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45361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标要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 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二战后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1929至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创新,创新,创新,调整,调整,单元复习策略,1.本单元内容系统完整,两大部分内容各成体系。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复习时要紧紧抓住罗斯福新政这一核心内容,将整个内容化整为零,分成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来掌握。 2.关于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首先要注意其社会主义建

2、设和改革道路的基本历程,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注意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知识结构,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时空定位,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启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 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

3、生产,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政 权;新政权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幻想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2、内容不同:,收归国有,大中企业:,小型企业:,实行监督,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取消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实物配给制 强制劳动,国家集中分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普遍国有化,国家资本主义,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2、内容不同,3、影响不同:,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4、途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2、内容不同,3、影响不同:,(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找到一条使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新经济政策:,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启示,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评价: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

5、他制度的比较,农业(种植玉米运动),工业(军事工业),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局部,局部,根本,否,否,是,否,否,否,一定成效 最终失败,一定成效 最终失败,完全失败 苏联解体,局部调整 目标、思路 个人作风,局部调整 保守停滞 军备竞赛,加速发展 宏观决策 企业自主,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经济大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即生产相对过剩。 (2)特点: 持续时间 长;范围广;破坏性大。,(3)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4)影响:

6、 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额锐减。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国际关系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罗斯福新政,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农产品 价格猛跌 工人失业,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整顿银行 和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社会救济 以工代赈,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改革税制;通过紧急银行法;,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7、,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减产; 公布农业调整法等,克服生产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发起“蓝鹰运动”,规范了工业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消除生产过剩,缓和社会矛盾,通过社会保障法;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建成了一批造福后代的重大工程;客观上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并以立法的形式解决问题 (利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材料一 1933年夏和1934年春,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

8、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到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已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材料二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社会趋于稳定,美国国内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没有了市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仅没有被破坏,且得到了巩固。 材料三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存在弊端,认为问题在于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主张运用国家权力扩大需求。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达到了同一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凯恩斯主义。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看,罗斯

9、福新政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维持资本主义现代化类型的同时,使传统的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转变为当代资本主义,推动了现代化向前发展。,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直接影响:经济方面)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间接影响:政治方面)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深远影响:制度方面),罗斯福新政的启示,1.居安思危,防患未然,2.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适时调整经济的运行机制,3.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调整的原因,自由放任政策不能调整资本主义市场自身矛盾;经济危机的教训;凯恩斯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企业的自我调整 (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福利国家的出现,黄金时代 (20C50S) 滞涨 (20C70S) 解决办法(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的内容,调整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不可能根本解决危机。,战后调整,调整的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