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分析2.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92913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分析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分析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分析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分析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分析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分析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分析2.doc(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2年高考历史热点分析2舞钢市第二高级中学 杨锐【2012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能力要求考向定位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内在联系。2.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3.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4.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5.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认识中外政治文明的特点。6.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与创新。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

2、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1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知识归纳】(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

3、响甚至延续到今天。影响: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3)两者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

4、地结合在一起。【误区警示】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与后面学的郡县制、行省制同属于地方制度;结合教材上“周公辅佐成王图”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君主是周武王和周成王,而具体实施分封的人是周武王和周公旦。【例1】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

5、,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名师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表现出来的,分封制也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来实行的,伯禽是周公的长子,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所以D项错。另外,判断大宗和小宗的依据是“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同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其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在某诸侯国内部,诸侯国的始祖是大宗。由此判断可知,A、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答案】C【方法技巧】考查历史概念是高考的基本要求。在备考中,要注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概念之间的比较,例如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中西内

6、阁制的比较等。比较中要注意,比较相同点从大处着手,比较不同点从小处着眼。【变式训练】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而周朝又继承了商代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不同点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度 C压迫奴隶和平民 D实行井田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压迫奴隶和平民是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共同点,所以排除A、C两项;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排除D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因此,正确答案为B。【答案】B2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

7、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 B C D【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宗法制的概念及特点,搞清大宗与小宗间的关系。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周王室范围内,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其中只有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所以项错误,项正确;在诸侯国内,也是只有嫡长子(嫡长孙)才能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所以、两项正确。【答案】C知识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归纳】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

8、成一整套的官僚体系。关于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们需要理解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的前提:秦王赢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2)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和影响: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9、货币(秦半两钱)、车轨、文字(小篆);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而亡。【误区警示】注意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内部矛盾及其本质是为了巩固其统治。注意区别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不可二者混为一谈。【例1】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名师点睛】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意图”。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带

10、有根本意义,不合题意,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不符合中央政权机构的特定范围。防止大臣专权自恣是直接意图。【答案】C【方法技巧】做选择题时,应注意读懂题干,因为题干是对本题最好的提示,如本题中的“直接意图”。【例2】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有利于促进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的认识。解题时抓住关键语句“进步作用不包括”,从而选择A项,因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暴政会激化阶级矛盾。【答案】A【方法技巧】分析政治制度作用应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作用是一个中性词语,即可以有积极作用,也可能

11、存在消极作用,所以应辨证地分析。其次不同时期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期去分析。【变式训练】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进步 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D【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所以的内容是正确的。另外,郡县制有利于克服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的状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的表述是正确的。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其暴政。故选择B。【答案】B2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12、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解析】皇帝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故C、D两项是该制度的影响,不合题意;另嬴政定皇帝称号时不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想将他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A不合题意。【答案】B知识点3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即先秦时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西周三代和春秋战国时代,实行的奴隶制政治制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我国政治制度史的第一阶段。其

13、特点为: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夏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开创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的血缘关系为核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的政治制度体系。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并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合,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

14、宗法制。这两种制度对中国历史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随着诸侯与周王、卿大夫与诸侯等力量对比的变化,旧的统治秩序就难以维持,分封制和宗法制必然受到破坏。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当时的统治关系是由宗法关系来决定的,贵族宗法统治的宗统和贵族政治统治的君统是合一的。周族统治者利用氏族宗法关系组织扩大成国家统治机构,实行逐级的宗法分封,形成了贵族的等级制和对土地的世袭占有制。周礼是西周时期制定的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各级贵族的生活准

15、则。它是为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而制定的,是维护和巩固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工具。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齐之以礼”即是指周礼。【误区警示】要正确判断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首先要明确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即王位世袭制及其主要特点,以及夏商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不能与其他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相混淆。【例1】下列对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B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C形成了层层分封的制度 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名师点睛】A项“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即是指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符合夏商政治制度的实际情况;B项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

16、的行政管理制度符合史实;C项层层分封的制度即分封制是在西周时实行的;D项是夏朝时确立的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因此,C项是不正确的。【答案】C【方法技巧】做选择题时,应注意紧扣题干,如上题中“夏商”时期,然后可用排除法将C项选出。【变式训练】1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C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D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解析】宗法制形成过程中有效地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还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明确规定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答案】C2下列对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因亲疏而

17、形成宗法等级其核心内容是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 它与分封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宗法制及其与分封制的关系。有一定难度,可根据基础知识进行排除。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是正确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排除。宗法制是分封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二者互为表里,由此排除。【答案】B知识点4 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的演变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归纳】(1)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汉武帝用布衣为相;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为尚书令,形成“中朝”;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称“外

18、朝”。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形成决策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二制并行。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州,作为监察区,并设刺史。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隋初形成洲县两级制。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

19、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宋朝地方行政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3)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盛行时代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于元朝和中央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

20、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部产生了积极作用(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

21、无阻。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误区警示】准确识记汉到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切勿混淆。【例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

22、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名师点睛】题干中的题眼是“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由此可以判断,材料是抨击秦朝的郡县制。在此基础上,联系汉初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判断是郡县、封国并行制度。【答案】A【方法技巧】注重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联系课本以寻求答案。【例2】唐朝中央政府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唐朝中央政府三个部门的职能、分工。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命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按照“草拟、颁发”“审议”“执行”的顺序。【答案】B【方法技巧】准确识记唐朝三省各

23、自的职能是解这道题的关键。【例3】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A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B分割宰相权力 C削弱地方权力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解析】汉代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A、D两项在时间上不合题意;削弱地方权力不属于中央机构改革的范围,C项也不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方法技巧】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要突出时间要素的记忆和对各种制度特点、作用的理解。【变式训练】1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B隋唐时期门下省下设六部 C唐太宗时政事堂的设立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宋代三省

24、六部制有名无实【解析】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卞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六部。【答案】B2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 B C D【解析】此题旨在考查隋唐时期的集权措施,故、排除。科举制的实行使大批中小地主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的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地主势力;三省六部制使中枢权力机构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从而加强了皇权。【答案】C知识点5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归纳】(1)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

25、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已进人晚期。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正式形成了内阁制度。明宣宗时,内阁又取得了票拟权。但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26、具体表现为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3)明朝设立的内阁有何作用?内阁制与宰相制度有何异同?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国家内阁有何本质不同?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比较:内阁阁臣和宰相都是辅佐皇帝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但其性质和地位各不相同。A宰相制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

27、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对皇权有制约作用。B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相反是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上的地位。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国家内阁的本质区别: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

28、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确保民主政治的实施。【误区警示】学生在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时,应从其消极方面进行侧重分析,并且要注重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不同及其与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之间的不同。【例1】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名师点睛】鉴于元朝丞相专权乱政的现实,明太祖为加强专制皇权而废除中书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对全国各级权力的控制。【答案】D【方法技巧】此题旨在考查明太祖集权措施的实质是加强专制皇权。【例2】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

29、盾是( )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 B C D【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要了解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贯穿的两种现象:一是中央与地方有关统一和分裂之争,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争夺。【答案】A【方法技巧】在熟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归纳出专制主义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在具体措施上表现出来的不同之处。【变式训练】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A

30、 B C D【解析】君主专制加强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还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是消极影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同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风气,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答案】D2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答案】(1)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

31、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院,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2)总体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经典例题精析】【2011高考】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

32、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2(2011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

33、仅C项表述正确。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大都北京汴梁开封临安苏州益州成都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即可。4(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答案】:D【解析】:“德礼为政教之本”,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

34、体现,排除B。“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故选D项。5(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8(2011年重庆市文综12)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恢复了周礼 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实行“初税亩” 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 B C D【答案】:C【解析】: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恒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黄河中下游的诸候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最终成就霸业,故C正确。9(2011年重

35、庆市文综15)宋史记载:“会元昊请臣,朝廷亦以厌兵,屈意抚纳”。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 重开边境贸易 割让幽云十六州 约为兄弟之国 封元昊为夏国王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夏关系和宋夏和议内容,正确。是后晋政权石敬瑭割让给契丹。是宋辽和议内容。10(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

36、案】:B【解析】:“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1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故A、B、C

37、表述错误。12(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答案】:C【解析】:众多邦国团结在商王周围,商王也就是邦国的盟主。13(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答案】:A【解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消极反思,造成了王国问题。14(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9)中国历史上,与秦、南

38、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答案】:D【解析】:准确掌握秦汉、南北朝、北宋时的主要少数民族。15(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0)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辖地区是ABCD【答案】:B【解析】:从曹操时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可判断曹丕建魏国时魏国的统辖范围。16(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4)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他的主要“武功”包括 A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B首派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C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 D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答案】:A【解析】:B项“首派驻藏大臣”是雍正帝;C项是

39、康熙帝时期;D项“收复台湾”是康熙帝。17(2011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C【解析】:此题很简单,图中所示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盛行于隋唐时期,选C。18(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解析】:在分封制废除以后,皇帝的子孙、兄弟受分封(血缘分

40、封)的长期存在,只能是巩固皇权的一种体现。A项错在“长期稳定”;B项错在“基础”;D项错在“历代政权推崇”。1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答案】:B【解析】:识记“契丹”兴起和发展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地区,元朝“辽阳行省”即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20(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答案】:D【解析】

41、:按明初以来的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掌管地方民政、财政,故选D项;A项是唐中后期掌管地方军民财政大权的官员;B、C两项是宋初以来分割宰相军权和财权的两个副相,不选。二非选择题2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

42、“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

43、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