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公早年的为学昭示及仕途立业.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13454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谷公早年的为学昭示及仕途立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谷公早年的为学昭示及仕途立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谷公早年的为学昭示及仕途立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谷公早年的为学昭示及仕途立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谷公早年的为学昭示及仕途立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谷公早年的为学昭示及仕途立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谷公早年的为学昭示及仕途立业.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山谷公早年的为学昭示及仕途立业黄春城 摘录整理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号称诗书画三绝,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始祖。其诗与苏轼并称,词与秦观齐名,文学辞赋兼长。书法名列四大家(苏、黄、米、蔡)之一。是一位文学与艺术成就横绝古今的文坛巨擘。山谷公的一生写了1900多首诗,180余首词,现存世的书法真迹包括纸绫本,拓本(片)约有50余件,民间收藏本约40多件。黄庭坚出生于诗书门第,分宁双井世家望族,父亲黄庶的五世祖黄瞻,曾任南唐小李王朝分宁县令。到庭坚的祖父黄湜时,人丁兴旺,三房弟兄达十三人之众,且个个智商超绝

2、,其中10人考中进士,时称“十人及弟”。黄庭坚的舅父李常,字公择(1027-1090)时任江洲通判,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从小就聪颖过人,传说他五岁入学,读书一目五行,两三遍成诵,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有一年,清明节后的一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塾师诗兴大发,口占七绝一首:“农家四月耕耘忙,日映斜阳水接光,春播插秧千万垄,夏收黄灿谷盈仓”,吟罢叫学生吟诵并学写诗,其时学生还是囫囵吞枣地读诗,并未涉诗学,无人能和,唯有七岁的小庭坚乍见一牧童在田埂上放牛,并悠然自得地吹着短笛,心想这就叫诗意盎然吧!信口吟出一首:“骑牛得得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世间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吟罢,博得同学们及老师的赞

3、誉。庭坚的舅舅瞧见小外甥的书架上摆满了经子史集及蒙学读物,不时地抽几本考问他,他不但能诵读,而且有独特的见解,舅舅心中暗自惊讶。一天,甥舅俩出外散步,路旁一株老桑长得枝繁叶茂,舅舅随出一上联:“桑养蚕,蚕做茧,茧抽丝,丝织锦绣。”小庭坚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舅父暗暗自喜,黄庭坚的书法从小也就崭露头角,他每天要练几张纸,寒暑不辍。宋嘉祐四年(1059年)三月,由江西通判调任宜州观察推官的李常回家省亲期满,要将小外甥带离亲人,随赴任所。长长的旅途中庭坚尝到了离开生母的滋味,遂发誓待游学归来,在有生之年再也不离开母亲,以尽其孝道,他哪里知道母亲对他的思念更是胜之

4、。人在旅途,时遇风雨,不是居馆驿,就是宿船舱,“生来三分食住行,奔劳行走见两分。”这便是旅途劳苦的写照了。途中虽说尝到了旅途的艰辛,也饱览了一路上的山山水水,时而兴发写几首诗词,以抒胸次之感慨。随着官任在身的舅舅串州过府,有人接待与作陪,吃的多是山珍海味,见的是阿謏奉承,吹吹拍拍,歌馆台榭,依红偎翠,顺便登庐山,游杭州,串苏州,走钱塘,历时三个多月,终于到了目的地涟水军,这次长途旅行使初出茅庐的黄庭坚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舅父的悉心指点,深入浅出的开导,使他受益匪浅,同时也缓解了对母亲的思念。在涟水军住了几年,庭坚也适应了平原气候,与诗友的往来也日益增多,生活过得舒心,一晃就成了小帅哥

5、。一天,甥舅俩到达高邮军的孙府大院,受到孙觉(字莘老,1028-1090年)的热情接待,把两位客人径直带到书房,刚一坐定他便笑哈哈地对客人说:“公择啊!还有你外甥鲁直,你们来得正好,客气话不说,请你们帮我了结一宗笔墨官司啦。”笔墨官司当然是文人的事,有时是读书读出障碍来,两人看法相左,通过笔墨官司来统一看法,有时却也是无事找事,本是一点小隔阂偏弄出大是非来。不过再大的是非也弄不出一个刑事案件来,陪不了钱,坐不了监,也不会闹出个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来。然而牵涉到笔墨官司,都是读书人,谁也不是吃干饭的。非得动脑盘肠不可,把原先涉猎的东西倒出来清一清,点一点,面子是要的。来帮忙的,不管你是惹事生非,

6、还是息事宁人,但要拿出真本事,一言既出要使主客方都心悦诚服,那你就功莫大焉!若是你功底不足就不要多饶舌,把原官司奉还到也无事。正因如此,莘老也就坦诚地征求客人意见。舅舅知道此官司有些斤两,而莘老主要是冲着自己来的,小外甥暂未放眼里,故此,他是慎重的,一面点头默许,一面加以研究,小外甥见舅舅不置可否,便稍加思索后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可与国风、雅颂相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一语中的。原来孙觉评论唐诗大家,向来十分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而另一位诗人王平甫则认为韩愈的南山诗,比杜甫的北征诗好。两人长久反复争论,就有了这笔墨

7、官司。谁知经小庭坚此语一出,便成了不了结的了结了。庭坚说得有理,不好否却,只好满意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由此结束了多年来的这一宗官司。事有凑巧,就在这天晚上孙觉的爱女孙兰溪突然发病,派出请郎中的人迟迟未归,庭坚经问病把脉后,定出是六淫的虚火症。对症开了个处方,孙小姐服下此药后,五更时分,病情缓解,翌日竟痊愈了。孙觉夫妻早就瞧见了这小帅哥一表人材,满腹文章,口若悬河,有心择为东床,且有舅舅可代其方父母作主,便不费口舌之力,且免除了媒妁斡旋,择日便成婚。洞房花烛之夜,新娘想试一试新郎的文才深浅,遂出一上联:“梳妆楼头,痴眼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庭坚岂听不出上联的暗藏玄机?对于这种小

8、意识的挑逗,他踱了几步脱口而出:“妙迹山上,落木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联文尚未洞穿,爱藏在心底,一对才子佳人,喝下交杯酒,订下海誓山盟,同心互结,道不完浓情蜜意。真乃是:月神意邀赴秋梦,巫山云雨情更浓。宋朝的游学,通常是以见闻和切磋诗文为务,且美其名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实际上是学子走出书斋,通过游学来推销自己,为日后科考与仕途立业打好基础,畅通人脉关节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孙觉是北宋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胡瑗的高足。要为女婿将来兼济天下搭桥铺路。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黄庭坚顶着洪州“解头”的光环在家乡人一致看好的情况下,意气风发,上京应礼部进士考,谁知天机难测,正遇舅父改

9、迁齐州(今山东济南),岳父调任湖州(今浙江湖洲)知州去了。寻亲未遇,又加上进士榜上名落孙山,真是回天无力。此次落榜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策论文比起他的诗赋相形见拙,北宋一朝的科举考试,江南地区重诗赋,轻策论,江北地区洽其相反,朝廷上选派的科举考官,多为中原地区人士,那些心气很高的主考官,对曾经属于李唐小王朝治下的江南地区的所谓纤弱文风一直有偏见,往往看不起江南的读书人。满腹经纶的黄庭坚,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受挫之后,在舅父的鼓励下,同时,又接受了同居店中已中进士的考生经验,外加爱妻孙兰溪抄了不少本朝应考的范文,供他琢磨参考,加上自己的勤奋苦读,学业文章均已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宋平治三年(1066年)丙

10、午,黄庭坚再度应试,主考考官读到他应试诗中“泾水空藏月,傅岩深锁尘。”的两句诗时,竟出指赞赏:“妙哉,妙哉!”结果为本试第一。又在治平四年(丁未),时年二十三岁的黄庭坚再度从分宁前往汴京,参加礼部春祎大考,结果顺利地登上了许安州榜三甲进士。居京等侯授官结果,乃出任汝州(今河南汝州市)叶县县尉,是同科进士中为数不多的出任北方边境地区的人员之一。对自己上进的思想虽有小挫而无大碍,他本不想张扬,但还是有不少亲友前来祝贺。宋熙宁元年(1068年)庭坚携家带口从分宁起程北上,向遥远的汝州叶县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走走停停,直到九月中旬才达任所,按官方规定,超期一月有余。不由分说要把庭坚拘禁除名,后经反

11、复认错和书面检讨,才被释放履职,这便是仕途开局的不顺。县尉是负责地方治安的下属官吏,较于接近民众,但要时常应付繁杂的公务,周旋于官场的倾轧。初始为官的黄庭坚,虽开局不顺,但胸怀济民之志是很坚定的,还是要行仁政,辅黎民建功业,尽管官微言轻,他对国计民生却表现出了深切的关怀和忧念。宋熙元年秋冬,河朔京师一带连续发生地震,震后又发大涝,灾后大量物损人亡,赤地千里,尸横遍野,幸存者流离失所,日无餐食,夜无安宿,黄县尉忧心如焚,遂率领部下深入灾区,维持社会秩序,赈济灾民,帮助群众重建家园,开展生产自救。并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写下了一篇流民叹:“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收虚春秋。迩来后土中宵震,有似巨鰲复载三山

12、游,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自宋熙元年元月至四年终,黄庭坚在叶县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因不适应北方气候,加上人地生疏,又有随任家眷,除每天上衙门办公事,尽量减少应酬,多陪家人。但爱妻的身体每况愈下,医治无效,在叶县身亡,年仅二十二岁,黄庭坚失去了这位善良贤惠、知书达理的妻子,几近痛不欲生,精神崩溃。每日伤心落泪,也为母亲担忧而感到不安,终日想离开这不祥之地,每天期盼,到了宋熙宁五年正月,机会果然来了。他报名参加回京学馆考试,策论文优乘,出授北京(今河北大名府)国子监教授。主要是担负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实为宋代国学之肇始,修建校舍,制定课程等职能,为主管国学的学官,从品官衔。他到任期

13、间,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量才使用的角度来看,都是很胜任的,比起他担任一个地方治安的县尉要合适得多,也更好能发挥他的所学之长。因北方燕云十六州的长期失陷,北京大名府此时成了直接面临契丹威协的边城,由于文人学者纷纷南撤,师资生源均不足,故而繁忙的国子监,竞成了一个轻松的闲职,每天办完公事以外,集中精力读书,从事文学创作和习研书法,随着岁月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加上阅历的增加,心志渐渐归于平静,为人处事也老练成熟了许多。他认为“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而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山谷公在国子监这段时间,由于环境安逸,学习刻苦,极大地丰富了学养,进一步开阔了他的知识面,为他后来跻身

14、北宋文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谷公为人正直忠厚,喜交接朋友,平时不仅热衷于国子监同僚侍讲,学师研讨学问,还乐意跟学生做朋友,并同王弼(字纯亮,后为山谷公的三妹夫)。谢子高、崔常甫等年轻学生结成忘年交,一起切磋诗文。山谷公任学馆三载期满,留守文彦博嘉其政等,赏其才,故见期再任,他精诚付与,为政为民,唯独不会送银子串路子,拉关系,是一个为政清廉的好官,常遭冷遇,原地不动,一干就是七年。在发妻孙兰溪辞世三年后,经友人的撮合,和新岳父的赏识,娶谢景初(字师厚,官朝散大夫)之女为继室,是为谢氏。持家勤俭,知书达理,孝敬婆婆,与庭坚夫妻感情和睦,然而,天妒红颜,谢氏于1029年病故,年仅二十二岁,生一女

15、孩,起名黄睦,乳名睦娘,由黄老夫人抚养。黄庭坚任国子监不久,在南方名城杭州任通判的苏轼于友人处得知黄庭坚之名,且对其才学极有印象,同年底苏轼赴湖州公干,免不了要拜会既是当地父母官又是老朋友的孙觉,宾主一阵寒喧过后,孙觉拿出收集的一卷黄庭坚诗文请苏轼过目,东坡阅后大为赞赏,借此机会孙觉对东坡云:“下官女婿黄鲁直通晓诗文,还望大人多加提携和关照”。孙觉对女婿的前途是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山谷公在其岳父孙觉、舅父李常的来信中得知“天下第一才子”之称的苏轼,人品学业实是了得!于元丰元年第一次致书苏轼,表达感激和钦佩之情,同时并出题为“古诗两首,托物引类,真得古人之风”苏东坡称赞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16、,驰风骑气,此特与造物者游”。他由衷赞许苏轼的学问文章,度超前辈,并一再要求追随苏轼左右,以成为苏门入室弟子为荣。宋元丰三年秋(1080年),黄庭坚任学馆期满,由北京南下汴京,按制至朝廷改官,最初吏部本拟其为卫尉守丞兼著作左部,正好碰上东坡“乌台诗案”事发,黄庭坚受到牵连,有人举报他:“收受讥讽文字而不申缴”。被罚纹银150两。几经折转之后,最终得授之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县尉。这次改官,好歹为外迁独挡一面的县令。吉州离分宁不远,虽是官微,但也是一件满意之事,正如出发前他所吟的“又持三十口,去作江南梦。”的愿望实现了,一路上他相会了当年游学时结识的一班朋友,畅叙离情别绪,其后又前往楚州山扬

17、拜会以孝行著称的朋友徐积(字仲本),又到高邮访问词曲大家秦少游, 并带了他自己编订的焦尾、弊帚两本诗集,请少游鉴赏,少游看后大加称赞,认为山谷“诗文高古邈然有二汉之风”。由于一路上拜亲访友,寄情山水,以迟至元丰四年春夏之交才抵达太和县任所。一县之长的大驾光临,在山高皇帝远的太和县是不同凡响。知县大人在县衙甫坐定,县中的大小官吏前来问候,儒学工商中有头面的人物咸资前来问候,可谓是心仪备至,退堂后,前来拜访者,仍是络绎不绝,弄得新县令几乎是手足无措。此期间人们得知新县令是个鳏人,传信介绍不离其门,加之老夫人日夜操心,很快择就第三任媳妇,石氏,首先做老夫人的贴身丫鬟,以性情贤良温厚,博得主人青睐,面

18、试合格,才悄然登堂入室,生一子,取名黄相(字小德)惜乎!石氏出身低微,史书和家谱中没留下她的芳名。主政太和之初,一切大小事务都得躬亲去办,特别是没完没了的酒宴,让他疲于应对。好在他此前做过县令,对看不惯以拉帮结派的官场潜规则,多少学会了容忍与周旋。对官场的腐败和污浊的社会风气,既是无比痛恨,又感到无能为力,只好将就其就过着。对于宋初以来的国势羸弱,张虜虎视之于邻的局面以及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混乱局面,和由此引起的愈演愈烈的党争更是令人忧心忡忡,此时他留下的诗句:“满船明月从此去,本是江湖寂寞人。”可见他的心情是何等烦闷。黄庭坚虽长期沦落于下僚,却始终保持了个士大夫清正廉洁,不以民为梯,藐视无所作为

19、的品行操守,为民尽责,他亲手书了后蜀主孟昶戒石铭中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无欺!”十六字箴言,并刻成石碑,立在官署门前,旗帜鲜明地表达和传扬了匡扶社稷,清廉从政和敬民爱民的心志。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施政简约,主张固法便民,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在不得不执行中敢于从实际出发,做出一切利民的调整修改,有害于民的则设法抵制,尽可能减少新法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北宋的官盐售点是一种变相的税收盘剥,由于官盐质次价高,官府对官盐管理不力,就利用公权强制城乡人民定额认购官盐,按户纳钱,克扣斤两。哄抬盐价,以次充好等名目,从中盘剥民众。唯太和例外,县尉庭坚为了弄清情况,到边远的大蒙笼山区摸底调查,跟

20、山民面对面交谈,了解到官盐专卖的要害所在,了解到山民为了吃盐连米都买不起,只有挨饿,他多次呼吁朝廷在政策上改弦易辙,与民共养生息,让百姓安家乐业,他为盐赋跑遍太和的山山水水,先后到达过大蒙笼,万岁山,早和渡,观山劳坑,刀坑口,雕陂等深山老岺地带,甚至人迹罕至的水槎十八排山峰都曾涉足。山民们得知堂堂县令的到来,便从老远赶来观瞻,并由有权威的破山寺老和尚引领向县令齐刷刷地跪下不住地叩首谢恩。庭坚说:“父老乡亲们快起来,鄙人也是农家子弟出身,不是做这小官还不是跟大家一样吗?”这亲切的话语即刻拉近了官民间的距离。他为了给山民急解倒悬,想尽了办法,吃尽了苦。比如王安石最著重的青苗法推行开始是“为民所谋”

21、,贷谷于民,利息以偿,但可惜目不识丁的农民,具了名,申请后,要经过很多程序,中间要花很多打点费,这样说是政府优惠,不如说是到大户借高利贷,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黄县令一一予以解决。特别是在民事纠纷上,有的富民依势压人,霸占房屋,坟山、财产等山谷公都做了公平的评判予以解决。当地山民都称黄县令为“黄青天”。还有一件最令人烦恼的事,是阿谀奉承,对上级的来访要尽量迎合上意,黄庭坚的性格则恰恰相反。一次孙知州来访,单是大宴接风显然不够,缺少了美女作陪,第二天一早阴悄悄地走了,留下了一句话:“等着睢吧,看老子怎样收拾你!”。黄庭坚任太和三年期满,政绩磨勘中等,由于执行新政不力,加上知州乘机公报私仇,在太和一任

22、颇有政绩的黄庭坚,调德平镇知监事,表面上既未升,也未降,就是离分宁太远的北方地区。宋元丰六年,接到调令,离上任还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因路途遥远,前程未卜,他要给全家三十几口人作些必要的精简,好轻装上阵。太和的老百姓听说黄县令要起程调任,纷纷赶来送行,特别是有少数老者从80里外赶来,临别攀谈得不忍离去,语言哽咽,热泪满襟。在太和难得一见的这种送官场面使黄庭坚好不感动。此次回家,离了官场的明枪暗箭,和街市的喧嚣,心情格外的轻松愉快,直到元丰六年夏,别了乡亲,携家带口,向遥远的德州进发,这样重游庐山,过苏州,访亲问友,经扬州访问王安石(此时已罢相),虽两人政见不同,但对王安石的学问人品向来很敬重,何况

23、王安石还是他父亲黄庶的朋友,一见面,王安石很感动,也带有忏悔不及的愧意德州地处黄河故道,运河之滨,控三齐而振河朔,为京都路的咽喉要地,是大宋在北方防御辽军南侵的重要军事屏障,而德平镇又是州治的经济重镇,和兵马驻扎重地。故一到任,就安顿好全家老小,按礼节要到州衙拜见,知州大人一见黄庭坚便小黄长、小黄短,打官腔使人难以接受,于此,又探访了通判赵挺之(字正夫,金石学者赵明诚的父亲,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公公。)此时,他正好将怀里揣着的舅父李常写给赵挺之的亲笔书信呈上,赵的态度立马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满脸堆笑对下级黄庭坚道歉。“哎呀!对不起啦,我说怎么有些面熟,原来是公择兄的外甥呢!失敬!失敬!”这足

24、以显示了官场人脉关系的重要。因李常做过赵挺之老家京东路的父母官,他赵某人不看僧面看佛面。原先两人关系很好,你来我往,谈诗和句,时不时小酒取乐,后来两人关系失和,其原因有二,一新旧党政见不合,二是两人个性都强,山谷公看不惯赵故作清高,而赵又不满山谷公骨子里透出的傲气。有一次,山谷公到德州协同赵批阅乡试中一个举子的试卷,因这位考生卷中使用了“蟒蛇”两字,赵认为不妥,要将考生除名,山谷公当众反对,不能因二字就断送了年轻人的前程,赵进一步问山谷公,明示二字的来历,山谷公即应道:“出自梁皇忏,这个问题在我们江南连小孩都难不倒”。这一来算是火上加油,破了赵的面子岂有不怀恨在心的!处于这种上下级关系,庭坚经

25、常受打压,显得心灰意懒,老母亲看在眼里,也就经常提醒他:要懂得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在所难免。庭坚外表上很清高,实则是个非常本分的人。母亲开导他:“赵也是个饱学之士,但性情狡诈,将来吃亏是早晚的事,人在江湖要多栽花,少栽刺。”山谷公在宋代乃至中国文化史上以多方面的教学成就横绝古今 。广被后人赞颂。我们后来者无不感到自豪。他博学多才,从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建树,特别是书法更是独树一帜,他的处世之道是忠君爱民,匡扶社稷。居庙堂之高以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兼善其身。他以范文正公为前驱,自身则紧跟其后,成其为北宋的两位“忧乐天下之仕”。庭坚长期追随苏轼,从思想上打下了蜀学烙印。以儒

26、学思想为正宗,儒佛道兼容合一,成了他思想道德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和人生观。综合他坎坷不平的一生,无论是在激烈的党争漩涡中起降沉浮,还是两次被贬边远之地,山谷公始终以儒家正统学为操守,严于忠君报国,勤政为民,践履仁爱、孝悌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同时也倾慕“老庄”超越名利保持天真的逍遥之思,他生长于佛禅香火鼎盛的江南之地,参禅多年,终于在贬谪蜀中的道路上打破疑情,勘破心念的虚幻,体会到心性本体安静,从基本立场出发,圆融两家,构建以心性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形成了超世而不避世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的独特人格。直到现在世上人提到黄庭坚的才学与道德观无不钦佩。这位历史上极有影响的大儒宗,不但是我黄姓家族的骄傲,也是闪耀在北宋天空的一颗巨星,印证在文、史、政等方面,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莫大光荣。这青史永垂的功绩,我黄姓儿孙永志不忘,吾祖之德,日月同光,吾祖之风山高水长。二一四年八月十三日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