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建96班--张瑞涛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总结.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24737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建96班--张瑞涛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水建96班--张瑞涛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水建96班--张瑞涛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水建96班--张瑞涛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水建96班--张瑞涛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建96班--张瑞涛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建96班--张瑞涛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总结.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 录1概述21.1工程概况21.2 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22沉降变形观测内容22.1观测点的布置32.2观测频次43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43.1水准基点的布设43.2工作基点布设64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65观测精度76沉降观测实施要求77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118质量保证措施128.1仪器的质量控制128.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128.3质量保证体系129保护措施和制度 9.1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 9.2监测点及元器件的保护标识 9.3保护奖罚措施1概述1. 1工程概况沪昆高速铁路线下、轨道工程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均为350km/h,采用双线无碴轨道,正线轨道按一次铺设跨区间

2、无缝线路设计。对线下工程的技术条件尤其是工后沉降、箱梁线形控制提出了极高的标准。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沪昆高速铁路XX标xx特大桥,位于xx省xx市境内。大桥全长11.4555km,共354跨。其中有双线连续箱梁32+48+32的二座,双线简支箱梁二十三座。墩身结构为双流线形圆形桥墩结构、桥台为一字形桥台,我工区共施工214个墩(140#-353#墩)和一个台(354#台)。本桥钻孔桩基础施工位于石灰熔岩发育地区,溶洞数量多,且大部分溶洞为无填充物溶洞,钻孔桩基础施工是本桥施工的重点及难点工程,

3、根据设计图纸,xx至xx段桥梁隔墩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根据本桥的工程实际情况。墩台高度在414m之间。选在奇数墩台上设置沉降观测点107个,承台观测标214个,桥台沉降观测标4个。1.2 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7-200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99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沪昆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铁道部

4、总指相关图纸、指挥部文件)2沉降变形观测内容xx特大桥的观测范围内容主要是墩台的沉降观测,梁体徐变变形、梁体变形。2.1观测点的布置2.1.1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点按照上海至昆明新建高速铁路工程通用设计图(沪昆桥通-32)图纸要求设置承台测标志。承台观测点布置2个,分别在左侧小里程角上与右侧大里程角上。台身观测标设置4个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桥台沉降观测标布设见图2.1.1;墩身观测标设置2个在墩身两侧,高出地面1米.桥墩沉降观测标布设见图2.1.2。图2.1.1 桥台沉降观测标布置图图2.1.2 桥墩沉降观测标布置图2.2观测频次表2.2.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

5、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首次观测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临时观测点取消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前后各1次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完工 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

6、墩台沉降观测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3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3.1水准基点的布设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本段基准点是使用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水准点共6个,水准基点为设计院布设。3.2工作基点布设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要求,在设计院提供的水准基点间进行工作基点加密,工作基点利用CP、CP点和加密四等导线点作为工作基点共43个,工作基点的间距沿线路纵向200m左右布设。工作基点埋设标准参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CP级控制点埋设,采用二等水准进行测量。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布设示意

7、图见图3.1;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见图3.2。图3.1 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布设示意图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3.2 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单位:mm)4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根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沪昆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及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有关技术要求确定沉降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4.1 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三等1.00.30.6n0.8nDS05,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

8、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表4.2 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水准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mm)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m)限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二等1.02.06L4L4L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表4.3 二等水准测量仪器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数字数字数字数字二等DSZ1DS13且501.56.02.8且0.552次注:下丝为近地面的视距丝,几何法数字水准仪视线高度的高端限差一、二等允许到2.85m,相位法数字水准

9、仪重复测量次数可以为上表中数值减少一次,所有数字水准仪,在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表4.4 垂直位移观测点的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观测方法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二等1.00.5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0.60n5观测精度根据上海至昆明新建高速铁路工程通用设计图(沪昆桥通-32)图纸要求、施工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及沪昆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确定xx特大桥沉降变形观测精度按照二等水准观测要求进行,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1mm,读数取位至0.01mm。6沉降观测实施要求6.1水准基点使用

10、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沉降变形观测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6.2沉降变形观测网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水准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6.3水准仪使用天宝DINI03型仪器,配备2m及1m铟瓦水准标尺,且仪器及水准标尺均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定期向有关法定的检定机构进行检查,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

11、,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每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6.4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6.5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

12、,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6.6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电子);视线高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DINI03水准仪,读记至0.01mm(读数)及1mm(距离)。6.7观测时,奇数站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偶数站按前-后-后-前的顺序进行,返测时相反。6.8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

13、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6.9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5kg重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6.10每次测量时,同时记录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6.11每次测量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6.12确保各种原始测量记录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

14、晰、签字齐全,并妥善保存。6.13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6.14为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初始值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对沉降观测组人员进行了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持证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观测组人员要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7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7.1 一般要求7.1.1 沉降观测资料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及细则要求。7.1.2 人工观测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

15、机内备份;自动采集观测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 配备专门的资料管理员,建立资料柜及数据盘,对监测资料进行严格妥善管理。如果设计单位或业主建立了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有关单位以便采取措施。7.1.3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7.1.4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按有关规定整编成册。7.2 资料整理7.2.1 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7.2.2 观测记录簿;7.2.3 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7.3 提交资料7.3.1对于xx特大桥墩台的沉降观测,按照要求及时将观测数据以数

16、据库电子文件形式报送指定单位;以便进行工程中的沉降发展情况分析。7.3.2xx特大桥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7天内提交评估申请(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经监理签认后,报指挥部及设计单位,由指挥部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8质量保证措施8.1仪器的质量控制精密水准测量仪器,使用天宝DINI03型水准仪及铟瓦水准标尺,仪器精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好,每年定期送往有资质的国家计量单位进行检定。8.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8.2.1变形观测所用的仪器、标尺,除做好日常的检查、校正工作外,每年定期送计量部门进行一次检测,合格后才投入现场使用。8.2.2水准测量严格执行国家规范中的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8.2.3观测成果和

17、计算资料必须进行仔细校核无误。8.3质量保证体系成立沉降观测组,负责变形监测项目的实施,现场从事监测的人员有6人,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作业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每个作业人员都必须明确本工序内容、质量标准、应提交的资料,做到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质量管理实行事先指导、中间检查、产品验收三环节管理,监测成果实行三级检查制,沉降观测人员及仪器配备见表8.3.1及表8.3.2。表8.3.1沉降观测人员一览表序号姓名岗位备注1监测实施负责人2组长3观测员监测组4记录员5前视员6前视员8.3.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表序号仪器型号规格标称精度生产厂家数量1电子水准仪DINI030.3拓普康一套2铟瓦条码尺2m、1m 合格河北珠峰一对9保护措施和制度 9.1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应尽量埋设在施工干扰范围之外,不易被破坏的基岩或稳定地层上。严禁在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上架设电线,搭建帐篷,堆放材料或者进行其它有可能损毁或影响测量控制点正常使用的活动。 9.2监测点及元器件的标识、保护桥涵监测点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的保护,在监测点的正上方要喷涂明显标识, 桥涵监测点标识见图9.1;过渡段剖面管井口周边要用护栏隔离,在井口加盖铁板并加锁保护; 9.3保护奖罚措施按项目部测量工作管理细则中具体要求执行。xx集团xx高速铁路土建工程 xx标段项目经理部xx工区测量队x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