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的边缘群体:他们的过去、生存现状及未来.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15589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8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站的边缘群体:他们的过去、生存现状及未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北京站的边缘群体:他们的过去、生存现状及未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北京站的边缘群体:他们的过去、生存现状及未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北京站的边缘群体:他们的过去、生存现状及未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北京站的边缘群体:他们的过去、生存现状及未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站的边缘群体:他们的过去、生存现状及未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站的边缘群体:他们的过去、生存现状及未来.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北京站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经历、生存现状及未来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 会 实 践 写 作 成 果课题名称:北京站的边缘群体:他们的过去、生存现状及未来姓 名:李梦瑶班 级:体经11-2导 师:赵珊珊目 录一、前言2(一)实践概述2(二)问题的提出2(三)研究对象的界定2(四)实践目的和意义3二、正文3(一)文献回顾3(二)理论框架8(三)研究假设11(四)研究方法12(五)研究过程14(六)研究发现15(七)分析讨论16(八)研究结论18三、结语22四、附录25(一)访谈与观察信息表25(二)访谈与观察记录30(三)参考文献44一、前言(一)实践概述本研究从对北京站的边缘群体的访谈调查入手,

2、深入了解其过往经历,生存现状,以及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信息,结合实地观察和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致使其边缘化的原因和解决该问题的困难性,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符合自身研究特色的解决边缘群体问题的措施。关键词:边缘群体 经历、现状及未来 原因、困难性及措施(二)问题的提出在中国各大城市的火车站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寄居在那里,从事利润极低的小商品贩卖工作,或以乞讨为生,其生存状况很少见诸媒体,作为被社会、被政府忽视了的群体,他们每天只能在自己狭小的社会圈子里交往、生活,俨然被隔离在常态社会之外,其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人格、尊严得不到维护。本组认为,人人生

3、而平等,每个存于世上的人都其有无可否认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和理由否认他人的存在,而事实上,北京站边缘群体的价值是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这使我们萌生疑问;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这类群体的边缘化,为何其边缘化的现状长久难以被打破,相应地,有没有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进而切实解决边缘群体问题的措施?基于以上考虑,本组在2012年暑假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调查地点为北京站.本组成员有李梦瑶,孙睿婷,黄丹,陈曦。(三)研究对象的界定边缘群体是被社会忽视或极少关注的,且被主流文化,主流人群所排斥、所不包容的群体,其涵盖的范围较广,规模较大,内部差异性十分显著,本项研究以北京火车站的边缘群体为研究对象,主

4、要包括户口在农村的从事无证小本经营的人群(小商贩),流浪者与乞丐群体三类重度边缘群体,其相对于轻度边缘群体而言的群体特征有:1.群体规模和内部差异性相对较小。2.其边缘化是永久性的,因为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仍处于当地社会的边缘。3.其收入水平更低,该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无固定住所,只能寄居于北京站内。4.该群体中的人或无职业,或靠救济为生,或从事利润较低的小商品贩卖等职业,对城市的经济贡献小,无存在基础,因而受到社会和政府的漠视。(四)实践目的和意义1.通过调查活动的开展,将尽本组成员所能为边缘群体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此外,本项研究将为边缘群体问题的解决提出全新的、可行有效的措施,从而为其

5、生活状况的改善献我们的一份力。2.通过与边缘群体的交流,了解其人生经历,体味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获取自己的人生感悟,使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3.结合传统研究的不足,以本组的视角开展此项研究,力争为边缘群体问题研究的理论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二、正文(一)文献回顾1.对边缘群体问题的传统研究概述边缘群体作为社会运行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涉及社会学71017、社会心理学1114、人口学3、法学1820及经济学22等学科。从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来看,大多数学者将城市边缘群体的主体划为农民工112124,即户籍在农村的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鲜有针对乞

6、丐等重度边缘群体的调查研究。如前所述,本组由试调查获知北京站内的边缘群体大致有三类:外来经商人员(小商贩)、流浪者与乞丐群体。因此,本研究与传统研究在对象选择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研究角度来看,传统研究中一部分是对边缘群体的综述性研究11023,即从边缘群体的界定、概况介绍及其生存困境、边缘化原因和相关的解决措施等方面入手,综合性地论述边缘群体问题;而另一部分则是对边缘群体的专题性研究,涉及主题主要有边缘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1114,其权益的维护,具体包括法律保护20、社会保障制度1624和社会保险制度19三方面,以及对边缘群体的社会关怀等46。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相关研究主要从边缘群体的生存现状

7、、社会心理、造成边缘化的原因、边缘化问题解决的困难性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措施等五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其中,绝大多数学者都对边缘群体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描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1)群体内部收入差距较大,但大多数人收入低且不稳定,工作环境差,职业性质低。(2)被排斥于城市社保制度之外,其权益得不到保障。(3)难以融入城市文化体系之中,与城市居民交往少,社会隔离度高。(4)子代的教育问题难以解决,边缘化代际传承的可能性高。社会心理方面,相关研究阐述了边缘群体的七大社会心理特征:相对剥夺感、逆反心理、求富心理、过客心理、自卑心理、内讧抵触心理和缺乏安全感1114;边缘化的原因方面,大多数研究从个体因素

8、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个体因素有:技能性人力资本的缺乏1025,求变欲望与进取积极性的不足1014和个别人从事“灰色职业”,外部因素角度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边缘群体是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衍生物,制度性制约、社会偏见与歧视及文化价值的差异是造成该类群体边缘化的重要原因;而对于边缘化问题解决的困难性,由研究概括,大致有以下几点:(1)由于边缘群体自身流动性大的特点,在目前社保体制尚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很难将其纳入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2)由于边缘群体规模较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将其纳入城市社保体系,或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保制度,都是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的19。

9、(3)由于边缘群体中有一部分人从事“灰色职业”,存在轻微违法违规行为,致使市民对其形成负性“刻板印象”,针对对该群体的社会歧视因而较难清除1124。(4)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格局的长期存在,双方之间经济、文化方面的差距悬殊,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很难进入城市文化的核心1,所以,由文化观念、价值规范的差异造成的边缘群体与普通市民之间的社会隔离的破除以绝非易事。(5)由于培训渠道的缺乏和培训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边缘群体接受技能教育的机会极少21,其技能性人力资本的提升较为困难。解决边缘化问题的建议方面,相关研究从个体与国家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措施,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群体技能的培训等,详细内容将在由

10、文献回顾的启发而提出的有关边缘化问题解决措施的研究假设中完整叙述,于此不赘。由以上研究概述,不难得出:学者们分别从社会科学中几个主要学科的角度对边缘群体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分析,但其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且上述研究与本组所要开展的有关边缘群体的研究之间在研究对象、内容、理论解释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具体如下:2.传统研究的倾向与不足(1)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多数研究以农民工作为边缘群体的主体开展,虽然也有一些学者指出,边缘群体也包括失地农民、城市流浪人员等11,但并未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作深入探讨。(2)有关边缘群体生存状况的研究描述方面,多数研究只从其职业、工作环境、

11、收入、住所、社会交往和子代教育等角度进行了现状概述,鲜有较详尽地描述和分析其过往经历及对现状影响的研究,这表明相关研究对边缘群体的外出原因进行分析时,未将个人所经历的变故列入考虑,这使得其未能将因挫折而导致边缘化的某些个体涵盖在内,其结论的普适性有所降低。(3)在对边缘群体的社会心理的研究方面,相关研究大都只对边缘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进行了阐述,而未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此外,本组对个别研究中所描述的社会心理特征的真实性存有疑问,如宋丹丹在城市边缘群体的心理特征及问题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城市边缘群体的数项一般心理特征,其中之一是内讧抵触心理,其解释为“僧多粥少”的扶贫现实迫使边缘

12、群体内部利益分割斗争加剧,但本组认为,边缘群体内部凝聚力较高,内讧抵触心理并不存在于整个群体层面,存疑理由有二:A.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未将边缘群体纳入是客观事实,而且现阶段我国对边缘群体的社会救助水平也较低,因此所谓“僧多粥少”的扶贫现实,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成为促使该群体内部发生利益冲突的重要诱因。B.边缘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之间的社会隔离度较高,其社会交往主要是在群体内部进行,出于情感或是安全感的需要,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较高、冲突较少,这与本组试调查的情况,与我们日常生活体验都是相符的。当然,未经严格调查就得出结论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此,上述观点将作为研究假设之一,于本项研究中通过正式调查进行论证

13、。(4)边缘化的形成原因方面,基本上,各项研究均从边缘群体进入城市起来分析其边缘化的原因,很少有从其过往经历来分析边缘化的根源的研究。的确,该群体的边缘化是在城市中形成的,但追溯其根源却在于迫使其背土离乡,进入城市谋生的因素,这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社会环境、教育和经济状况等因素,也包括个体所经历过的某些挫折,如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变故。溯源方能治本,因此,从上述角度对该类群体边缘化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5)边缘化问题解决的困难性方面,多数研究并未专门设题探讨,只是穿插于研究内容之中,受边缘化原因分析不足的影响,此方面的探讨也存在对应的空白区域(并且该影响还会延伸到边缘化

14、问题的解决措施方面,于后不赘)。(6)从边缘化问题的解决措施来看,大多数研究针对促使边缘化产生的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但由于该问题解决的自身难度较大,所以部分对策实际施行的可能性很低,实施效果也有待检验。因此,根据边缘群体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7)从研究理论来看,许多研究都未明确针对边缘化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其大多数为经验研究,只有少部分学者引用帕克的边缘化理论进行分析(程为敏),但未形成理论体系。(8)多数研究只分别在本学科范围内进行边缘化问题的探讨,跨学科综合分析的相关研究较少。3.传统研究与本研究之间存在的诸方面差异(1)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传

15、统研究多以农民工等轻度边缘群体为研究对象,而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除进城经商人员等轻度边缘群体外,还包括流浪者、乞丐等重度边缘群体,双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A.前者在分布上没有明确限定,其群体规模较大,内部差异性也很大;后者明确限定为北京站的边缘群体,群体规模和内部差异性都相对较小。B.前者边缘化是暂时的,一旦其挣足钱返乡后,就能回归原属群体中去,从而摆脱边缘化;而后者中的流浪者与乞丐群体的边缘化则是永久性的,因为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仍处于当地社会的边缘。C.前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基本有固定住所;而后者的收入水平较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无固定住所,只能寄居于北京站内。D.前者有其存在基础,因为其所从

16、事的职业多为城市人所不愿做、但又是城市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苦、脏、累、险、重工种,所以该群体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功能1,但其收入很低、生活质量极差,这两方面的鲜明反差致使他们较多地受到政府、学界和社会舆论的关注;而后者或无职业,或靠救济为生,或从事利润较低的小商品贩卖等职业,对城市的经济贡献小,无存在基础,因而受到社会和政府的漠视。(2)对边缘群体生存状况的研究方面。传统研究基本上只对边缘群体的生存现状进行了阐述;本项研究除关注边缘群体的现状外,还通过调查,描述和分析其过往经历以及对该群体生存现状的影响,探求致使其边缘化的深层次原因。(3)对边缘群体的社会心理研究方面。传统研究通过概括,提炼出

17、了边缘群体的七种心理特征基础;本研究也对该群体的心理特征类型进行适度探讨,如分析重度边缘群体是否普遍存在过客心理和逆反心理,及从理论角度解释不同心理特征的形成原因等,此外,本研究重点分析该群体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具体来说,有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如何看待金钱与人际关系等方面,以此来比较该群体内部的亚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 (4)有关边缘化原因的研究方面。传统研究从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对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除了从这两方面入手,作进一步深入探讨以外,还引入随机因素(即不确定性因素,针对该群体中的每一个体而言)对边缘化的影响,本组将通过个案访谈获取有关该群体中不同个体的过

18、往经历的资料,分析可能造成其边缘化的深层次原因。(5)有关边缘群体问题解决的困难性及解决方案的研究方面。传统研究大都未专门探讨边缘群体问题解决的困难性,解决措施上也未明确进行分层、分类;而本研究立足于调查实情和对边缘化问题的归因,较为深入地分析解决该问题的困难性,并以此为基础,从建议的层次、类型、可行度和现实意义等不同角度出发,提出分层、分类的可行性措施。(6)在研究的综合性以及研究理论方面。传统研究基本上只在本学科范围内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理论较为单一;而本研究立足于边缘群体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结合多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二)理论框架1.对边缘群体问题产生的

19、根源的理论分析图1.边缘群体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的困难性由上图不难得出,边缘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乡二元格局的逐步固化以及当前我国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内化的现实,其表现为城市化飞速发展过程中伴生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民生等问题。在个体层面,个人所经历的变故作为一种不确定因素对边缘化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仅限于本项研究中)农民进城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由于该因素的不确定性,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将会很复杂,因此本项研究中,只根据研究需要对该因素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2.理论设计边缘化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某一社会中一部分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显著化的社会隔离以及双方在群体规模,资源

20、占有和支配上的不对等性,当一方居于规模与资源支配的绝对优势地位时,他们就可能采取诸如群体性歧视,文化隔离等一系列措施来明确与固化彼此间的界限,从而导致另一方的边缘化,这一问题的产生与某些社会心理机制密切相关,而且离不开社会分层理论的解释。因此,本研究以边缘化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为主线,以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贯穿于研究始终,具体将从边缘群体的心理特征,边缘化的原因、解决的困难性等方面进行入手对应的理论分析。(1)边缘化理论角度的分析边缘化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于上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用来解释由于通婚和移民造成的处于两种文化边缘上的人产生的心理上的失落感,及其在种族或文化群体中的成员关系模糊不清的现

21、象。自60年代以来,其研究范围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城乡流动而引起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冲突1,这与本研究的情况是相符合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社会生活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此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有以下几点:A.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多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同时,教育质量的改善致使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这两方面因素造成城市就业压力激增,大量无业、失业农民工出现。B.民政制度体系不完善,其改革进展缓慢,这使得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就业选择与权益保障受到限制甚至是排斥。C.由于长期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建

22、设,入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群体的生活质量极差,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从历史上来看,西方国家为化解其转型期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措施是矛盾外移,即对外殖民扩张、掠夺,奴役殖民地人民为其劳作,然后将原料、黄金等运回欧洲,促进其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将由于高强度、低收入,高风险、低保障的工作现实所造成的劳资矛盾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转移到国外,从而维护了本土社会的相对稳定。这样的举措当然不适用于我国社会,但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下,实现其正常化解较为困难,因此,社会矛盾的内化(指内部消化,同外移一样都未实现矛盾的正常化解)便成为现实中的唯一选择,这使得大量外来务工经商人员

23、成为城市化的牺牲品,他们任劳任怨,辛勤工作,为城市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但却收入甚微,居住在破旧的地方,生活质量极差,并受到本地居民的歧视,其基本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俨然成为城市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在中国现有体制的约束下,该群体愈发显得无助。所以,实现社会矛盾由内部消化向正常化解的转变对于边缘群体问题的解决来说十分关键。(2)社会分层理论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相关解释社会分层理论认为,边缘弱势群体主要是通过制度性歧视和整体性淘汰等集体排斥的方式形成的,即社会原因是造成群体边缘化的主要因素,边缘群体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整个社会的成功转型以及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来实现。(3)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分析举例A.

24、边缘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方面对社会性歧视的理论探究相关研究分别从社会化历程、认知因素、动机因素和社会分层四个方面来分析偏见和歧视产生的原因,其中,从社会分层角度考虑的观点认为:如果群体间存在鲜明对比,则社会分群将更加突出,并造成更强的内群体的身份意识,这就将影响人们对他群的看法,从而产生社会性歧视。B.解决边缘问题的困难性方面对边缘群体“刻板印象”形成的理论分析“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由个别人从事“灰色职业”而使市民对边缘群体整体形成的“刻板印象”很难轻易改变,这使得当地居民对这一群体的偏见与歧视较难消除,社会隔离度居高不下,边缘化群体问题的解决面临很大困难。然而,由于刻板印象

25、通常是由个体推知群体,具有过分概括化或夸大群体特点的特性,忽略了各成员的差异性,因此,通常情况下,刻板印象常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这与本组的认识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北京站边缘群体中从事“灰色职业”的人在该群体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这将作为我们的研究假设之一,于后期调查中进行论证。(三)研究假设除特别说明外,假设中所提及的边缘群体均指本研究中北京站的重度边缘群体。1.边缘群体的经历与生存现状(1)群体中大多数人都拥有较为复杂的人生经历,这些经历对于其边缘化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2)该群体的生存状况极差,他们中的多数人无固定住所,只能寄居在北京站内,收入低且不稳定,每日的生活起居都需根据外部环境的变

26、化作相应调整,其社会交往也基本限于群体内部进行。(3)群体中的一少部分从事轻度违法违规的“灰色职业”,但在总体所占的比例甚微。2.边缘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价值观与对未来的期望(1)群体中绝大多数人不存在内讧抵触心理、过客心理与逆反心理。(2)边缘群体的求变欲望不大,但求稳的想法很突出。(3)群体中大多数人的基本价值观与社会主流相一致,甚至有一部分人对于在主流社会中已日趋湮没的一些正向价值观念更加重视。3.边缘化的形成原因(1)造成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边缘化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差距的不断扩大,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内化取向。(2)集体性排斥方式是边缘化形成的重要外部原因,它包括制度性

27、的歧视和整体性淘汰两方面。(3)个体层面,外出务工经商的盲目性和对自身能力、竞争力等的模糊认识是造成其边缘化的一大原因。(4)挫折的打击,特别是婚姻、家庭方面的变故,是该群体由外出、入城到逐渐边缘化这一系列过程中各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之一。4.边缘群体问题解决的困难性(1)政府对边缘群体的漠视甚至忽视是边缘群体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2)由制度性制约造成的边缘化代际传承的解决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但同时也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3)由于社会隔离度高所造成的边缘群体就业信息及其获取渠道的缺乏是致使该群体难以改善就业状况的重要原因。5.解决边缘群体问题的措施(1)针对由于进城农民技能型人力资本缺乏

28、和相应培训难度较高,效果不佳的现实所造成的该类群体的边缘化,在全社会建立由公司自行组织的临时性技能培训制度不失为一个可行且有效的解决措施。当然,政府需要有相应的投入来对其进行支持,此外,培训信息有效宣传也很关键。(2)分时间,分阶段地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对外来人员子代教育的限制是必要且可行的。(3)逐步推进民政制度改革,消除制度性制约是解决边缘群体问题的关键措施。(4)对边缘群体的“扶贫式开发”是改善其生活状况的合理性思路。(5)从我国当前的国情考虑,对边缘群体的社会性关怀相较于实际操作性的建议,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现实意义。(6)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民生建设协调推

29、进;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消除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偏见歧视心理等举措,是解决边缘群体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四)研究方法 1.方法设计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开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调查研究方面,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法进行,正式研究开展之前,本组于五一假期期间进行了一次试调查,初步确定了访谈对象、提纲和相关注意事项,访谈对象为北京火车站内及附近的边缘群体,即流动商贩、流浪者、乞丐群体等,访谈个案的数目为10个左右,欲获取信息包括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外出经历、现在的生存状况,将来的打算以及价值观念等(访谈提纲详见附录)。(2)实地研究方面,

30、主要采用观察与参与观察法,先通过前期对车站的观察,了解其大致布局,并明确访谈对象及其分布范围,再通过进一步观察确定其可调查性,随后进行组内信息的汇总,确定访谈对象,开展调查。在访谈过程中,发挥调查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进入群体内部深入观察其生活状况、表情、动作等,结合访谈信息,进行调查误差的分析。调查结束后,回校内进行访谈信息的整理统计,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资料的初步分析,深入分析由组员返乡后分工进行。 2.访谈提纲前期观察1.行为动作2.身高体重3.面容体形4.衣着打扮正式访谈5.基本信息5.1姓氏(选问,不作要求)5.2性别5.3年龄5.4受教育程度5.5家乡(城市,农村)6.经历6.1外

31、出时间6.2外出原因(是否受不确定因素,或称随机因素的影响,若有,是何因素,多大程度上受其影响)6.3所去过的地方7.生存状况7.1有无工作,如有,是何工作(或直接观察)7.2收支与饮食情况(结合前期观察来分析误差)7.3每天大致的生活情况7.4住所与活动区域7.5婚姻与家庭状况(是否与家人保持联系;婚否,若已婚,婚姻是否仍维系;有无子女等)7.6是否与同乡、亲友同至;本地有无熟人,交往群体有哪些8.未来留在本地的意愿及时间,将来的打算9.价值观念9.1看待人际关系9.2看待金钱9.3看待人生9.4看待社会(政府)(五)研究过程1.个案访谈根据研究设计,本组成员在2012年7月24日至26日期

32、间开展了调查研究,连同5月18日进行的试调查,最后共对9名对象进行了访谈,其中包括1名流浪者,1名乞丐和7名小商贩;除访谈外,组员还对5名对象进行了简单的观察,以便与访谈信息相结合分析。调查过程具体如下:7月24日上午,三名组员先到北京站熟悉环境,寻找调查对象并随即展开访谈;下午,另有二名组员赶去与之会合,调查在晚上7点左右结束,共成功访谈5名对象。7月25日上午9点,四名组员集合出发,到站后分为两组开展调查,其中一组在中午访谈一名对象,另一组在调查过程中进展不顺,遂决定两组合为一组,休息后再开展工作。下午的拒访率较高,仅两名对象表示愿意接受访谈,其中一名在访谈过程中突然拒绝回答问题,另一名的

33、访谈信息漏洞很多,质量较差,只得作废,面对这种情况,四名组员商量决定停止调查,回学校讨论后几天的任务安排,故当日仅成功进行了一次访谈。由于25号全天拒访率较高,调查进展不顺,所以组员们分析后决定,7月26日改在晚上进行调查。晚上9点,两名组员相伴出发,到站后不久就成功对一名乞讨的老人进行了访谈,整理完信息后,两名组员决定同时进行观察和参与观察,以充分利用时间。7月27日从清晨起两名组员就开始继续昨天的任务,进行到中午,又进行了一次访谈,之后两人在休息时间决定,由于调查难度较大,对组员体力和精神造成一定压力,且预定指标已基本达到,因此实地和调查研究的实施环节就此结束,之后几天在校内开始进行资料的

34、整理分析。2.观察与参与观察由于访谈难度较大,进展缓慢,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本组决定于结构式访谈的实施后期同时进行观察与参与观察,具体时间是在2012年7月25日晚和7月26日上午,由两名组员负责实施,在各自确定对象后,两人就开始分头行动,进行跟踪观察,并在适当时间与对象进行交流,最后共对五名对象进行了一定时期的观察,并融入到其中一名对象的生活当中,实现了参与观察。(六)研究发现1.由前期观察阶段的信息可得出,调查对象中包括轻度边缘群体,也包括重度边缘群体。其中轻度边缘群体包括一些在天桥上摆摊的商贩和推销房屋的中介;重度边缘群体有在站外卖地图,小玩具的商贩,捡东西的流浪者和乞丐等。2.从基本信息

35、上看,研究对象中的一部分人处于不惑之年,更有不少人已年逾六旬,说明该群体呈现出高龄化的特点;此外,他们中大多数人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很低。3.从其过往经历上看,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来北京的时间已超过十年,还有一些人超过了三十年;外出原因涉及子女教育、房产和农业补贴等问题;其流动经历并不复杂,将近一半的调查对象只去过一两个地方,且基本上为大城市。4.从生活状况上来看,所调查的轻,重度边缘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相对前项(经历)更为显著,而两者内部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具体来说:(1)工作与日常开支方面,前者通常拥有较为稳定、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有固定住所,其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而后者则或无工作,或工作不

36、稳定,收益低(虽然有调查对象表示其生活状况良好,但结合前期观察分析,本组认为其态度受到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具体内容将于研究分析处详述,此处不赘),无固定住所,只能寄居于站内,因而其最基本的食、住等生存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2)社会关系方面,前者基本上保持着与家庭之间的联系,甚至有一部分调查对象举家迁至北京,且他们中大多数人与周围的商贩进行着交往,其社会网络相对复杂;而后者中不少人与家人的联系早已中断,剩余的人多限于平时打几个电话,每年回几趟家的程度,他们在本地很少有熟人,甚至于一部分人的社会交往基本上仅限于特定的几个对象,其社会网络十分简单。(3)调查中我

37、们发现,重度边缘群体,尤其是其中的老年妇女的权益尤其容易受到侵犯,甚至是遭受暴力,而轻度边缘群体在这方面的问题相对来说并不严重。5.从将来的打算上看,前者基本上有明确的返乡意愿;而后者则无明确的返乡打算,许多人提出要优先解决眼下问题,除此之外,就是希望建立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颐养天年。6.从价值观念上看,所调查对象大多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他们待人真诚、友善;价值观方面,其中许多人过分强调金钱的作用,这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同样是受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影响,一部分人看待社会的态度较为消极,这一点符合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情绪。此外,调查结果显示,乞丐、流浪者等无明确收入、生活极度缺乏保障的调查对象

38、,在价值观念方面与他人略异。调查对象中有一名流浪者,他对政府和社会有十分积极的评价,这不同于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看待政府的消极情绪;此外,调查对象中的一名乞丐表示出较为消极的人生态度,其对待社会的态度也较他人更为消极,结合访谈信息分析,这与其十分苦难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七)分析讨论1.基本信息(1)本项研究中的边缘群体分为轻度与重度两类,其界定前已述及。我们把调查对象中在天桥上摆摊的两名商贩和一名推销房屋的中介(编号3、4、5,简称天桥商贩)确定为轻度边缘群体,理由如下:A.其边缘化是暂时的,因为他们都与家人同至,在家乡中仍有房屋,甚至土地,其原有的社会关系仍维系,因此返乡后就能回归原属群体

39、,摆脱边缘化。B.其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有固定住所。C.天桥商贩广泛存在于北京城市各处,事实上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产品也具有较大规模的一批特定受众(主要集中在下层民众中),因而其存在基础是无可否认的。D.如前所述,天桥商贩广泛存在于北京城中,因而其群体规模较大。(2)调查对象中一部分人年纪为四十多岁,而另一部分人则已年逾六十,如此推算,其出生时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左右,即建国前和文革时期,这两个时期同为国家动乱的年代,各种社会问题频发,整个社会无法正常运行。由于生存环境极差,教育质量低下,许多人无法接受正常教育,习得工作技能,再加上经济落后、社会动乱,就业异常困难,许多

40、家庭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苦,这使其子代的正常发展面临重重阻碍,因而调查对象的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恶劣社会环境下的伴生物。此外,所调查的边缘群体的高龄化、低技能的特点表明,边缘群体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困难性。一方面,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其从事高强度的劳动;另一方面,由于其中许多人受教育水平很低,且没有特定的工作技能,因而只能从事一些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就业面较窄。以上都使得该群体的正常就业面临很大困难,这就使其难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对政府的救助措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2.过往经历(1)从外出时间上分析,调查对象中有一部分人外出流动始于文革时期,那时我国正实行严格

41、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因此,如果没有特殊的社会关系,他们很难正常融入当地社会,从而致使其边缘化。(2)一些调查对象在选择北京作为外出流动的目的地这一点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他们仅仅主观上认为北京挣钱机会多,但并未考虑到自身的竞争劣势,不排除其中一些人怀有碰运气的态度,这也是其边缘化的一大潜在原因。3.生活状况(1)调查中出现了对象描述与组员观察不一致的情况,一名对象表示其每天收入为一两百元,解决饮食问题的难度不大,但据本组成员观察,该调查对象身体瘦小,体重不超过100斤,显得很憔悴,故判断其饮食状况不是很好,但他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极为负责任的态度,因此可以排

42、除其故意谎报实情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其态度可以用认知失调理论解释,即他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期望与对生存现状的认知之前存在着不协调因素,这种失调产生的心理压力迫使其改变对现状的消极认知,从而减少失调,本组认为,这是其为了积极面对生活所采取的一种下意识策略。(2)重度边缘群体中,老年妇女生活状况尤为不堪。作为老年人,其身体状况已不允许她们再从事劳累的工作,可是为了生存,她们也不得不承受着这份压力,每日起早贪黑,为了生存而奔波;与男性相比,其心理承受能力更为薄弱,自我保护能力更为缺乏,其权益也更容易受到侵犯,她们常受别人欺负,甚至是遭受暴力。在访谈的过程中,很少男性表现得太过忧伤,可当她们提及往事时,总是

43、不由地伤心落泪。4.社会关系重度边缘群体的社会网络十分简单,与其他群体的交往不足,获取工作信息的渠道缺乏,这致使其就业状况难以改善,只能长期以卖地图,乞讨等方式谋生。5.将来的打算所调查的重度边缘群体中并不存在过客心理,他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返乡意愿,这一方面是由于生计所迫,使其无法顾及将来,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其长久边缘化的现实,因而在生存地的选择上没有明确的地域偏好。6.价值观念社会调查结果表明,重度边缘群体的价值观念基本上与主流群体无异,虽有个别调查对象的人生观较为消极,对社会心存不满,但本组认为,这不能说明该群体普遍存在逆反心理,正如前述,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很差,人权得不到保障,被整个社会

44、所排斥,因而其内心怀有消极情绪当属常情,况且,即使心存对社会的不满,他们仍然积极面对生活,并对本组的调查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在访谈过程中认真配合,并无厌世情绪,因此称其具有逆反心理是失之偏颇的。(八)研究结论除特别说明外,对应于研究假设,结论中所提及的边缘群体也指本研究中北京站的重度边缘群体。1.经历与生存现状(1)重度边缘群体多具有坎坷的人生经历,其外出流动多受土地、房产等核心生活问题所迫,较少有人主动向外流动,因此,从流动的意愿上考虑,其边缘化是被动形成;而轻度边缘群体则是由于其主观上追求更好的生活,所以选择暂时性地忍受较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以积攒收入,而形成边缘化,在两者到达流动目的地(

45、即抵京),并开始一步步走向边缘化的这段期间内,双方在成因上没有差别。(2)与轻度边缘群体不同,重度边缘群体中多数人在生存上面临这巨大挑战,他们没有固定住所,没有稳定的收入,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其社会关系简单,在外通常是孤身一人,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尊严无法捍卫,精神上也承受着主流群体难以想象的压力。(3)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我们无法推断该群体中从事灰色职业的人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但由调查得知,本研究的对象中基本没有从事这类职业的人,这表明,市民对该群体形成的“圆滑”“善骗”等刻板印象存在偏差,即具有过分概括化和夸大该群体特点之嫌。2.社会心理特征与对未来的期望正如研究假设所述,该群体中绝

46、大多数人不存在逆反心理、内讧抵触心理与过客心理。他们的价值观念基本上与主流群体相一致,甚至于在经历过坎坷多变的人生后,其心态变得更加豁达、开朗,更愿意真诚待人;由于自身社会隔离度较高,受到其他群体的排斥,因而其内部更加团结,关系十分亲密;该群体的求变欲望并不强烈,也没有明确的返乡意愿,而是优先考虑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同时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自己终将摆脱边缘化,过上踏实的生活。3.边缘化的成因 (1)主要原因边缘群体的形成过程共分为两阶段抵京前与抵京后,前者为预边缘化阶段,对应的成因主要是个体因素和随机因素,其中个体因素主要指外出流动的盲目性和技能性人力资本的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到达流动目

47、的地后,由于竞争力薄弱而难以就业,从而无法获得经济基础,为其边缘化埋下隐患;而随机因素指群体成员所经历的变故,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各异,所以其需要解决的难题也都不尽相同,但大多是关乎生计的核心问题,如土地、房产等,这类问题牵涉的社会关系较为复杂,解决的难度较大,若没有好的方法,就会使得问题悬而未决的同时,成员本身也有落入边缘化的危险。该群体的边缘化真正形成于第二阶段,对应的主要成因为外部因素,其中包括集体性的排斥方式和城乡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突。集体性的排斥方式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指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该群体排斥在外,致使其难以获得基本的福利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性歧视使得该群体与主流群体高度隔离,这不仅对边缘群体造成精神上的打击,更对其正常就业平添极大的阻碍;此外,城乡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也是其边缘化的重要原因,这一因素使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且其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2)根本原因边缘群体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内化的取向,这里所说的矛盾内化,指的是社会矛盾的内部消化,而非正常化解,即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由于自身竞争力不足、文化价值观念上不适应、社会性歧视以及城市制度的束约,其正常就业和权益保障面临极大困难,许多人就此逐步沦为边缘群体。此外,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