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发言材料踔厉奋发共襄复兴伟业,勇毅前行再谱时代华章。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通览报告全文,“民生”二字贯彻始终,报告中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民生不断改善的生动注脚,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报告中的民生“含金量”,值得广大党员干部细细品读。从“70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中读懂“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政府工作报告说,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中央部门带头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腾出的资金千方百计惠企裕民,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2、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70这一数字背后,体现的是我们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路径,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共同富裕的民生梦想早日照进现实。从“年均新增1270多万人就业”中读懂“以人为本”的为民初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稳民生。政府工作报告透露,过去一年,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过去五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多万人。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得益于党和政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
3、间的关键指标,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14亿多人口大国保持就业稳定,实际上就是夯实了民生“压舱石”,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需要继续保持。接下来,各级党委政府依然要把就业工作摆在优先位置,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搭建就业平台、千方百计培育就业技能,以高质量就业工作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从“养老保险覆盖10.5亿人”中读懂“利民为先”的终极追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5亿人;上亿人出棚进楼、实现安居。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
4、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报告中的这些数字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民越来越成为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的最大“受益人”,人民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将民生“置顶”,努力推出更多公平、普惠的“民生大礼包”,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以民生保障的现代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202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发言材料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5、树立“实干”的“风向标”,锚定“为民”的“坐标系”,扬起“创新”的“劲风帆”,争当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开拓者、推动者,以奋斗姿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树立“实干”的“风向标”,在“不待扬鞭自奋蹄”中激昂奋斗精神。高质量发展是“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在通往新征程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唯有实干。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8%一串串数据和一个个成绩的背后,无不彰显着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强劲动力。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广大党员干部在倍感振奋的同志,要持续树立“实干”的“
6、风向标”,发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斗精神,加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的学习研究,不断完善和加快经济学理论知识更新,强化经济思维和实践能力,打开前瞻视野,努力成为政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善抓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为燃旺高质量发展的“炉火”提供高效能“燃料”。锚定“为民”的“坐标系”,在“万般辛苦不觉累”中践行奋斗初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既体现为收入的日益增长,也体现为安全感、幸福感的普遍提升,以及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切实满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指明方向。天地之大,黎
7、元为本。广大党员干部要锚定“为民”的“坐标系”,以“百姓之心为心”,在干事创业时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一边”,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难点任务一线,以“万般辛苦不觉累”的奋斗情怀,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架起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带动人民群众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共同推动中国发展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扬起“进取”的“劲风帆”,在“中流击水正在时”中奏响奋斗乐章。高质量发展之路绝不可能是一片坦途,还有许多“狂风骤雨”“冰天雪地”的严峻关口要过,还有许多“暗流涌动”“风暴频繁”的未知海域要闯,唯有迎难而上、爬坡过坎,才能闯出新天地、开创
8、新局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广大党员干部要扬起“进取”的“劲风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断锤炼过硬能力本领和意志品质,补齐短板弱项、解决自身实际问题,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争做无所畏惧、勇毅向前的弄潮儿,并主动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任务中淬炼、在促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艰难岗位上历练,勇于突破发展进取的“阈值”,在苦干实干中比学赶超,跑出发展“加速度”,以冲刺姿态书写出奋斗“新华章”。202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发言材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
9、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心心相印,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总书记两会背后的“人民情怀”,不断根植人民的“信仰之力”、服务人民的“廉洁之力”、造福人民的“担当之力”,将“人民至上”贯穿本职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10、安全感。品悟根植人民的“信仰之力”,答好党性淬炼的“选择题”。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更不会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图景。党员干部要答好党性淬炼的“选择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持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常修常炼共产党人的“心学”,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
11、位置,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为实现人民幸福而奋斗。品悟服务人民的“廉洁之力”,答好公道正派的“判断题”。廉者,政之本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高度警省,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廉洁从政、秉公用权,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只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党员干部要答好公道正派的“判断题”,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严守纪法规矩,始终保持健康生活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面对各种不良风气的滋扰时,稳
12、得住心神、守得住操守,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品悟造福人民的“担当之力”,答好踔厉奋发的“填空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强盛,都离不开为人民服务的奋斗担当。党员干部要答好踔厉奋发的“填空题”,深刻认识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把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同时,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在处理“问题”中惠民生、解决“困难”中纾民困、化解“矛盾”中暖民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