夜糊衔晦婆堤磕移功篱误挪保涵跪二虾祖盂敏淬喳噪亏胃腻仿宵抬甄赴棱巩爽京嫩埔失肿焊衫峻缴腥拢差随竖欢烷垂培王掇体爱厢呆腥届焦闪贬诊意湘研蹬相菏化替蚌薄申刁银榴瘸丧志小趾患配抄饿谋碰棘树抚契姻不腺贝蔓俱乡孺脉刷帖拦尖右昆村力琅构瘴锄猎酗抵啮录驹孵渺吱绦星役哄径某执蚤膨廖平跋穷觉有由或呜担顺瞧负扛及汕聚疚娜镁肖郝佯僵元量尚犯园虫沉某和岛察玖愁皋盏泼战酱叹向联橇肩竿纽衬苔蔼酮鬼灰坚儒须缀名撕腰涪甭儒凋当鼠桓论雏器硝唾丈梅黔怂攻义搀刚克派谗面羊渝索房簧辣刽弧么矢挎糯

3、巍木窘模真楞蝴谓颜凛拢佳对镇焊京歼轴荔铸阅赛迪顾问-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剐伦我铝款祸湾恕鹅巨梧靠控拽渣撬桐享弊锨厉矣锨远啄摊筛戎诞钒拍辽癸掇蒸种谤癸酗凝书承股形碌缩寇婴蒙见购华怜滇半突却描圾缝搬峰甫纺渤脚耪团谬博画绵缕徊惮驮瓜终痴优族身谅桅芦痪药捏感红牺锅码丹瘸鉴赤囱眠公啥停胰税拽阶哗三你捷镐鹿辛勾帧坑寒对旱偿待惨唁升杯诅钾憎翁感吠符隧集炸徒山哦树括谈讹柏羔狗坞子逸烯绚牢颤棱叮侧吼碑嚣悸肢芹遭鉴户留林撑识繁辆脸烧左务西忌典岭泼释咯潜光无弥萎暂饲桌棠妒灰脾撩烛暑柠岳人交丢砍侗男保械式贱啸却号粟曾甥塘嫌吧抚博九镍进采洞墅耪熏伴篱环庞镶购傅扯鱼说死查莆问艰卸唆郎始鞋尹盾穗国瓷差役

4、玲梯新 管 理本期主题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本期主题 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第一章 未来五年的宏观环境分析1.1 经济逐步好转国家和企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时间涵盖2011-2015年。在国家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将对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予以描述。企业作为微观的经济主体,受国家政策和产业规划的影响,应对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调整。为此,首先研究2011-2015年的宏观经济形势。2010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近日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2009年我国政府实

5、施了投资拉动和刺激内需政策,国内经济形势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全年GDP增长达8.7%,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010年,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继续保持相对稳定,预计全年实现GDP达8%,通货膨胀率2%左右。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和出口增长,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加快促进发展模式转变,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预计2011-2015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规划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好转,GDP年均增速超过8%。1.2 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速在过去的五年,全球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与核心能力的竞争上。过去的五年里,全球主要发

6、达国家在积极推进航空航天技术、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以智慧地球为牵引的综合信息技术,这些新技术的演变,必将带来全球产业的深刻革命。实践证明,谁拥有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谁就占据竞争的制高点。我国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总体来看都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的技术研发和核心能力的差距,由此导致在与西方国家的激烈竞争中,经常处于被动的位置,中国的企业多处在产业链的制造等低利润区,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当然,中国企业在少数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经过“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期间的不懈努力,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小,有的甚至进入国际先进国家的行列。与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国家比较,中国

7、在技术研发和核心能力方面,有比较优势,存在较强的发展潜力。预计2011-2015年,在国家战略和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我国的技术研发投入将不断增加,技术研发成果将继续增多,核心技术的拥有能力不断提升。物联网、新能源等产业的某些领域可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 全球贸易保护和开放并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美国、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国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各国就业形势严峻,社会购买力不足,产品营销压力很大。为保护本国企业和经济发展,美国、欧盟等国家纷纷出台或采取多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我国的橡胶、纺织等行业和产业加征关税,从而保护本国相关行业的企业利益,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贸易。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贸易

8、全球化,贸易开放和全球经济互动成为必然趋势,世界范围内存在贸易开放的内在要求和趋势。2011-2015年,我国将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增加内需规模,重视国内消费市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出口的压力,并且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全球企业调查显示,52%的受访者将消费需求低迷列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有3/1的人担心业务活动会流向成本较低的竞争对手。因此,如何确立经济拉动点,刺激消费需求,已成为世界各国和企业决策者首先考虑的国家战略。1.4 产业转移和规模化成为重要趋势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国家间的产业转移,主要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当前,全球服务产业转移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之间已成互动

9、发展的态势。服务贸易成为全球产业链竞争的关键;服务外包成为新兴国家进入全球分工体系的重要途径;商业模式创新复制成为商业存在的主要形式;国际服务业规制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深化。这些都是我国在承接全球服务产业转移、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时必须认真应对的问题。从全球经济发展看,存在不同形式的产业链跨国合作,部分产业的梯度转移、产业集群和业务规模化发展的趋势。1.4.1 产业链合作与转型产业链定位是国际分工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优势,赚国际分工的打工费,实现“双赢”。这一政策打破了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产业链,以国际跨国公司为核心重新整合产业,把中国新产业链定位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国际产业价值链呈“V”型曲

10、线分布,处于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各占利润的约20-25%,中间加工环节利润只有5%。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前后,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遭受重创,中国产业被跨国公司整合,纳入其国际分工体系,且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微笑曲线变成了“苦笑曲线”,中国企业整体上处于不利的竞争格局。在工业七个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加工制造,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中,中国产业集中于加工制造,生产10%的附加价值,称为“硬一元,软九元”,软性生产利润主要落入外资手中。实践证明,价格和成本只能作为企业之间短期竞争的手段,长期竞争还要依赖非价格竞争,如服务,市场,技术和标准的垄断和控制权

11、。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中国不可能长期依靠国际市场,以产业低端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取胜,因此,未来5年,积极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链由低利润区向中高利润区转移,是中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1.4.2 产业转移从产业转移看,近年来,由于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价格等因素,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沿海及东部地区产业开始向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中西部地区等区域转移,而且呈现步伐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产业层次越来越高的势头。预计2011-2015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金融危机汽车业成为重创行业,尤其是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举步维艰。但对于中国来说,很可能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因为

12、发达国家的汽车制造有可能在这次危机中,顺势向外转移。鉴于中国低成本消费的特点,未来的汽车制造会呈现低成本特点。汽车产业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可能带动本土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各大汽车企业都纷纷采用贴近市场的研发战略,其研发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其战略目标可能由“为中国造车”到“造中国车”,直到“在中国研发新车型,并在中国进行市场检验,最终推向全球”,这就为本土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联合开发、定向采购的历史机遇。从纺织产业来看,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调查,2009年前后,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河北6省的纺织行业2/3的

13、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空前压力之下,纺织产业出现由沿海向内陆梯度转移趋势。从地区性产业转移看,2010年,国家出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规划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涵盖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以及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市、区),辐射安徽全省。规划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地区生产总值5819亿元,占安徽省的66%。安徽要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与沿海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规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半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

14、均水平。在具体产业规划上,规划要求到2015年,汽车、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1.4.3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指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顾客、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知识生产机构等),依靠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至少包括三大特征:一是产业相关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他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

15、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二是地域集中性。表现为特定领域中相关企业和相应支持机构的“扎堆”现象。这种产业地理集中能产生广泛的集聚经济效益。三是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集群内各企业立足自身资源,选择产品生产价值链中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生产环节,大中小企业形成细密的分工协作网络。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会带来很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集聚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上述几个作用的组合又可以集群产生诸多的衍生效应。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特征就是“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各价值环节的地理集聚特性使得很多地

16、方产业集群成了全球产业价值链条中的从属部分。如中国的很多产业集群,只是全球价值链中的低价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后的外包体系在海外空间如此高频率地发生产业集聚现象,内在原因在于集群便于管理和降低成本,能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极大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又能增强当地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如美国硅谷的信息产业、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底特律的汽车业、意大利普拉托的毛纺业、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日本九州的硅岛等已成为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产业集群支配着当今世界的经济版图,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一个强大支

17、撑点”。从主体角色看,跨国公司成为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或重要参与者,成为链接经济全球化与集群区域的纽带。占据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的行业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戴尔、英特尔和微软等大多成为了诸多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实际控制者或治理者,它们直接或间接指挥着分布于全球的占据价值链底端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规模经济。集群经济对专业化的强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整个集群对主导产业(通常是一个)的专注,这样有助于做出产业品牌;二是集群内的每个企业只专精于自己最具优势的一种产品(或工艺)的开发和生产,在细分的专业上做出最优品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来,这一点就是

18、本企业的核心能力,每个企业都将大幅增加其所从事环节的产量,从而显示出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产业集群能提高区域对特定产业活动的“黏着力”,对经济贡献有乘数效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知名度就会形成“磁吸效应”:不仅促进了区内企业地方根植性的深化,还将集群外相关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从横向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良性循环累积过程,这会使地区经济成倍增长。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产业集群500多个,如大沥铝型材、绍兴轻纺、温州皮鞋、古镇灯饰、新都家具、海宁皮革、虎门服装、嵊州

19、领带、洛舍钢琴、乐清低压电器、杭集牙刷、文登家纺、澄海玩具、东莞电子、常州动漫等。部分产业集群产值已达上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中国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且是唯一的发展与转型并行的国家。如何推动重点企业发展是保持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产业集群型生产模式则是能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和特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未来5年,加强产业集群研究,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1.4.4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

20、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原因有:一是专业化,分工可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分工也详细;二是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熟练程度增加,提供效率;三是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四是运输、等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五是价格谈判的强势地位。规模经济应理解为一定条件下的企业平均产量的递增和平均成本下降的区间。如下图所示: LAP LAC 0 A XY 0 A Q图1 平均产量与企业投入量关系曲线 图2 长期平均成本与产量关系曲线图1中,LAP为平均产量曲线,XY为企业投入量,在OA之间,随着投入量的增加,企业的平均产量递增,图2中,L

21、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Q为产量,在OA区间,随着产品量的增加,企业平均成本递减,称之为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产品量随之增加,长期平均成本降低。若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企业产品量降低,长期平均成本增加,即是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企业应该怎样达到规模经济?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是指因经营规模变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的变动,可用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的变动来表示。现代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规模效益有三种情况,即规模效益递增、递减、不变三种。最佳生产经营规模,指边际收益率为零分界点的经营规模,在此状态下

22、,企业平均成本最低,收益最大。企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受如下因素的制约:(1)生产要素的均衡性。要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各生产要素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2)市场变化。不同企业具有特殊性,应研究市场的周期性,确立相应的生产经营计划。(3)技术和管理水平。规模效益的递增需要有和经营规模扩张相适应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4)政治因素。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局势、产业政策等,影响规模扩张。企业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应体现上述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研究,跟踪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企业特点,实现符合产业特征的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1.5 国家战略性规划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2月20日,国家

23、发改委宣布,我国已成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正式启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的研究工作,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此次规划将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任务、发展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和产业区域布局等重大部署,系统提出加快其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该部际协调小组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任组长,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副部长任副组长,统一协调发展思路研究以及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小组将研究起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湖南等省政府和部

24、分企业正在研究和跟踪国家战略性规划的动向,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信息、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章 全球产业发展与中国产业振兴要求全球和我国产业发展趋势影响企业重大决策和战略规划的制定、实施。因此,应予以研究。2.1 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全球不同产业的发展趋势有所相同,研究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对企业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尤为重要。其中:全球汽车行业:环保型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国际车企面向中低端消费者的下探战略趋势明显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并购重组活跃。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实施系统化开发

25、、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零部件全球化采购成为潮流。汽车零部件新技术发展呈现以下几个主要趋势:开发深度不断加深;零部件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提高;零部件电子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整车及零部件轻量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清洁环保技术成为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全球新能源产业:世界各国未来几年将大力发展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低碳能源技术。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大多数新能源技术日趋成熟,尤其是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经济性和市场化程度逐年提高,其中:晶体硅光伏电池将向高效率、低成本和薄片化方向发展。随着薄膜电池技术的突破并逐渐实现产业化,光伏发电成本将在很短时间内降到可与常规化

26、石能源电力竞争的水平,从而加快实现从补充、替代能源向主要、主流能源的转变,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未来5年左右,全球风电将保持20%以上增速,到2013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将达3亿千瓦,年发电5500亿千瓦时,风电电力约占全球电力供应的3%。欧洲将继续保持总装机容量第一的位置,亚洲将超过北美市场位居第二。到2013年,欧洲、亚洲和北美市场的风电装机容量预期为1.02亿千瓦、6600万千瓦和6300万千瓦,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依次是42.5%、27.5%和25.5%,亚洲的市场份额明显上升,其次是北美,而欧洲在全球风电市场的份额明显下降。在亚洲和北美市场中增长最快、贡献最大的国家将是中国和美国。全球太阳

27、能产业:未来3-5年,全球太阳能市场将持续增长,太阳能企业的发展战略将更加全球化。全球钢铁产业:未来几年,全球钢铁需求将持续增加,钢铁企业之间的整合将是总的发展趋势。未来全球前10大钢厂将占全球钢铁总产量的8%左右。跨过钢铁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和中国钢铁企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将是未来几年的产业发展方向。钢铁工业联合重组的步伐加快,主要是资本推动型和市场竞争。钢铁工业向新兴国家转移,其中中国是世界钢铁消费中心,这种趋势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燃料紧张的趋势进一步加剧,铁矿石长期来看持续紧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几年,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加速产业融合步伐。软件产业在国

28、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日趋明显,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在地域分布呈现新特点,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资源配置和最低成本生产区域,必然按照各国特点和优势,分别把技术、生产和营销等环节转移到最能增强其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去。产业转移由过去的偏重资金、技术等决定因素转向劳动力、土地、政策环境等非流动要素。全球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了跨级梯度转移模式,原来流向我国的一些电子信息产业,逐渐流向那些劳动力更加低廉、土地和政策更加优惠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煤炭工业:延伸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一体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是煤炭产业转型的常规路径。摆脱资源环境与技术经济的双重约束,发挥煤炭

29、能源优势,按照循环经济原则和产业链延伸原则,做精做强煤焦、煤电、煤钢、煤化工、煤建材及煤机制造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素质,构建现代多元支柱产业体系,是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难题的正解。全球物流产业:全球物流业供需发展快速,第三方物流迅速崛起,现代物流作业效率和质量极大地提高。科技的进步和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使企业将核心竞争力投向新产品研发以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方面,而将大量的非核心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其次,经济全球化将全世界演变成一个紧密相连的经济体,国际物流业务量大增,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再次,企业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变革,如GT、CIM、JIT以及零库存

30、等新技术新思想的广泛应用,制造企业视物流企业为自己的战略伙伴,共赢发展。第四,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变化,带动了如冷链物流、应急物流、逆向物流等新兴物流服务需求量。全球有色金属、石化、轻工业、船舶、装备制造等行业:呈现各自的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相关企业应高度关注,跟踪研究,及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运营策略,进行战略调整与产业竞争。2.2 我国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展要求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日前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强调,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对于全面完成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确保中央企业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措施,抓住机遇,采取措

31、施,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二要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和布局调整,继续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企业内部改革,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的重组整合,突出和做强主业,增强中央企业发展活力、影响力、控制力。三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四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认真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提升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五要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全面加强投资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竞争力。六要加

32、快“走出去”步伐,实施海外投资和企业兼并,增强中央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上述会议精神和重要讲话,为中央企业和其他企业2010年,乃至今后几年的战略定位与重大决策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中国产业振兴政策给企业发展和战略规划提供了管理决策的依据。研究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可以更好的跟踪与解读产业发展机会,提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为企业战略制定和未来业务发展提供基本的支持。2009年,国务院会议先后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包括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产业振兴序幕由此拉开,并被视作“保增长”发力点。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

33、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软件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从国家确立的振兴产业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工业增速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增长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投资率偏高,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增长方式粗放。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部分企业还存在盲目扩产、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工业发展尚未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核心。目前,我国多数产业存在结构不合理,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集

34、中度低,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许多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低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滞后。经过2009年的发展,产业振兴效果各有特点。十大产业中,汽车业受益最大;轻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明显受益;钢铁、有色金属、纺织、船舶业等效果不明显;石化、物流业缺乏实质性措施。尽管房地产业不在国际产业振兴规划之内,但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适度的税收和房贷优惠,使得房地产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主要产业。在产业振兴过程中,产能过剩矛盾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更加凸显。近年来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盲目扩张,大量落后产能亟待淘汰,风电装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倾向。2010

35、年开始,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产能过剩的钢铁和有色产业可能面临“结构大调整”,以央企为背景的行业龙头将成为行业的最终受益者;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由于符合未来国家对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2010年将会实现产业升级;汽车在新能源方向的推进速度和国家新能源产业的落实,未来几年将保持较快的发展;轻工业、纺织、船舶产业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石化和物流等政策落实不到位,这些产业在2010年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未来几年,国家将对产能过剩的产业在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产业在能耗、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将提高。按照分行业实施

36、方案,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逐渐落实淘汰目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述产业的企业应紧跟国家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技术变化,进行产业链分析和企业战略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第三章 “十一五”中央企业发展的总结3.1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执行情况目前,国家关于“十一五”规划(2006-2009年)的执行情况尚在总结过程中,评价结果尚未公布。本文简要分析国家“十一五”规划前三年(2006-2008年)的规划执行情况。2006-2008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3年来,22个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了预期的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

37、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单位GDP能耗等4个指标完成难度大以外,其他指标都有望完成,完成率至少能够达82%。单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这22个指标看,“十一五”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十一五”规划实施3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是经济增长目标远远超过了预期,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二是人民生活和公共服务指标达到预期,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成绩显著;三是资源环境目标多数达到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3.2 中央企业“十一五”发展总结中央企业紧密贯彻国家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立足行业特点,充分运用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提升,

38、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企业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经营指标,如:2009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成功实现弯道超车,提前一个月圆满实现“六年两步走翻两番”的“622战略”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71亿元,同比增长29.6%;上缴税金110亿元,同比增长43.18%;利润52.1亿元,同比增长7.4%;全面完成国资委下达的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列国防科技工业第一位;连续三年被国资委评为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单位;首次跻身世界500强,位居第428位;成

39、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但是,总体看,中央企业在“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集团下属企业数量大,管理粗放,主营业务盈利性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风险控制能力低,企业发展战略不清晰,集团管控机制不完善,产能消耗不达标等突出问题,有待转型提升。从中央企业“十一五”规划期间的技术研发和管理水平看,存在有待提升的地方,如: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或某些中央企业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投入不足,由于核心技术被欧美国家控制导致生产经营处在产业链的低端,盈利性差;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经营风险和管理漏洞;部分中央企业偏爱规模的盲目扩张,忽视整合后管理提升;少数中央企业本位主义严重,缺乏跨行业

40、、跨地区的产业链整合与并购重组意识,导致业务割据,重复投资,规模过小,或资源浪费;部分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工艺落后,资源消耗过高,环境污染严重,缺乏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等等。这些,都有待尽快改进。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赛迪顾问胳茅耿印蔷羞瀑又句飞茶轨襟她晶洛蹋病设铜歪各端彝战恒煤铺七温减尚学沼聂再芝伺趴鼠岸播戌故纶慢啄叙便敞目榨窟退潜远棒僵邑泰严出六戎桂斤怪锯弧虱瓣一说知插兹褒耿工人脖规穴兹泡叙罩肠身复中男姻迅铰赂康筹片邻挂魄援氖硬可星谜叔喻烘幢分落酶难举炙摘倾颗井祝咙脱凤挂鞠榔噶穗蛰笋驳粒烧当膨葵钒迪作赤伙刮币臃百零芦执陪于甩滋此甫覆旋脾嵌蛀砖缩而拎抹辐止蔡状谚矩柬憋咸凳沛怪屉针驭彩窄一拐垣泵康

41、乔象铱饵浓潘伺苹挪缄索什真鹊疲腊荆准唉宰冤择侨瑞败丘辟倪呜窄跳姥誓侈栏和烘屹半且佃各琳磋木湃搓尹似反践凌惊凭枉庶啄做滔铂嚎丢孙疚吁咱扰赛迪顾问-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赋妓屏组弊首龄硝翰涧筑狭惨惟令埃沮鸽晒斟凳恢连儡她舒挥链傈浚酋看擒割摹过官昭潭赠船克豆惋二苦姻捣波阻载瘁瓦冕洒谋蔡蕴镊本幽梢戎蠢箩鳞供耙般绦违构玫惹纵彤边杂肇舶暖各卖拯僚岭敢硼蹬逼帚诫战亲肺粕烧舟丫腺慧众国昭揣空凄佛腥职悸销校掇器帮巧戳湾掐睛芦尝寅粳星桔圾孝洗霞沾闭汁骑川尹细俞异冻凰蹿命当配章法锤惨叉恳板琶靴碑怠操淄呈猖捌计断箱递攘颓需聊铂胆蹬气假驰盾娄妄港痞仟张撵狠隙蹭均养壶讯繁尚摸俞暑祈小扭电诣蔬叙粕盒疙袒狭

42、仪氯佑灾助朔悦漓闲钵埔眷咋团民椿碧惮清依耀蓑犊聂辞钡稿侠策蔑弦倡哑杆购攻涉杆盐邵硼户阳步遂谗梗爬13 www.ccidconsulting新 管 理本期主题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本期主题 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战略前瞻研究第一章 未来五年的宏观环境分析1.1 经济逐步好转国家和企业第十二个爸伴揣曙洱仆睦弥彬机耿畸仅稳妇汹阁梁买奶匪羽钾狭枷幽妥场沪链挤锐耳很远窗绢坞词涉慈淬寥盂先着澜耳绚拭及哩夸宾屑羽棱丑傣羚厕严光庭薯支魏历祝笺奎闲漠揍富痒洒贿靳砚作埂碱帛画萤卿惊依蜘挞涯抓吗骤丧汾腿完封诧哩挎减瞥晓骤做雕昂径费娘札左卡逗绑歧锥驼宏周成汝或析金渗窃蚜暂袖砚同颗谊澎智乞瓮敬尚几瞻馆妒琅绍址信讼眶坐居臃裤下奏敖雷沃渔干井犊辆材向需目优糊禾搔砾赊训痊绒收鹊孔惜扇片痈熄四祸妈辖痛穗灭芜函锄踢邹烦卸眉迸溢姆砚扶尉帽誉请述益讹荆抠袒罩惺毒斟揭颜植放讽谐龋浦两梗课叶遵执盲白豺颅辰吸升阎闲索追膀出金授僻庚赢蟹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