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教与学的若干问题.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73675 上传时间:2019-04-01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0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与学的若干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与学的若干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与学的若干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与学的若干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新课程教与学的若干问题.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化学新课程 教与学的若干问题,王云生 Email: 2005。1,一、化学新课程的特点,1。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学习目标。(目标),4。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方式),5。倡导多样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6。为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提供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3。系统设计中学化学课程。初中课程体现化学 启蒙教育;高中课程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课程

2、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结构与内容),2。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教科书只是教学的范例,教师要参与新课程的开发。(依据),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 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各国普遍采用这一标准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我国也沿用此标准进行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象征,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文明的标志。 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主流。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

3、互关系纳入课程范畴,“科学为大众”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的视野从培养少数人成为科学家转向面对所有的学生 。,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三维学习目标相融合的中学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化学课程目标,中学化学课程的价值 科学知识传承? 科学过程体验? 学习研究方法? 形成科学观念? ,培养能力-自学、实验、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元素化合物知识,概念原理规律,实验、化学用语使用,体验知识形成、规律发现过程、学习研究方法,学习态度、科学精神、价值观、责任感,案例1 如何融合三维目标?(化学2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

4、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与评价建议。,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具有法定性质。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学习内容的具体规定。标准规定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学习要求(结果)是明确的。统一的、最基本的面向全国同一学习阶段的学生。课程标准写给教材编制者、教师和教学评价者。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参与课程的开发和评价。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课程内容标准的表述: 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及对象 例: 学生(略) 通过实验 认

5、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知道(识别等)、了解(认识等)、理解(说明等)、应用(评价等)例: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体验性目标的学习行为:感受(经历等)、认同(体会等)、形成(发展等) 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技能性目标的学习行为:初步学习(模仿等)、初步学会(完成等)、学会(掌握等) 例: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实验技能。,努力把知识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科学方法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相融合。 统筹文本知识、学习情景素材、实践活动、作业练习的

6、内容,较完美的体现学习目标和新课程的理念。,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课程资源与教材,课程资源包括素材性与条件性资源,包括校内外资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教材、教研人员是最重要的素材资源载体。不仅要重视学科已有的知识资源,也要重视学科知识新发展、应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学生生活经验素材的开发运用。,新课程教

7、材编写的特点,降低难度,拓宽内容-双基要求降低,思维方法、技能加深,增加科学方法、STS内容。,打破旧的知识框架-以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科学应用、转变学生观念等目标建立教材体系。,设计多样学习活动-观察测量、数据处理利用、讨论、小制作、角色扮演、游戏、探究性学习、大脑风暴。,强化教材的工具性-多种学习手法的介绍、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反映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改善呈现方式-改进文字、图象、版式;强调插图的作用与地位(原理图、照片、示意图、连环画、幽默画)。,多样化-有个性、可有单元教材、多媒体教材等形式,提倡一纲多本。,新课程的结构层次(初高中内容的 五个板块 三个层次),学有趣、有用的

8、化学;能学得来,能学得好-要学、能学、会学、喜欢学; 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体系, 降低过高、过难和过于繁琐的知识和技能上的要求;不仅重视学习的结论和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形成、个人的体验和学习探究的方法),初中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意志与价值观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科学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出发,激发和 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 选择学生终身学习与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改进教学提供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学生学习能力、

9、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三维目标并重,体现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实施科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在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 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爱学、能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习、解决问题、交流合作能力) 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

10、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课程功能),必修模块,选修 模块,化学1 36课时,化学2 36课时,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 质,实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 技术,化学与生活,大纲规定的高中化学(现行)课程 : 必修(化学) 140课时 偏文 ;必修加选修(化学)259课时 偏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化学新课程,建构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设8个学习模块,各块。高中毕业至少应学习3个模块,108课时,获得6学分。(学生三年应修满144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16-12个学科共93学分,综合实

11、践活动23(研究性学习15+社区服务2+社会实践6),选修至少22+6学分即可毕业)。,必选36课时 其余自选 36 x n,以五大块知识内容(化学基本概念与化学原理(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理论) 元素化合物知识 有机化学知识 化学计算技能 化学实验技能)为中心 三块知识穿插安排,两块技能渗透其中,要求牢固掌握知识,培养自学、思维、实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二、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1、新课程依据什么来设计课程的主线?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 (-高中课程科学领域内的化学教育目标是什么?) 2、新课程怎样来实现三维学习目标?怎样在化学教学中提高

12、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给学生倡导怎样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3、怎样才能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怎样理解和贯彻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4、怎样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前提下高效地完成各个模块的教学任务?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5、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怎样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性、促进自己专业水平发展? (-当什么样的高中化学教师?),宏观认识层面上的问题,1。怎样分析、评价高中化学内容的系统性? 怎样看待高中化学 “五大块”内容? 怎样处理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电解质溶液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

13、应概念与元素化合物内容的安排? 怎样处理必修模块中五大块内容与选修模块中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要求与学习层次的衔接与递进关系?,教学策略层面上的问题,2。怎样把握教学要求的深度、广度、梯度和弹性? 怎样理解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分工和衔接? 怎样处理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过程了解、方法熏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者间的的关系? 怎样处理整体了解、统摄与局部研究、把握的关系?怎样理解模块中各专题(章)、各单元(节)内容间的逻辑关系?,3。怎样提高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思维深度? (怎样把貌似松散的内容结构化,以便于掌握?怎样使描述性的知识转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能引人入胜?) 4。 怎样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14、 (怎样考虑活动目的、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怎样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激励、评价作用? 5。 怎样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和对话,把教材、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谐地统一起来? (怎样运用教材做范例,通过平等的对话,缩小师生在知识与认识水平上的差距,共同提高发展?) 6。怎样正确认识与处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 怎样理解传统的“预习”、“复习“、”新课引入”、“提问质疑”与新课程的 “从学生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景”、“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的传承、发展关系?),三、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方式,1。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科学素养-体现 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

15、生对化学科学的了解和探究欲望;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化学。 2。强调从社会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生活;不囿于学科系统、不以系统的知识技能为中心,避免机械、孤立地学习记忆描述性知识 。,3。内容组织线索、选取角度、深广度、学习的重点和方式上努力体现:覆盖面宽、深度浅;重观念性、反映学发展、学科与社会生活和技术进步关系的知识;重有利于培养科学方法、探究能力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性知识。 4。内容呈现有利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学习方式。 5。给教师以创造空间。(使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能做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

16、不是做教科书的宣讲人),1。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学习需要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主体内部的新旧经验之间的重组(同化与顺应)。 2。学习者要对所学知识潜在的意义有认识,有学习的需求; 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学习环境的的主动的交互作用,借助他人的指导、启发,通过协作、会话、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获得体验、得到领悟; 3。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适合于学习者,学习者能够主动地通过信息的感知、加工(顺应和同化)、应用,补充、扩大或改造、重建自己脑子中的知识体系。 4。学习者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有机会、有可能进行学习活动,去阅读、思考、实验、练习、发问、倾

17、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协作、交流; 学习需要、学习情景、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四、教学设计的理念,1。引导学生学习完整的化学科学知识 知道是什么(know what);知道为什么 (know why);知道怎样做(技艺和能力,know how);知道是谁发现的(知道知识产权者和他的心智活动过程, know who) 陈述性知识-个人具有的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 -个人具有的关于“怎么办”的知识(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经适当的练习形成,以技能的形式呈现); 策略性知识-有关个人自身认知活动的策略性知识 (包含元认知能力之中)。,五、努力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的融合,1。什么

18、是化学反应? (联系生产、生活、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感悟化学反应的特征、现象、本质、类型、反应中的量变、质变与能量变化、反应的描述方法、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物质的本质是运动的,认识两类反应发生的本质:核外电子的运动转移与得失;离子互换。外界条件对物质存在状态与物质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3。怎样引起、控制、利用化学反应? (反应条件及其控制-反应速率与控制-反应程度及其控制,化学反应利用及其对社会的意义获得新物质、实现能量转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4。怎样学习、研究化学反应? (观察、实验、探究反应规律、逻辑推理、数学

19、方法,定性、 定量研究。),案例:化学反应方面的内容应当学习些什么?-初步认识:,案例:重视方法与过程的了解,1。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探究的历程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深入: 古希腊时期-万物由间断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 1803年道尔顿总结元素化合的质量比例关系,提出原子学说 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04年初提出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 1911年初卢瑟福依据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带核原子结构模型 1913年玻尔研究氢原子光谱,提出核外电子运动轨道的玻尔原子模型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依据实验事实揭示的微观世界波粒二象性规律,提出用量子力学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2。了解研究物

20、质性质的基本程序重视方法与过程的了解 观察外观按分类与变化规律预测性质-实验与观察变化检验、修正预测、发现并提出研究的新问题-分析、综合、概括得出研究结论,运用比较、归纳了解物质的通性、特性-运用于解释说明和研究新物质。(结合实例了解上述过程),如何解决化学教育中知识学习的三个问题? 科学新概念的掌握更多地与学习者的已有概念相关,要接受掌握正确概念需要“概念的转变。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包括如何利用正确的经验和如何消除转化对概念的误解。怎样才能把学习者原有的误解概念转化为正确和科学的概念?,科学知识具有累积性、逻辑性和经验性。知识的累积(不是堆积)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联系之上。“知识点”不弄清楚互

21、相之间的联系非常难学。通过亲自体验和逻辑推理这一特殊的心理体验,可以使新旧经验和新旧知识连结起来,这种逻辑性体现与学科知识体系之中,它弥补了学习过程中感觉器官体验不足的问题。怎样处理亲自体验和逻辑推理的关系?怎样处理学科中心、学生(体验)中心的转化或融合?,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做中学”,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环境、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把科学史上所有理论、概念的产生过程都重复一遍。如何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最必须的体验活动?如何控制探究学习活动的度与量?,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欢乐的体验: 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实现对学习结果的期望、得到所期望得到的物质利益、情感满足或

22、其他精神需要(至少通过学习能增加实现的希望);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努力,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增加了对学习的信心; 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了尊重和发展; 通过学习,学习者感觉到他对世界、对社会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了; 由于对某个问题的探索有了结果,使他有信心能更好的生活,更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把学习同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和态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兴趣; 培养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学习研究。,防止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害怕心理 学习痛苦体验的外在因素是: 承担难以忍受的学习负担,迷失了从学习中获得个人利益的关注;不断地遭到挫折和失败,没有或很少得

23、到成功,带来失望和落伍的痛苦;个性得不到发展,受到压抑和摧残,产生厌倦、困惑、烦恼或挫折感;公事化的管理,缺乏人情味,学习生活程式化,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是事物的一面;“成功,是靠成功推动的”,这是事物的另一面。保护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提供学习、发现、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学习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创新教育的第一要素。,七、关于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品质等因素。,1。学生实际学习方式,不一定能单纯归属于某一种学习方式,大多只是偏于某种学习方式; 2。各种学习方式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 3。接受与发现学

24、习、机械与意义学习、自主与受动学习,在本质特征上虽然是对立的,但并不是是非分明、学习效果绝对相左的,各组学习方式的某些特征有相互交叉和涵盖的内容,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4。随着学习者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式也逐渐转化,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在不同的学习条件下,也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便于进行或学得更有效; 5。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 乐于学习,能主动从多种媒体和场所获取信息、知识并进行整合加工;通过调查、咨询,了解认识化学与生活、环境和科技的关系;能针对不同任务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反

25、思、调整学习过程,反思评价学习成果。 探究学习 具有问题意识,了解探究学习的8个要素,能通过探究活动(如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化学实验,探索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规律 )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与思维,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合作学习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能相互协作、配合;在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理解、接纳他人的意见,互相交流 。,论述: 由于化学变化中所涉及的原子、分子等微粒,质量都很小,目前还不能直接进行称量。为此,在化学中采用物质的量来计量大量微粒的集合体中微粒的多少。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mol)。1摩

26、尔任何微粒的集合体中的微粒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通常使用近似值6.021023mol1。如0.012kg 中约含6.021023个碳原子。,案例: 物质的量的教学,活动: 请给出物质的量(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 NA )、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 计算下列物质的微粒数或摩尔数。 0.5molH2中氢气分子数 1mol NaCl中氯离子数 1mol H2SO4中氧原子数 12.041023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启发式教学下的接受学习-接受式学习不可否定,通过教师简约化、富有激励性的启发式讲演、简要而明确的论述与学生针对性能激发思考的练习活动的交互,实现教学目标,论述 1mol分子、离子、原

27、子、电子等都所含相同数目的微粒,但由于不同微粒的质量不同,因此,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是不同的。 1mol C 1mol S 1mol P(红磷) 1mol K2Cr2O7 12g 32g 31g 294g 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我们将单位物质的量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 gmol1或 kgmol1。,活动 1。完成下列计算: 8g H2SO4的物质的量 10.6g Na2CO3的物质的量 0.25 mol CaCO3的质量 2.0 mol H2O的质量 2根据上述计算,总结归纳物质的量(n)与物质的质量(m

28、)、物质的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氢氧化钠和硫酸的反应 氧化铁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的反应 氯酸钾(KClO3)加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反应 过氧化氢分解,论述 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和微粒之间的距离决定。在1mol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中,所含的微粒数相同,微粒的大小不相同,微粒之间的距离又非常小,所以,1mol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1mol气态物质中,所含的微粒数相同,虽然微粒的大小不相同,但微粒之间的距离要比微粒本身的直径大很多倍,所以气体体积的大小主要决定

29、于气态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而气态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与外界温度、压强有关。因此,在温度、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微粒数的气体都具有大致相同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1 mol 气体的有多大? 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表明,在标准状况下(273K、101kPa),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我们将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Vm表示,常用单位为Lmol1或m3mol 。 活动(略),案例: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学的两种设计: 其一:从电子排布、化合价、原子半径变化建立周期性变化概念-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结构、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周期表应用(位置、结构、性质关

30、系)-周期表意义 用讲述引导学生建构周期率的知识结构,体现学科体系、逻辑结构强。 其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周期律-周期表结构的应用 通过解读接受,把周期表作为学习工具学习、介绍、使用。,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活动和实践学习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指出,要“有效地教与学”,原则之一是“实际去做才好”:如果学生期望把概念应用在新的场合,那么,他们必须先在新的场合进行练习。如果他们只是练习计算回答那些书面练习题,或者那些不现实的“文字习题”,则学到东西也就有很大的局限。除非允许和鼓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在各种特定环境中实践,否则,学生就不

31、能学会批判性思维、分析信息、交流科学概念、进行逻辑辩论、组成小组工作和获得其他不要技能。,“做中学”是一种学的学习模式,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科学结合。“学”就是研究“怎样学”,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是“做中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对传统学习的深刻变革,“听了容易忘记,看了会记住,只有做了才能真正学会它”;“做”就是研究“怎么做”、“做什么”,这是“做中学”研究的核心。 “做中学”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有要素但没有模式,不一定要把“做中学”的几个要素 (提问、假设、实验、记录、讨论、结论、表达等环节)全部整合在一个活

32、动中。一个主题可以分若干个课时来完成,一节“做中学”活动课可以是假设,也可是操作,活动各环节表面上随意、松散,实质是形散神不散,每个环节都要做实、做到位、做规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体验探究的乐趣,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 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开展学习,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目的,要素 发现、提出问题 假设与推测 (制定计划) 实验 收集证据 (记录)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

33、流,实施 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实践养成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观察指导学生活动中培养科学的学习与思维方法 探究活动的层次、水平适应学生的基础 探究要素不求完整,不搞统一模式 对学生活动结果的正确性不苛求 对探究问题的结论要正确明晰,案例:,关于氯气溶解于水发生化学变化的探究实验: 1。氯气能溶解于水吗? 2。氯气溶解于水有化学反应发生吗? 3。氯水中有哪些物质?,把一试管氯气倒插入水中,轻轻振荡,观察之。 用pH试纸测量氯水和稀盐酸的pH;使用的 pH试纸放置片刻后有什么变化? 实验氯水和碳酸氢钠粉末、蓝墨水、硝酸银溶液的作用。,关于亚铁离子、铁离子转化条件的探究实验:

34、 1。推想转化的条件 2。参考如下方案,设计实验验证推想 3。做出结论 参考方案:1。用足量铁粉和三氯化铁溶液反应,检验铁离子是否还存在? 2。用氯水和氯化亚铁溶液反应,检验是否有铁离子生成? 3。用30%三氯化铁溶液在铜片上描记号三次,观察保留的冲洗液和铜片上发生的变化。(能用其他试剂代替铁粉、氯水、铜片进行上述实验吗?能设计出其他实验吗?),案例:,1。碳酸钠与碳氢酸钠的性质比较 2。酚酞试液的变色范围 8.210 (无色-红色) 3。酒精灯火焰的最高温度 600 左右,依据下列信息设计4种区别碳酸钠与碳氢酸钠固体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找出其中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案例:关于有机合成知识的学

35、习,学习讨论下面的例子,了解怎样利用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和某些无机物进行有机合成的。 例 乙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乙酸乙酯的结构简式是 CH3COOCH2CH3 。对比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分子结构,推测怎样才能从乙酸、乙醇合成乙酸乙酯? CH3 COOCH2 CH3 CH3 COOH CH3CH2OH 可以设想,把乙酸分子中 COOH原子团(羧基)中的氢氧原子团用乙醇分子中的-OCH2 CH3原子团取代,就可以把乙酸转化为乙酸乙酯: CH3COOH + CH3CH2OH CH3 COOCH2CH3 + H2O 我们已经知道,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能得到乙醇,如果从乙醇

36、能制得乙酸,并能实现乙酸转化为乙酸乙酯的变化,就可以从石油化工产品-乙烯合成成乙酸乙酯。 实验活动(乙醇的氧化、乙醇和乙酸的酯化) 。,案例: 乙醇与苯酚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活动性比较的实验设计,问题提出:用熔化的苯酚与无水乙醇分别与颗粒大小相同的金属钠进行反应实验,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对比得到结论,是否合理、可行? 提供资料和学习工具:乙醇与苯酚的分子结构特点(结构式)、熔点、在水中某些有机溶剂(苯、乙醚、乙醇等)中的溶解性 实验方案设计与筛选:(学生讨论提出) 指导分组实验:提醒安全问题,观察记录现象: 报告结果,反思总结: 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如何依据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控制反应条件以便得到合

37、理正确的结论?(接触面积、浓度、温度、溶剂),“情景(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要“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来开展教学工作。 化学新课程强调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需要。学习情景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建构上具有极为重要作用。不强调学习情景创设,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难以完成。

38、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八、创设学习情景支持学习方式的变革,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识由现实世界中相对应的事物或情境所决定的,当知识脱离了现实的情景时,就变得没有活力。学习和认知基本

39、上是情境性的。,现实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往往只包含从情境中抽取出来的抽象知识,也没有给学生实践应用的机会与条件,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是表面的抽象的,做与观察是不一样的。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个新的概念原理,没有实际使用的真实情境,无法运用。此外,学习的很多知识由于脱离现实世界,在实际中用不上。,学习情景的涵义与作用,案例 据1999年“环球时报“报道,美国匹兹堡大学主办了一所“海上大学”,大学设在一艘大船上,有船上有各种教学设施,开设了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地理、生物学等50多门课程。该大学船每年2月从巴哈马拿骚港起程,经哈瓦那、进大西洋,过南非开普敦北上肯尼亚蒙巴萨港,渡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胡志明

40、市,再经香港、上海、日本的大阪,作为期4个月的环球航行。学生在船上,一边上课、完成作业,一边观赏、考察大自然,了解研究世界不同地区的景物、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和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概况。每到一地,师生还和当地居民座谈、联欢,举办了解当地特色的参观、旅游和探险活动。这所大学把课程的学习建立在真实、宽阔、多样的活动背景之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成效也就不言而喻了。,没有学习情景的学科知识,充其量只是知识词典,不是完整的教学内容。有些人认为学习情景和学习过程仅仅是达到学习结果的途径或载体,它们本身没有目标性的价值。他们认为,当学习的内容和结论可以直接获得时(如直接讲述概念),过程和情景可以省略。他

41、们没有想到,省略了学习情景和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就成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和形式操练。这是和知识的建构过程相违背的。 情景是学习的具体环境和背景,是学习素材的呈现方式和加工方式。它不仅包括过程的情景化,也包括结果的情景化。情景是课程的重要要素,学习的情景融汇到学习结果中,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案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学习水的知识,除了教材提供的素材(水的电解与合成、自来水的生产、蒸馏水和硬水、水污染及其处理等)外,还可以利用下列素材创设学习情景: 1、观察下列实验,它说明什么? 把玻璃毛细管插入染色的水中 取两块玻璃片,把表面插干净,在其中一片上滴几滴水,把另一片盖上去,试着拉开它们。容

42、易吗? 在洁净的水面上小心放两三枚回型针,回型针为什么不下沉?在水中滴一滴洗洁精,发生什么现象? 你曾经看到水蛸等小昆虫在水面上跑动吗?为什么水面可以使它们如履平地? 在玻璃水槽中装入半约1/3容积的水,在中央放一只空的小玻璃杯,用一张灰色塑料布蒙在玻璃水槽上,用细绳扎紧,使塑料布中央稍往下垂。把装置放在阳光下照晒,一段时间后,你会看到有水“跑“到空的小玻璃杯中,为什么?,2、阅读下列资料,从这些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地球上的水蕴藏总量/kM3与百分含量/%: 海水1348000 (97.33) 、冰川雪水28200(2.04) 、地下水8450(0.61)、河水湖水126(0.009)、盐湖

43、105(0.006)、土地湿存水69(0.005)、大气层水蒸气(0.001); 如果你的体重是60公斤,体内含有的水约是40升(40公斤)。人体各组织中的含水量(百分含量/%):皮肤 72 骨骼 22 牙齿 5 血液79 肌肉77; 据统计,世界上约有10亿人无法获得干净的饮用水。在贫困落后国家,80%的疾病是由未净化饮水中的病菌、寄生虫卵引起的。如果人都能获得洁净的饮水,每年将有200万儿童免于难。,一个人平均摄取水3升,其他用水还需25140升。你估计每天要用水多少升? 世界上大部分淡水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用水占储水量的70%,而灌溉方法不当而流失的,又占农业用水的70%。 拧不紧的水龙头

44、,每秒会滴两滴水,每滴水约005mL,一只这样的水龙头,一天会流失多少水?一个月呢?一年呢?,案例:,认识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类逐步深入认识物质组成、结构、变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合成、创造更多新物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史料情景:阅读讨论人类对酸碱认识发展的简单史料;练习NaHCO3的电离与强酸、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讨论它可否称为酸碱两性物质?,实验情景:制作纤维素铜氨溶液纤维,推想与联想: 哈伯合成氨的贡献,联想反应原理与条件 DDT的发明、应用与禁用给我们什么启示? 光合作用能量转化效率极高,能否弄清它的原理,实现粮食生产的

45、工业化、实现CO2的大规模回收利用,减少温室效应,增产粮食?,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交流; 在学习活动中互相启发、协作配合,学会合作。,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沟通、教与学要有交往、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互动; 师生间可以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设计组织交流合作学习活动,案例 硫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1。我们已经知道硫元素的化合价有2、4和6,请你例举不同价态的含硫化合物,并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硫元

46、素为2价: 硫元素为4价: 元素为6价: 2。下列含硫化合物发生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用硫磺(硫单质)撒在汞的表面,汞与硫磺生成硫化汞(HgS),以除去洒落在实验室的汞。 工业上或实验室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亚硫酸钠,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硫酸钠。 实验室用稀硫酸与硫化亚铁(FeS)反应,制备少量的硫化氢气体。 3。写出实现硫元素各种价态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请写出离子方程式。 4。含硫化合物转化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请举例说明。,案例: 化学2 “化学能与热能、电能转化”专题的教学,1。阅读讨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47、化石燃料燃烧、闪电中氮氧化物的产生、化学电池、电解、高炉炼铁、铝热反应、乙醇汽油的生产与燃烧)示例图;列举能量转化实例。 2。启发讲解:分析燃料燃烧热量的释放 (接下页) 3。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认识放热与吸热反应; 4。交流讨论:了解家庭或社区生活用的燃料种类。调查燃烧状况,特别注意燃料燃烧是否完全,有没有环境污染物排放。请教专家或查阅资料,交流讨论解决化石燃料燃烧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5。问题解决:怎样表示反应热? 6。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认识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热效应计算。 7。练习:自制化学暖袋;阅读资料资料:提高热烈的使用效率,8。原电池反应系列实验:认识原电池反应的

48、原理。 9。资料阅读:认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次、二次、燃料电池。 10。活动与探究:水果电池、燃料电池制作实验。 11。活动与探究:回顾已学电解反应实例,观察CuCl2电解实验览。 12。资料阅读:铜的电解精练。 13。练习:从原电池反应原理认识电化腐蚀与电化学防腐实例;了解铅蓄电池反应原理。 14。回忆、启发讲解与讨论:联系生产、生活了解自然界、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人类对生物质能、氢能的开发利用。,九、营造安全、愉快、成功的 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看到学习成功的前景,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是比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的任务; 在班级和课堂上营造一个令人愉快学习的氛围,创设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取得学习成功的积极环境; 应当对学生抱有兴趣、愿意并善于理解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尊; 要帮助学生缓解来自家庭、社会、同学和自身焦虑所 带来的过大的压力。,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营造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满足学生个别发展的需要。关怀学生的个人发展中的困难,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使学生陷入失望,在班集体中处于尴尬局面,失去自尊;在教学常规管理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和体贴,打破令人厌倦的不合理的常规陋习,避免让学生体验难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