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资料.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31272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湘文化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湘文化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湘文化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湘文化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湘文化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湘文化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湘文化资料.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美丽的三湘四水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岭山脉。省内最高峰为炎陵县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点为临湘市的黄盖镇,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汇聚洞庭湖,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湖南气候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

2、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18,降水量12001500毫米。 全省有耕地391.26万公顷。有林地957.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2.8%。林木蓄积量3.06亿立方米。有淡水面积135.38万公顷。天然水资源总量1640.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532.45万千瓦,为南方各省之冠。 动、植物资源丰富,覆盖面广。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40多种;植物70多种。特别是尚存世界罕见的植物“活化石”银杉、水杉、水松、银杏和珙桐。 矿产资源种类甚多。世界已发现的160多种矿藏中,湖南有140多种。其中钨、锑储量居全国之首。铋、锌、铅、锡及莹石、重晶石、海泡石、石墨等储量也在全国前列。故有“有色金属之

3、乡”、“非金属矿之乡”美称。 三湘四水的解释: 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 “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 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 但对“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究竟何为“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 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用“三湘”作为 “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地理特征。 辣椒

4、:辣椒原本源自南美洲的舶来品,植根湘壤的历史也不过只有三百余年却已与湖南人缔结了不解的情缘。辣椒的辣味滋养了湖南人豪爽率直、热情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和不畏艰难、力争上游、敢为人先的精神。石器时代的湖南: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境内便发现有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可考的古代湖湘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湖南境内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已发现有900多处,分布的范围包括今澧水中下游和洞庭湖区的澧县、安乡、华容、临澧;沅水中上游和湘西区的常德、桃源、辰溪、靖州、麻阳;湘水、资水中下游和湘中区的长沙、株洲、汨罗、平江、益阳以及湘东区的浏阳、湘南区的郴州、永兴、安仁、桂

5、东等地。 经测定,这些文化遗址证明湖南在新石器时期至少已经历了距今8250至9100年的“彭头山文化”;距今6900至7200年的“皂市下层文化”;距今6500年的“大溪文化”;距今5000年的“屈家岭文化”和距今4400年的“长江中游龙山文化”五个发展阶段。其发展的状况表明湖南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已开始摆脱原始的采集和渔猎经济,进入到古代的农业文明。并且通过上古传说中的炎帝南徙葬于酃县和舜帝南巡葬于九嶷山的故事,也可知那时的湖南与中原有着一定的联系。华夏农耕文明始祖神农氏炎帝文化:耒,耒阳,嘉禾,炎帝陵,始祖,炎黄联盟,炎黄子孙,华夏族,汉族,黄帝陵,祝融氏,圣帝老爷。源远流长的湖湘稻作文明

6、:炎帝神农氏:农神,中药始祖,茶文化始祖,紫鹊界梯田,秦人村考古发掘傩戏鸟雀图腾崇拜大象崇拜粳稻糯稻紫鹊界梯田 位于中国湖南省新化县西部山区,她周边的梯田达2万亩以上,其地势之高,规模之大,形态之美,堪称世界之最,正在申报吉尼斯记录。 紫鹊界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尤其是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使紫鹊界梯田更加婀娜多姿,如临人间仙境。 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历史,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结晶,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是一块

7、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旅游黄金宝库。大熊山苗瑶始祖蚩尢蚩尢文化:东夷,九黎,81部首领,地域,炎帝与蚩尢,炎黄部落与蚩尢,有熊氏兵败,新化大熊山,蚩尢墓,牛头面饰,苗族始祖。 三苗、荆蛮、古越人、濮人文化、巴人。常德德山的由来 沅水边上有两座山,堪称文化圣山,一座是德山,一座是二酉山,都与远古时的善卷有关。“山不在大,有仙则名”。善卷曾居于常德德山,又溯沅水而上,隐居于沅陵的二酉山。善卷并非神仙,而是与尧、舜、禹齐名的远古圣贤。德山与二酉山因之名扬天下。 道德文明始祖舜帝南巡舜文化:舜皇南巡,永州宁远,九嶷山,舜皇陵,“九嶷山下凤凰飞”,临武舜华鸭、岳阳君山,湘妃祠,斑竹泪,韶乐,韶山,毛家祖坟风水

8、。舜帝归处九嶷山九嶷山位于湖南省的南部,在宁远县境内,又名苍梧山。水经湘水注载有九嶷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导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可见,是因游人望着九座相似的山峰不胜疑惑,此山才命名为九疑山(九嶷原作九疑)。九嶷山最高峰是舜源峰,因与舜帝的传说有关且舜陵、舜庙均在舜源峰下而得名。 岳阳君山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即神仙洞府之意。君山四周环水,景色旖旎,流传于此的神话典故众多。传说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曾来这里,死后即为湘水女神,屈原称之为“湘君”,故后人又把这座山叫“君山”。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原有三十六亭、四十八庙、五井、四台等众多名胜古迹,现已

9、修复的有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传书亭、朗吟亭、飞来钟等古迹。新建的洞庭山庄,茶楼、酒店,玲珑雅致,别具一格。 斑 竹 斑竹又叫湘妃竹,是刚竹的变形;当地人还称它为奇怪竹;奇就奇在倘若将斑竹移栽别处,第二年斑迹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怪也怪在如果再将这株竹子移回君山,下一年又是斑痕累累的了。斑竹为湖南特产,在君山,它集中生长在斑竹山上。斑竹是一种极富人文观赏价值的珍奇植物,有着优美的神话故事。晋张晔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又如李珩竹谱详录卷云:泪竹生于湘九疑山中. 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衡湘

10、禹迹 禹文化:大禹治水,南岳禹碑,岳麓山禹碑,蝌蚪文,甲骨文。商代湖南青铜器文化四羊方尊:羊,是山羊还是绵羊?牲畜,“钰尊楼”,饮食生活。青铜器种类:兵器;工具;容器; 乐器;化妆用具。特点:数量多,最大220多公斤。与中原青铜器相比,人面饰多,且人面鼻子尖,北方人面鼻子圆。冶炼技术高,有青铜,有纯铜,青铜硬度大,适宜工具和兵器,纯铜韧性好,适宜做乐器。中原青铜文化与湖南土著文化相融合。学者假说:青铜器发源于湖南,再传到北方 青铜源地【炭河里文化遗址】【炭河里文化遗址】位于宁乡县黄材镇以西两公里沩水与椴溪汇流处的沙洲上,解放前发掘了西周时期的编钟,1963年发掘了商代晚期的“癸举”卣,1973

11、年考古发掘证明炭河里为商末周初的古文化遗址。遗址沿河流断面的文化层厚度约20-50厘米,长60米,出土的陶片以夹沙红陶为主。2003年,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下,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古城墙和宫殿基址,在周围还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墓葬。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楚文化的发展楚,楚地,楚国,楚文化,楚人。 战国七雄,楚国,李悝变法,吴起伐湘,楚秦争霸,楚倾襄王无能。楚国东、西两路大军征伐湖南,吴起征楚,西路灭夜郎,入云南,“楚庄跤王滇”。在湖南设黔中郡,黔驴技穷,黔之驴,柳宗元,湘西。楚国对湖南的政治经济统治 方国, 移民国, 郡国,军事要塞,商道,关税,商贸,砝码,天平,黄金春秋以前,

12、湖南的土著居民还不曾掌握和使用文字。楚人入湘后,湖南土著居民便普遍地学习由楚国输入的文字。与此同时,楚人给湖南带来了中原的文献典籍和传播当时北方较为先进的礼仪习尚及其文化思想。其文献典籍被刻在青铜器上和书写在简牍与帛书上在湖南广为流传。其礼仪习尚主要是江北的生活习惯与民俗风情。其文化思想突出地表现为中原五行、阴阳术数学说与老庄的消极避世观念。春秋战国时,湖南的土著居民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各种社会神与自然神。楚人入湘后给湖南带来了楚人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统。湖南土著与楚人带入的宗教、神话相互影响、融合,便构成了春秋战国时独具湖南特色的宗教与神话。反映这些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

13、 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的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古老神秘的沅陵文化: 考古发掘 黔中古郡:黔之驴 辰州龙文化 辰州赶尸 辰州符 辰州蛊术湘西蛊毒国蛮荒一带,自古就笼罩一层神祕面纱,魑魅魍魎四处游走,瘴气纭绕山林。存在着各式奇风异俗,其中养蛊这种神秘巫术一直为人称奇,谈蛊色变。 什么是蛊: 蛊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巫术,是一种较古老的神秘、KB之巫术,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中。谷子储藏在仓库里太久,表皮谷壳会变成一

14、种飞虫,这种古人也叫牠为蛊。左传昭公元年说:“谷之飞,亦为蛊”、“谷久积,则变为飞蛊,名曰蛊”。从谷壳变成的飞虫与米糠不同:飞虫会飞,米糠不能飞。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曰:“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本草纲目里说:造蛊的人捉一百只虫,放入一个器皿中。这一百只虫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虫就叫做蛊。可知蛊本来是一种专门治毒疮的药,后来才被人利用来害人“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此即名曰蛊。” 蛊的种类 蛊的种类很多,通常有:金蚕蛊、疳蛊、癫蛊、肿蛊、泥鳅蛊、石头蛊、篾片蛊、蛇蛊等等。其中金蚕蛊最凶恶。据说金蚕是一种无形的虫灵,它能替人做事,最勤于卫生,因此大多室

15、内很干净的人家便被认为是养金蚕的人家。金蚕的制作方法是:选用蛇、蜈蚣等12种毒虫,埋于十字路口,经49日(或另一个神秘日数)后取出,存放于香炉中便成为金蚕。 在信仰金蚕的人心目中,金蚕是有灵性的,虽然能使饲养者发财致富,但富起来的主人必须经常对金蚕诉说自己亏欠了多少钱,否则金蚕会要求主人花钱买人给它吃,不然就作祟。养金蚕的人家若不想再养它,可以将其转嫁出去,叫“嫁金蚕”,方法是用一包银两、花粉和香灰(代表金蚕),放在路上,等贪财者来拾取,这样金蚕便会跟随拾获者而去了。 金蚕可以致人死亡,通常是腹肿、七窍流血而死。施蛊的方法 施蛊的方法多是放入食物中。蛊女施蛊则是下在饭菜中,赤雅:“蛊成先置食中

16、,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块食物上。 下蛊时有的是下虫本身,有的是下虫粪便,也有的是下其涎沫,但有时不经过食物也能施蛊。 刘南苗荒小记:“苗之蛊毒,至为可畏,其放蛊也,不必专用食物,凡嘘之以气,视之以目,皆能传其毒于人;用食物者,蛊之下乘者也。” 患蛊者的症状和预防 刘锡蕃:“中蛊者,或咽喉肿胀,不能吞饮;或面目青黄,日就羸瘠;或胸有积物,咳嗽时作;或胸腹胀鼓,肢体麻木;或数月死”。蛊毒之害,虽有方法医治,也不应轻易尝试。据说预防之法有: 凡房屋整洁,无灰尘珠网的,是藏蛊之家,切勿与之往来。 凡食茶、水、菜、饭等物之先,须用筷子向杯碗上敲动的,是在施毒,急须向主人问道:“食内,莫非有毒吗?”

17、一经问破,可免受毒。 携同大蒜头出行,每饭,先食大蒜头,有蛊必吐,不吐则死,主人怕受连累,当然不敢下蛊。 大荸荠,不拘多少,切片晒干为末,每早空心白滚汤送下(以二钱为度),纵入蛊家,也可免害。 蛊之由饭酒中毒的,分外难治,故出外宜以不饮酒为原则。 中国古代的鬼符咒图解 符咒是山、医、卜、命、相、五术之根本;是修行者之宝鉴【宇宙之灵源】 符箓分四大要诀: 符:就是书符,代表灵界公文和法规。 咒:就是咒语,代表灵界密码与歌诵号令、说服作用。 印:就是手印,代表灵界的权威和印信。 斗:就是步罡斗,分五行、七星、八卦等各种不同罡步,是代表不同作用威力。 符咒是中国道家灵修的哲学,也是心灵最高艺术升华。

18、古云:若知书符穷、惹得鬼神惊。不知书符穷、惹得鬼神笑。 符咒不是迷信而是古人对宇宙气场深刻体验的记录: 曲线符:表现柔缓的气。 直线符:表现刚烈的气。 咒语:表现的是强大意念屈原:名平,楚三闾大夫,三闾大学,屈原流放湖湘之地十余年,先在湘西澧水、沅水溯江而上,至沅陵、辰溪、叙浦、怀化、芷江、新晃等地,再回洞庭湖,再沿湘江上至长沙、衡阳、郴州等地,再回汩罗。公元前275年五月初五,投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个体作家,以他的作品反映的楚辞明显的带有南方巫文化和北方吏官文化的痕迹。 屈子祠文化 亦称屈原庙,现辟为汨罗屈原祠纪念馆,汨罗屈原祠位于汨罗城西北玉笥山顶。汨罗屈原祠始建于汉代,176

19、5年重建,占地7.8亩。自山脚至祠有石阶119阶。此汨罗屈原祠为三进青砖结构。汨罗屈原祠正门牌楼墙上绘有13幅屈原生平业绩和他对理想追求的写照的浮雕。后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附近建有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桃花洞、寿星台、剪刀池、绣花墩、望爷墩等纪念屈原的古迹,俗称玉笥山“八景”。 今存建筑有正殿、信芳亭、屈子祠碑等。正殿为砖木结构,单层单檐,青砖砌墙,黄琉璃瓦覆顶,风格古朴秀雅,全殿三进,中、后两进间置一过亭,前后左右各设一天井,布局谨严宏敞。祠内有百年桂树多株,每逢中秋节,黄、白花盛开,馨香四溢,令人陶醉。 现在的汨罗屈原祠共分四个部分,即山门、屈原青铜像及东西碑廊、屈原纪念馆和

20、屈原墓,占地14000平方米。端午节的习俗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 悬艾叶、菖蒲、蒜头: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

21、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屈原浪漫主义文化先河天问、九歌,与北方的现实主义文学诗经比较。反映湖南楚文化的两个特点:一好淫祀,二好修饰化装,铜镜,香草美人。老子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是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曾经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

22、朝政议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昭王执政时,老子引退。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 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今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里耶古城遗址景区介绍 里耶,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在此交界,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土家语是开拓这片土地的意思。早在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虽有神奇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民族风情,但交通的不便使其经济文化一直较为落后,是一个偏僻

23、小镇。史书记载里耶于清康熙年间始建街道和码头,雍正年间设置里耶塘,并渐成集市。凭借其优越的交通位置、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曾经十分繁荣的贸易,它与王村、浦市、茶峒并称为湘西四大古镇。永州现秦弛古道 5个大院组成古民居保存完好 大河江村邓家大院,永州市双牌县阳明山境内被发现。该邓姓古民居群落坐落在约1平方公里的一片平地山,清一色的明、清建筑风格,其建筑面积约在12000平方米左右,且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 大河江村邓氏古民居群落在群山环抱之中,现有人口685人。村后是“永(湖南永州)连(广东连州)公路”,村前是一大片稻田,秦始皇开辟的“秦驰古道(俗称两广挑盐大路)”从村中央穿过贯通南北。 邓家大院的主人

24、邓氏太公于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县迁来大河江居住。邓家大院古民居群落由5个大院落组成,各院落之间以鹅卵石道路相连,院落旁边都建有池塘。院落的设计和建筑模式基本相同,都是“三正堂”式,砖木结构,外砌青砖白灰墙,墙面高大封顶,具有很强的防火及避风遮雨功能。打院有天井、三级台阶,堂前有照壁,左右为居室,中间堂屋设有神龛,院内各房道路由清一色的青石连接,房内外全部用青石铺地。 另外,村中还有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古墓,以及一座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城隍庙。 v 秦代的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v 秦代长沙郡下设湘南、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

25、宋、桂阳等9县。v 故城在今长沙市区之内,为长沙郡治所,是郡的最高军政长官的驻节之处,也就是辖境广阔的长沙郡的政治军事中心。 长沙郡南境,五岭逶迤,形势险峻。岭南为越人聚居的南越,包括了今广东、广西在内的辽阔地域。岁月悠悠长沙国v 商代晚期,长沙地域就出现了青铜冶炼工艺并达到了较高水平。v 西周初年始有“长沙”之名。逸周书王会篇中提到各地向周成王上交贡物,就有“长沙鳖”一物的记载。v 春秋战国时,楚王在这里建起城邑,长沙成为楚南重镇。v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长沙郡,长沙成为秦帝国南部疆域的重镇名城。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封曾随他起兵反秦的吴芮为长沙王,建长沙国。v 湖南

26、第一个诸候王国,长沙第一次都城,由“楚南重镇”发展为汉藩王都。v 吴芮父子开拓原楚城旧址,夯土筑长沙城。吴氏长沙国共传了五代,历时46年(前202前157年)。长沙国下辖13个县。v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封其庶子刘发为长沙王,恢复长沙国。刘氏长沙国共传了七代八王,历164年。v 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自立为帝,长沙王不继而终。v 长沙王刘发后裔刘秀趁农民起义反王莽之机拥兵称帝,重建汉室天下,重建长沙郡。v 东汉晚期,吴国国君孙权之父孙坚曾任长沙太守。v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长沙成为兵家纷争之地,几易其手。219280年,孙吴统治长沙60年。v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沙郡变化不大。陶侃任长沙太守

27、v 隋朝炀帝设长沙郡。唐朝改长沙为潭州治所。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三年(620年)封李世民之子李恪为长沙王。v 唐昭宗乾宁三年(863年)马殷据潭州后,封为楚王(907年),长沙为马殷楚国都。v 926年,马殷改潭州为长沙府。v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将潭州改为长沙府,至清朝仍沿袭。v 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历时46年。v 吴氏长沙国vv 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v 马王堆汉墓2号墓的墓主利苍,即是第三代王吴回和第四代王吴右的丞相。v 西汉

28、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曾为第五代王吴著的太傅。v 汉初长沙国的辖县,据汉书地理志等史籍记载和长沙国南部地形圈,已设有22县,包括今属湖南的临湘、罗、益阳、连道、承阳、郝、昭陵、容陵、茶陵、湘南、恢、郴、营浦、南平、春陵、冷道等16县,以及今分别属于江西、广东、广西的安成、桂阳、观阳、洮阳4县和处于湘粤边界的龄道县,与湘鄂边界的下隽县。v 家世渊源:吴王后代v 据吴氏宗谱记载,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终于灭了吴国,杀掉了吴王夫差,同时下令斩草除根,追杀夫差后人。于是,夫差子孙四散逃命。吴芮就是夫差逃到江西一带的子孙的第五代人。v 吴芮青年时代,兵荒马乱,游兵四处抢劫,于是,他出头组

29、织了一支队伍,保卫四方乡邻。据称,吴芮18岁时就统领军队达1.7万人。这支地方队伍的影响力迅速扩大,终于引起秦王朝的重视。v 为稳定南方局势,阻止百越地区背叛,秦封吴芮为番(读音“波”)阳令。不过,朝廷不给任何财政支持,还好也不要他纳税,只要他们自己管自己,顺带帮朝廷看好百越地区。番阳令吴芮为官深得民心,被尊为“番君”。v 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朝刑徒英布也率领一支义军来到番阳。吴芮见英布率众而来,即率子侄及部将梅鋗宣告起义,并作出一个惊人之举: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与英布为妻。把女儿嫁给一个自己素不相识的脸上被刺了字的罪犯,在当时恐怕还是很需要一些勇气。事情的发展证明了吴芮的眼光敏

30、锐:后来英布成为西汉三大猛将之一,获封淮南王。v 英布、吴芮为推翻秦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亡后,吴芮被项羽封为衡山王。v 项羽败亡后,吴芮毅然归汉,凭自己占据的地盘和吴国君王之后的身份,与韩信等人上表称臣,拥戴刘邦为帝,成为西汉开国元勋。刘邦感谢吴芮帮助,登上帝位后颁布诏书,嘉奖吴芮:“故衡山王吴芮,从百粤之兵,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芮为长沙王。”v 前202年,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长沙郡建立长沙国,将湘县改名为临湘县作为国都。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王国,长沙第一次成为王国都城v 戎马多年的吴芮终于坐上长沙王的宝座,也算是功德圆满。自己当

31、上诸侯王仅仅5个多月时间,屁股还没在王位上坐热,就驾鹤西去。有记载称,吴芮去世时,年仅40岁。v 吴氏长沙国一共传了五代,共46年,依次为文王芮、成王臣、哀王回、共王右、靖王著(产)。v 靖王无后,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因长沙王没有嫡子继位而被取消。v 与长沙王同时获封王的其他6异姓王,身首异处,长沙王是惟一幸存者,并且延续5代,简直是一个谜。v 刘邦杀开国功臣是出了名的。“狡兔死,走狗烹”,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通过种种手段,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等6个异姓诸侯除掉。v 刘邦还杀白马为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v 在这场针对异

32、姓诸侯王的腥风血雨中,吴氏长沙国竟岿然不动,刘邦还夸长沙王:“长沙王忠,其定著令。”因此,吴氏长沙国因无嗣而被除,算是善终,非常不易。v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南方的南越国都是西汉王朝的心病。匈奴非常强大,汉王朝集中大量兵力与之对抗。此时,如再用兵南越,实为不智之举。v 西汉王朝建立后,按史记高祖本纪说:“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在同一书中却记载:“象郡、桂林、南海属尉佗(南越王)。”刘邦施行此虚封手法,实质上就是为南越王赵佗树敌,借长沙国节制南越。v 鉴于长沙国这种汉王朝与南越国之间缓冲地带的特殊地位,刘邦放长沙国一马,也是有道理的 v 【疆域】汉书诸侯王表序记曰:

33、“波汉之阳,亘九疑,为长沙。” 实际上,吴芮真正只拥有长沙郡:三郡都被南越王占有,还有一郡属于英布的淮南国。v 【人口】 按汉书贾谊传所说,在汉文帝时,长沙国在籍的民户为二万五千,如按每户五口算,总共不过13万人。傅举有先生认为长沙国全国不低于12万户,人口数当在60万左右。v 【民族】就长沙国的民族来说,史书上称作“半杂蛮夷”,即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秦以前,湖南主要为楚、越两个民族。秦汉之际,楚人与中原华夏民族融合而成为汉族。到了汉代,汉族为长沙国人数较多的民族,其次是越族,还有巴族等少数民族v 1.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 马王堆汉墓墓主为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人。利苍连任长沙王吴芮、吴臣、吴回

34、等的丞相,获封侯,因在同英布的作战中受重伤,不久便去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让我们得以窥见古长沙国的精彩。2.象鼻嘴一号汉墓 据考证为长沙王吴著之墓葬。河西咸嘉湖路王陵公园内v 3.渔阳墓及出土文物渔阳墓的发掘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墓主为某代吴氏长沙王王后。,号称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西汉诸侯王室墓之一。该墓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筑,以及大量的漆木器、玉器等。墓主的身份等级、葬制规模均超过马王堆汉墓。 渔阳墓位于望城坡古坟垸湖南财专东北角,其出土文物在长沙简牍博物馆有部分展出。v 4.曹墓出土文物曹为某代吴氏长沙王妃。位于长沙市咸家湖陡壁山,其墓葬出土有“妾”玉印

35、、“曹”玉印、双面透雕龙凤纹玉环等大量文物,非常精美。长沙市博物馆v 文韬武略的马王堆墓主v 三号墓出土情况;v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为西汉初长沙国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 v 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首先发掘了马王堆汉墓一号墓,辛追墓。4月28 1月18日和12月18日,考古人员分别发掘了三号墓和二号墓,确定了三号墓主为利仓之子,二号墓主即为轪侯利仓,其中利仓墓因多次被盗遗失了很多随葬品。v 棺椁的工艺水平极高,表面砍削光滑平整,没用一枚金属钉子,但扣接、套榫等处牢固紧密,组合得相当完美。v 其中最大的一块椁室侧板长488米、宽15米、厚026米,重达1500公斤。据此推

36、算,原木直径在2米以上,生长期不少于五六百年。v 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流云漫卷,形态诡谲动物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v 彩绘漆棺内覆盖的T型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描写汉初现实生活的作品。v 该墓还出土了锦、绮、罗、纱、绵等多种丝织品,其中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衣长1.28米,袖长1.9米,重量仅49克,可谓天工巧夺。v 密封和深埋是最重要的条件。马王堆汉墓女尸下葬时用六层棺椁,内三层是棺,外三层叫做椁,密封程度好。每层棺椁的里外都有油漆。椁的外面有良好的白膏泥封固。再外层是由五千多公斤木炭铺成的20厘米厚的木炭层。最外层是封土层,从封土顶到墓底深度达26米。v 尸体七窍灌

37、酒的原因,以及在衣物上喷洒酒类处理,防虫蛀,杀菌。 v 死者生前似乎曾服用过朱砂(即硫化汞,又称辰砂),而且衣服染料和内棺油漆也含有朱砂一类物质,抑制分解酶。v 棺中有高良姜、茅香、辛夷等名贵药材,这些香料是杀菌剂。v 尸体和石灰、木炭等干燥吸水物质放在一起,也许是在埋葬初期,尸体经过不断干缩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尸体保存起了预处理作用。v 后来在发掘时,发现约有80100升的棺液,这也许是外界环境的水长期以分子状态不断渗入的结果。v “恒温、恒湿、相对无菌”。恒温是0到4摄氏度,恒湿是70%到80% v 神秘红色棺液让辛追2000多年不腐v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很有价值的帛书、竹简,其中有不少是

38、医学和养生学著作。v 吴氏长沙国文物遗址:1.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 马王堆汉墓墓主为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人。利苍连任长沙王吴芮、吴臣、吴回等的丞相,获封侯,因在同英布的作战中受重伤,不久便去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让我们得以窥见古长沙国的精彩。 地点:湖南省博物馆2.象鼻嘴一号汉墓 据考证为长沙王吴著之墓葬。河西咸嘉湖路王陵公园内3.渔阳墓及出土文物渔阳墓的发掘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墓主为某代吴氏长沙王王后。渔阳墓出土文物2000余件,号称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西汉诸侯王室墓之一。该墓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筑,以及大量的漆木器、玉器等。墓主的身份等级、葬制规模均超

39、过马王堆汉墓。 渔阳墓位于望城坡古坟垸湖南财专东北角,其出土文物在长沙简牍博物馆有部分展出。4.曹墓出土文物曹为某代吴氏长沙王妃。位于长沙市咸家湖陡壁山,其墓葬出土有“妾”玉印、“曹”玉印、双面透雕龙凤纹玉环等大量文物,非常精美。长沙市博物馆v 这批出土古医学养生书共约二万余字,依据内容可分为15种。其成书年代比黄帝内经更加久远,书中反映了古代经络学、药物学、诊脉法、医方、药剂以及养生学知识,其医学成就令现代人瞠目结舌。v 素纱蝉衣:袖长1.9米,衣长1.28米,还有很厚的袖圆,重量却只有一两左右。丝绸是动物蛋白质的编织物,极易腐烂,像素纱蝉衣一样完整保存2000年的丝织品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40、。在今天的丝纺业中,想要做出一件重量十分轻的丝织物有两种办法:一是降低丝绸的厚度,二是用最纤细的蚕丝织布。在素纱蝉衣的仿制中,为了做到轻与薄的极致,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纤细到极致的蚕丝进行纺织。但是今天的丝织业无法同西汉古人相比。西汉时代的蚕种还保留着很多野生特性,个体较小,蚕丝纤细。今天蚕种体型肥大,不可能吐出西汉时代那样纤细的蚕丝。v 五十二病方中能认定的医方有197个,用单药者78方,两味以上者119方,说明了当时的医药学已经发展到药物配方。马王堆医书中现存的药名总共有394种,其中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242种,近一半不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五十二病方介绍的治病方法有药敷法、药

41、浴法、砭法、灸法、按摩法等,都是我国医学史上相关疗法的最早记载。v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论述人体11条经脉的循环走向及所主的疾病。v 脉法介绍了有关导脉、启脉、相脉的几项重要法则。v 导引图中用红、蓝、棕、黑等多种颜色,描绘了44个做不同操练姿态的男女,并标有“熊经”、“鸟仲”、“爰(猿)”、“沐猴灌”等名称,及它们主治的病症名。这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一幅健身图谱。导引图由于图谱是绘在却谷食气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同一卷帛书上,表明它是结合食气,使精气按一定的径路在身体运行。即云笈七签所说:“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目的是“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42、”。养生方记载了33种疾病或事项的九十余个养生方,其中有食疗、食养方,有内治方,有外用、外治方。主要部分是房中养生方,即通过药物的摄养或治疗,以消除某些性功能障碍的方法。vv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为古代房中术著作,讨论的是通过夫妻性活动和谐并辅以导气以求健身延寿的养生方法和理论。它们是现在已知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房中术著作。v 十问还以战国名医文挚与齐威王问答的形式阐述了睡眠的重要。对于人体来说,只有睡眠充足,食欲才会旺盛,食物才能消化,药物才能调养形体。打个比方,睡眠与饮食就好比火与金属一样,没有火,金属无法熔化,而没有睡眠则食物无法消化。所以一夜不睡,其精力很长时间也难以恢复过来。v 马王

43、堆古医书养生之道,一是主张祛病健身以延年益寿。二是讲究兼修众术,反对偏执一法。其修养方法有服食、行气、导引、房中、禁呪(祝由),认为只有数法兼行,才能相得益彰。三是强调“气”(精气、神气等)是养生之道的基础。诸如食气、行气、养气、治气、接气等,无不与“气”有关。 v 出土了12万多字的帛书28种及简牍近千支。帛书最有价值和意义,涉及内容除医学外,还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是早已失传的佚书。v 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专著。v 五星占是以五星行度的异常和云气星慧的变化来占卜吉凶的术数类帛书。记录了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火星、水星的位置,以及这木星、土星、金星3颗

44、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如此缜密的五大行星运行记载,在当时没有精密天文仪器的情况下是不可想像的。v 天文气象杂占是一种利用天象来占验灾异变数、战争胜败的书籍,上面用朱墨两色绘有云、蜃气、晕、虹、恒星、慧星等各种天象图约250幅,还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书上绘有的29幅慧星图像是世界上有关慧星形态的最早记录。v 第一幅域邑和园寝图绘录了軑侯家族墓地与当年的长沙城;v 第二幅是汉初长沙国南疆地形图,图上的主区画得非常准确,比例约为18万分之一左右,其中游水流域的河流骨架、流向及主要弯曲与现代地图比较基本相似。图中已有统一的图例:长沙国境内的居民点、县治用方框,乡、里有圆圈表示;细而径直的线表示道路

45、;变化均匀、弯曲自然的线表示水道等,使图体生动形象,一目了然。v 第三幅驻军图是一幅军事地图,用墨、红、田青3种色绘成。图中部署严密,地势利用巧妙,诸军事因素考虑齐全。v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彩色地图,表明我国在2100多年前地理科学和测绘技术的水准。v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张地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图中所示区域为今江华地境。此图于1973年自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与现行地图不同的是,其方位为上南下北。 v 南越与西汉长沙国隔南岭对峙,有93年之久(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93年间,“两国各在交界的关口以重兵布防”。其中,今江华境即为“两国交界关口”之一。 v 距今2174年的西汉初期(公

46、元前168年),江华地貌就曾“现身”两幅丝帛地图上 v 2000余年前贾谊到古长沙,做了两件事,一是写了吊屈原赋,一是写了鵩鸟赋,都成了千古名篇,使得长沙这座名城更显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v 贾谊在长沙还在太傅府修的一口井。南北朝时宋人盛宏之荆州记:“湘州南寺之东,贾谊有井,水深,上敛下大,状如壶,即谊所凿井。”v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州郡廨西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旁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是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一。” 称太傅井或壶井。v 唐时杜甫清明:“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后人将诗中“长怀”二字刻在井石上,称“长怀井”。v 贾谊是当时的长沙王太傅,当年只有27岁,贾谊是中央政府派到长沙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贾谊故居从明朝成化元年以来就是祠宅合一的格局,在2000多年历史中,对贾谊故居维修和重建了100余次v 贾谊散文尤以政论、疏牍为佳。过秦论、论积贮疏,是我们学过的文章。“陈政则与议说合契”,纵横之气可以见出先秦诸子、游说策士的余绪。而一篇治安策,洋洋六千言,大谈治道。篇这样长,在古散文中,也该叹为稀有。湘人曾国藩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