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寅网上问答.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21405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2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炳寅网上问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朱炳寅网上问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朱炳寅网上问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朱炳寅网上问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朱炳寅网上问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炳寅网上问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炳寅网上问答.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分享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朱炳寅, 结构设计, 问答, 老师问:/ w& | A% x7 O) l- h高规规定只有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那么,如何确定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8 S% _/ U6 a3 : A+ _2 f说法一:在非偶然偏心作用下,结构位移比1.2,或在偶然偏心作用下,*高度建筑结构位移比1.4,B级高度建筑结构位移比1.3,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来源:2005年7月1820日在京举办了首次“PKPM结构设计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座。8 & h% m& W( N8 G0 o0 VW4 B说法二: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要

2、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构件设计时,分下列两种情况处理:1) 如果位移比超过1.2,则考虑双向地震,不考虑偶然偏心;2) 7 ; J9 |$ q# a( h- 1 r如果位移比小于1.2,则不考虑双向地震,考虑偶然偏心。来源:PKPM 新规范计算软件 TAT、SATWE、PMSAP应用指南-黄吉锋。) u* 3 A) & K: X3 T说法三:一般而言,可根据楼层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之比值判断,若该值超过扭转位移比下限1.2较多(比如*高度高层建筑大于1.4,B级高度或复杂高层建筑等大于1.3),则可认为扭转明显,需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计算,此时,判断楼层内扭转位移比值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

3、的影响。来源: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若干问题解说-黄小坤。- _0 Z7 , S8 s说法一和说法三比较接近,而说法二和其他两种差别较大,要严格的多,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g7 N+ N( t5 : P& k, r) E6 A7 : h答:通过楼层位移比来判别结构的对称性和均匀性,是较为合理的量化手段,具体量值应根据工程经验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即:工程重要或复杂时,可适当从严,反之可适当放松。我认为说法二比较合理,在结构扭转影响比较大时,应考虑双向地震,反之应考虑偶然偏心。! y7 8 P0 _* Z! A. l9 C8 _4 m6 O问:桩筏(承台)基础中,规

4、范并未给出筏板(承台)刚度的确定方法。在考虑筏板(承台)为近似刚性的时候,板厚如何确定?C. |9 _y4 o4 M7 Z: |对于剪力墙结构墙下布桩时,筏板或条形承台的配筋如何确定,仅按构造配筋是否合适?6 S$ M1 g6 N n3 I7 ?: 答:* H; 8 s1 ( Y1对桩筏基础有条件时应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法计算,当采用地基反力直线分布假定进行近似计算时,对桩筏基础的筏板截面要求可按规范对筏板的要求确定。/ u- A* z5 M8 t2 ) s5 x4 A$ W2当剪力墙下沿剪力墙中线布置单排桩时,筏板可只考虑地下水浮力及必要时考虑筏板的整体弯曲问题。% Y6 s# 2 z4 r.

5、_# D# E3 r8 M问:由于基础深度不同,底层框架柱有长短,这样的结构有什么问题吗?在建摸的时候已经调整了柱底标高,模型里能看出柱已经有长短了,但是到SATWE里出图计算的时候,还是按默认的层高输出,底层柱还是一样长了,怎么处理?+ u5 k) 8 e E: f答:对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明白,基底标高不同肯定不好,而且大部分出现在坡地,与坡地建筑有牵连。但应区别不同情况,作为一个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把结构照原样拿来用程序算一遍,而是应进行合理的简化,优先通过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实现基础底面的同一计算标高(如当基础底面高差很大时,是否可在首层地面以下适当位置设置钢筋混凝土

6、拉梁,同时加大地下柱的刚度,实现结构计算嵌固部位的适当上移)。B H# R$ | O; q3 问:高层建筑一字型平面长度110m,不可以分缝,采取什么措施较好?8 g$ I( t. 5 I; i3 w答:可采取以下措施:0 P) q) P, _) t1采用无收缩混凝土或掺适量的微膨胀剂;9 T/ X4 _! HP& U2适当增加板的通长钢筋;1 l% Y$ D2 j8 W2 u- u3必要时加设预应力钢筋;6 J! J5 E9 _( x7 r0 t, i5 4建筑采取减小结构温差的措施,如采取必要的保温隔热措施,使结构的温差变化尽量小。* u, P$ wc& B, u& H5必要时,在屋顶层设

7、置音叉式温度缝。1 J J& sf7 O问:1 V3 G2 k1 r; D3 N连梁纵筋的最小配筋率如何确定?因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文中的“0.545%”似取自高规表6.3.21的框架梁,黄小坤在04年1月建筑结构文中提出,这样可能造成受弯承载力过高,受剪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另外,“0.545%”为按HPB235钢筋计算结果,似应按HRB400,为0.318%。1 N 8 I( f x, dl答:- _) _* Kw0 Q- g/ j, s连梁构造配筋按框架梁要求取值应该是合理的,控制连梁受剪承载力不小于抗弯承载力的关键在于计算取用的梁截面的合理性,要求梁的计算截面不宜太小,若梁的计算截面太小,

8、则可能造成连梁抗剪承载力与抗弯承载力的比例关系失衡。( B0 I3 s2 Z; l/ 问:. G! G3 K4 P8 W8 B4 t v我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02中第3.2.5款中的高宽比H/B的理解不清楚,在这儿的宽B是指结构的迎风面宽度还是结构平面的窄边宽度呢?. _6 A- 0 i) Z# X+ J, nz2 c通过网上交流,许多人认为这个宽度为结构平面中的窄边宽度,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是窄边的宽度。根据风荷载体型系数的理解体型系数是考虑建筑物的高矮胖瘦对风压和气流的作用而引入的一个参数,如果我的理解对的话,那当风的方向是垂直于建筑物的平面长边的时候,建筑物的窄边B无论大小对正面

9、风压的影响都不会很大了,那3.2.5条款中的高宽比H/B的规定还有什么意义呢?m) U- W. l& * ) A7 k 答:6 R! b8 o. d; C5 | X风荷载体型系数与建筑物的体形、尺度及周围环境和地面粗糙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对特殊形状的高柔建筑,建筑物的自振频率也是影响风荷载体型系数重要因素,因此不单是一个与建筑物迎风面体型尺寸有关的问题。5 T# y- j: g- w: s P9 c建筑物高宽比中的宽B,指建筑物的窄边宽度。# z( g/ i* K& n! C( p# ! A问:; E3 4 D1 H7 P7 O6 q我在做一轻钢厂房独立基础时,基底净反力出现了负值,即Psmin

10、小于零,这中情况一般如何处理?加大基础尺寸又使得基础很大,对于轻钢结构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可不可以不用考虑?规范中也没有基底净反力出现负值的处理规定,而只有基底反力出现负值的处理规定。 w6 d5 E N. o* _9 i: 1 o- n3 w答:, * E1 G. e% K, do) J1 ( k: G按规范要求,实行基底总反力控制,对基础底面净反力可以不控制。注意当偏心距很大(出现零应力区)时,应按地基规范的公式(5.2.2-4)计算基底反力。& R/ F3 v8 K9 D! T T4 p问: fc; d l$ C! q9 K0 D% I抗震规范5.1.3条规定: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

11、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按表5.1.3采用。表5.1.3中,吊车悬吊物重力对于硬钩吊车,组合值系数取0.3,软钩吊车不计入。在5.4.1条的荷载组合公式中,SGE当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8 M. x j9 S+ w5 B; k/ q1 l$ _我的问题是:# l0 K1 t i$ Y) u . w1)5.4.1中所说的吊车指的是硬钩吊车还是软钩吊车?还是都包括?, b# s J* * k0 y$ J+ 2)在5.1.3中,悬吊物的重力已经组合到重力荷载代表值当中了(组合系数0.3),5.4.1中为什么还说考虑悬吊物重力

12、标准值?是不是重复了?& i3 W- n1 y l3)5.1.3中的SGE和5.4.1中的SGE含义是不是不一样?n C9 N( ! U答:5.1.3中的是GE而不是SGE,5.4.1中的是SGE是效应。& I v- M. ( A2 E8 l问:1 T. v% 1 E& r$ C现行抗规底部框架只能做2层,现有一工程地上2层框架外加一层地下室,变成了34底框结构,为了不违反规范条文,现把地下室顶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来满足规范要求,但是存在一个疑问:1 p+ 3 o+ H G1)假如我用370mm厚的砌体墙作为地下室外墙,这样砌体结构可以提供一部分刚度来满足地下室上下刚度比的要求。: E( R%

13、 H- u4 Y2 6 j6 f+ U2)用钢筋混凝土墙作为外维护结构,这样同样也满足上述嵌固的要求0 C! w9 k/ n1 i& c( b我的问题是规范上关于嵌固端只是各种限值的要求,并没有材料的要求,是否我的两种做法都可以?/ Z0 _j# K3 O+ f) W. S z! i: R答:3 M+ V/ B0 z, Q在底框结构中设置地下室应该是可行的,地下室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底框结构的具体情况确定,采用钢筋混凝土墙应该没有问题,当需采用砌体墙时应注意底框结构是采用的混凝土抗震墙还是砖抗震墙,这在你的问题中没有交代,因此无法准确判定,原则是当底框采用混凝土抗震墙时,地下室相应部位不能采用砌体

14、墙。- u* j; 5 . F6 vX$ 1 地下室对首层的抗侧刚度比可以通过增设地下室墙体的数量来调整。! % q- S9 p4 G+ E! : I7 r问:1 T/ ?! ?3 * X0 L& 8 DJ1 在建筑结构.技术通讯(2007年3月)中,P34第8题作者在计算剪力墙暗柱的配筋时,用了阴影部分长度la而不是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lc。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1.7.15条的第2款中明确规定“一,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对暗柱,分别不应小于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lc和墙厚bw乘积的1.2%,1.0%”,这是什么原因,麻烦您指教一下。$ h5 s T9 G.

15、 nO: V9 L( n# p答:混凝土规范印刷错误,应执行抗震规范的规定。* I9 ) Y5 h. y+ k* m问:+ f0 p0 j+ # V; L$ % Y! X* y在PKPM软件SATWE模块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梁的配筋简图第一项“箍筋面积”如何应用,我做过一个三级框架,梁的截面为400X350,参数中箍筋间距我输入的是100mm,计算结果显示箍筋面积为“G0.7-0.7”,为什么配筋时出现了“880(4)”?关键是间距80让我很费解。+ h) D+ ? W, ?: : v; b答:再仔细查查你的计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 U+ _- o1 R) C问: |! O2 s2

16、 F 计算楼层刚度算法有三种:1.剪切刚度;2.剪弯刚度;3.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请问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各是什么?4 K: ?4 7 # o7 R6 B2 q答:混凝土高规附录E有明确的解释,可以认真看看。& L1 V% T* h3 0 O+ q0 F问:“偶然偏心”的概念据查规范是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提出的,这是否就意味多层混凝土结构在抗震验算(包括内力与变形)时可以不考虑”偶然偏心”呢?高规P31第4.6.3条的注中已明确说明: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楼层位移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 Z5 N0 c, 2 n- q9 K/ V答:高规说明的是“楼层位移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高规

17、规定扭转位移比(对应的是规范1.2、1.5等的要求)计算要考虑偶然偏心,楼层位移(对应的是1/550、1/1000等的要求)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概念要弄清楚。- s; ?. w; j* J. q% 4 K对多层建筑,可以不执行高规的规定。, a! |% m! R2 K3 W; j. s问:. H. Y$ S1 sT9 y- j9 aPKPK软件参数定义时,恒活荷载计算信息提供了五种模式,记得在济南的培训课上您曾提到过,当时就没听明白,您能否将这五种模式的适用情况给讲解一下。; J, O1 p5 J1 G答:你问的问题我也没有看懂,这里猜测你的意思来回答你。) ?0 k, _3 f5 , c.

18、D6 E2 B3 p规范根据楼面活荷载的不同种类,采用不同的折减系数,而我们所用的大部分程序,没有对活荷载分类的功能,也就不可能按规范要求折减。规范的本条要求原则上只适合于手算。- J$ z. u1 T L7 w0 $ n6 K问: s# n% 0 u+ K在抗震结构的房屋中,非框架梁属于非抗震构件。对吗?非框架梁的箍筋弯勾平直段长度是按框架梁取吗?* h ) a9 L+ J7 L- U5 / | L& I z4 b答:: K& M! N! ! D8 D& E6 k在抗震结构的房屋中,框架梁以外的次梁属于非抗震构件。非框架梁的箍筋弯勾平直段长度是按非抗震要求的梁取。# L5 H- G u* L

19、0 c: E) . v问:5 F4 b: d- i5 E* i在混凝土验收规范中注明的原话“一、箍筋的末端应做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用级钢筋或冷拔低碳钢丝制作的箍筋,其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的直径,且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且不小于75mm。”. L, j2 b3 t# B# X GL其中“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指的是什么意思?非框架梁的锚固搭接均是按非抗震走的,取 la,但是箍筋的弯勾长度我觉得还是应该按抗震走取10d。: B3 j; M9 E; g8 F

20、/ 1 d! q: y答:6 K7 N. J) E6 q$ O& A抗震设计的结构中,可将结构构件分为“有抗震要求的结构构件”(如框架梁、柱、剪力墙等)和“非抗震的结构构件”(如一般部位的楼板、次梁、楼梯等)两部分,在抗震结构中,并不是所有的结构构件都是需要进行抗震设计的。3 ) t2 D0 M- Dd4 Y! T8 y& |+ N% U: N& r6 m/ O# G: W8 0 L * C1 t: a0 ZO. i: A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74 Q- O) m1 B* Z5 X, N- Link - Sun, 20 Jan 2008 15:51:48 +0800 ( E:

21、 l7 o5 r Z. BDescription:$ p, u/ MJ( Z+ % U7 I问:关于SATWE计算结果中刚重比的问题4 i: q1 * T- W7 f i/ f5 z在非抗震区,每次计算完时在总信息中总是没有刚重比的信息,都要给水平地震力后才会出现刚重比的信息,刚重比计算在水平力作用下引起的效应,风荷载也是水平力,不知是软件不计算风荷作用下的还是必须和地震力共同作用才显示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实在不清楚。+ D5 Z6 d% D7 N9 S( j2 J答:风荷载下控制结构的刚重比是必须的,尤其当风荷载起决定作用时更是如此,程序不输出,是没有道理的,应该改进。* K1 X8 K8 U6

22、 l5 d: v?/P/ - n n3 - y$ hl问:混凝土规范第 10.6.3条规定叠合构件正弯矩区段M=M1G+M2G+M2Q,负弯矩区段M=M2G+M2Q。为什么负弯矩不考虑M1G的作用?6 u h% b0 H4 J: 9 q- O7 q答:这是由叠合板的特殊施工工艺和受力特点所决定的,产生M1G的荷载为预制梁、板及叠合板自重,由于特殊的施工工艺决定其重量直接由简支的预制构件(中间无支撑)承担,因此不产生支座负弯矩。当采用有支撑预制构件时,则支撑处应考虑其产生的支座负弯矩。建议参考我和陈总编写的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46页相关图表,相信对理解规范的规

23、定有益处。* |+ h# I5 I+ J3 c?/P7 E9 , l: D/ i3 U) # E问:预制梁、板的自重可以不考虑,但是叠合板自身的自重为什么可以不考虑呢?9 W* D1 Y8 E4 $ m& 答:上面说了,施工工艺决定的,叠合板在产生强度前,其自重已由下面的叠合板承担,没有产生负弯矩的条件。4 l* B4 n- * o9 I( r# K问:当预制构件为简支,叠合构件为连续时(假设荷载均为均布荷载),M1G,M2G,M2Q是否应按下式计算?! C4 Q; C9 W. P h% M正弯矩区段:M1G=q1L2/8,M2G=q2L2/24,M2Q=q3L2/24# O9 ( P3 j!

24、 - u2 e* 负弯矩区段:M2G=q2L2/12,M2Q=q3L2/12% R6 h b: h4 A0 Y& ) C4 h答:计算思路是叠合板产生强度前的荷载全部由简支板承担,叠合板产生强度后的荷载按连续板计算。上述计算中效应系数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M! H# U- w. _: P6 R5 p. J0 X?/P5 9 l+ 5 ; x2 _1 X# W问:对于高规4.8.4条的理解:对于甲、乙类建筑,根据4.8.1条,其抗震措施已按提高一度考虑,如果此时,当建筑物又刚好位于III,IV类场地时,有资料介绍是这样处理的:先将7度0.15g和8度0.30g分别提高到8度和9度确定抗震等级,

25、再分别采取比8度更高或9度更高的抗震构造措施,即提高了再提高,这样理解正确吗?或者是4.8.4条仅针对丙类建筑才有实际意义,对甲、乙类建筑仅执行4.8.1条(实际上已包含了4.8.4条的内容),可不再另外提高?- 0 : G2 c4 p- 9 S) F答:前者是严格按规范规定得出的结论,应该说没有错。后者说法不对,也无根据。文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对此类情况的具体做法是8+和9+,就是采取比8度(或9度)更强的抗震措施,即遇有两次提高时,可采取在一次提高的基础上再适当提高的办法。以7度0.15g乙类建筑III场地为例,乙类建筑提高一度为8度,III类可在8度基础上再适当提高,成8+。7 |

26、% S b/ b+ Y0 B问:有的设计要求拉梁与地基严格脱开(拉梁上有荷载),是否有必要?能详细说一下拉梁的弯矩图吗? l; B6 a1 G7 X9 d) , c: n9 C答:当拉梁下有冻土等特殊情况时,常要求拉梁与地基严格脱开,满足冻土的冻胀需要。弯矩按两端支承在基础上的受力构件计算,应该很简单。5 h4 L. w& Z3 x( y) L?/P2 |+ i+ R: s$ p问:叠合构件正弯矩区段和负弯矩区段的弯矩公式不一样,在弯矩为0的点就会存在突变,弯矩曲线不连续吧。; v A0 w 9 答:弯矩应该是这样& ! y3 . J$ o?/P: Xg5 z2 . 5 K/ N) c问:对于

27、甲、乙类建筑,根据4.8.1条,其抗震措施已按提高一度考虑,如果此时,当建筑物又刚好位于III,IV类场地时,有资料介绍是这样处理的:先将7度0.15g和8度0.30g分别提高到8度和9度确定抗震等级,再分别采取比8度更高或9度更高的抗震构造措施,即提高了再提高,这样理解正确吗?或者是4.8.4条仅针对丙类建筑才有实际意义,对甲、乙类建筑仅执行4.8.1条,可不再另外提高?( l7 D- B$ N6 k& L5 W李国胜的回答:高规4.8.4条明确规定III, ) p7 3 r1 i8 - X, fIV类场地的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

28、造措施,即包括甲、乙、丙类。( t9 3 |N% j: $ P答:我昨天已经说了,规范是这样规定的,但对于多重提高的问题规范并没有明确,我觉得,遇多重提高时,适当考虑考虑具体问题。) e# |9 u1 M+ m1 n: y& D* i?/P7 Q1 c N% K* * P, d: + E问:规范有“特别不规则体系”这种说法吗?6 y; Q5 b7 h8 ( L- 6 f/ $ D答:没有这种说法。+ ! s8 p5 t 4 N2 s问:你在建筑结构.随刊赠阅2006年5月上刊载的对荷载规范4.1.1条的理解与应用一文,读后尚有几点问题:% B* / | K- 1、规范中给出的车库荷载和车辆等效

29、荷载是否包含了动力系数的影响;& p$ h4 c7 e: f$ 8 J0 I% U( K2文中的表1不知是出自何处(是否权威,审图机构是否认可);3 R# y0 M# n4 u. O2 & n0 O8 L3文中表3针对覆土“足够”,具体要多厚才算“足够”?是否有一个覆土厚度与荷载之间的关系?$ C! K* q# 8 0 P4 a4文中的公式:M=(q1b1/3+q2b2/6)h2 (上端自由), 是乎不对,根据力学模型推导如下:4 A. J6 . J0 rM=(7q1b1+8q2b2)h2/120 (上端简支)不知如何得来。 i: P. E0 M6 J5 C P e答:, _/ u5 u* d

30、) B+ v) H; G) e: n/ o* Q: u; x1荷载规范表4.1.1中给出的车辆荷载,是一种直接作用在楼板上的等效荷载,已考虑动力放大系数。, ?1 m4 E0 O5 % o2表1 是对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CECS190:2005规定的细化,权威应该是肯定的。4 D: J7 B7 H% g8 I$ T2 s& N3足够的覆盖层厚度指:足够的覆土厚度指:汽车轮压通过土层的扩散、交替和重叠,达到在某一平面近似均匀分布时的覆土层厚度。! s/ C$ F7 Q3 足够的覆土厚度数值应根据工程经验确定,当无可靠设计经验时,可按后轴轮压的扩散面积不小于按荷重比例划分的汽车投影面积确定(如:

31、300kN级汽车,汽车的合理投影面积为(8+0.6)(2.5+0.6)=26.66m2,后轴轮压占全车重量的比例为240/300=0.8,取后轴轮压的扩散面积为0.826.66=21.33m2,相应的覆土厚度为hmin,当实际覆土厚度hhmin时,可认为覆土厚度足够)取表中hmin数值。8 _ j$ p& L% i5 H1 B下表提供不同汽车类型时“覆土厚度足够时”的覆土层厚度的估算值,供参考。- U$ n4 C* ; W- k1 o) n1 Q* j 不同汽车类型“覆土厚度足够时”的覆土层厚度1 a9 J) F; t) / 8 r+ e3 ; x?/P 汽车类型100kN汽车150kN汽车2

32、00kN汽车300kN汽车550kN汽车& O/ p Z, E: h! e 覆土厚度最小值hmin(m)2.52.412.322.502.56. l% yx3 D9 L# U; ?9 l# j* q* V: v; P5 Q+ f4外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弯矩计算其实很简单,无须采用来信提到的复杂过程,可直接按静力计算手册将其分解为矩形分布和三角形分布的荷载,进行效应叠加就可。原文结果没有错。7 _1 C5 c% + P1 q( n其他详细情况,可查阅我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或在新浪网上查看我的博克(在新浪博克直接搜索我的名字就可)。) y. G+ G0 E; B7 / w: R问:对于井字

33、梁结构,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呢?那么井字梁结构中无法避开柱位时,井字梁与柱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呢?业界中有人说要定义为铰,有人说不应该。- G5 G MT# b2 S1 y2 _ Z+ N# w( i答: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9 c( MU3 W- + P# K) 问:在一般框架结构中,托柱梁是不是转换结构梁或叫框支梁,对应的下面的柱是不是框支柱(计算上和构造上有所区别)?0 u

34、8 t* C/ y5 l; k4 N答:依据规范的规定,上部竖向构件(剪力墙或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时,需设置结构转换层,在结构层内布置的相应构件就是转换构件。因此,你所说的托柱梁就是转换梁,与之对应的柱就是框支柱,执行规范相应的设计规定。注意:你这里的框支梁、柱,与框支剪力墙的框支梁和柱不同,不执行框支剪力墙转换的相关规定。9 0 Q) 5 T+ ? Q& 有一变电楼(室内变电站),7000平米左右,框架结构(按框架计算),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地下室四周为混凝土墙(400厚),地下室内也设混凝土墙(300厚),但室内混凝土墙设孔洞(1500x2100左右),问:洞口两侧要按抗震规范设置边

35、缘构件吗?是否按洞口四周加强就可以?) K) f z Z9 H5 r9 _) T7 . s D. H; 答:地下室内部设置混凝土墙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是抗侧(应该不是)则建议可按三级或四级设置边缘构件,洞边可设置洞边加筋。8 H% H6 . k( o$ R $ D3 n/ M6 K7 ; P; U7 ?+ c北京市建筑设计细则结构专业对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时基础埋置深度d的取值,在3.2.1条4款中规定“对于有地下室之满堂基础(包括箱基、筏基以及有整体防水板之单独柱基),其埋置深度一律从室外地面算起。”而该“细则”在其3.3.3条2款中又规定:对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且有防水要求时,如地基较好,可

36、选用单独柱基加防水板的做法。防水板下应铺设一定厚度的易压缩材料如聚苯板,以减少桩基沉降对防水板的不利影响。”. G% x6 Y b; ?$ 7 i5 u问题:既然聚苯板是“易压缩材料”,设在其上面的防水板能起到类似箱、筏基础一样的整体基础(或曰“满堂基础”)作用吗?在此条件下单独柱基的d从室外地面算是否合理?i7 s6 L7 h- R0 H7 X答:北京细则3.2.1条第4款的规定,实际上只适用于建筑物重量大于挖去土重的欠补偿基础,对超补偿基础应该采用其规定的折算土层厚度计算。而对于独立柱基加防水板(下有软垫层)基础,则只能按等效土重计算。建议可参考我的图解手册第562页设计建议2、3。5 q

37、* ?% h# n+ T2 S, |请问: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当框架与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不同时(如7度区,高度60m,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为二级),剪力墙上连梁的抗震等级是按框架还是按剪力墙取?SATWE软件中规定墙梁的抗震等级同框架梁是否合适?0 c% 1 r4 1 l6 k9 R( s答:完全将连梁的抗震等级取同框架梁是不合适的。建议跨高比不大于2的连梁的抗震等级同剪力墙,其他连梁的抗震等级可同框架梁。+ ea b1 z* g; z* - f3 n6 S( g问:当高层建筑附有裙房且为整体基础时(不论是否有沉降缝分开),可将裙房基础底面以上的总荷载【包括活荷载吗?】折合成土重,再以此土

38、重换算成土厚。并以此深度进行深度修正。当高层建筑四边的裙房形式不同,或仅一、二边为裙房,其他两边为天然地面时,可按加权平均方法进行深度修正【以分布宽度加权?】。1 . y5 J z6 H答:% m4 D0 j* K! p; / 1 b1、应该明确采用折算土重的根本目的在于进行地基承载力的修正,采用的是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显然,其中包括活荷载。8 . If8 wx. Y/ B8 X2、对于两边埋深(或折算埋深)不同时,按平均埋深计算无根据,建议可按高规的规定,取小值计算;当高层建筑的平面体量较大时,可考虑按不同边缘分别计算。+ 2 sl1 u$ K) _ B+ B y7 问:0 x; 3 R)

39、x3 V5 d4 I 0 关于0.2Q0调整,有几个问题: I) z. B2 k0 O- j2 E4 1. PKPM将最大调整系数默认为2.0,若计算值超过2,则取2。是否合适?有何依据?贵院如何操作?1 Q3 l2 ?) H; Y5 O6 F( u7 |/ N2. # K! t1 m1 L9 % p7 VPKPM尚未能实现分段调整。手工计算的时候,对每段偏上的楼层,剪力较小,调整系数可能超过2,甚至更大的数值。请问,对顶部的楼层,是否仍要按照高规8.1.4款调整?: d. n0 ! Q) d3. 对地下室部分,如果未设置嵌固,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 D Y* Y. u9 u* k7 q-

40、 a q 如果设置成嵌固了呢?9 E* p2 Y, x$ L) W- q% t& o. $ 答:( b& X1 _: + * C1.我个人觉得PKPM将最大调整系数默认为2.0,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符合结构抗震设计一般原则(均匀对称)的结构,一般情况下在抗震设计的关键部位不会出现大于2的情况;当出现大于2的情况(此时Vf不大于0.1V0)时,首先应检查其结构体系是否有问题,框架柱是否过少?框架是否能真正起到二道防线的作用?而不能只套用规范公式。I! Z) R( ?5 P7 M1 D$ D+ 2对于沿楼高度方向楼层刚度变化剧烈的结构,采用单一的调整段是不合适的,应按规范要求分段调整,程序无此功能

41、时,可人工复核。% v; o1 f) P; _6 R8 w p0 U q- n3地下部分一般有刚度很大的地下室外墙,故不宜调整,若地下室与首层相比刚度无明显改变(即没有新加的钢筋混凝土墙)时,应调整。) l4 w0 t1 K g& # 6 Y调整与否的真正要求在于有否实现二道防线可能性,设计应围绕这一要求进行。0 |4 G c& t1 & , A4 Q, R7 w$ H3 # 8 o A) j9 Z4 F; - h5 d0 R1 R9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62 z, l0 t2 G: GM4 vLink - Sun, 20 Jan 2008 15:49:53 +0800 4

42、 V0 y6 B% LE0 O) s yDescription:/ m( x) C& ? C2 m. M9 ?问:0 G) y9 f) S; W人防规范的理解问题:甲类防空地下室按道理应是囊括了乙类工程,即甲类地下室的出入口设计应能同时满足乙类的各项规定。但看规范第 6 K1 P! f) iB3.3.2-2条及第3.3.2-1条,乙类工程(常6级)不设室外出入口的条件之一是主要出入口与其中一个次要出入口的楼梯结构均应按主要出入口的要求设计,而甲类防空地下室核6级、核6B级则无此项要求。则当某甲类防空地下室为常6级、核6级设防且需将室内出入口当作室外出入口时,我们是否需要将该防护单元内的两个出入

43、口的楼梯结构都按人防规范第4.7.10条考虑常规武器爆炸荷载??2 v5 R+ ?: d4 c( X, h+ 1 C答:应该考虑。& o. B- x2 L( W$ T, h, a; A问:, p7 _y+ B$ s1 ?1 u0 h1、剪力墙设置在楼层处的暗梁到底需要否? / c3 M7 K; I2 B% v3 A4 E# c陈青来在03G101-1的解释中说其作用是防止剪力墙竖向裂缝的开展和延伸;在黄小坤的高规疑难解说中说可以不设置。在具体操作中,设计人员间也存在争议。若需要设置暗梁,理由是什么?具体怎么配筋?( G3 v T, u; _4 l2、对截面高宽比H/B3的是柱, H/B在45的

44、算异型柱,但对34范围内的如何考虑的怎么算?9 K& J c5 t! k9 ?+ X8 em3、若高位转换,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和上部的等级有可能相差2个级别,这时上下的配筋会悬殊。底部加强区满足规范的体积配箍率和纵筋会很大,比如我现在做的就是底部是2级,上部是4级,底部好多都是水平及竖向分布筋14100 ! S8 S( we, y,箍筋12100。 0 H, L: ?& Z8 ?/ L4 h; 3 HS2 X而上部水平及竖向分布筋只有8150,箍筋8200。这样就类似一个不是很连续的剪力墙配筋太悬殊了,就好像没有一个过渡的,这样是否存在问题?怎么解决?/ 0 Qx* U; q6 i5 ! l4

45、、8度区,对于中震时地震的影响系数取0.46,这对于多遇地震大概是3倍请问这个3倍是从那里来的?是否可以理解为中震的加速度与小震的加速度的比值?比如7度0.1g,中震加速度就是100cm/s2,小震35,100/352.85,小震时水平地震系数最大值0.08,那么中震就是0.08*2.850.23 9 S1 W% s. i% _: m又比如罕遇地震加速度,7度0.1g时是225,225/35(小震)6.43,将0.08x6.430.51,约等于0.5,就是罕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了。同理,8度0.2g,中震加速度是200, & q1 w0 t) B1 A- l200/702.86,0.

46、16*2.860.457,约等于0.46。是否如此,请专家给解释一下。3 f t: I$ & L9 , l& B5、含较多短肢剪力墙结构如何确定?仅以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弯矩百分比确定是否合适?# O8 K& q( q f答:; i6 pR% P: y7 K/ R下面逐一回答你的上述问题: B, ! h, l. T, R1、不是所有的剪力墙都需要在楼层处设置边框梁(或暗梁),只有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才需要设置,其目的为使剪力墙与其周边的边框梁和边框柱一起成为带边框的剪力墙,提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暗梁的设置要求见高规第8.2.2条。! P6 u/ u, Y. n2、异形柱和普通柱的区别不

47、在截面的高宽比而在截面形状,异形柱规范规定截面几何形状为L形、T形和十字形且截面各肢的H/B不大于4的柱是异形柱。- f l0 ?& c# Z$ U3、高位转换本来就是一种结构刚度剧烈变化的结构不规则情况,对应于这种不规则,不应该追求平稳过渡,换言之,在结构刚度剧烈变化的情况下追求结构设计的平稳过渡是不合适的。2 q- K* z, Y2 I9 E, Z; a- g6 K4、小震、中震和大震之间的关系遵循地震加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但计算时应注意采用规范数值,如7度罕遇地震的加速度数值应为220而不是225等。# y% B8 h6 S5 c5、 , n5 L9 c* s$ t3 a: b# T. u9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