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言殊.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41792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8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言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古今言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古今言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今言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言殊.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古今言殊,一、词形变化,母亲,母,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贫穷,贫,荀子天论:“天不能使之贫。”,而且,且,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词语的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简称“一个字一个词”。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1) 原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 鼠老鼠;兔兔子;斧斧头 (2) 在原单音词前或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 照照耀;赠赠送;弃抛弃 (3) 原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词所替代。 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叠音词

2、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主要用来描摹声音或性状。 关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 霍霍 “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 洋洋 洋洋得意 喜气洋洋 姗姗 姗姗来迟,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联绵词 由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含义,不能分开解释的词。,参差(cnc),倜傥(ttng),蹉跎(cutu),依稀(yx),跋扈(bh),浩荡(hodng),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偏义复词 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音节表达意义,另一个音节只起陪衬作用。 体肤 “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耳目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笑蕖,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

3、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偏义在“作息”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在“兄”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在“姥”,贪婪 楚辞离骚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 婴儿 玉篇:“男曰儿,女曰婴。” 糟粕 释名:“酒滓曰糟,浮米曰粕。”,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古汉语中常常是两个单音词:,单音偶合 两个单音节的词语放在一起刚好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形式相同,但意思不同的情况。 如“然后”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顺承关联词,但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单音节的词组成的短语,应解释为“这样

4、以后”;,不要误将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当作现代的双音词:,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古义 于是 / 写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古义 跟随 / 而且 今义 表示更进一步,连词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种树郭橐驼传 古义 那 / 实际上 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二、词义变化,汉语从古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如“天、地、人、马、牛、羊、东、南、西、北、雨、雪、风、霜”等)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如“慈、厨”等)的意义,古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阅读文言文不会造成困难。,词义变化,另外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虽然常用,

5、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如:社稷(国家)、崩(称天子死)、埙(古乐器)等。这部分词,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工具书就可以明白,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古汉语词汇的纵向观照,古用今废的 历史词,左司马 左尹 瞋目 竖子 啖,古今通用的 传承词,古今 义同,珍宝 怒 壮士 兄,古今 义异,亡去不义 再拜 持剑盾步走,阅读古文的 拦路虎,沟通古今的 桥梁,阅读古书的 三岔口,三、词语的消长变化,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1)社会生活方面:,(a)政治方面:和谐社会、三农问题、 保先教育 (b)经济方面:经济特区、红色旅

6、游、 白领 (c)文化方面:素质教育、超级女生、 拜金主义,(2)网络用语方面:,网络与计算机代表着先进和高效,是新词产生最多的一个领域。 如“硬件、网吧、IT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数的附属词汇,共约万个。,(3)科学技术方面:,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是发生变化最多、周期最短的领域,给新生事物命名非常必要。 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4)国际用词方面:,词汇与国际接轨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方向。反恐 还有一些是由于改名而出现的新的城市名称。“韩国首都“Seoul”的中文名称2005年1月19日正式从“汉城”改为“首尔”,叫了这么多年的“汉城”,就要从中国的文件中消失了。”,四、汉

7、语词语的演变 (3) 词语的替换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1)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 (2)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残废”“残疾” (3)语言表达:“足”“脚”,“面”“脸”, “目”“眼”,“口”“嘴”,汉语词语的演变 (4) 词语的引申变化 (1)词义扩大。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 . (2)词义缩小。 “宫”古为“房屋”,今为“宫殿”。 “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3)词义转移。

8、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如“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闻”都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走”,本来指跑,如今指步行,行走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爪牙”,古代指得力助手,今天只具贬义,相当于“帮凶”,练习1、古人的称谓很复杂,一般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

9、敬称,对平辈和晚辈相对随意。看下面称谓分别用于什么人。,一般人自称,晚辈,王侯自称,称师辈,称朋友、尊长,仆,不才,不佞 小子,竖子 孤,孤家,寡人 子,夫子,先生 公,君,足下,丈人,大人,五、语法的变化 1、语序的变化 2、句式的变化 3、词类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主谓宾 定(状)中心词 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语法的变化(1) 语序的变化,谓语前置,例: (1)甚矣,汝之不惠! (2)美哉,我少年中国。,特点:古汉语里,有时

10、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 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规律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焉、奚、恶、曷)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如:A、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B、何以知之? C、子何恃而往?,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宾语前置,规律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如:A、彼不我恩也。 B、莫我肯顾。 C、忌不自信。 C、未之有也。,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规律3 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

11、等此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 “(宾)+之+(谓)” “(宾)+是+(谓)” 如:A、何陋之有? B、何厌之有? C、何后之有? D、唯余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规律4 固定句式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2、何之有,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

12、与归?,介词宾语前置,(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语,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如: 马之千里者

13、,一食或尽粟一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 A、吏二缚一人诣王。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状语后置(介宾结构),2、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 如:A、火烈风猛,船往如

14、箭。 B、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 C、则治之如所言。,三、语法的变化(2) 句式的变化,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古代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它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同时借助一些虚词来帮助判断。,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提炼主干的话,都呈现“名词主语”+“名词谓语”的结构。,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

15、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 者, 也 (2) , 也。 (3) 者, (4) 者也。 (5)“是也” (6)“此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为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为所 术怒攻布

16、,为布所破 3、 于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4、 见 信而见疑 5、 见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 被 忠而被谤 7、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次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词类活用的概念,1、一般动词,2、名词作状语,3、使动,4、意动,二、动词活用,1、活用为名词,2、作使动,三、形容词活用,1、活用为名词,2、活用为 动词,3、使动,4、意动,四、数词活用,一、名词活用,类型,二、如何判别词类活用?,1、划分句子成份,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形容词、代词充当 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形容词充当 2、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如: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