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9(2h)§4-7 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pdf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90756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稿9(2h)§4-7 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讲稿9(2h)§4-7 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讲稿9(2h)§4-7 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讲稿9(2h)§4-7 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讲稿9(2h)§4-7 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稿9(2h)§4-7 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稿9(2h)§4-7 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pdf(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4 4- -8 8 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两部分内容 墙肢设计 连梁设计 两部分内容 墙肢设计 连梁设计 4.8.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高规高规高规高规JGJ3JGJ3- -2010 2010 第第第第7.1.17.1.97.1.17.1.9款,共款,共款,共款,共9 9款款款款 涉及到将结构布置要求、墙段长度、底部加强部涉及到将结构布置要求、墙段长度、底部加强部涉及到将结构布置要求、墙段长度、底部加强部 涉及到将结构布置要求、墙段长度、底部加强部 位、

2、与楼面梁的连接、承载力验算的内容等。如位、与楼面梁的连接、承载力验算的内容等。如位、与楼面梁的连接、承载力验算的内容等。如位、与楼面梁的连接、承载力验算的内容等。如 结构布置要求:结构布置要求:结构布置要求:结构布置要求: 应双向布置,形成空间结构。强调对抗震结应双向布置,形成空间结构。强调对抗震结应双向布置,形成空间结构。强调对抗震结 应双向布置,形成空间结构。强调对抗震结 构,避免单向布置,并宜使两个方向刚度接近;构,避免单向布置,并宜使两个方向刚度接近;构,避免单向布置,并宜使两个方向刚度接近;构,避免单向布置,并宜使两个方向刚度接近; 规则开洞,洞口成列,成排布置规则开洞,洞口成列,成

3、排布置规则开洞,洞口成列,成排布置规则开洞,洞口成列,成排布置 墙段长度要求:墙段长度要求:墙段长度要求:墙段长度要求: 高宽比不宜小于高宽比不宜小于高宽比不宜小于高宽比不宜小于3.03.03.03.0;墙段长度不宜大于;墙段长度不宜大于;墙段长度不宜大于;墙段长度不宜大于8.0m8.0m8.0m8.0m。 底部加强部位:底部加强部位:底部加强部位:底部加强部位: 抗震设计时,为保证剪力墙底部出现塑性铰抗震设计时,为保证剪力墙底部出现塑性铰抗震设计时,为保证剪力墙底部出现塑性铰 抗震设计时,为保证剪力墙底部出现塑性铰 后具有足够大的延性,应对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后具有足够大的延性,应对可能出现塑

4、性铰的部后具有足够大的延性,应对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 后具有足够大的延性,应对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 位加强抗震措施,包括提高抗剪切破坏的能力,位加强抗震措施,包括提高抗剪切破坏的能力,位加强抗震措施,包括提高抗剪切破坏的能力, 位加强抗震措施,包括提高抗剪切破坏的能力, 设置边缘约束构件等,该加强部位称为设置边缘约束构件等,该加强部位称为设置边缘约束构件等,该加强部位称为设置边缘约束构件等,该加强部位称为“ “底部加强底部加强底部加强 底部加强 部位部位部位部位” ”。 高规高规高规高规规定:规定:规定:规定: 1 1 1 1)从地下室顶板算起;)从地下室顶板算起;)从地下室顶板算起;)从地下室顶

5、板算起; 2 2 2 2)高度范围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高度范围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高度范围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高度范围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1/101/101/10二二二 二 者的较大值;者的较大值;者的较大值;者的较大值; 3 3 3 3)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地板或以下时,底部)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地板或以下时,底部)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地板或以下时,底部 )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地板或以下时,底部 加强部位宜延伸到计算嵌固端。加强部位宜延伸到计算嵌固端。加强部位宜延伸到计算嵌固端。加强部位宜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承载力验算的内容:承载力验算的内容:承

6、载力验算的内容:承载力验算的内容: 平面内斜截面受剪;平面内斜截面受剪;平面内斜截面受剪;平面内斜截面受剪; 平面内偏心受压或偏心受拉;平面内偏心受压或偏心受拉;平面内偏心受压或偏心受拉;平面内偏心受压或偏心受拉; 平面外轴心受压;平面外轴心受压;平面外轴心受压;平面外轴心受压; 局部受压局部受压局部受压局部受压 4.8.2 墙肢截面设计4.8.2 墙肢截面设计 墙肢的墙肢的控制截面控制截面一般取一般取墙底截面墙底截面以及以及改变墙厚改变墙厚、 、 改变混凝土强度等级改变混凝土强度等级、改变配筋量改变配筋量的截面。 水平荷载 竖向荷载 的截面。 水平荷载 竖向荷载 弯矩弯矩M 剪力剪力V 轴力

7、轴力N 偏心受压构件偏心受压构件 或或 偏心受拉构件偏心受拉构件 一、内力设计值一、内力设计值 轴力设计值轴力设计值 最不利组合轴力最不利组合轴力 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 沿高度分两段: 1)加强部位以上 2)底部加强部位 进行不同的调整。 1.加强部位以上的弯矩、剪力调整 一级:墙肢的组合 沿高度分两段: 1)加强部位以上 2)底部加强部位 进行不同的调整。 1.加强部位以上的弯矩、剪力调整 一级:墙肢的组合弯矩弯矩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 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 1.21.2;组合;组合剪力剪力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1.31.3。 二、三、四级:不调整。 。 二、

8、三、四级:不调整。 组合弯矩组合弯矩 1.2倍组合弯矩倍组合弯矩 底部 加强层 底部 加强层 2.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调整 弯矩不调整。 剪力进行调整,方法如下: 一、二、三级:按式(7.2.6-1)调整 2.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调整 弯矩不调整。 剪力进行调整,方法如下: 一、二、三级:按式(7.2.6-1)调整 。、三级:、二级: 一级: 剪力增大系数, 的剪力计算值 作用组合底部加强部位考虑地震 值底部加强部位剪力设计式中: 。、三级:、二级: 一级: 剪力增大系数, 的剪力计算值 作用组合底部加强部位考虑地震 值底部加强部位剪力设计式中: 2 . 14 . 16 . 1 1)-(7.2.6

9、 VW W WVW V V VV 9度一级按式(7.2.6-2)调整9度一级按式(7.2.6-2)调整 钢筋。翼墙厚度范围内的纵向 计入墙两侧各一倍值等计算。有翼墙时应 和组合的轴力设计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 、采用实配纵筋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承载力,应考虑剪力墙正截面抗震受弯 计算值; 截面弯矩的组合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底:式中 钢筋。翼墙厚度范围内的纵向 计入墙两侧各一倍值等计算。有翼墙时应 和组合的轴力设计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 、采用实配纵筋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承载力,应考虑剪力墙正截面抗震受弯 计算值; 截面弯矩的组合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底:式中 2)-(7.2.6 1 . 1 RE Wua

10、 W W W Wua M M V M M V 抗震设计的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其墙肢不宜出现 小偏心受拉; 双肢剪力墙,其墙肢不宜出现 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为偏心受拉时, 另一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及剪力设计值应乘 以增大系数 当任一墙肢为偏心受拉时, 另一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及剪力设计值应乘 以增大系数1.25。 轴力为拉力 可能出现裂缝 刚度降低 轴力为拉力 可能出现裂缝 刚度降低 弯矩、剪力 设计值增大 弯矩、剪力 设计值增大 1W N 1W M 2W N 1W V 2 25 . 1 W V 2 25 . 1 W M 墙肢出现 偏心受拉时 墙肢出现 偏心受拉时 另一墙肢的弯 矩和剪力设计 值应放

11、大 另一墙肢的弯 矩和剪力设计 值应放大 双肢墙双肢墙 二. 剪力墙墙板厚度二. 剪力墙墙板厚度bw A A A A 按按按按高规高规高规高规附录附录附录附录D D D D验算墙体稳定验算墙体稳定验算墙体稳定验算墙体稳定 B B 非抗震设计非抗震设计非抗震设计 非抗震设计 : : 160mm160mm; ; 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 应满足下表要求应满足下表要求应满足下表要求应满足下表要求 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抗震等级部位部位部位部位 厚度(厚度(厚度(厚度(mmmm) 一、二级一、二级一、二级一、二级 一般墙一般墙一般墙一般墙底部加强部位底部加强部位底部加强部位底部加强

12、部位 200mm200mm 其他部位其他部位其他部位其他部位 160mm160mm 一字型独一字型独一字型独 一字型独 立墙立墙立墙立墙 底部加强部位底部加强部位底部加强部位底部加强部位 220mm220mm 其他部位其他部位其他部位其他部位 180mm180mm 三、四级三、四级三、四级三、四级一般情况一般情况一般情况一般情况 160mm160mm 一字型独立墙底部加强部位一字型独立墙底部加强部位一字型独立墙底部加强部位一字型独立墙底部加强部位 180mm180mm )150( 1 5 . 2 )200( 1 5 . 2 wwcc RE w wwcc RE w hbf. V hbf. V 2

13、50 wwccw hbf.V 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有地震作用组合时 墙肢截面尚应符合下式要求:墙肢截面尚应符合下式要求:墙肢截面尚应符合下式要求:墙肢截面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85. 0 : : : T I : : : :, : 取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计值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 墙肢截面的高度 形截面墙肢的腹板宽度 形截面、矩形截面墙肢的宽度或 墙端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度 有效高度,可取墙肢长 合的弯矩和剪力计算值分别为墙肢端部截面组 墙肢剪跨比 式中: 取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计值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 墙肢截面的高度 形截面墙肢的腹板宽度 形截面、矩

14、形截面墙肢的宽度或 墙端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度 有效高度,可取墙肢长 合的弯矩和剪力计算值分别为墙肢端部截面组 墙肢剪跨比 式中: RERE c w w w CC C C f h b V h VM hV M 0 0 三三三 三 正截面强度计算正截面强度计算正截面强度计算正截面强度计算 方法:与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相同方法:与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相同方法:与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相同方法:与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相同 1 1偏心受压偏心受压偏心受压偏心受压 (1 1)大、小偏心受压的判别)大、小偏心受压的判别)大、小偏心受压的判别)大、小偏心受压的判别 当当当当 b b 为大偏心受压为大偏心受

15、压为大偏心受压为大偏心受压 当当当当 b b 为小偏心受压为小偏心受压为小偏心受压为小偏心受压 为墙肢相对受压区高度为墙肢相对受压区高度为墙肢相对受压区高度为墙肢相对受压区高度 b b 为墙肢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为墙肢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为墙肢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为墙肢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平截面假设平截面假设平截面假设平截面假设截面应变呈直线分布截面应变呈直线分布截面应变呈直线分布截面应变呈直线分布 b b 其它内插,取;取,当混凝土等级 中和轴高度的比值,区高度与为混凝土等效矩形受压 其它内插,取;取,当混凝土等级 中和轴高度的比值,区高度与为混凝土等效矩形受压 0.74C80 0.8 C50 (

16、1) 0033 . 0 1 1 1 s y b E f (2)大偏心受压(2)大偏心受压(b b ) 与一般大偏压构件相比 破坏形态基本相同 受拉钢筋屈服受压钢筋屈服混凝土压碎 延性破坏形态,属受拉破坏 不同处:片状,较宽,竖向分布筋 分布筋较细,易压碎。 中和轴附近的竖向分布筋在破坏时,不屈服。 为 简化计算,假定 ) 与一般大偏压构件相比 破坏形态基本相同 受拉钢筋屈服受压钢筋屈服混凝土压碎 延性破坏形态,属受拉破坏 不同处:片状,较宽,竖向分布筋 分布筋较细,易压碎。 中和轴附近的竖向分布筋在破坏时,不屈服。 为 简化计算,假定1.5xC (xC 为受压区高度) 范围以外的受拉分布筋达到

17、屈服,参与 受力 为受压区高度) 范围以外的受拉分布筋达到屈服,参与 受力 图中:图中:1 1 为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系数 C50, 取1.0; C80, 取0.94 其余线性内插 为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系数 C50, 取1.0; C80, 取0.94 其余线性内插 基本公式 基本公式 (列平衡方程)列平衡方程) N M e hA xh h fA xh a x fA x hfA xh eN M f h A xhfAfAxbfN N wsw w w ywsw w yswys w yw w sw wysyswc 0 0 0 0 00 0 01 42 51 2222 0 51 0 范围内布置在高度 面积,腹

18、板中竖向分布钢筋总 矩对混凝土受压区中心取 范围内布置在高度 面积,腹板中竖向分布钢筋总 矩对混凝土受压区中心取 : (3) )().( ) ()()( )(: (2) ).( 讨论讨论 1. 设计题目设计题目 a. 对称配筋 按构造给定 对称配筋 按构造给定 ss AA ywsw fA, b. 非对称配筋非对称配筋 2 2校核配筋题目校核配筋题目校核配筋题目校核配筋题目 3 3T T形或形或形或形或I I形截面形截面形截面形截面 式右端 式右端 )3() 22 ( )2( 0 xh eN N w 自读 注意:验算 自读 注意:验算b b 是否符合是否符合x x2a2a, 否则按 , 否则按x

19、=2ax=2a计算计算 f f hx hx 翼缘中 腹板中 区别中和轴在 翼缘中 腹板中 区别中和轴在 (3)小偏心受压(3)小偏心受压( b b ) 受压破坏, 脆性破坏形态, 受拉钢筋未达到屈服 所有分布钢筋都不计入抗弯 与柱子抗弯承载力计算相同 ) 受压破坏, 脆性破坏形态, 受拉钢筋未达到屈服 所有分布钢筋都不计入抗弯 与柱子抗弯承载力计算相同 y b s s wyswwc w ysyswc f ahfA x hxbfa h eN M fAfAxbfN N 1 1 0010 1 22 0 0 , ) ()()-( )(: 为简化计算可采用据平截面假定确定受拉钢筋应力 对受拉钢筋处取矩

20、为简化计算可采用据平截面假定确定受拉钢筋应力 对受拉钢筋处取矩 基本公式基本公式 配筋计算 对称配筋 配筋计算 对称配筋 As =As 直接求直接求求求A As , As 非对称配筋 按端部构造配筋要求给定 非对称配筋 按端部构造配筋要求给定A As 求求求求AAs 3. 偏心受拉承载力计算偏心受拉承载力计算 小偏心受拉 大偏心受拉 小偏心受拉 大偏心受拉 a h e a h e 2 2 0 0 大偏心受拉 截面部分受拉, 应力分布与大偏压相同 忽略受压区及中和轴附近分布钢筋作用的假定 也相同 基本公式与大偏压相似, 仅轴力的符号不同 大偏心受拉 截面部分受拉, 应力分布与大偏压相同 忽略受压

21、区及中和轴附近分布钢筋作用的假定 也相同 基本公式与大偏压相似, 仅轴力的符号不同 小偏心受拉 受压区很小 小偏心受拉 受压区很小 x2a2a 按全截面受拉假定配筋 近似公式校核承载能力(对称配筋) 按全截面受拉假定配筋 近似公式校核承载能力(对称配筋) ywswwwyswu ywswsou wuou fAhahfAM fAAN M e N N 00 0 50 2 1 1 .) ( : 其中其中 考虑地震作用时; 各类情况中的承载力验算 公式右边都乘以1/ 考虑地震作用时; 各类情况中的承载力验算 公式右边都乘以1/RE RE 四.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四.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剪力墙斜裂缝

22、出现的两种情况 情况1: 边缘出现水平裂缝(弯曲受拉) 向墙中倾斜方向 发展, 斜裂缝 情况2: 腹板中部主拉应力过大而出现斜裂缝 剪力墙斜裂缝出现的两种情况 情况1: 边缘出现水平裂缝(弯曲受拉) 向墙中倾斜方向 发展, 斜裂缝 情况2: 腹板中部主拉应力过大而出现斜裂缝 斜裂缝出现后的剪切破坏可能有三种情况:斜裂缝出现后的剪切破坏可能有三种情况: (1) 腹部钢筋过少, 形成一条主裂缝劈裂, 丧失承 载力. 腹部钢筋过少, 形成一条主裂缝劈裂, 丧失承 载力. 对策: 对策: 增加腹筋增加腹筋 (2) 腹部钢筋足够, 压应力和剪应力共同作用下, 混 凝土压碎 腹部钢筋足够, 压应力和剪应力

23、共同作用下, 混 凝土压碎 (抗剪腹筋计算公式的建立基础)抗剪腹筋计算公式的建立基础) (3) 墙截面过小, 或混凝土等级较低, 截面剪应力过 高钢筋应力较小, 混凝土提前剪压破碎 墙截面过小, 或混凝土等级较低, 截面剪应力过 高钢筋应力较小, 混凝土提前剪压破碎 对策: 对策: 加大截面, 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限制剪 压比 加大截面, 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限制剪 压比 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 .)( . )( . 00 00 801040 50 11 13050 50 1 w sh yh w wwt RE w sh yh w wwt h s A f A A NhbfV h

24、 s A f A A NhbfV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混凝土项 轴力项水平分布筋项混凝土项 轴力项水平分布筋项 偏心受拉时,与偏心受拉时,与N N有关的项取有关的项取“” f fsh : 水平钢筋抗拉设计强度 水平钢筋抗拉设计强度 A Ash , s: 见下图见下图 2 . 2 2.2 5 . 1 1.5 : 0 取当 取当 剪跨比 取当 取当 剪跨比 w Vh M 00 2 . 0,2 . 0 wwcwwc hbfNhbfN 取当取当 4.8.3剪力墙配筋构造剪力墙配筋构造 (一)配筋形式 竖向、水平分布筋:单排配筋(高层剪力墙不许用) 多

25、排配筋 (一)配筋形式 竖向、水平分布筋:单排配筋(高层剪力墙不许用) 多排配筋 bw 400mm, 双排 双排 bw 400700mm, 三排三排 bw 700mm, 四排 四排 P236 拉结筋 附加筋 各排分布钢筋之间拉筋的间距 拉结筋 附加筋 各排分布钢筋之间拉筋的间距600mm,直径,直径6mm 新高规 变化 新高规 变化 (二)分布筋最小配筋率 (三)纵向钢筋切断点位置 (二)分布筋最小配筋率 (三)纵向钢筋切断点位置 (四)洞口配筋(四)洞口配筋 (二)、(三)、(四)具体内容,课后自读(二)、(三)、(四)具体内容,课后自读 延性剪力墙的设计原则延性剪力墙的设计原则 1)强墙弱

26、梁 连梁屈服先于墙肢屈服,通过连梁的塑性 变形耗散地震能量。 )强墙弱梁 连梁屈服先于墙肢屈服,通过连梁的塑性 变形耗散地震能量。 2)强剪弱弯 适当提高塑性铰范围及其以上相邻范围的 抗剪承载力,实现墙肢 )强剪弱弯 适当提高塑性铰范围及其以上相邻范围的 抗剪承载力,实现墙肢强剪弱弯强剪弱弯、避免墙 肢剪切破坏;连梁也应为强剪弱弯。 、避免墙 肢剪切破坏;连梁也应为强剪弱弯。 4.8.4 抗震墙的延性设计要求抗震墙的延性设计要求 3)限制墙肢的轴压比, 墙肢设置边缘构件 )限制墙肢的轴压比, 墙肢设置边缘构件 4)加强重点部位 剪力墙的重点部位为底部加强部位。 底部加强部位:适当提高抗剪承载

27、力,限制墙肢的轴压比,加强抗震构造措 施。 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各层提 高抗弯承载力。 )加强重点部位 剪力墙的重点部位为底部加强部位。 底部加强部位:适当提高抗剪承载 力,限制墙肢的轴压比,加强抗震构造措 施。 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各层提 高抗弯承载力。 5)连梁特殊措施 采取特殊措施,连梁实现强剪弱弯成为 延性构件。 )连梁特殊措施 采取特殊措施,连梁实现强剪弱弯成为 延性构件。 通过延性设计,应达到:通过延性设计,应达到:通过延性设计,应达到:通过延性设计,应达到: 1控制塑性铰位置控制塑性铰位置 2在塑性铰区防止过早出现剪切破坏和 锚固破坏 在塑性铰区防止过早出现剪切破坏和

28、 锚固破坏, 应体现应体现“强剪弱弯强剪弱弯”、“强锚固强锚固” 3改善抗弯和抗剪钢筋构造,控制斜裂 缝发展,充分发挥抗拉钢筋的延性作用 改善抗弯和抗剪钢筋构造,控制斜裂 缝发展,充分发挥抗拉钢筋的延性作用 具体做法,自读具体做法,自读 4. 4.8.58.5 剪力墙轴压比限值及边缘构件配筋剪力墙轴压比限值及边缘构件配筋剪力墙轴压比限值及边缘构件配筋 剪力墙轴压比限值及边缘构件配筋 要求要求要求要求 研究表明,剪研究表明,剪研究表明,剪 研究表明,剪 力墙的力墙的力墙的力墙的边缘构边缘构边缘构 边缘构 件(件(件(件(暗柱、明暗柱、明暗柱、明 暗柱、明 柱、翼柱柱、翼柱柱、翼柱柱、翼柱)配配配

29、 配 置横向钢筋,置横向钢筋,置横向钢筋, 置横向钢筋, 可约束和改善可约束和改善可约束和改善 可约束和改善 混凝土的受压混凝土的受压混凝土的受压 混凝土的受压 性能,增大延性能,增大延性能,增大延 性能,增大延 性。性。性。性。 约束边缘构件 的作用解释 约束边缘构件 的作用解释 两图引自范立础桥梁延性抗震设计 交通版 2001.4 一一一 一 轴压比限值轴压比限值轴压比限值轴压比限值 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底部加强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底部加强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底部加强 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底部加强 部位(一般为塑性铰区)的最大轴压比作部位(一般为塑性铰区)的最大轴压比作部位

30、(一般为塑性铰区)的最大轴压比作 部位(一般为塑性铰区)的最大轴压比作 了限制。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了限制。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了限制。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 了限制。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 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的限值。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的限值。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的限值。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的限值。 二二二 二 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和和和和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 对延性要求比较高的剪力墙,对延性要求比较高的剪力墙,对延性要求比较高的剪力墙,对延性要求比较高的剪力墙,在可能出现塑性铰在可能出现塑性铰在可能出现塑性铰 在

31、可能出现塑性铰 的部位应设置的部位应设置的部位应设置的部位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其他部位可设置构 造边缘构件。 其他部位可设置构 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的截面尺寸及配筋都比的截面尺寸及配筋都比的截面尺寸及配筋都比构造边缘构 件要求高,其长度及配筋量都需要通过计算确定。 的截面尺寸及配筋都比构造边缘构 件要求高,其长度及配筋量都需要通过计算确定。 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在一、二、三级的剪力墙,在一、二、三级的剪力墙,在一、二、三级的剪力墙,在一、二、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底部加底部加 底部加 强部位

32、及其上一层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设置。的墙肢端部设置。的墙肢端部设置。的墙肢端部设置。 边缘约束构件边缘约束构件的 的 主要措施主要措施是加大 边缘构件的长度 及体积配箍率。 体积配箍率由配 箍特征值计算。 是加大 边缘构件的长度 及体积配箍率。 体积配箍率由配 箍特征值计算。 可以是可以是 暗柱 端柱 翼墙 暗柱 端柱 翼墙 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在一、二、三级的剪力墙的在一、二、三级的剪力墙的在一、二、三级的剪力墙的在一、二、三级的剪力墙的其他其他其他 其他 部位部位部位部位以及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以及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以及四级和非抗震设计

33、的剪力墙以及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端部墙肢端部墙肢端部墙肢端部设设设 设 置。置。置。置。构造边缘构件按构造要求设置,构造边缘构构造边缘构件按构造要求设置,构造边缘构构造边缘构件按构造要求设置,构造边缘构 构造边缘构件按构造要求设置,构造边缘构 件范围见下图。件范围见下图。件范围见下图。件范围见下图。 4.8.6 连梁的承载力计算连梁的承载力计算 (一)连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 (一)连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1)当跨高比)当跨高比l0 /h5时,按一般受弯构件计算 ( 时,按一般受弯构件计算 (2)当)当l0/h5时,按深梁计算 (二)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时,按深梁计算 (二)斜截面

34、承载力的计算 1连梁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条件连梁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条件 连梁的剪力设计值: )15. 0( 1 , 5 . 2/ )20. 0( 1 , 5 . 2/ 25. 0 00 00 0 b bbcc RE b bbcc RE b bbccb V hbfVhl hbfVhl hbfV 无地震作用组合:无地震作用组合: 有地震作用组合:有地震作用组合: 2连梁剪力的调整 按 连梁剪力的调整 按“强剪弱弯强剪弱弯”的原则调整梁端剪力设计值的原则调整梁端剪力设计值 1.1 1.2; 1.3; .: )(1.1 )( ./ 三级: 二级: 一级:梁的剪力增大系数 度且为一级: 一、二、三级: 的

35、连梁 三级: 二级: 一级:梁的剪力增大系数 度且为一级: 一、二、三级: 的连梁 Vb Gb n r bua l buab Gb n r b l bVbb V l MMV V l MMV hl 1 9 1 52 0 3连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连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9 . 038. 0( 1 , 5 . 2/ )42. 0( 1 , 5 . 2/ 000 000 b sv yvbbt RE b b sv yvbbt RE b h s A fhbfVhl h s A fhbfVhl 1)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有地震作用组合时 00 7 . 0 b sv yvbbtb h s A fhbfV 4.8.7 连梁的配筋构造要求连梁的配筋构造要求 具体内容自读具体内容自读 新新新新高规高规高规高规增加了连梁正截面最小配筋率增加了连梁正截面最小配筋率增加了连梁正截面最小配筋率 增加了连梁正截面最小配筋率 和最大配筋率要求和最大配筋率要求和最大配筋率要求和最大配筋率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