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文体新广局工作总结精选.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94035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文体新广局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文体新广局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文体新广局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文体新广局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文体新广局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文体新广局工作总结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文体新广局工作总结精选.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体新广局工作总结今年以来,市文体新广局围绕全市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今年以来工作情况(一)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体育工作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今年以来,文化体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关爱文化体育、推动文化体育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4月,时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秦军到我局调研全市重点文化场馆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等工作。 8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伟年对我市文化发展工作进行考察调研。10月,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良成来我局检查指导工作。 12月,湖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雷文洁到我市调

2、研文化工作。同月,省体育局局长张家胜一行来我市调研体育工作。从市到省,频次之高、层级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时,我市文化体育发展配套政策更加完善,出台了刺激体育消费实施意见、市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公司精心筹划组建中,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活动开展、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文体产业发展得到强力保障和推动,建设汉江流域文化艺术中心底气更足、支撑更硬、气场更强。(二)市县合力推进,示范区创建迎检工作全力冲刺 20年是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市县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紧扣标准找差距,制定措施抢进度,在公共文化硬件网络建设、制度设计等方面打造亮点,全市创建工

3、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今年10月,20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区域文化联动华中片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举行,等8个创建城市做典型发言。一是市县多次强力督办。为将示范区创建这项文化民生工程抓实抓好,今年5月,我市组成5个督查小组,对全市10个县(市、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在全市范围内予以通报。同时,市政府分别于今年1月、7月召开全市示范区创建现场会,10月在宜城召开档案整理观摩会。通过组织实地参观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典型经验交流发言、观摩档案收集整理,在全市形成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创建格局。目前,我市创建工作已经由面转点、由硬件转软件、由县

4、(市、区)转市直,正在全力冲刺明年3月份的最终考核验收。二是文体设施建设全域推进。市级重点文化体育场馆建设推进顺利。市图书馆新馆正在进行新一轮施工总承包单位公开招标,市博物馆新馆前期手续基本办结,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体结构基本封顶,市全民健身中心二期全民健身大楼、网球中心赛场展开主体工程建设。县级文化场馆建设全面铺开,全市新建县级文化场馆11所,新增服务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南漳县文化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主体工程全面竣工,室内装修基本完成,年底可投入使用;襄城区文化馆项目改造工程基本完成,襄州区文化馆改扩建工程年底全部完成,保康县“三馆”已建设至地上第二层,樊城区“两馆”建设已完成

5、正负零工程施工。镇村文体活动阵地扩规升级加快推进。目前,全市80%的乡镇(办事处)文化站设有独立用房,面积在300以上,80%的村(社区)建有10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动室。全市新建健身气功站点28个,所有乡镇和城市社区拥有一个以上全民健身站点;实施省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6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39个,全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78%。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文体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同时,免费开放得到进一步落实。全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以市、县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文化站为图书分馆、农家书屋为流通服务点、图书流动服务车为补充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逐步

6、铺开,全市已建社区分馆10个,县级分馆7个,社区流动图书站点171个;“掌上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延伸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效能。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以开展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相继制定出台了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市群众文化广场建设服务标准、市社会文化团队建设标准、农家书屋管理服务工作规定等“一总五专”的服务规范。同时,南漳县、保康县、老河口市等地建立“三员”保障机制,通过采取招聘、兼职、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办法,落实了每村一名文化指导员,夯实了基层文化人才支撑,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

7、专业化轨道。 (三)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多元今年以来,我市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的“模式”得到国家文化部专家高度肯定。一是文化惠民注重均等。今年以来,全市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展演活动为契机,举办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400余场,举办“好戏大家看”文化演出13场、“欢乐”广场演出150场、群星音乐厅12场、汉江讲坛系列讲座70余场、举办高水平美术展览6次,累计展出作品1200余件;引进国家京剧院、中国煤矿文工团、河南梨园春等来我市演出;广泛开展文化下基层的“十进”、“楚天便民服务进社区”等公益活动,推

8、动公共文化活动和资源向基层一线延伸,向重点人群倾斜,真正做到普惠大众。二是品牌打造彰显特色。立足于“一城两文化”特色,以“汉江讲坛”、“襄江乐”、“中国第九届穿天节”、“重大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展演”、“汉水流域书画精品联展”、“汉江流域传统音乐汇演”、“中国米芾书风”全国书法作品邀请展等活动为载体,向广大市民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各县(市、区)也深挖地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县一品”的品牌文化活动,“梦园心声”、“帝乡大舞台”、“鹿门讲坛”、“小汉口讲坛”、“丹河谷文化云工作站”、“丹河谷公共文化区域联盟”等文化品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三是供给主体和方式突出多元。今年,“欢乐”惠民演出活动面向社

9、会公开购买,吸引52家企业、社团积极参与,撬动社会资本180万元;30个民间文化展示馆正式命名,助力传统文化承古惠今;全市各类基层文化中心户、乡村文化大院掀起群众自办文化热潮;万名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全市广大社区、农村各个角落。同时,主动对接互联网+,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千古帝乡 智慧”订阅号、“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服务号关注人数大幅上升,公共文化网正式上线,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少儿图书馆、博物馆等网站及文化手机APP建成运行,以公共文化网为平台、以市图书馆等5大网站为依托、以手机APP为延伸的“1+5+1”模式初步建立,微信、微博、APP、网站“四位一体”的立体式公共文化数字化

10、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四)精品战略深入实施,千古帝乡文化魅力充分彰显 一是政策保障不断强化。今年以来,我们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财政局等单位组成市支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领导小组,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文艺精品创作。漫议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等入选我市重点文艺扶持项目,大型花鼓戏长山壮歌和花鼓小戏看稞双双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年度资助项目,青年编剧镇艳蓉等3位艺术家入选2014年度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同时,成立了市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中心和市戏曲传承演绎中心,建立了湖北越调传承基地,开展了地方戏保护研讨会及地方戏展演等活动,切实有效地加大了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保护力度。二是精品创作成果丰硕。组织创作了

11、射雕英雄传、长山壮歌等一大批精品舞台剧目,长篇小说光武大帝上卷铁马秋风、荆山文丛等正式出版发行,新挖掘荐诸葛、王彦章摆渡等优秀传统曲目,搜集整理了湖北越调研究文集,花鼓戏剧本智谏在戏剧之家杂志发表,顺印大和尚获第十届中国纪录片“社会类”二等奖;7部首届党风廉政建设“微电影”获奖作品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集中展播;新媒体动作电影突袭格斗顺利上映。同时,市第九届剧本文学评奖成功举办,14件作品获奖,为我市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积累了优秀素材。三是重大赛事屡获大奖。今年以来,我市各类艺术精品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1项。其中,河南坠子草莽秀才获得第七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二等奖、第十三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评奖活

12、动表演一等奖,现代大型豫剧亲爹亲娘等5件作品获得湖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屈原文艺奖”,舞剧射雕英雄传获得第四届湖北舞蹈“金凤奖”大赛特别奖(最高奖项)和一等奖,我市3台大戏2个小戏入选第二届湖北艺术节参演剧目名单,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花鼓戏长山壮歌被文化部列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巡演活动”参演剧目,等等。(五)历史文脉延续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我们将强烈的文化意识贯穿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努力打造“一城两文化”物化升级版。一是文物安全筑牢底线。围绕重点时间段、事故高发期组织开展了全市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专项行动,进行5次大范

13、围的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古建筑安全专项检查,有效保障了全市文物安全无事故。二是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扎实推进。经过积极争取,城墙大北门至长门段、西城门至狮子楼段立项和西城墙南段、南城门两侧立面整治工程立项相继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目前,东城墙南段维修工程已完成,南湖宾馆段维修工程基本完工。樊城会馆维修工程推进顺利,黄州会馆维修工程基本完成,中州会馆复建工程已开工;樊城城墙屏襄门工程已验收,樊城清真寺维修方案已获批。三是古城墙申遗和“万里茶道”申遗稳步推进。古城墙申遗工作已完成“地方机构设置”、“城墙保护规划公布”,解决了经费来源等问题。同时,我市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了“万里茶道”节点申遗工

14、作,古城、山陕会馆、码头、老河口建筑群被列入“万里茶道”节点遗产资源,目前正在进行资源调查,收集相关印证资料。四是考古勘探、发掘工作与文物保护取得全面丰收。今年以来,我市相继完成了襄城余家湖化工工业园等10个工业项目和17个非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文物勘探、发掘任务,勘探面积2780亩,发掘墓葬342座,发掘樊城明、清城墙遗址1500余平方米。其中,安乐窝展示性保护工程竣工,成为岘山文化广场一大亮点;在高新区团山镇首次发现汉代大型画像石室墓。同时,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认定和登录工作基本完成,共登录文物3.1万套近5万件。五是文物对外交流展示不断深化。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全国珍贵古籍雕版特展、穆穆

15、曾侯郭家庙曾国墓地发掘成果展、安乐窝五彩舍利子展、诸葛亮躬耕时期的记忆樊城大型三国墓出土文物展、天国之享南北朝画像砖艺术展、“汉江流域收藏文化节”、市第三届艺术品鉴赏会等各类展会、平台,充分展示悠久灿烂的文化,提升了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六是“非遗”保护成果丰硕。举办了市第五批“非遗”项目评审活动,16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代表项目名录扩容至83项;成立了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并面向全市公开诚聘专家;老河口市“非遗”保护中心等7家单位被确定为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南漳峡口校园等传承基地大力开展“非遗”传习活动,非遗电视专题节目宜城记忆顺利开播,等等。(六)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体育工

16、作实现协调发展今年,我们一是民健为先,夯实群众体育基础。成功举办了湖北省第七届龙舟大赛暨汉水流域城市龙舟邀请赛、全民健身日万人登山活动、健康跑活动、冬泳节、全市广场舞大赛等品牌活动,举办了足球、篮球、排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及其它各项全民健身活动等共计10多项,承办了中欧乒乓球世界冠军对抗赛等省以上赛事5项。全年共举办各类活动100余场,参与人员5万余人,观众达百万人次。其中,龙舟邀请赛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牌影响力。二是体育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不断提升。出台了市购买体育社会公共服务办法。全市各类志愿者自发组织健身操(舞)、健身秧歌、健身球、体育舞蹈等全民健身项目表演;“去运动”

17、APP服务平台运行良好;新增培训一、二、三级社会指导员1400余人,乡镇和街道体育组织覆盖率均达到了98%以上;国民体质监测采集样本量2000多人。同时,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得到落实,仅市体育中心就接待健身群众超过50万人次,社会效益良好。三是竞技体育捷报频传。大力实施“争创”工程,游泳运动员闫子贝在20国际泳联游泳世界杯(北京站)的男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勇夺亚军。赛艇运动员杨榕榕、张佩歆在20年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U-16比赛中荣获2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组队参加了省年度竞赛个21个大项40个项次的比赛,我市共获得金牌39枚、银牌53枚、铜牌59枚,团体总分突破2000分大关,团体总分、金牌总

18、数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同时,我市积极服从大局,赛事承办水平不断提升,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第十七届亚洲运动会“突出贡献单位”,被省体育局评为20年全省青少年羽毛球、排球锦标赛“最佳赛区”。四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硕果累累。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再添3所,总数达到6所,入选省新苗工程21人,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集训运动员20名。同时,大力开展了青少年足球“四进校园”等活动。(七)重大项目驱动发展,文体产业增长逆势而进20年全市文化企业总数达到326家,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120.6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稳居全省第二。一是包装策划了米公祠扩建工程、动漫产业园、古玩城、谷城老街古建筑群恢复工程、卧牛寨等

19、10个重点文化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愈百亿。智慧文化创意园、枣阳市凤鸣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唐诗小镇、鱼梁洲樱花悠乐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在湖北省20年文化产业环渤海招商洽谈会、长三角招商洽谈会上成功签约,签约总金额达28.65亿元。汉江文化产业园项目与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联姻,一期项目启动区“汉水文化广场”正有序推进。同时,文化产业园(唐城)二期、中国汉城影视基地等正在稳步推进建设。二是积极做好国家级、省级文化示范园区和基地申报工作,全市各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达到7家,文化产业园获得1650万元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我市湖北申欣根雕等6家企业参展第二届中国湖北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充分展示文化风

20、情。三是积极引导新型业态蓬勃发展。开展了优秀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单位评选活动,对艺千意动画有限公司等10家创意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同时,认真做好“网吧新政”试点工作,引导全市互联网上网经营单位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涌现出了海角七号、唯派网咖、轴心网咖、一特绿连锁店等一大批环境优美、功能多样、服务规范的新型互联网上网经营单位;加快推动3D、IMAX巨幕电影等发展,全市数字电影产业迅猛发展,新增影院7家,总量达到14家。1-11月份,全市影院票房收入10997万元,同比增长66.24%。四是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体育及相关产业530家,其中,体育健身休闲42家,体育培训80家,体育用品、服装鞋帽

21、销售241家,体育用品制造业3家,健身休闲企业3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值超过10亿元。(八)行业管理规范有序,文化市场整治成效突出一是加强总量控制,引导经营单位有序发展。今年以来,市、区两级共审核设立2家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和32家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并顺利完成了各类文化许可证件的年审工作。对14家歌舞游艺娱乐场所、31家网吧、5家电影放映机构予以注销。二是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强力保障市场规范有序。开展20“净网”、“清源”、“秋风”、“护苗”等“四大”专项行动以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行动、出版物市场专项清查活动、非法报刊专项检查、整治宾馆酒店违法违规报刊专项行动等,扎实开展了“扫黄打非

22、”示范景区、高速公路示范服务区创建工作。一年来,全市出动执法人员4000余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00余家次,办理各类案件113件,其中网吧类案件50件,歌舞娱乐场所案件53件,出版物市场案件5件,文物类案件4件,广播电视类案件1件;累计受理各类举报47起,全部做到了迅速查办并第一时间回复。集中销毁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淫秽光碟共计2.8万余册(张),收缴卫星锅844套,网络电视机顶盒26台、“电视棒”6个。三是加强督导检查,不断提升县区级文化市场整治水平。多次组织专班对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监管情况进行暗访检查、交叉检查,检查经营单位200余家次,对39家存在问题的经营单位在全市予以通

23、报,并交由各县(市、区)执法大队、高新区综合执法局立即整改,举一反三。四是强化学习培训,努力打造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举办了全市文化市场管理业务知识、软件正版化、全国文化执法平台建设、网吧转型升级等培训,全面提升了全市文化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九)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广电新闻出版业实现健康发展一是宣传引导主动有力。积极组织参加“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动画公益广告展播,我市小伙央视献礼感恩继母养育之恩、爱岗敬业的好干部获全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节目;认真督导开展“梦娃”系列动画视频推广播出工作,市区7家影院播放“梦娃”系列动画视频39184次,有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好报刊审

24、读、网络视听节目监管、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安全播出等工作。全年收到审读报告4篇,发现违规问题5起,对日报社等2家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约谈;编发3期监审简报,对市广电台增设影视娱乐频道、违规播放广告、老河口市的违规挂角广告等问题强力督办整改,有效净化了荧屏声屏;审看网络视听节目28996个,取证518个节目,12个网站。同时,及时准确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焦点问题的引导,在全社会始终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二是惠民工程顺利实施。“村村响、户户通”工程稳步推进。“村村响”工程,我市已建成县级播控平台7个(襄城区、樊城区播控平台附属在市级播控平台同时建设);市级播控平台已落实资金,完成前期审计工作,

25、正在筹备招标工作,县(市、区)已完成976个有线通达行政村“村村响”工程任务,安装喇叭或音柱9000个,已完成全部工作量90%,年底前将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户户通”工程,我市“户户通”建设总任务为191914套,为全省任务最重的地市(原省政府下达任务数为197914套,南漳县经省局同意将辖区任务6000套,调整到荆门市东宝区,因此我市总任务相应核减。)农历新年年底前,将完成全部安装任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进展顺利。我们以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为契机,成功承办了“美丽家乡科普环保公益电影万里行”(湖北站)启动仪式;积极开展了“20电网安全暨公益电影下基层”等多种活动。共放映公益电影29579

26、场,完成比率达106%。县市级广播电视台采编播设备更新改造工作已完成。同时,落实电子阅报屏(栏)240块,同比增长10%以上。三是全民阅读活动打响品牌。成功承办了20年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20中国(武汉)期刊博览会分会场活动、市“万名文化志愿者走乡村进社区”暨全民读书月活动、“全民阅读荆楚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宣传月活动、首届全市“书香之乡(镇、街道)”评选活动,营造出浓浓书香氛围,加速书香城市建设进程。同时,我们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传递书香共筑梦想”农家书屋征文比赛、读书竞赛等活动,提高了农家书屋的知晓率、利用率。我市襄城

27、区尹集乡白云人家社区被授予湖北省“十佳书香村组”称号,老河口市被授予2014年全省全民阅读“十佳书香县市”称号。四是版权保护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今年以来,共调解4起版权纠纷;市软件正版化领导小组组建专班分两批开展全面检查,通过下发通报、组织培训、明确部门职责等多种方式,督促12个县(市、区)(含东津新区)、35个市直部门和20家企业落实正版办公软件购买经费,进一步提升我市软件正版化工作管理水平。五是各项年检工作按时完成。完成了对全市出版物发行单位、连续性内资、报纸、期刊的年度核验工作以及246家印刷企业核验工作,成功组织了湖北省20年新闻采编人员(考点)岗位考试。同时,按时完成了全市20年广电

28、统计月报、半年报等各项统计工作,并作为统计先进单位代表在全省新闻出版统计工作会上做交流发言。(十)体制改革高位推进,发展活力有效激发一是文体机构顺利合并。原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原市体育局合并组建成立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我们以改革契机,全力促进机关真合快合,尽量扩大改革效益,尽量降低改革成本,初步形成了机构合、人员合、思想合、工作合的良好局面。二是行政审批权全面移交到位。按照全市行政审批改革的统一步调,将我局14项(行政审批职能全面划转移交市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 ”的运转模式,极大地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审批效率,激发了行业活力。三是转企改制文化单位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积极引

29、导直属改制文化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兴华影视有限公司、聚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企业化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治理结构不断优化,薪资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四是日报传媒集团组建成立。今年10月,日报传媒集团正式揭牌,并牵头组建汉江流域城市党报论坛,顺应了媒体发展规律,突破了行政区域限制,推动了流域内城市媒体的横向合作,共同发展。(十一)党风廉政常抓不懈,工作作风持续好转一是“五位一体”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今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三抓一促”活动、深化“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专题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30、活动暨“五位一体”主题教育活动,召开会议5次,轮训干部 400余人(次),进一步增强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党风廉政教育多管齐下。组织集中学习讨论“学思践悟”相关文章,收集心得体会300多篇;组织系统干部职工230人参加市纪委组织的典型案例巡回教育活动;向全体机关干部、直属单位班子成员发放“应知应会”手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并集中组织开展测试。同时,我们还通过手机信息平台经常化提醒、局机关大屏幕滚动警示案例等形式,时刻绷紧了干部职工的勤政、廉政弦。三是监督问责动真碰硬。今年以来,我们立足于抓早抓小,以开展“四项专项整治”、“八项制

31、度”执行情况专项督查、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任职)清理工作、配合第四纪工委开展20年巡查工作、办公用房自查整改等工作为抓手,转发市纪委通报11期、现场责令整改问题3次、组织系统内明察暗访3次、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工作专题抽查3次,在系统内进行通报2次,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督查,实现了问题的早发现早曝光早纠正。四是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相继修订了机关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等4项制度,重申了公务接待管理实施细则、会议费管理实施细则等9项制度,内容涵盖人、财、物、事,从局机关到直属各单位都压缩了会议、精简了文件、节约了开支、优化了办事流程,午间不饮酒、同城不吃请、一餐一结、“一函三单”、包括婚丧喜庆

32、、公车管理、带彩打牌、津补贴发放等规定得到有效落实,党风政风、会风文风得到明显改进,全系统形成了公器不私用、公款不乱花、公务不违规的良好风气。今年以来,市文体新广局机关的“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1.5%,其中仅机关公务接待费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5%。同时,我们相继投入16万余元用于解决联系“三无”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综治联系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制定了谷城冷集镇磨盘山村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局62名党员干部“一对一”开展帮扶,树立了机关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 我市文化体育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文化体育建设总体投入还不够,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建设需进一步提速;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公共文化体育财政保障不到位,全市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单位、乡镇文化站人员流失、老化,基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仍未根本扭转;市、县两级文化体育产业市场化处于起步阶段,骨干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偏少,结构不优、不精的问题仍存;文艺精品对“一城两文化”挖掘、提炼、反映还不够,普遍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力度还不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发展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