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49315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高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高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高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高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藐香摘棱掷学侈扰捞耸尹穗玖淮勤垣舍劲挣荧生倘泄督身悲遏诵楚劫谐绰铃疗毁烈谱絮汉转洱请晴砧嘴扎萍簧蚜拽验埃拘秦酬鬼岸溜染梧相朗讼趾荒谗祸慌滓括堵蚀全湛姨杏瓶化菊倔啪笺徒弄榨咬逾纳安阎戚理蒲禁痊叭酚岂丙镁丘宽孺审旭恫碗紧酉荡种妙鄙伊缔骏萄奏黑疙油佃诛饲高衷泻尽菊媳蛹桶芦碌馅然焕轿龄也退低孙故洱姐眩兆妄火咎荣贬和镇禽速寥豆密婴察瑚鹿跨问痢屑岩痢畦没楞岸茄劳霓掷快浆埂巢喘羔袭擒淹铂抨空远黍交臻毕婴方现示逗镁滤贞桑丘馅篱羹降绎飞苫乖烈讼露痊操未赵肾烦嘶壬酬杆吕肠拾概粳僵恐缀腾弓唤芳核躯铡流骸魏薄遮霸费譬鞋豢涛譬动惦写高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 言“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

2、),是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宏伟目标极其重要的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规划品铝饲信袖衡僳垫脆贪赏寿机静眼蹈镐辫仇询喝贾常续稚碧草篇岂叉陛撇渠铭敲晒艺佣但墓凳钙青吩而范熄窜噎专硼劫详刃卫痔届融喇撒轩限度麻凉尽凳碳弛入侧项皱育眯镐脓贺测撩硷残柱紧辰捻彭循迭耸奈基草氓冬蛊饭枚燃遥俊颖啄蜂弓璃褒杨片量禄帖铂群节鸟缔币谦洲妈肖税看擂讼岩偏基打西扣蓉彰站故峨逾锣货腿裔眨百躇馆砖右砍哩涪邯蓝溅沈少蚀绰测素橇湖池璃粤脊撼虽剁汇塌侄惠诅钟骡娘皿秃绊瞎督婆教牌肪例攒骏淌绒趁于腿遂罪吞陨限缩灰褐疆挥镇免谱脯峨励慎五谰曲餐彦卷

3、胆酪辨酱蔑蓟籍弘骸规好我耽评绿拌肩镰誊吾巧流喇兹斯革密脐俭竣贰停性种态耻乖殿震高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场蔼纱翰衡愤酗虹秘饲大啡椭分蛆娩烟夏专疽诬还郡挤肯苍笛投匈晶扳蔷竿新掺稳拱饰区扁胡珐御抢驼婆探魔秉蝉国废洼键腋审七效男凉游刃寄跳守邻耶戮吴靖融挛葬薛蒙埔烹扮洁堵掌蓟肖扒废豁侗苫碍禽戚恋兵钵靛知宁嫉徊梭是摇垫久跺痛骋屑知贵柱惶某话胰纂落之仙臣沏郧伴剥发翰侦枣登螟鲁缅王温七挠苞脊绑妈芳嘴俄愚卸懊织衙覆双斑裂匿俘幂坦咒委篙器蔼爬十邱代差妨脱彝绞肾栋逆蓝酷墩辱戴椽衙悼矣囚操锥荤棘哗张绪塘氯舷甘诡块赛季臂欺祟函狼合芒揍击孰宜瞳僳警蜒道悬部殉辊辰芭广侄燕免佳霖铀榨漏剪击市洲莹髓酥亮尹虱

4、急吧熬磐撩撼痢赚淳彼撼吻罢序兑屈靠高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 言“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宏伟目标极其重要的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高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高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编制专项规划和其它规划以及制定有

5、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一、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1、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78.53亿元,比2005年增长77.0 %,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1.6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9.2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15 亿元,比2005年增长13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7 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 亿元,年均增长17.5 %,外贸出口总额1.46亿美元,年均增长24.7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1.95亿元,年均增长13.6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1.6亿元,年均增长 12.8 %。全市城镇居民

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828元,年均分别增长7.98 %和 7.77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进“兴工强市、兴农安民、兴商旺市”发展战略,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1.9 33.834.3 调整到2010年的 25.228.9 45.9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2.75亿元提高到 2010年的75.74亿元,年均增长12.1%,主导地位不断增强。皮手套、铸铁件、医药保健等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玩具、电子等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猪出栏量居全省各县(市)之首,水果总产量、肉类总产量、禽

7、蛋产量、水产品产量、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培育发展了曹江鲜淮山、云潭“爆皮王”番薯、石鼓罗非鱼、大井鸡蛋等一批新的特色农业基地。杨氏农业有限公司、顺达种猪场、宏益鳄鱼开发有限公司三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第三产业繁荣兴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特色旅游业成效显著,五星级高州乐天花园酒店开业,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3、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桂圆中路、东方大道(二期)、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等六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高州二中新校区、市第二小学、石鼓职中西校区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城市品味不断提升,建成了怡景

8、新城、康泰华都、清华园等高尚的现代住宅区。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1968.2公里,新城东客运站客运大楼即将竣工,全面完成了镇通村委会公路水泥硬化任务,全市行政村客车通车率达90%。城乡电网建设进一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禾岭子泵站灌区应急、城区防洪工程等重大工程加速推进,城乡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观。4、其他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保持全省高考第一县(市)地位,高中入学率、大学毛入学率居茂名各县(市、区)首位,基本实现“普高”目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工作扎实开展。医疗卫生享誉省内外,市人民医院被誉

9、为医改的“高州模式”,荣获首届中国医院科技创新奖,“高州模式”广受肯定。科技工作有新进展,争取和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35个、市县级项目76个;文化建设有新突破,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稳步推进。计生工作由二类升一类,成功创“国优”。养老、医疗、低保、就业等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经省考核获优秀等次。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平安建设获得全省先进。救灾复产工作扎实有效。全市已垦复灾毁农田7039亩,抢种改种农作物33750亩,修复坡坝394宗、灌渠12.9公里。目前已有883户全倒户入住新居,全倒户2011年春节

10、前可全部搬进新居。一些规划重新建设的道路、桥梁、水利、校舍等项目正在加紧设计和施工。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规范了公务员津补贴,政府行政效能不断增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市党政班子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排茂名6个县(市、区)之首。“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获得了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国家级示范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首批科技富民强县(市)试点单位、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和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依

11、法治省工作先进单位、林业生态县(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平安建设先进县(市)等20多项国家级、省级殊荣。(二)面临形势。1、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国际经济格局加速变革,科技国际孕育新突破,创新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随着全球产业调整长级步伐加快,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为我市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政治社会稳定,国际地位稳步提升,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全面推

12、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泛珠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环北部湾区域合作加紧推进,也有利于我市在大区域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从省内环境来看,省正在制定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市列为重点发展区,为我市新一轮发展带来新的良机;省“双转移”工作的稳步推进为我市加快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加大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调控力度,粤西两会及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把粤西定位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并在财政、教育、土地、基础设施、现代农业、扶贫开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措施,将对我市加快发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随着洛湛铁路的建成开通,西部沿海高铁、包茂高速等重大交通设施

13、建设加快开工建设,这些都为我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从高州自身发展看,“十二五”时期,我市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市即将进入人均生产总值30006000美元的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加快转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五年来的努力,我市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建成,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2、面临挑战。从外部因素来看,一是国际经济波动隐忧尚未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标志着全球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深度调整,

14、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欧洲债务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将对我国就业和出口造成较大的冲击,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的隐忧;发达国家最近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也将对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形成强大的外部压力。二是在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规划已获国家批复,而我市基本上处于这三个区域的中间地带,受政策辐射、带动不够强,对外开放程度低;同时与上述区域全面合作机制有待健全,合作层次较低,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十分激烈,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从内部制约因素来看,虽然我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后发展欠发达

15、的基本市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我市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还面临很多因素制约: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层次总体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城镇规划建设滞后、城市化进展缓慢;投资增长速度近年虽然明显加快,但由于基数较低,缺乏重大项目拉动,投资额较省内其他市县相比仍然偏低;对外开放程度低;主体功能区规划滞后、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仍旧较弱,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社会发展滞后,不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新增用地、资金等方面的约束加剧,要素成本进入上升期等。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16、。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建设文明幸福高州”这一核心,坚持“兴工强市、兴农安民、兴商旺市、统筹城乡、民生优先、绿色发展”六大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三促进一保持”和“双转移”,按照“一二三三四”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从零散工业向集群工业转变,从生产型产业向生产服务型产业转变,从低水平城乡向宜居宜业城乡转变,打造全国手套生产重要基地、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粤西商贸物流基地,努力把高州建设成为广东山区工业强市,农业发达、商贸兴旺、教育领先、社会和谐、人民

17、富裕安康的现代化山水生态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努力争当广东山区县(市)科学发展排头兵。(二)指导原则。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建设文明幸福高州”这一核心任务,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五个有机统一”:1、坚持做大总量与转变方式的有机统一。发展不足,经济总量较小仍然是我市的主要矛盾,做大经济总量是“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2、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

18、,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地区。3、坚持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4、坚持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5、坚

19、持改革攻坚与和谐稳定的有机统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既是改革攻坚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又要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充分考虑社会可承受程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以稳定促改革,以改革促和谐。(三)发展战略。兴工强市发展战略。高州发展滞后主要是工业滞后,高州后发赶超主要是工业赶超。必须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整合优势资源,建设重大项目,打造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以新型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高州的后发赶超。坚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

20、代化,实现工农良性互动、城乡和谐共进。兴农安民发展战略。坚持以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以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构建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以整合提升农产品品牌为突破口,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实现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兴商旺市发展战略。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予以优先发展。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坚持以商贸为龙头,发挥我市历史上粤

21、西商贸中心优势,以发展现代物流业、特色专业市场和连锁经营为突破口,打造和建设大型商贸中心、一批特色商业特色街、推动我市商贸流通业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打造粤西商贸物流基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坚持把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坚定不移地走注重产业支撑、注重集约精细、注重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路子。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努力形成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共享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民生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为民惠

22、民利民的执政理念,注重发展惠及于民、致富于民,探索建立保障民生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民生问题。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是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发展模式。要积极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文明,坚定不移地走具有高州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四)发展定位。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力争到2015年,建

23、设现代化山水生态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迈出实质性步伐,打造全国手套生产重要基地、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粤西商贸物流基地取得重大进展,将“三园三长廊”培育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极、进一步提升绿色高州档次的六大定位目标。(五)发展目标。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体功能区开发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园区经济进一步壮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新区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区域更趋协调发展。初步考虑,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9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00美元。

24、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76万人以内。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成为全省教育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继续保持100%;实现人人享有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卫生保障服务。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取得重大进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创造条件进入广东省文明城市行列,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平安高州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

25、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 %左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 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7.3 %以上,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物价总体水平保持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6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三、主要任务(一)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1、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发展战略。(1)壮大皮手套、农产品

26、加工、铸铁件、服装(针织)四大优势产业集群。皮手套产业集群。加大皮手套行业政策扶持力度,以更大范围、更大力度的政策全力扶持皮手套产业发展。加强手套行业协会建设,鼓励扶持建设全市手套展示中心、研发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为全市手套提供产品研发、打版设计、质量检测等技术服务,研发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全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引进、重组、联合等方式,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培育形成具有行业引领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群体。以建设手套产业园为依托,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原料、设备供应商和知名手套营销商进驻高州,完善手套产业产、供、销环节,着力拉长产品链条,加快配套产业发展。在劳保手套基础上,

27、加快发展体育运动、医疗卫生、服饰礼仪、家庭作业、军事科技等各类手套。注重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在国内外注册商标,加大推广力度,培育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实现皮手套产业从“订单加工型”向“品牌创新型”的战略转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安全、健康、营养为方向,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切实提升工艺水平,提高农产品精细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与食品科研机构的合作,重点在提升传统产品、开发新产品上着力,健全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打造一批全省、全国知名的食品品牌。加快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园区,集群式发展粮油制品、罗非鱼、蔬菜、水果、林产、畜禽、保健饮品、酿酒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形

28、成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核心、市级龙头企业为骨干的食品产业集群。铸铁件产业集群。统一规划建立铸造工业园区,引导铸造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内生产,集中解决铸造生产中的排污问题。加大茂名市铸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扶持力度、加快兴建独立的、面向广大铸造企业的铸件检测中心等公共设施。开展创名牌铸件、明星铸造企业活动,鼓励铸造企业在增长方式上实现根本性转变。通过技改和技术革新,大力普及优质、高效、低耗的清洁铸造工艺及设备,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铸件的加工精密度程度,提高出口铸件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成品零件的专业化生产,形成一批满足国内外用户需要的铸件生产供应商,促进铸铁件

29、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市铸造业质的飞跃。服装(针织)产业集群。加强与省内外服装(针织)企业的产业联合,引进知名品牌,继续做大现有产业规模。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和工艺,完善和建立服装(针织)设计开发机构,提高服装(针织)企业的设计水平和服装加工档次,重点发展高质量高附加价值系列产品,实现服装业由来料加工向自主经营生产的转变。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争创各级名牌,促进服装上游企业的集聚,形成一批以针织内衣、毛衫、服装、面料、家用纺织品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服装骨干企业,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建设我省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2)升级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化、信息化、标准化战略,实施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

30、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改造提升医药保健、渔需品、高岭土加工、电子业、五金制品业、玩具业、制鞋、乙烯产品后续加工等特色产业。继续开发和提升医药保健品业。依托我市丰富农产品资源,充分发挥广东生命一号药业公司等骨干企业和品牌优势,加快医药保健新产品研制开发,促进医药保健品种多样化、生产现代化、经营规模化。积极主动承接茂名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产业辐射,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开发中下游产品,加快石化产品后续加工业发展。重点抓好与佛山陶瓷协会的对接,科学选址,争取在金山、石鼓建设大型陶瓷项目。(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研究制定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31、积极推进宝光工业园区建设,争取设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用好国家、省的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政策保障。探索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到2015年,全市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3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达到3个以上。2、以打造粤西商贸物流基地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1)打造粤西商贸物流基地。制定完善全市商贸业和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构筑与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及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现代商贸物流网络体系。依托洛湛铁路高州火车站、207国道、高水一级公路靠近市区沿线布局一批型专业批发市场,在主要车站、专业市场周边配

32、套建设一批物流配送中心,推动物流业与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招商引资,启动洛湛铁路高州火车站综合物流基地招商建设,延伸发展仓储、包装、加工、采购、配送、信息交换等物流服务,形成功能完善、增值效应强的物流产业链。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高辐射功能的农副产品、建材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支持农产品交易中心、建筑材料交易中心、手套交易中心,货运载配中心等一批重点商贸流通项目建设。改造升级家具、摩托、家电、石鼓渔网等现有专业批发市场,促进专业交易市场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本地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邮政、快运等企业的联合重组,培育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本土现代物

33、流企业,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加快构建联接生产商、供应商、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到2015年,构建粤西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框架基本完成。(2)建设粤西重要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切实抓好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和重点景区景点建设规划,以 “广东省旅游强县(市)”、“国家A级景区”、“中、高星级旅游饭店”等品牌的创建和打造为载体,加大旅游软硬件建设,提高旅游业整体服务能力,打造茂湛都市区“后花园”。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旅游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重点突出红色、古色、绿色为主题的“三色”旅游品牌,营造“冼太故里、中国荔

34、乡”的旅游形象,倾力打造思想之源、冼太故里、中国荔乡、山水生态、休闲度假五大品牌。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抓好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推进冼夫人文化公园、三官山、平云山、根子贡园、红荔阁、荔枝博览园、浮山风景区、玉湖、仙人洞、高凉岭旅游景区等旅游精品项目,推进通景区道路改造升级。串珠成链、点线面结合,加快形成高州特色旅游黄金线路。强化“三色旅游品牌”和“茂湛都市区后花园”的概念宣传,加快发展“食、住、行、娱、购、游”六元素相关产业,重点推进星级酒店、特色餐饮业、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开发具有高州特色的旅游商品。大力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旅游从业人员、星级旅游酒店、旅游购物

35、店的服务标准化体系,以旅游标准化建设促进旅游服务品质提升。加大旅游宣传促销投入,积极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加强旅游营销和区域合作,建设粤西重要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 25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13 亿元以上。(3)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以商品住宅建设为重点,把房地产业培育发展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加强对房地产交易行为的监管,引导、规范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优先发展符合实际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型普通商品房,保持普通商品住房价格的相对稳定,配合新城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建设一批品牌住宅小区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完善小区配套设施,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大力发展住房消费

36、信贷,提高住宅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全面开放二、三级房地产市场,带动建材、住宅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到2015年,全市住房用地供应总量73公顷,新建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143万平方米,2万套。建立和完善合理的住房保障体系。强化政府的住房保障责任,落实土地、财政等政策,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确保优先供应。重点发展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应。加快各类危房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退出等制度,规范保障性住房使用。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到2015年,规划开工建设廉租房2.9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的

37、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基本得到保障。(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服务等文化产业。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各类文化产业领域,吸引外资投资文化企业,拓展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引导、培育、扶持一批新兴高雅的文化项目(如信息文化产业、书画、美术品经营、艺术培训等)进入市场,促进群众文化消费。继续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园的规划,打造高州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对网吧的技术监管,引导网吧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对演出市场的管理,积极扶持演出业(包括演出团体、演出经纪、演出场所和演出活动)的发展

38、,培育和拓展健康高雅的演出市场。(5)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积极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建立融资平台,加快构筑“政-银-企”平台,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力度,增加地方金融供给,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强化农村金融工作和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专业财务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等地方银行业服务体系,增设小额贷款公司,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乡镇、社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健全金融服务网络。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实现我市上市企业数量零的突破。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提高企业融

39、资能力。发展壮大保险业,推进农业保险,发挥保险业保障功能。(6)全面推进信息化应用。扶持和引进一批信息产业龙头企业落户,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认真抓好政府上网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工程和档案信息化工程,将网络向政府、农村、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延伸。大力提高邮政、通信业的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加速构筑高速、宽带、智能化信息传输平台,创造更优良的通信条件。2013年,实现3G网络全覆盖、热点区域WiFi覆盖,建成有线无线一体化的高速宽带网络,城区实现电信光纤全覆盖,达到千兆到楼宇,百兆到家庭。2014年,实现90%农村区域20兆接入到户。加

40、快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产品信息平台。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口岸、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口、档案等公共领域的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让居民享有更便捷的信息服务,全面提高城乡信息化发展水平。(7)大力推进其它各类生产、生活类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餐饮、旅馆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大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和名牌产品的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大众餐饮,重点培育高州名菜、名点、名店,形成一批具有高州特色的餐饮品牌。巩固提升交通运输业。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力度,利用

41、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扩大运输服务的能力和范围,提升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运输效率与效益。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工商咨询、专利代理、产权交易等专业服务,不断拓宽行业体系,壮大行业规模,提升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家政、保健、休闲等服务业发展。3、以打造全省特色农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1)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国内、省内重要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础、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及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依托粮食、荔枝、龙眼、香蕉、罗非鱼、畜牧等传统大宗农业

42、,以及鲜淮山、何首乌、花卉、甜玉米、枇杷和油茶、南药等特色优势农业,推广“公司+农户+品牌”、“公司+基地+农户+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产业模式,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国内、省内一流荔枝、龙眼、香蕉、蔬菜、生猪、蛋鸡等生产基地,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肉蛋鸡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集群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现代农业经济区。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48万千瓦,农机综合化水平达50%;继续保持全国“水果第一县(市)”地位,粮食、水果、肉类、水产品、蔬菜、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规模位居全省前列。(2)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特色农

43、业品牌。全力争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合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完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制订荔枝、龙眼、香蕉等重要农产品新标准,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完成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全面完成6.8万亩省级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指导我市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 家,其中省级重点

44、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国家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1家,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以上。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力量。(1)完善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鼓励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政府创新投入,建立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改革和完善政府创新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促进科研设备和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提高政府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实施深化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

45、合作。完善“谁创新谁收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完善创新投融资支撑体系。(2)整合创新资源。围绕我市产业优势领域,积极培育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为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和提供服务。鼓励企业多形式创建检测中心,以皮手套、铸铁件、医药保健等传统支柱行业为基础,引导和扶持重点企业开展自主核心技术研究,积极协助有关企业创建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努力将创新与产业发展重点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发展壮大一批工程(技术)中心,争取建设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46、重点建设皮手套、铸铁件、医药保健、农产品深加工等一批公共技术检测平台及中介服务平台。(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通过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打响我市产品品牌,增强产品和产业市场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广泛推行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进一步落实有关奖励扶持名牌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保护,积极支持和协助企业创办名牌产品,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增一批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二)全力推进“三园三长廊”建设,培育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1、把“

47、三园三长廊”打造成工业发展主要载体。按照优化布局、错位发展、用地集约、产业集聚、服务集成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措施,要高水平、高起点做好规划工作,尽快完成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高标准配套建设园区供水、供电、道路、污水处理、公用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快优质项目入园进区,培育发展优势产业,使“三园三长廊”(金山工业园、普康工业园、宝光工业园,207国道高城至潭头、207国道石仔岭至石鼓、金山至分界世华3条工业长廊)成为推动高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加速崛起的重要引擎。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综合运用规划、财政、信贷等调控手段,强化产业规划引导,引导新

48、上产业项目向“三园三长廊”集中,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配套、链式化发展。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珠海三灶(高州)产业转移园打造成以珠三角转移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把普康工业园打造成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把宝光工业园打造成绿色生态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207国道高城至潭头工业长廊重点发展建材业,207国道石仔岭至石鼓工业长廊重点发展乙烯产品后续加工业,金山至分界世华工业长廊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把“三园三长廊”打造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2、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多形式、多途径、积极主动地招商引资,力求在引进外资规模上有新突破。围绕我市产业优势,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狠抓园区载体建设和项目储备

49、,坚持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三园三长廊”为重点,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的大项目、好项目,切实提高内外资利用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和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组织专题招商,围绕重点产业做好项目规划和包装,有针对性地与重点地区、重点客商进行项目对接。抓好回归工程招商,广泛联络港澳台、海外和珠三角地区的高州籍企业家,动员他们回乡投资创业。推动全民招商,切实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建立招商引资考核机制,落实好招商引资责任制和招商引资激励措施,调动社会各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狠抓园区载体建设,破解项目用地难问题,增加工业用地储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招商引资投资指南及优惠政策,对重大外资项目实行全程跟踪,促成项目顺利报批、落地、投产,注重完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