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20121228.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26367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2012122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2012122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2012122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2012122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2012122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2012122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20121228.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2内容: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作用:巩固了统治 拓展了疆域(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2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三)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王位世袭、等级森严、血缘关系维系。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程标准:了解

2、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知道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一)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 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虚职)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指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中央集权于皇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掌握人

3、事大权。(四)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消极影响:易形成君主暴政,压抑地方自主性,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唐朝三省六部制及宋朝分割相权等措施,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朝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决策)门下省(

4、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特点: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3宋:中书门下,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4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君主专制演进)的特点(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3唐中后期,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宋初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

5、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趋势):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明朝:1、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废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2、内阁的创立: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二)清朝:(1)清初: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参决军国机要限制了皇权;(2)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

6、王大臣、南书房),加强君主专制。(3)雍正:设置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程标准:了解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条件。知道雅典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条件1.自然条件以海洋为依托的地理环境2.经济条件奴隶制工商

7、业和海外贸易较为发达。2.政治条件城邦体制(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BC594)内容:财产等级制,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黄金时代内容:所有成年男

8、性公民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发放“观剧津贴”。意义: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公民的资格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积极作用: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缺陷: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民主(实质)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四)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人民主权(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内部平等,法律至上。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课程标准: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一)

9、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地位: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二)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适用范围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6世纪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作用:(对罗马)维护了罗马的统治;(对欧美)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局限: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男女权利不平等。第三单元 欧美

10、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程标准: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责任制内阁运行机制:内阁成员集体对议会负责国王任命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为首相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内阁与首相的关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集体共进退(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

11、不治作用:1.政治: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专制独裁。2. 经济: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君主立宪制含义: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代议制:议会由选举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及两党制的形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一)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 1787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12、。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 国会掌握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总统对宪法负责。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或“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A、积极意义:(1)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2)它体现一定的民主精神,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局限性

13、:没有反映人民的基本权利,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特色,两党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四)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1.相同点: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2.不同点: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国家元首国王总统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世袭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国家元首任期终身制任期制国家元首的权力“统而不治”的虚君掌握国家的实权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政府的产生议会产生总统

14、任命政府与议会的关系以首相为首的内阁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并对议会负责以总统为首的政府与议会(参众两院)是制约与平衡的关系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美国是一个以“分权与制衡”为原则的、以国会、总统、联邦法院为主要机构的、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的、以总统共和制为政体的资产阶级国家。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课程标准: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体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一)法国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确立。主要内容:议会立掌

15、握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21875年宪法的颁布的作用: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二)德国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主要内容: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

16、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2.影响:积极意义: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局限性: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和军国主义的传统。特点:君主是实,立宪是虚。 (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1. 相同点:都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和权力制衡的原则。议会作为立法机构,都实行两院制。国家元首都拥有大权,可以统帅军队 下议院的权力都比较小,立法权都受到限制等。2. 不同点项目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国家元首德意志皇帝总统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世袭由国民议会多数票选出国家元首任期终身制任期制国家元首的权力掌握国家的实

17、权掌握国家的实权(行政权)政府首脑宰相政府首脑的产生由皇帝任命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宰相不对议会负责国家权力中心皇帝和宰相议会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政治: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经济: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 鸦片战争课程标准: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直接原因:中国

18、的禁烟运动(导火索: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抵挡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3、鸦片战争的影响(1)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旧民主主义革命反侵略反封建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

19、阶级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3) 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4) 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战争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战争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者英国英法发动,美俄帮凶侵略时间1840-18421856-1860开放区域东南沿海五口沿海、沿江十一口且深入长江中下游签订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等天津条约北京条

20、约等结果及影响领土完整、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更多领土、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日本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1894年丰岛战役 (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海战 (第一阶段) 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第二阶段)3马关条约的危害及影响马关条约 危 害 影 响割地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赔款二亿两白银;三千万两赎辽费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

21、中国的财政经济;使日本侵略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口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其他特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产品免收内地税便利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4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 列强对华的大规模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之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之后是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相同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不同点:商品输出:主要是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因此,在不平等条约中,体现为要求清政府开放口岸、降低关税,以便于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资本输出:马关条

22、约后,列强除继续进行商品输出外,还要求对华投资,通过对华政治贷款、开矿、修路、建厂、开银行等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起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反帝爱国农民运动。口号:扶清灭洋)2.结果及影响: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北京条约:使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金田

23、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变乱及天京陷落等史实;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于局限性。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1、阶级矛盾尖锐(根源) 2、外国侵略加剧了矛盾 3、自然灾害激化了矛盾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金田起义 永安封王建制 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西征(1851年) (初步建立政权) (正式建立政权) (进入全盛时期)天京变乱 提拔青年将领,提出资政新篇 后期防御 天京陷落(由胜转衰) (失败标志)三、太平天国的纲领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主要内容: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

24、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分配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2)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天国(3)评价: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根本无法实现。(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与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背,具有落后性。)2、后期:资政新篇(1)主要内容: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

25、具备实施的条件,未能实行。四、太天平国失败的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启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五、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意义1、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指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2、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3、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4、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第13课 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简述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影响;认识辛亥

26、革命的历史意义。一、辛亥革命的背景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此基础上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有利时机:群众掀起收回利权和四川保路运动2、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二、辛亥革命的成果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

27、等;(2)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体现的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三、辛亥革命的功绩1.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8、创造了条件。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中的地位与作用;概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内容,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国民党“一大”、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等史实。一、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阶段时间中心主力主要斗争形式结果第一阶段1919.5.4-6.5北京学生罢课、游行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拒签

29、和约。第二阶段6.5以后上海工人阶级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3、历史意义(1)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领导者。(3)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诞生奠定基础。(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中共成立的条件(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思想基础(3)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组织基础 (4)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因素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上

30、海)(1)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制定党的纲领: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2)补充说明: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因为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并非资产阶级政权,所以中共首先应该推翻的不是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北洋军阀及其靠山帝国主义国家。因此,1922年召开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国国情后,制定了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明确反帝反封建。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共是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反帝反封、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自从

31、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大革命(19241927)1、国共合作的条件国共合作的条件:共产党方面: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2、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3、国共合作的意义: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迅速展开4、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1)北伐的条件:国民大革命运动高涨;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4)结果: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32、5、大革命的失败(1927)(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国共合作全面破裂(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联合破坏和镇压。原因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陈独秀的的右倾错误。 教训: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建立革命武装。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和土地革命课程标准:概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等史实;1、南昌起义:时间:1927.8.1 领导人: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 背景: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

33、7.8.7 汉口主要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影响:给处于紊乱和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秋收起义:1927.9 毛泽东(由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基础)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 4.“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武装斗争(关键) 民主革命的斗争形式 根据地的建设(保障)民主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意义: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四、红军长征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长征经过: (1)长征开始(1934.10) (2)转折点:遵义会议(

34、1935.1)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重大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长征胜利: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10)3、长征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第16课 抗日战争课程标准: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

35、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及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全民族的抗战1、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史实:1931: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的开始)1932:一二八事变1932:建立伪满洲国 1935:华北事变1937: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2、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的建立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共联合抗日【关于会战的补充说明】太原会战: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平

36、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4、全民族抗战的胜利:(1)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中共领导敌后根据地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2)中国军队远征缅甸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1945年8月15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5、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原因(1)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根本保证;(3)中共在统一战线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5)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和爱国华侨的配合和积极支持。6、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

37、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二、日军的滔天罪行1、抗战期间: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等2、战后贻害:遗留的化学武器伤人事件、靖国神社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等第17课 解放战争课程标准:概述内战爆发、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2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展开运动战,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

38、攻和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土地改革: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使一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3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4战略决战(1948.91949.1)(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2)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

39、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意义: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程标准: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

40、表(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它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二)巴黎公社1、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第二帝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建立,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巴黎人民起义2、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政治方面: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军事上建立国民自卫军;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

41、有权监督和罢免,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4、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生产关系仍然是符合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地位)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程标准:概述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变、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工农苏维埃政府建立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一)十月革命革命进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

42、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2)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际权力)和工兵代表苏维埃2、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下一阶段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即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3、“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工人和士兵,表明无产阶级企图和平过渡和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先后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和平法令: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

43、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制定这一法令的目的,是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3)成立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革命进程概括: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二、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1)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2)世界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对俄国的意义: 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

44、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标准: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的建立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1、确立和发展的历程:(1)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战斗(基础)(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代行人大职能。(3)1954年以后: 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组织继续存在(4)1956年以后: 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和爱国统一战线(发展)(5)1982年: 十六字方针(长,互,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政党制度(完善)2、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