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金融营销论文:对双流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92427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金融营销论文:对双流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金融营销论文:对双流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金融营销论文:对双流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年金融营销论文:对双流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年金融营销论文:对双流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金融营销论文:对双流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金融营销论文:对双流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金融服务营销论文金融营销论文:对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有金融 资本这根血脉作支撑,而农村有效的金融服务是调整农业 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扩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 收益,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我国农村 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就主题而言,农村金融主题薄弱是制约 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普遍存在着吃不到、 吃不饱、吃不起的现象,作为西部第一县的也不例外。.为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段时间, 我们对县农村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分 析发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2、村建设,必须大力改善和优化农 村金融服务。 一、县农村金融服务基本清况 县位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腹地、成都城南新区, 县域自西向东三面环绕成都。县城距市区10公里,全县幅 员面积1067平方公里,辖21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8 3个行政村、 84个社区,共93万人口,其中乡村人口58万 人,农户总数274005户。 截至2008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37 .62亿元,增 长15 .2,其中实现农业总产值50 .18亿元,增长7.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4.86亿元,增长33.4;全县实 现财政总收入99 .16亿元,增长27 .5%;地方财政一般预 算收入23.7亿元,增长9 .2。城

3、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1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2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30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31.65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农业存款158.12亿元,居民储蓄存款245.8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0.57亿元,同比增长67.4,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33.68亿元,仅占贷款总额的17.7,农户贷款余额73 5 27万元。 截至2008年末,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在内,面向农村地区提供存款、贷款、汇兑、结算等基本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144家,除县城以外的机构网点79个,占比为54.9,每万人拥有1

4、.6个银行机构网点。全县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有1777人。 农信社是县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截至2008年末,全县辖农信社机构网点63个,各项存款882406万元,比年初增加164751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594482万元,比年初增加152388万元,存、贷款运用比为62,新增运用比为64%。其中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余额为73407万元,农业贷款余额为299489万元,占全县农业贷款总额的86。全县获得贷款农户数为17210户,其中有17200户是农村信用社贷的款,高达99 .9%。 此外,在县政府的政策鼓励、支持、引导下,县辖内共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4个,带动成员数4254人,目前有贷款余额286

5、万元。主要是种植、养殖业,如县胜利牧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县胜利牧山香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县牧山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县胜利养猪专业合作社、县黄甲麻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籍田批把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注册资本在10万元以下,因属松散型的组织,季节性很强、资产很少,目前专合组织主要为其成员提供技术指导、销售信息等。为支持专合组织的发展,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与合作社、协会签订“银社”、“银协”共同发展协议书,为他们积极解决资金需求,增加对农村专合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政府也支持鼓励专合组织组建民间担保公司,开展信贷担保业务,依法开展互助性融资担保。 二、目前县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金融支农架构不合理

6、目前,县辖内虽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成都银行、邮政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招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共14家金融分支机构,但在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除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外,其它金融机构都较少。随着前几年的金融改革,商业化经营压力迫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多年的商业化改革中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同时纷纷撤并机构、收缩农村业务、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县域及农村金融网点急剧减少,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缺位,使农村金融日趋边缘化。股份制以及外资银行布点存在嫌小爱大、嫌贫爱富、先高后低的选择。虽然邮政银行、农信社等机构布点较多,但大多自身实力单薄,业务覆盖能力较弱,村镇银行、小额贷

7、款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难以调整结构,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量资金需求。 (二)农村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宜 1.贷款审批权限高度集中,效率不高。农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货款审批权限大部分收至省分行,基层行只有申报权。企业申请贷款先要由县(市)支行将资料报省分行评级、授信,再办理财产抵押、登记、保险,然后再逐级上报审批一笔贷款下来,短贝,一、二个月,长贝伴年、甚至一年。 2.贷款门槛过高。除农村小额贷款外,其余贷款均需要财产抵押,且只限于县城(镇)房地产。而农村中可用于抵押的房屋大多不符合抵押条件。企业问卷y查和农户问卷调查均显示,贷款难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合适的抵押物”的占66%0

8、3.责、权、利不对称。金融机构普遍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基层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却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旦发生贷款偿还违约,信贷人员及相关责任人将受罚款或内部下岗等处分。但对贷款放得好的信贷人员奖励贝il相对不足。因此,面对贷款风险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反映是“慎贷”,导致不少农户贷款难。 (三)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 应该说,农村信用环境在包括征信系统在内的多种诚信工具的共同作用下,守信氛围正逐步形成,信用观念并不陌生。但是,从在基层调查、了解和感受到的农村信用环境特别是农村借款户信用观念看,还存在诸多不利于提高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的行为表现。 1.农村企业欠贷严重。农村企业发展原始资金主要依靠筹借农信社贷款解

9、决。由于很多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外部信用制度的缺失、银企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审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实资信状况,贷款风险隐患日音中滋生。 2.乡镇乡村集体拖欠。取消农业税后,原来由乡镇、村组举借的贷款,因机构精简,而使贷款主体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村信用社对乡、镇村两级组织债权的保全和回收,致使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农村金融风险不断积聚。 3.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当前,农村地区信用文化建设滞后,部分农民信用观念较为淡薄,一些农民将具有偿还性特征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看成无偿性的救济款、救灾款、财政拨款或以工代款,一旦借到手就想长期占有。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支持服务农村经济发

10、展的积极性。四是是农村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尚未纳入征信管理系统,相关信息分散在人行、工商、税务、银监等多个部门,且各自为政,封闭运行,缺乏必要的信用资源整合。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难以对信贷交易对象作出准确的判断,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不愿贷、也不敢贷。 (四)农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障救助机制。在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为主导,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底、抗风险能力弱。另外,受文化水平不高、信息不灵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且缺乏相应的农业技术,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遭受天灾人祸,就束手无策

11、,难以规避风险。调查发现,不少农村信用社从资金出路和经营效益角度出发,有着强烈的贷款愿望,但考虑到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和农民偿贷能力及诚信问题,担心形成不良贷款,尚存在“畏贷”心理。而许多农民为扩大农业生产有着较强的信贷需求,但由于有些银信单位“畏贷”,致使信贷资金供给和需求难以统一,出现银行和农信社“想贷不敢贷”和农民“想借借不到”的尴尬局面。 (五)金融服务创新滞后 随着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趋向多样化。然而,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然局限于现有的金融服务品种、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如在服务方式上,习喷于等客户上门,不能与服务对象平等相待,这样导致农户、企业

12、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难以做到良性互动,金融机构难以挖掘和培植优质的客户。而农户、企业对金融知识、政策不太了解。调查发现,农户联保贷款在许多地方还开展不起来,就是因为农民还不知道有农户联保贷款这一项服务。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仅限于房屋和土地等不动产。由于信贷品种的限制,一些好的企业、好的项目也得不到银行的信贷支持。二是信贷准入限制过严。如农行只有经过层层审查、市分行定期审定的V工尸客户才能取得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只有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经过省分行审定的企业才能成为法人贷款客户。三是小额农贷额度偏小。许多农户反映,目前购买种子、化肥等传统农业支出基本上不需要贷款投入,但对种养大户及农村个体加工运输户

13、,5000-10000元的授信额度则远远不够,资金供求矛盾较为哭出,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四是农业贷款期限控制过紧。目前,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的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内,而农村特色养殖和经济果业林业开发项目的见效期一般需2-3年,甚至更长,短期的信贷投入难以发挥应有的资金扶持作用。五是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当前,农户贷款可以用作抵押物的仅限于房产,但农村目前不少房产不仅价值不高且无产权,不能登记抵押,担保抵押物缺失已成为农民贷款难的哭出问题。 (六)融资机构与现有的农村经济结构不相匹配 农村金融之所以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与现有农村经济结构相匹配的金融机构。县农业银行因

14、改制而基本上停止了农村业务;农村信用社因管理等原因与融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贷款增量大部分短期农业贷款,品种过于单一,与其规模不相称;但是,总的来看,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提供者外无同业竞争压力,内无自我改革动力,对农村经济主体多样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仅仅能够满足或部分满足简单种养业和个体工商业的融资需求;对于市场化程度相对更高、形式更加多样化的经济形式,贝i1基本不能适应。因此亚需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从而改善现有的结构佳题。 三、新形势下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县域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三农,水平 要从我县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尽快制定科学的

15、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战略和具体实施计划,着力打造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营机构等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县域农村金融体系。具体而言: 1.充分调动县域内各商业银行的支农积极性。当前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激发各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首先要巩固和稳定现有的农村银行分支机构,积极稳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并明确要求各设在农村的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重点支持扶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2.扩充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功能。既要将农业银行定位于农业专业银行,又要明确要

16、求其吸收的资金60%以上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以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管理的经营定位,扩充其业务范围,开办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把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纳入支持范围,同时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城经济”、“三农”领域,使开发性金融更多地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适当改造。如今的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只是一个农副产品收购银行,随着国家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应及时调整其功能定位和服务领域,将信贷支持重点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改变以前业务单一的局面。重点支持农业主产区提

17、高粮食的生产、转化和加工能力,按集约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支持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重点支持大型骨干粮食加工企业、水果蔬菜深加工企业和粮食、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促进粮食、水果蔬菜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2003年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加快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同时要求农村信用社加大支农贷款,投入“三农”贷款要占贷款总贷款的比例必须达到70%以上。而且要求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要实行低利率的惠农政策

18、。这些要求与农村信用社的“四自”原则相矛盾,以致不少农信社因发放低利率的支农贷款影响收益,有的还出现经营亏损。只有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才能促其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自身能力,改善服务条件,进一步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4.创新金融组织,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应鼓励和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比如建立农村储贷协会、小额信贷互助协会等农村互助性金融组织和互助性担保组织,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以提升对“三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现在政府对农村金融开始逐步放开,小额贷款放开,2009年1号文件中有一句话是:对银行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要求

19、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办法。这条如果能够很好的落实,对那些小型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的金融机构,包括贷款机构和小额信贷组织的机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批发的形式来解决。财政部应对金融危机提出来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有一个奖励的政策,其中贷款15%按照2%来奖。三中全会决定和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小额信用银行,另外允许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已很多,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落实好这些政策,进一步拓宽农村发展资金源,建立充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链。 5.建议政府为单独机构提供信贷和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要初调配合,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

20、展提供便利,营造良I的空间,为他们创造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微贷规模应该放开,不应该控制。对单独机构就是为数万元服务的小机构,比如小额贷款公司,可对它的公司机构整体上减免税,对他们实行两免三减,或者营业税一律半减。现在唯一一个民间资本能够进入的就是小额贷款公司这一条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和培育力度。 (二)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资金外流的严重性,努力建立资金均衡的调节机制。一是建立金融机构考评制度,督促金融机构履行农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规定商业银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二是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建立起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三是加大中央银行对

21、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支持力度,在数量和期限上适当放宽,壮大农信社的资金实力。 (三)打造和谐诚信有序的农村信用环境,优化金融服务“三农”夕螂环境 1.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基金,由财政拨专款,主要用来奖励在金融服务创新中作出哭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和个人,特别是要奖励那些推行信贷创新方面作出成绩的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 2.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推广制度。建立各金融机构联系沟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流创新经验,共享创新成果。通过金融服务创新机制的建立,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与制度创新、金融业务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分配机制创新等,促进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的提高,让广大农村中的经济

22、组织、中小企业、农户获得金融服务创新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3.进一步加强征信制度建设。大力开展文明信用宣传活动,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大力推进信用社会、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个人等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同时,既加强与当地村、居委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村、居委会的辐射功能维护农村金融机构债权,防止信贷资产流失。又把支农贷款发放与创建信用村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信用农户、信用乡镇(村)建设,对支农贷款投放多、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支持信用社工作、使信用社资产质量较高的乡镇、村,可优先评定为信用乡镇、信用村。并加大支农力度,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反之,则要限制贷款规模。既

23、让讲信用的地方单位及个人得到实惠,又夯实农村信用环境基础。积极培育农民的金融意识。通过加强宣传和送金融知识下乡,提高农村居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金融意识,逐步改变农村居民传统习,提高农村居民使用现代金融工具和产品的能力,使农民和农业企业主动与金融机构联系,获得金融服务和支持,实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多赢。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保护金融债权。加强与执法部门的沟通和初调,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和逃废债行为,维护农村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对企业和个人在办理贷款抵押物登记过户、价值评估、合同公证的过程中,要切实降低各类收费标准,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借贷成本,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4、。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1.尽快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村经济稳定发展撑起保护伞。农业即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又是一个弱势产业,政府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旱灾、冰雹等及疫情如禽流感、口口帝疫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危及农业生产发展,影响农民增收,增加农业信贷风险。因此,结合农村实际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做法,宜建立财政支持型的政策宝性农业保险制度,即以财政手段为主,税收、金融、保险等手段为辅,由国家出资建立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或国家每年a拨付一定的财政奖金补偿给商业保险公司以鼓励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这样,即可补偿农民因遭受自然灾

25、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调动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又可补偿农村金融部门发放农业贷款无法收回而形成的贷款损失,消除其后顾之忧。 2.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在担保形式上,除传统的保证担保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以及不动产抵押等多种担保手段。在担保机构上,不仅要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拓农村担保业务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担保领域,而且要认真探索由政府出面组建农村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3.推进农村金融利税改革。县城内金融机构要将吸收存款一定比例资金投入当地使用,对新增当地支农贷款

26、超过60%的给予享受减免税收优惠政策,以充分激发调动银信单位及工作人员改善金融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改变目前粗放型定价方式,结合业务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成本、风险等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努力实现资金成本核算合理化。同时将农户小额信贷与联保贷款运作机制逐步延伸到农业产业化企业中,逐步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 (五)大力创新服务于“三农,的金融产品 建议由人民银行或监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开发,不断创新适应新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方式、服务手段、金融产品等。各金融机构也要有

27、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开发推广金融服务新产品、新方法、新手段。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一是积极探索大额农贷的管理发放办法,大力扶植农村种养大户,发展农庄经济,加大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农产品精加工的投入力度,把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探索农用生产资料贷款和农民工打工创业贷款,发放大型农业机械贷款、农民经纪人流动资金贷款、私营企业贷款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三是组织金融机构联合发放支农银团贷款,共同培植当地大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拉长产业链条中寻求新哭破。实施“公司+农户+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有特色、有销路、科技含量高

28、、附加值高的产品,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带,使农民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订单农业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六)金融监管部门要因地制宜,合理引导、推进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农村金融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更谈不上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毕竟农村经济形态的多样化使得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全部适应。当前农村经济有符合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有仅限于商品经济的经济个体,还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前提下,他们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需求。但是,就目前农村信用社一股独大、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全面萎缩的状况,农村经济的金融抑制程度非常之高。而且,对于农村个体经

29、济的金融需求,因供需双方的不对称状态使得交易成本非常高,从而抑制了大量个人金融需求。这就需要金融监管部门,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合理引导、培育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中小型、合作性金融机构,以改变农村金融机构单一的局面。与此同时,还要适时完善农村金融相应的配套服务机制。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农村贷款担保机制等农村金融各项配套服务机制,分散或转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各类风险。 (七)鼓励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培育、升级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打好经济基础 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农村金融的运行方式,在农村金融发挥自身能动性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部门要采取取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升级。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当前农村经济形式呈现多样化格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分工日益加深的市场经济并存,经济层次相对较低,基础较为薄弱。对于当前的状况,应该进一步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渔业;调整农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用地向规模化和高层次优化集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规范、加快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市场化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扩大农民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