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大草原-内蒙古.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34849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的大草原-内蒙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美丽的大草原-内蒙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美丽的大草原-内蒙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美丽的大草原-内蒙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美丽的大草原-内蒙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丽的大草原-内蒙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的大草原-内蒙古.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蒙古族历史概述蒙古族先民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考古发掘成果表明,约在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内蒙古大青山一带已经有人类活动。约在10万年前,“扎赉诺尔人”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猎取盘羊和野牛。约5万年前,“河套人”在萨拉乌苏河两岸猎取羚羊和赤鹿。海拉尔细古器文化拉开了北疆草原游猎及游牧文化的序幕。在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扎赉诺尔、阿木古郎及锡林郭勒盟出土的石叶、石片、石镞、尖状器等细石,反映原始蒙古人过着畜牧狩猎的经济生活,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及东南部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磨制石刀、石斧等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并有很多打制精致的细石器,以及彩陶器、灰陶器等生活用具,还有半地穴式的屋基遗址,说明约

2、7000年前到4000年前,当地居民过着以农牧为主的定居生活。此后,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在这一地区先后出现土方、吉方、荤育、北狄、东胡、匈奴、乌桓、鲜卑、柔然、高车、室韦、突厥、回纥等民族,与后来的蒙古族的文化上各有某些共同点,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历史继承性。 大约在8世纪中叶,与蒙古族族源直接有渊源关系,居住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古老部落,走出原始森林,开始了畜牧业生产活动,史称为“蒙兀室韦”。约在公元9世纪到12世纪,他们西迁,到内蒙鄂嫩河源头、肯特山东南一带。此后,从其中分衍出乞颜部、札答兰部、泰赤乌部等。除蒙古部外,还有塔塔儿、斡亦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各部的

3、经济文化发展并不平衡,分为“草原牧民”和森林狩猎民”。这一时期,进行了频繁的部落战争、民族战争。这种掠夺奴隶的战争,客观上推动了部落联盟的发展,最后形成奴隶占有制的国家。公元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后,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急剧转变。在经济形态上,也开始从狩猎兼畜牧向畜牧兼农业过渡。 蒙古族从元代进入封建制以后奴隶制的残余仍然延续很长时期。在元代,奴隶买卖还很盛行。历代名臣奏议载:“今大都、上都有马市、牛市、羊市,亦有人市”,心史载:“处处有人市数层,等级其坐,贸易甚盛”。近代,奴隶买卖虽不再见,但由于王公,台吉等制度的存在,所以“奴隶传代,辈辈为奴”的制度,在东蒙地区依然存在,直到清末。

4、 但总的说来,蒙古族经过元、明、清三代,其封建制相当的发达。尤其是元代,由于蒙古族贵族建立元朝,在汉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封建制度的影响下,广泛用汉法,使蒙古族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发生深刻变化,过渡到较完备的封建制社会。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据蒙古草原。明朝多次进兵漠北,在绥服近边蒙古诸部后,陆续在辽东、漠南、嘉峪关外和哈密等地设置蒙古卫所,任用蒙古诸部首领为卫所长官,企图以蒙古卫所为屏藩把漠南和漠北蒙古隔绝起来。退据漠北的蒙古大汗,局促一隅,权威低落,大小封建主实行割据,内讧不已。从14世纪末叶开始,西部瓦剌和东部鞑靼蒙古封建主,进行了长达60多年的争夺汗权的斗争。

5、在长期的封建内讧中,蒙古族地方原有的城市手工业、商业和农业基地,全被毁灭,粗放的游牧经济又复成为生产的主要形式,社会经济严重衰退。 15世纪末叶,达延汗消灭权臣,调整蒙古的封建秩序,把当时错落纷纭、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分左右两翼,自统左翼察哈尔、乌梁海、喀尔3万户;任其第三子为济农(副汗),统率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3万户。西部瓦剌4万户仍任其存在。领地重新划分后,各部驻牧地区得到稳定,经济逐渐恢复。1581年俺答汗死,其领地又陷于分裂。漠南蒙古各部不久又在林丹汗的统治下实现了暂时的统一。但各部旋即背林丹汗归附后金,蒙古的“正统”汗权,从此不能复振。 清朝时期,清政府颁布

6、的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整套政策法令,自上而下地极力推行,大大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流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封建战争的重演,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这时期,广大蒙古族人民虽然遭受着封建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喇嘛教的愚民统治,但是,他们还是在清代大一统局面和汉族等先进经济的影响与支援下,发展了经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蒙古族地区也和全国一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蒙古族地区北邻沙俄,东近日本,直接受到这两个侵略势力的殖民掠夺和压迫。因此,自近代以来,蒙古族人民掀起一次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并且在整个旧民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

7、命时期都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蒙古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蒙古族人民充分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经过近50年来的努力,蒙古族及蒙古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蒙古族人民和其它各族人民一起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原为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 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据文献记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大约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在我国唐代史籍中称为“蒙瓦”,辽史中称为“萌古”。到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

8、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 ,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音达)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宋 、辽、金时代,还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 有时也用鞑靼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公元13世

9、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 ,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在汉文史籍中就统称他们为“蒙古”。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 ,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 ,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蒙古族民族特征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各地习俗多彩多姿,但是,做为一个民族,其基本特征还是相同的:(1)崇拜火: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

10、。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凡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洒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傍晚,夜幕刚刚垂下,家主点燃一把香,绕行住宅一周,来到装备好的火撑子前,举香在火撑子左右各红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内,祭仪便算开始。火撑子,蒙古语叫突力嘎,是一种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火撑子架在火盆上,里边放干柴。有的不用火撑子,使在火盆里搭起四边形干柴架。把蓝、白、黄、红、绿五彩布条,挂在火撑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火撑子

11、前,铺一席白毛毡,摆一张木桌,白毡上用炒米撒成“”字型图案,蒙古语称哈斯塔吗嘎,译意即玉玺。 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着炒米、 茶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烧着的香。桌上还有一个盘子,盛着绵羊的四根肋条 、颈骨、灌肠、胸脯 、羊尾装盘的次序是用颈骨、肋骨垫底,灌肠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绵羊尾,盘中祭品在当晚的仪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后、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两次向火撑子里投祭,火撑子里的火至少三天不断。有的保持三个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蒙古人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即含接续香火之意。(2)崇拜山水社稷如果说,祭火主要表现为家族活动的话,那么祭山、祭水,包括祭敖包、祭飨

12、神等,则表现为较大规模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军事体育活动。祭山、祭敖包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主要集中在草高马肥的丰收季节。届时,草原上的人们,或乘马、或驾车,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清凉的河畔,在杨柳荫下架起银白色的蒙古包和云头图案的帐篷;在山巅或泉边垒起敖包,并且用鲜绿的松柏、艳丽的花束装扮起来,升起天马佛幡-一种印有马形图案和符咒经文的长方形小旗,设祭坛,焚香诵经,高唱赞美壮丽山河的颂歌,酹奶酒以祭。之后,举行军事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 祭飨神,完整地说叫飨神毛都,即祭神树。是一种以村或家族为单位的祭礼活动,曾经在内蒙东部农区盛行。时间多在旧历五六月份。届时,人们集聚在预定地点,杀牛宰羊,以羊乌

13、查、奶食品酹酒设祭,众人围坐祈祷福寿归来。甚至也进行好汉三赛、说书、奕棋等活动。置酒宴,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祭湖泊, 也是蒙古族的古老传流, 成吉思汗祭中说,这是遵照神明大帝忽必烈旨意定下来的四大庆典之一。巴林人祭查干诺尔湖,据说是巴彦罕山的山神曾在山前山后的查干诺尔照过面、洗过脸,所以每年五月到这里设祭。在长满赤柳绿杨的湖心小岛,垒起蒙古包大小的敖包,树 起天马佛幡,祭典如仪。 起居礼俗 (1)待客蒙古人喜欢养狗。狗有护畜作用,还能传递信息。狗一叫,孩子们首先跑出来,之后,向大人汇报观察到的情况。如果来的是长辈,全家人都出来迎接。迎客人时,服装要整齐。主人中有长辈和老人时,客人要在营子外下马

14、,牵着马进营子。客人是长辈或老人,主人要接马缰拴在马桩上。晚辈要向刚见面的长辈问候请安。请安礼仪,男人是将双手置于跻部鞠躬或打千,妇女行单跪礼请安。按蒙古人传统,不论是不是亲戚故旧,认识不认识,来家就是客,一律茶、 食招待。 除非客人忙得等不及烧茶,也要品尝点奶食品才上路。 献茶敬酒照例以长辈 、老人为先。有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而先客后主,客人接过来要放在长者面前。献茶要站起身双手奉上,不能坐着献茶。晚辈如果是男性,敬酒时作单跪姿势。客人吃过茶,先向长辈一一敬酒,长辈们接过第一盅酒,照例说几句吉祥的话,用太阳指蘸酒弹酹。这时向老人献上礼物,分给小孩糖果。客人递过礼物, 家长向客人敬酒。 如果

15、家长年高辈长,一般由少辈人代替。晚辈忌讳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但必须接过酒杯并酹酒之后,将杯放在桌子上。如果客人好喝酒,长辈便借故回避,给机会让同辈人饮酒娱乐。多么好喝酒的老人,也不同青年人一道饮酒。即使大规模喜庆,也必须按年龄、辈分、地位、性别分开排坐。避席的长辈待年轻人饮到差不多时返回,与客人共同斟满一杯酒放在桌子上,大家开始用饭。如果以整羊待客,则先由长者动刀。和客人一起吃饭的,必须是家庭主事人。客人辞行,全家送别,有时老太太会用牛奶酹祝。 蒙古包的西北隅和灶口处是不能贸然去坐的。要沿房门西侧坐在门里或被主人让到正北延东一排坐下。不论天气多冷,不得在火盆 、锅撑子上烤脚 、磕烟袋、吐痰和进

16、出跨越。鞭子、棍子之类禁忌带入室内。 有些地方,蒙古人生孩子,总要在屋檐下挂个标志,如果挂的是弓箭,说明生的是男孩;挂的是红布,说明生的是女孩,即寓男用弓箭、女用针线之意。凡遇这些标志,客人须注意,不要贸然闯进妇女坐月子的屋里。(2)服饰蒙古族男女皆喜穿长袍、短褂、靴子等。颜色尚蓝,深蓝者多,极少穿青色上衣。妇女喜穿红、绿、天蓝色的。服装四季有别,如单布长袍,夹长袍,棉长袍,皮长袍,坎肩,马褂等。无论男女都喜用鲜艳的丝料或布料做腰带垂穗装饰。衣多镶边。布料喜用绸缎类或上等纯棉料。蒙古靴子多用牛革制作,少部分用马、驴皮。女式靴子多为布制绣花,冬季内套毡袜,既轻且暖。冬季的皮衣,皮自家鞣制,自家缝

17、纫,很少购买。劳动时穿的皮衣不吊用上好绵羊绸、布面,经济耐穿,牧民穿的靴子多自制。衣服皆右开襟,嵌对扣或排扣。男服镶单边者为多,女服鲜艳而美观。单布长袍或坎肩皆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绸边。女子服装特别讲究,且有闺、妇之分别。为了骑乘方便,男子服装多为宽领大袖。棉 、皮长袍用棉布领或绵羊羔皮领。长袍外套马夹,以整幅彩色绸缎系腰,不垂穗,佩带火镰、蒙古刀。刀有刀鞘,并有象牙筷子或驼骨筷子一双,用银 、白铜、青铜镌花制成,用绒丝链挂在“套海”(一种金属饰物)上。腰佩火镰 、蒙古刀、烟荷包、烟袋、白布手巾等。头顶的蒙古帽 ,多为绵羊羔皮或狐皮制成。冬季,衣袖外套有绵羊皮套袖。妇女喜穿彩色长袍、花靴。四季都在

18、长袍外套穿坎肩,不喜扎腰,外出劳动或骑马才扎。(3)蒙古包蒙古包按哈那多少区分规格。哈那是包毡壁的木制骨架,一组为一个哈那。有十个哈那、八个哈那、六个哈那、四个哈那之分。牧户根据家庭人口、生活状况调剂使用。尽管蒙古包的质量、装饰各有差别,但总体结构都是一样的。蒙古包的外用品,包括红毡顶 、毡顶扶柄、扣绳、毡顶、细绳、捆绳 、毡墙、带子、门、门帘等。 红毡顶,蒙古语称“额如各和”,方形,四角各对南北东西。房间正中和天窗架的中心对着红毡顶中心。用粗毛绳做边,顶面也用粗毛绳轧云头图案,修饰缝纫。红毡顶用于调节屋内气温,夜间压顶,早晨揭开。红毡顶的四边各有粗毛扣绳,北和西东压着天窗外边套的花边。上有哈

19、那带子作压盖和揭拉时使用。红毡顶有扶柄。用三尺长 优良木料制成,系在红毡顶南边粗毛扣绳上,作固定之用。 椽子和哈那用扣绳扣紧。 屋顶用扎有云头图案的毡子装饰。毡顶子是天窗架的盖,用毡子或芦苇缝成,以适应四季气候变化。毡顶用青布宽沿边、轧云头图案。用芦苇缝制的叫芦苇顶子。冬季防雪,夏季防雨。带子,是捆扎毡墙的粗毛扁绳,分两行拉紧毡墙。 门,蒙古包的门,冬季作双重。里门对开,称为风门;外门一扇,在右侧安扭,叫封闭门。门帘分两种,一种是毡子做的,上有精制装饰图案,是冬季用的,另一种芦苇或柳条做的,夏季使用。 蒙古包内常用物品,有墙帷子,从西墙顺着北墙到东墙围起来。颜色是白色以外的任一种色布。类似蒙古

20、包的固定简易住房叫“崩布根格日”,即俗称的崩崩房。“崩布根格日”有土筑和柳编两种。土筑的用土坯或草坯砌墙、抹泥、苫草、搭炕而成。柳编的(也有用杨、桦树条编的)用柳条编框架、抹泥、苫草、搭炕而成。这种房屋用于冬春出场放牧。牧民们也称它为“布如格”。用作仓库的崩布根格日不留天窗。 蒙古族也有选择吉地而居的习惯,修建时要考虑到后有“依靠”,前面视线开阔。蒙古传统竞技(1)摔跤 摔跤,旗级那达慕,一般256对摔跤手(布魁)参加,不分旗内旗外,每对摔跤手摔跤的时间不加限制。赛出名次大约用三天时间。 冠军要过几关。 发奖范围有冠军、亚军、第三、第四,上八名、下八名以及16、32、64名等不同规格。布魁的服

21、装为结实而全体的“昭都克”( 熟牛皮坎肩)、蒙古靴、阔裆裤、祥云图案的套裤等。还要系花腰带子,项戴缨圈。 比赛前,将列成为左右两队的布魁、首尾交叉配对子。布魁入场时,各方的指挥和四位歌手唱歌,唱到第三遍时,以特殊的舞步入场。这时,大会主持人宣布布魁的姓名和家乡。布魁到赛台前躬身行礼,绕场地右转一圈,同各自的对手交手。由老布魁和懂得摔跤规则的人当裁判。分出名次之后发奖品之前,有两位年迈并且跳跃姿式好看的布魁,也以常规进行表演赛,但不等摔出结果就被人拉开,让他俩分别坐于红布魁两边,同样授予奖品。在全旗比赛中多次夺魁的布魁得到“健将”称号,成为荣誉布魁,享受食禄。 旗级那达慕授予冠军“九九奖”。亚军

22、、第三名等分别发奖。 候赛布魁按次序坐在各自位置上。得胜者到赛台前行礼,然后跑到对手前向对手行礼。比赛规则主要有: 1、两布魁同样倒下要算平局,重行比赛; 2、倒下的布魁被淘汰。只要头、肩、胳膊、膝盖、胯、手上沾了土 ,就算倒地; 3、参赛布魁均穿摔跤服; 4、入场不能迟到; 5、比赛中出现伤亡事故,对方要脱下一只靴子,用一头三岁公牛作补偿,不追究刑事责任; 6、裁判有权干涉故意失败等越轨做法。(2)赛马马为五畜之首,蒙古人对赛马很重视。多数牧民平时发现好马,进行调教,不是那达慕也进赛马,马,分快马、走马和颠马。快马,八岁以上的赛程60里;八岁以下的4050里;走马,赛程30里。旗级那达慕的冠

23、军马,授予“骏马”称号,佩戴缨子和彩带。快马骣骑比赛;多由儿童们进行。赛马时,有若干骑马裁判参加。一二三等马分别授旗做记号。(3)射箭射箭双赛是男子汉的一大荣耀,一般距离70或45弓。弓身外用竹片,内衬角片制成。两角儿相接处是坚木做成的把儿。弓的两端用皮筋弦打紧。用于比赛的弓,其强度为25弦或50弦。箭用柳条做杆,鹰羽做尾,长3尺。射箭比赛时,选手们从指定距离,用同样数目的箭,向靶射第一轮。选优参加第二、第三轮比赛。以中靶心、内环、外环数折计分数【人物简介】成吉思汗:姓 名:孛儿只斤铁木真出 生: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 使 用 武 器:苏鲁定(枪)属 相:马 享 年:6

24、6 卒 年:宋理宗寳庆二年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 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 庙 号:太祖 谥 号:圣武皇帝 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至大二年加谥) 陵 寝:起辇谷 父 亲:孛儿只斤也速该把阿秃儿 母 亲:弘吉剌氏诃额仑(也译月伦)儿 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女 儿:阿剌海别骄 傲:开创蒙古帝国 在 位:(12061227),在位二十一年地理环境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经纬度西起东经9712,东至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 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

25、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 221公里。地质: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蒙古存在着两个全国著名的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

26、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级铜多金属成矿带。地貌: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

27、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内蒙古自治区的气候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

28、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年总降水量50450毫米,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降水量达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额济纳旗为37毫米。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l200毫米,大兴安岭山地年蒸发量少于1 200毫米,巴彦淖尔高原地区达3200毫米以上。内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达3400小时以上。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

29、040天,70%发生在春季。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达5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数大部分地区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达20天以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呼鲁赤古特大风日,年均108天。希拉穆仁草原 是呼和浩特最近的草原(90公里),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呼市席力图召建属庙“普会寺”于此,故俗称“召河”。游乐项目有赛马、摔跤、乘驼、骑马、民族歌舞欣赏、篝火晚会、祭敖包、访问牧户等。内蒙古博物馆 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新华大街东口,馆内有四个陈列室,内蒙古生物陈列室、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室、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室、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室。这里是游子了解内蒙古

30、历史文化的最佳场所。将军衙署:位于新城区、建成于乾隆四年(1739)清代曾有67位将军在此任职,管辖绥远城驻防八旗,归化城土默特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节制宣化和大同绿旗兵事务的机构。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衙署建筑风格严谨对称,按一品封疆大吏规格建成,占地约3万平方米。共有132间房屋,在衙署内,相应的建有隔墙与通道,东侧有浓香四溢的澄园,西南角是小花园。敖包又称脑包、额博,意即“堆子”,起源于草原上的牧人世间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标志。在高处堆起土堆或用石块垒起石堆,插上旗帜作为标志,用干枝条堆成堆点燃,并在火前祈祷。祭祀仪式结束时,所有人都要围着敖包从左到右转三圈以祈求降福。

31、牧民们还要在敖包平坦的草原上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比赛。届时,各地邻近的商人也赶到敖包从事商贸活动,因此祭祀敖包活动又有“小那达慕”之称。公主府位于新城区公主府街11号,是康熙皇帝第六女和硕公主与与额附敦多布尔济的府邸,始建于康熙年间。公主府占地1800平方米,有房屋69间,四进五重院落,布局严谨,雄伟壮观,中轴线两侧严格对称,府邸从南到北,依次为照壁、府门、前殿、过殿、仪门、寝殿、禁卫房,所有宫殿房屋都建在汉白玉石高台基上,此外还有花园、假山和马场、白塔。昔日在过殿和寝殿悬有康熙皇帝的御笔新书“静谊堂”和“萧娴礼范”匾额。府中古树参天,鸟语花香,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府中有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满族

32、和回族民情风俗展览。呼伦贝尔大草原:从呼和浩特驱车多公里、历时三天抵达美丽、富饶、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你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蓝天绿地,什么是绿色净土。呼伦贝尔大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无边无际。这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总面积一亿四千九百万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就是这样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

33、,因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每逢盛夏,草原上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微风吹来,牧草飘动,呼伦贝尔大草原处处“风吹草低见牛羊”;蓝天白云之下,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牧民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尽收眼底。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现存最丰美的优良牧场,因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所以又有“最纯净的草原”之说。在几千条大小河流的滋养下,每到夏季,呼伦贝尔大草原莺飞草长,牛羊遍地,你可以在草原上骑马、骑骆驼,观看摔跤、赛马、乌兰牧骑的演出,吃草原风味“全羊宴”,晚上的篝火晚会,更让你尽情体验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情。贡宝拉格(贡宝拉嘎)草原游览要点:贡宝拉格(贡宝

34、拉嘎)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太仆寺旗,锡林郭勒盟最南端。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属于锡林格勒草原的一部分。与河北省交界,距张家口市149公里,距北京市350公里。太仆寺旗地处阴山北麓,海拔1300180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平均降水量407毫米。无霜期为110天,光照充足。这里水草丰美、牛羊遍地、鸟语花香、民风纯朴、气候宜人,是目前世界上温带草原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饲用植物最丰富、草原景观最美丽的大草原。贡宝拉格,蒙语意为深深的泉水。这里是野生动植物生长的乐园:狼、沙弧、野兔等在这里出没;百灵、喜鹊、沙鸡等在这里鸣唱、翱翔;麻黄草、甘草、狼毒、防风等珍贵药材数不胜数;

35、金莲花、马兰花、芍药花、地椒花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乌珠穆沁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典型区域。主要是指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西乌珠穆沁旗(巴彦乌拉镇)和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这里草原风貌保存完整,是唯一汇集内蒙古九大类型草原的地区,号称中国北方草原最华丽、最壮美的地段,素有“天堂草原”之美称。乌珠穆沁草原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文化习俗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又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繁盛福地,素以“摔跤健将摇篮、蒙古长调之乡、民族服饰之都、游牧文化之源”而著称,传统的蒙古搏克、悠扬的乌珠穆沁长调、斑斓的乌珠穆沁服饰、古老的游牧文明,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乌珠穆沁文化五召寺:位于内蒙

36、古包头市东北约70公里的五当沟内。山峦重叠,苍松翠柏的大青山深处,座落着一处气势宏伟、建筑规模盛大的召庙,即为五当召。 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庙宇”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是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在此兴建的,逐步扩大始具今日规模。因召庙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人们通称其名五当召。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显得十分雄浑壮观。主要建筑位于山谷内一处突出的山坡上,主体建筑由六殿、三府、一陵组成,两侧还建有一栋喇

37、嘛舍房。全庙占地面积约300余亩,殿宇和仓房2500余间,整个建筑采用西藏式建筑风格,平顶方形楼式结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映照在蓝天、青山之下的白色外表,更显辉煌耀眼。其中最大的建筑为苏古沁独宫,里面供奉着最大的铜铸佛像,以及释迦牟尼,黄教创造人宗喀巴及历代佛师,苏古沁宫的西边为讲授佛教教义的却依林独宫。苏古沁宫东侧上面即为五当召的中心建筑,洞阔尔独宫,紧靠其后的为圪希德独宫,另外还有阿会独宫和日本伦独宫。除六殿外,三府为甘珠尔府、章嘉府、洞阔尔佛爷府,以及山坡最上层的苏波勒盖陵,即塔陵。五当召有许多古老而美妙的传说,最吸引人的是这里的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全寺的喇嘛在苏古沁殿

38、念“嘛呢经”;傍晚喇嘛们手持经轮,吹着法号,敲着羊皮鼓绕寺庙而行,队伍颇为壮观。庙会活动五花八门,跳鬼是其主要活动之一。蒙古族人民信仰藏式佛教、黄教,蒙古因此而建立了许多召庙,五当召是内蒙古四大寺庙之一。五当召是享有特权的政教合一寺院,设有监狱、法庭,并有武装。且建筑本身以及各殿堂的壁画和雕塑,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响沙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有一个“响沙湾”,范围约为1.6万平方公里,沙坡斜度约50,其上没有任何的植被覆盖,从沙丘的顶部向下滑会响起“嗡嗡”之声。响沙湾的沙鸣奇迹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干百年来,人们解释不了响沙的成因,却赋予它许多美丽的传说。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喇嘛庙,

39、正当千余喇嘛聚众颂经,击鼓吹号时,突然狂风大作,倾刻间,将寺庙掩埋在沙漠之中,这声音,便是喇嘛们冤魂未散。沙湾在蒙语中被称为“布热芒哈”,意思是“带喇叭的沙丘”,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南部,库布其沙漠的东端,北距草原钢城50公里,高大的沙丘呈月牙形状约有80多米高,横亘数公里,金黄色的沙坡掩映在蓝天白云下,有一种茫茫沙海入云天的壮丽景象,好似一条金黄色的卧龙。传说固然美丽,但不能揭开响沙之迷。近年来学者提出了“地形说”、“共鸣箱原理”、“静电学说”来揭示它的成因,还有人认为,响沙湾沙丘之中的含金量较大,因此发出响声;也有人认为沙漠表面的沙子细且干燥是沙鸣的原因。然而,没有哪种解释将响沙湾

40、的谜团彻底解开。这几年,响沙湾又开发骑骆驼游沙漠、沙漠滑翔伞、滑沙车、地方民族歌舞等旅游使得响沙湾更具魅力。在这里,还可以体验沙漠探险、骑马、骑骆驼、滑翔伞、汽车拉力赛、打靶、射箭、沙浴、游泳等沙漠旅游活动。格根塔拉草原旅游景区,行政归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宝力格苏木;地理上位于蒙古高原南部乌兰察布草原中心腹地。格根塔拉草原旅游景区西南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28公里,东南距地区中心城市集宁市240公里,南距四子王旗旗府所在地乌兰花镇20公里,北距中蒙边界170公里。 恩格贝地处黄河南岸、库布齐沙漠中段,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乌兰乡境内。恩格贝是蒙古语,意为平安、吉祥。恩

41、格贝总面积约三十万亩,其中沙漠18万亩,草场12万亩,是著名的治沙中心,每年都有大批的国际友人前往植树和参观。恩格贝现有各种树木100多万株,水库、水塘面积1万余亩,天然矿泉水一处,响沙两处。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平均年降雨量仅250毫米左右,风狂沙漫,植被稀疏,被称为不可治理的地球癌症。历史上的恩格贝曾绿草如茵,牲畜成群,召庙香火缭绕,人民世代生息,但掠夺性的开垦、过牧,加上战争因素,作用于此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这里逐渐地被夷为沙海,土地资源丧失,人民被迫迁徙他乡。现在的恩格贝已发展成为集沙漠珍禽动物观赏、大漠风景观赏、生态农业观赏、沙生植物观赏和游客休闲渡假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沙漠生态

42、旅游区,开发了植树旅游、观沙漠绿洲、观珍稀动物和水上娱乐等旅游项目,形成了五大旅游景区,二十余个旅游景点。其中的“漠中河”长3.5公里,乘块艇或荡舟随着沙丘的婉延曲折直入沙漠腹地,堪称天下一绝。 恩格贝生态旅游区独特的天然沙漠风景,景观壮美,风景独特,700公里黄河呈无比巨大的“几”字形,宛如弓背,迤俪东去的茫茫沙漠,宛如一束弓弦,组成了具大的金弓形。大漠浩瀚,长河如带,沙海茫茫,朝日浑圆,气魄宏大,如诗如画。诸多的沙漠自然神奇景观,原汁原味的大漠风光,能给人以发自内心的振撼。美岱召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在呼和浩特至包头公路的北侧,东距包头市东河区约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明隆庆年间(

43、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赐名福化城。西藏迈达里胡图克图于万历三十四年来此传教,所以又叫做迈达里庙、迈大力庙或美岱召。寺周围筑有围墙,土筑石块包砌,平面呈长方形,周长681米,总面积约平方米。四角筑有外伸约米的墩台,上有角楼。进入泰和门,迎面就是“大雄宝殿”,佛殿的墙壁上,有色彩斑斓的壁画,生动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墙正中开设城门,并建有城楼,城门上嵌有明代扩建寺庙时刻的石匾额,上题“泰和门”。城内有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还有供奉传为储藏三娘子骨灰的太后殿,骨灰储藏在殿内的檀香木塔中。殿内有明代

44、绘制的壁画,画面上蒙古服饰的人物像中,有传为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画像,为内蒙古召庙壁画中独有的一处。“玻璃殿”为层楼房,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接受朝拜的地方。在东北方,有座重歇山顶式建筑,这就是“太后庙”,亦称“三娘子庙”。 窝阔台汗宫此项目地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展旦召嗄查乌林特拉草地。历史上,达拉特旗展旦召乌林特拉供奉着元太宗窝阔台的陵寝。窝阔台系成吉思汗第三子,亦称“翰歌歹”、“鄂格德依”、“格克地”等,即元太宗,生于1186年,成年后随父东征西战。1228年继位蒙古国汗。1233年至1240年,多次举兵统一中国,并占领了欧洲部分地区。在位期间,取耶律楚才之策,采用“汉法”创办学校

45、,施行科举制度,定赋税,置他廪、括号籍、行交钞、设驿站、建城镇、打井济水等。元史太宗记口:帝有宽宏之量,忠怒之心,量时度力,举天过事,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旅不赍粮,时称治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6)制先世尊缢号时追窝阔台汗为太宗英文皇帝,庙号为太宗。 窝阔台可汗在位十三年,于1241年11月在打猎行宫中病逝,享年56岁。1246年8月26日,窝阔台长子贵上(12061248)继位后,贵由遵蒙古族传统为永远纪念和祭祀窝阔台可汗,把他的鄂尔多当作神物,迁置于成吉思汗八白室旁。鄂尔多内安放窝阔台可汗“灵箱”及其遗物。所谓的“灵箱”即可汗的“神灵(魂)之物”是他弥留之际放在鼻孔上的一缕白公驼顶

46、鬃和他的胛骨。同鄂尔多迁来的还有窝阔台可汗的黑缨军旗哈日苏勒德。这些所属神物总称“窝阔台伊金”。贵由可汗还派遣一部分人,称达拉特部,在现今达拉特旗境内守护祭祀。据土默特荣祥先生在1936年组织偏写的绥远通志稿卷十四、古迹(陵墓)中的伊盟古迹志略中详细记载:“窝阔台墓俗谓之达拉特哀金亦名之日格克地哀金。实即元太宗窝阔台之墓地也。在上丹召(展旦召)之西北。达拉王府之西南,距王府约三十里,离召约五里许。于天气晴朗时,登召远望,遥见西北之荒沙广漠中,有较大于普通之蒙古包一座。包之北面且有看守此包之达尔扈人特住屋数楹。盛窝阔台骸骨之银棺,即置于此包中。棺之形式,与现代普通寿器迥然不同。乃一矩形银箱,其体

47、积长约二尺余,宽高各约一尺余。置于石彻之台上,其前设有供桌。桌上置有多数银制祭器。且有海灯一盏,不论昼夜,燃灯不息。每至朔望,蒙人犹有来此祭陵以求福利者。至大祭之期,各旗扎萨克必须躬临是地,参加典礼,以表崇功报德,饮水思源泉之虔意云。成吉思汗的陵园是内蒙古一处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来成陵旅游观光,一定要先了解这里独特的祭祀和守灵文化。成吉思汗陵的前身叫“成吉思汗八白宫”,在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诸多奉祀之神的鄂尔多斯部当中,有个叫“达尔扈特”的群体。“达尔扈特”这一名称来自“达尔汗”一词,“达尔汗”意为“神圣”,“达尔扈特”是“达尔汗”的复数,有“担负神圣使命者”之意。从成吉思汗八白宫建立开始,鄂

48、尔多斯部中就有部分成员代表各氏族,一直集中在八白宫跟前,从事守护、祭祀、管理、迁移等具体事务,这部分人当时被大蒙古国授予“不服兵役、不纳税赋”的特权,专门看守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后来,这个群体便演化成守灵人达尔扈特。成吉思汗八白宫祭祀及其他风俗,来源于原始萨满教。萨满教把九十九天分为左四十四天和右五十五天。信徒们认为,凶猛的赤天为左四十四天的首领,只要供奉它,就会救助人间。信仰萨满教的蒙古人,相信天及其宇宙、大地和一切自然现象都具有神灵,他们时刻祭祀至高无上的九十九天以及日、月、星、山川河流。同时,他们把成吉思汗看作是受长生天命而降生的圣人,与天共存,并且将他的灵柩、旗徽和遗物作为神物, 就此形成了以信仰成吉思汗为主的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信徒一直把自己看作是“圣主的卫士”,只要生了儿子,便挂上弓箭在家门口进行祝福,在家门口竖立“黑幕热”(天马旗)时,往往竖立两根杆,右边象征成吉思汗苏勒德,而左边代表着守护成吉思汗的“卫士”。另外,妇女们挤奶,要先向苍天和圣主献祭;人们制做新毛毡,也要为成吉思汗祝福;遇到美食佳肴,也总是要说一声“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