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32071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部分结构施工图审核意见交流稿2012年3月初,总师室对去年结构施工审核时重复比较多的常见问题与部分结构人员进行了交流,旨在进一步提高今年的结构施工图质量,现整理如下,供参考。一、计算书与总说明:1、计算书不完整,常缺项: (1)、常缺手工导荷计算,大跨度梁板构件、悬臂构件挠度及裂缝复核验算,楼梯计算,地下室外墙计算,水箱水池计算等。 (2)、采用标准图集,未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必要的核算。如:锚桩的抗拉计算、裂缝计算、抗拔桩配筋核算等。 编制计算书时,应根据“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进行。机算结果宜归纳成表,表中应反映周期、振型、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上下层侧向刚度比、框剪结构

2、中框架部分承担的总倾覆力矩的比例、超筋超限信息等内容。便于自查,也便于审查。2 、嵌固部位设定不妥。认为有地下室的建筑即可将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作为嵌固端时的地下室顶板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14条规定。其主要控制条件为: 、上下层侧向刚度比0.5,地下室周边宜有与顶板相连的抗震墙;、顶板不可开大洞,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20m范围内的顶板采用现浇梁板结构;、顶板板厚、配筋应满足规范要求,地下一层柱墙配筋满足规范要求。一般的框架、框剪结构尚容易满足上述条件。对于剪力墙结构,虽然地下墙体可能比上部厚,但总刚度不一定能达到上部结构的二倍,所以对于剪力墙结构,如有一层地下室,嵌固端

3、可设在基础底板上皮,如有二层地下室,嵌固端可设在二层顶板上皮。无论何种情况,室外地坪至0.000m的距离,皆应小于第一层地下室层高的1/3,否则嵌固端应向下增加一层。 3、基础拉梁配筋计算不合理。 (1)、多层框架无地下室,当柱下独基埋置深度较深时,为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高度和底层位移,在0.000m以下适当位置设基础拉梁。此时仅将嵌固端设在拉梁处不尽合理,还应补充计算一次,计算时将拉梁设为一层,嵌固端设在基础顶面。拉梁层楼板定义为全部开洞,并采用弹性楼板总刚分析。取二次计算的最大值进行构件配筋,拉梁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框架梁的要求,如有墙体荷载不可遗漏。 (2)、多层框架无地下室,当柱下独基埋置

4、较浅而设置拉梁时,一般应设在基础顶面。拉梁的配筋计算:a)、取所拉结柱中轴力较大者的1/10作为拉梁轴拉(压)力,按轴心受拉(压)构件计算。此时柱下基础按偏压考虑,土质较好时此方法比较经济;b)、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柱基础按轴压考虑。如果梁上有竖向荷载,应将荷载产生的弯矩与上述二种方法之一的内力进行组合,按拉(压)弯,或受弯构件计算拉梁配筋。4、框架结构设计中设少量剪力墙时的计算:为了减少结构侧移,一般在楼梯、电梯间或其他部位设少量剪力墙,承担的底部总倾覆力矩不大于20%。此条虽符合高规要求,但抗震审查时难以通过。 首先,含有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中,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10%时,均应

5、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按其所承受地震倾覆力矩比值不同确定该结构的相应的适用高度和抗震构造措施。计算模型及分析均应按框剪结构进行实际输入和计算分析。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倾覆力矩大于80%时,意味着剪力墙过少,此时框架部分抗震等级、轴压比、适用高度均应按框架结构进行。但对于过少剪力墙的框剪结构,由于其抗震性能差,容易过早破坏,以致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因此不主张采用,抗震审查时难以通过,应使剪力墙承受的总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等于20%。5、钢筋保护层厚度与计算书不吻合,新老规范取值不同,这在计算书中常常疏忽。材料选用、耐久性要求也常不符合新规范要求。 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从砼的碳化、钢筋的锈蚀等结构

6、耐久性因素考虑,将原以受力钢筋外边缘起算的保护层厚度改为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起算。一般情况下钢筋保护层厚度稍有增加,恶劣环境下的保护层厚度则增幅较大,需要注意的是,新规范按平面构件(板、墙、壳)及杆件(梁、柱)分二类确定保护层厚度。不再计入砼强度等级影响,以C30以上统一取值,C25及以下增加5mm。新规范对按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必须达到抗震规范要求的强屈比、超强比及均匀伸长率。为此,有专门为此生产的轧制表面带E的钢筋即HRB335E、HRB400E等,设计时需注意。混凝土耐久性设计中环境类别,基本要求新老规范差异也较大,设计说明及标注必须注意。6

7、、结构设计总说明普遍不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1)、当工程较简单时,可将总说明内容分散在相关部分图纸中,不需要编制总说明。审图时往往发现工程图纸很少,总说明却有好几张的情况,且内容相悖,毫无价值。 (2)、使用的规范、标准已过期(抗规、砼规范、高规均为2010年版,地基规范、砌体规范均为2011年版),建设标准的完整体系包括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JGJ-、地方标准DGJ-、协会标准CECS、企业标准等。在说明中不可只注“根据现行规范、规程和标准”,必须注明相关标准的名称、编号及版本。其次,总说明只须注明“主要设计规范”,而次要规范规程可省略

8、。施工验收规范应放在最后“施工须特别注意的问题”中,不可编入设计依据内。 (3)、设计总说明应按设计文件深度规定编制,应包括工程概况、设计依据、图纸说明、建筑分类等级、主要荷载、计算程序、结构材料、基础及地下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砌体工程、工程质量检测要求及施工须特别注意的问题共13项。送审图的设计总说明往往是拷贝以往其他单位、其他工程总说明,甚至工程名称、高程系统都未作改动。罗列了大量的与本工程无关的内容,错漏谬误甚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从今年开始,总师室将结合工程进展逐步推出统一格式的设计总说明,首先完成“框架结构设计总说明”,然后依次完成“剪力墙结构设计总说明”、“框架-剪力

9、墙结构设计总说明”。如有可能再逐步细化完成“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板柱结构”、“异形柱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的设计总说明的编制工作。二、地下部分1、高层主楼与裙房地下室之间未设沉降缝,也未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异沉降,未采取有效措施。 以上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变厚度筏形基础,后浇带设置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一、二跨内;(2)、高层采用整体筏基,低层裙房采用独基加防水板或交叉地基梁;(3)、高层及低层均采用桩基,通过调整二者桩径、桩长控制差异沉降;(4)、高层与低层之间自上而下设沉降后浇带,但需验算后浇之前,低层构件的强度及稳定。 2、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地下车库)长

10、度超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8.1.1条在工程中很普遍,施工图对采取的措施阐述简单,缺少节点构造详图。 目前对长度超限的地下室工程一般均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但在施工图中对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要求、浇筑养护等要求未作完整阐述。比如,水泥不能使用硫铝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及高铝水泥;粉煤灰不能使用高钙粉煤灰等;外加剂掺量不能用百分比来控制,应以“限制膨胀率”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掺量;图纸中应分别注明墙段及筏板段的膨胀加强带及后浇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后浇带应有防水做法,按新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要求,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采用搭接接头,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45d后浇筑(收缩

11、大约完成60%)。后浇带不强求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采用后浇膨胀加强带,混凝土墙可控制在L60m,顶底板可控制在L120m(板厚1.5m时,60mL120m)。3、某工程基础底板上有300厚排水沟,结构采用将整个底板下降300再填砼的做法既不经济也不合理 基础底板上的电梯井坑、集水坑、排水沟等应按下凹式底板设计,下凹式底板与筏板等厚。凹坑两侧扩展距离:当60时0.7h,45时0.5h。不少施工图中电梯井、集水井剖面仅以板中部为例示意,未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剖面中表示井坑与基础梁、上部墙或坑坑相连的关系及配筋详图。采用下凹式底板设计时应注意,当坑底土比筏底土坚硬时,应设软褥层。4、高层地下室与

12、单独地下车库连接通道斜向连接设计方案不妥。任何二单体之间通道相连均应有外突500mm1000mm的平直段,便于二次施工及防水措施的实施。特别是斜向平面连接时,二端必须有与主体结构一起浇筑的异形接口,中间为直线段。所有狭长管沟与建筑物主体或设备基础主体相连的接口均应按上述要求设计。5、地下室结构设计,底板结构图往往仅注“双层双向”配筋,外墙仅剖一个断面示意,配筋不交代层面关系、搭接要求。 (1)、筏板基础有梁板式、平板式之分,梁板式按倒梁法计算时,梁按连续梁分析计算;平板式筏基按柱下板带和跨中板带进行内力分析,配筋构造应按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1、8.4.12条规定进行,结合平法图集选用相关

13、节点,施工图中应交代钢筋层面关系、搭接要求等。 (2)、外墙配筋普遍不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外墙顶端铰接,底端固接,外墙计算可单向可双向,双向计算时扶壁柱应有足够的刚度。水平钢筋未考虑墙体竖向收缩裂缝的构造要求,水平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0.25%,对于掺有膨胀剂的墙体,按GBJ50119规范要求水平钢筋配筋率宜在0.4%0.6%水平,钢筋间距150mm,墙体中部或顶部根据工程情况可设一道暗梁,地下室超长时,外墙顶设220钢筋。 (3)、外墙图中普遍无搭接位置,外墙外侧竖筋宜在距板1/31/4层高处连接,内侧竖筋可在楼板处搭接。外侧水平筋宜在柱或隔墙中部搭接,内侧水平筋宜在柱或隔墙处搭接。当外侧竖向

14、筋伸入底板锚固长度不足时,需弯折且弯折长度15d。(审图中甚至发现外侧竖向筋在底板处均切断的做法) (4)、保护层:有垫层的底板40mm ,迎水面外墙按防水规范要求保护层50mm,并应设抗裂构造钢筋,施工图中常常忽略; (5)、地基基础规范强制性条文规定必须验算基础顶面与柱交界处的局部受压承载力,特别柱与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上大下小、柱荷载较大的情况下不可忽略。此部分验算容易缺失。6、建筑物有二层地下室时,首层地下室外墙内移后忽略了构造措施: 地下室有二层或三层时,首层地下室常因建筑或人防要求,局部外墙内移,此时内移墙下部二侧的楼板相当于上侧外墙的基础板,为避免内移墙下梁板过分扭转,需将二侧楼板

15、加厚,配双层双向钢筋予以加强。此情况也容易被忽视。7、柱下独立桩基承台钢筋锚固长度不够。 在独立桩基承台设计中,此问题最容易被忽略。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4.2.3条第1款规定:承台钢筋锚固长度自桩边内侧起算,不应小于35d(管桩乘0.8系数等效为方桩),锚固长度不满足时钢筋应上弯,上弯长度10d,但水平段长度应25d。 注意两点:1)、当承台配筋较大时需验算25d是否满足;2)、钢筋上弯长度需10d。 另外:关于桩距,布桩时要复核地勘报告,桩主体范围内是否有“饱和粘性土”存在。当存在饱和粘性土时对部分挤土桩在“其他情况”下最小桩距为3.5d。桩的挤土效应各地各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施工误差

16、,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首选3.5d,不一定选“最小间距”。关于拉梁或基础梁与承台底标高相同时,梁纵筋在桩顶处难以通过,影响梁的计算高度,可提高梁底标高来解决。8、地下部分图纸的设计深度不满足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1)、在首张基础平面图的右上方应绘制指北针。(普遍缺) (2)、按建筑轴线、方位注明基础构件(外墙、条基、独基、桩基)与轴线的定位关系(普遍缺)。并标出竖向构件(柱、墙、抗震构造柱等)的编号及定位尺寸。(普遍缺抗震构造柱或窗间柱、门框柱等) (3)、设置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的基础平面图中应标明其位置和做法,并注明施工要求。(普遍无剖面,无详图,施工要求不详细) (4)、标明地沟、基坑

17、及设备基础,水池等平面定位、尺寸及标高。(有缺漏) (5)、地下室外墙应标注水、风、电预留孔、预埋件或预埋套管,注明定位尺寸及标高,不同专业预留孔、预埋件可用文字说明或字母代号表示。(普遍缺漏或无标注) (6)、有避雷要求的建筑,应在平面图中注明避雷引下线位置,并在附注中注明做法出处。(普遍缺漏) (7)、桩基除绘出平面定位、尺寸、编号,还应确定桩数。图纸右侧宜有地质剖面示意图,可见各土层概况、桩顶标高及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普遍缺桩的数量、缺地质剖面示意图) (8)、人工复合地基应有地基处理范围和深度、置换桩的平面布置图、桩位、桩距等,附注中应注明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沉降量、差异沉降

18、量的要求及控制要求。(普遍不完全) (9)、地下室部分如局部有人防,局部无人防,应有具体的平面分界示意图。(普遍缺) (10)、地下室应根据平面图中的剖面、索引编号分别绘出外墙、内墙剖面配筋,并注明水平施工缝位置及做法。在绘制墙体时,应绘出墙体与轴线定位关系,并注齐三标高(顶、底、底板面的标高),尺寸标注要齐全。(普遍不注尺寸标高,不注外墙或基坑与轴线关系,仅有示意性文字“墙厚、底板厚、底板标高等”,不同剖面不作交代,普遍不满足深度要求) (11)、设备基础、排水沟、集水坑、电梯地坑、车道出入口、基础梁板高差处,内容简单时可直接在模板图中剖切断面(普遍未用此法),否则应单独索引编号绘制详图。(

19、详图普遍不够) (12)、基础梁板可参照现浇梁板用“平法”表示。(一般尚可)三、地上部分1、构件布置中有梁柱中心不重合,偏心距大于柱截面方向尺寸的1/4情况,或不加处理,或仅采用梁加宽的方法。 梁柱中心线偏心距大于柱截面方向宽度的1/4(墙平面位置偏移),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的节点核心区不仅出现斜裂缝,在梁下方柱内还会产生竖向劈裂裂缝,出现上述情况有的不加处理,有的一味采用加宽梁的方法。当偏心较大时用加大梁宽的办法很不经济,常用的方法是框架梁加水平腋,加腋厚与梁等高,加腋尺寸要求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6.1.7条规定。2、楼板开大洞后结构未采取有效措施。 楼面板开大洞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主要

20、有:1)、加厚洞口周边楼板,(比如板厚150,根据具体工程而定)配置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向配筋率0.25%;2)、洞口边缘设暗梁或边梁(或栏板边梁),暗梁宽可取板厚二倍,纵向配筋率1.0%;3)、在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配筋,并满足技术措施的构造要求。 3、刀把板配筋有误,施工图中普遍无详图,无施工要求,或仅在大小板交接处设加强筋。 刀把板即L形板(或称手枪板),大小板交接处建筑不允许设梁而形成,设计时应将小板作为大板支座,小板除了承受自身荷载外还须承受大板传来的荷载,内力计算宜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构造上根据板跨及荷载大小确定是否需交界处设加强筋或暗梁,更重要的是必须保证大板受力筋置于小板受力筋

21、之上,应有节点详图。 4、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转角开窗,普遍未采取加强措施。 高层建筑剪力墙墙角部是结构的关键部位,开设转角窗即取消了转角墙肢,代之以角部曲梁,不仅削弱了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侧力刚度,而且临近洞口的墙肢及梁内力增大,扭转效应明显,因此8度及以下抗震设计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1)、洞口应上下对齐,洞口不宜过大,连梁高不宜过小;2)、洞口二侧应尽量避免用短肢墙和一字墙,墙厚应1/15层高且200mm,并沿墙肢全高设约束边缘构件;3)、提高洞口二侧墙肢的抗震等级,按提高后的抗震等级检查轴压比是否满足要求;4)、加强转角窗上转角梁的配筋构造,结构计算时,转角梁的负弯矩调整系数,扭转折减系数均

22、应取1.0;5)、转角处楼板局部加厚150mm,增大配筋(双层双向),必要时可在板内设连接二侧洞口的暗梁; 5、楼面主梁搁在连梁上。楼面主梁应避免支撑在连梁上,连梁没有足够抗扭刚度,对主梁端部达不到固接要求,抵抗不了平面外弯矩(扭矩),其次连梁本身剪切应变较大,加上主梁传来的内力,易产生过大裂缝破坏,主梁也随之破坏。如果个别楼层主梁无法避免支承在连梁上时,可将主梁端部设为铰接,并加大连梁的配筋及构造措施。 6、剪力墙墙肢与其平面外方面楼面主梁按固接设计而未采取加强措施。剪力墙平面外刚度小,抗弯能力弱。墙与梁固接(特别是仅一侧有梁时),使剪力墙平面外产生的弯矩超过墙平面外抗弯能力时,墙体会开裂甚

23、至破坏。因此,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要求须采取以下措施:1)、沿梁轴线方向设与梁相连的剪力墙,以抵抗该墙肢平面外弯矩; 2)、设扶壁柱,截面宽度不小于梁宽,按计算配筋;3)、在墙内设暗柱,暗柱截面宽度取梁宽加二倍墙厚,按计算确定配筋或型钢规格,构造配筋率满足规范要求;4)、截面较小的楼面梁在墙连接处可设为铰接,并在相应的位置设构造暗柱; 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必须保证梁的纵筋伸入墙内可靠锚固。 7、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容易忽略以下问题: 1)、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筋的比值,规范作为强条规定:一级抗震0.5;二、三级抗震0.3。因为地震力的随机性,梁端可能出现较大的正弯矩,下部筋有一

24、定的比例可防止下部过早屈服破坏。在施工图中往往有上部筋很多,下部筋很少的情况。 2)、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2%时,为了更好的从构造上对框架梁塑性铰区的受压混凝土提供约束,保证梁端有足够的塑性铰转动能力,加密区的箍筋直径应增大2mm,此条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皆为强制性条文,施工图中容易忽视。 3)、框架梁纵向受力筋在框架节点区内的锚固不满足规范要求也常被忽视。框架中间层的中间节点,为防止钢筋粘结退化与滑移加剧而导致刚度和耗能性能的退化,规范要求一、二、三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对于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

25、/20,圆柱截面为弦长的1/20(9度地震区要求更严,为1/25)。中间层端节点,规范规定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0.4,向下弯折15d。 此要求在梁上部筋的取值较大,柱截面较小(或柱菱形放置,或圆柱截面时)常不满足规范要求。据此,除了调整柱截面尺寸,梁配筋大小,还可以将梁柱节点局部放大,按宽扁梁构造设计。 8、框架边梁的抗扭配筋构造不被重视。 楼面梁支承在框架边梁上,支承点弯曲转动,使边梁受扭。支座弯矩即边梁扭矩。为简化框架边梁协调扭转的设计方法,可假设支承点为简支,在边梁内配置附加抗扭构造纵向钢筋和箍筋,以满足边梁的延性和限制裂缝宽度的要求。楼面梁与边梁的连接构造除了边梁二侧配置足够的附加箍筋以

26、外,同时还应在楼面梁端部配置附加箍筋,以抵抗斜裂缝开展后施加在纵筋上的压力。(此构造要求普遍缺漏) 9、大开间剪力墙结构,外墙与楼板之间设计假定不合理。 大开间剪力墙外墙较薄,大开间的现浇楼板较厚,配筋较大(比如16),设计为固接时,板受力钢筋深入墙内达不到0.4、然后下弯15d的要求,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其抗拉强度值,板的设计存在隐患。此种情况,设计时,楼板宜按简支假定计算,但必须按规范要求设上部构造钢筋,截面积应大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筋面积的1/3,且8,间距200。 10、剪跨比2的框架柱,忽略验算轴压比限值及体积配箍率的要求。 框架柱一般要求剪跨比2,此时在地震水平力作用下呈现延性较好的大偏

27、心受压破坏,如果剪跨比2,在横向水平力作用下会发生脆性的剪力破坏。因此,按规范规定,剪跨比在1.52.0的柱轴压比限值应减少5%,体积配筋率应1.2%。如果剪跨比1.5则需在柱中采取设芯柱、型钢,取更严的轴压比限值、提高体积配箍率、采用外包钢板箍等特殊构造措施。 11、框架外墙柱是否会形成短柱也常被忽视。 建筑外立面设计成带形窗时,往往在框架中部无填充墙,而在窗台下设置刚性填充墙,此时框架柱实际受力时易形成短柱。台湾大地震中,许多中小学校框架柱都出现剪切破坏特征。因此,有上述情况的框架柱应全长加密箍筋,按短柱处理。 12、关于楼梯的三个问题。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6.6条第一款要求结构计

28、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根据楼梯构件对整体结构计算的影响很大或不大,进行区别对待。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但并不要求一律参与整体结构的计算,一般情况下,对剪力墙结构影响较小,对框架结构影响较大。框架结构应按实际情况建模输入,如果楼梯布置对主体结构造成不利刚度影响,可按11G101-02图集采用“滑动支座”。 2)、楼梯设计无论水平投影跨度大小一律采用板式楼梯是不妥的,当跨度4m时做板式楼梯就不经济,宜采用梁式楼梯(业主要求除外)。审图中,发现板厚取值过大或过小,钢筋配置不当,存在安全隐患或浪费的问题。 3)、关于楼梯间抗震构造要求填充墙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予以加强的问题,在“框架结构设计总说明

29、”中统一有详图给出,各施工图中不需要再绘制详图。 13、关于框架结构填充墙的问题。 原抗震规范规定拉结筋伸入墙内1/5墙长,且700mm,8度、9度抗震时宜全长拉通。新规范要求6度、7度宜拉通(13.3.4.3条),8度、9度时必须要全长拉通。当墙长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二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审图公司对上述“宜”条件往往都要求按“应”处理。特别是对伸出屋面的楼梯间,机房水箱间等的框架填充墙的拉结筋则应全长拉通。 14、关于框架结构窗间墙及雨蓬的设计。 1)、框架结构窗间墙细部设计,结构往往不重视,建筑窗

30、间小墙肢有时仅200400、200600,用砖砌,两个方向均无拉结,具有安全隐患。应按建筑要求设计成钢筋混凝土构件,与上下框架梁连接。 2)、有时框架梁边梁需按建筑要求外挑横向小牛腿或悬挑板,结构往往也容易遗漏。也常缺漏建筑幕墙竖挺支承梁等构件及装饰线条的构造详图。 3)、雨篷梁板设计交代含糊不详细,只绘制一个剖面。应按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 、当雨篷梁板与框架梁标高接近时。二者应整体浇筑; 、雨篷梁无法与框架梁整体浇筑时,若雨篷所在的柱跨度不大,雨篷梁可伸入二侧框架柱,雨篷梁按弯剪扭构件设计,框架柱要承受雨篷传来的弯矩和集中力,当因设置雨篷梁使框架柱形成短柱时,柱箍筋需要全高加密;、雨篷梁所在

31、柱跨度较大,可在雨篷梁二端设小门樘,小门樘上端应伸入框架梁内,下端与基础相连,小门樘按偏压构件设计。 15、地上部分设计深度不满足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1)、在结构平面图(模板图)中,应按建筑专业轴线编号、方位给出梁、柱、承重墙、抗震构造柱的位置、定位尺寸、梁截面尺寸及上述构件的编号,应注明每层楼面的结构标高。施工图普遍不标注“抗震构造柱”的位置及定位尺寸;不标注梁的编号及截面尺寸,平面图名仅标注“二层楼面”、“三层楼面”,应在图名前加注楼面结构标高。 2)、现浇板应注明板厚、配筋、标高及板厚变化处定位,标高可直接在平面图上剖切板厚变化处的局部剖面,表示板的高差及各自的标高,模板图及配筋图可

32、根据其复杂程度分开绘制或合并绘制。施工图普遍不用“在平面图上剖切断面的简捷方法”。复杂的模板图还应从平面图中索引详图号另外绘制详图。比如建筑立面凹凸挑板、与结构楼层相关的纵横线条支承装饰材料的牛腿等。在板的配筋中,施工图常注的“双层双向”不妥,应注明上下层钢筋网、长短向层面位置关系。 3)、屋面结构找坡时,应在屋面平面图上绘制局部剖面并标出坡度、坡向及起始点标高。屋面如有上翻梁、上翻管井、人孔洞口、设备基础、水箱等抬高部位,也应在平面图中绘制局部剖面,并标注翻高尺寸及标高。上述有翻高洞口要求的屋面平面图设计深度往往不够,也缺少必要的详图。除此之外,如有避雷塔座、建筑构架、幕墙用上翻梁等,应注明

33、其平面位置、尺寸并有详图。至于女儿墙宽度线条及构造柱位置,屋面避雷引下线的节点埋件或避雷引下线的伸出长度,屋面落水孔位置大小则普遍缺漏。 4)、在楼层结构平面图(模板图)中也常遗漏预留孔、预埋件、设备基础的定位尺寸及大小。施工图普遍不标注小的预留孔(300以下),甚至较大的排烟道、排水孔、管井等也会漏掉。预留洞边加强钢筋应在配筋图中表示,并注明加强筋位置(如:板底),对于钢筋照常通过,待管道安装完毕后补浇的预留孔应有专门的符号表示,比如: ,并在附注中加以说明。预埋件(包括预埋板、吊钩、螺栓)在水泵等设备基础、水箱等构筑物;洞口翻高部位、顶层楼梯扶手栏杆、电梯机房等部位常常缺漏。 5)、平面图

34、中楼梯间、电梯间、自行车坡道出入口,机动车坡道出入口往往与建筑图不吻合,楼梯间、电梯井在平面图中不应仅注“楼梯间”、“电梯井” 应注明其编号,并且编号必须与建筑编号吻合,并注明详图所在图号。 6)、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 必须严格按国标要求进行施工图的绘制。现行国标图集号为11G101-1(现浇梁、板、柱、墙)、11G101-2(板式楼梯)、11G101-3(基础),当采用平法不能清晰的表达构件配筋时,仍应补充绘制配筋详图。 除了板以外的柱、墙、梁在平法施工图中均须有“楼面标高、结构层高”表。墙、柱平法施工图上表中还须加注“上部结构嵌固部位”。上述要求在某些工程中完全缺失,构件编号也

35、与平法制图规则不符。 11G101-1中已将边缘构件编号简化,取消了角柱、翼缘柱等内容,统一为YBZ(约束边缘构件),GBZ(构造边缘构件),增加了连梁不同配筋形成的代号,请注意,例如连梁交叉斜筋配筋LL(JX)等。按平法规定,同层平面梁应按种类按顺序编号(在工程中发现有按轴线编号的情况);柱、墙等竖向构件应按整个工程统一顺序编号,做到“同位同号”。 框架柱、剪力墙边缘构件采用复合箍筋时应分离绘出箍筋形式,这一点有的工程做的很好,多数工程没有做到。 在11G101-13的构造详图中,有多种可选择的做法时,应注明在何部位采用何种节点构造;标准图中没有的内容,比如墙、柱与填充墙的拉结要求、飘窗节点

36、、隔墙加强筋构造、女儿墙节点锚固、檐口装饰节点、雨篷门框、商标广告牌固定、顶棚支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等,均应绘制详图。 7)、构件及节点详图无法选用“平法绘图”的构筑物,比如:水池、水箱、烟囱、烟道、管架、地沟、挡土墙、筒仓、设备基础、操作平台等均应单独绘制施工详图,应绘制平面、剖面及配筋图,并注明构筑物与轴线的定位关系、尺寸、标高、材料品种、型号、性能。 8)、关于电梯、自动扶梯、采光顶棚的问题: 在施工图设计时,业主往往未最终确定建筑设备,泵基础、空调设备基础等关系不太大;但电梯、自动扶梯型号建筑专业必须与业主及时沟通,暂定某型号为设计型号并提清资料,在业主订货后再对图纸作调整。结构图中普遍缺电梯井道剖面图,缺井道门洞处缺口、孔洞详图,有的工程缺自动扶梯缺口及埋件。建筑设计人员还必须确定采光顶的基本结构形式及顶棚材料,以便结构设计人员在计算屋面构件时荷载不被遗漏,采光顶周边梁翻高尺寸应满足建筑专业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