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特色名吃集锦.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26324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特色名吃集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德州特色名吃集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德州特色名吃集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德州特色名吃集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德州特色名吃集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州特色名吃集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特色名吃集锦.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德州特色名吃集锦 德州扒鸡、又一村包子、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夏津布袋鸡、宋楼火烧、夏津银丝面、珍珠琪、羊肠汤锅、武城旋饼、蹶腚豆腐、平原乳鸽、临邑田口羊肉、寇家豆腐皮等都是德州的饮食特产,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一、德州扒鸡古城德州,九达天衢京杭大运河贯通州城南北。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德州扒鸡就被列为山东贡品送入宫中供帝后及皇族们享用。五十年代,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从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德州停车选购德州扒鸡送给毛泽东主席以示敬意。德州扒鸡因而闻名全国,远销海外,倍受中外人士的青睐,凡品尝者无不拍手称绝,被誉为“天下第一鸡”。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 究

2、、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列为中国名菜谱145中名菜之首,并有“脱骨扒鸡、宗法禹城”的记载。据禹城县志记载,制作扒鸡最早的禹城城北月牙湾村民王明奎,其祖辈皆以煮鸡为生。他家把杀好的鸡将两腿交叉别入膛内,把两翅膀从鸡脖的刀口插入,让翅尖从嘴的两侧伸出,然后放上常用的佐料,曰“扒鸡”。后来,为招揽生意,他请一名老中医开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5味调味品,煮出的扒鸡,大开胃口,那时叫做“五香扒鸡”。王明奎18岁那年(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他把20多只鸡煮在锅里,灶中多加劈柴,

3、燃起火就去歇息,由于劳累,醒来时天已大亮,炖时大过,锅里的鸡塌了下去,一提鸡腿,骨肉分离。他哭笑不得,只好用铁笊篱小心地把鸡捞到篮子里提到县城去卖,并将煮烂的鸡取名叫“五香脱骨扒鸡”。在县衙门口叫喊了几声后,“脱骨”二字便引起众人注意,霎时间招来了许多食客。从此,他家煮鸡都长时间炖煮,直至脱骨,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因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名声大振,南北驰名。于次年初(1892年)在德州办起了以经营脱骨扒鸡为主的小饭庄,从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传入德州。另外,王明奎有个儿子叫王吉三,爷俩凭着一手高超的技术,先后在禹城火车站、德州、济南、沾化、利津等地开设了扒鸡铺,禹城五香脱骨扒鸡的名声也越来越

4、大。 自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起,随着津浦铁路的修筑和通车,禹城以制作扒鸡为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一名老厨师名叫王玉亭,是城关马屯村人,他不断改进工艺,制作的扒鸡质量超过了王明奎,使扒鸡这一美食更加发扬光大。到了民国年间,禹城火车站逐渐添设了“福和居”、“祥胜居”、“八大处“等扒鸡铺,当时就有“闻香下车,品尝为快”之说。据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卷四记载:寒禄堂御题记事:在城内吕家街清康熙四十一年南巡驻跸山姜书屋,田侍郎雯谨以香鸡菜薯侍驾,食之大悦,索阅其著念其居官清廉无过御笔书此笔姿遒洵为珍品现悬田氏宗祠。说的是三百年前,京杭大运河,载来了龙船,接来了康熙大帝,在河西岸建造的行宫,准备

5、第四次迎接皇帝的驻跸,可是这一次执意不住行宫,却要到城内吕家街他启蒙老师田雯家去住。帝这次南巡途中,是奉母命专程登门看望老师的,所以,来到德州下了龙船,直接住进了田氏书房山姜书屋。(田雯(16351704)字纶霞,号山姜,晚号蒙齐,德州市人,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考中进士。)来到田家,田雯虽早已得知皇帝要来,但还是有些局促,在惊喜之余,问安之后,准备以家宴为皇帝接风洗尘,心想拿什么招待皇帝呢?田一生清寒,只爱读书,家中既无山珍海味,也无名厨伺候,他想到了自己家乡的名产德州扒鸡。于是派专人上街买来了刚出锅的热扒鸡,端上餐桌,康熙见一又鲜又香卧凤在盘,自然有几分高兴,等吃到嘴里一嚼,那真是

6、香满口,味满屋,增加了食欲,在老师家不妨随意吃起来,边问边吃边吟:“真乃神州一奇也”。龙颜大悦,又命侍侯文房四宝,乘兴御笔亲书匾额寒绿堂赐予田雯。三百年后,在吕家街就有了“寒绿胡同”。居京的爱新觉罗家族,宣统皇帝之弟溥杰先生为德州扒鸡题词“神州一奇”(现存于德州扒鸡集团有限公司扒鸡文博管内)。二、德州羊肠子在山东德州,居住着很多满族人。相传,当时德州城北住着一满族大户,主人叫吴三麻子,他们家喜欢享用一种美食,叫羊肠子。辛亥革命后,吴三麻子家道中落,成为贫民。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好每天担起挑担去街头卖羊肠子。羊肠子是一种肉汤类美味,由羊肠子加热汤互配而成。把羊血、淀粉、香料等搅匀,然后装进羊肠子里

7、系紧,放到用羊骨髓、羊骨头等熬成的浓汤里煮熟,捞出后锯切成1厘米长的小段排在碗里,再撒些胡椒粉、辣椒油、香菜、盐、味精等作料,最后从锅里舀一勺热汤浇在上面。这样,泛着油花儿、冒着热气、飘着香味的羊肠子便做成了。 羊肠子和很多羊肉类美食一样,受青睐的程度是受时令限制的。夏季,天气炎热,羊肠子的膻味较重,食客很少问津,所以在街头也很难找到摊主。而每到冬天,大街小巷便会涌出很多小推车,羊肠子的香味从这些手推车的热锅里飘散出来,让人忍不住就垂涎。三、又一村蒸包又一村蒸包起源于一八九零年,当时叫“有益村”,是由德州一顾姓人氏开办的包子铺。“有益村”的包子洁白优雅,齿留馨香,名闻遐迩。断顾氏之后,姜玉山、

8、王凤祥、任万祥、李井书等人对包子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并在一九三一年后多次到天津狗不理包子铺拜师学艺,掌握正宗狗不理的制作方法,宾客盈门,名声大振。原清代县令唐叶风取古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谐“有益村”之音挂上了“天津狗不理分嗣又一村包子铺”的牌匾。“又一村”包子铺在继承“天津狗不理”包子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改进发扬,逐渐形成了造型好,有嚼劲,选料精,满口香的独特风味。曾有诗称赞“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控汤”,道出了吃包人大饱口福的情景。一九五四年,我国梨园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到德州演出期间,每餐必用“又一村”包子。行前,挥毫泼墨,以书画相赠。此后,各界

9、知名人士来德州多次到“又一村”又品尝包子为快事。几度春秋,几度耕耘。现在的“又一村”包子挖掘和继承了传统做法,用半发面、肉陷内调进香油、酱油、葱、姜、高汤等十种佐料精制而成,曾荣获一九九零年山东省饮食业优质产品称号。德州市又一村饭店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新的工艺,他们精心推出了灌汤包、牛羊肉包、什锦包、三鲜包、素包等品种,食者莫不赞叹,百年的工艺,百年的锤炼,又一村包子已跻身于德州名吃之前列,声名远播,在饮食业中独树一帜。2004年5月德州市又一村饭店制作的又一村蒸包被山东省贸易办公室、山东名小吃认定组委会授予“山东名小吃”称号。四、长官包子 长官包子是宁津县长官镇特有的风味名吃,

10、成名于清道光年间,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面白薄皮,肉多馅肥,油汁不溢,味浓香而不烈,馅鲜肥而不腻,不反胃,不膻腥。长官包子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用隔年羊,剔净筋骨,剁至细而不泥,以小磨香油调馅,配葱姜末、花椒水和上等酱油等调料。发面稍嫩,入口软而不粘,兜馅不渍,上捏十八褶,熟后宛如菊花盛开,形、色、味俱佳,实为大快朵颐之上品。长官,地处宁津、乐陵、南皮三县之交,是这一带回民居住比较集中的一个村镇。长官包子,味美可口,名不虚传。以“牛肉大葱”、“羊肉蒜苔”两种为例,面白皮薄,馅大肉肥,据百步而闻其香。1958年,宁津县划归河北省天津市管辖,时任天津市万晓棠书记来宁津检查工作。午餐,县委以长

11、官包子相待。人们边吃边夸赞:“长官包子比天津狗不理包子还要强。”但是,长官包子产生的背景,并不像它的味道那样美好。清光绪年间,袁世凯在山东围剿义和团革命运动,杀人放火,横征暴敛,逼得本来就很贫困的回民同胞有的下了关东,有的沿街乞讨,好一点的就做个小买卖糊口。“包子果子宰牛羊,吃五行来贩卖粮”就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在长官这个集镇上,摆摊的特别多,有包子、果子、点心、面条、火烧、馒头,单是包子就有18家。在这些包子铺中,有的面白,有的个大,有的馅好,有的油多,口味各异,争奇斗艳。然集众家之长者,是张会立家的包子铺。他家因家境贫困,因而租了一间半屋,带领三个儿子来了个包子铺,经过十几年的细致

12、琢磨,广证博采,创造出具有馅精味美,面白色晶特点的包子,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时誉名四方。又逢长官地处三县之交,集口越感越大,游市者无不以品尝长官包子为美意,食者又往往四处扬传,以致长官包子的名声越传越远,四周百里之内无人不晓。从长官本地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来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的中午,回民家家户户做包子,不仅自己一家吃,而且还给乡邻、亲友送去品尝。长官包子已经成了当地迎宾、待客、走亲、访友、欢度节日、回民拔斋、家庭改善生活、搞好睦邻关系、增强回汉同胞团结的美食。五、大柳面 “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去保店”是鲁北冀南无人不知的一句话。大柳面作为宁津的三大名

13、吃之一,因始于大柳镇而得名,有“金丝缠碗”的美誉。它缘于二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间,最初由大柳镇张家面铺首创,薪火相传到第五代,张连贵不断改进擀面技术,完善制卤工艺,招徒扩店,苦心经营。 现大柳面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方传统名吃,来宁津的人少有不吃它的。 宁津大柳面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最初由张家面铺所创。经过张家人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大柳面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食品。其特点是:细如粉丝,色如嫩柳,滑爽可口,软而有力。盛于碗内,状如弓弦,素有“弓弦面”,“金丝缠碗”的美称。调卤讲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夏季凉面、冬季温面,四季皆宜。大柳面的制作有特别的工艺。以精粉为原料,加入

14、适当比例的配料,配料以盐碱为主,不同季节,配料的比例也不一样,然后加水和面,擀成薄片。醭面以细玉米面为最佳,现在一般都使用玉米淀粉。冬季用温水和面、夏季用冷水和面。面和好后醒面据温度不同的变化而变化,然后擀成薄片。擀面时醭面以细米面为佳。切条时,讲究刀功,要轻按快切寸面十刀、切成后撒开如网,搭杆如丝,手缠成缕。下锅煮时,手持面条如提纲撒网,扇面状下至开水锅内,开锅后挑翻一滚,迅速捞出,这样溜煮,虽细如粉丝,但韧而不断,缕分条析软光滑。大柳面声名远扬,吃过的人想起它会咽口水,听说过的人也心向往之,无不欲尝之而后快。1981年,“日本料理代表团”专程来访。王文选师傅现场操作表演,客人看得频频点头,

15、闪光灯亮个不停,摄象机转个不停。其间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人中途去了洗手间。后来知情者说: “他们去松腰带了!”可见大柳面之香。六、保店驴肉保店驴肉美味可口,常吃驴肉,有利于舒筋活络,打通穴脉。因此,保店驴肉成为当地练武之人必备食物,并随着江湖艺人,传到四面八方,美名远扬。保店驴肉原产地是宁津保店镇,有“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之说。其特点是肉质细嫩,瘦而不柴,烂而不散,香味四溢。保店驴肉是清代康熙年间,李登山兄弟所创制,嘉庆年间已成为贡品,距今已成名200多年,其特点是肉质鲜美、细嫩爽口、廋而不柴、肥而不腻、烂而不散、软而不粘、咸淡适口、香味浓郁、风味独特、老幼皆宜。被载入中国土

16、特名吃大辞典经“中国肉类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检验,含蛋白质高达26.1%,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同时富含18种人体所需的游离氨基酸,丰富的动物胶源,即钙、磷、铁等营养物质。常食用有补血、滋阴、壮阳、润燥、健身等食疗作用,它与名贵中药阿胶相匹美,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美称。 七、平原老豆腐平原老豆腐作为平原的传统名吃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平原老豆腐与“豆腐脑”没有什么区别,但老豆腐绝非豆腐脑所能比拟的。在豆腐的制作上豆腐脑稍嫩,老豆腐稍老;在汤的制作上,豆腐脑所配用的汤以酱油水为主,而老豆腐的汤则是放入好几味材料,精心熬制而成。平原老豆腐的特点:洁白明亮。嫩而不松,油而不腻

17、,辣而不呛。油清而不淡。有肉味而不腥。盛入碗中,豆腐似雪如玉,卤像玳瑁琥珀,红中透白,红白相间。食之香气扑鼻。汉代刘备在平原做县令时,冬季的一个清晨,刘关张三人习武归来,见一二八女子在街头哭啼,问起缘由,答曰:家贫,做豆腐维生,昨日玩耍,弄丢豆包布(做豆腐用的工具),今日只做到豆脑,父急,殴之。刘关张怜其家贫,取银两资之,遂添加清酱(就是现在的酱油)食豆脑,大悦,以为美食,备名其名,曰“平原老豆腐”。延续至今。经历千年的经营,平原老豆腐制作技术越加独到。“至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德州平原吃了一次老豆腐,当场下旨让那个做老豆腐的人进宫,加入了御厨“豆腐帮”。老豆腐从此扎根北京,被冠名为“北京老

18、豆腐”。真正地道的老豆腐还是出自山东平原,据当初入宫人的后代讲,当时,怕对不起祖宗,没敢把秘方全部用上。就这样,故都食物百咏中还赞北京老豆腐:“云肤花貌认参差,已是抛书睡起时,果似佳人称半老,犹堪搔首弄风姿”。意思是说:“老豆腐较豆腐脑稍硬,形状则相同。豆腐脑如妙龄少女,老豆腐则似半老佳人,”可谓诙谐。八、武城旋饼旋饼是山东武城传统名点。相传崇祯17年春,李自成攻打北京,路经武城。闻香下马,带领身边随从径入小小的馅饼棚,饱餐之余,兴致勃勃地看了馅饼师傅的旋转技艺,说“你闪持着馅饼牌子,看这做法岂不是旋饼吗?”于是,武城旋饼因此而得名。 武城旋饼选料精良,面要上等,肉要瘦肉,其制作更加讲究,和面

19、要根据四季温度的不同掌握软硬,并反复揉捏,馅有猪肉的、羊肉的、牛肉的,也有鸡蛋的,厚如指,大如盘,色泽褐油亮,外皮油酥焦脆,内馅松软香嫩,肥而不腻,清香可口,愈吃愈香,回味无穷。色泽深黄,外焦里嫩,馅鲜香,是山东武城县传统风味小吃。 1.将面粉放入盆内,加适量水和成面团(软一点)。猪肉切丁,葱剁碎,韭菜切碎,把肉丁、葱、韭菜加花椒盐、芝麻油一起拌成馅。 2.面团分成5份,逐个擀成三角形,把肉馅分摆在三角形面皮上,卷起并用双手一拧,再用小擀面杖褂成直径约21厘米的圆饼。 3.圆饼放在鏊子里烙至黄色后,取出,在饼鏊里放一层干净碎瓦块或石子,把饼放在上面,在饼上刷一层花生油,盖好盖,通过碎瓦块或石子

20、传热烘烤,共翻4次,每次都要刷油,烤熟取出。九、夏津布袋鸡夏津特有美食,向为华筵珍馐,馔制由来已久。历称 “鄃饴珍味鸡”、“八宝布袋鸡”、“海味什锦鸡”等名。俗称“布袋鸡”。始创于元。夏津布袋鸡,是夏津县的传统名吃。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以内软嫩,馅清香,味美不腻而闻名。 制作时,将一只一斤半的雏鸡宰杀后,用热水(水温由60逐渐加到80)烫过、退毛、拔净毛根、洗净。从鸡颈刀口处推至头下割颈骨(皮不要割断),用刀自颈部往下剔至尾尖和两条小腿、两翅上节骨,剔去骨头,连头带皮翻剥下来,切去肛门大肠,摘去内脏。将鸡皮翻过,成原鸡形,切去翅梢、嘴尖、爪尖。将瘦猪肉洗净,水发口蘑,玉兰片、干贝、海参和蛋

21、糕切成一分半见方的丁,并用沸水焯过。炒勺内放入花生油,中火烧至四成熟时,放葱末、姜末、肉丁、煸炒后,再放入玉兰片、口蘑、海参、干贝、海米、酱油、精盐、绍酒,煸炒后盛入碗内;再从鸡颈刀口处装入鸡肚内,即成“布袋鸡”。用二寸长的竹针将鸡颈刀口缝住。将花生油倒入勺内,旺火烧至七成熟时,将“布袋鸡”用蜜水刷过放入油内炸,待皮面呈淡红色时,用小铲翻转拨动炸二分钟捞出,盛入大碗内(腹朝下),加入配制好的清汤、酱油、绍酒,精盐、葱段、姜片入笼蒸热取出,将鸡放入盘内(腹朝上)。 将蒸鸡的原汤盛入炒勺内,再放入酱油、清汤、鸡蛋花、马蹄、湿淀粉勾芡,沸后撇去浮沫,再加入葱油、味精调匀,浇在鸡上即成。十、宋楼火烧夏

22、津名吃,又名“灯笼火烧”、“风筝火烧”。系用上等面粉加适量黄豆面为原料制成。每个折6层,层层涂刷香油,经锅烙火烧而膨为灯笼形,层薄如纸,香酥可口,每只重量仅约7钱(35克)。 宋楼火烧制作始于清朝中叶,由宋楼勤行名师候其顺创制。因烘烤讲究,可贮存数年而不变质。为当地群众探视病人、馈增亲友的传统礼品。若切成细丝加瘦肉或鸡蛋焖烩,柔软松散,别具风味。由于制作技艺的提高与扩散,现营此业者已遍及宋楼附近10多个村庄,产品行销高唐、临清、武城及河北省清河等地。十一、临邑老唐烤鸡 据故宫博物院清史专家朱家晋考证,明末清初,北京民间有一种色泽晶莹、醇香四溢、风味独特的烤鸡被选为皇宫御膳,御膳官以烤鸡作房主唐

23、氏的姓定了菜名,称之为“老唐烤鸡”。 “老唐烤鸡”第九代传人唐国兴,近年在丹东重振祖业,不久就受聘于北京中华新技术公司再献绝技,受到中外好评。1985年,四川省秀山县城西油厂在北京出席新成果展览会期间,与中华新技术公司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唐国兴夫妇亲带老汤到秀山县传授绝技,1985年底首批产品应市,经有关部门品尝,一致公认“老唐烤鸡”整体成型美观,色、香、味均属上乘,不愧为传统名肴。 制作方法:“老唐烤鸡”制作精细考究,选用嫩壮公鸡,除去内脏,放入配有砂仁、肉桂、白芷等20多味名贵中药的陈年醪汤中,煮至八成熟捞出,在鸡膛内均匀涂抹适量的蜂蜜、香油,然后入炉烤熟。 这种宫廷风味烤鸡的制做方法,其工

24、艺步骤主要是选用二斤半左右体壮而嫩的公鸡,宰杀、退毛、开膛、清洗、造型后,用陈年醪汤配以中草药煎煮,脱脂除腥煮熟后,再将蜂蜜涂抹鸡体入炉烤制而成。烤鸡呈桔红色,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食之不腻;对人体具有开脾健胃、生津养血、壮阳补肾、强筋壮骨之疗效;经该工艺制做后的烤鸡在常温通风情况下,存放一周不腐不馊,具有一定的灭菌防腐作用。在制做前要对鸡进行预处理,包括宰杀、退毛,开膛、清洗和成型,然后进行煮、烤,其特征在于:将清理整型后的鸡放入盛有唐家祖传之陈年醪汤和中草药的锅内,用微火煮分钟,再将煮好的鸡表皮涂以蜂蜜,放入烤炉烘烤分钟。质量标准:成品烤鸡呈桔红色,皮脆里嫩,食而不厌,具有健脾开胃,补中益气

25、,生津养血,健脑益智,舒筋活血,壮骨强身等功能,成为宫廷常备佳肴。十二、德平细米窝头德平细米窝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载,德平细米窝头早在清朝,便以其色鲜味美、散爽不腻而誉满京津,曾为朝廷贡品。现仍保留着原有的特色,并经不断改进,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德平细米窝头主要是以小米和黄豆为原料加工而成,在制作过程中从选料、加工到蒸制,均保留着当地特有的手段与技巧,因此,制做出的窝头别有风味,独具一格。主要工序为:将细米与去皮后的黄豆瓣放至热炕上焙干去湿后,按7:3比例混合,用磨反复细研,去头罱,过绢箩,磨成极细的“油面”备用。蒸制时,将油面掺兑适量的新鲜井水反复调和。搅匀后,做成三个一两的面剂。左

26、手握面剂,将右手的食、中二指插入其中,自上而下细心挑压,制成厚薄一致的桃形窝窝。入锅后,旺火烧三十分钟,撤火闷五分钟,即可出锅食用。十三、寇家豆腐皮寇家豆腐皮是临邑县特产,寇家豆腐皮制品有零售和真空包装(礼品盒)两种。它营养高,低脂肪、韧性强、口感好,先后获得“德州名小吃”、“山东名小吃”等荣誉称号。据民间相传与县志记载,在明初就有生产规模。相传在“燕王”扫北时驻扎本县宿安,县令搜集民间名吃,把寇家豆腐皮进贡燕王。燕王品尝后赞不绝口,寇家豆腐皮也名声大振。制作寇家豆腐皮的主要器具和设施有打浆机、泼皮机、揭皮机、千斤顶(30吨)、水容箱、锅炉、杀菌锅等。其生产加工程序,主要包括:选豆、泡豆、磨浆、泼皮、压皮、揭皮、晒皮、绑把、煮皮。寇家豆腐皮主要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1、历史价值:寇家豆腐皮生产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初年,延续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工艺价值:寇家豆腐皮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食品生产难以比拟的。这些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