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36281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亲,该文档总共1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ppt(1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欢迎进入,数量关系,数量关系主要是考查应试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计算、判断推理的能力。题目虽易,但题量大,需要考生在答题时快而准。在行政能力测验中,主要从教学推理和数学运算两个方面来测查应试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和反应速度。,主讲 : 李培禄,数量关系之数字推理,数字推理题的题量一般为5道或10道,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曾取消了这种题型,但2005年又恢复了对这一题型的考察,2006年、2007年继续出现了这种题型,所以在以后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很可能继续沿用这种题型。对于考生而言,做数学推理题的平均速度是没分钟做一道题,所以应该坚持先易后难的

2、原则,争取在参考时限内做更多的题。,数字推理题是公务员考试的常考题型。它一般是以数列的形式出现,且其中有一项空缺(空缺处可能是首项,也可能是中间某项或尾项)。数字推理题的要求就是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合适的一项来填补空缺处,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数量关系之数字推理,公务员考试的数字推理问题都是数列问题,故要想更好的解决数字推理问题,考生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数列知识。,等差数列:例:3,10,17,24, 等比数列:例:1,4,16,64, 双重数列:例:1,2,4,4,16,6,64 和差数列:例:1,3,4,7,11,18, 积商数列:例:2,3,6,18,108,1944 平方数列:例

3、:1,4,9,16,25,36,49 立方数列:例:1,8,27,64,125,数列:指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我们通常用a1来表示第一项数字,用an来表示第n项数字。,等差数列及其变式,指相邻两数字之间的差值相等,整列数字是依次递增递减或恒为常数的一组数字。等差数列中的相邻两数字之差为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a1+(n-1)d (n为自然数)。例如:1,3,5,7,9,11,13.,等差数列的特点是数列各项依次递增或递减,各项数字之间的变化幅度不大。 等差数列是数字推理题中最基本的规律,是解决数字推理题的“第一思维”。所谓“第一思维”是指在进行任何数字推理题的解

4、答时,都要首先想到等差数列,即从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差的关系上进行判断和推理。,注意,【例1】19,23,27,31,(),39。 A.22 B.24 C.35 D.11,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C。这是一道典型的等差数列,相邻两数字之间的差距相等,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差为4,所以可知答案为31+4=35。,在数字推理这部分,考生应明确一种观点,即做数字推理题的基本思路是“尝试错误”。很多数字推理题都不能一眼就看出规律,找到 ,而是要经过两三次的尝试,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规律。目前这类题目由于越出越难,考生更需要在心理上做好这种思想准备。当然,在考前进行适当的练习,注意总结经验,了解有

5、关的出题形式,会在考试时更加得心应手。,经验,二级等差数列:如果一个数列的后项减去前项又得到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就是二级等差数列,也称二阶等差数列。,例2 147,151,157,165,( )。 A.167 B.171 C.175 D.177,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C。这是一个二级等差数列。该数列的后项减去前项得到一个新的等差数列:4,6,8,( )。观察此新数列,可知其公差为2,故括号内应为10,则提干中的空缺项为165+10=175,故选C。,147 151 157 165 175,151-147=4,6,8,10,例3 32,27,23,20,18,( )。 A.14 B.15 C.

6、16 D.17,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D这是一个典型的二级等差数列。该数列的前一项减去后一项得一个新的等差数列:5、4、3、2。观察此新数列,其公差为-1,故空缺处应为18+(-1)=17。,32 27 23 20 18 17,32-27=5,4,3,1,2,二级等差数列的变式:数列的后一项减前一项所得的差组成的新数列是一个呈某种规律变化的数列,这个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的形式有关。,例4 10,18,33,( ),92。 A.56 B.57 C.48 D.32,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B。这是一个二级等差数列的变式。由题目知:18-10=8,33-18=5,其中

7、8=32 -1,15= 42-1,可知后项减前项的差是n2-1,n为首项是3的自然递增数列,那么下一项应为52-1=24,故空缺项应为33+24=57,以次来检验后面的数字,92-57= 62-1,符合规律,所以答案应选B。,10 18 33 57 92,18-10=8,15,24,35,2005年中央一类真题第29题: 1,2,5,14,( )。 A.31 B.41 C.51 D.61,相关连接,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B.这是一个典型的二级等差数列的变式.该数列的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得一新数列:1,3,,9。观察此新数列,其为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故空缺处应为14=39=41。所以答案选B项。,1

8、2 5 14 41,2-1=1,3,9,27,三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三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是指该数列的后项减去前项得一新的二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例5 1,10,31,70,133,( )。 A.136 B.186 C.226 D.256,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C。该数列为三级等差数列。10-1=9,31-10=21,70-31=39,133-70=63;21-9=12,39-21=18,63-39=24。观察新数列:12,18,24,可知其为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故空缺处应为24=6=63=133=226,所以选C项。,1 10 31 70 133 226,10-1=9,21,39,63,93,1

9、2,18,24,30,相关连接,2007年中央真题第44题 : 0,4,16,40,80,( ) A.160 B.128 C.136 D.140,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D。本数列为三级等差数列,,0 4 16 40 80 140,4-0=4,12,24,40,60,8,12,16,20,等比数列及其变式,等比数列是指相邻两数字之间的比为一常数的数列,这个比值被称为公比,用字母q来表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qn-1(q0).例如:1,2,4,8,16,32,,等比数列的特点是数列各项都是依次递增或递减,但不可能出现“0”这个常数。当其公比为负数时,这个数列就会是正数或负数交替出现。,规律

10、,例6 1,4,16,64,( )。 A.72 B.128 C.192 D.256,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D。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后项比其前一项的值为常数4,即公比为4,故空缺处应为644=256,所以正确答案为D。,二级等比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的后项除以前项又得到一个新的等比数列,则原数列就是二级等比数列,也称二级等比数列。,例7 2,2,4,16,( )。 A.32 B.48 C.64 D.128,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D。这是一个二级等比数列。数列后项比前项得到一等比数列:1,2,4,( )。观察新数列,可知其公比为2,故其第4项应为8,所以题目中号内的括数值为168=128。所以D项正确。,

11、2 2 4 16 128,2/2=1,2,4,8,二级等比数列及其变式:数列的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所形成的新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的形式有关。,例8,1/4 ,1/4 ,1,9,( )。,A.81 B.121 C.144 D.169,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C。这是一个二级等比数列的变式。该数列的后项比前项得一平方数列:1,4,9,故括号内数字应为169=144。,1/4 1/4 1 9 144,1,4,9,16,相关连接,2005年中央一类真题第26题 :2,4,12,48,( )。,A.96 B.120 C.240 D.480,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C。 这是一个二

12、级等比数列的变式。该数列的后项与前项之比得一自然数列:2,3,4,故空缺处应为485=244。所以答案选项C。,2 4 12 48 240,4/2=2,3,4,5,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混合:是指数列各项可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等差数列,另一部分为等比数列。,例9 3/7,5/14 ,7/28 ,9/56 ,( ),13/224 。 A2/7 B 11/112 C11/49 D15/63,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B。这是一个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混合数列。分数的分母是以7为首项,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而分子是以3为首项,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故空缺处应为 11/112。,双重数列,双重数列是指两数列交替排

13、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数列,位于奇数项的数字构成一种规律,位于偶数项的数字构成另一种规律。例如:1,2,4,4,16,6,64,双重数列的特点相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数字之间的规律藏于奇数列之间和偶数列之间。做这类题目时,应该先将这个数列的全部数字“扫描”一遍,一般在得出双重数列的结论后,此题的规律就一目了然了。,规律,例10 7,14,10,12,14,9,19,5,( )。 A.25 B.20 C.16 D.0,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A。这是一个双重数列。如果仅局限于相邻两数的变化,是很难发现此数列的变化规律的。但如果转换一下观察角度,分别观察数列的奇数项和偶数项,就会发现其奇数项为二级等差数列

14、7,10,14,19,( ),偶数项为二级等差数列14,12,9,5。故号内的数字应为19+6=25,所以正确答案为A。,7, 14, 10, 12, 14, 9, 19, 5,( 25)。,3,4,5,6,第二节 数学运算,命题专家导航 数学运算是近些年来公务员考虑的必考题型。每道题给出一道算术式子,或者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报考者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利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准确、迅速地计算出结果。 公务员考试中的数学运算题主要有两种类型:数字的基本运算、比较大小和实际应用问题,其中,实际应用问题又包括比例问题、路程问题、植树问题、日历问题等,这些都是数学运算中的典型问题

15、。数学运算测试的范围很广,涉及的数学知识或原理都不超过中学水平,但考试作答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答题既快又准,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运算能力和技巧。,在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学运算的题量、参考时间以及所占比重都有所变化,具体变化情况详见下表:,由此可见,数学运算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的题量为10题,2004年至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的题量均为15题,所以在以后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不仅会出现数学运算这种题型,而且题量也将保持在15道。对于考生而言,做数学运算题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做一道题,这就要求考生反应灵活、思维敏捷,遵循先易后

16、难的原则,争取在参考时限内做更多的题。对一时找不到解答思路的题,应先跳过不做。 根据对历年数学运算题的分析,其难度越来越大,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这种题型将成为公务员考试拉开分值差距的关键之一。,规范思路讲解 数量关系中的第二种题型是数学运算,主要是考查应试者解决算述问题的能力。从2003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取考试中数学运算的难度大大增加,这要求应试者必须知晓大量的题型并且熟练掌握这些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下面就对一些常见题型作详细的介绍: 一、数学类运算 (一)四则运算 1、尾数估算法 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几个数的数值较大,运算复杂,选项中尾数都不相同,那么可以先利用个位数进行运算得

17、到尾数,再从中找出惟一的对应项,从而快速地找到答案。 考生应该掌握如下知识要点: 46732464919,和的尾数9是由一个加数的尾数3加上另一个加数的尾数6得到的。 46732464427,差的尾数7是由被减数的尾数3减去减数的尾数6得到的。 2214246544644,积的尾数4是由一个乘数的尾数4乘以另一个乘数的尾数6得到的。,22142469,除法的尾数有点特殊,请考生在考试运用中要注意。 自然数N次方的尾数变化情况: 2n是以“4”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尾数分别为2,4,8,6, 2,4,8,6 3n是以“4”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尾数分别为3,9,7,1, 3,9,7,1 7n是以“4”为

18、周期进行变化的,尾数分别为7,9,3,1, 7,9,3,1 8n是以“4”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尾数分别为8,4,2,6, 8,4,2,6 4n是以“2”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尾数分别为4,6, 4,6 9n是以“2”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尾数分别为9,1, 9,1 5n、6n的尾数不变。,例1、19991998的末位数字是( ) A.1 B.3 C.7 D.9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A。此题显然不是要求考生逐次进行计算。本题只要采用观察尾数法便能很快得出正确答案:因为9的奇数次幂尾数为9,偶数次幂尾数为1,1998为偶数次幂,故19991998的末位数字应当为1。 例2、17317317316216216

19、2( ) A.926183 B.936185 C.926187 D.926189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D。观察本题四个选项,尾数都不一样,因此可以利用尾数估算法来计算:33327,2228,7和8相减的尾数只能是9,因此答案为D。,相关链接:(2002年中央B类真题第15题) (1.1)2(1.2)2(1.3)2(1.4)2的值是( ) A.5.04 B.5.49 C.6.06 D.6.30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D。由于(1.1)2的尾数为1,(1.2)2的尾数为4,(1.3)2的尾数为9,(1.4)2的尾数为6,149620,即尾数之和的尾数为0,所以(1.1)2(1.2)2(1.3)2(1

20、.4)2的尾数应为0,则答案为D。,2、补数法 如果两个数的和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数互为补数, 其中一个加数叫做另一个加数的补数。例如:7310,其中73互为补数。如果两个加数没有互补关系,则可以间接利用补数法来进行加法运算。 例3、6589418693131的值为( ) A.60894 B.60594 C.68094 D.68594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A。先看看后两个数相加的结果186931315000,则原式可化为: 原式65894(18693131) 658945000 60894 故答案为A,3、基准数法 彼此接近的数相加时,可以取一个中间数作为基准数

21、,然后用基准数乘以项数,再加上每个加数与基准数的差,即可求得它们的和。 例4、19961998200120032007的值( ) A.10005 B.10015 C.20005 D.20015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A。经过观察,算式中5个加数都接近2001,我们把2001称为“基准数”,原式可化为: 原式(20015)(20013)2001(20012)(20016) 200155326 10005 故答案为A,4、凑整法 解题时,如果能根据交换律、结合律把可以凑成10、20、30、50、100、1000的数字凑成整数,再进行运算,往往会简便许多,从而提高了运算速度。 例5、399989949

22、87的值是( ) A.3840 B.3855 C.3866 D.3877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A。此题适合采用凑整法。 原式3(10001)8(1001)4(101)87 30003800840487 3840 故答案为A,5、运用公式法 运用数学公式运算,可以提高做题速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的公式有: abaca(bc) a2b2=(ab)(ab) (ab)2a22abb2 (ab)2a22abb2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例6、996996899616的值是( ) A.100000 B.1000000 C.1100000 D.1010000

23、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B。通过观察,可以将原式转化为99622499642,由此可知,这是一道完全平方和公式计算题,即(9964)21000000,则答案是B。,6、代换法 例7、200220032003200320022002的值是( ) A.0 B.1 C.1 D.2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A。令A2002,B2003。 原式A(B104B)B(A104A) AB104AB(BA104AB) 0 (二)比较大小 这类题型往往不需要进行数字计算,只需要找到某个判断标准进行判断即可。 常用的判断标准有:,对于任意两数a、b,当不能比较大小时,常选取中间值c,如果ac,而cb,则我们说ab。 对于

24、任意两数a、b, 如果ab0,则ab; 如果ab0,则ab; 如果ab0,则ab。 当a、b为任意两正数时, 如果a/b1,则ab;如果a/b 1,则ab; 如果a/b=1,则ab。 当a、b为任意两负数时, 如果a/b1 则ab;如果a/b 1 ,则ab; 如果a/b=1 ,则ab。,例8、42/43,579/580,1427/1428的大小关系是( ) A.579/58042/431427/1428 B.1427/1428579/58042/43 C. 1427/142842/43579/580 D. 579/5801427/142842/43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B。 由于579/580

25、11/580,42/4311/43, 1427/142811/1428, 因此比较579/580,42/43,1427/1428的大小, 就可通过比较1/580,1/43,1/1428的大小来推算。显然,1/43大于1/580,1/580大于1/1428,故B选项正确。,二、应用型计算题 (一)路程问题 路程问题是数量关系中常见的典型问题。路程问题涉及距离、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距离速度时间。这种问题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问题。 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甲和乙一起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

26、,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A、B之间的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例9、甲、乙两人在周长为125米的圆池边散步,甲每分钟走8米,乙每分钟走17米,现在从 共同的一点反向行走,则第二次相遇在出发后( )分钟。 A.15 B.10 C.32 D.4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B。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两人共同走的路程正好为圆池的周长,到第二次相遇两人共走的路程是圆池周长的2倍,即1252米,而两人的速度之和是每分钟走(817)米,故第二次相遇时间为 1252/(817)10(分钟),2、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差”的问题。有两个人同时行走,一个走得快,一

27、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一段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路程,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速度之差。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追及时间)内: 追及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追及时间 速度差追及时间,例10、甲、乙两人从同一起跑线上绕300米环形跑道跑步,甲每秒跑6米,乙每秒跑4米。问第二次追上时,甲跑了几圈?( ) A.6圈 B.4圈 C.8圈 D.2圈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A。由于环形跑道,故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甲比乙多跑了一圈;当第二次追上了乙时,说明甲

28、比乙多跑了2圈共600米。甲比乙每秒多跑642(米),故多跑600米应当花了甲秒时间。公式为:追及距离(600米)速度差(6米4米)追及时间(秒)。甲在300秒后第二次追上了乙,此时甲跑了6米/秒300米/圈6圈。,3、流水问题 我们知道,船顺水航行时,船一方面按自己本身的速度即船速在水面上行进,同时整个水面又按水的流动速度在前进,因此船顺水航行的实际速度(简称顺水速度)就等于船速与水速的和, 即: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同理:逆水速度船速水速。由此推知: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例11、某河上下两港相距90公里,每天定时有甲、乙两艘船速相同的客船从两港同时出发

29、相向而行。这天,甲船从上港出发时掉下一物,此物浮于水面顺水漂下,2分钟后,与甲船相距1公里,预计乙船出发后几小时与此物相遇?( ) A.6小时 B.5小时 C.4小时 D.3小时,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D。甲船顺水而下的速度为船速加上水流的速度,浮物的速度即水流的速度,所以甲船与浮物的速度差为船速。已知2分钟后,甲船与浮物相距1公里,由此可知, 船速1/(2/60)30(公里/小时), 乙船逆水而上的速度为船速减去水流的速度,乙船和浮物相向而行,速度之和为船速,因此,相遇时间90/303(小时),则答案为D。,(二)比例问题 比例问题是公务员考试必考题型,也是数学运算中最重要的题型。解决好比例问

30、题,关键要从两点入手:第一,和谁比;第二,增加或下降多少。此类题目又分为求值型问题和比例分配问题。 1、求值型问题 例12、有两个数a和b,其中的a的1/3是b的5倍,那么ab的值是( ) A.1/15 B.15 C.5 D.1/3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B。 由题意可知1/3a5b,从中可以直接得出 a/b15,则B为正确选项。,2、比例分配型问题 例13、有一笔资金,按123的比例来分,已知第三个人分得450元,那么这笔资金总共为多少?( ) A.1250元 B.1000元 C.900元 D.750元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C。由题意知,第三个人分得全部资金的3/(123)1/2,那么整笔资金

31、应该是4502900元。,(三)面积问题 解决面积问题的核心是“割、补”思维,即当我们看到一个关于求解面积的问题,不要立刻套用公式去求解,这样做很可能走入误区,最后无法求解或不能快速求解。对于此类问题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辅助线法”即通过引入新的辅助线将图形分割或者补全为得到的规则图形,从而快速求得面积。 其基本公式有: 三角形的面积;ab/2 长方形的面积Sab; 正方形的面积Sa2 梯形的面积;(a+b)/2)h 圆的面积。 r2 其基本性质有: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同; 等底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高之比; 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例14、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的

32、圆ABC上,分别以AB和AC为直径作两个半圆,分别标有a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标有b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则这两部分面积a与b有(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C。四分之一大圆ABC的面积为S1/4r2,小半圆AC与小半圆AB的面积相等为S1 1/8r2 ,则2S1 1/4r2 ,即四分之一大圆ABC的面积等于小半圆AB与小半圆AC的面积之和。 如图可见,Sab(其中,为两无阴影部分的面积)。而2S12b,故2bab,从而得ab。故选C。,(四)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的特点是:讲述的某项工程常常不给出具体的数量。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把整体工程看做“1”,它表示整个工

33、作总量,工作要n天完成,则工作效率为1/n,两组共同完成时的工作效率为各组单独工作效率之和:1/n11/n2,然后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三个量的关系解题。,这种问题涉及的基本概念有: (1)工作量:工作量指的是工作的多少,它可以是全部工作量,一般用数字“1”表示,也可以是部分工作量,常用分数表示。例如,工程的一半表示成,工程的三分之一表示为。 (2)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指的是干工作的快慢,其意义是单位时间里所干的工作量。单位时间的选取,根据题目需要,可以是天,也可以是时、分、秒等。 (3)工作效率的单位:工作效率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表示成“工作量/天”,或“工作量/时”等。但在不引起

34、误会的情况下,一般不写工作效率的单位。 其基本关系式有: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例15】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15天完成,乙队独做需10天完成。两队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 A、5天 B、6天 C、7.5天 D、8天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B。从题意知,甲每天做工程的1/15,乙每天做工程的1/10,则两队合作,每天做工程的1/101/151/6,故两队合作完成全部工程需要11/66(天)。,(五)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关键是,大小年龄差是个不变的量,而年龄的倍数却年年不同。一般的解题方法是: 几年前的年龄差几年

35、后的年龄差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此类型题在考试时非常适合使用代入法,将各选项直接代入题干中验证,既快速又准确,从而代入法成为最优的方法。代入法是公务员考试最常用的方法,请广大考生在必要时借鉴此法。,【例16】甲乙两人的年龄和是33岁,四年之后,甲比乙大3岁,问乙的年龄是多少岁?( ) A、18 B、17 C、16 D、15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D。问题的关键即“年龄差不变”,四年之后甲比乙大3岁,也就是甲乙二人的年龄差是3岁。由于甲乙两人的年龄差并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甲乙两人现在的年龄差也是3岁。是个和差问题,则乙的年龄:(333)/2

36、15(岁), 故答案是D。 此题也可采用代入法。假设乙的年龄是18,则甲的年龄是21岁,故甲乙两人的年龄和为39岁,这与题干矛盾,故A项错误。同理,B、C两项也是错误的,只有D项符合,所以答案为D。,(六)利润问题 利润问题是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新题型。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经济学中有关利润的一些基本概念: 毛利:是指其销售额减去生产成本后的结果,生产成本中不包括管理费用和研发开支。 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利润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对于一般商家来说,利润就等于商品的销售价减去商品的买进价。 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和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对一般商家来说,成本

37、就是商品的买进价。成本一般是一个不变的量,求成本是利润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利润率:利润和成本的比值,叫做商品的利润率。 其基本公式有: 利润销售价(卖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 销售价成本(1利润率) 或者 成本销售价 (1利润率) 。,【例17】一种衣服过去每件进价60元,卖掉后每件的毛利润是40元。现在这种衣服的进价降低,为为促销,商家将衣服八折出售,毛利润却比过去增加了30%,请问现在每件衣服进价是多少?( ) A、28元 B、32元 C、40元 D、48元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A。设现在每件衣服的进价为x元,由题意得: (6040)80%x1.340 解得x28 故选A。,相关链

38、接:(2003年中央A类真题第6题) 一件商品如果以八折出售,可以获得相当于进价20%的毛利,那么如果以原价出售,可以获得相当于进价百分之几的毛利?( ) A、20% B、30% C、40% D、50%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D。利润问题的核心是求成本,如果商品的原价为1,销售价是八折,那么八折的销售价为0.8,以这个价格销售可获得20%的毛利(利润率),因此商品的成本 为 , 然后根据利润率 ,求出原价销售的利润率,即利润率 。,(七)跳进问题 跳井问题是数量关系题中的典型问题,在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时,不要被题中的枝节所纠缠,应该画一个初步的解析图,根据图来分析题目。 【例18】青蛙从井底向

39、上跳,井深10米,青蛙每次跳上5米,又滑下4米。像这样,青蛙跳几次可以跳出井?( ) A、6次 B、5次 C、9次 D、10次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A。我们可以把最后一次青蛙跳过的5米深度从井深数中减去,余下5米,即当青蛙跳到离井口5米时,已跳了5次,最后一跳从这个高度往上跳5米,即达10米,刚好跳出井口而不用再下滑,故青蛙跳6次就可以跳出井了。这道题有一定的迷惑性,如果简单地用10(54)10(次),那就大错特错了。,(八)日历问题 日历问题也是数量关系题中的典型问题,解此类题目时,关键在于把握其周期,例如,一个星期的周期为7天,考生应多加注意。 【例19】已知昨天是星期一,那么过200天

40、后是星期几?( ) 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六 D、星期四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C。在解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应该注意到其基本原理是以一个星期(7天为周期),不断循环。200天中有28周零4天。今天是星期二,那么196天后应该是星期二,再往后4天,就是星期六。,(九)混合溶液问题 做这类题目时,应了解计算溶液浓度的基本的公式: 溶液浓度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解题时,只要求出各变量的值就可求出溶液浓度。 【例20】从装满100克、浓度为80%的盐水杯中倒出40克盐水,再倒入清水将杯盛满,这样反复三次,杯中盐水的浓度是( ) A、17.28% B、28.8% C、11.52% D、

41、48%,【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A。最后杯中盐水的质量还是100克。解题的关键在于求出最后盐水中盐的质量。 最开始杯中的含盐量是:10080%80(克)。 第一次倒入清水后的含盐量是:804080%48(克), 盐水的浓度是: 48/100100%48%; 第二次倒入清水后的含盐量是: 484048%28.8(克), 盐水的浓度是: 28.8/100100%28.8%; 第三次倒入清水后的含盐量是: 17.28/100100%17.28%。 故正确答案为A。,(十)植树问题 关于植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 若题目中要求在植树的线路两端都植树,则棵树比段数多1。即: 棵树段数1全长株距1 如果

42、题目中要求在路线的一端植树,则棵数与段数相等。即: 棵树段数全长株距 如果植树路线的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树段数1。即: 棵树段数1全长株距1 注:株距为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例21】一块三角形土地,在三个边上植树,三个边的长度分别为156米、186米、234米,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均为6米,三个角上都必须栽一棵树,问共需植树多少棵?( ) A、90 B、93 C、96 D、99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C。此题属于要求在路线的一端植树。(156186234)696(棵)即可,所以正确答案为C。 (十一)和、差、倍的问题 和、差、倍的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或差)与它们倍数的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值

43、。(和差)2较大数,(和差)2较小数,较大数差较小数。题中常把两数的差值隐藏,需要引起考生的注意。,【例22】某车间男女工人的人数相等,如调走8个男工,调来16个女工后,女工是男工人数的3倍,这个车间原有女工多少人?( ) A、10 B、25 C、20 D、30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C。从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调走8个男工,调来16个女工后,此时女工的数量比男工多81624(人),女工的人数比男工的人数多出的倍数是2倍(这便是题中隐藏的差值),则剩下的男工有24/212(人),原有的男工是12820(人),又因为原来男女工的人数相等,则答案是C。,(十二)做对或做错题冲量 针对这种类型题目,一

44、般采用列方程求解法。 【例23】某次测验有50道判断题,每做对一题得3分,不做或做错一题倒扣1分,某学生共得82分,问答对题数和答错题数相差多少?( ) A、33 B、99 C、17 D、16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D。设做对X道,做错Y道,则可列如下方程: 解得 故答对题数与答错题数的差为331716(题)。,(十三)周长问题 周长问题的核心思想是要掌握转化的思考方法。所谓转化,这里主要是指把某个图形转变成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或其他规则图形,以便计算它们的周长。 其基本公式有: 长方形的周长C(ab)2; 正方形的周长Ca4; 圆的周长C2rd。 【例24】假设地球是一个正球形,它的赤

45、道长4万千米。现在用一根比赤道长10米的绳子围绕赤道一周,假设在各处绳子离地面的距离都是相同的,请问绳子距离地面大约有多高?( ) A、1.6毫米 B、3.2毫米 C、1.6米 D、3.2米,【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C。设地球的半径为r,当用一根比赤道长10米的绳子围绕赤道一周时,形成一个新正球形,这时的半径为R,显然Rr即为我们所求的绳子距离地面的高度。此时可列式: 2r4万千米,2R4万千米10米,后式减前式2(Rr)10(米), 所以我们的所求,即(Rr)10米/21.6(米)。 (十四)最佳选择问题 最佳选择问题也称为“统筹方法”,对于此类题型,不要急于计算,要先思考,尽量转化成计算量较

46、小或者不用计算的形式。,【例25】如图所示,A、B、C、D、E五所学校间有公路相通,图上标出了每段公路物长度。现要选择一个学校召开一次会议,已知出席会议的代表人数为A校6人、B校4人、C校8人、D校7人,E校10人,问为使参加会议的代表所走的路程总和最小,会议应选在哪个学校召开?( ),A、A校 B、B校 C、C校 D、D校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C。这是一个典型的最佳选择问题,但不要急于计算,要先观察便会发现A答案应首先排除。其他答案无法排除则进行如下计算: 如在B校应走628372105100个单位; 如在C校应走65437510297个单位; 如在D校应走644285104112个单位。 故正确答案是C项。,(十五)数列问题 一般而言,公务员考试中的数列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