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指要.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43680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指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古代诗歌鉴赏指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古代诗歌鉴赏指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指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指要.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指要,一、高考说明诗歌题考查的三个要点: 1、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鉴赏 2、对作品情感、态度的鉴赏 3、对作品写法的鉴赏,命题特点: 第一,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以唐宋诗占主导地位,但唐诗所占比例比往年有所下降,宋诗在保持中有所上升,宋词、元曲及明清诗比例略有提高。今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题共考察24首诗词曲,从时代看,唐诗有10首,宋诗6首,宋词3首,明诗、清诗、元曲、清词、金词各1首,以唐宋诗16首占主导地位,占出题百分数的66.7%(唐诗占41.7%,宋诗占25%)。词曲6首,占25%,其中宋词3首,占12.5%。唐宋诗词共占到79%。金元明清诗词曲占到2

2、1%。 命题趋势: 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但仍然会有少量省份选择金元明清时代。,2、从考题体裁选择上,诗歌以律诗绝句,词以小令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占一半以上。2007年高考诗词鉴赏题,律诗七首(五律5首,七律2首)占29%;绝句11首(五绝4首、七绝7首)占46%;词曲小令6首占25%。五律七绝12首占50%。1996-2005年10高考题七绝29首,五律7首,占全部61首诗歌的59%。 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3、选择诗词的题材内容: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这类诗词主要考查的有山水田园诗和即事感怀一类

3、。所选题材中往往将景、事、情交织在一起,用自然环境衬托情感心境,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4、命题内容,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加强了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 (1)鉴赏“诗眼”的有天津卷、全国二卷和广东卷; (2)比较两首诗思想情感的异同有江西卷; (3)品评诗歌,对给出的关键词作评价,如四川卷、湖南卷和福建卷; (4)鉴赏意象,如全国一卷、浙江卷; (5)分析表现手法,如湖北卷、浙江卷、福建卷等; (6)鉴赏思想情感,如湖南、江西、安徽、重庆卷等; (7)鉴赏意境,写赏析文字,如全国一、二卷,上海卷; 命题的内容异

4、彩纷呈,但都是紧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诗歌复习的主要策略,主要策略:抓理解,重规律 (一)考点以及有关的能力指导 1、命题的特点 2、主要能力点解说 (二)高考主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三)课外巩固训练 (四)重点能力的专项训练 (五)综合训练,1、会说“行话”(欣赏的有关术语,例如,意境、意象以及有关的手法的词语) 2、狠抓积累,形成语感:课文要求背诵的以及选择典型题例,形成诗歌阅读的语感。 3、题型和解法 4、能力训练,(一)完成知识的储备与迁移,【要点】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1、识记文学常识 2、了解课内作品 3、“激

5、活”名词术语(例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4、遵循规律原理的分析方法(例如语境意识、诗歌本身的准确、生动、形象、传神的特点),【方法一】知识与能力的储备,高考必备的知识因素 (1)诗体、诗风和典故 (2)课本要求背诵诗歌,要达到“四位一体”。(标题、作者、朝代和正文) (3)8种修辞方法以及作用。 (4)必要的写作方法,1、考查“意象”题及解答,(1)意象的辨识 (2)意象的特点 (3)意象的意义和作用(重点),意象的辨识和特点: “意象”: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但更多的情况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柳絮榆荚、寂水寒山、清霜白露、

6、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 特点:这些形象浸染了作者感情,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已经融为一体,所以通常称之为意象。,常见意象的含义:,梅花高洁 菊花隐逸 竹子清高 松柏坚贞 梧桐悲凉 杨柳惜别,鸳鸯恩爱 杜鹃思归 寒蝉凄凉 月亮思乡 流水时光 浮云漂泊,2、意境的考查与答题: 特点:意境是基于一首诗的整体认识,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体味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之一。 意境鉴赏的方法,是要通过对一首诗的包括意象在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格调以及表达技巧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题例06山东

7、卷】晓上空泠峡王闿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提示:翻译(时+地+人+事+景),这首七绝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句“猎猎南风拂驿亭”,写出清晨的出发时的景色,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气魄宏伟,意境阔大、清丽。 次句“五更牵缆上空泠”,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虽无一字写艰难,但想一想猎猎南风,想一想峡谷急流,我们立刻就会想到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这两句写景叙事,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第三句 “惯行不解愁风

8、水”,写自己常年在外,奔波于旅途,已经成为习惯,根本不知道为风浪发愁。这里的“不解”应为“不在意”的意思,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这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常年的漂泊,暗示了作者仕途坎坷的经历,所以这里的“风浪”既指自然的风浪,也指社会的风浪、政治的风浪。 尾句“瀑布滩雷只卧听”,紧承上句,不在意风浪,把一切艰难险阻视为坦然,“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高洁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3、思想感情,解题思路:看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抓住形象想象意境理解典故分辨类型关键词语,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 建功报国 思乡怀人 生活杂感 托物言志,复习策略:了解不同题材的

9、诗歌的不同情感和主旨,让学生去“套做”: 田园:通过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通过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诗人如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通过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诗人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 通过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诗人如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通过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李白、王勃、) 思乡:通过抒发自己在他

10、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通过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对愤慨、不满。 写景: 通过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怀古:通过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的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考点二:语言的鉴赏 语言的鉴赏,既可以着眼局部,即鉴赏某个重点词语或精彩诗句;也可以着眼整体,即鉴赏一首诗的语言风格。,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往往是综合的),1.含义、意思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11、思想感情 ? 2 作用、 好处(重点) 3.修辞手法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4.风格特色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以及虚实、抑扬等。,语言鉴赏的题例:,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

12、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答案要素: 选出释义表意效果(艺术、结构),附录:诗题过香积寺,是访问,探望香积寺。既是去访香积寺,却有着一“不知”,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正因“不知”,所以要去寻找,行不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下。诗人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 二、三两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先看三、四句,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隐的钟声,这钟声没有冲淡环境的幽静,

13、反而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但这钟声又是从哪儿传来的呢?“何处”一词,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第三联经过苦苦搜寻,诗人在天快黑时终于找到了香积寺 ,看到了寺前的“空潭 ”这里的“空”, 含有宁静幽寂的意思。诗人面对“空潭”。不由想起一则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有一毒龙,屡屡伤害百姓。佛门高僧以无边佛法降服了毒龙 ,还百姓一方平安。诗人运用这个典故, 是宣扬佛法无边,佛法万能的观念。,表达技巧题及解答,(06北京卷)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

14、的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提示:关键要答出“白描”这个术语。,附录:诗人写的是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事 。 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的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 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 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目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更有与邻人过而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大呼小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

15、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有点像杜甫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客至)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何等实在,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 “相思则披衣” ”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 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即使睡下,也无碍随时相招,相见谈笑没完没了。作者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三、“古代诗歌阅读”复习的主要策略 训练方法:给模式,重模仿 1、 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步骤: 题目入手理解注释

16、明确意象抓住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分辨主旨情感和方法 2、解题方法会说3句话和3个句式 将解题思路模式化.要求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要会说3句话. 要教会学生说这3句话,作为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思路.,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题例:06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解说:三江小渡这首绝句分为两层。一、二句描景,为第一层,描景中出现了两种景物的对比:溪水流

17、过小桥一去不返,而小舟却倚仗一支短篙在两岸之间来回摆渡。三、四句转入议论,为第二层,诗人由一、二句的景物对比中想到了交情,进而推出了本诗的主旨:不要学溪水一去不返,而要像渡口的小船去了又返,有来有往,经得住风波的考验。,14(6分)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06

18、年福建卷: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

19、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解说: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已很久。妻子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

20、。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对于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这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

21、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3、从“怎么样写的”的角度命题:,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五种感觉: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嗅觉 。 空间方位。如上下、远近等。时间的变化。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东郊 (

22、唐)韦应物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吏舍,官署。郊,郊外。还复去,徘徊。 试题:“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3分),赏析:这首诗写春日郊游的情景。面对充满生机和诗情画意的美好春景,诗人被陶醉了,产生了弃官归隐的念头。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束缚自由的生活的厌倦,对陶潜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全诗共分三段,首四句为一段,开首说终年在官府中受着拘束,于是在早上出门郊游,心情因此变得格外清远。接下来两句写见到沐浴着和风的杨柳青山,自己的杂念霍然消除

23、,用“淡吾念”三字,写出了其快乐的情感,恰到好处。中四句为第二段,正写郊游。依着树丛安然自憩,沿着山谷向前慢行,微雨滋润草地,斑鸠不知在何处鸣叫。春日里郊外如此美景,怎不叫终日拘于官署之中的诗人倍感舒畅开心呢?因而写来才会如此清丽而悦人心目。这里的“微雨”、“春鸠”,一见一闻,点明了春景;而“依”“憩”“缘”“还”“去”等字写或行或止的情形。 结四句为第三段。说自己本性喜欢幽静之境,无奈事与愿违,屡次中止。诗人心中羡慕陶渊明,有日总会罢官而去,在那个幽静的地方结庐而居,这样庶几可以得到他的风趣了。此为即景生情,写出曲曲心事,以慕陶作结,直应上文“淡吾虑”。,答案:“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