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马田矿业有限公司新星煤矿2263采煤作业规程.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82907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马田矿业有限公司新星煤矿2263采煤作业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9年马田矿业有限公司新星煤矿2263采煤作业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9年马田矿业有限公司新星煤矿2263采煤作业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9年马田矿业有限公司新星煤矿2263采煤作业规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9年马田矿业有限公司新星煤矿2263采煤作业规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马田矿业有限公司新星煤矿2263采煤作业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马田矿业有限公司新星煤矿2263采煤作业规程.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田矿业有限公司新星煤矿马田矿业有限公司新星煤矿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工作面名称:2263 工作面 编 制 人: 安全副矿长: 矿总工程师: 矿 长: 编制日期:二一三年六月十五日 2 公司会审综合意见 .(附公司批文) 3 准采证 矿井名称: 工作面名称 走向长度(m)倾向长度(m) 煤层厚度(m)煤层倾角() 可采储量(万 t )可采期(月) 采煤队名称人数(人) 作业规程编制日期 年 月 日公司审批文号 切割工程完工日期 年 月 日安装工程完工日期 年 月 日 参加验收人员 批准投产日期 年 月 日 验收意见 签发人: 签发日期: 年 月 日(盖章) 0 目目 录录 第

2、一章第一章 概况概况.1 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1 第二节 煤层 .1 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 2 第四节 地质构造 4 第五节 水文地质 4 第六节 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5 第七节 储量及服务年限 5 第二章第二章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6 第一节 采煤方法及巷道布置 6 第二节 支护设计 9 第三节 采煤工艺 .10 第四节 设备、材料配置 .12 第三章第三章 顶板管理顶板管理.13 第一节 工作面顶板管理 .13 第二节 工作面上、下顺槽及端头顶板管理 .14 第四章第四章 生产系统生产系统.15 第一节 运输 .15 第二节 “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 .15 第三节 排水 .22 第四

3、节 供电 .20 第五节 压风、通讯、照明 .23 第五章第五章 劳动组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劳动组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6 第一节 劳动组织 .26 第二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8 第六章第六章 煤质管理煤质管理.28 第七章第七章 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29 第一节 一般规定 .29 1 第二节 顶板 .29 第三节 防治水 .30 第四节 一通三防 .30 第五节 运输 .32 第六节 机电 .32 第七节 其它 .32 第八章第八章 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33 附件: 1、矿及公司相关部门及相关领导会审意见(编制部门存档附此件) 2、作业规程附图 3、作业规程贯彻

4、、复学登记表 4、作业规程考试成绩登记表 5、作业规程(措施)发放登记表 6、采煤工作面投产前验收表 7、地质说明书 8、探放水措施、工作面初采初放、过断层或老巷、串联通风等专门安全技术措 施 9、其他 0 第一章第一章 概况概况 第一节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2263 工作面为-400m 水平 226 采区南翼 6 煤层第 2 工作面。具体位置及井 上下关系见表 1。 表表 1 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 水平名称-400m 水平采区名称226 采区 地面标高 最高/最低 +214.4m/+176.2m 运输巷标高-289.7m回风巷

5、标高-274.7m 地面的相对 位置 该地面为稻田、茶山和豆子塘水库。 回采对地面 设施的影响 该工作面上部为稻田、茶山和豆子塘水库,应严格按照湖南省煤业集团马 田矿业公司新星煤矿 226 采区“三下”开采方案设计进行回采。 井下位置及 与四邻关系 该工作面上部是 2261 采面(回采完毕),下部是-290 等高线(尚未开采),南面是 工业广场保安煤柱线,北面是 226-310 甩道石门(采止线处)。该工作面被小煤矿掠 夺式开采过,部分巷道尚不清楚,在回采过程中防止遇到糊空和老窿水,因此要加强 探底煤和探放水工作,严格执行跟底回采和“先探后采”的措施。 走向长度 m250倾斜长度 m最大 13

6、0/最小 112;平均 121面积 m230250 第二节第二节 煤层煤层 一、煤层赋存情况 本工作面开采煤层为 6 层煤,通过地质资料分析煤层赋存情况见表 2。 表表 2 2:煤层情况表:煤层情况表 煤层厚度 m 最小-最大/平均 6.2-2.8/4.5 煤层结构较复杂煤层倾角(度)15 煤层倾向121127平均煤厚4.5稳定程度较稳定 煤层情 况描述 黑色,弱金刚光泽,半暗型, 煤层结构较复杂,常有 23 层夹矸,夹矸层较厚, 以粉末状再胶结结构为主,为主要可采煤层, 二、煤质情况 1 根据邻近工作面煤质化验资料,本工作面煤层为特低硫、中灰分、高发热 量的优质中等变质无烟煤,煤质化验指标情

7、况见表 3。 表表 3 3:煤质指标情况表:煤质指标情况表 水份 (%) 灰份 (%) 挥发份 (%) 发热量 (kcal/kg) 全硫 (%) 容重 t / M3 硬度 3.6166.1456000.721.470.3 第三节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煤层顶底板 一、工作面煤层顶底板情况见表 4。 表表 4 4:煤层顶底板情况表:煤层顶底板情况表 顶、底板 名称 岩石名称厚度 mf 值特征描述 老顶中-细粒砂岩40.5768 灰浅灰色,中厚层状,层理复杂,以收敛状,交 错状,斜层理及缓波状层理为主,含有菱铁质、泥质、 粉砂质包裹体,夹有粉砂岩及煤线或薄煤.砂岩在地表 风化后呈米黄色、浅黄色,较松散,

8、俗称“疏松砂岩”。 直接顶粉砂岩17.646 灰黑色,薄层状,水平层理,具似层状菱铁质结核, 富产植物化石,局部相变为砂岩,底部往往含多层薄煤。 伪顶炭质泥岩0.20.3灰黑色,随采随落,遇水膨胀。 直接底粉砂岩7.294 灰黑色,薄层状, 产较多植物化石, 局部相变为 细砂岩,砂质泥岩。 老底中-细粒砂岩22.7268 灰色,中厚层状,致密,水平缓波状层理为主, 含有少量泥质包裹体。下部局部相变为乳白色、中 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或者灰黑色粉砂岩。 二、2263 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见图 1 所示。 2 图图 1 1:22632263 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 层 厚 最小

9、 最大 平均 (m) (m) 厚 度 累 计 柱 状 1:500 岩性描 述 0-25.00 2.86 100 31.59 0-92.12 359.91 35.92-201.10 109.51 0-24.12 7.92 0-1.39 0.22 7.00-40.68 29.22 8.00-40.32 19.97 0-1.65 0.11 18.50-49.40 37.73 0-3.65 0.48 14.70-57.04 35.25 0-10.34 1.18 0-76.11 10.88 36.00-85.24 40.57 17.60 0-48.31 3.51 0-19.38 7.29 0-28.00

10、 184.00 159.00-368.57 14.33 4.00-37.00 8.36 1.00-20.00 2.11 1.00-10.00 4.00-70.00 22.72 0-38.00 6.13 0-4.02 0.34 0-13.00 4.20 2.86 102.86 134.45 494.36 603.87 611.79 612.01 641.23 661.20 661.31 699.04 699.52 734.77 735.95 746.83 787.40 805.00 808.51 815.80 838.52 844.65 844.99 849.19 851.30 859.66 8

11、73.99 1057.99 表土:主要是灰黄色、浅黄色亚粘土为主,其次粉砂、砾石等。 粉砂岩:砖红色,薄 中层状,局部可见1 2Cm厚石膏层,底部含有砾岩。 中上部,中细粒砾岩:浅灰 灰色,中 细粒,中 厚层状,风化后呈米黄色的疏 松砂岩,间夹泥岩。 下部主要为角砾岩、砾岩含鲕砂砾岩,细砂岩及粉砂岩、铝土质泥岩、泥岩、灰 色、紫灰色、淡绿色,薄 厚层状,砾石成分是硅质岩,细砂岩,泥岩,石 英碎块,含较多的植物化石,夹极不稳定的烟煤0 3层 中上部泥灰岩:青灰色、灰色,薄 厚层状,波状层理,夹细晶质灰岩。 下部泥灰岩、碎屑状灰岩、钙质泥岩、钙质砂岩:深灰色,中 厚层状, 水平 波状层理,富含动物

12、化石。 底部夹1 2层0.05 0.20米的黄绿色铝土质泥岩。 上部 硅质岩:深灰色,中 厚层状,水平层理,夹硅质灰岩。 中部 硅质岩与硅质泥岩互层:深灰、灰黑色,薄 厚层状,水平层理。 下部 硅质泥岩,灰黑色,薄层状,含较多的动物化石,菱形节理发育,风化后 呈褐黄色菱面体碎块,底部有一层菱铁质灰岩。 泥岩、砂质泥岩:灰黑色,薄层状,水平层理,具黄铁矿晶体及结核,局部为 粉砂岩 1煤:黑色,半亮 暗淡型,条带状及再胶结结构。 细砂岩:深灰色,薄层状,微波状层理,层面凹凸不平,致密、坚硬,成分以 石英为主,断口油脂光泽,夹粉砂岩1 3层和极不稳定发煤层1 2层,产大 个体瓣鳃类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

13、。 泥岩、砂质泥岩:灰黑色,薄层状,水平层理,含较多核心有黄铁矿的菱铁质 结核,此层俗称结核泥岩,具较多的瓣鳃类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局 部夹粉砂岩。 2煤:黑色,金刚光泽,细条带状结构。 中细粒砂岩:浅灰色,薄 中厚层状,以水平层理为主,少量斜层理,成分以 石英为主,溶蚀空洞发育,含有菱铁质及粉砂质包裹体,局部夹1 2层粉 砂岩及极不稳定的薄煤。 3煤:黑色,金刚光泽,半亮型,细条带状结构,局部受破碎呈鳞片状煤 上部局部为细砂岩:灰色,薄层状,缓波状层理,层面具象形印模,夹有煤 层,相当4煤层位。 下部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灰黑色,薄层状,水平层理,富含似层状菱 铁质结核,(厚度如手指厚

14、,俗称指状结核),细小石英脉垂直层面, 密集分布。底部产较丰富的植物化石,间夹1 11层极不稳定的煤层。 5煤:黑色,金刚光泽,半亮型,以细中条带状结构为主,层位较稳定为局部 可采煤层。 粉砂岩:灰黑色,薄层状,水平层理,具透镜状菱铁质结核,产植物化石, 局部为砂质泥岩。 中细粒砂岩:灰 浅灰色,中 厚层状,层理复杂,以收敛状,交错状,斜层理 及缓波状层理为主,含有菱铁质、泥质、粉砂质包裹体,夹有粉砂岩及煤 线或薄煤。砂岩在地表风化后呈米黄色、浅黄色,较松散,俗称“疏松砂 岩“。局部相蔽凵把摇爸誓嘌摇湮凵把摇爸誓嘌摇 粉砂岩:灰黑色,薄层状,水平层理,具似层状菱铁质结核,富产植物化石, 局部相

15、变为砂岩,底部往往含多层薄煤。 6煤:黑色,弱金刚光泽,半暗型,以再胶结结构为主,为主要可采煤层。 粉砂岩:灰黑色,薄层状,产较多植物化石,局部相变为细砂岩,砂质泥岩。 细砂岩:灰色,中 厚层状,致密,坚硬,水平 缓波状层理为主,含有少量 泥质包裹体。下部局部相变为乳白色、中 厚层状、中 粗粒,石英砂岩 或者灰黑色粉砂岩。 砂质泥岩、粉砂岩:灰黑色,薄层状,多碳化面,具菱铁质结核,产植物化石。 7煤:黑色,金刚光泽,细条带结构,半亮型,硬质块煤。 粉砂岩:灰黑色,薄层状,水平层理,局部相变为粉砂岩 细砂岩:灰色,中 薄层状,水平层理,局部相变为粉砂岩 泥岩、砂质泥岩:灰黑色,薄层状,偶夹不稳定

16、的薄煤层,产腹足类及腕足 类化石,中部夹有细砂岩。 中细砂岩:深灰色,中 厚层状,斜层理,斜交层理,局部含大量粉砂质、 砂质包裹体。 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深灰色,灰黑色,薄层 厚层状,地表风化后呈 暗绿色、土黄色、紫红色等,水平层理、斜层理等,具球状剥蚀,偶见1 3 层薄煤,间夹3 4层 产大量介形虫(俗称芝麻化石)化石及泥质结核(俗称 麻雀蛋)的砂帜嘌襺誓嘌襺 -93m -7 -333m -90m -122m 新星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 3 第四节第四节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一、断层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 该工作面地质条件相对较复杂,在掘进过程中未揭露断层。 二、褶曲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 该工

17、作面地质构造大致为一单斜构造,在施工过程中揭露了向背斜构造,向2 和背3,构造起伏不大,对回采无大的影响。 三、其他因素对回采的影响 该工作面范围内被小煤矿掠夺式回采过,存在小煤矿采空区和老巷,对工作面 回采有一定的影响。 四、工作面上引巷、采面切眼、下引巷素描图见图 2 所示。 图图 2 2:工作面上引巷、采面切眼、下引巷素描图:工作面上引巷、采面切眼、下引巷素描图 第五节第五节 水文地质水文地质 一、含水层(顶部和底部)分析、涌水量及对回采的影响 该工作面水文地质简单,无强含水层,无断层裂隙水,更没有与地表连通 的情况,对开采影响不大。 二、其它水源的分析(包括采空区、小煤窑等)及对回采的

18、影响 该工作面地表有豆子塘水库在回采过程中严格按照湖南省煤业集团马田 矿业公司新星煤矿 226 采区“三下”开采方案设计进行回采,采高控制在 2m, 严禁捡顶煤;另工作面曾被小煤矿掠夺式回采过,在采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小 煤矿的采空区和老巷,应加强对小煤矿的老窿水探找工作,一旦工作面出现透 4 水征兆,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采”的原则,以防止在回采时因遇到老 窿水而造成水害。 第六节第六节 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一、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 影响回采的其它开采技术条件情况见表 5: 表表 5 5: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表: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表 瓦斯 本矿井属瓦斯矿井,矿井相

19、对瓦斯涌出量 4.39m3/t,绝对瓦斯涌出量 1.49m3/min,本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 0.38m3/min。 煤尘爆炸指数无爆炸危险性。 煤的自燃倾向性不易自然。 地温或其他气体 危害 本工作面地温为 22,其他危害气体有 CO2。 二、应力集中区对回采的影响 该面矿压显现较明显,巷道支架变形严重,造成巷道断面小,甚至梯棚、 单体损坏。 第七节第七节 储量及服务年限储量及服务年限 一、储量计算 计算工作面工业储量 20 万吨,走向长 250 米,平均倾斜长 121 米,平均煤 厚在 4.5 米左右,煤层容重 1.47t/m3,采出 率 93,该工作面可采储量为: Q采=2501214.

20、51.4793%=186096(吨)=18.6(万吨) 二、工作面服务年限 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工作面可采储量/工作面设计月平均生产能力 =186000 /426044(月) 5 第二章第二章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 第一节第一节 采煤方法及巷道布置采煤方法及巷道布置 一、采煤方法 该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式,区内后退式。 二、采高及支护方式选择 1、依据煤层赋存条件确定合适的采高及循环进度最大、小控顶距。 该工作面设计采高为 2 m,循环进度设计为 0.8 m,最小控顶距 1.6 m,最 大控顶距 2.4 m。 2、确定支护方式: (1)根据工作面的开采技术条件选择确定合适的支护材料。 该工作面顶板为砂

21、质泥岩和粉砂岩,易垮落,采面无明显周期来压,底板 为粉砂岩,煤层较厚 4.5m,工作面背帮、背顶所用的材料都用尖树、茅筱,背 顶时下面用直径 0.16m2m 对开边木托好顶,再用单体液压支柱和 梁支护。 该工作面采用 DZ22-30/100 单体液压支柱与长宽高2m 0.1m0.1m 的 梁联合支护。 注:支柱规格选择 支柱最大高度计算: 支柱最小高度计算: Mmax工作面开采范围内的煤层最大采高,2m; Mmin工作面开采范围内的煤层最小采高,1.8m; c 顶梁的厚度,c = 0.1m; SX顶板在最大控顶处的平均最大下沉量,m; 顶板下沉系数,取 0.037; L1工作面顶板最大控顶距,

22、取 2.4m; s活柱最小安全回柱行程,一般取 0.05m。 三、采区主要巷道及工作面巷道布置概况 1、本采区位于矿井 103106 勘探线之间,南面是工业广场保安煤柱,北 9 . 11 . 022 . 2 maxmax cMH 472 . 1 05 . 0 178 . 0 1 . 08 . 14 . 1 minmin sScMH X 178 . 0 1min LMSX 6 面是 2264 工作面尚未布置,上部是 2261 工作面已回采完毕,下面为 2265 工作 面未布置。226 采区下山设计三条下山,第一条是 226 轨道下山(-250m- 277m),第二条是 226 二轨道下山(-25

23、0m-400m),第三条是 226 采区回风上 山(-250m-310m),分别布置在采区中央 105 勘探线附近,都布置在岩层中。采 区溜煤上山尚未布置,该工作面运输主要是经 226 二轨道下山绞车提升至-250m 水平。 2、工作面下引巷、上引巷、开切眼、联络巷、溜煤眼、峒室及其它巷道的 断面(净宽、净高及净面积) 、支护方式、长度。 (1)工作面下引巷:断面、支护方式、长度、用途。 2263 下引巷采用沿煤层底板掘进的梯形断面,巷道采用“工”字钢 3#梯棚 支护,上净宽 1.8 米,下净宽 2.5 米,巷道中线处净高 2 米,净断面积 4.3, 设计总长度为 251m,用于运煤行人及通风

24、,其外端与 2263 斗口上山相连,工作 面的煤由括板输送机运至 2263 斗口,然后装车。 (2)工作面上引巷: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 2263 上引巷采用沿煤层底板掘进的梯形断面,巷道采用“工”字钢 4#梯棚 支护,上净宽 1.6 米,下净宽 2.3 米,巷道中线处净高 1.8 米,净断面积 3.9, 设计总长度 287m。用于运料、行人及回风。 (3)工作面开切眼: 切眼沿煤层底板掘进的矩形断面,采用单体、 梁支护。净宽 1.6m,净高 1.8m,平均长度 121m,用于采煤、设备及连接两巷,形成通风、生产系统。 四、工作面位置及巷道布置图 工作面位置及巷道布置平面图见图 3 所示

25、。 7 图图 3 3:工作面位置及巷道布置平面图:工作面位置及巷道布置平面图 8 第二节第二节 支护设计支护设计 9 一、单体支柱工作面的支护设计 (一)合理支护强度的计算 采用经验公式计算: t9.81hrk=294.3(KNm2) 式中:Pt-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KN/);h-采高 2m;r-顶板 岩石容重(t/m3),一般取 2.5;k-工作面支柱应该支护的上覆岩层厚度与采 高之比,一般为 48,该处取 6。 (二)支柱实际支撑能力计算 Rt=kgkzkbkhkaR=229.2 (KN) 式中:k-支柱阻力影响系数,可以从支柱阻力影响系数表中查得(一般 工作系数 kg 0.99、增阻系

26、数 kz 0.95;不均衡系数 kb 取 0.9;采高系数 kh: 取 0.95;倾角系数 ka :取 0.95;R-支柱额定工作阻力;300KN。 (三)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密度计算: R= 294.3/229.2= 1.28 (根m) (四)确定工作面实际支柱排、柱距:根据循环进度,确定工作面单体支 柱排距为 a= 0.8m,则所需柱距为:b =1(na)= 0.98 m,根据工作面顶 板条件确定设计柱距为 b=0.7m。 (五)验算支护设计 1、工作面实际支护密度计算 n=1(ab)=1.79(根m) 式中:a-排距,0.8m;b-设计柱距,0.7m。 实际支护密度合理支护密度即可。 (六)

27、计算支柱数量 根据每组梁 5 个支柱计算 121m 的工作面需要 864 根支柱;根据上、下引巷 20m 超前支护,两巷需要支柱 120 根;根据支柱使用数量按不低于 10%计算备用 支柱 98 根,该工作面合计需要支柱 1082 根。 二、乳化液供液系统 1、泵站及管路选型。 根据相邻 2262 工作面实际应用和对照采煤工作面质量标准,确定 2263 工 作面压力最小值为 15MPa。选用 BR80 型液压泵站,一台液压泵站满足工作面需 要,但是为保证工作面正常运转,再备用一台液压泵站以供使用。 10 2、泵站设置位置。 泵站位置:泵站设置在距地面井口 30m 处。 3、泵站使用规定及管理要

28、求:泵站压力调整要求、乳化液配制方式、浓 度、乳化液检查方式等。 泵站压力(Mpa)乳化液配比浓度()难燃液() 乳化液泵站 131523%13% 4、液压泵站管理及要求 (1)泵站设备的维修管理由司泵司机负责,维修管理措施质量要求及管 理制度由机电队负责制定实施。 (2)泵站司机持证上岗,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交接班制度,必须配带乳 化液浓度计且认真填写乳化液浓度检查记录。 (3)泵压超过 15MPa,乳化液浓度达 2%-3%时,有配比和检测手段,配液 用水为中性水泡油型,且泵站周围不得有积水、积物。油箱必须有过滤网,正 常情况下油箱必须盖好。 (4)泵箱的自动给液装置应配备齐全完好,严禁开空泵

29、。 (5)开泵前,检查泵站和液压系统各部件,达不到完好标准不准开泵。 (6)注液枪及管线设专人管理维护,管线吊挂整齐,注液枪使用后应悬 挂在人行道两侧,不得放在地上。 (7)液压管路无跑冒滴漏现象,密封圈和油管损坏后及时更换。 (8)泵压由检修工调定,其他人员不得调整,正常情况下只准开一台泵, 另一台泵备用,若有损坏及时修复。 (9)更换液压油管或液压管密封,应停油泵或关闭断路阀,同时进行系 统卸压。 第三节第三节 采煤工艺采煤工艺 一、采煤工艺 该工作面采用手镐、风镐落煤方法。 采煤工艺过程:扒尖护顶边木托顶及时移梁挑包支柱打撑筒攉 煤架帖帮柱关胸小修加固清理浮煤回柱放顶。 三、采煤工艺过程

30、要求 1、初次安装 11 切眼采用单体 梁支架,间距 0.7m,用单体 梁抬中栌加固;开采前由 上往下上第二根 梁支架平行并拢合为一组。依次逐组进行。 2、支护操作步骤 a、扒尖:先用 5cm100cm 杂木棍垂直煤壁扒大尖,扒尖树一头搭在后排 边木上,一头伸入煤壁 0.2m,大尖间距 0.35 m,一根 2 m 长的边木中不少于 6 根大尖;相邻二根大尖上用长 0.5m 直径不小于 0.2 m 的栓木棍关平行小尖,每 0.2m 一根,小尖上用茅莜关严,一次扒尖长 2 m。 b、移梁挑包支护:在大尖树下间隔 0.28 m 上好边木 2 块托住顶板,然后 修棚上好第 3 块边木托住顶板,再把 梁

31、支架前移紧贴煤壁。 c、打贴帮柱、攉煤、关帮:挖好贴帮柱窝,架设贴帮柱,将胸子煤攉入溜 槽,修齐煤壁,从上往下用栓木棍茅莜关胸,关胸栓木棍每帮不少于 5 对,上 到角下到脚。 3、开缺口操作步骤: 根据工作面长度和工作面大工数量确定开缺口个数,开缺口必须由上往下 开采,缺口宽度为 0.7m,相邻缺口之间的间距为 2030m,开缺口时,必须用 直径不小于 0.5m,长度不小于 1m 的栓木棍垂直煤壁扒大尖,大尖间距 0.35m, 大尖伸入煤壁的深度不小于 0.2m,相邻两大尖上用长 0.5m,直径不小于 0.02m 的栓木棍平行煤壁关小尖,每 0.2m 一组,每组两根,小尖上用茅筱关严,不见 煤

32、矸为准,将缺口胸子煤攉入溜子或溜槽,修齐煤壁,将主梁移至工作面,支 好柱,关好胸子。 4、回柱放顶: 回柱方法:坚持由下往上,由老塘向工作面进行的原则。对一些点柱不 迎山等情况,必须做到先修后回。 回柱工艺:采用机械回柱,回柱机械采用回柱器,钢丝绳长度不少于 12 5m。 回柱放顶前首先,搞好修理,清理浮煤、后路。在老塘侧挂好竹帘网,竹 帘网长 2m,高 1m,且必须挂两块,两网搭口长度 0.2m 。回柱时回柱器挂在距 待回收支柱或 梁 3m 以外的安全地点,放顶人员站在支护完好的地方,一人 挂钢丝绳卸载,一人摇扒柱器,一人观察顶板情况,必要时应使用长柄卸载工 具远距离卸载。回柱时,如遇“柱子

33、压死”应采取挑顶或卧底的方法,严禁用 回柱器硬拉。 四、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 W=LShrC=1210.821.4793%265t W-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L-工作面平均长度 121m;S-工作面循环 进尺 0.8m; h-工作面设计采高 2m;r-煤的容重 1.47t/m3;c-工作面采出率,93%。 第四节第四节 设备、材料配置设备、材料配置 工作面设备、材料配置见表 6。 表表 6:工作面设备、材料配置表:工作面设备、材料配置表 序号 设备材料 名称 型号数量主要技术参数安装或使用位置 1 括板输送机SWG-17 型 4 工作面 2 括板输送机SWG-17 型 2 输送量 40t/

34、h、刮板 速度 0.59m/s、电动 机 DZ3B-17、功率 17KW 下引巷 3 搪瓷溜槽 100040030 长 1000mm、宽 400mm斗口上山 4 电机车 ZK3-6/2501 整体重量 3t;最大牵 引力 7.36KN;牵引电 机 6.54KW2 台;总 长 2760mm;直流电压 250v 226-310 甩道石门及- 310 南中巷 5 绞车 JTB-10008001 电机功率 45KW、电压 660V、电流 60A 226 二轨下山 13 第三章第三章 顶板管理顶板管理 第一节第一节 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面顶板管理 一、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 根据煤层顶板为粉砂岩,随采随落,同

35、时结合本矿井邻近 2262 工作面的开 采经验,确定本工作面采用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二、正常生产时期顶板支护方式 最小近控顶距为 1.6m,最大控顶距为 2.4m,放顶步距 0.8m,每组主梁 3 根支柱,副梁 2 根支柱,采用“见四回一”的管理方式。 三、工作面支护质量规格及要求 工作面支护采用 5 个单体加两根 梁组成垂直支护。扒尖后即移梁,然后 用 2m 长的边木联合小栓木和茅莜背顶;要求 2m 长的边木每三组梁关 3 块,背 棚小栓木 0.2m 一组,每组两根。两根 梁平行并拢(间距 5cm)垂直工作面 支护。每组 梁五个单体支柱,靠煤壁侧 梁的基本点柱为三个(主梁), 靠老塘侧 梁

36、的基本点柱为两个(付梁)。排距为 0.8m,柱距为 0.7m,即循 环进度为 0.8m,最小控顶距 1.6m,最大控顶距为 2.4m,放顶步距 0.8m。采高 2.0 m,净高 1.8m。 上、下引巷采用梯形金属棚子支护,上、下出口 20m 范围内必须采用单体 梁抬栌支护好,高度不低于 1.6m。 上、下出口应超前一排回采,并上好“二对四梁”。 采面做到“三直一平二畅通”,组距 0.7m,误差正负 0.1m,排距 0.8m, 误差正负 0.1m,支架成组。 四、正常回采时期的特殊支护形式:密集支柱、抬棚、戗柱(棚)、丛柱、 木垛、贴帮支柱的支设及临时支护、挡矸等要求。 1、煤层倾角发生变化时的

37、支护方式。 煤层倾角大于 25 度时,必须安装防倒绳,以防支柱失效和支护时滑倒伤人。 2、悬顶面积超过 10 m2时的支护方式 14 一是加强支护密度,在老塘侧打密集支柱或抬棚;二是严格控制捡顶煤; 三是用矸石或黄泥充填老塘,充填高度与支柱高度平行;四是在老塘侧安设木 垛。 五、特殊时期的顶板管理 (一)初次放顶及收尾的顶板管理 1、自切眼开采一排后必须进行初次放顶,严禁超排回采。 2、放顶前必须先搞好修理工作,补齐梁柱撑筒,拨正歪点,调整组距、排 距,上、下加挑倾向棚,清净浮煤,上、下安全出口畅通。 3、老塘侧按要求挂好竹帘网,再将扒柱器置于回柱点上方 3 米外的牢固支 架上,清理好退路,再

38、发出口信三次,通知所有与放顶无关的人员撤至安全地 方。确认安全后再进行回柱操作,放切眼顶必须坚持“三人放顶制”。 4、放切眼顶时,切眼内支架必须回撤干净,回出来的支架必须码放整齐, 不能复用的及时运走,以免堵塞后路。 5、放顶顺序:从下往上、由切眼往煤壁逐根进行;严禁捡放顶煤。 6、发现压力明显增加,顶板出现台阶下沉等异常情况,必须停止作业撤出 人员到安全处,并报告调度站,听候处理。 7、采面与上、下引巷交口处靠老塘侧应打好木垛。 8、初次放顶组织措施: 矿成立由矿长为组长,采煤副矿长、后勤副矿长、矿总工为副组长,安监 员、技术员、队干为成员的初次放顶管理小组。初次放顶期间每班必须有初次 放顶

39、管理小组成员在场亲自指挥,安监员跟班监督,后勤副矿长保证初次放顶 期间材料准备充分。 (二)过断层、老巷及顶板破碎时的顶板管理 (1)必须紧跟底板回采,不能跟底板的支柱必须穿鞋或者放地梁,另在老 塘侧安设木垛 (2)坚持飘、扒尖制度,严禁采空放空; (3)棚帮必须关严背紧;严禁放糊捡煤。 第二节第二节 工作面上、下引巷及端头顶板管理工作面上、下引巷及端头顶板管理 一、工作面上、下引巷的顶板管理 15 (一)支护形式 上、下引巷采用梯形金属棚子支护,棚帮关严背实,抬好平栌。 (二)质量要求 上、下出口 20m 范围内必须采用单体 梁抬中栌支护好,高度不低于 1.6m,宽度不少于 1.5m;其他高

40、度不低于 1.8m, 宽度不少于 1.8m,支柱牢固迎 山有力。 二、工作面安全出口及端头的管理 (一)支护形式 上、下安全出口应超前采一排,长度 2m,并上好“二对四梁” 。 梁长 3m,并且每根梁打 4 个支柱,每组梁与梁之间间隔 10,前后交叉支护步距一 排。 (二)质量要求 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高度不低于 1.6m,控顶距离不大于 2.4m、支柱必须牢 固迎山有力。 工作面上、下引巷、工作面采场及上、下端头支护示意图(平面、剖面图) 见图 4 所示。 第四章第四章 生产系统生产系统 第一节第一节 运输运输 一、运输设备及运输方式 2263 工作面斗口可储存 15t,工作面运煤采用 17

41、型括板运输机;226-310 甩道石门和-310 南中巷运煤采用电机车,规格型号 ZK3-6/250,226 二轨上山采 用绞车提升,规格型号 JTB-1000800。 三、运输路线 (一)运煤路线 2263 工作面2263 下引巷2263 斗口226-310 南中巷226-310 甩道石 门226 二轨下山-250 北大巷副井井底地面。 (二)材料运输路线 16 地面副井-250 北大巷226 二轨下山226-310 甩道石门226-310 南 中巷2263 斗口2263 下引巷2263 工作面。 运输系统示意图见图 5 所示。 第二节第二节 “一通三防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与安全监控 一、通

42、风系统 (一)风量计算 1.按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 Q=100qk=1000.381.2 45.6m3/min。 式中:q-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取 0.38m3/min;k-工作面瓦斯涌 出不均匀的备用风量系数,通常机采工作面 k= 1.2-1.6,炮采工作 k=1.4- 2.0,本工作面取 1.2。 2.按工作面温度计算: Q=60VS= 601 3.6216m3/min。 式中: v-工作面平均风速,取 1m/s;S-工作面的平均断面面积, 可按最大和最小值控顶断面积的平均值计算,(1.6+2.4)/21.83.6,经 计算取 3.6; 3.按工作面每班工作最多人数计算实际需要风

43、量: Q=4n=438152 m3/min。 式中:n- 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取 38 人。 4.按风速进行验算: (1)按最低风速验算,工作面的最小风量 Q15S=153.654m3/min。 (2)按最高风速验算,工作面的最大风量 Q240S=2403.6864m3/min。 式中:S-采煤工作面平均有效断面面积,取 3.6; 6.确定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为 216m3/min。 (二)通风方式及路线 该工作面采用 U 型后退式通风系统,在 226 采区回风平巷前 6m 处和在 226-277 南中巷 F110 点前 8m 处各筑两道风门。风流从采区进风巷经工作面到 17 采区回风巷的

44、路线:-250 北大巷226 二轨下山226-310 甩道石门226-310 南中巷2263 斗口2263 下引巷2263 工作面2263 上引巷226-277 南中 巷2263 回风下山226 采区回风上山。 二、瓦斯监测系统 (一)监控系统型号:监控系统型号 KJ90NA (二)监控设备数量及型号: 甲烷传感器 2 台,型号为:Kj9001B;一氧 化碳传感器 1 台,型号为 KjA21;监控分站 1 台,型号为 KDF-3;传感器电缆 800m,型号为 MHYV 221。 (三)监控设备安装位置: 图图 4:4:工作面上、下引巷、工作面采场及上、下端头支护示意图工作面上、下引巷、工作面采

45、场及上、下端头支护示意图 (平面、剖面图)(平面、剖面图) 18 图图 5:5:运输系统示意图运输系统示意图 19 运煤方向 图 例 20 1、在 2263 上引巷距工作面上出口不大于 10 米处安装甲烷传感器一台,随 着工作面的推动而移动;在 226-277 南中巷距 2263 回风下山交岔口 1015 米 处安装甲烷传感器一台。 2、一氧化碳传感器安装在距 2263 工作面上出口不大于 10m 的上引巷内, 随着工作面的推动而移动。 3、监控分站安装在 226-310 甩道车场新鲜风流中。 (四)监控设备安装要求: 1、甲烷传感器和一氧化碳传感器应垂直悬挂在巷道上方风流稳定的位置, 距顶板

46、(顶梁)不得大于 300mm,距巷道侧壁不得小于 200mm。 2、监控分站必须安装上架,离地垂直高度不小于 300mm。 3、监控电缆敷设在巷道的左侧,与动力电缆的垂直距离不小于 300mm 4、监控分站电源必须接在 2263 风电闭锁总开关电源侧,严禁接在总开关 的负荷侧。 (五) 、瓦斯预警浓度、报警浓度、断电浓度范围,复电浓度和断电范围 1、上引巷工作面甲烷传感器预警浓度0.8%CH4;报警浓度:1.0%CH4; 断电浓度:1.5%CH4;复电浓度:1.0% CH4;回风流甲烷传感器预警浓度 0.8%CH4;报警浓度:1.0%CH4;断电浓度:1.0%CH4;复电浓度:1.0% CH4

47、。断电范围: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所有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2、一氧化碳传感器 工作面报警浓度:24ppm. (六)安全监控设备必须定期进行调试、校正,每月至少一次,甲烷传感器 和一氧化碳传感器每七天必须使用校准气样和空气样调校一次。每七天必须对 甲烷超限断电功能进行测试。 (七)传感器经过调校检测误差仍超过规定值时,必须立即更换;安全监控 分站、传感器发生故障时,必须及时处理,在更换和故障处理期间必须采用人 工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填写故障记录。 (八)每天由监控员将监测日报表进行打印,并交矿长和矿总工审阅。 三、防尘系统 1、防尘水源来自地面防尘水池,容量为 300m3,水压为 4.5MPa,供

48、水管径为 DN50,三通为 DN50,输送到工作面。 2、工作面进行煤层注水及溜子机头、斗口及 226-310 南中巷均安装洒水、 喷雾装置。 21 3、管路系统:从地面-250 北大巷226 二轨下山226-310 甩道石门 226-310 南中巷2263 斗口2263 下引巷2263 工作面。 四、绘制“一通三防”系统相关图纸。 (一)通风系统图、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布置示意图见图 6 所示; (二)防尘系统示意图见图 7 所示。 第三节第三节 排水排水 1、该工作面受小煤矿掠夺式回采过,不排除有老窿水威胁。 2、工作面回采主要为老窑裂隙水和施工产生的污水,巷道要及时清理好水 沟,通过水沟正常排水到 226-310 甩道临时水仓,水仓容积 20m3, 排水设备型 号 BQW100-108/3-45、管路规格 DN108。 3、排水系统:工作面2263 下引巷2263 斗口226-310 南中巷226- 310 甩道石门226-310 临时水仓-250 北运输大巷-250 水仓地面。 第四节第四节 供电供电 1、所有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