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准则.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02348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准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准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准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准则.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摘自http:/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以下层次的城市规划(法定图则、单元规划、详细蓝图等)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平衡交通需求与交通设施供应,合理有效配置土地利用与空间资源,落实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交通设施用地,制定本技术准则,用于指导和规范编制城市规划的交通影响评价报告。1.2 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的交通影响评价应包含以下内容:(1)分析现状交通情况(2)分析城市规划中与交通相关的规划内容(3)确定交通发展模式目标及交通影响范围(4)预测控制性编制单元交通需求及背景交通需求(5)评估交通设施用地和土地利用的适应性(6)提出交通设施用地和土地利用的优化建议(7)提出评价结论和

2、建议1.3 评估要求(1)评估依据城市规划的交通影响评价应当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相关交通专项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分区交通规划、轨道网规划、骨干路网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停车规划和交通政策等)为依据。(2)评估原则城市规划的交通影响评价应遵循交通引导和适应土地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公共交通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3)评估年限城市规划的交通影响评价年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年限一致。1.4 其他规定城市规划的交通影响评价除应符合本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2 现状交通分析2.1 土地和人口现状分析规划范围现状的功能特征、土地形态、开发强度、人口岗位规模等现状基本情况。

3、2.2 交通现状分析分析规划范围现状交通需求特征,包括人员出行总量、出行方式结构、出行空间结构、时间分布、高峰小时交通量;货运需求量、货运方式结构、货运空间分布等相关特征。分析道路交通运行情况,包括道路长度、路网密度、道路面积率、横断面、路网结构比例、穿越通道、重要节点和立交等设施特征,分析道路交通服务水平、主要交通拥堵瓶颈等运行特征。分析公共交通运行情况,包括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设施车站布局、用地情况和运行情况。以及线路走向、枢纽和车站布局、设施用地、客流及运行等情况。分析停车设施运行情况,包括停车设施布局和规模,以及供需情况。分析慢行交通运行情况,包括非机动车通道、非机动

4、车停车、步行通道、人行过街等运行情况。3 交通发展模式及交通影响范围3.1 城市规划方案概述描述本次城市规划范围、功能定位、用地布局、用地平衡、开发强度、建设规模、人口规模、人口分布等。分析规划方案与现状情况在功能的转换、人口变化、开发量变化等方面的差别。描述交通规划方案,包括:道路布局、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率、穿越通道、立交和重要交通节点、交叉口形式、快速路匝道衔接、地下交通设施、轨道线路及车站布局、停车场库布局及规模、公共汽(电)车停车站布局和规模、慢行交通规划、河道蓝线、竖向控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总结规划方案与现状情况的变化与差别。3.2 上位及相关规划概述描述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中与

5、研究范围相关或对研究范围有影响的规划方案,作为交通影响评估的分析基础和边界条件。上位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全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全市道路交通网络规划、枢纽规划、公交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包括相邻的控制单元规划以及与地块关系密切的相关规划等。3.3 交通模式交通模式确定需要符合上位交通规划的目标要求、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本身功能定位和用地、环境要求、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同时考虑既有道路交通条件的限制。交通模式内容包括对外交通模式和内部交通模式,即明确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功能定位关系。3.4 交通影响范围根据城市规划的功能定位,明确城市规划的交通影响评价应研究的交通影响范围。建议至少应包含以下第

6、一、第二层次,重点地区需要包含第三层次:第一层次:城市规划编制单元的规划范围。第二层次:与规划范围直接相邻的城市规划规划编制单元和邻近的城市主干路或快速路,若附近存在比较明显的交通瓶颈时,还应将交通瓶颈纳入影响评价范围。第三层次:根据规划的功能定位,与之交通关系密切的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区域中心或交通枢纽等之间的交通衔接。第一层次为规划范围,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为研究范围。4 交通需求预测4.1 基础资料的分析处理(1)建立道路网模型借助宏观规划软件建立现状道路网模型及规划目标年道路网模型,建模范围应包含整个研究范围,并划定交通小区及交通大区。对于规划范围以内建议按照自然路格划分交通小区,规划

7、范围以外可以划分范围较大的交通小区或虚拟交通小区。(2)建立公交系统模型依据收集的资料在道路网模型中增加公交站点、线路等公交系统;若没有公交线网规划,建议按照现状线路建立公交系统模型。(3)确定人口岗位分布根据城市规划统计各交通小区分业态的建筑量,分析确定各交通大区规划年对应的人口居住面积与岗位密度等指标,据此计算人口与岗位分布。4.2 预测交通发生吸引量发生吸引量的预测分为两个层次,应基于对规划范围内的交通出行作深入分析;另外为分析规划区域的过境交通,对规划范围外的研究对象作战略层面的交通需求分析。本部分分析应至少包括如下内容:(1)交通生成(产生/吸引)交通产生/吸引的预测方法有交叉分类法

8、、回归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等,建议采用交叉分类法。应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类型分类的中类,调查各中类的现状发生/吸引率,据此分析规划年发生/吸引率。对于商业区单个商业网点的交通吸引率,应考虑一定的重复率扣除因素。应按照交通小区的划分、计算各交通小区全天人员出行及高峰小时人员发生吸引量。(2)交通分布常用方法有增长因子法和重力模型,建议采用重力模型。通常采用应先建立现状模型,根据现状模型的参数确定规划模型的相关参数。(3)方式结构方式结构的预测通常有logit模型、固定份额模型、回归模型和交叉分类模型等。应基于预测分析提出规划区域出行方式结构的规划目标,该目标是规划道路、公交等交通设施配置规模的依

9、据。规划区域以外的其他研究区域应根据已有的上位规划或交通专线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规划/交通影响分析等确定其他区域的交通方式结构;如缺乏必要资料,应对所采用的方式结构作分析说明。(4)公交出行根据交通出行方式的目标结构,分析全天/高峰小时公交出行承担的出行人次。(5)货运交通应根据现状调查对各类用地的货运交通量作分析预测。除商业设施的货运交通外,(6)机动车出行将各交通小区的人员出行转换为客车、出租车、摩托车、公交等的发生吸引车次,并加上货运车辆的发生吸引车次,得到交通小区机动车发生吸引车次。应基于现状调查,对各类车辆的载客率作分析说明。由于各类交通方式的时段分布有所不同,应基于全天吸引人次

10、转换为全天各方式车次出行量,再根据各方式高峰系数折算为高峰小时出行量。4.3 交通模型方案测试与结果输出借助交通规划软件将车次出行量分配到道路网中,并将城市规划中有变更的用地作有无分析。 应分析规划范围主要道路的流量及饱和度 应分析研究范围内拥堵路段的流量及饱和度 对于规划范围内饱和度大于0.8的路段,应分析对应交叉口的转向流量、交叉口延误4.4 静态交通需求预测预测规划范围内各交通小区静态交通的出行需求,一般采用全天机动车(非机动车)出行量/机动车(非机动车)周转率,得到静态交通配置需求。将机动车(非机动车)泊位配置需求与根据配建指标计算的泊位配置要求作比较分析,提出泊位配置调整建议。5 城

11、市规划交通影响评估5.1 评估思路针对城市规划规定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建筑密度、容积率、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属地交通管制和绕行规定等内容,主要评估各交通子系统的供需平衡关系、各交通子系统的布局以及用地功能布局的合理性。5.2 道路交通(1)道路容量适应性评估评估内容:评估编制单元内部道路、对外交通通道各方向、重要节点的服务水平。若编制单元内有重要枢纽、大型会展、大型旅游、游乐区等公共活动中心,需要评估该活动中心的道路交通集散服务水平。服务水平等级划分: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对道路路段和交叉口服务水平等级划分的标准。道路调整判定标

12、准:从交通供需的角度判断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及道路网是否匹配,从而确定道路设施或者用地开发是否需要调整。对策建议:对于研究范围内道路如存在不满足要求的情况,应提出相应改善建议,需要从道路断面调整、交通组织优化、提高公共交通方式比重和调整用地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对于重要交叉口以及路段服务水平在D级以上路段临近的交叉口,需要进行交叉口延误分析,并应提出交叉口选型、交叉口展宽等交叉口设计方案。(2)道路网布局适应性评估评估主要内容:评估道路功能与两侧用地的协调性、道路形态与交通组织的协调性、道路网络结构与衔接的协调性。显著影响判定标准:若交通性道路与可能产生大量人流的生活性用地相邻,或生活性道路

13、与可能产生大量车流货流的交通性用地相邻,判定为不适应。若道路系统不利于实现交通分流组织,包括快慢分流,内外分流,机非分流,人车分流,判定为不适应。若各等级路网衔接不合理,如快速路与次干道和支路的衔接等,或内部道路网与外部道路网衔接不畅或衔接等级不合理,判定为不适应。对策建议:对于路网布局不适应情况建议,改善建议从道路功能、道路红线、道路断面形式、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及交叉口形式等方面提出。5.3 公共交通(1)公共交通容量适应性评估评估内容:分析规划范围公共交通运能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关系,从而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提出相应调整建议和对未来公共交通运营提出建议。主要分析轨道交通和

14、公共汽电车运能;对于火车站、机场、大型活动中心等地区需要增加出租车需求量分析;对于新型公共交通方式,另行分析。服务水平判断标准:轨道交通舒适度的临界状态,是站席密度在5-6人/平方米。公交车服务标准高峰小时高单向高断面平均满载程度不超过80%,非高峰小时高单向高断面平均满载程度不超过65%。对策建议:若轨道交通需求量大于运能余量则轨道交通无法满足全部需求,或公共汽电车需求量大于公共汽电车线路需要增加公共汽电车运能。若编制单元内有大型交通枢纽、大型会展中心、大型游乐园等人流集散量较大的用地规划,根据客运需求可提出增加轨道交通运能和增加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议。(2)轨道交通布局及用地适应性评估内容:评

15、估规划范围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中设定的轨道交通设施用地在规划范围内的落实情况;评估轨道交通与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空间结合情况,轨道车站出入口与人行过街设施的结合情况;评估轨道交通车站周边300米服务范围内,公交车站、非机动车停车场、出租车侯客站接驳设施情况,以及P+R停车场设置情况;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用地协调情况。评估标准: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便捷性和安全性,距离轨道交通车站中心300米范围内地块应为轨道交通预留出入口,出入口与人行过街设施统一设计。轨道交通站300米服务范围,公交车、出租车、非机动车、停车的用地规模,可提供的接驳交通能力应与需求匹配。轨道交通车站与

16、各类交通设施之间换乘便捷程度,换乘步行时间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轨道交通车站位置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的适应性,轨道交通车站应临近出行产生或吸引较大的用地。建议方案:应对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布局和规模、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设置、轨道交通车站位置与用地规划提出建议。对于外围区及郊区轨道交通车站,应分析开通接驳巴士的必要性,并根据用地规划提出合理的线路走行路径。(3)公共汽车评估评估内容:评估公交首末站、中途站布局、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的布局等设施的布局、规模、设计是否合理。评估标准:公共汽车首末站和场站应满足专业规划要求。用地规模应满足规划线路使用和停放要求,首末站选址应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

17、方向的同侧,选择靠近人口比较集中、客流集散量大的地方。用地形状应满足运营组织要求,满足公交车辆进出交通组织和人车分流组织要求。规划公交专用道的路段,需要为公交专用道预留车道宽度。设置港湾式车站的路段,道路断面应满足设计要求。评估建议:公交中途站覆盖率应满足便捷性,中心城区300米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其他地区500米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根据需求预测结果判定规划范围内主要的客流走廊和客运需求,提出相应的公交线路及运能的匹配要求。(4)出租车评估评估内容:评估规划范围内设置出租车停靠站的选址、停靠站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并提出交通组织的建议方案。评估标准:出租车停靠站布局与用地规划的适应性。在大

18、型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大型居住区、交通枢纽、旅游景点、部分轨道交通车站是否设置出租车侯客站。出租车停靠站与道路交通的适应性。停靠站位置应方便乘客候车和道路交通组织,道路设施条件适应出租车交通流线和乘客步行流线合理性。车辆泊位规模、乘客候车区间与乘车需求应匹配,出租车停车泊位设置还应满足区域出租车发展政策要求。对策建议:根据评估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并提出出租车停靠站交通组织建议方案。(5)交通枢纽评估评估内容:评估规划范围内的客运交通枢纽和货运交通枢纽,包括上位规划中客货运枢纽用地是否予以落实;客货运枢纽占地规模的适应性,客货运枢纽选址合理性和出入口布置合理性。评估标准:客运枢纽用地规模满足其功

19、能定位、客运量级需要。对于客运量需求较大客运枢纽,枢纽规模应满足客运需求。对于客运量交小的枢纽,枢纽规模应满足一定的服务水平为主。货运枢纽用地规模应满足货运专业规划要求。客、货运枢纽选址应与周边用地功能相协调,周边道路交通条件应可以满足枢纽车辆集散要求。客、运枢纽出入口应满足交通组织的要求,避免对道路交通影响,具体设计要求应满足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停车库(场)设置标准。对策方案:对于评估不适应情况,应从枢纽规模、枢纽选址、枢纽出入口设置及进出枢纽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建议。5.4 静态交通评估内容:评估停车泊位规模、公共停车场布局、公共停车场出入口位置是否合适。评估标准:规划范围内停车泊位数与停车需求

20、匹配程度,停车规模应满足既定交通模式的停车需求。规划范围地块停车泊位数是否满足需求,考虑相邻地块地下停车场库出入口的联通性预留,便于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公共停车场局的合理性,公共停车场500米覆盖范围应覆盖有主要的停车需求产生区域。出入口设置与道路交通组织的适应性。评价公共停车场车辆进出是否会对道路交通产生较大影响。对策建议:根据评估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停车配建指标的调整应考虑可操作性,并提出停车场库交通组织方案。5.5 慢行交通评估内容:步行系统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和停车设施安全性。评估标准:生活和商业功能为主的步行环境,快慢分行,连续性,结合周边条件建立立体化步行通道。重

21、点轨道交通车站500米半径范围、重要商业街区、大型居住区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基于交通容量的考虑,平面交叉口满足下列要求时应规划人行天桥或地道。快速路的过街设施必须修建人行天桥或地道;城市主干路及次干路,进口道单向3车道以上,且无中央分隔带道路的行人过街设施,应考虑规划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对策建议:根据评估结论,提出慢行交通布局和设施的建议,并提出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和行人交通组织方案。6 评估结论及建议6.1 评估可接受条件当提出的改善措施可行且评价结论符合下列要求时,可认为城市规划交通影响评价为可接受。(1)对外交通各流向主要通道、主要交叉口、主要节点高峰小时供需比在0.8以内。(2)道路网规模、

22、道路横断面符合功能定位要求。(3)公共交通空间满足需求量和服务水平的双重要求。(4)停车规模供需程度,能符合停车规划指导思想。(5)慢行交通能满足安全、便捷、舒适的要求。(6)交通设施布局满足功能定位和交通组织的要求。6.2 改善措施原则规划交通设施规模和布局与规划用地性质、开发强度、人口规模有显著不适应性时,必须对评价范围内相关交通设施提出改善措施建议。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容量不足情况,首先考虑增加容量的可能性,并且优先增加公共交通;其次考虑交通组织手段,引导和平衡交通流分布;最后考虑调整用地结构、用地性质或开发规模。针对交通设施布局不合理情况,综合考虑规划范围整体用地情况,根据要求调整交通设施

23、用地布局。交通管理建议:(1)交通设施管理政策根据规划范围功能定位、开发规模、交通条件,应提出该规划范围的交通管理政策,包括各类交通方式管理的政策思路建议,以及交通设施建设时序的建议。(2)交通组织方案规划范围的进出通道、过境道路和内部联系道路的功能划分,对于工业用地、仓储用地还需提出货运通道建议,对于重要交叉口应提出交叉口形式和交通组织建议。规划范围内重要活动中心、轨道站点、交通枢纽、停车场库,应提出机动车、公交车、出租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交通流线组织建议方案。附件2佛山市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准则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促进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从交通角度判断修建性详细规划

24、阶段建设项目总体布局方案的合理性,提出建设项目外部交通设施改善和交通需求管理的要求,制定本技术准则,用于指导和规范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方案)交通影响评价报告。1.2 主要内容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应包含以下内容:(1)确定交通影响评价范围与年限;(2)进行相关调查和资料收集;(3)分析评价范围内现状交通状况;(4)分析交通需求;(5)评价建设项目交通影响程度;(6)提出对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的道路交叉口、公共交通、静态交通、慢行交通等外部道路交通系统改善建议以及项目内部改善措施,并对改善措施进行评价;(7)提出评价结论与建议。1.3 评估要求(1)评估依据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应当以城市总体

25、规划、分区规划及相关交通专项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分区交通规划、轨道网规划、骨干路网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停车规划和交通政策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2)评估原则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应遵循交通引导和适应土地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公共交通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3)评估年限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年限应符合佛山市交通影响评价编制与管理办法要求。1.4 其他规定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除应符合本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2 现状交通分析2.1 土地和人口现状分析评价范围内项目周边用地开发情况(包括项目周边正在建设或近期建设项目)、功能特征、土地形态、开发强度、人口岗位规模

26、等现状基本情况。2.2 交通现状分析(1)交通设施建设现状现状道路设施状况:分析研究范围内现状路网布局、道路等级、现状道路宽度、横断面、是否实现规划、道路运行状况等;主要交叉口情况,包括交叉口类型、渠化、交通控制方式、服务水平等。现状公交设施状况:分析研究范围内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状况、现状公交线路设置情况(包括线路车站的位置、距离项目的远近、线路的走向、线路的运力情况、公交港湾等)、现状地铁线路的设置情况(包括地铁车站的位置、距离项目的远近等)等。现状停车设施状况:分析研究范围内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容量、交通组织等状况和满足需求水平。项目周边慢行交通运行情况,包括非机动车通道、非机动车停

27、车、步行通道、人行过街等运行情况。(2)现状交通系统运行状况项目周边道路及节点现状交通量和负荷度;研究范围内公共交通设施存在问题分析;项目周边机动车和自行车设施存在问题和供给分析。3 交通需求预测3.1 基础资料的分析处理(1)建立道路网模型借助宏观规划软件建立现状道路网模型及规划目标年道路网模型,建模范围应包含整个研究范围,并划定交通小区及交通大区。对于规划范围以内建议按照自然路格划分交通小区,规划范围以外可以划分范围较大的交通小区或虚拟交通小区。(2)建立公交系统模型依据收集的资料在道路网模型中增加公交站点、线路等公交系统;若没有公交线网规划,建议按照现状线路建立公交系统模型。(3)确定人

28、口岗位分布根据相关规划资料统计各交通小区分业态的建筑量,分析确定各交通大区规划年对应的人口居住面积与岗位密度等指标,据此计算人口与岗位分布。3.2 预测交通发生吸引量发生吸引量的预测分为两个层次,应基于对规划范围内的交通出行作深入分析;另外为分析规划区域的过境交通,对规划范围外的研究对象作战略层面的交通需求分析。本部分分析应至少包括如下内容:(1)交通生成(产生/吸引)交通产生/吸引的预测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等,建议采用交叉分类法。应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类型分类的中类,调查各中类的现状发生/吸引率,据此分析规划年发生/吸引率。对于商业区单个商业网点的交通吸引率,应考虑一定

29、的重复率扣除因素。应按照交通小区的划分、计算各交通小区全天人员出行及高峰小时人员发生吸引量。(2)交通分布常用方法有增长因子法和重力模型,建议采用重力模型。通常采用应先建立现状模型,根据现状模型的参数确定规划模型的相关参数。(3)方式结构方式结构的预测通常有logit模型、固定份额模型、回归模型和交叉分类模型等。应基于预测分析提出规划区域出行方式结构的规划目标,该目标是规划道路、公交等交通设施配置规模的依据。规划区域以外的其他研究区域应根据已有的上位规划或交通专线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规划/交通影响分析等确定其他区域的交通方式结构;如缺乏必要资料,应对所采用的方式结构作分析说明。(4)公交出

30、行根据交通出行方式的目标结构,分析全天/高峰小时公交出行承担的出行人次。(5)货运交通应根据现状调查对各类用地的货运交通量作分析预测。除商业设施的货运交通外,(6)机动车出行将各交通小区的人员出行转换为客车、出租车、摩托车、公交等的发生吸引车次,并加上货运车辆的发生吸引车次,得到交通小区机动车发生吸引车次。应基于现状调查,对各类车辆的载客率作分析说明。由于各类交通方式的时段分布有所不同,应基于全天吸引人次转换为全天各方式车次出行量,再根据各方式高峰系数折算为高峰小时出行量。3.3 交通模型方案测试与结果输出借助交通规划软件将车次出行量分配到道路网中,并按有无建设项目的情况分析。 应分析规划范围

31、主要道路的流量及饱和度; 应分析研究范围内拥堵路段的流量及饱和度; 对于规划范围内饱和度大于0.8的路段,应分析对应交叉口的转向流量、交叉口延误。3.4 停车需求预测根据建设项目经济技术指标,按照佛山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的相关要求,预测建设项目不同业态的停车泊位需求,包括机动车停车泊位和非机动停车泊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预测项目建成后出租车、装卸车、大客车等停车需求。4 交通影响程度评价4.1 道路及交叉口交通影响评价对比研究范围道路及交叉口在建设项目建成前后服务水平变化情况。参照佛山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编制与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判定建设项目对研究范围内道路及交叉口的交通影响程度是否显著,作

32、为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是否需要调整的重要依据。道路交叉口服务水平等级划分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对道路路段和交叉口服务水平等级划分的标准。4.2 停车设施交通影响分析对比分析建设项目停车泊位配建标准与实际提供的停车泊位,判断建设项目停车泊位供给是否满足停车泊位配建需求。当建设项目停车泊位供给小于配建标准时,建设项目应调整停车泊位布局方案,增加停车泊位供给数量。4.3 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影响分析根据公交线路发车间隔、上下客数量、载客率等因素估算步行范围内公共交通线路剩余载客量。步行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200m500m 之间取值,对于城市中心区公共交通覆盖率较高的区域

33、,取步行范围的下限;对于城市外围区,公共交通覆盖率较低,取步行范围的上限。在步行范围内,同一线路只取距离建设项目出入口最近的一个站点进行计算。当评价时段建设项目新生成公共交通需求,高于评价范围内所有公共交通线路剩余的载客总容量,或公共交通线路剩余载客量为负值时,则认为建设项目对公共交通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4.4 慢行交通系统交通影响分析根据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分析建设项目新生成交通对评价范围内的自行车及行人交通系统的影响程度。对没有专用的自行车或行人设施的情形,以是否需要增设自行车或行人专用设施作为显著影响的判定指标;对已有非机动或行人设施的情形,以是否需要改、扩建(如能力提

34、高、位置变动、线形调整等)作为显著影响的判定指标。4.5 项目及地库出入口设置评价预测建设项目出入口评价时段高峰期间进出机动车和非机动交通流量,计算项目出入口的服务水平,评价项目出入口数量、宽度、交通组织方案是否合理;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针对出入口设置相关要求,结合项目总体布局方案以及周边道路网结构,评价项目出入口位置是否合理。预测建设项目地库出入口评价时段高峰期间进出机动车和非机动交通流量,计算项目地库出入口的服务水平,评价地库出入口数量、宽度、交通组织方案是否合理;评价地库出入口纵坡、坡长、净空等设计指标是否满足要求。5 项目交通改善措施与评价5.1 内部交通组织优化改善出入口布局

35、与组织,优化建设项目内部交通设施,具体包括:(1)根据出入口与外部交通衔接的状况,提出出入口数量、大小、位置以及交通组织的改善建议。(2)优化建设项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布局。(3)提出项目内部道路宽度、尽端路回车场、消防通道等交通设施优化建议。5.2 外部交通设施改善措施(1)各交通方式的交通组织优化。(2)道路网络改善和道路改造措施。(3)出入口或交叉口的渠化和信号控制改善。(4)公共交通系统改善。内容宜包括公共交通场站、运营组织、线路优化等。(5)自行车、行人和无障碍交通系统改善。(6)停车设施改善。内容宜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货车装卸点,出租车、社会车辆停靠点等。(7)划分改善措施特别是必要性措施的实施主体。5.3 交通改善措施与评价上述研究内容改善措施可行性分析。上述研究内容的可行性改善措施方案的效果比较。上述研究内容改善措施实施后路网交通评价。6 结论与建议6.1 主要结论评价结论应明确建设项目建成后对评价范围内交通系统的影响程度,明确交通改善后建设项目交通影响是否可接受,以及是否需要对建筑方案进行调整。6.2 相关建议相关建议应包括必要性措施和建议性措施。必要性措施是保证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可接受的前提条件。建议性措施包括对建设项目内部或评价范围内交通系统推荐采取的措施与方法。对评价范围内交通系统影响为显著影响的建设项目,应明确必要性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