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41221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刮痧疗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刮痧疗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刮痧疗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刮痧疗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刮痧疗法.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刮痧疗法,武同周,第一讲 刮痧法简介,一、刮痧的概念 二、刮痧疗法的特点 三、刮痧法的历史渊源 四、刮痧疗法的作用机制 五、刮痧疗法的发展前景,一、刮痧的概念,刮痧疗法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纽扣或棉线等工具,蘸油或清水等介质在体表部位进行反复刮动,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痧症”及中暑、感冒、咽喉肿痛、腹痛、呕吐、腹泻、头痛等病症。 刮痧疗法是我国2000余年来民间防病治病的一种独特的纯物理自然疗法。随着刮痧法的应用和发展,逐渐被中医理论所认识,而成为一种中医外治法。,二、刮痧疗法的特点,源于民间,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经济安全、取效迅捷、易于普及的特点。,

2、三、刮痧法的历史渊源,(一)起源源于民间,亦有人认为刮痧的起源与针灸的起源有密切的联系。 (二)较早记载刮痧的著作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沙证” (痧证) “沙证”外治法。 (三)具有代表性的痧证辨治专著郭右陶痧胀玉衡,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沙证”: “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未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杀人” “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痧证”治疗的3种外治法。 “近世只看头额上、胸前两边,有小红点在于皮肤者,用纸捻或大灯草,微蘸香油,灯上点烧,于红点上,峻爆者是。”“淬痧法”(灯火灸)。

3、“如腹痛不止,又用针于两下十指近甲,稍针出血即愈”;“两足坠痛、亦名水沙,可于两脚曲膝内两筋两骨,间刺出血愈,名委中穴。”“放痧法”(刺血疗法) “又法治沙证,但用苎麻蘸水,于颈项两肘臂两膝腕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如粟粒状,然后盖复衣被,吃少粥汤或葱鼓汤,或清油或葱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肤腠理开发松利,诚不药之良法也。”“刮痧法”,郭右陶痧胀玉衡,痧证的病因病机 痧证的症状 刮痧的适应症 刮痧、放痧的目的 刮痧的方法,痧证(痧胀)的病因病机: 病因 痧胀或因秽气所触,或因暑气所感,或动时行不正之气,或乘伏寒伏热过时而来, 病机 总不外于外伤风热,故肌表必实,实则热毒之气既胀于胸腹肠

4、胃之中,若更用热饮用热气,适助其肿胀,元从而泄。故犯此者,有立时胀死之害。,痧证的症状: 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 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 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 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刮痧的适应症: 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 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 凡气分有痧,宜用刮; 血分有痧,宜用放; 至脏腑经络有痧,若昏迷不醒等症,非放刮所得治,兼用药疗之,无足怪也。,刮痧、放痧的目的: 肌肤痧,用油盐刮之,则痧毒不内攻, 血肉痧有青紫筋,刺之则痧毒有所泄 。,刮痧的方法: 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

5、臂痧症,用铜钱蘸否油刮之,或用刮舌刨子脚蘸香油刮之。 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 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四、刮痧疗法的作用机制,痧的含义 刮痧的含义和作用形式 中医对刮痧疗法的认识 西医对刮痧疗法的认识,痧的含义,痧的本义指的是一种病理表现。 广义的痧,指的是痧疹征象,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病,而且也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共同表现。 狭义的痧,是指疹的形态外貌,亦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它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的一种表现。,痧证的病因病机 痧证是四时不正之气,侵袭人体肌肤、经络,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发痧证。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痧证的可能。

6、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炙灼,间或淫雨绵绵,或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疫气,秽浊之气,流于天地间,当人体正气虚弱时,就容易感受不正之邪,出现头昏、脑涨、心胸烦闷、全身酸胀、四肢无力等症状。,痧证的表现: 痧症最明显的特征有两个: 痧点明显; 痧症多胀:痧症多有头昏脑胀,胸部闷胀,腹部痛胀,全身酸胀等。 可以看出,痧的本义包括两个方面: 邪气侵袭是其病因; 邪气郁遏,阳气不得宣通疏泄,而致气机不畅是其基本病机。,刮痧的含义和作用形式,历史应用:刮痧法是用来治疗痧证的; 后世发展:中医外治法之一,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以疏泄邪气,调畅气机,被广泛使用。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辨别更加精确,“痧证”作为笼统的

7、、包括范围很广的病证名称,被渐渐淘汰,但治疗痧证的外治法,如淬痧法、放痧法、刮痧法等,却被保留了下来。 中医基础理论对刮痧法的认知和指导,扩大了刮痧法的应用范围。,中医对刮痧疗法的认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清热解毒,安神定惊 软坚散结,消肿止痛 扶正驱邪,调节阴阳 (1)通过腧穴、经络和刮痧的刺激而实现 (2)作用具有双向良性调节的特点 作用特点:刮痧本身偏重于泻邪,以治疗实证为主,但通过经络、脏腑的调节作用,也能促进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而有补虚的效应。,西医对刮痧疗法的认识,良性物理刺激作用 调节血液循环刮痧可导致自身溶血。 进而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 体内生物学效应 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 促

8、进新陈代谢 提高免疫能力 缓解机体疼痛 调节大脑功能 调节肌肉功能 双向调节效应,刮痧疗法的发展前景,刮痧可以进一步推广,扩大其适应范围和实际应用; 源于民间,用于民间; 刮痧用于养生保健; 刮痧用于美容。,第二讲 刮痧法的操作,刮痧的工具 刮痧的介质 刮痧法的种类 刮痧法的操作方法与要点 常用刮痧手法 刮痧的补泻手法 人体不同部位刮痧的方法与顺序 刮痧法的不良反应晕刮 刮痧法的注意事项,刮痧的工具,民间常用工具:铜钱、陶瓷、玉石、棉线等; 专用的刮痧板水牛角板 天然无毒,取材容易,价格较低。 兼具药性:辛、咸、寒,有活血行气、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 黑色用于治病、保健(较坚硬,刺激强);

9、 黄色美容(柔韧性强,刺激轻微),刮痧板的形状 厚面(弧形)保健多用 薄面(直线形)治疗多用 棱角点按穴位 凹面(曲线形)用于手指、足趾、脊柱或其它骨骼表面,刮痧板的清洁、消毒和保养 肥皂水清洗,酒精擦拭,干燥保存; 最好做到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有裂纹、毛糙时,用细砂纸打磨光滑。,刮痧的介质,水剂:温开水或凉开水 植物油 刮痧油:芳香挥发油与植物油提炼浓缩而成,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开窍、止痛等功效 刮痧活血剂:含血竭、白芷、红花、麝香、穿山甲等药物成分,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较强 其它:液体石蜡、滑石粉、凡士林等。,刮痧法的种类,持具操作 刮痧法 挑痧法 放痧法 焠痧法,徒手操作 揪

10、痧法 扯痧法 挤痧法 拍痧法,刮痧法 直接刮法 间接刮法,挑痧法三棱针挑刺法 放痧法三棱针点刺法和泻血法 焠痧法灯火灸法,用于寒证为多,徒手操作 揪痧法 扯痧法 挤痧法 拍痧法,刮痧法的操作方法与要点,基本步骤 选择合适的刮痧器具、介质,并对刮痧器具进行消毒 做好解释工作,并选择合适的体位 涂抹刮痧介质或在施术部位覆盖薄纱布 刮拭:均匀用力,由轻及重,至局部出现轻微紫红色或紫黑色痧点、斑块 刮痧结束后,擦干皮肤,嘱患者饮少量温开水或姜汁、糖水,并注意观察刮痧后的反应,患者稍事休息之后才能离开,操作方法与要点 选择工具:准备齐全的刮痧器具与用品,刮痧板要求边缘光滑,边角钝圆,厚薄适中,无裂纹及粗

11、糙,以免伤及皮肤。 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应向病人介绍刮痧的一般常识,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以便取得病人的信任、合作与配合。 选择体位: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涂抹刮痧介质:在刮拭部位上均匀涂布刮痧润滑剂,用量宜薄不宜厚。 刮拭:右手持刮痧工具,灵活运用腕力、臂力,忌用蛮力,刮具一般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为宜。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力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刮拭的按压力要深透深层组织。刮拭面要尽量拉长。刮痧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以皮下出现轻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刮拭后的处理:刮拭完毕后,擦干皮肤,让病人穿好衣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

12、。 刮拭后的反应: 一般刮拭后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痧点会逐渐融合成片, 刮痧后2448小时出痧表面的皮肤触摸时有痛感或自觉局部皮肤有微微发热。 刮出的痧一般5至7天即可消退。,刮痧后的皮肤表现,常用刮痧手法,刮法 以刮痧板的薄边、厚边和棱角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直行或横行地反复刮拭。 用手握着刮痧板,刮痧板边贴紧掌心;刮痧板与刮拭方向保持9045,作直行或横行的刮拭。,边揉法 用刮痧板厚边进行前后左右、内旋或外旋揉动。 以薄边对掌心,厚边为着力点,着力于患者皮肤,将手腕及臂部放松,使手握刮痧板,随腕部灵活自如的旋动和移动。,角揉法 用刮痧板厚边棱角在人体体表穴位、病灶点附近进行回旋摆动运动。 以厚

13、边棱角边侧为着力点或厚棱角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患者皮肤并附着其上施以旋转回环的连续动作。,角推法 用刮痧板厚边棱角在人体肤表的一定部位稍施压力,做单方向直线推移运动。 以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施术者上肢肌肉放松、沉肩、垂肘、悬腕,将力贯注于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并有节奏地往返呈直线向前推进,注意用腕部的摆动带动刮痧板厚边棱角的摆动,使之产生持续均匀的推力与压力。,按法 用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着力于一定的腧穴或体表部位上,逐渐加深施力,按而留之。 用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施治部位或穴位,由浅入深而缓慢地着力,以臂腕之合力以贯之。用力平稳,逐渐加重,当达到一定深度(以受术部位有明显酸

14、麻胀痛感为度),稍作停留(约510秒左右),然后轻缓提起,直上直下,一起一伏,反复10余次 。,点法 用刮痧板棱角着力于施治穴位或部位,用力按压深层组织的手法。 以刮痧板棱角边侧为着力点,着力于体表一定的穴位。 是一种较强的手法,用力要逐渐加重,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得气感(酸、麻、胀、痛的感觉)。点法在治疗中,一般都针对肌肉较丰厚的穴位或病灶点,以及关节缝隙、骨头之间的狭小部位等。,拍法 以刮痧板面为工具拍击需施治穴位或部位。 施术者以单手紧握刮痧板一端,以刮痧板面为着力点在腕关节自然屈伸的带动下,一落一起有节奏地拍而打之。 一般以腕为中心活动带动刮痧板拍打为轻力,以肘为中心活动带动刮痧板拍打为中

15、力。 此法常用于肩背部、腰部及上下肢如肘窝和窝。,颤法 以刮痧板厚边棱角点按住施治穴位或部位,以腕部做连续性快速(高频率)而细微摆动动作,使病人体内产生舒适的颤抖感觉。 以刮痧板厚棱角边或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施治部位。在操作过程中以腕的自然而有节奏的颤摆使施治部位产生颤动、舒适、松驰的感觉。常用于头部、腹部及四肢关节缝隙 。,啄法 以腕部自然的上下屈伸的摆动带动刮痧板,以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于施治部位进行啄击。 以刮痧板厚边棱角边侧为着力点与体表垂直,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着力须均匀,用力轻而适中,不可太大。 主要适用于背部、臀部深部穴位。,摩法 以刮痧板面或厚棱角附着在一定的皮肤上,以腕关节为中

16、心,做有节律地环旋运动。 以刮痧板面或厚棱角边侧为着力点着力点附着于施治部位,肩臂放松,和缓协调,频率适中。环转移动力量大于向下之压力。 面摩法较角摩法常用。,擦法 以刮痧板面部紧贴于病人施治皮肤,作直线往返的摩擦运动,使之产生热量并向身体深部透入。 用医者手掌吸附刮痧板的一面,另一面吸附患者皮肤,其用力的形式是:向前推和向后拉,刮痧板面仅贴在皮肤上,一般不用力下压。 擦法须直线往返,在一个部位上操作应一气呵成,不能停顿,且用力平稳,速度一般为100次/分左右。 擦法要达到的目的是使热深透体内,而不是使皮肤发烫。,叩击法 手握刮痧板,以刮痧板厚边用力快速而垂直地击打病人体表部位,给病人一种较强

17、烈的冲击感。 以刮痧板厚边为着力点,操作要有节奏,一起一落击打时要干脆利索。 主要用于肩背和下肢。,刮痧的补泻手法,刮痧的补法和泻法: 补法 补法刮拭按压力小,速度慢,能激发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临床多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形体瘦弱之虚证患者。 泻法 泻法刮拭按压力大,速度快,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临床多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或形体壮实的实证患者。,刮痧的平补平泻法 刮拭按压力大,速度慢; 刮拭按压力小,速度快; 刮拭按压力及速度适中 最常用,适于保健、病情较轻微、 虚实不明显者。,补法泻法的具体运用 一般应以补刮开始,再逐渐向平刮、泻刮法过渡 虚证型患者:以补

18、刮法为主,治疗过程中在补刮的基础上,对主要经络穴位,可以短时间运用平刮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实证型患者:补法过渡到泻法,以泻法为主,治疗后,可以以补刮法结束。,人体不同部位刮痧的方法与顺序,头部:在头发上面用面利法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 太阳穴:太阳穴用刮板角部从前向后或从上向下刮拭。 头部两侧:刮板竖放在头维穴至下鬓角处,沿耳上发际向后下方刮至后发际处。 头顶部:头顶部以百会穴为界,向前额发际处或从前额发际处向百会穴处,由左至右依次刮拭。 后头部:后头部从百会穴向下刮至后颈部发际处,从左至右依次刮拭。风池穴处可用刮板角部刮拭。 全头:可采取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面部: 刮痧

19、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 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刮拭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颈项、背部 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胸腹部 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 刮拭胸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胁骨走向刮拭。 刮拭腹部正中线:从鸠尾穴经水分穴、阴交穴刮至曲骨穴。 刮拭腹部两侧:从幽门穴

20、、不容、日月向下,经天枢,至气穴、横骨。,四肢: 上肢内侧部:由上向下刮,尺泽穴可重刮。 上肢外侧部:由上向下刮,在肘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外关穴。 下肢内侧:从上向下刮,经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跗阳穴,委中穴可重刮。 下肢外侧部:从上向下刮,从环跳穴至膝阳关穴,由阳陵泉穴至悬钟穴,刮痧法的不良反应晕刮,晕刮的表现 即在治疗刮痧过程中出现的晕厥现象。 晕刮的处理 应立即停止原来的治疗刮痧。 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 参照晕针处理。,晕刮的原因 患者对治疗刮痧缺乏了解,精神过度紧张或对疼痛特别敏感者。 空腹、熬夜及过度疲劳者。 刮拭手法不当,如体质虚弱、出汗

21、、吐泻过多或失血过多等虚证,采用了泻刮手法。 刮拭部位过多,时间过长,超过25分钟者。,晕刮的预防 对初次接受刮痧治疗者,应作好说明解释工作。 选择舒适的体位以便配合治疗。 空腹、过度疲劳、熬夜后不宜用治疗刮痧法。 根据患者体质选用适当的刮拭手法。 治疗刮痧部位宜少而精,掌握好刮痧时间,不超过25分钟。 在治疗刮倾过程中,要善于察颜观色,经常询问病人的感觉,及时发现晕刮的先兆。,刮痧法的注意事项,避免在患者过饥、过饱或情绪过于紧张的情况下施术,避免晕刮; 刮拭过程中,注意询问和观察患者反应,适时调整刮拭力度; 不可追求重手法或延长治疗时间,不必强求出痧; 施术后嘱患者饮少量温开水或姜汁、糖水并

22、稍事休息后才能离开; 刮痧后应等待3小时以上才能沐浴;,第三讲 刮痧疗法的应用,一、刮痧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二、提高刮痧疗法临床疗效的要素 三、选穴组方原则 四、刮痧疗法的应用举要 五、刮痧与养生保健 六、刮痧与美容,刮痧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刮痧疗法适应范围广泛用于临床各科 传统用法:具有“痧”的特征的病症 扩展: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部分疾病和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二)刮痧疗法的禁忌症 对于危重病症或有出血性倾向的患者,一般不行刮痧疗法; 骨折未愈合处,皮肤有破损、瘢痕处,禁止使用刮痧的方法; 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不宜刮痧; 饱食后或饥饿时,以及对刮痧有恐惧者忌用本疗法; 对

23、于孕妇,禁止在小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穴刮痧。,提高刮痧疗法临床疗效的要素,选择高质量的刮痧用具 运用中医的诊断与辨证理论 选经配穴与疗效相关 交替变换刮拭部位、手法与疗效相关 环境与疗效的相关 刮痧法应与综合调养相结合,选穴组方原则,常用取穴法 局部取穴/邻近取穴 背部取穴 远端取穴循经取穴 辨证取穴,常用配穴法 三部配穴法 局部、背部、远端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配穴,刮痧疗法的应用举要,(一)常见症状 1、发热 风池、大椎至至阳、大杼至肺俞、曲池、合谷、外关、列缺、复溜。 2、呃逆 膈俞至胃俞、中脘、下脘、内关、足三里、风池。 3、恶心、呕吐 至阳至脊中、膈俞至胃俞、天突、中脘、内关、

24、足三里、公孙。,4、腹泻 脾俞至大肠俞、中脘至气海、天枢、足三里至上巨虚、阴陵泉、公孙。 5、便秘 大肠俞至次髎、天枢、腹结、支沟、手三里、足三里至上巨虚。 6、头痛 太阳、曲鬓、风池、头维、百会(以其为中心,分别向前至神庭、向左右至率谷、向后至哑门)、阿是穴、肩井、合谷、列缺。,7、失眠 风池、百会至四神聪、安眠、心俞、脾俞、肾俞、神门、三阴交。 8、肋间神经痛 胁肋部疼痛处、患侧对应的膀胱经、期门、日月、内关、外关、太冲至行间。 9、咽喉肿痛 风池、廉泉、天突、人迎、大椎、大杼至肺俞、曲池、合谷、尺泽、少商、冲阳、太溪至水泉。 10、痛经 肝俞至肾俞、次髎、气海至中极、中注至横骨、阴陵泉至

25、地机、三阴交、太冲。,(二)常见病证 1、感冒 百会至哑门、风池、迎香、大椎至至阳、中府、曲池、合谷、列缺、足三里。 2、中暑 人中、大椎至至阳、肺俞至心俞、天宗、曲泽至内关、曲池、合谷、委中。 3、落枕 风府至至阳、患侧风池至肩井、阿是穴、大杼至膈俞、中渚、后溪、落枕穴、阳陵泉至悬钟。,4、前列腺炎 命门、肾俞至膀胱俞、志室至胞盲、神阙至中极、大巨至归来、曲泉、三阴交。 5、单纯性肥胖症 肥胖局部、脾俞至肾俞、膻中、中脘、关元、合谷、丰隆。 6、小儿消化不良 大椎至悬枢、脾俞至三焦俞、中脘至气海、天枢、章门、四缝、足三里、公孙。 7、神经衰弱 百会、上星至神庭、印堂、心俞至脾俞、膻中、乳根、

26、内关至大陵、神门、三阴交、丰隆、涌泉。,8、斑秃 百会至上星、百会至风府、头临泣至风池、阿是穴(斑秃局部)、膈俞至肝俞、血海、三阴交。 9、过敏性鼻炎 禾髎至迎香、印堂、风池、风府至大椎、肺俞至脾俞、合谷、尺泽至列缺、足三里至条口。 10、肩关节周围炎 大椎至至阳、患侧大杼至膈俞、天宗、肩井、腋前线、腋后线、肩隅至臂臑、肩贞至臂臑、曲池、外关、阿是穴。,刮痧与养生保健,目的 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方法 保健刮痧一般不涂刮痧润滑剂 局部皮肤发热或潮红即可,不必出痧 对刮拭过程中发现的痛点可进行治疗性刮拭 根据被刮者的体质与耐受能力来决定手法的轻重,刮痧与美容,常用方法 按肌肉走向

27、刮拭,每天1次,手法宜轻柔 以皮肤轻微发热或稍有红晕即可,忌大力刮拭出痧 刮拭时应保持面部湿润 可配合使用活血润肤脂 可选用专门的面部刮痧器具,刮拭步骤 前额部位:分别由中间向左右两边刮拭 外眼角部位:从瞳子髎向耳上方发际处刮拭 眼睛周围:从睛明沿上眼眶经鱼腰向瞳子髎拭再从睛明沿下眼眶经承泣向瞳子髎刮拭 鼻部:从迎香分别向两侧耳前刮拭 口唇部位:从人中及承浆分别向两侧地仓刮拭 下颌部位:从大迎分别斜向外上方刮至两侧颊车,联系方式: 姓名:瞿涛 地址/邮编: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特1号 湖北中医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430061 电子信箱: 办公电话:02768889117 手机:139860796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