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14562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薛维君编者按 日前,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围绕“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学习研讨。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改善“两个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着力”二字上下功夫,采取硬措施,着力改善发展环境,采取大动作,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总目标,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坚强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更好地推进“两个环境”建设,我们邀请省委省政府决策

2、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薛维君撰写了这篇文章,期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人们为什么普遍关注环境问题我们的讨论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环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人们如此普遍的高度关注。为什么?一个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生命和生命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在好的状态下长寿”就是人类重视生态环境的自然依据。再往前走,就涉及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极强的正相关关系。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外来投资集中于某一地区的现象,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就是投资方要求在我国寻找一个生态环境与资本原生地最相近的地方。这可以称之为人们重视生态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依据。难怪有人说人类社会已经从游牧文明、农业

3、文明、工业文明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另一个原因是发展环境与财富有着间接但确切的对应关系。一个地区要发展,就要完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转换越多越快,财富增长就越多。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地方的转换量大于另一地方的情况,原来是发展环境在起作用。人们通常说“资本是有灵性的”,其实是掌握资本的人有灵性,资本的本性是增值,而增值是要满足一些必要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发展环境。当人们终于明白财富与环境的这种关系,地区之间的竞争就由过去的拼资源、争项目、引人才、抢政策、要倾斜、比区位、赛干劲“进化”到“环境决定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我国地方经济已经进入“环境经济”时代。“环境经济”最核心的思想

4、是回答了打破要素垄断后一个地区的发展靠什么来推动的问题。在这之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伴随着试验性改革,市场是逐步放开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靠行政力量有选择地分配,所以就出现了先获得政策、项目、试验权的“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单个要素的先后获取,就能决定发展的快慢。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市场大部分放开,政策大部分一致,限制大部分取消,单个要素的作用就降低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竞赛也就由要素的差异化竞争转向环境的公平竞争。以上一方面从自然角度说人类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说我国已经进入“环境经济”时代,这两个判断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引发

5、的人们对环境的高度重视也就不难理解了。发展环境的“软”、“硬”之别辞海对环境本义的解释最简单,称之为“周围的情况”。发展经济学对环境的定义是“人的生存和人的行为所需必要条件的总和”,更进一步的解释是“人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必要条件的总和”。这是若干定义中的一种,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接近环境本义。需要说明的是,定义中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可变量,随着发展,必要条件也在增加和升级,对农业社会而言的非必要条件比如电脑,到了现代就成了必要条件,那么,与电脑和互联网有关的设施都上升为必要条件。这个特点说明了对环境我们可以有创造、改善和优化等逐步升级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是我们通常说的发展环境,是人类为了

6、获得发展和幸福不断创造并组织的东西的总和,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必要条件,离开它你什么也干不成。发展环境有“软”、“硬”之别,“硬”的是物质的创造物,比如能源、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软”的是制度的创造物,比如法律、法规以及机构、部门和办事程序、行为规范等。社会人文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类型及其社会价值观的总和。文化类型有很多种,比如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生活习惯、行为禁忌、宗教信仰,有些是相近的,有些是相反的,不能说我的好,你的不好。但要注意,由文化类型派生出的与人的行为有关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偏好,比如有的地方崇文,有的地方尚武,有的地方重官,有的地方亲商,这些不同对发展是有影响的

7、。到此,可以归纳一下,环境中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地方的环境,综合地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施加影响。其中,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的制度创造物和社会人文环境中表示价值取向的部分,统称为软环境。通常包括:政治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软环境的特点和地位软环境说到底是一个地区对发展要素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偏好的总和,由社会价值观和制度安排构成,向外界传达我这里需要什么、支持什么、承认什么、反对什么、拒绝什么、冷落什么、默认什么等具有价值判断的信息。可以看出,软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柔性选择和间接表达。柔性选择是

8、软环境区别于硬环境的一个特点,硬环境传达的信息是直接、直观和确切的,我这个地方没有路,你进出不便,我这个地方电不足,满足不了你的用电需要,直来直去。软环境的表达方式就间接得多,你这个项目进来,我不配套优惠政策,办手续“缺东少西”,需要你上下来回跑,投资人来了接待规格不高,这些都是冷淡和不欢迎的信息,不直接说,但过程让人很郁闷。软环境的这个柔性间接表达很容易使人低估其作用,如果那样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因为:第一,软环境具有“母题”性质。母题就是基本问题,其一,它是贯穿事物始终的问题;其二,它是能够回答、决定和改变其他问题的问题;其三,它是暂时无解也就是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我们在研究河北发展的问题时

9、,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或职业视线,提出很多“应该怎样”的建议,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事干不成,或干得很吃力,或干了也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这些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软环境中找到答案。第二,软环境是高等级、高权重的竞争要素。纵观古今、横看中外,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首先在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要素上展开,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包括自然资源、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甚至人才资源,有者为上,失者为下。我们发现,这个层次的竞争到最后在理论上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人人都拥有了大致相当的资源和要素,是否意味着没差别了呢?不可能,永远都是有的多占,有的少占,那么,是什么东西左右着这个不平均的结果

10、呢?就是软环境。无数事实反复演绎着一个命题,资源和要素的竞争是有形的、可复制的和可移植的,软环境的竞争是无形的、不可复制的和不可移植的。前一个层次竞争的名次是暂时的和可变的,后一层次的竞争是长期的和相对稳定的。区域竞争是一个不断添加竞争要素的过程,资源和要素的增减改变着竞争的结果,当两个地方拥有了同质同量的竞争要素之后,为什么还有差距?这个决定因素就是发展软环境,好环境可以物尽其用,坏环境就会浪费资源。软环境是竞争的最后一张王牌,或者说是竞争的最后一个“可比量”,这张牌亮出之后,胜负高下就基本确定了。所以说它是“高等级、高权重”的竞争条件。第三,软环境具有创新性。软环境不可复制和移植,也很难模

11、仿,但软环境也能修正和改善,这就是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在软环境中增加一些“好”的因素,消灭一些“坏”的因素,最终达到阶段性、区域中和行业内的“最优”。这个特点说明了软环境不是铁板一块,在这里可以大有作为,创新的空间很大,谁先觉醒,谁先动手,谁就能优先发展。香港的廉政风暴和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软环境创新的方法论依据,即软环境创新可以通过硬手段实现。第四,软环境的外化具有放大效应。无论多么曲折,软环境包含的价值取向总是要外化和显示的,而且这种外化具有积累和放大效应。比如,如果一个地方领导批条子办事很盛行也很有效,那么投资者就会想办法去得到“条子”,派生出一大堆围绕“条子”的行为。到了下边办

12、事的部门和个人,他们本能地认为这个“条子”里边有权钱交易,会拿出一大堆政策法规拒绝这个“条子”,投资者就会花钱花时间消灭这个障碍,又派生出一大堆行为。如果投资者既没条子也不给点好处,就有可能被罚款、停工。至此,柔性间接表达的软环境就会放大成刚性直接的若干个行为,甚至是粗暴行为。我省软环境存在哪些问题省委提出“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一方面缘于发展的紧迫性和环境的重要性。我省正处于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目标的实现和发展中一系列新旧难题的破解,都离不开发展。要发展,就要聚集发展要素,争抢先机。聚集要素靠什么?最终还是要靠环境。所以,“两个着力”的提

13、出抓住了发展的关键问题,具有发展哲学的深意。另一方面缘于问题意识。值得警惕的是,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科学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而且,由于软环境的性质和特点,人们的反应方式要强烈得多。软环境是直接针对人的,这里出了问题人们是要反映和诉说的,所以一个地方的环境问题往往集中表现在软环境上。客观地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但与中央要求相比,与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第一,政策环境中的“向下”倾向。所谓“向下”倾向,就是当面临政策选择和政策创新的问题时,习惯于或偏向于选择那个政策风险

14、最小、政策创新最少、政策福利最少的方案。这种倾向在我省各级各部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当初如果我们也像山东或广东那么干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几十年下来,总是在后悔和反思。这类问题在土地管理、税收、财政、金融等领域比较集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究其原因,就是四个“缺乏”:一是缺乏创新导向和创新激励,政策不支持、宣传不关注、领导不表扬、百姓不羡慕。二是缺乏创新动力,创新的人不占便宜,平庸的人也不吃亏,创新的人不自豪,不创新的人也不惭愧。三是缺乏创新保护,保护创新人才,保护创新成果,需要上级担当,甚至承担责任,没有人担责,谁也放不开手脚。四是缺乏创新能力,不学习、不用心、不求上

15、进、没有理想、不知外面的世界,没有前沿意识、先进意识、领先意识,就不可能培育一个好的政策环境。第二,政务环境中的“向恶”倾向。政务环境问题,百姓和企业感受最深的就是经济生活中的“吃、拿、卡、要”,办事中的“冷、硬、推、拖、难”,等等。政务环境中的这些行为是人性中丑和恶的释放,“向恶”倾向就是在没有政策、纪律和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习惯于通过恶的手段设置障碍,从而获利。这类现象的特点是越往下走情况越严重。另外,往往越是欠发达的地方情况越严重,因为获利的渠道太少,都在这方面想办法。政务环境中这些丑恶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商务成本,降低了一个地方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浪费了时间,错过了发展机会。再有,就是损害

16、了一个地方的形象。第三,法治环境中的“设租”倾向。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的价值可以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支持援助性的,通常说就是给予你一些东西,比如政策特许、各类资金、贷款额度、土地、减免税费等,帮助你实现目标;另一方面是障碍性的,他不能帮你干成什么,但能妨碍你干成什么。很多部门都有行政管理权,还有一些部门有处罚权,为了寻租,就想方设法“设租”。“设租”倾向就是习惯和偏向于通过制度、规定增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利。可想而知,在一个地方干事和生活,障碍多了,困难大了,成本高了,会造成什么后果,最大的代价就是影响发展。如果说政策创新的“向下”倾向是不作为,那么“设租”倾向就是乱作为。如果说政务环境的“

17、向恶”倾向耽误了企业和投资人,那么“设租”倾向更多的是扰民,人家会说你这里生活环境很差。第四,社会人文环境中的“重官”倾向。一个地方的人追求什么?羡慕什么?津津乐道什么?对什么人亲?对什么人冷?对什么人惧?在乎什么人?忽视什么人?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共同构成了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河北有重官传统,官本位意识很强,这或许是河北历史上便存在的问题。这种重官倾向不利于发展,特别是不利于经济发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这方面就没精力谋发展,把时间过多地用在这方面就顾不上搞发展。第五,政治环境中的“平庸”倾向。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没有活力和激情可以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

18、由,这种情况若是普遍的状态,让投资者感到这里的人整体没有活力,就是政治生态有问题了。在这方面,我省的现状同样不容乐观,在一些地方、一些人中存在着“平庸”倾向:一是缺乏理想和追求,不想干一番事业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体现为超越个人苦乐对自然、世界、国家或他人有益的精神追求。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就是忙碌于个人生活,关注于自己那点小利益;二是缺乏激情和干劲,什么事情都刺激不了他,不提拔一大堆埋怨,提拔了也不振奋,还说这事早该办了,现在办已经耽误了几年,总之,干什么都缺乏激情和干劲;三是混日子,认为干好干坏都一样,遇事躲着,没事闲着,干事对付着;四是注意力跑偏,有点精力不去谋发展、干事情,而是找

19、关系、培养关系,跑官要官,想办法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所有这些表现,给投资者一种“平庸、懒散、低效和受冷落”的感觉。造成我省软环境中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分层次的,既有时代背景、发展阶段、国情特点、文化传统和体制机制等较高层次的原因,也有区位特殊性、地区发展战略和思路的科学性与稳定性、政策创新能力、社会风气和公民素质等一般性的原因。但是,从这个角度切入问题恐怕无路可走。省一级经济体的软环境问题,还是应当在省一级可操控的范围内寻找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我省软环境的优化。一个问题是谋发展的动力、能力和魄力不足。我省干部队伍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在全国来说并不低,但普遍存

20、在着“封闭、保守、自弱”的内陆心态,“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庸、散、假、怕、浮、蛮”的作风问题,以及沉醉于过去的惯性发展思维,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逐渐淡化,谋发展的动力弱、能力低、魄力差的问题较为突出。在这种状况下,改善环境特别是改善软环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重要工作。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抓环境建设的方法需要创新,很多人认为软环境太大没法抓、太虚抓不住、太远不值得抓,久而久之,把一个真问题变成了假问题,把一个实问题变成了虚问题。软环境建设的新动向软环境的竞争过程是一个不断添加优质环境要素的过程,这种添加既可以直接增加新要素,也可以减少旧要素,还可以通过要素的不同配置

21、获得新动力。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效果看,目前,在软环境的竞争中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我们可以把这些新动向看作改善和优化软环境的参照。第一,软环境的升级取向。一方面原来的非必要条件上升为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原有的必要条件追求更高、更好。前一点好理解,后一点是软环境竞争的焦点。什么是更高更好,就是看软环境对资本和投资人的支持度,可以用“较高的投资回报和美妙的生活感受”来形容。这里强调的是软环境中发生的总成本尽可能低,工作和生活的感觉要尽可能好。满足这两点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各地在软环境建设中要普遍“对标先进”、“追求领先”、“全力升级”。第二,软环境的民生取向。“零地价”、“减税让利”、“一站式服务”都是过

22、时的老办法,投资人越来越关注一个地方的民生水平,比如生活条件、服务业等级、教育、医疗、娱乐、文化生活,等等。为什么在我省工作的外国人、外地人把这里当作“驻地”而不是“住地”?为什么很多地方给地、给钱、给政策还是引不来投资?说到底还是民生水平有差距。所以,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民生投资,同时加快服务业升级。第三,软环境的效率取向。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障碍性存在”,投资行为有一部分要通过软环境这道关,这道关的数量多少、费用高低、时间长短、程序繁简都会直接反映到效率上,而效率高低又会直接影响到投资回报上。有一个词叫“投资综合成本”,是指财务成本再加上非统计成本支出。比如企业有一个手续需要主管部门审

23、批,主管部门说这个事拿不准,告诉投资人去找主管领导,领导很难见也很忙,有人出主意说通过何种方式见到领导这一过程中,不仅所有行为发生的时间和费用都无法上账,而且效率低下。为了提高效率,各地都应在时间上、程序上和费用上挖潜改善软环境,力求取得明显效果。第四,软环境的“温度”取向。我们一般都把推进发展的高度、速度和力度作为一个标准和原则,其实这些方面的差距不难消除,当这些条件补齐之后,就要比“温度”了。当然温度也不是越高越好,太冷太热都不好,只是因为普遍温度不够,才强调升温。所谓温度,就是让企业和投资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和生活中感受到理解、真诚、援助、关爱、体贴和价值认同等这些美好的东西,让他们感到这

24、里的投资环境“怡人”。“温度怡人”是一个高层次的问题,关系到一个地方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社会文明水平、道德共识和个人文化修养等方面,需要长时期积累并不断改善才能达到。第五,软环境的“硬化”取向。这里的“硬化”是指在软环境建设上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全民动员、严肃整治,用硬的手段和方法解决软环境问题。硬手段改善了环境,受益的是一个地方、一方百姓,受损的是一些部门和个人,甚至要得罪一些人。另外,改善软环境涉及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部门利益、个人私利,改起来很难,正因为阻力大、压力大、容易伤人,才是环境竞赛的关键领域。这里比的就是气魄、力度、决心和恒心。这是一个选择题:当“得罪”不可避免时,是选择得罪

25、一些部门和个人,还是选择得罪一方百姓和历史。几点建议抓软环境建设,应从何下手?对此,笔者建议:第一步:党政主导、全民动员、形成共识。软环境是一项公共产品,具有公众生产、公众消费的特点,所以全民动员和全民参与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软环境又是一项生产者指认很困难的公共产品,涉及很多部门又不能落实在某一部门。这个特点决定了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明白了这个道理,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在全省开展“人人是环境、人人建环境、人人爱环境”的活动,把软环境建设由党委、政府号召转化成全民思想和行为的自觉。第二步:制定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确定目标、明确思路、选择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制定工作流程、设计时间表,并配

26、以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第三步: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省、市、县三级全覆盖,部门、系统一竿子到底,谁是第一责任人要明确下来,先进落后,都对这个部门和负责人说话。第四步:开展“六标”行动。一是“寻标”。各级各部门要寻找在本行业和全省、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软环境的最高标准。二是“对标”。对照软环境最优标准,找出差距。三是“定标”。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和职责,制定改善事项,并向全社会公示承诺。四是“达标”。围绕创优事项,扎实开展追赶、超越最优标准的创建活动。五是“评标”。由市场主体、新闻单位和群众代表投票评选软环境部门,公示结果。六是“兑标”。根据评选结果,公开兑现奖罚承诺。第五步:软环境建设制度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科学设计、整体推进、适时完善、自动调节”的长效机制。软环境的最高境界就是“大隐无形”,不见身影可感存在,没人问候可感温暖,这个境界只能靠制度化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