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静距离庄子 虚静 资料.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92679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静距离庄子 虚静 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静距离庄子 虚静 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静距离庄子 虚静 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年静距离庄子 虚静 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年静距离庄子 虚静 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静距离庄子 虚静 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静距离庄子 虚静 资料.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静距离2010庄子 虚静 资料2011-06-28静距离2010庄子虚静资料静距离2010庄子虚静资料待修改2010-11-18 22:52:50阅读2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6期庄子虚静说的二元性谭日纯汪浩【摘要】:庄子的虚静说最容易被人误解的是,认为虚静乃倡导的浑浑噩噩蒙昧无知之说。其实庄子所说的虚静是与明,动,游分不开的,可以说它们是一体之两面。庄子在否定、消解人的世俗欲望、名理概念知识,强调无知无欲的同时,实际上也就引生、肯定了大知与精神自由解放的另一面。这样说来,离弃就不只是一种否定,而是也是一种新的肯定。庄子虚静说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在统一性。这个统一

2、当然可以是哲学或者思维方法层面的,而我们更注意的是虚静说的美学意义。最早涉及虚静范畴的是老子,老子把道确定为宇宙的本源,认为道是无限超出人的感觉体验的,不能用一般的方式把握,只有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即主体心理处于绝对虚静的直觉状态时,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然则都是虚静,庄子之虚静与老子及其他诸子的虚静观有相通又有所不同。一、虚静是庄子学说中的核心范畴。庄子美学形成了以虚静为核心的各种美学概念,以虚静为线索便可将庄子的思想前后贯穿,其各种观点都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首先,虚静是悟道以及最终实现逍遥游的必经之路。(以虚静把握虚静)庄子的终极理想是能够悟到人生的至理,最终实现无待的自由即

3、达到逍遥游。那么该如何悟道以及怎样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呢?这就要求虚静的心态。夫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道),所谓天乐实际上也就是庄子审美理想的极致:齐物我,忘生死,超功利,摒知性等等。那么,这种得至美游至乐的绝对自由必然要求主体具有虚以待物、以物观物的审美感应方式。只有以虚静的心态来领会人与天地万物相贯通的同一性,才能悟道,才能实现对绝对自由的观照。只有摒弃一己之偏见,进入虚静、心斋、坐忘,才能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的游的境界,也就是审美的极境。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审美的把握方式概括为以虚静来把握虚静。海德格尔主张:心境愈是自由,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此之

4、谓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反之,得到了美的享受,把握了美的规律,心境则更加自由。其次,庄子所谓道、游观念本身亦具有虚静的性质。道是庄子的基本观念。在庄子眼中,道与美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道即是美、美即是道、道美一体。从庄子很多言语中可看出这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这个大美即是道理,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明了自然规律的不可言说性。这个不可言说有不必说之意,或者压根就说不出来,与庄子关于艺术创作言不尽意有相通之处。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然无为,不是有意识地追求什么,却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一切目的。人类生活也应当自然无为,一切纯任

5、自然,这样就能超出于一切厉害得失的考虑之上,解除人世间的一切痛苦,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即游的最高境界。从此可看出,道、游本身就具备虚静的性质。庄子的诸般思想可通过虚静这个核心概念连成一个体系。既然虚静在庄子美学中是如此重要的一个概念,那么如何达到虚静以及最终实现对游的最高理想呢?庄子亦为我们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法。即心斋、坐忘-去知、去欲-虚静(-无为忘己-悟道-以天合天、不适之适)。心斋、坐忘是获取虚静之道的第一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大宗师

6、),由此可看出心斋、坐忘即摆脱外物、功利的嗜染,摆脱耳、心、形体、知识等种种束缚,功名富贵、褒贬得失不入胸次,自然可以作到心志专一,外扰全消。这就是去知、去欲的过程,是消除一切外在直接功利的过程。当然,也是虚静的过程。简单来说,心斋、坐忘、去知、去欲、虚静四者互为因果,构成了一个循环体系,各自为其他概念的前提,又以其他概念作为自己存在和独立的前提。虚是虚己以应物,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心灵像镜子一样不主动去照物,而是让物自照于其中,与物相接但又不视为己之私得藏起来,这就是虚;相对来说,静是对外而言,心灵不为外物的勾引所扰乱,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由心斋

7、、坐忘到去知、去欲终至虚静之途中,重中之重是一忘字诀。只有忘己,方能悬解(悬解即安时处顺,哀乐不入,出自大宗师),方能外天下、外物、外生,达到朝彻(大宗师),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得到真正的逍遥。二、以天合天-虚静是完全可以实践的艺术准则。虚能引和,静能生慧,慧必生悟,悟即悟道,虚静的作用即悟道,达到以天合天的最终效果。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以天合天一语,出于达生篇的一个寓言。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斋)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

8、忘吾有四枝(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内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这样见者犹惊鬼神的神品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先要斋以静心,去掉外在形骸和功利欲望的缚累,进入虚静之境后,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这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家排客观干扰和主观杂念,集中精力去研究自己要创造作品的特点,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进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加工制作,达到以天合天的境界,做到了胸有成鐻,神品便横空出世。这个斋以静心、观乎天性之创作前奏为后世艺术家所因用,例如书法大家每逢运笔之先,往往先要沐浴更衣

9、,涤除杂念,以期创作时达到心与神会的境界。以天合天意即以我之自然,合物之自然(宋林希逸注),前一天为作者主观之自然,后一天为客观对象之自然,两自然相结合就叫做以天合天。我之天指的是精神上的无为、忘己,无为为之谓之天,忘己之人是谓入天(天地)。要做到以天合天,必须要虚静其心,做到一个忘字,忘庆赏爵禄,忘非誉巧拙,忘四肢形体,忘公朝。就是涤除一切杂念,过滤一切思想上的杂质,以求达到空明澄静的心态,这就提出了非功利的创作动机。如果在创作过程中搀杂了个人的欲念,是非得失之心以及种种顾虑,就必然会破坏了创作的最佳状态,也就发挥不出自己的创作水平。庄子达生说以瓦注这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

10、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精神负担重了必然导致思维的混乱和紧张,其拙必然。这与西方布洛提出的审美距离说有相通之处。审美距离说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的实际利益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庄子的虚静说也要求我们对于客体保持非功利的审美态度。三、虚实静动之返-虚静是值得肯定的审美价值取向。按照辩证法的原则,有虚必有实,有静必有动,虚实静动相反相成,本不可分。庄子的虚静意在排除一切现实的、有限的纷扰,超越世俗的羁绊,而由虚而明。最后达到的体道境界又主要表现为庄子精神上的无待的自由,摆脱现实的物累而游心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外、广漠之野。(2)

11、而究其实质,其终极目的却是要由虚入实,由静返动。请看天道中一段文字: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这里虚则实、静则动很形象地说明了审美和艺术创作中的虚实静动的辨证关系。虚静是对心态的描述,实动则象征了客观外物、审美对象。虚静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对实动的把握。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心灵达到了虚空、空静的状态,才能容纳大自然的万般变幻,由其动态中把握其

12、虚静实质,掌握了自然的变幻规律,容万物于胸,才能写出妙诗妙语,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来。明公安派袁中道爽籁亭记中写到神愈静,则泉愈喧泉愈喧,则吾神愈静,将动静虚实关系更是抒写的淋漓尽致,形象生动。这里的审美主体和客体是融为一体的,又是互相促进的,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被赋与了人的思想感情,与人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这与西方移情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刻的揭示了虚静使人的审美之心更为敏感,自然而然地与客体融和无碍,进而使客体的审美属性得以昭显。(3)四、庄子虚静说的后世影响。庄子以虚静推于天地的审美方式,直接形成了其崇尚自然本色之美,反对人工雕琢造作的审美标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朴

13、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庄子认为大美在天地,在自然,美的最高标准是朴素,而非雕饰。庄子提倡顺物之性、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束缚个性发展。这种自然全美在庄子的时代是其反对儒家礼义仁乐之功利美的思想武器。对于后世影响也十分深远,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和美学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庄学虚静说直接促使了魏晋六朝美学理想由错采镂金向初发芙蓉之美的转变。鲍照比较谢灵运和颜延之的诗,谓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是列律镂锦,雕绩满眼。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颜终身病之。这里初发芙蓉被认为是比之于错采镂金更美的境界,着重的是自己的思想和人格,而非文字

14、的雕琢。陶潜诗和王羲之的书法都是突出的例子。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平淡、空远,诗中意象,一景一物,都清新可爱,灌注了诗人的情意。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齐整,富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另一位得庄学真谛的当推苏轼,苏轼亦崇尚自然之美,并极赞陶渊明,将陶诗在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现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苏轼常以水比喻诗文的自然之理,如评谢民师的诗文:如行云流水,赞美辩才的诗:如风吹水,自成文理。自评其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等等,这与他崇尚天工清新的自然之美的审美态度是息息相关的。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

15、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柔造作和装饰雕琢。最能体现虚静这一审美和人生心态的艺术形式还是中国山水画、山水诗。从陶渊明、谢灵运到王维,从魏晋到宋元跨越千年时空,山水情结是历代文人永恒的主题。山水诗、山水画讲究空灵、含蓄、平淡、自然,深得虚静要旨。你看那山水画,寥寥几笔,该隐则隐,该显则显,有时不着一墨而风神具见。在山水诗中你既能感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般的安逸,以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般的闲雅。(4)大抵人生,正该如此吧。有人说山水诗缺少对痛苦的深刻体验,对人生的严酷反思,对彼岸的无限追。我以为谬矣!历代文人大抵初时都是怀着入世的理想,其最终归于

16、隐逸将失意寄情山水,是悟道之后的归隐。对世俗看的透彻,人也就隐的彻底,安逸的彻底。这是一种痛定思痛的感受,是一种对世事功利追求的超越,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悟。他们的彼岸即是虚静,即是自我内心的安逸和逍遥。庄子虚静说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所造成的影响贯穿中国古典文化的始终,其影响不仅仅在上述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上,还表现在创作风格、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以及如何契合创作规律上等等。如由庄子的胸有成鐻发展到郑板桥的胸有成竹,又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篇里所讲求的心手合一发展到苏轼的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都是对庄学虚静说的继承和发展。后世形成的魏晋玄

17、学和禅宗亦以澹泊虚静不离不染为基础,强调澄明本体,从而形成了物我相冥,动静合一,安恬中见生机的审美特征。虚静说之影响也不仅在山水、在有限的几个人身上,而是撼动了华夏民族的生存基座,其对国人生存观念、生死意识的塑造,对国人特有人格之养成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了国人讲究内敛、恬淡和含蓄之美的风格。五、庄子虚静说的现代意义。庄子学说在当今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以我看是消极居多。但这并不是说庄学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思想,我想,大多,是现代人的误解。要了解庄子虚静说的真正内涵,通读他的全篇,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人或断章取义、或人云亦云,得出许多歪曲的结论,违背了庄子的本意。有

18、人甚至武断的给这位槁项黄馘的哲人头上扣上虚无主义、遁世主义、悲观主义、不可知论、神秘主义、泛神论、极端自由主义,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宿命论等等的帽子。这是很可悲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庄子决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生命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人类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5)庄子虚静说要求人们空虚其心,静养其神,荡涤胸中的尘俗之气,庸鄙之情,物欲之志,以无求有,自然而然,无为而为,铸成一个注而不满,酌而不竭

19、的审美心理空间,修养出淡泊虚静的精神境界。在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噪杂满耳,人类早就失去了自然这一理想的精神家园,这时,虚静显得犹为重要,我甚至以为虚静说可以拯救国人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使人们在现时现世还能保有一份纯真静美的心灵,时时保持对美的观照和欣赏态度。虚静在庄子主要还是体现在审美方面,体现在艺术创作中,这一点我已多次提及,在现代社会,我们处于不断的学习、创造和吸取新知上,其艺术创作理论我们要加入利用和发挥,并在新的时代赋予其新的内容,对虚静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现代人在庄学的误解中也吸入了不少消极面,如将虚静作为人生的自由来追求,堕入宿命的梦幻,不思进取,醉生梦死,以为独得大道,这是不可取的。虚静在庄学是出世的理想,我们可以把它与入世结合起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千年来,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是我们在庄学应用中最好的把握和理解。历史上的今天:灰原哀漫画出场灰原哀的名言及才能(亲爱的哀殿)2011-06-28胞胎妈妈四胞胎兄弟患病住院2011-06-28特别声明: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1051031058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