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点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39069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点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一语文点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一语文点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一语文点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一语文点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点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点复习提纲.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总复习一、 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1、 体裁、体貌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2、 题目、题旨3、 方式、方法(1)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2) 表现手法(用字、造句、角度、修辞)古: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今: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4、 古文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5、 古文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6、 如何把握散文的“形”与“神”(1) 从表达方式看,“形”

2、偏重于叙述、描写,“神”呈现于议论、抒情;(2) 从所在位置看,“形”散现于文章各个部分,“神”出现在各段首尾两头;(3) 从内容特点看,“形”一定具有主观意识,“神”一定落在具体的“形色”之上。二、课文理解1、我与地坛(节选)作者:史铁生(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坛的吗?文章中如何叙说的? (“它等待我出生双腿”)(2)“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句子。(“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 (“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

3、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感的身影,找一找“总是”,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荒芜,不衰败,坦然)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可是“不衰败”,依旧有生机,朗读写“不衰败”的句子:“蜂儿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这又告诉我们什么?(生命来到世界就是一种美丽,活,义无反顾)坦然:地坛不管天气怎样,不管态度怎样,都“坦然安卧”,由此,作者悟出了什么了启迪? 作者笔下的地坛历经四百多年的变化,虽然昔日的辉煌

4、已经不复存在,但她以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宁静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芜但不衰败”的事实,对于一个曾为生死问题苦苦思索的残疾青年来说,肯定有所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换句话说,应该考虑的只有怎样好好活下去的问题。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必然降临的事,那么,生,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苦难的角色同样要有人去扮演,于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濒于崩溃而顽强自救的灵魂。卡夫卡认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变做快乐,史铁生虽然还不到这种地步,但他至少已经扼制住了死神,并且让痛苦停止呻吟!) 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

5、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吗? (显然不是。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时,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故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于是“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地坛陪伴他度过最艰难的岁月,在死生间进行彻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选择,使“我”走出了阴影,坦然面对生活,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决定活”下来了。所以作者说:“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4)如果不

6、是读了史铁生的这篇呕心沥血之作,我们很难想到自然与人之间会有如此不寻常的关系。导: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请问摆在母亲面前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难题? a矛盾: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儿子忽然失去了双腿,母亲又不能替代他,悲痛又无可奈何,心里忧虑太多太多b有一个细节就写出了母亲的这种心理痛苦,“有一回反应”,心神不定,失魂落魄(读,评)所以说母亲也在受折磨,无处发泄的痛苦活得最苦(5)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

7、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着儿子,宽慰着儿子。(细节:“曾经有过 ”) 由此可见,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6)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而这正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幺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7)再让我们去感受母亲的痛苦,母亲的坚忍,母爱的伟大!读“现在”(音乐:满文军懂你)(8)母

8、亲给我的启示,母爱的深沉与温馨,作者更多是在“现在我才想起”,“我不知道”失去后才倍觉珍惜,母亲走过的焦灼的路让我怀念,于是拿起了笔纪念母亲,纪念一种精神一份崇高。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回报母亲,并不要很多,只是别让等待太多,文中那一段“文稿”朗读。2、最后的常春藤叶作者:美欧亨利(一)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

9、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二)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

10、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634段。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

11、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12、”,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1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作者:美海伦凯勒(1)“打量”麦西夫人。她要看的是面部的轮廓、面孔、眼和对人类的同情心,为的是永远记住她并认识她的温和、耐性和性格的力量。这充分表现了她对麦西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她视麦西夫人为“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中最卓越的代表。(2)“看”书(凸字书和印刷书都包括在内)。“用虔敬的目光”是

14、这段文字的关键语。作者的敬意是通过三个比喻所构成的一幅令人惊叹的想象画面来表述的。这幅画面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如果作者不是瞎子,或者虽是瞎子而没有她那样的经历,就不可能想象出来。这段文字具有讽谕意义,但首先要看到这是作者内心深处感情的流露。(3)“看”美术作品。作者把所有的美术作品称为“宏伟的绘画世界”,表达了惊喜的感情。连用“细细观察”“让眼睛享受”“捕捉”等语写她着迷的程度;甚至说“如果我的眼睛管用的话,我将会多么愉快地去着手这件令人心醉的研究工作”,表现了她对美术的特殊爱好。(4)“观剧”。文中极其细致地写出了希望看到舞台艺术的心理。之后,又穿插了两段回忆,其中关于巴甫洛瓦的那一段,将盲

15、人如何感受运动中的美写得尤其逼真、生动。(5)“看”日常世界(纽约观光)。这一部分,要先让学生注意作者在“观光”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例如过东河桥时对人类心灵的力量和聪明的赞叹,对纽约城的赞美,看行人时要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他们生活的某些侧面,要看那沸腾的、五彩缤纷的场面等。然后集中力量分析好“对于欢乐和悲哀禁锢思想”这一段,这显示了作者的博爱胸襟和了解现实生活的愿望,也可以视为作者对她所有读者的真诚劝告。4、鸟啼 作者:英劳伦斯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

16、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鸟尸是死亡的象征。 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 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

17、“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作者

18、:苏联肖洛霍夫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过去亲手建起

19、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在

20、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心情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人生不幸有关。)巧遇凡尼亚领他当儿子,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

21、部意义。)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以上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

22、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具体描写见教材P45下两段)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

23、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6、六国论作者:苏洵实词理解(1) 兵:兵器(非兵不利);战争(斯用兵之效也);军队(而秦兵又至矣)(2) 互:一个接一个,由此及彼(

24、3) 完:保全,形容词作动词(4) 攻取:攻站,夺取(5)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6) 大欲:最想要(7)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8) 厌:同“餍”,满足(9) 弥、愈:更加(10) 至于:到了(11) 理:按道理,名词作状语(12) 事:适逢(13) 得:适当,得当(14) 迁灭:灭亡。迁,改变的意思(15) 与:亲附,亲近(16)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17) 速:招致(18) 诛:被杀(19) 洎:及,等到(20) 殆:几乎(21) 智力:智谋和力量(22) 向使:以前假使(23) 当:同“倘”,如果(24) 易:轻易(25) 礼:礼遇,名词作动词(26) 劫:胁迫,挟持(27) 为:

25、治理(28) 可以: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29) 从:蹈,跟随(30) 故事:旧事,前例(31) 却:使退却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卒章显志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3):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的情况,论证“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第三部分(4):以齐、燕、赵三国“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灭亡的情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观点。第四部分(56)感叹,议论兼抒情指出“为秦人积威只所劫”而灭亡的历史教训,并由论古转为讽今,告诫背诵统治者,如果一味屈辱苟安,无疑将自己置身于六国之下。课文理解a)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几句话是怎样形象地说明割

26、地赂秦是自欺欺人的?)参考:模拟状貌、意图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时间(数字)的对比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句中“苟”相当于“如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的对象?)参考:要结合背景: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7、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者:德海因里希伯尔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小说显示了以下信息: 战争惨烈:城市成了一片火海;运送伤兵的汽车上有的人已经死了

27、;这所战地医院是所学校;“我”受了重伤;“我”在迷糊中看到了学校的环境布置。 此时的“我”是什么样的状态?“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头疼,胳膊疼,腿疼,我的心脏也发狂似地乱跳”,因为注射了麻醉药,受了重伤的我并不知道自己的伤情。他从战场上被抬到这儿,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在这一部分,突出描写学校过道的陈设:墙上的一幅幅画像,人种脸谱,复制的凯撒等人的胸像,多哥的大幅风景画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知道这是一所学校,可是美术教室成了什么样呢?“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十七岁的学生却作为伤兵进

28、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这种荒悖的结果正是作者想要展示的。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在美术教室里,“我”开始疑心伤兵医院就是自己的学校,努力地回忆自己所见到的一切。“我”在学校里生活了八年,而上战场才三个月。根据我听到的叫喊,根据我看到的画像和胸像,我判断出自己是在故乡的一所文科中学。 炮声轰鸣,大火在吞噬城市:“透过遮光窗帷,我看见了熊熊大火。黑色的窗帷外,夜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是的,城市在燃烧。”在这样的时刻,“我”在想些什么呢?“我”的精神状态如何呢? 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

29、“多出色的炮队啊”,他坚持认为炮声是“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他甚至还有点“壮烈”的想法,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青史留名。然而,伤疼使他回到现实。这个年轻的伤兵不知道自己的伤势,疼痛让他大喊大叫。人物幼稚单纯的性格在这里展现出来。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中,“我”想搞清的是两个问题:到底受了什么伤;现在是不是在自己的母校。他的回忆始终显得没有什么把握,这是因为他的伤重,发高烧,思维混乱,而环境昏乱错杂,他这样的小人物的生命简直无足轻重,没有人来关心他的苦痛。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

30、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我”被抬进木板后的手术室,在看到十字架印痕时,短短的一秒钟内,“我突然回忆起了这一切”,因为这是无可替代的印象。而更让“我”震撼、“惊骇万状”的,是看到了黑板上自己留下的笔迹!(“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一切无可置疑,我就是在自己的学校就是在自己学习的教室,而黑板上留着三个月前,自己用七种字体写下的同一句话! 教师命令学生学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以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

31、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令他“惊骇万状”的事还没有完结,又一个悬念结束了:上了手术台,在打开包扎之后,发现:“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 也就是说,四肢仅存一肢,一个八年级学生的战争结束了,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英雄梦完结了。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再也不能摆出潇洒的模样,他“猛地仰面躺下”、“失声呼叫”,等待他的是对死亡与残废见惯不怪的医生的冷漠,高潮出现的同时,也就是结局。同时,“我”也认出了门房比尔格勒。 “我”真正地回到母校了。 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

32、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明确:学校

33、环境描写见教材P5657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流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流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

34、。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小结 在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已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

35、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在这个伤兵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整个被战争败坏了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在当时的德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品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深刻。 这篇小说的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了读者。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

36、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人物形象。虽然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比较阅读: 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

37、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明确: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 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

38、较。 明确: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明确: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8、阿房宫赋 作者:杜牧实词理解(1) 兀:山高而上平(2) 覆压:覆盖。此句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3) 隔离天日:形容宫殿楼阁极其高大(4) 走:趋向(5) 溶溶:水盛的样子(6) 廊腰:像腰带一样(

39、7) 缦回:回环萦绕的样子,形容游廊曲折。回,曲折(8) 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9) 各抱地势:各随地形(10) 钩心:向中心攒聚(11) 斗角: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12) 盘盘:盘旋的样子(13) 焉:相当于“然”,的样子(14) 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15) 蜂房:像蜂房,名词作状语(同“水涡”)(16) 矗:建筑高高耸立的样子(17) 落:相当于“座”或“所”(18) 霁:雨过天晴(19) 冥迷:迷茫不清(20) 融融:和暖的样子(21) 辇:乘辇,名词作状语(22) 荧荧:明亮的样子(23) 横:升腾(24) 态:姿态(25) 研:美丽(26) 缦立:延伫,久立(27) 收

40、藏:收藏的金玉珠宝,动词作名词(28) 经营:保存(29) 扌票:击,抢劫(30) 倚叠:积累(31) 逦迤:连续不断(32) 纷:多和盛(33) 奈何:为什么,怎么(34) 尽:使尽(35) 锱铢:形容极为细微(36) 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37) 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秦始皇(38) 固:顽固(39) 可怜:可惜(40) 举:被攻占(41) 焦土:便成焦土,名词作动词(42) 哀:为哀叹(43) 鉴:以为鉴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用铺陈描写了阿房宫规模之大,结构之巧,歌舞之盛,揭示秦王的奢华;第二部分(23):用铺叙、夸张描写了宫女之多,珍宝之富,宫中的荒淫奢靡,为后面议论

41、作铺垫,由描写转入议论,导致灭亡的直接原因日益骄固;第三部分(4):六国、秦灭亡的根本原因不爱其人,告诫唐要吸取秦灭亡教训。9、落日 作者:朱启平解题 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内容分析 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 第三部分:“投

42、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 2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3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 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如“重光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

43、联系历史,感动人心。 艺术手法分析 细节描写: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讨论) 环境 开头第3段:“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关于乐队: “白马故事”:“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 “代表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

44、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 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冷漠。 关于“九点十八分”:“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 这里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述历史,确实打动人心。 代表到来:“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 以静衬动,烘

45、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隆隆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 人物 神态: 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 “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笑,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

46、、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 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外貌: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