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31277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兰亭集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兰亭集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王羲之,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王羲之;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3、掌握本文的实词,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4、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5、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6、领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王羲之,世说新语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

2、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王羲之逸事,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逸事,骸( ) 骸骨 形骸 遗骸 骇( ) 骇人听闻 惊涛骇浪 赅( ) 言简意赅 觞( ) 流觞曲水 殇( ) 国殇 觥( ) 觥筹交错 诞( ) 诞辰 涎( ) 涎皮赖脸 筵( ) 寿筵 筵席,给下列字注音,hi,hi,g

3、i,shng,shng,gng,dn,xin,yn,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次地有崇山峻林,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期,次,致,修,(至、及),(一周年),(约定),(旁边),(行军途中驻地),(思想情趣),(得到、取得),(高),(长),(修建),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引以为流觞曲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觞一咏 所以游目骋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形容词用

4、作名词,年龄小的人和年龄大的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名词作动词,喝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一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相等),句式积累 1、 死生亦大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4、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 5、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 形骸之外 6、 当其欣于所遇 7、不能喻之于怀 8、亦将有感于斯文,(判断句),(判断句),(省略主语、状语后置),(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于怀”,介词结构后置),(“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

5、),(众人),(于),(于),(于),思考: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问题一: 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问题二: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问题三: 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问题一: 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地胜: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环境优美之乐,事趣: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相聚诗酒之乐,时美: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人杰: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兴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生活美好之乐,乐,时间 地点 人物 事

6、由 景致,兰亭盛会,叙宴集盛况,乐,问题二: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终期于尽),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遇既倦),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发人生感慨,痛,问题三: 第三段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明作序要旨,悲,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

7、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一死生”“齐彭殇”,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

8、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因为我们 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我们“悲”古人因为我们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读课文而思考:,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

9、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总结全文:,练习: 每人写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悟,一起交流。,示例: 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周国平,作业:,请将你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写景状物 记会 乐 畅叙幽情 所遇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所欣已陈 痛 终期于尽 昔感合一 明意 虚诞妄作 悲,重温名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