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粮食作物免耕栽培技术.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07728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粮食作物免耕栽培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粮食作物免耕栽培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粮食作物免耕栽培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粮食作物免耕栽培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粮食作物免耕栽培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粮食作物免耕栽培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粮食作物免耕栽培技术.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粮食作物免耕技术推广情况 免耕(少耕)技术是与传统犁铧翻耕相对的耕作技术,这项技术操作简单、适用性强、增产明显、保护土壤、减少蒸发、改善环境、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中,是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关键技术。一、吉林省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的中部,地处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之间,全省东西长约750Km,南北宽约620 Km,总土地面积1909.47hm2,其中,农业用地占21.1%,林业用地占48.6%,牧业用地占8.1%,渔业用地占3.4%,其他用地占18.8%,总人中25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73万人。我省东部是以上升剥

2、蚀为主的老爷岭-长白山隆起区,中西部是以沉降为主的松辽平原凹陷区,整个地势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呈阶梯式下降。全省10活动积温为2100-3200,无霜期为120150天,年降水量4001300mm,由东向西递减,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日照时数约2200-3000h,蒸发量由西部平原向东部山区递减,约为700-1000mm,春季西部风沙大,十年九旱。由于降雨时空分布的不均性,导致吉林省东部水源充足而耕地不足,中西部耕地多而水源不足,水成为农业生产丰欠的主要制约因素。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重。全省1994、1997年都曾遭遇严重干旱;2000-200

3、2年连续三年干旱。2002年水田缺水面积超过300万亩,占水田面积的1/3。因此,充分利用耕地和有限的水资源,采取切实可行的抗旱节水、免耕(少耕)技术措施已成为我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产的关键措施。二、吉林省粮豆作物生产情况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现有耕地面积8000多万亩。种植的主要粮豆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高粱、谷子、糜子、小麦、杂豆、薯类等,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为7000多万亩,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0%。其中,玉米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70%;水稻占12%;大豆占8%;其它10%。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4、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给吉林省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粮食产量由年产不足200亿斤上升到500亿斤水平。近十年,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为缓解全国粮食紧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吉林省粮食作物生产仍存在着生产条件有限而生产目标不断提高的矛盾。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而生产及土壤环境等却因利用不当而遭到破坏。所以,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就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建设。三、吉林省主要推广的免(少)耕技术在全省广大科

5、研和推广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试验和研究,免(少)耕栽培技术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为加快免(少)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几年来,我省组织相关单位,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了水稻免耕轻耙栽培、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垄侧保墒栽培、垄沟免耕栽培、原垄免耕栽培、秸秆覆盖免耕、高茬还田免耕等免(少)耕(翻)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水稻免耕轻耙栽培技术是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研究的水稻节水栽培技术,该技术核心理论是依据水稻栽培对土壤环境要求和对水分的适应能力而确立的。2000-2006年,全省已累计推广应用1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节水效

6、果。1、水稻免耕轻耙技术适应土壤免耕轻耙节水栽培技术适应于重粘土、草炭土、低洼稻田,不适应于漏水较重的砂性土稻田。2、水稻免耕栽培技术节水作用 正常翻耕稻田泡田用水量约280方/亩,而“免耕轻耙”的稻田用水量为200方/亩 ,节水约80方/亩,插秧后免耕轻耙稻田也比正常翻耕稻田少灌水50方/亩,每亩节水约130方。采取免耕轻耙能够节省泡田期用水量40%以上,后期如能正常灌溉,产量相当于普通栽培,在同样插后干的情况下免耕轻耙可比翻地、泡田、重耙的地块少减产20%。 3、主要技术措施(1)选用适宜品种。免耕轻耙栽培前期生育有所缓慢,后期生育有所旺盛,所以,在保证安全成熟的前提下,选择在当地安全成熟

7、的偏早熟的壮秆大穗型品种。(2)稀播培育壮秧。采用简塑盘钵育苗技术。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钵盘有两种:561钵和434钵。434钵育出的秧苗后期根系生长好,壮秧带蘖,尤其适合免耕轻耙栽培。因此,提倡应用434钵的秧盘。两种秧盘均要求播量控制在每钵体播2-3粒种子,并在秧苗2.5叶后勤浇水,及时通风炼苗。移栽时最好带1-2个分蘖。(3)修补干埂。土壤化冻后及时修补旧埂,以免灌水时漏水跑水。(4)施足底肥。在灌水轻耙前撒施底肥,每亩施纯氮4公斤、纯磷4公斤、纯钾2公斤。(5)灌水轻耙。在插秧前3-5天灌水,把水层调节在1寸程度,随之用手扶拖拉机搅拌表土3-5厘米,清除稻茬和杂草即可。(6)合理稀植。稀植

8、密度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栽培水平而定。一般情况下以行、穴距96-8寸为宜,每穴一钵,摆秧移栽。(7)化学除草。如果水源不足,插秧后缺水,应施用不需要水层的化学除草剂。(8)分蘖期的水管理。如果水源充足,可以采取正常灌水;如果水源不足,可以采取湿润管水措施。井灌稻田可采取间断灌水方法。(9)追肥。分蘖盛期(插后20天左右)开始施用补肥,每亩施纯氮2.5公斤;7月10日左右施用穗肥,每亩施纯氮1.6公斤、纯钾1.3公斤。在抽穗前后如果叶色落黄,可以施用粒肥,每亩施纯氮1公斤。(二)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吉林省农科院研究成果,已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国家发明

9、专利,同时通过国家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完成了该项成果的技术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并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公主岭、梨树等县(市)累计推广200多万亩。1、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适宜区域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适宜雨养农业区及类型区。就吉林省而言,中部地区 (半湿润区)所属县(市),西部地区(半干旱区)于中部地区相邻,并且生态类型一致的县(市)或乡(镇),东部地区的平原区,上述这些地区较为适宜。2、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在生产上应用,一是解决了东北地区春秋两季整地土壤失墒较重,夏季地表径流严重,降水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实施秸秆还田困难,土壤风蚀严重,土地用养失

10、调,黑土层变薄的问题;三是解决了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加厚的问题;四是解决了田间作业环节多,成本高的问题。3、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的效益据省农科院七年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以下经济和生态效益。(1)土壤有机质呈上升的趋势,与现行耕法比较土壤有机质提高了6.73g/kg。(2)土壤水分比现行耕法高1.53.2个百分点。另据试验结果:各年度夏季降水量与强度不同,0-50厘米土层的含水量,深松区比对照多2-5个百分点,土层愈深,增水效果愈明显。相当每公顷多蓄水73-176吨,可增产15-26%。(3)秋收后留高茬3540cm,每年还田秸秆总量的三分之一,等于三年秸秆全部还田

11、一遍,通过秸秆还田培肥土壤。以四密25为例,留高茬4045cm相当于每公顷每年秸秆还田风干重量2.78吨(四密25风干秸秆养分化验分析结果为:全氮:6.71g/kg;全磷:2.332g/kg;全钾:11.399g/kg)。(4)土壤容重降低,物理性状向良性方向发展。(5)降低生产成本,每公顷可以节约成本260500元。(6)产量与现行耕法比:春季保苗率提高1015%,核心示范田增产10以上,大面积示范区增产513%。4、主要技术措施(1)宽窄行交互种植。宽窄行交互种植是把原65厘米行距两行做成一条带,改种成40-90厘米宽窄行。第一年在40厘米窄行上种两行玉米,夏季在90厘米宽行距内深松25厘

12、米,幅宽50厘米,秋季两行玉米留高茬60-70厘米(茎秆重量占全株30-40%)。第二年在原宽行距深松带上播种行距40厘米。双行玉米,原留高茬地方成为90厘米宽行,夏季(6月下旬)深松、灭茬、就地腐熟还田。(2)夏季深松。夏季深松是在90厘米宽行内,于6月下旬雨季来临前,进行伏前深松,作业幅宽50-60厘米,深度25-35厘米,打破犁底层有利于伏雨的下渗贮存,供秋旱或翌年春季应用。(3)高茬还田。高茬还田是将秋季留的高茬在夏季深松时还田。深松部位与玉米植株分布在两个条带上,深松作业幅度50-60厘米,与两行玉米相隔15-20厘米。雨季来临,就地腐熟分解还田,解决了争水矛盾。(4)配套的农机设备

13、。一是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机,BD、BJ、BDJ型号246行的均可;二是中耕深松追肥机,大型动力的为适;三是条带旋耕整地机,大型动力的为适。(三)玉米垄侧保墒栽培技术垄侧保墒栽培是在上季垄作栽培后,第二年播种时不经过灭茬,在原垄的老垄沟施入底肥,直接在垄侧穿一犁起垄,然后播种的栽培方式。垄侧保墒栽培技术是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省时省工,投入少,效益大。经过多年试验示范,该项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已有了相应配套的农机具,是一项非常适用的抗旱免耕栽培技术。近年来,全省累计300多万亩,并将在春旱严重地区及半山区大面积推广应用。1、垄侧保墒栽培技术适宜区域垄侧保墒栽培技术适宜春旱地区和山区(半山区)坡地及平地

14、。就吉林省而言,西部地区(半干旱区)于及生态类型一致的县(市)或乡(镇),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坡地及平原区,上述这些地区较为适宜。2、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作用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作用一是根茬还田。通过一年的风化,玉米茬子在地里自然腐烂,做到根茬还田;二是节水保墒。由于该栽培方式,垄与垄之间形成了阻水埂,有利于保水、保肥,减少了水土流失。另外,有半条垄没耕翻,本身就利于保墒。因此具有较好的抗旱效果,特别是坡耕地干旱年份可提高玉米保苗率10-20%以上;三是化肥深施。有利于测土配方施肥及一次性施肥。由于没经过灭茬,化肥施入了老垄沟,比灭茬田底肥可深施10-15cm,做到深施肥,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另外在春旱

15、年份,由于底肥深施避免了施高氮复合肥烧种、烧苗现象;四是休整土地。由于只利用了半条垄,另半条垄当季处于闲置状态,提高了耕地质量,也达到了倒茬作用,能保持种植作物持续高产;五是抗倒伏,由于有半条垄未耕,土茬比较硬,固根能力好,抗倒伏能力强;六节约成本。该栽培技术只进行苗带封闭除草,可节省除草剂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降低了化学农药污染,保护了环境。此项技术不用机械灭茬,公顷节省灭茬费用13-17元。3、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经济效益田间调查及秋后田间测产结果表明,在春旱较严重的年份,坡耕地保苗率平均可提高15个百分点,亩增产玉米50公斤以上,增加效益60元左右。另外可节省灭茬费用13-17元/亩,

16、两项加在一起亩可增收73-77元。在平年及丰水年份,保苗率没有较大提高,产量与正常耕作玉米田相当,但亩可节省灭茬费13-17元。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经济效益是比较显著的。4、垄侧保墒栽培技术要点(1)不用机械灭茬。(2)、施肥与播种。播种与施肥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工等距点播。平地(垄距较窄的)第一年采取该栽培方式的地块,可在原垄沟靠近另一条垄侧处先浅穿一犁,施入底肥,做到化肥深施,然后在垄侧深穿一犁起垄,用播种器人工精量播种并施入口肥,覆土并脚踩镇压保墒。坡地或垄距较宽的可先在垄沟施入底肥,然后直接在垄侧深穿一犁起垄,用播种器播种、覆土;二是跟犁种。在老垄沟施入底肥,在垄侧穿一犁破茬后跟犁种,并施入口肥,最后在同一垄侧深穿一犁,掏墒覆土,单磙镇压。(3)播种后进行苗带封闭除草。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