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空间与村落社区组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01885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公共空间与村落社区组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乡村公共空间与村落社区组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乡村公共空间与村落社区组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乡村公共空间与村落社区组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乡村公共空间与村落社区组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公共空间与村落社区组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公共空间与村落社区组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农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及研究以湖南罗溪为例李 斌 李 凯 叶 云 韦 威(邵阳学院 城市建设系 湖南 邵阳 422000)摘要: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成功典范,但是还是有很多农村的公共空间在开发中存在很多问题,甚至个别偏远地区还未建设公共空间系统。本文从实际出发,以湖南罗溪乡作为研究的考察点,探索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公共空间”的孕育、发生、发展,希冀“农村公共空间”能为农村社会的和谐运行,乃至成功转型开辟一条道路。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空间;公共领域;罗溪。Abstract: The Hunan Province socialism

2、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countryside public spaces construction process, presented many successful models, but has the many countryside public spaces to hav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even the individual remote districts have not constructed the public space systems. This article em

3、barks from the reality, takes the research by Hunan Luo Xixiang the inspection spot, has explored the society In reforming process “countryside public space” breeding, has, the development Hoped for that “the countryside public space” can for rural communitys harmonious movement, and even success re

4、forming paves a way.Key words: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ublic space; Public domain; Luo Xi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充分体现了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将村庄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生产场所,从而提高村民的福利感受。让村庄有文化,有舆论,有道德压力,有生活感。重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实现对农民社会文化生活新的整合,是我们的目标。在这里的“农村公共空间”

5、是指具有“公共领域”的某些精神要素,又具有自己的特质,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体现中国农村社会的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多元化的公众自觉精神。可见,农村公共空间并不单是一个拥有固定边界的实体空间,它同时也是一个被附加了许多外在属性的文化范畴。农村的公共空间容易被人们忽视,相对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它其实有着自己的地理、文化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孕育并发生发展,如果社会能真正重视并利用(日本在这方面做的很优秀),它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丰富人文传统的悠久的历史国度的国家。但它的存在是需要自己特定的条件,目前在中国它的孕育是不充分的,它只是代表农村社会结构的一种模型。在

6、其他强势政府权力、现代市场经济优势处于支配地位的农村,虽然在我们通常的理解它也是属于农村,但它的公共空间是不具有社会现象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的,所以也就不是我们在这里所关注的“农村公共空间”的范畴。 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概括地说,大体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社区内的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例如,在中国乡村聚落中的寺庙、戏台、祠堂、集市等;二是指社区内普遍存在着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制度化活动形式。例如,村落内的企业组织、村民集会、红白喜事活动等。 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是农民合作的文化网络。重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目标是重建农村社区公共生活,实现对农民个体的有效组织,团结单个的农民

7、,克服农民的原子化现象和农村社区生活的离散性,加强乡村内部团结和文化凝聚,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要重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需要从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将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重新组织起来。农村组织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依托;而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则强化了农村内部的组织联系。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在拓展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同时,共同促进了农民合作和社区整合。 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实质上是村民的文化生活样态的体现。某种意义上,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就是由一定的组织体系所构建的文化网络,是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也是农民合作的社会基础。文化网络由乡村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种规范构成,包括在宗族、市

8、场等方面形成的等级组织或巢状组织类型。这些组织既有以地域为基础的有强制义务的团体,又有自愿组成的联合体,还包括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任何追求公共目标的个人和集团都必须在这一网络中活动,正是文化网络,而不是地理区域或其他特别的等级组织构成了乡村社会及其政治的参照坐标和活动范围。 从农村社会的现实角度,我们有理由认为,当前农村组织的弱化和农村文化的落后,导致了社区生活的离散性和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弱化。而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弱化,又进一步弱化了农民组织以及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组织弱化、文化匮乏和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得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重建已经刻不容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建社区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

9、是克服农村社区生活的离散性,推动农民合作的必要途径。本文主要开展初步的研究。1、湖南省罗溪乡基本概况罗溪(11008E11018E、2556N2710N),当地人亦称之为挪溪,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五岭山系与雪峰山系交接地段。按照自然地理景观区划的划分,本区属于具有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的湘黔川(渝)鄂边境山地地区。罗溪瑶族乡位于洞口县西部,属雪峰山腹地。相传唐代苗、汉、瑶等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但人迹罕见,古地无名。明永二年(1404年)又有一批瑶族祖先会同来此。至1984年测算,全乡共有耕地8441亩,占全乡总面积的1.9%;林地395304亩,占总面积的88.4%;现共有102个村民小组,我们

10、所研究的罗溪乡罗溪村是罗溪瑶族乡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全村共11个村民组,265户,1252人,其中少数民族118户,796人。全村非农业人口1069人。村办企业有锯木加工厂、包装加工厂,外资企业有单板厂、竹胶合板厂竹筷厂等。新建的罗溪大桥,环行公路,下庵防洪大堤。罗溪瑶族乡初级中学、罗溪瑶族乡中心小学、县邮电局罗溪支局、罗溪国有林场、乡卫生院、均设于此处,成为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2、罗溪乡新农村建设及公共空间现状及主要问题2.1 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11、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7个,仅占城市的28%;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2.2 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

12、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2.3 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

13、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2.4 打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打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

14、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赌博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2.5 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2.6 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远

15、乡僻村较少去且不论,只从近效村就可略见一斑。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3、罗溪乡新农村建设及公共空间现状及主要研究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二方面:3.1 农民自身对公共空间不爱惜一方面源于客观,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对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处日积月累的垃圾司空见惯,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3.2 领导干部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另一方面源于主观。其一是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

16、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农民有了电视也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农村电影队“树倒猢狲散”。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级体育组织几近空白,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4、关于中国农村公共空间孕育的

17、几点结论应该说新村无论是它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是居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农村社区中人们的互动状态,它在我们所要研究考察的中国农村社会是有着相当的代表性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公共空间的几点看法:4.1 中国农村的公共空间是一个社会的有机整体。它产生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联系,这些社会联系和相互交流的方式具有某种公共性质,并在相对稳定的时候,就构成了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村落公共空间,它是一个包含区域地理、地方文化、社会行为等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由于农村独特的区域位置、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极的生活方式等,使得农村公共空间具有了防御政府权力、市场侵蚀的天然屏障,使得它得以存在与发展,它在某种程度上具

18、有了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内涵,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质。因此公共空间存在的基础是利益与沟通,只要能够在利益的基础上沟通并达成一致,解决问题,它就有可能孕育、存在并发展。4.2 中国农村公共空间构成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孕育、发生、发展构成了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为农村发展、村民自治、基层民主等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空间。实际上,在中国农村,类似新村社会的公共空间已经具备了公民社会的一些特征,比如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参与性、公开性等,不仅是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的路径,还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新的元素,其民主、参与、开放的特征都必将对我们探索社会改革完善之路产生深远影响。4.3 农村公

19、共空间也是构建中国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将农村社会权力分为四种:社会冲突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变迁所发生的时势权力、社会继替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社会合作所发生的同意权力,而农村公共空间的权力应该来自于村民合作同意的权力。哈贝马斯主张让人们通过在公共领域中自主的交往、沟通中重新发现人的意义与价值。农村公共空间能有效抵制其他诸种权力对村民权益的侵蚀,帮助村民在缺少其它外源性制度支持的情况下,在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协调,在他们所熟悉的历史与文化资源中寻求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与满足。4.4 中国农村传统的公共空间是相对封闭和缺少氛围的。我们可从新村的公共空间看到这样的现象:村民关注的是

20、村内的事务,对村外的社会没有亲近感,甚至是排斥的;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还相当程度的受到各种传统因素的影响和政府权力的干预,无法完全保护自己的独立与完整。4.5 中国农村社会的急速变迁对农村公共空间带来双重影响。中国农村社会的急速变迁对农村公共空间带来双重影响,村落公共空间的结构、运行方式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未来形态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一方面,宗族文化作为一种社区的记忆已经悄然地淡出了村庄,各种由集体经济和政治全能性治理所打造的经济关联与政治性社区也在逐渐的消解,作为一定条件下农村社区的替代性现象,公共空间形式逐渐凸现。 5、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5.1 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

21、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按省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5.2 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联席会形式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各项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和经济建设一样必抓的工作。在乡镇逐步推广城市创文明行业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设文明窗口,列入绩效考评,树立

22、主动为农民群众服务意识。以基层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文明服务行为向农民群众广告乡风文明。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赌博恶习的同时,促进村民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共建发展,推动乡风文明。5.3 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成为“

23、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职责上责任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县政府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5.4 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

24、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花灯、武术、乐队等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拳术队、铜管乐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赌博的人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

25、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5.5 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 5.6 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

26、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自扫门前雪”,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提高。 5.7 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员”。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

27、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把五大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村里致富带头人;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

28、移风易俗。三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 5.8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据中央有关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

29、才能长足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6、新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的结论与讨论综述,相对于流光溢彩的城市,农村是脆弱的,勤劳朴实的农民起早贪黑,打工或务农也仅仅为生存图温饱。据了解,三元区一个打工工日只能挣30来元钱,相当于要担运一万多斤泥沙,几乎是一滴汗水才换一分钱。看着这些浸着汗渍的钱输在了牌桌上,捐献给了神和佛,办了红白喜事酒宴,而基本不投资孩子读书。所以,在创建文

30、明城市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乡风文明的推进。只有农村文明了,才可以说这座城市是文明的。抓乡风文明建设,也就是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要各级政府重视,真抓实干,犹如科学的支点撬动一个有力的杠杆,就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行列。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组织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合作,重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同等重要,并且内在地联系。并不是说,只有等经济问题解决了才去谈农村文化问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农村合作组织需要高度的合作精神和信任感作为基础,虽然可以短时间建立起农村合作组织,但如果没有以合作文化为基础,农村合作便很难维持持久。合作文化需要成员之间的多方沟通,包括参加各种文化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培养集体感等。参考文献1 许英.社会学家茶座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 王铭铭.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M. 上海:三联书店,1997 5 费孝通. 江村经济M. 北京: 商务出版社,1985 6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