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汤山水文报告.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06615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1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汤山水文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南京汤山水文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南京汤山水文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南京汤山水文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南京汤山水文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汤山水文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汤山水文报告.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绪 言 汤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北部,在南京市主城区东,因温泉出露历史久远,为全国八大温泉之一,是闻名全国的温泉疗养胜地。汤山镇经济发展迅速,列为全国重点发展城镇。本规划所称汤山地区即汤山镇行政辖区,E1185720E119540,N32020N32610,面积115平方公里;汤山镇指汤山镇区范围;汤山指在汤山地区中部北东向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的山体。随着汤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业迅速发展,对地下水需求量增加,开凿深井抽取地下热水,无序开采使汤山温泉的流量减少,继而泉水断流。为保护汤山地下水,尤其是地下热水宝贵资源,应尽快进行地下水资源调查,为制定汤山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水文地质

2、方面科学依据。一、目的、任务(一) 目的依据汤山地区地下水调查研究结果拟定地下热水和地下冷水可开采资源量,为合理开发利用及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编制汤山地区地下水利用规划,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 任务本项目是南京市江宁区水利局、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共同调查研究编制利用规划,具体任务是:1、在汤山地区所属9个行政村115平方公里范围内补充地质与水文地质测绘(见图0-1工作区范围图)。2、设立地下水监测井3眼,对地下水动态进行观测。3、建立汤山地下热水数学模型。4、进行3组地下水抽水试验,获取涌水量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5、取水样10件,作水质分析。6、编制汤山地区地下水

3、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及1:25000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1:50000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图。二、交通位置汤山地区位于南京市东郊,沪宁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宁杭公路亦从西向东经过,交通十分便利。汤山镇距南京市中心约25公里(见图0-2汤山地区交通位置图)。第一章 自然经济地理一、地形地貌及经济地理汤山地区属低山丘陵地貌,自北向南有东西向的射乌山陡山,中部为北东东向的青龙山黄龙山孔山狼山白露头山,向南是北东东向的汤山。海拔标高一般在200300米,中部的孔山最高为341.9米。山前与山间为第四系覆盖,地面标高4070米,垅岗与冲沟发育构成高亢波状平原地貌景观。西北部地势低平,有九乡河、七乡河(溢洪

4、河)通过,东南面是汤水河,均以排洪为主兼灌溉功能的季节性河流,两岸为第四纪冲洪积平原,标高1025米。汤山是闻名于世的温泉之乡,为全国八大温泉之一。汤山地区民风淳朴,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还有矿产资源。著名的阳山(羊山)大石碑就在羊山北侧,享誉海内外的宝华山隆昌寺位于汤山镇北。尚有蒋介石先生温泉别墅位于汤山镇温泉路3号(见照片1-1),1992年发现的距今35万年南京人头骨的远古人类遗址葫芦洞,还有桦墅村庙山附近的石佛崖洞,吸引众多中外人士到汤山旅游。汤山众多山体的石灰岩是制造水泥的好原料,建材工业发达,近年来电器制造、食品加工、水产养殖业均有较大发展。二、气象与水文汤山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5、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转换分明,冬冷夏热。一月份多年平均气温1.9,七月份平均气温28,年平均气温15.4,年降水量1060毫米,年际及季节变化大(据安基山雨量站资料1995年为639.3毫米, 2003年是1448.3毫米),降水日数92126天,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50%左右。年蒸发量14001500毫米,无霜期237天,日照充足,日照率约50%,年日照量2212.8小时(见图1-1)。汤山地区地表水系不甚发育,仅有七乡河(溢洪河)、九乡河、汤水河。七乡河(溢洪河)上游在孔山北侧也是安基山水库溢洪道,向西经许巷村折向北北东后入长江;九乡河上游在青龙山南东及汤山之西,向西经乌龟山进入

6、栖霞区折向北入江;汤水河上游在汤山东部,向南至周家边经上峰后入秦淮河。三条河流一般在旱季干涸,雨季河水猛涨,起排洪及灌溉作用。在丘陵山区兴建小型水库及池塘星罗棋布,拦畜降水径流作饮用水源及灌溉之用,集水面积较大的有两座,汤山水库库容275万立方米,安基山水库618万立方米。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汤山地区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宁镇地层小区,中上寒武系白垩系均有出露。组成低山丘陵主体,山前岗地、冲沟有厚度240米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一、地层(一) 前第四纪地层工作区出露的前第四纪地层有寒武系中上统(23)观音台群,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上统(D3)五通组、石炭系(C)、二叠系(P)

7、、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寒武系观音台群(23)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组成汤山主体;奥陶系(O)灰岩及顶部页岩分布在汤山东西两端及南北山坡地带;志留系(S)砂岩、页岩分布在汤山西端山麓及青龙山、黄龙山、孔山南坡;泥盆系五通组(D)石英砂岩、粉砂岩分布在青龙山、黄龙山、孔山,常组成山脊;石炭系(C)灰岩、泥灰岩、泥岩分布在青龙山西北坡及黄龙山、孔山北坡;二叠系(P)灰岩、泥岩、砂岩分布在青龙山、黄龙山、孔山、伏牛山北坡;三叠系(T)灰岩、泥岩、砂岩分布在泉山、棒槌山及安基山水库以南;侏罗系(J)砂岩、砾岩及凝灰岩、安山岩分布在许巷村以东的乌基山、庙山、射乌山;白垩系(K)粉砂岩、泥

8、岩分布在汤山以南及汤泉水库附近。各时代地层见表2-1及图3-1、照片2-1、2-2、2-3、2-4、2-5、2-6。(二) 第四纪地层汤山地区低山丘陵前缘及波状岗地平原和冲沟地带皆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覆盖,溶洞中尚有洞穴堆积。1、洞穴堆积物(Q2):汤山镇西宁杭公路南侧,在汤山北坡标高85.9米奥陶系灰岩中的葫芦洞(坐标X:3550091,Y:0692703),东西长约80米,宽约2035米,顶高15米,堆积黄褐色粉砂、亚粘土,在堆积物中发现南京汤山猿人头骨及包括5目11科14属15种的哺乳动物化石,时代距今35万年。2、上更新统下蜀组(Q3):分布于山前岗地、波状平原,主要由棕黄色亚粘土、粘土

9、组成,底部含砾及铁锰质结核,有些地方100米高程的山间尚有风成黄土分布,多种成因,厚度215米。3、全新统(Q4):残积坡积层分布于山丘前缘,岩性受基岩岩性控制。灰岩分布地区多为红色亚粘土,页岩分布地区为黄绿色、紫色亚粘土夹碎石,砂岩、砾岩分布地区多为碎石夹粘土堆积,厚度010米。冲积洪积层分布于七乡河、九乡河、汤水河上游河谷,多为砂砾石层及亚粘土夹砾石层,厚度210米。冲积淤积层分布于区内河流中下游,上部为含淤泥质亚粘土夹粉砂,下部为砂砾层,厚度210米。二、火成岩工作区内火成岩种类单一,主要为燕山期石英闪长斑岩,次石英安山岩。1、石英闪长斑岩()灰白略带棕黄色,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

10、含有少量石英,暗色矿物有黑云母和角闪石。主要分布在安基山、伏牛山一带,大面积出露,勘6孔自1.50米348.99米可见闪长斑岩多处断续穿插于二叠系(P)灰岩中,在汤山东部多为南北向岩墙及岩脉产出,出露宽度1050米不等,06、061号井均见闪长斑岩穿插于志留系(S)砂质页岩之中。2、次石英安山岩()灰色、紫灰色为主,风化后呈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代表性矿物有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等。在汤山水库附近出露,经KA法测定年代为85my。三、地质构造汤山地区位宁镇弧形褶皱中部偏西地段,不同期次、性质各异,方向不同的褶皱,断裂十分发育(见图2-1)。(一)褶皱宁镇山脉西段褶皱构造较为发育,自北

11、向南有龙(潭)仑(头)复背斜、范家塘复向斜、宝(华山)巢(凤山)复背斜、桦(墅)亭(子)复向斜、汤(山)仑(山)复背斜。1、龙(潭)仑(头)复背斜濒临长江南岸,呈东西向展布,主要由志留系三叠系组成,核部岩层产状陡立,三叠系岩层较缓。2、范家塘复向斜位于龙(潭)仑(头)复背斜南侧,呈东西向延伸,核部为上三叠系范家塘组,两翼为中下三叠系石炭系,岩层陡立或倒转,轴面向南倾。3、宝(华山)巢(凤山)复背斜西起灵山,经龙王山、宝华山、巢凤山,西段轴向5065,宝华山巢凤山段为8090,岩层产状近直立,西段轴面略向南倾,向东轴面北倾,轴部由志留系组成,翼部由泥盆、石炭、二叠、三叠系组成。4、桦(墅)亭(子

12、)复向斜位于宝(华山)巢(凤山)复背斜之南,西起青龙山西北山前经桦墅向东至亭子以东,西段走向北东4055,经桦墅转折为东西向,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组成核部,两翼为中三叠黄马青组。5、汤(山)仑(山)复背斜西起青龙山南东侧淳化,经坟头南,汤山向东至仑山,淳化至坟头为轴向北东35,向东经汤山至仑山轴向转折为北东东向,呈弧形褶皱展布。核部由寒武系、奥陶系组成,两翼由志留、泥盆、石炭、二叠系组成,北翼地层倾角陡立或倒转,南翼产状平缓。青龙山黄龙山段轴向4060,核部地层为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两翼为志留系中统坟头组、上统茅山组及泥盆、石炭、二叠、三叠系,南东翼地层平缓,北西翼产状陡立,局部倒转。汤山短轴背

13、斜位于汤(山)仑(山)复背斜核部,背斜轴呈北东80走向,背斜轴向西端倾伏,角度30,轴面直立略向南倾。背斜核部由寒武、奥陶系组成,两翼为志留系。地层倾角北陡或倒转,并发育次级褶皱。汤山短轴背斜南翼地层倾角平缓3050。短轴背斜东部受北西向及北东东向断裂切割跌落,跌落深度较大;短轴背斜西部亦受弧形断裂切割跌落,致使短轴背斜形迹表现出明显的不完整性。(二) 断裂区内早期受造山褶皱运动影响,后期经多序次构造作用复合改造,断裂构造特别发育,以其展布方向及性质归结为以下四组。1、北东东向断裂 泉山安基山逆掩断裂该断裂位于汤仑复式背斜北翼,西南自上坊镇经徐家边、泉山、安基山,向东至仑山北坡呈弧形展布。泉山

14、安基山一带被北西向断裂错开右行2公里,三叠系下统青龙组逆掩在中统黄马青组之上,断层倾向南,倾角小于35。 杨坊山长林村逆掩断层该断裂位于宝华山巢凤山复背斜北翼呈东西向弧形展布在工作区以北,上盘为二叠系及三叠系中统下段周冲组,下盘为三叠系中统上段黄马青组及上统范家塘组,断层面倾向南,倾角小于45,显示向北逆掩。 上坊孔山逆掩断裂该断裂南起上坊,经坟头折转向东至孔山北,走向由北东转折为北东东向,断面倾向南东,倾角平缓。上盘为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石炭系中统黄龙组、上统船山组;下盘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或弧峰组、上统龙潭组,断裂破碎带主要由栖霞组灰岩碎块组成。2、北西向平移断裂 庙山狼山断裂,北起庙山经棒锤

15、山东至狼山,走向北西300左右,断层倾向东,倾角80。断裂两侧地质体不连续,棒锤山三叠系东延部分被右行错移至培山一带,最大错距达2公里。 栖霞山坟头断裂,北起栖霞山西,经西流至坟头,北段走向350经西流转折为北西310,西南盘南移下落,东北盘北移抬升。西南盘多为中生界地层,东北盘出露中生界及古生界地层。3、近东西向断裂汤山东昌街断裂,西起汤山镇南经大卓北杜榨至东昌街一线,断面南倾,倾角较陡。断裂北侧抬升出露古生代地层,南侧下降与黄梅桥行香断裂组成断陷带,宽8公里沉积巨厚中生代上白垩统沉积。第三章 地下水条件汤山地区地下水可分为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碎屑岩类及火成岩类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这三

16、种地下水埋藏条件有明显差异,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有所不同,其水量、水质变化及开采利用状况亦不同(图3-1水文地质图、图3-2水文地质剖面图)。一、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岩溶水主要赋存在碳酸盐岩类及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中,主要分布在汤山、青龙山、黄龙山、孔山、石膏矿一带。由于含水岩类、所处构造部位、成因、时代、分布位置不同,富水性差异很大,一般质纯灰岩比泥灰岩、硅质灰岩易被溶蚀,富水性优于后者;灰岩层中夹有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硅质岩,溶蚀作用往往在二者接触面发育,因此顺岩层倾向较为富水;断裂带附近易于地下水渗流,是岩溶发育有利地段也是地下水富水地段;褶皱向斜核部、背斜倾设端也是岩溶发育地下水

17、富集有利地段。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可分为热水型和冷水型两种。(一)热水型岩溶裂隙水分布在汤山附近,受汤山短轴背斜核部褶皱与断裂控制,奥陶系(O)寒武系中上统(2-3)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组成汤山山体,碳酸盐岩多裸露在山体表层;东端跌落,西端下落倾伏,为志留系、第四系覆盖;南北两翼志留系上覆白垩系、第四系。碳酸盐岩含水岩组褶皱、裂隙发育(见照片3-1),经渗水溶蚀扩张连通(见照片3-2)并具大小不等溶洞(见照片3-3),在300米深处仍可见溶洞与裂隙。裂隙与溶洞发育状况,充填与胶结程度是影响深井出水量因素之一,降水量变化,入渗量多寡,补给区范围大小均是重要影响因素。汤山岩溶裂隙水可分为地下水补给

18、区和汤山东西两端排泄溢出热水温泉区。1、热水温泉区分布在汤山镇附和侯家塘附近。汤山东端汤山镇附近地下水水温5365,单井涌水量2801200米3/日,PH值6.77.4,矿化度1.591.78g/l,水质类型为SO4Ca型,SO4含量9151090mg/l,Sr含量8.349.46mg/l,F含量3.23.6mg/l,H2SiO2含量6073mg/l,为偏硅酸、氟医疗热矿水。汤山西端侯家塘附近地下水水温3039,单井涌水量2501920米3/日,PH值6.97.9,矿化度1.201.45g/l,水质类型为SO4Ca型或SO4HCO3Ca型,SO4含量582793mg/l,Sr含量5.237.5

19、8mg/l,F含量2.22.8mg/l,H2SiO2含量2142mg/l,为氟医疗热矿水(见表3-1、表3-2)。2、汤山地下水补给区分布在汤山山体中部块段,是降水通过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渗流经深循环向热水温泉区补给。在地下水渗流未进入深部循环的浅部含水岩段,地下水水温1825,单井涌水量1261920米3/日,PH值7.07.9,矿化度0.510.71g/l,水质类型为HCO3Ca型或HCO3Ca Mg型,SO4含量10-11镭水氡g/l3747.14129.5氡水注:本表根据:1、1981年全国疗养学术会议修订的医疗矿泉水分类标准;2、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编写的地下热水普查勘探方法(地

20、质出版社),并参照苏联、日本等有关标准综合制定;3、卫生部文件73卫军管第29号关于北京站热水井水质分析和疗效观察工作总结。3、热水型岩溶地下水运移规律 地下水补给汤山地下热水补给来自两方面,即山体裸露灰岩岩溶裂隙接受降水下渗经深循环补给及侧向补给(或排泄)。汤山山体大面积基岩裸露,岩溶裂隙发育(见照片2-1),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的变化与降水有明显关系。如05井水位变化可见一斑,1996年11月8日至1997年3月8日4个月无明显降水,水位埋深降至8.40米,1997年3月9、10、11日三天降雨合计112.3毫米,水位急速上升,第6天(3月15日)升至埋深5.2米,第11天(3月

21、20日)上升至3.55米曲线拐点,以后水位基本平稳(见图3-3)。南京地区碳酸盐岩降水入渗率一般在1020%,汤山裸露碳酸盐岩上覆0.5米厚风化松散层,以亚粘土为主,面积8平方公里,若以入渗率12%计算,年平均降水量1060毫米,总入渗量100万米3/年,是汤山地下水主要补给源。区域性侧向补给,汤山北部和西北部低山丘陵灰岩及碎屑岩分布区,为区域性地下水补径排动态平衡中的补给区;汤山南部及东南部埋藏型热储层适时侧向补给,在汤山地下水补给中居次要地位。 地下水径流由于地壳运动和断裂活动,来自地壳深部的热能辐射与传导至上部岩石圈,使汤山成为地热增温相对异常区,在降水入渗及区域地下水侧向少量补给(或排

22、泄)运移至深部热储层逐渐增温至7080的地热流体,由于巨厚盖层保温隔热及地层压应力作用,且补给区位置高,地热流体具有较高的水头压力,再沿导热构造上移,溢出地表而成温泉。汤山及附近构造发育不均,性质各异,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裂隙发育,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汤山东端汤山镇附近导水系数T=0.8381.068米2/小时,储水系数S=6.8710-39.83710-3;汤山西端侯家塘附近T=35.56米2/小时,储水系数S=5.84510-3;汤山中部地下水补给区T=3.405米2/小时。 地下水排泄汤山地下水排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人工开采和温泉自溢。汤山现有热水深井17眼,泉井7眼,冷水深井10眼(

23、其中开采7眼),开采量97100万米3/年。人工开采是汤山区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汤山温泉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露在汤山镇,平均自流量500米3/日,冬春干旱季节自流量变小仅200米3/日。现在自溢情况已不多见,仅在丰水年夏季降水集中的时日个别深井自溢。如1991年6月14日、1997年8月21日、1998年7月5日8月15日、1999年9月5日9月15日、2002年9月7日、2003年7月15日、2004年7月5日和8月17日见井口自流。各井自流时间短,间隔时间长,自流量小且无流量记录,无法计算自流量。温泉自溢是地下水排泄的辅助方式。汤山地下水补给量100万米3/年左右,现在开采量100万米3

24、/年上下,丰水年降雨期有间歇性泉水自流,在区域地下水流场中存在侧向少量补给或排泄。汤山及附近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在现水位埋深条件下总体是平衡的。(二) 冷水型岩溶裂隙水分布在青龙山、黄龙山、孔山以及石膏矿一带,因岩性不同、成因差异,所处部位及分布面积、裂隙溶洞充填胶结状况影响补给径流条件,而使富水性差别很大。1、水量丰富的周冲组(T2z)岩溶水含水岩组主要是三叠系中统周冲组角砾状灰岩,夹石膏层,溶洞裂隙发育,出露地表的灰岩降水入渗率很高,有利于地下水补给,实际富水岩段是埋藏地下溶蚀发育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安基山水库南坡及南京石膏矿附近,如83、84号南京石膏矿深井,井深249.46米,82.6

25、3米以深为角砾状灰岩夹石膏,溶洞裂隙发育,日涌水量2000米3以上。由于受含水介质和边界岩层影响水质比较复杂,一般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矿化度450mg/l,矿化度、总硬度、SO4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开采地下水过程中需注意水质变化(见图3-1、图3-2、表3-3、表3-4)。2、石炭系(C)二叠系(P)及三叠系下统青龙组(T1q)岩溶水含水岩段为灰岩、泥灰岩夹页岩、泥岩、硅质岩等,受构造影响,岩溶发育不均,涌水量差距很大,大者可逾1000米3/日,小者不足100米3/日。分布在青龙山、黄龙山、孔山一带,如九华山铜矿92号深井,井深315.19米,66.71米以深为石炭系二叠系灰

26、岩及泥盆系砂岩,涌水量1100米3/日;汤14孔深240.46米,81.0米以深为石炭系二叠系灰岩,岩溶不甚发育,涌水量为50米3/日。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局部HCO3CaMg型,矿化度0.220.50g/l,总硬度150300mg/l,PH值7.07.7,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碎屑岩及火成岩类裂隙水裂隙水赋存于碎屑岩及火成岩的构造裂隙与风化裂隙中,裂隙水的富水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构造断裂的性质及裂隙发育程度、岩性软硬起着主导作用,同时还与补给条件、岩层产状、火成岩侵入蚀变作用、风化程度、降水多寡均有直接关系。在构造断裂附近尤其是张性断裂有利于降水入渗及地下水补给、径流;岩性硬

27、脆在构造作用下易产生透水裂隙,如坚硬的砂砾岩、石英砂岩裂隙发育时较为富水;反之岩性细软,如泥岩、页岩、煤系地层,不易产生裂隙或呈闭合裂隙则较为贫水。(一) 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1、泥盆系上统(D3)裂隙含水岩组五通组岩性为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分布在青龙山、黄龙山、孔山、狼山一带,水量较丰富,一般水量为100500米3/日,大者可超过500米3/日。如青龙山南段淳化矿泉水厂深井,含水岩段为泥盆系上统石英砂岩,涌水量864米3/日;九华山铜矿92号井含水岩段为泥盆系上统石英砂岩及石炭系二叠系灰岩,涌水量1100米3/日。九华山铜矿92号深井主要含水岩段石英砂岩,水质类型为HCO3SO4Ca型,矿化

28、度0.3g/l,水温21.6,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侏罗系中下统(J1-2)裂隙含水岩组象山群岩性为石英砂岩、石英砾岩,间夹页岩及煤层,分布在庙山安基山一带,水量较丰富,富水性差异大,一般水量100500米3/日,大者可大于500米3/日,小者小于50米3/日。如许巷村71号井深仅50.07米,含水岩段为侏罗系中下统含砾石英砂岩,涌水量432米3/日;公交技校85号井,含水岩段侏罗系中下统石英砂岩,涌水量仅30米3/日,HCO3CaMg型,矿化度1g/l,水温17.119,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在桦墅以东还有侏罗系上统龙王山组(J3l)、西横山组(J3x)安山岩、凝灰岩、砂砾岩、火山碎屑岩

29、弱裂隙含水岩组,单井水量50米3/日左右,矿化度1g/l,本区无深井。3、三叠系中上统(T2-3)裂隙弱含水岩组上统范家塘组(T3)岩性为粉细砂岩夹泥岩,中统黄马青组(T2h)粉细砂岩、泥岩,分布在前新村、同心村、庙山一带,水量贫乏,单井50米3/日,甚至干井。本区裂隙弱含水岩组无深井。4、志留系(S)、白垩系(K)微裂隙弱含水岩组志留系上统茅山组(S3m)及中统坟头组(S2f)粉砂岩、泥岩、石英砂岩,下统高家边组(S1g)页岩、泥岩,白垩系下统葛村组(K1g)泥岩、粉砂岩、岩屑砂岩,白垩系上统赤山组(K2c)、浦口组(K2p)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分布在青龙山、黄龙山、孔山以南除汤山山体的大部

30、分地带,岩性细软,裂隙欠发育水量微弱,一般50米3/日或干孔,无深井。(二) 火成岩类裂隙弱含水岩组工作区内火成岩主要为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石英闪长斑岩(),灰白、棕黄色,汤山以岩脉或岩枝产出,在九华山、安基山、柏家庄一带有大面积出露;尚有次石英安山岩(),灰色、紫灰色,风化后呈灰白色,其露头分布在汤泉水库附近。岩浆岩在侵入与上移过程中逐渐冷却,原生裂隙发育,在成岩后经历数次强烈构造运动,有构造裂隙存在。火成岩还有后期风化裂隙,其风化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围岩对其影响更为突出。围岩透水性强,对侵入岩风化影响就大,例如侵入于角砾状灰岩的花岗斑岩,角砾状灰岩溶蚀作用透水性强,侵入岩体风化的现象

31、明显;围岩透水性差,侵入岩风化影响即小,例如石英闪长斑岩侵入于上三叠粉细砂岩、泥岩中,围岩岩性软细透水性差,侵入岩风化程度轻。本区火成岩裂隙水水量不均一,大多为弱含水岩段,一般小于100米3/日。如汤15孔(句容宝华山下鲍亭)含水岩段为石英闪长斑岩,水量47米3/日;汤6孔(孟塘)含水岩段为石英闪长斑岩和含炭质灰岩,水量47米3/日。以HCO3CaNa型为主,矿化度0.481.70g/l,水温19.021.2,某些地段矿化度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三、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残积坡积层(Qel-dl)灰黄色、黄色亚砂土或亚粘土夹碎石;上更新统下蜀组(Q3)黄褐色含砾亚粘土及全新

32、统冲积洪积层(Q4al-pl)灰色、灰黄色亚砂土或亚粘土夹碎石的潜水。分布在岗地、山前波状平原、冲沟边坡及小河流两侧,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次为山区基岩地下水侧渗补给,还有汛期水库泄洪排水。排泄方式以向河沟渗流及浅井开采为主,部分消耗于蒸发。水位埋深0.53.0米,单井涌水量310米3/日,HCO3Ca型为主,或HCO3ClCaMg型,矿化度度1g/l,环境保护好的可作为分散居民的辅助供水。四、地下水运移汤山地区地下水包括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火成岩类裂隙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各类含水岩组渗透、径流性能各异,地质构造复杂,以及地形地貌、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区地下水是一复杂系统

33、。热水型岩溶地下水运移规律已在前叙述,现对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进行探讨。(一) 地下水补给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各含水岩组间补给及地表水的补给是辅助来源。各含水岩组因裸露地表的面积,入渗系数、岩层产状、地形地貌部位差异,接受降水补给量是不同的。降水对低山丘陵区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几乎是唯一的补给源,例如汤山炼灰厂73号深井,附近大面积出露中上石炭统黄龙组(C2h)、船山组(C3c)、下二叠统栖霞组(P1)灰岩,构造裂隙发育(见照片3-4、3-5),降水入渗率高,补给地下水速度快。1995年元月至6月19日连续干旱降水稀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1月5日埋深6.01米,降至6月15日18

34、.91米;6月20日降暴雨150.7毫米,6月25日经历5天水位埋深升至6.92米,上升11.99米,大气降水对岩溶裂隙含水岩组补给的影响可见一斑(见图3-4)。在基岩隐伏区及地面下负标高各含水岩组由于受开采强度不同及降水多寡变化,水头压力亦不断变动,压力高的含水岩组向压力低的补给。如工作区以西的北岔路口及摄山三叠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上世纪70年代水位埋深10米,90年代过量开采水位下降至40米,水质也明显变化,矿化度由0.5g/l升至0.9g/l,水型由HCO3 SO4Ca型变为SO4HCO3Ca型。是因为深部灰岩中所夹石膏层裂隙岩溶发育,当地下水开采量过大,水头压力减小,下部含石膏层灰岩含

35、水岩组向上运移补给其上含水岩组所致。孔山北坡山脚下二叠统栖霞组(P11)岩溶裂隙含水岩组水头压力高,形成上升泉湖山泉(见照片3-6)。文山东南山脚下三叠统青龙组(T1q)岩溶裂隙含水岩组水头压力高,形成上升泉上窑湾泉,溢出地表后大部分下渗补给周边第四系松散堆积孔隙水。(二)地下水径流岩溶裂隙水是在碳酸盐岩裂隙溶洞空间中径流,受断裂构造控制,与地下水化学溶蚀及自然风化密切相关,其水头压力大小与补给区地势高低及隔水层与含水岩组共同地应力有关,水头压力大的沿裂隙溶洞形成通道照片3-6 湖山泉 0689773 3552561向压力小处径流,压力大的含水岩组向压力小的含水岩组径流。裂隙水在含水岩组各种成

36、因的裂隙空间中径流渗透,由各种宽度、密度的裂隙纵横交错构成树枝状地下水通道,汇聚在张性裂隙尤其是张性构造裂隙组成富水裂隙网络,高水头压力向低压力处径流。本区岩层多为南西北东向,走向层间裂隙发育,地下水流向也是南西北东向,遇垂直岩层走向的张性裂隙时,地下水流向则改为北西南东向。本区孔隙水是表层松散堆积物呈层状的连续孔隙中渗流,无水头压力,水位的高低取决于所处地形地貌条件,其流向是地势高水位亦高处向地势低水位低处汇集渗流。(三)地下水排泄人工开采、泉水自溢、排向地表水和含水岩组之间互补是下水下排泄的主要方式,浅层地下水的地面蒸发也是排泄的一种方式。自1982年汤山地区开始凿深井取用地下水以来,人工

37、开采地下水已成为地下水排泄的重要方式,据近一两年的资料统计,因工业结构调整地下水使用量减少,开采量为70100万米3/年,最大开采量可超过100万米3/年。汤山地区泉水多源于岩溶裂隙含水岩组,裂隙水含水岩组未见泉水。如孔山北坡山脚出露的湖山泉即源于下二叠统栖霞组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丰水年雨期泉流量可达1000米3/日,窑湾村文山与白露头两山间冲沟中之窑湾泉亦源于栖霞组岩溶裂隙含水组,上升出露于第四系冲积坡积自溢而成泉,后因在泉旁开凿92号深井而干涸;文山脚下的上窑湾泉源自下三叠统青龙组(T1q)岩溶裂隙含水岩组,自流量约150米3/日。泉水自溢亦是汤山地区地下水排泄的重要方式。地下水补给地表水也

38、是地下水排泄的辅助方式,如七乡河上游安基山水库溢洪河位于孔山北山脚,丘陵山区地下水水头压力大,沿裂隙渗流补给溢洪河;湖山村桦墅的溢洪河段是季节性河流,干旱时见底,两岸地下水尤其是孔隙水水位高于河底向河渗流;还有些水塘长年不干,干旱时亦有水,其实是地下水以隐蔽泉水形式补给地下水。各含水岩组在水头压力差增大时,通过裂隙压力大者向压力小者补给,如出露于青龙山、黄龙山、孔山山脊上泥盆统五通组(D3)石英细砂岩、含砾砂岩,地势高,降水经砂岩裂隙渗流,水头压力大,向下部岩溶裂隙水补给;汤山地区属低山丘陵区,孔山标高341.9米,青龙山中的大山凹256米,安基山东白露头304米,较周边地区地势高,地下水水头

39、压力亦较大,地下水向周边水头压力小的地区补给。各含水岩组之间补给及向区外地下水补给亦是汤山地区地下水排泄的辅助方式。地面蒸发与植物蒸腾是浅层地下水的一种排泄方式,尤其是覆盖在表层的松散岩类中潜水,因潜水面距地表近,蒸发与蒸腾是潜水水位下降的重要方式。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计算参数的计算及确定是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关健,因此根据不同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选择不同的水文地质参数是十分必要的。本次报告中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是在抽水试验、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及开采量等众多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中选取。一、大气降水入渗系数大气降水入渗系数()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本次是采用地下水动态计算入渗系数。公式: 式中:潜水变幅

40、带岩性给水度;hmax降水后孔内最大水位高度(米);h降水前孔内水位高度(米);h临近降水前时段地下水位的升(降)速率(米/日);t从h至hmax时的时段(日);xt时段内降水量总高(米)。根据本次调查实测上更新统下蜀组(Q3)亚粘土及全新统(Q4)亚粘土、亚砂土民井水位,并利用周边地区几个孔隙潜水井资料来求入渗系数(),周边地区的包气带岩性与工作区内的岩性相同,求出的入渗系数见表4-1。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一览表 表4-1观测井位置包气带岩性入渗系数()选用值仙鹤门中学下蜀组亚粘土0.1280.137红旗农牧场下蜀组亚粘土0.141马群白水桥临汾旅下蜀组亚粘土0.136句容市九华茶场下蜀组

41、亚粘土0.143二、灌溉水与地表水体回渗系数回渗系数()与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有相似性,对应于不同的岩性其值也不一样,由于工作区内没有测定值而设置的均衡试验场,一般情况下都是取经验值,本次计算中全新统及上更新统下蜀组亚粘土取值0.18。三、导水系数及储水系数水井的非稳定流计算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利用非稳定抽水试验资料,确定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二是当水文地质参数已知时,确定开采量,导水系数(T)值及贮水系数(S)值的计算,可以预测地下水开采以后水位变化的情况。在含水层中打了一个完整井,从井中抽水时,在水头降低的瞬间,水从含水层中排出,随着时间的延长,抽水影响范围不断向外扩展,地下水运动满足

42、非稳定运动的基本方程: 根据一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可以求解偏微分方程式。设在抽水以前,承压水头面是水平的,其值为H0。在含水层中只有一个半径为r的单井,假设井径为无限小;此时,相应的边界条件为:H(,t)H0,对于t0时 ,对于t0时初始条件为:H(r,0)=H0 对于t0,rwr时方程的解为: HH0 其中:= 中包含有二个未知数S和T,直接求解泰斯公式比较困难。因此,野外实际使用的是一些近似图解法。1、配线法(标准泰斯曲线法)2004年8月17日在汤山炼灰厂73号井进行一组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自8月17日8时开始抽水持续10.5个小时,抽水工具采用井中200QJ20型泵,流量20米3/时

43、,抽水井与观测井相距6米,因抽水井无测孔,无法测井中水位降深,所以只有观测井的水位动态资料(见表4-2)。73井抽水观测72井水位动态一览表 表4-2抽 水 水 位恢 复 水 位时 间水位降低(米)时 间水位降低(米)时 间水位恢复(米)小时分钟小时分钟小时分钟0.01710.303.52101.400.01710.530.03330.5342401.440.03320.640.08350.744.52701.460.08350.790.17100.8453001.480.25150.970.33200.945.53301.490.58351.120.5301.0063601.501.0865

44、1.221601.1474201.501.52901201.271.321.5901.1984801.5031801.3721201.2495401.5142401.412.51501.31106001.5163601.4831801.3610.56301.5184801.51解:根据表4-2中的资料,在双对数纸上作降深时间曲线(见图4-1)。把它重叠在标准曲线(泰斯曲线)上,保持坐标轴平行,直到二条曲线完全重合(抽水开始前几分钟可能落在曲线下方)时为止,在图上任意取一配合点(最好能取整数),分别读出该点在二张对数纸上的纵、横坐标,得到:W()=10, t=36分钟(0.6小时)=1000, S=1.70(米)代入公式,计算导水系数(T)和贮水系数(S)。 T= W()= 10=9.41米2/小时 (即225.88米2/日)S= = =0.000627(即6.2710-4)一个抽水井,先以固定的流量Q抽水,抽了一定时间就停止,此时井中的水位开始恢复。如果抽水前的水头为H0,抽水停止后某一个时间内恢复水头高度为H。我们把S= H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