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83406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亲,该文档总共1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ppt(1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文言实词,“常见实词” 的学习,我们可以以课本附录中的“文言文常用实词表”及课文注释中的实词为重点,把一个个的实词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下,即一个个的句子,根据上下文意限制判定该实词的义项。,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意思是“集市”,音近形似。如: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才美不外见”。“

2、见”通“现”,意思是“显现”,音同形异。如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意思是“以后”,音近形异。如: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道”通“导”,意思是“导向”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北音清越,南音函胡。(石钟山记)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木兰辞)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炎”通“焰”,通“含糊”,通“伙”,“亡” 通“无”,“帖”通“贴”,“与

3、”通“欤”,“还”通“环”,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通“措”,通“促”,“识”通“志”,“直”通“值”,“离”通“罹”,通“盍”,“而”通“尔”,“反”通“返”,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自疏濯污泥之中。(屈原列传)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距关,毋内诸候。(鸿门宴)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

4、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裁”通“才”,“翌”,“濯”通“浊”,“止”通“只”,“拒” 、“纳”,“唱”通“倡”,“绌”通“黜”,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扣而聆之。(石钟山记)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通“挡”,“从”通“纵”,“碌碌”,“贽”,“要”通“邀”,“被”通“披”,“扣”通“叩”,“还”同

5、“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廉颇蔺相如列传 曲终收拔当心画。(琵琶行)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通“娶”,“踞”,“画”通“划”,通“裂”,通“背”,通“早”,“曷”通“何”,“景”通“影”,古今异义,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

6、义。,(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父母兄弟,统指亲人,妻子儿女,中原地区,意外事故(名词),1、缘故 (名词) 2、表原因的虚词 3、用来,靠它来,与外界隔绝,更不必说,处处,思想意识的

7、活动,鱼和肉,出身低微,地位鄙贱。,不超过,妃嫔,侍卫人员,麻疯病,整装,作祭礼的牲畜,肴山以东、函谷关以西,虽、尽管; 然,尽管如此,先例、 旧事,面向南而坐,即称帝,1、可爱 2、值得同情,中,当中;间,夹杂着,在此,指出, 给人看。,行,品行;为,做,把当做,可以凭,从,跟随;而,而且。,祖辈和父辈。,具,具备;体,形体。,走上前; 进献。,不一定,智谋; 力量。,有的人,有些人。,刚刚开始,哪怕;怕什么;怎怕。,有德行的人,姻亲,一词多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

8、现象。,负 秦贪,负其强(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谦颇闻之,肉袒负荆( ),依仗,凭借,辜负,对不起,违背,使承担,背着,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 乃使其从者衣褐( )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派,出使,让,使臣,下: 下贤良( ) 旦暮且下( )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天子下其事与丞相议( )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谦逊地对待,攻下,打下,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下达、颁布,少于赤壁之战,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 )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 左右欲引相如去( ) 相如

9、引车避匿( ),引见,延请,延请,拉,牵,拉,引申为掉转,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爱而不见,搔首踯躅,(爱护),(喜欢,爱好),(爱惜,吝惜),(爱慕,欣赏),(隐蔽,躲藏),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2、然后得一夕安寝 3、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4、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5、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6、既来之,则安之,(安稳),(安逸),(安抚,抚慰),(安置、安放),(哪里),(使-安),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动以朝廷为辞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

10、城 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7大礼不辞小让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10近者奉辞伐罪,(言词,言语),(文辞,文学),(藉口),(推辞),(告别,辞别),(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计较),(辞令:应酬的言辞 ),(辞谢,婉言道歉),(命令),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4、樊哙从良坐 5、从此道至吾军 6、弟走从军阿姨死 7、其从如云 8、欲不可从 9、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0、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跟随,随从),(听从,顺从),(向-学习),(依傍),(由,自),(参与),(随从的人),(放纵)

11、,(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从事,官名),当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8、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9、当是时也,商佐之 10、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对着,面对),(抵,相抵),(阻挡,抵挡),(执掌,主持),(承担),(应当,应该),(适合,合宜),(占据、把守),(值,在、正此),(必然,必定、一定),疾 1、君有疾在腠理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5、庞涓恐其

12、贤于已,疾之 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7、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病),(疾苦,痛苦),(痛心,痛恨),(缺点,毛病),(通“嫉”妒忌),(迅猛,急速),(锐利),巧释文言实词含义八法,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只有二者巧妙结合,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辨

13、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

14、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再如:得全首领以没。 指保持高位。 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绝饮食。,保全头颅,被迫无奈断了粮,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

15、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再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

16、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cuan)”,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信义著于四海 怀信亻宅 傺,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句“著”为谓语动词,

17、“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 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

18、而轻视我。,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

19、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

20、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A、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谨慎而恭敬 B、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C、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给:满足自、己 D、善才绳之。 绳:捆绑,依法处置,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

21、定义项。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22、。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对、相反、相关语表构成的双音词,其中只有一个语素代表这个双音词的词义,而另一语素只志陪衬作用,它叫偏义复词,这类词只是临时性的,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作出判断与解释。,“无羽毛以御寒暑”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偏义复词的构成方式有三种,1、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相反的,即仅由语素构成。,如: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论积贮疏 “饥穰”只有“饥”的意义。,2、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即同义语素构成。,如:能谤于市朝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3、 相关语素构成,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但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迭使用要区别开来。

23、,例如孔雀东南习 “举止自专由” ,说“专由”就等于“自专”或“自由” “会不相从许”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偏义复词:,1、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率。 孔雀东南飞 作 2、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害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 国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入 5、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浅深。石钟山记 深 6、陟罚缄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异,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

24、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宾语。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副词作状语+名词。 范增数目项王,(3)能愿动词+名词。 左右欲刃相如,(4)名词+补语。 今王鼓乐于此。,(5)所+名词。 置人所罾渔腹中,(6)叙述句中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而名词有处于谓语中心词的位置,此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名词的使动用法,某种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变化。,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项伯杀人,臣

25、活之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外连横而斗诸侯 毕礼而归之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也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是可按这个格式:主语+“把”+宾语+“看成”(“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名词用作状语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

26、人之过者,受上赏,(3)、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5)、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动词用作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用作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和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

27、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将军身披坚执锐 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完璧归赵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时充年七十余,上老之 且愚人尚羞之,况于将项乎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

28、仇也,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动词,1、贬 降职 旧唐书刘禹锡传:“连州刺史。” 2、谪 被罚流放贬职 岳阳楼记:“滕子京守巴陵郡。” 3、徙 调职 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 辨在调职的意义上,“迁”表示升官,“左迁”则表示降职。“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在史记汉书中,这两字的区别尤为明显。 4、知 主持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5、判 高职位或出任地方官 宋史韩绮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相州。” 6、任 担负、担任 史记蒙恬传:“恬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7、授 授给、给予 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朱轮军,即军中拜。” 8、辟(bi) 征召 晋书谢安

29、传:“初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著作郎。) 9、举 推荐、推举 左传襄公三年:“其偏,不为党。”(偏:指任副职的人),10、迁 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11、除 任命,授职 李密陈情表:“臣洗马。”(洗马,官名) 12、提 提拔 北史魏收传:“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名行:名望和德行) 13、坐 因犯罪或错误 汉书:“群臣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此外还有一些短语,也是与官职变迁有关,比如说“以荫补 +(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 +(某官名)”。,文言虚词,弄清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学习时以

30、考试说明提供的18个虚词为重点。具体注意三个方面:,1联系语境 根据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前后搭配的词语及上下文进行识记和辨别。 2区分虚词 准确判定虚词和实词同形的词在句中使用的是虚义还是实义,不要误虚为实。,3特殊虚词 a把握“诸、盍、焉”等兼词的用法及意义。 b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矣”、“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上。要根据具体语境及全句的意思来考虑。 C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如“于是”、“然后”、“可以”、“从而”、“其实”等双音词,古汉语中应按两个单音词去解释。,1、而,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

31、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朝而往,暮而归。 掩口胡卢而笑。,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秦师轻而无礼。, 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32、就”或不译。 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闻而愈悲。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通“尔”,你,你的。 例: 而翁归。若欲死而父。而母立于兹。,而已 罢了。 例: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如是而已。,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何, 什么。 例:子何而往?(何:凭什么。)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3、?, 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 哪里。 例: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却看妻子愁何在。 豫州今欲何至?何由知吾可也。, 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作计何不量!, 为什么。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怎么。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徐公何能及君也?, 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8 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

34、?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求,尔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何为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作什么。例:客何为者?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文言句式,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四类。,一、判断句,常见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

35、“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者,”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4、“,”式。“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

36、: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谓语于”式。用介词“于”引进行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

37、颇蔺相如列传),2、“见谓语”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如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则使用“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受谓语”式。 如:有罪受贰。(左传哀公六年),“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没有引出。如需引出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受制于人。”,4、“为动词”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它可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38、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被动词”式。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三、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我们分别陈述:,动词宾语提前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如:(1)古之

39、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3)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涉江),动词宾语提前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动词宾语提前之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唯(惟)是”或“唯(惟)之”等格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如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介词 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的

40、宾语一般要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省略句、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请同学们自学。,文言翻译,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一要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二要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翻译时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翻译的基本要求,要一一对应。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

41、不歪曲,不遗漏) 要重视句式。 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要揣摩语气。(对原文的语气进行重点理解) 要贯通文意。 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3、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2、。,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无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说 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查一遍,看看有无漏译,语句是否通顺。,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增,删,调,对,换,翻译的具体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43、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具体解说,(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促织 ) “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在翻译时,应补出“感到”、“觉得”。,(3)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例如:“岁征民间” 中“岁”应换成“年”。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中“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5)调。在翻译时,有些句

44、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蚓无爪牙之利” 可调成“蚓无利爪牙”的形式。,(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的一 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顾念蓄恶物终无所用”。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a.回头看; b看; c探问; d拜访; e.顾惜、顾念; f考虑; g.但、只是; h.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g项最恰当。,(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如:“得无乎?”译为“恐怕吧”

45、、“莫非吧”。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强化训练200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

46、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2)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二、试题剖析 例1阅读下文,完成3一4题。(1995上海卷) 汤(商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日:“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人吾网。”汤日:“嘻,尽之矣!非桀(夏桀)其孰为此?”汤乃解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日:“昔蛛罞(蜘蛛)作网罟,今之人循序。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日:“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把“非桀其孰为此”译为现代汉语。 答案译为:“

47、不是夏桀,谁能做出这种事情呢?”,例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996上海卷) 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椎伏神(中药名,外形像竽)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如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饲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把“召医而尤其故”译成现代汉语,答案译为:“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关键要弄清“尤”在文中的意思,即与“怨天尤人”的“尤”的意思相同。,例4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人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一一后汉书袁安传 译文 译文,:袁安答道:“天下大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