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1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03713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1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1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1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1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1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1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1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址:郑州市经五路66号 邮编:450002 【高考预测】2012年考试大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D级(表达应用)。“修辞方法”指的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实质上,修辞是一种同义语言比较,即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言(客体)比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常规语言(本体)表达要更形象、更具体、更易于感受。“常见的侈辞方法”,即所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或熟悉的。考试大纲对此作出了十分明确的界定,规定考查九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就明确了复习的重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指

2、能用(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的上述九种修辞方法自然生动地表达,重在考查运用。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分解出以下五个能力考查点:能够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纲所述九种)进行辨识;能够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进行理解;能够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进行鉴别评价;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表达;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修辞效果进行鉴赏。 【知识导学】修辞的范围很广,从广义看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旨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狭义看则专

3、指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修辞”条目规定了考生必须掌握的几种修辞方式,它们是:要点一:比喻【要点解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比喻的种类: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

4、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

5、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同类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想象: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要点二:比拟【要点解说】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比拟的种类:拟人:

6、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

7、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比拟和比喻的异同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点在于: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即“比方”), 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比

8、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要点三:借代【要点解说】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借代的种类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人名代著作

9、。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

10、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借代和借喻的异同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11、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要点四:夸张夸张的种类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夸而有据,夸而

12、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比

13、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要点五:对偶【要点解说】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对偶的种类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4、(陶渊明归田园居)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

15、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

16、,就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要点六:排比排比

17、的种类从结构上,排比分四类: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复句排比。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

18、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排比与对偶的区别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

19、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要点七:反复(重现)【要点解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住辞方法叫反复。例如: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反复的种类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再沉默中爆发,就是沉默中灭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

20、。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层递、排比、反复的区别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层递、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才能构成这两种修辞方式,而反复这种修辞方式只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反复,即可构成。例如下面的前一例不是层递,后一例不是排比: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工作起来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语言单位间的关系看,排比是并列的意思,递进在形式上特别像排比,但在意思上一层比一层向深(浅)发展;反复虽然也可以有两处以上,但反复部分的语句是相同的,意思自然是一样的。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和层递的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例如:前年的今日

21、,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排比)工作需要你们,人们需要你们,新的中国需要你们,新的时代需要你们。(层进)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厂长,有人告诉他车间停工待料了,他无动于衷;一会又告诉他产品大量积压了,他无动于衷;又有人告诉他厂房着火了,他无动于衷;来人又告诉他局长来检查了,他便立即活动起来。(反复)要点八:设问【要点解说】“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

22、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设问的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要点九:反问反问的种类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它有两种形式:(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郭沫若习习谷风)设问和反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在于:设问句的特点是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

23、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肯定,突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例如:“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总之,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

24、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易错点点睛】易错点1 为某个项目、活动、节日、栏目等写推介词拟写广告词。1写一张生日或节日贺卡。要求感情真挚自然,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出现真实姓名。正文50个字左右。答: 【错误解答】没有使用修辞于法,或者用得生硬、别扭。【错解分析】运用上欠功夫。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没有掌握适当的方法,只会背诵概念是不行的。【正确解答】 举例一:给爷爷的生日贺卡:尊敬的爷爷,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祝你: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举例二:给妹妹春节祝福卡:春节到了,草儿绿了,花儿笑了,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谨记:辍学如磨刀之石,

25、不见其损,每有所亏。2)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错误解答】(1)方言诚可贵,外语价更高,若为普通话,二者皆可抛。(2)今年过节不说话,说话就说普通话。(3)嘿,说了普通话还真对得住咱这张嘴。【错解分析】 从阅卷的角度看,这一类广告词还真,不少,说它错,其实没有错,只不过经不起推敲,或者说不精炼、不完美。句(1)太长了,不合广告词简明的特点,句(2)表面上看似乎过得去,但仔细分析,不太合乎事理,过节怎么能不说话呢?有失真诚。句(3)模仿痕迹太浓,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让人模仿,这种只注重形式的模仿,不是考查的本意。

26、【正确解答】 答案举例: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知音”才更知心请讲普通话。做普通人,讲普通话。学习普通话,我们一直在为此而努力。普及普通话,沟通无障碍。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爱她,就说普通话。好听,好懂,普通话。普通话标准音,让华夏儿女更“知心”。3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专家会诊广告词的拟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主题要鲜明。所写是何物,一定要突出,更不能喧宾夺主。2语言要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不能有多余的话,不能太长,简明是最主要的原则。但要注意,有时为了过分追求简洁,会有歧义产生

27、或表意不明。这就要进行“技术”处理。3借用或化用名词名句或流行语来表达是快捷有效的方法。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广告语的技巧之所在。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双关、夸张、对偶等。如“骑”乐无穷自行车广告。法莫替丁,不服不行(药品广告)。默默无“蚊”(蚊香广告)。你来我“网”一“网”情深(移动通讯网络广告)。这些都是成语化用的具体例子,很成功。易错点2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所用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说明理由。1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顺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

28、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的肥沃、能

29、种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错误解答】 D或A项。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土地韩少功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菜,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

30、。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必定让你惊诧莫名。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奉无人接听?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滋滋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

31、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

32、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

33、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那才是人类cul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专家会诊1对各种修辞的概念认识要清,不能模糊,特别是易于混淆的,如:反问与设问,比喻与比拟,还有暗喻与借喻,借代与借喻等都要进行区分。2对原文要进行仔细分析,不能想当然,说法要有理有据,不能只会下结论,却无理由或者理由勉强。3做好此类题目最关键的还是要语感,即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感悟功夫,所以在平时要有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这是基础,只有积累足够了,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才有可能。易错点3 对偶的运用。仿写对联。1)下

34、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第一题爆竹声声脆, 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错误解答】 (1)锣鼓咚咚响/春联对对红/(2)大地风光足/到处气象新 【错解分析】 浅显无味,只对上了词义和词性,没有从对联的本质上去考虑,根本原因是不动脑筋,或者考虑过了,但没有从写景和抒情的角度去对,思维形式单一,上联写景,下联还写景。一般说来,上联写景,下联抒情。【正确解答】 第一题举例:祖国日日新遍地面貌新第二题参考答案举例: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2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第一题扫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35、【错误解答】在阅卷过程中,常见的有两种错误做法,一是后半部也从时间上去写旧事,比如对:万年陈钡/图一时之快。咋一看,还象那么回事,但从对联的角度来看,索然无味。另一种错误的做法就是上下两联分类不清,比如对:扫千年旧习,华夏人人喜气洋/祖国江山好,神州处处气象新,像这样一种对法,有人有不同意见,认为能够对成这样,还不错,我们也承认,如果从低要求的角度来评判,马马虎虎,但从对联本身来讲,上下联还应该有一种严格的分类,这样对出来的对联才叫绝。【错解分析】 不明白对联除了形式上有要求外,还会有意义上这个更高层次的要求。【正确解答】 第一题例:树一代新风大地气象新树世纪新风神州大地新。第二题例:民安国泰

36、万里河山映日红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专家会诊文全国卷阴谋各省市卷中有好多都新增了“对联”考察内容。题目睥要求是对出春联的下联,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对联,“对对子”,也称“对仗”,是中国的传统考试项目。从修辞学的角度讲,是对对偶的考查,涉及到对偶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从学语言这个角度来讲,在同学们知识链上属于最基本的技能,“语言表达”中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里“对偶”一项,即“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

37、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对仗一般说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式的对仗,二是内容上的对仗。形式上的对仗包括字数、词性、句式结构、语气的对应与对称,感情色彩要大体一致。内容上的对仗指意义要相关相近或相反,对联有其适用范围,所以所选内容应该有一定的指向性。不能胡乱对。比如上联:门前绿水流将去。有人对下联:屋内青山跳出来。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讲,对得还是那么回事,但从逻辑上讲,就让人笑掉大牙了:屋内怎么会有青山跳出来呢?还要求虚实相对,正反相对。常见对联方法一般有:一、摘句集句法。就是用别人的诗词或文章中符合对联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摘录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写成对联,组成一副对联。例如

38、:“天高地迥;心旷神怡。”长沙市天心阁的这副对联,上句就出自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一句;下旬则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登斯楼也,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一句。比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张爱萍将军题写在杭州西湖岳王庙的这副对联,就是摘自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二、旧瓶装新酒。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诗词略加修改,写成对联。一般说来,句子是常见的,作者用的时候注入了新的内容,譬如,朱自清先生就曾把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成一副励志对联:”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帐近黄昏。”三、开拓创新法。就是用自己的话创作对联。从创作方法上来讲,对联分为

39、正对、反对及串对三种。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上下联一般各写一事,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犹如两湖相映,水脉相通。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所谓”反对”,就是上下联意思相反,且一正一反。如:“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反对弄虚作假作风。”串对的上、下联意思是相辅相成、相互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写而已。如:“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典型习题导练】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在鄂西山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户姓卓的人家,大儿子娶媳妇,请一位乡间学究写一副婚联。或许是招待不周,这位老学究竟写下一副丧气的对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乡亲们看了无

40、不摇头,但这时鼓乐齐鸣,新娘花轿已到,要换副对联已来不及了。新娘下轿看到此联,很不高兴,幸亏她急中生智,毅然将上下联中的的一个字涂去,联意顿时显佳,众人拍手叫好。请写出新娘巧改后的对联。 2 下面将原有一副对联的下联的句序和结构打乱了,请你做适当的调整,让其成为一副好联。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3 今年以

41、来,上海各媒体努力探索,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推出了“文明从我做起”等一批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栏目和报道。为了拯救患白血病的留美学子余健,文汇报举办了骨髓捐献志愿者验血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请你用对联形式为上面新闻拟一则标题。 答案:心中有读者,笔端含深情。4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请你以元宵节作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 答案:飞龙舞风成夜色,击鼓踏歌皆春声。银花焰吐长春景,火树光腾不夜城。一路笙歌春似海,千家灯火夜如年。5 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烟尘誓扫还金阙 志复中原诗继少陵 派开南宋 更

42、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上联: 下联: 答案: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继少陵,派开南宋,更人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这种题型和相关的文学常识、语言连贯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性较高。要正确把这些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先要判断对联所写的是谁。把陆游的生平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等诗句和提供的短语相对照,可知对联写的是陆游。然后根据语言连贯及对联上联和下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对、仄起平收等特点,加以组合。)6 教师节到了,沐浴着深深师恩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请你拟一副对联唱出心中最美的对老师的赞歌。对联: 答案: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7 会上,各省、市、自治区都以我国传统的对对联形式表达盛世大联欢的欢乐情景。请根据示例,尽可能结合各地特点,对出下面所在省、市、自治区的上联或下联。(任选三题)示例 北京: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 上海: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浙江: 江苏: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青海:水泽源流江河湖海;甘肃: 内蒙古: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黑龙江: 山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