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建筑工程.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22031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明建筑工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杨明建筑工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杨明建筑工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杨明建筑工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杨明建筑工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明建筑工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明建筑工程.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 业 论 文题 目: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浅析入 学 年 月_ 2012年春_姓 名_杨 明_ 学 号_12091181002 专 业_ 建筑工程 学 习 中 心_ 运城学习中心指 导 教 师_ _ 完成时间2013年_12月_12日目 录第一章 前言1第二章 检测行业发展存在问题2第三章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现状4第四章 建筑结构检测程序要求5第五章 建筑结构检测前景和目标6第六章 结束语6参考文献 7致谢 8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不论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拟还是工程建成后的质量检查和验收,或者是现有工程的安全评价鉴定及加固改

2、造等环节,都需要对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或结构的某一部分、某些构件进行质量检测,获取能反映工程实际状态的有关质量指标及工作性能参数,以判断工程质量、判定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储备等是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因此,工程质量检测必不可少、至关重要,对工程质量水平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建筑结构, 检测技术,质量控制第一章 前 言建筑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性基础产业,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也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不断被人重视。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工程质量改进、质量评定、工程安全评价与鉴定、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工程质量检测必不可少、至关重要。但是

3、,我国目前建筑质量检测行业普遍存在检测质量意识不高,内部质量控制管理经验不多,建筑结构质量检测由于建筑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检测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将与各相关方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极易导致一些纠纷及法律问题。因此,作为建筑结构质量检测的单位和检测人员,我们决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弃,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的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质量检测管理模式,不断促进我国建筑结构质量检测行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一定要:一提高检测质量意识,依法办事、尊重科学、尊重客观事实,切实保证检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二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做到提高检测服务的满意度。三要树立现

4、代企业管理观念、控制和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确保检测机构能够健康发展。四要树立人才观,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检测人员业务素质,以迎接检测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五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与质量保证的各种制度,消除可能产生的各种隐患,从法制上确定建筑工程定期检测和正常使用的要求。加强质量检测的可操作性,将建筑质量检测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第二章 检测行业发展存在问题50年来,我国建筑结构质量检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项到全面、从局部构件到整体结构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最近20多年,我国建筑结构质量检测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应用对象已从最初的单层破旧民居扩展到现在建设工程中的各类结构。作

5、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正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不断被人们所重视。但是,随着全国及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全社会一方面对检测的要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对检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国检测行业必将走产业化道路,并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公正性的中介机构。因此,我国建筑质量检测行业发展可以说一方面是充满着巨大潜力和希望,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1)检测单位的资质问题。检测数据是建筑工程质量改进、质量评定、工程安全评价与鉴定、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检测数据全面、详细和准确,其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就越强,然而什么样的检测数据才具有法律效力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

6、法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鉴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也就是说,经国家计量认证,取得检测资质、具有CMA章的单位,用经计量认证的检测仪器经持证上岗的技术人员检测的试验数据,在其出具的检测数据上盖有CMA章的检测数据方具有法律效力,其它单位或各人提供的数据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在实际工作中对建筑物质量评价的检测单位资质问题似乎不完全明确,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该问题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检测项目的科学性问题。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涉及到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建设场地的地质勘察、

7、建筑工程的规划审批、设计、施工、监理及建筑的管理等。在此仅对造成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建筑结构质量检测进行探讨。首先是材料强度检测问题。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检测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原因,检测工作中对所检测对象的检验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还有检测数量、检测部位的不同,同样也会影响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其次,现有相关规范也并不完善,相关检测数据处理的可操作性不易把握,尽管规范采用了数理统计理论,但由于问题性质的不同,其统计处理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应该指出的是检测部门提供的检测数据相对说应该是科学的、公正的,因为每一个技术人员都为所提供的数据承担着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检测工作的依据问题。设

8、计规范有国家和地方的规范,也有不同行业的规范,根据不同的规范要求,对同样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检测标准,有时检测结果差异还很大,问题是最终以那一本规范作为评定依据呢?目前不同的学者对其看法并不一致,设计单位、检测单位均希望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3)检测工作中的法律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许多法律问题还有待科技人员进一步去学习或解决。建筑结构质量检测由于建筑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检测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必将与各相关方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产生相应的民事责任,主要是相应的经济利益问题。对于正确的检测结论当然勿需多言,但对于不完全妥当的检测结论,由此又产生了相应的经济利益问

9、题时,其经济责任该如何认定,赔偿比例又该如何确定?另一方面由于委托方采用不正当手段,误导了检测结论,由此而产生的一些法律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另外,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国家规范中有些条文的规定可能本身就不科学,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又由谁来承担?总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许多法律问题,还有待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解决。 (4)检测市场规范问题。由于我国检测行业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经营之下,检测市场化程度较差,没有形成一套独立运作发展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与国外先进的检测同行相比,检测工作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系统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经验。也由于这些原因,多数检测机构对检测场地设备及技术人才培养等硬件的投入都

10、较少,以至于长期停滞在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态势,从而造成目前虽然政策垄断成分高,但技术门槛较低的现状。因此,加强检测人员内部培训和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门槛,增强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势在必行。第三章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现状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是以相应现行规范为根据、以实验为技术手段,测量能反映结构或构件实际工作性能的有关参数,为判断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储备提供重要依据。建筑结构试验检测不仅对新建工程安全性能的评定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危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古建筑和受损结构的加固修复等提供直接的技术参数。我国建筑结构检验测试技术走的是“引进消化提高”和“借鉴独创”相结合的发展之

11、路。建筑结构检测内容比较多,一般有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构的构造措施检测、结构构件尺寸检测、钢筋位置及直径检测、结构及构件的开裂和变形情况检测及结构性能实荷检测等。我们按所检的结构种类常把建筑结构检测方法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测,如结构性能实荷检测,混凝土强度回弹法、超声波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取芯法、拉拨法等检测;砌体结构检测,如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回弹法、点荷法、射钉法;钢结构检测,如结构性能实荷检测与动测、超声波无损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涂层厚度检测、钢材锈蚀检测;混凝土组合结构检测,如钢管混凝土的强度与缺陷检测等。对某些

12、结构或构件为获得其结构承整体受力性能或构件承载力、刚度或抗裂性能,可进行结构或构件的整体性能的静力实荷检验。对某些重要建筑和大型的公共建筑还可进行结构的动力测试。其中静力实荷检验可分为使用性能检验、承载力检验和破坏性检验。使用性能的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在规定荷载的作用下不出现过大的变形和损伤,结构或构件经过检测后还必须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承载力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的设计承载力;破坏性检验主要用于确定结构或模型的实际承载力。对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材料强度目前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是钻芯法和回弹法。钻芯法是在建筑构件上钻取混凝土芯样直接进行抗压强度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但会造成对结构物局部的损坏

13、,尤其是对重要的结构部位,无法进行大量的检测。非破损法中的回弹法、超声法、超声综合回弹法所测定的参数(回弹值、声速值)对混凝土强度来说并不很敏感,测试结果精度不高。拉拨法是一种介于钻芯法和非破损检测方法之间的混凝土强度微破损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易行,对结构物损伤极小,又有足够检测精度尤其是近20年才出现的后装拔出法无需预先在混凝土中埋置锚固件,而是在己硬化的混凝土上通过钻孔、扩槽、嵌人的方法将锚固件置人并固定其中,因此,在已硬化的新旧混凝土的各种构件上都可以使用,适应性很强,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也较高,特别是当现场结构缺少混凝土强度的有关试验资料时,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检验评定手段。但在我国,研究起步

14、较晚,且受各种因素限制,其应用却不及回弹法和超声法那么广泛和普遍,仍有待于加强对拔出法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 对砌体结构的检测目前主要使用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回弹法、点荷法、射钉法。这些检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直接法和间接法,前者为检测砌体抗压强度和砌体抗剪强度的方法,后者为测试砂浆强度的方法。直接法的优点是直接测试砌体的强度参数,反映被测试工程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其缺点是试验工作量较大,对砌体有一定的损伤;间接法是测试与砂浆强度有关的物理参数,进而推定其强度,“推定”时难免增大测试误差,也不能综合反应工程的材料质量和施

15、工质量,使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优点是测试工作较为简便,对砌体工程损伤较少或无损伤。检测方法的选用应综合考虑结构情况,选用直接或间接或两者综合。 钢结构的检测是指钢构件质量或性能的检测。可分为钢结构构件材料性能、连接、构件的尺寸与偏差、变形与损伤、构造及涂装等项检测工作,必要时,可进行结构或构件性能的实载检验或结构的动力测试。钢结构与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相比,工程中钢结构运用的比较。钢结构有着材质均匀、质量轻、强度高、塑性和韧性都比较好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它比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优势还是很明显。钢结构的检测技术基本上都是借鉴和学习其他行业的先进方法,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有:超声波无损检测、渗透检测、射线

16、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钢材锈蚀检测及涂层厚度检测等。第四章 建筑结构检测程序要求建筑结构质量检测为建筑工程质量鉴定与评估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基本数据,是建筑工程质量鉴定与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建筑工程质量鉴定与评估工作的基础,建筑结构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具有十分的作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就是针对某一需要鉴定的建筑结构实体,根据委托检测的目的和要求,结合现场初步调查了解的情况及获得的资料,确定依据什么规范、标准,采用哪些检测手段,以及如何检测,经过综合分析,最终对建筑结构的质量及安全性做出科学、公正、准确的现场检测。 一般来说,检测程序主要包括:接受委托;现场初步调查;

17、确定检测内容,双方签订协议;现场详细检测、调查;综合分析、计算、评定等级;做出检测报告等六个步骤。现场检测时,要求检测方法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规定标准要求,检测单位必须具备资质,检测人员必须取得上岗证书。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在检测或校准周期内,并处于正常状态,其精度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被检结构抽取、检测手段的确定、检测数据的处理要有科学性。检测的原始记录信息应完整、检测数据应准确。检测原始记录必须由检测及记录人员签字。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修补因检测造成的构件局部的损伤。修补后的结构构件,应满足承载力的要求。第五章 建筑结构检测前景目标更加准确、减少损伤、快捷方便无疑是已有检验测试技术改善和提

18、高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检验项目,使检验测试技术更加完善则是这项技术发展的方向。一方面检验仪器和设备在结构的检验与测试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仪器设备就无法进行检测,而质量好、操作方便的仪器设备是高质量检测工作的保障。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检测仪器设备在总体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性能不稳定、功能少、寿命短、体积大等方面。另一方面是检测理论提高和检测数据分析方法的改善。合理确定检测数量、合理布置检测位置、减小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充分利用检测数据等,是所有结构检验与测试工作面对的问题。另外,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检测要求的提高,一些新的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如高强混凝土的强度检测、混凝土

19、缺陷的准确判定、预应力筋管道灌浆饱满度测试、新型墙体材料的强度测试方法及质量评定方法等。钢结构的检验与测试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在对钢结构进行鉴定时,钢构件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现场无损验测技术、钢构件应力的现场无损测定技术和结构关键部位应力及损伤现场测试技术等是目前亟待发展的技术。第六章 结束语综上所述:建筑结构检测是我们建筑工程中必须的一个程序。它是建筑结构安全的有力保证。由于技术的进步,结构设计的创新,检测工作也要运用新的技术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建筑结构现场检测技术对工程质量控制、质量事故处理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从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来看,现场检测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应用技术,应不断研

20、究、完善,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来努力、创新。(1)新参数、新性能指标的测试。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材料、新工艺被工程所应用,建筑结构设计不断改进,一些新的参数和新的性能指标才能够说明这些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可靠性,为此,需要不断研究、完善这些新参数、新指标的测试方法,为工程实践服务,这是当前测试技术发展的趋势。(2)引入新思想、对数学模型加以创新和改善。在建筑结构检测技术的研究中,要引入新思想,不仅要考虑宏观力学,还要考虑微观力学,并要深入全面地看问题。已有的检测方法中应用到的很多经验公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新的数学模型建立时,应更加注意其边界条件,扩大使用范围,提高拟合程度。(

21、3)加快测量仪器的改进。随着计算机科学的普及与发展,改进测量仪器已成为必然,测量仪器小型化、智能化,并使测试仪器精度不断提高,才能保证现场检测的需要。(4)改进操作方法。建筑结构现场检测仪器的操作方法要日趋简单化,以便使其更适合于大面积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测要求。参考文献(1)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3)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4)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5)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8)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9)钻芯法检测混

22、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11)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21);(1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CECS220);(13)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 (14)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69); (15)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 (16)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ISBN:9787302299332)唱锡麟、王红雨。致谢首先,向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致以最衷心的谢意,感谢他在论文题目选定及写作定稿过程中给予我的许多有益的建议。同时,我还要感谢大学期间所有教过我的老师,感谢他们的教导,也感谢班里所有在学习过程中曾给过我支持和帮助的同学。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